均衡汇率探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在简述PBL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等三个环节探索PBL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均衡汇率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均衡汇率探究论文 篇1:

基于货币购买力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模型与汇率失调测算

内容提要:为了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本文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均衡汇率理论模型,该模型回归货币购买力的本质,克服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选取可比较一篮子商品的困难。经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状况的实证检验发现:2005-2010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除2007年、2008年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外,其他年份均被高估;2012-2014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被低估,只是各年的低估幅度不同;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均值相对于实际汇率的均值在总体上被高估2803%,名义汇率在中长期存在贬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各年度变化幅度在两国产出水平变动幅度小于ΔM2变动幅度时,主要受ΔM2的变动影響。 以上结论对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均衡汇率;GDP;ΔM2;实际购买力;高估;低估

一、引言

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不断贬值,一年多的时间内累计贬值了约10%,期间央行在离岸市场多次进行干预,以防止汇率过快贬值,保证其相对稳定,由此也导致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大幅下降。截至201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相对于“811”汇改之初大幅下降了逾9000亿美元,这其中除了FDI利润汇回、热钱外逃、对外直接投资用汇以及一般企业和居民的用汇之外,主要是央行的外汇市场干预用汇。部分学者呼吁停止在外汇市场的干预,但央行也处于两难境地。下一步到底如何操作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已处于均衡水平?该问题将是央行调节汇率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于均衡汇率问题,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总体来说,均衡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其路径主要沿着均衡汇率定义的不断丰富以及均衡汇率测算方法的不断涌现而发展至今。

Nurkse于1945年提出了均衡汇率的概念,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内部实现充分就业和外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时的汇率,主要关注的是外部均衡。Swan(1963)在Nurkse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均衡汇率概念,其内部均衡指潜在产出水平得以实现,外部均衡主要指经常项目的平衡。国内学者姜波克(2006)提出均衡汇率是经济实现内外均衡时的多重区间,并非唯一。张斌(2003)将人民币均衡汇率定义为国内非贸易品市场和中长期自主性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汇率。

最早对均衡汇率进行测算的Williamson(1983)提出了基本因素均衡汇率FEER(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的概念并发展出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其后,更多的测算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Natural Real Exchange Rate)、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ER(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发展中国家均衡实际汇率模型ERER(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预期均衡汇率理论DEER(Desire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基于过渡期模型的均衡汇率理论ITMEER (Intermediate Term Model Base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资本强化型均衡汇率理论CHEER(Capital Enhance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恒久均衡汇率模型PEER(Permanent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国际收支均衡汇率法BPEER(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等。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改进后的BEER理论和ERER理论进行计量检验。张晓朴(1999,2001)、林伯强(2003)、卜永祥(2002)、张斌(2003)、施建淮(2005)、吴丽华(2006)和谷宇(2008)等,都是借鉴 Macdonald(1998)的方法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估算,但估算结果却差异较大。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用购买力平价方法对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Kim(1990)使用协整方法验证了一系列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与它们和美国相比的相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朱孟楠(2013)等通过CKM理论证明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正确性;刘青(2013)基于STAR 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进行了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成立。MacDonald(2000)甚至认为购买力平价方法是测算均衡汇率的首选模型。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本文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尝试解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经济体在选取一篮子可比较商品时的困境,进而建立均衡汇率的理论模型并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状况进行实证检验。

二、概念界定和基本假设

与汇率变量相关的衍生变量多达十几种,包括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现实实际汇率、影子汇率、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均衡汇率、真实汇率、真实有效汇率……等等,甚至同一种变量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解释或概念界定。如实际汇率,可以说尚未有第二个宏观经济变量拥有如此众多的衍生变量。这一方面说明了汇率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于汇率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艰苦的探索过程中,特别是对布雷顿森林系崩溃之后的均衡汇率的探究,在国内外学术界还远未达成共识。

布雷顿森林系崩溃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多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政府主权信用作背书的各国货币的内在价值逐渐由金本位时期的“看得见”变为“看不见”,进而导致均衡汇率也由金本位时期的“看得见”变为“看不见”,汇率研究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呈现出愈来愈复杂和分散的局面,尽管从逻辑主线上来说大体可归为汇率决定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但这二者下面的分支理论却愈来愈庞杂,几乎每年都在发展之中。汇率理论体系日渐庞大,但在政策实践中却总体效果有限,这是否意味着当前的理论研究方向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当货币内在价值的测算陷入困境之后,国内外的研究逐渐转向其他的方向,那么是否有必要重新回归对于货币内在价值的测算?尽管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但它却是下一步测算均衡汇率的坚实基础,因而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本文从近些年几乎被忽略的货币内在价值测算入手,尝试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模型,使其成为“看得见”的汇率。这是全新的尝试,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1.实际汇率概念界定。本文将实际汇率定义为两种不同货币基于其各自内在价值的比率。

2.均衡汇率概念界定。本文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一种货币的即期实际汇率在中长期的均值,是一般动态均衡汇率。它反映的是历史实际汇率的演变,同时受即期实际汇率的影响,其均衡水平处于动态变化中。即期实际汇率对即期均衡汇率不断迭代,影响着未来中长期的均衡汇率,因而能够为央行预测均衡汇率的最新变化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进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3. 期限概念界定。与汇率相关的期限定义为变量δ,则有:

δ1年,短期;1年<δ5年,中短期;5年<δ10年,中期;δ>10年,长期。

4.基本假设——均衡汇率是基于“线均衡”的一般动态均衡汇率。商品市场基于D-S曲线的“点均衡”是静态均衡;而外汇市场基于N-R曲线的“线均衡”是动态均衡,是名义汇率N向长期实际汇率均值R逐渐收敛的过程,二者的偏差≤±5%时可认为名义汇率短期处于均衡水平。如图1、图2所示。

三、长期均衡汇率理论模型

(一)实际汇率的测算

瑞典经济学家Cassel(1922)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汇率代表的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间进行交换的比率。其中,绝对购买力平价描述了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过程,即汇率等于国家间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见式(1):

e=PtPt*(1)

其中,e 为t期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币汇率;Pt 为t期本国商品的价格水平; Pt *为t期外国商品的价格水平。

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价格水平体现的: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升值。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的分析是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开始的,其成立的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相等的,其隐含的假设条件是: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商品同质,完全信息等(张道政,2005)。

购买力平价在理论上简洁而直观,逻辑上几近完美。据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于 1986 年推出了“巨无霸汉堡包指数”,用于衡量一国货币的强弱程度,每半年公布一次。该指数假定1美元在各国的购买力相同,进而将100多个国家出售的巨无霸汉堡价格与美国本土的巨无霸汉堡价格比较,得出其他国家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2013年7月1个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的售价是4.56美元,而在中国的售价为17元人民币。根据“巨无霸汉堡包指数”,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应为USD1=CNY373(17/456),而不是当时的USD1=CNY63。多年来,美国常以“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为依据指责人民币汇率“大幅低估”,强迫人民币升值。但是,“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从推出之日起就受到学者们的众多质疑,主要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而该定律是针对贸易品价格来衡量的。中国的巨无霸汉堡包并非从美国进口而来,而是美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绿地投资后向市场销售,属于非贸易品,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的前提不成立。另外,特定商品的价格也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该种计算方法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涵存在偏差。随后的“星巴克咖啡指数”也得出了与“巨无霸汉堡包指数”相反的结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

在衡量不同国家的物价总水平时,目前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包括: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批发价格指数W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和GDP平减指数。如日本银行就主要通过前两种价格指数来测算实际有效汇率。但是,这四种价格指数在用于汇率测算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批发价格指数WPI在部分国家没有进行统计和编制,因而通用性不足;CPI指数既包含可贸易品,也包含非贸易品,能够较好地用于不同国家间物价总水平的比较,但不同国家在编制CPI指数的方法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就未将房地产价格纳入评价体系;GDP平减指数却难以克服不同国家在统计方法和准确性上的差异,同时价格水平的不同也带来国际间GDP比较的难度。进而,人们尝试在两个不同国家间选择可比较的一篮子商品,以它们各自的价格水平来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利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测算两种货币的汇率。这种方法一度受到普遍欢迎,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消費结构与偏好不同。例如,美国与津巴布韦分别属于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商品篮子选择时,汽车对于多数美国消费者是生活必需品,但对于埃塞俄比亚多数消费者则是奢侈品。(2)不同国家生产的同一种商品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由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包装及售后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生产的同一种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可能是相同的,但其内在价值却不同。(3)贫穷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往往表现得比较薄弱,使得其在一篮子商品的选择及价格统计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4)一篮子商品的选择与分类难以排除主观性,往往会使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扭曲,商品的选择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及国际金融机构在经济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较大的两个国家之间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的一篮子商品时遇到了较大困难。

本文的研究思路跳出一篮子商品选择的传统路径,回归货币购买力的本来含义:单位货币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这一点也正是Cassel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时所强调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货币兑换有着黄金“实物锚”,因此,货币的购买力可以用单位货币能够购买的黄金数量来衡量。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实物锚”的参照,因此,本文基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一项指标来测度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即:产出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量的比值——GDP/ΔM2。该指标的含义为:单位货币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表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则两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可用式(2)表示:

et=GDPt′ΔM2t′GDPtΔM2t(t=0,1,2,…)(2)

其中,et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币汇率; GDPt为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t′为外国的国内生产总值;ΔM2t为本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ΔM2t′为外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

进一步推导式(2),可得:

et=GDPt′GDPt·ΔM2tΔM2t′(3)

式(3)表明,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两国的相对产出水平和货币供应量水平,与其中各变量是非线性的变动关系,进而汇率本身的波动也呈现非线性特征。

从产出和货币供应量的视角观测汇率变动能够受到前期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的支撑:张晓朴(2001)以GDP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代理变量,采用协整技术分析后发现,GDP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256。Obstfeld和Rogoff(1995)建立了一个动态的、不完全预期的、垄断竞争的两国Redux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和生产力变动是决定汇率变动的重要原因。张文(2013)实证研究了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发现货币冲击在汇改前后都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具有较强解释力。胡再勇(2014)构建了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市场因素相结合的人民币对美元月平均汇率决定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后发现,美中广义货币供应量自然对数差对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影响方向为负。

式(2)的模型基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构建,形式简单,逻辑清晰。使用GDP/ΔM2指标来表征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好处在于:(1)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进行处理,使用ΔM2与GDP相对应,二者均为流量指标,将其比值用于有关经济指标的观测可以避免经济金融化指标M2/GDP用存量除以流量所引起的争议;(2)一国国内的GDP及ΔM2的量纲相同,二者相除后可以消除量纲,便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3)在测算两个国家货币的汇率时,首先分别测算其国内经济变量GDP/ΔM2,再将两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相除,可以消除不同国家在GDP和M2统计口径方面的差异,同样便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但值得注意的是,增量M2是否全部转化为了相应的流量指标GDP呢?这里涉及投资效率问题。单纯考察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在理论上和实证检验中都存在争论,但国内学者对我国情况的研究则多数得出了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为正相关的结论;另外,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发现,二者相互为因,相互促进,表明我国的M2具有内生性的特征,增加货币供应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产出。增量M2虽然不能全部转化为GDP,但其能够被物价上涨或未观测经济所吸收。增加货币供应引致物价上涨,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Friedman和Schwartz(1963)对美国百年间的经验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后,这一结论也获得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关于“未观测经济”,这是OECD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未纳入GDP统计的“地下经济”。闫海波等(2013)对1998-2010年我国的未观测经济进行测算后发现,其相对比重在10%-18%之间。由此可见,增量M2转化为GDP之外的部分,要么被物价上涨所吸收,要么被未观测经济所吸收,增量M2能够全部进入经济活动。

考虑投资效率问题,令ρt为美国的未观测经济比重,ξt为中国的未观测经济比重,则式(2)变为:

et=GDPt′ΔM2t′(1-ρt)GDPtΔM2t(1-ξt)(4)

由于未观测经济的测算方法和结果在国际间尚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美国的未观测经济比重与中国的未观测经济比重相同,则1-ρt=1-ξt,仍可用式(2)对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进行近似测算。

(二)长期均衡汇率模型

根据前述第2小节关于均衡汇率的概念界定,则有:

=eT+eT-1+eT-2+…+eT-n=∑Nn=0e(T-n)(n=0,1,2…;N10)(5)

其中,为长期均衡汇率;T为即期年份;eT为即期实际汇率。

对于短期名义汇率失调的判定,根据前述第2小节的概念界定,则有:

φ(et)=(et(j)-)/×100% (j=1,2,3,…,n)(6)

当且仅当φ(et)≤5%时,短期名义汇率处于均衡水平;当φ(et)>5%时,短期名义汇率处于处于失调状态。

四、人民币兑美元均衡汇率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式(2)中,令USPt=GDPt′ΔM2t′,CNPt=GDPtΔM2t,则:et=USPtCNPt。其中,USPt为美元的实际购买力,CNPt为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对2005-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实际汇率,2005年我国二次汇改之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3207%。2006年随着人民币购买力的提升和同期美元购买力的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高估幅度收窄,但仍有1084%。2007-2008年人民幣兑美元汇率基本处于均衡状态。2009-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被大幅高估,其中2009年的高估幅度为2394%,而2010年竟达6768%。2012-2014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被低估,只是各年的低估幅度不同。而截至2015年,随着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和同期美元购买力的提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3207%。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以上不同年份的估值水平变动原因分析如下:

2005-2010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除2007、2008年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外,其他年份均被高估。其中,2008年过渡至2009年时,均衡状态被打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大幅高估,产生了一个“阶跃”。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产出水平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9%和-2%,二者绝对比例相差11%;而ΔM2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8802%和+26%,中国的ΔM2水平远远高于美国,使得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下降了4195%,而同期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下降幅度为2244%,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上一年度相比贬值,而名义汇率变动较为平稳,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高估。这也与经济现实相符: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实施了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约占上一年度GDP的476%;中国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继美国之后也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约占上一年度GDP的1263%,高出美国787%,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各类刺激计划,这一比例将更高。可见,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2394%的主要原因是同期中美两国ΔM2的相对水平变化幅度较大。

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6768%,幅度进一步加大。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产出水平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1832%和+374%,二者绝对比例相差1458%;而ΔM2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143%和-6667%,二者绝对比例相差5237%,美国的ΔM2缩减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同比猛增了21488%,而同期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上升幅度为3789%,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上一年度相比大幅被动贬值,而名义汇率变动较为平稳,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大幅高估。

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3498%。自2011年10月起,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统计口径的重大变化,因此,2011年的中国ΔM2未予计算;与此相对应,同期的美国ΔM2’也未予计算,进而难以用中美两国ΔM2的同比变化水平来分析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的原因。但是,与2010年相比中美两国产出水平的变化分别为+3062%和+802%,二者绝对比例相差226%;而ΔM2的变化分别为+588%和+28095%,二者绝对比例相差27507%,美国的ΔM2增幅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元的实际购买力比2010年下降了7192%,而同期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上升幅度为2351%,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2010年相比大幅被动升值,而名义汇率变动较为平稳,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

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1011%,幅度较上一年度收窄。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产出水平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101%和+377%,二者绝对比例相差633%;而ΔM2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73%和-15%,二者绝对比例相差223%,美国的ΔM2在缩减,同期中国的ΔM2则在增加,使得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上升了2198%,而同期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上升幅度为252%,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上一年度相比升值1888%,而名义汇率同比升值302%,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的幅度收窄。

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2151%,幅度较上一年度进一步扩大。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产出水平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818%和+346%,二者绝对比例相差472%;而ΔM2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723%和-294%,二者绝对比例相差429%,中美两国的ΔM2均在缩减,但中国的ΔM2缩减幅度高出美国146倍,使得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上升1578%,而同期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仅上升了614%,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上一年度相比升值903%,而名义汇率同比貶值033%,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的幅度进一步扩大。

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1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几近完全吻合。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产出水平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638%和+398%,二者绝对比例相差24%;而ΔM2较各自上一年度的变化分别为+3445%和+303%,二者绝对比例相差3142%,中国的ΔM2增幅远高于美国,使得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下降2088%,而同期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同比仅上升了009%,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与上一年度相比贬值2738%,而名义汇率同比贬值605%,较之于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的幅度大幅压缩。

2005-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走势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虽然有升有贬,但总体变动趋势相对平稳;实际汇率由于中美两国的相对产出水平和ΔM2水平的频繁与较为剧烈的波动而呈现出较为剧烈的波动趋势,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国实行QE政策以及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两国的相对产出水平和ΔM2水平变动更为剧烈,进而在图中表现出“尖峰”现象。进入2015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提速,以及两国ΔM2水平的反向变动,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被高估3207%。这也可以解释2015年以后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暴跌、进而拖累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不断下行的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和美元各自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中美两国各自的产出水平和ΔM2变动水平;但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各年度变化幅度在两国产出水平变动幅度小于ΔM2变动幅度时,主要受ΔM2的变动影响。因此,我国央行如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时,则可以主要通过观测中美两国ΔM2的变动趋势来预测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短期变动趋势,进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汇率决定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分析,确定购买力平价理论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基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一种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方法,即以GDP/ΔM2分别测算人民币和美元的实际购买力,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实际汇率。对2005-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测算后发现,2005-2010年间除2007年、2008年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外,其他年份均被高估;2012-2014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被低估,只是各年的低估幅度不同;而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均值相对于实际汇率的均值在总体上被高估2803%,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在中长期存在贬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各年度变化幅度在两国产出水平变动幅度小于ΔM2变动幅度时,主要受ΔM2的变动影响。因此,可为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建议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由目前水平一次性调整至1:9。根据前述研究结果,假设未来中长期中美两国的相对产出水平和ΔM2的变动水平维持当前的趋势,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长期均衡汇率在1:838左右,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无论是在离岸市场抑或在岸市场均表现出了较为“执着”的贬值趋势,这是对1994年第一次汇改和2005年第二次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升值20年的“自我纠错”, 是市场的内生需求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有效市场假说。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尚未收敛至均衡水平,因此市场贬值预期仍然处于持续状态,央行在离岸市场的不断干预仅能改变短期汇率价格,却无法扭转贬值预期,同时也消耗了巨额外汇储备;但是,如果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一次性调整至1:9,则使汇率短期处于低估水平,市场内生需求将重新使市场参与者形成升值预期,进而为央行在离岸市场进行短期逆风干预营造出较为“轻松”的环境;中间价±2%的波动空间能够基本满足短期投机者的投机需求,从而能够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为下一步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和继续实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央行调节经济和追求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Nurkes, Ragnat. Con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quilibrium, In Americ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1950. Reading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945:3-34.

[2]Swan. Longer- Run Problems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R].Paper presented to Section G of the Congress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Melbourne1963.

[3]姜波克. 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X[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4]张斌. 人民币均衡汇率: 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经济,2003(11):3-12.

[5]Williamson.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M].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IT Press, 1983.

[6]张晓朴.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Kim,Y.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the long run: A cointeg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0,22(4).

[8]MacDonald R. Concepts to Calculat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R].Deutsche Bundes Bank Discussion Paper 3, 2000.

[9]张道政.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2):52-57.

[10]Obstfeld M, K Rogoff. Exchange Rates Dynamics Redux[R].NBER Working Papers No. 4693,1995.

[11]张文.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来源研究[J].时代金融,2013(11):18-20.

[12]胡再勇. 人民幣对美元月平均汇率决定理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8):68-78.

[13]闫海波,孟媛,陈敬良. 改进的货币需求法与未观测经济规模估测[J].统计研究,2013,30(4):42-45.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RMB and Calcul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based on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ZHANG Xiao-jing

(School of Finance,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Key words: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GDP; △M2; real purchasing power; overvalue; undervalue

(责任编辑:李江)

作者:张晓京

均衡汇率探究论文 篇2:

《国际金融》PBL教学法探索

摘 要:本文在简述PBL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等三个环节探索PBL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本文认为,通过运用PBL教学法,《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有三:一是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为同学搭起了《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二是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PBL教学法;设计核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国际金融

作者简介:孙伍琴(196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

《国际金融》是我国金融学专业的经典课程,是学生由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习转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的桥梁,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具有基础、核心课程地位。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感受是:“难”——学生尚没有建立金融学科的知识框架,不好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汇率决定、货币危机等知识;“杂”——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如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远”——大量内容都属于宏观现象,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热”——汇率、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内容都是经济热点,学界、业界争论不一,且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框架与逻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本课程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二是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三是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四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五是强调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不难理解,面对我国“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教学现状,引入PBL教学法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使教学过程完成以下替代:以学生为中心替代以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替代重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式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

针对《国际金融》基础、核心课程地位和“难”、“杂”、“远”和“热”等特点,尝试的PBL教学法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计核心问题;二是建立学习小组;三是开展小组讨论。

1.设计核心问题

设计核心问题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搭起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便于自主学习。《国际金融》旨在研究一国如何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其内在的知识路线可图示如下:

由上述知识路线可知,《国际金融》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以国际收支为切入点、汇率为核心、国际协调为条件,实现内外均衡,具体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制度、内外均衡及其调节、国际资本流动与危机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等五大知识模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设计了三大核心问题:(1)国际收支及其平衡;(2)外汇与汇率管理制度;(3)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与治理。

2.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小组要求自愿组合,每组5人左右,确定1名组长。根据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小组成员合作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制作PPT、参与课堂交流。

3.开展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又将所有的小组分为发言小组和质疑小组。发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先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总结;随机抽取质疑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点评。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对讨论主题内容、讨论情况作点评和总结,各小组分别作出自评和互评。

三、《国际金融》PBL教学法实施效果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PBL教学法,《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有三:

一是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为同学搭起了《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如开放经济必然产生对外收入和支出→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状况→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会与内部均衡发生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调节以期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从而启发同学去感悟《国际金融》中因开放经济引起的内外矛盾等难以理解的内容,利于解决《国际金融》“难”的问题;利用《国际金融》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理清内外均衡、内外均衡需要利用汇率作为调节手段、内外均衡的实现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等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内容庞杂的《国际金融》其实有迹可循,利于解决《国际金融》“杂”的问题。

二是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以分析比较各国国际收支及其实现途径为例,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综合平衡实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还要求学生去认识和思考不同国家国际收支特征与该国实体经济(资源禀赋变化、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等)之间的关联、储备货币国与非储备货币国之间的资金融通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结构的福利意义等等。这一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法那样,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系统、连贯、完整的“绝对理论”,而是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本门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而通过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最终理解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鼓励学生去关心、理解大量离实际生活较远的宏观货币金融问题,利于化解《国际金融》“远”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也关注到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其各国的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于体会《国际金融》“热”的问题。

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中的每一同学一开始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一,从而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同。在准备小组作业过程中,小组成员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并通过多次研讨形成共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群策群力,互相配合。

当然,由于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以上课听课记笔记、下课自己看书复习为途径的个体学习,而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一下子还不是很适应,主要表现在很多应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的学习环节,事实上落实到了个别同学身上,即存在“搭便车”现象。但要相信: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好时光,且可塑性大,只要引导得当,并且给予鼓励,PBL教学法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江捷.美国大学的“自由学习”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11,(06):85-88.

[2]陆国栋.关于大学教学中若干要素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13.

[3]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作者:孙伍琴

均衡汇率探究论文 篇3:

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研究

【摘要】2011年我国经济表现出对内通货膨胀与对外贸易、资本双顺差的内外失衡局面,分析发现超额投资需求以及货物进出口顺差是形成我国经济内部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外部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政府预算赤字、储蓄不足、投资过旺以及对外货物贸易顺差共同形成国内超额需求。要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必须继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汇率制度改革。

【关键词】内外均衡 预算赤字 经济改革

2011年作为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中国经过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对内通货膨胀、对外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外失衡局面。通过考察2011年我国经济失衡的表现,探究经济内外失衡的本质原因,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增长。

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

通常经济的内外均衡分别指国内商品及服务市场均衡和外汇市场均衡。对内经济的不均衡将导致价格及收入等指标发生变动,对外经济的不均衡将导致汇率波动或带来波动的压力。

从我国经济内部来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物价上涨。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上涨9.2%,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水平3.8%。然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10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上涨6.6%。物价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福利水平,严重影响了市场预期和企业决策,同时对国家宏观调控形成很大压力,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虽然在全年经历了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三次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调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措施,自2011年8月开始物价指数连续5个月出现回落,但是在2012年1月受春节消费增长的影响,物价指数再度上涨至4.1%。不过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物价指数仅上涨3.2%,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保障流通、加强监管等一系列调控措施。

从外部经济来看,201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0.59亿美元。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幅达20.3%,这主要受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进口总额为17434.59亿美元,增幅为24.9%,进口增幅最高的前三种商品为成品油、原油和铁矿砂,分别上涨了45.5%、45.3%和40.9%,这也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各类能源的强烈需求。2011年贸易顺差为1551.41亿美元,比2010年减少264亿美元。在资本项目上,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累计1160.1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601亿美元,形成559.11亿美元资本顺差。

因此,我国在2011年经历了对内存在超额需求形成的高通货膨胀与外部货物贸易、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内外失衡的经济局面。

经济内部失衡导致外部不平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的内外均衡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当国内商品及服务的供给等于国内商品及服务的需求与国外对商品及服务的净需求时,国内商品及服务市场才能达到均衡。这意味着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内部均衡一般会产生贸易上的外部不平衡,形成贸易顺差或逆差。在资本可自由流动条件下,这个差额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相反方向的资本流动来调节以实现外部均衡。如果资本完全不流动,则必然存在外部的失衡,同时可能会带来汇率的波动压力及经济内部的暂时失衡。我国现在的资本流动是经常项目下可自由流动,资本项目下却是非对称性限制流动,即资本流入的管制低于资本流出的管制。这也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经济内部失衡导致了外部不平衡,而资本限制流动无法改变外部失衡问题。

具体分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为103740亿元,财政支出为108930亿元,产生财政赤字5190亿元;全国2011年储蓄额为290337.9亿元,投资总额为301933亿元,形成投资逆差11595.1亿元。这两部分逆差必须由对外部门的进出口逆差来弥补才能实现内部均衡。但在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实现1551.41亿美元的顺差,按照年均美元汇率6.4614来计算,创造了大约10024.3亿元的商品需求。国内商品市场共形成约26809.4亿元的超额需求,占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69%,与年均物价上涨率5.4%基本持平。因此,政府预算赤字、市场超额投资需求及经常项目顺差造成了我国对内经济失衡。

政府财政赤字应该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减税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这会相对减少政府收入;二是党和国家为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扩大了财政支出,不断加大对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农林水事的支持,在2011年上述几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14.79%、10.23%和9.8%。虽然我国一直存在高储蓄的弊病,但自从危机以来我国政府投资所带动的民间投资上涨形成翘尾影响,加上我国政府为应对民生进行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资建设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过快,形成储蓄投资逆差。另外,我国一直存在对外经济双顺差,这也是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超额投资需求以及货物进出口顺差是形成我国经济内部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外部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经济内外失衡调节的一般原理

通常情况下,一国在经济没有达到内外均衡点时,政府将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主动调节以实现内外均衡。采用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另外我国现在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实施国际资本限制流动,这多少会限制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经济的效果。经济要实现外部均衡,需汇率升值或利率下降。由于资本限制流动,特别在我国资本流出限制更严格,在利率下降时外部均衡的实现依赖于利率下调引起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带动进口上升、出口下降改变顺差。但在经济内部通胀压力下,利率下调必然加剧内部失衡。所以选择利率进行外部调节效果较差。汇率升值会恶化贸易条件,可以抵消顺差。虽然汇率可自由浮动,但是汇率通过经常项目来消除顺差等于改变这个国家的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顺差会长时间存在。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资本限制流动下经济的内外均衡可以依赖利率调整内部均衡,汇率波动调整外部均衡。利率上升、汇率升值首先消除内部通胀压力,内部均衡首先达到。但外部均衡仅依赖于汇率波动,利率上升反而有利于形成顺差,因此外部均衡需要加大汇率调整力度。

继续推进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内外均衡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融入世界经济的关键期,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前提条件。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推进各种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改革,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作为主要经济调整内容和方向。鉴于目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我们应继续推进已经开始的各项经济改革,为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改变国民经济需求结构,增加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缩小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善经济内外失衡比例。积极探索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继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均衡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建立可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以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为指导,各地方政府应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农村的民生工程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政府对一般公共支出和教育支出,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能带来技术上的突破,又能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四是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内外均衡。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减少本外币政策冲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改变外汇管理体制,由强制性结汇逐步过渡到企业自由结汇,减少由于银行结汇所来到的货币干扰,促进经济内外均衡。改变货币当局汇率调整目标,由货币汇率稳定目标改为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切实解决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和国际收支双顺差冲突。

五是积极探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认真贯彻落实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的要求,积极应对跨境资本持续净流入,加强跨境资本流出入的统计监测和分析预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业务,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

(作者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作者:朱明宣 余力

上一篇:建设单位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民警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