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二者融合渗透,能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目前,影响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发挥主要在于网络德育队伍建设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协调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制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 篇1:

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作用方式与路径选择

[摘要]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关联,二者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文章从作用方式分析,社科学报能为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服务,为智库成果传播提供平台;智库建设能够引导社科学报创新发展,为学报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二者的协同发展只有聚焦问题研究,搭建学术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并加强宣传推广,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社科学报;智库建设;协同发展

智库即智囊团,它对政府的决策、企业的发展、社会舆论与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百度百科关于智库的解释)。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国的智库数量从2019年的507所增至2020年的1413所,增幅达到178.7%,数量居世界第二,其中八所中国智库跻身世界百强。然而,中国智库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智库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及数量” “与政府及其他研究机构、政策参与者的关系”“产出创新型政策及替代意见的能力”“在媒体中的声望及存在感”(参见《全球智库报告2020》) 等是其提名及排名的重要指标。由此看来,要提高智库水平,除了要提高成果产量,积极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提升智库研究内容质量,加速成果传播、转化及辐射能力也刻不容缓。社科学报作为学术思想交流和汇集的载体,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其已成为业内专家、学者传播学术成果的主要媒介之一,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国家大力推进智库建设的背景下,以此为契机,加强社科学报与智库的协同发展不但能够突破学报和智库各自发展的局限性,还能优势互补,创新两者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研究内容相互关联

社科学报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社会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繁荣和积累社会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社科学报在促进社会文化理论成果创新和实践成果总结、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智库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研究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对策报告,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并进行理论成果的创新等。二者在服务国家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引导社会舆论及理论研究成果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契合度高、关联性强。

(二)内容形式优势互补

社科学报更侧重于社会学术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偏少,具有综合性的倾向。与之相反,智库主要聚焦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同时也对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社科学报和智库的研究內容的侧重点不同。而社科学报与智库协同发展,社科学报可借智库补短板、强弱项[1],加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使社科学报与专业刊物相比处于劣势的“综合性”转化为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发展,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社科学报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智库开展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使智库专家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注重理论研究的社科学报与注重实践研究的智库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交叉重合

社科学报的发展离不开稳定、优质的作者群和忠实的读者群。这些作者群、读者群主要是业内专家、学者,他们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或有独到的见解。智库作为思想库,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在相应的研究领域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社科学报的优质作者和忠实读者可以是智库的资深专家,智库的资深专家也可以是社科学报的优质作者和忠实读者。将智库专家发展成为社科学报的优质作者和忠实读者,既能增加社科学报的作者储备,也能扩大社科学报的受众规模,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圈内认同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将社科学报的部分作者发展成智库专家,能够丰富智库专家储备。社科学报的作者群、读者群与智库的专家群可以交叉重合,互为支持。

(四)发展过程相互促进

社科学报以传播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积累社会文化为己任,能为智库建设聚焦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智库建设提供查阅文献资料的平台,促进智库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智库开展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基础理论创新既可以为社科学报提供高质量的稿源,也可为社科学报加强应用问题研究指明新的方向。两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二、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作用方式

(一)社科学报促进智库建设的作用方式

第一,社科学报为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社科学报除了是学术交流平台,也记录了学术研究历史,是重要的学术信息储备库。社科学报刊载的学术成果一般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超星等国内大型数据库,并且存储时间长,检索便捷,能够为智库专家查阅文献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社科学报的广泛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智库专家在研究实际问题中追根溯源、归纳总结,推论新的思想观点。

第二,社科学报为智库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服务[2]。智库建设的核心是人才,社科学报拥有专业突出的作者群、专业领域的编委会和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他们关注学术领域问题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这些专家、学者都是优质人才资源,能够作为智库专家的补充,优化专家库,强化专业优势,促进学术领域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三,社科学报为智库成果提供传播平台。“智库在媒体中的声望及存在感”是评价智库质量的标准之一。智库作为思想库,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它需要将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研究成果,并宣传、引导受众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智库的研究成果刊载在社科学报,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或向政府、专业机构赠送刊物以及全文数据库、数字资源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将智库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可以使更多专家、学者及大众等了解智库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热点。这既能体现“智库在媒体中的声望及存在感”,也能助推智库研究向纵深发展、跨领域开展研究,为专家、学者分析研判形势及了解、优化选题提供支持。

(二)智库建设促进社科学报发展的作用方式

第一,智库建设能够引导社科学报创新发展。智库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势必在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问题以及社会政策层面产生众多成果,社科学报在服务智库建设中刊发智库研究成果,其服务性指向更加凸显,形成鲜明的区域或行业专业特色,从而创新、优化社科学报的办刊思路,突出办刊的现实性、战略性,促进学术评价机制多元化。社科学报通过应用贴近社会现实的办刊模式,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社会价值。

第二,智库建设为社科学报培育新的增长点。智库研究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既能有效引导社科学报办刊的思路和方向,也能为社科学报提供充足的稿源,助力其强化优势栏目,打造特色栏目、策划专栏或专题,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和特色,彰显社科学报发展的精华和亮点。

第三,智库建设能有效促进社科学报影响力的提升。智库也称专家库,其组成人员主要是权威专家。这些专家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业界的认同度高,影响深远。智库的建设过程会通过定期开办研究成果简报(快报)、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网站、举办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播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社科学报刊发智库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既可以借助智库的宣传提升社科学报的认知度,也可依托稿源的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等塑造和提升社科学报的品牌形象,提升社科学报的社会知名度。同时,社科学报可通过协办或参与智库学术会议等活动,发掘选题、预约稿件,向公众传播社科学报的办刊理念和特色。

三、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聚焦问题研究,服务社会发展

社科学报和智库存在的意义是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智库的建设要求 “产出创新型政策及政策替代意见的能力”。因此,智库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策研究,包括国家发展进程中对内、对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充分发挥“参谋”和“军师”的作用。社科学报一项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策划具有前沿性、原创意义、战略意义以及反映重点、热点问题等的重要选题,组织刊发有学术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传播最新学术信息。因此,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应以聚焦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协同发展,为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案。在新时代下,社科学报的发展需要顺势求变,调整办刊策略,加强顶层设计,在保持原有重点领域、特色领域等研究的传统上,通过选题策划,聚焦智库对热点、应用、决策的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注重理论问题的实际应用,注重实际问题的理论探讨,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探讨结合起来。

各社科学报结合办刊实际,可采取不同的发展思路。影响力较大的社科学报,可依托智库建设增加战略研究和热点问题研究,刊载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的文章。地方社科学报则可依托智库建设增加对地方发展的研究及应用对策研究,选用服务区域发展、建设的文章。特色鲜明的行业类社科学报则可增加对特定系列问题的研究,依托智库研究进展,跟踪刊发系列文章等。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是对学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也是促进双方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者要努力寻求合作机遇,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服务社会发展,体现社会价值。

(二) 搭建学术平台,畅通合作渠道

“智库与政府及其他研究机构、政策参与者的关系” “研究成果的质量及数量”是智库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社科学报与智库虽有合作,但主要集中在影响力较大的一些社科学报,属于强强联手,其他社科学报与智库的合作尚且不多或合作深度尚浅。社科学报应以自身为载体搭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为智库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重点和热点问题等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高学术质量,成为智库发展聚集内生性资源。智库则应利用自身研究的社会治理、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的优势,与社科学报共同营造和维护学术研讨环境。社科学报可以与智库合作共同开设特色栏目等,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规划、布局和当前重要、热点问题的研究确定选题。社科学报专家、学者也可以与智库共同承接课题,研究和推介成果。双方借助平台,推进常态化合作,既推进社科学报开门办刊、专家办刊等事项,又推进智库吸纳社会资源、拓展学术资源,二者共同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学术研究动态引导能力和对学术前沿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精准把握能力。

(三)共享優质资源,互为依托保障

优质作者是社科学报办刊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社科学报提高学术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社科学报才能更好地为智库建设提供新思想、新方案。社科学报在邀约、联系专家作者时,需要扩大作者覆盖面,兼顾理论型、实践型专家队伍建设,既要站在理论的高度研究探讨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及重点、热点领域问题,也要从实践经验出发,捕捉社会实际发展中的新问题。社科学报还应鼓励不同学术思想的专家深入探讨,丰富学术思想,繁荣学术文化,为智库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激发思想新活力。此外,社科学报要依托智库建设加强对重点、热点问题的跟踪,使社会问题与学术研究互不分离,强化作者和读者对社科学报的归属感,使社科学报真正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平台。而智库建设依托社科学报可以加强与包括社科学报在内的其他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坚持开放研究,共享经验和智慧,使学术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并互为依托保障,共同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

“在媒体中的声望及存在感”即公众对智库的认同感。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要想吸引更多的权威专家、学者加入和获得读者的认同,还需要二者主动走出去,宣传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成果、特色,强化二者协同发展的作用和功能。社科学报本身就是传播平台,要充分利用好社科学报的学术交流平台资源,拓宽社科学报对智库的成果转化渠道[3],其具体宣传方式既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学术交流论坛,采用新媒体组织评选重大成果贡献奖、行业领军人等活动,增强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的影响力,也可通过多媒介交互、开展可视化服务等内容打造现代化的传播体系。只有做好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的品牌,彰显二者协同发展的特色,才能使二者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科学报与智库都产出智力成果,二者发展有互补、交叉及重叠的优势,而且两者互为平台,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但是,社科学报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找准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切入点,并不断优化协同发展的方式,完善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升协同发展的成效,从而使双方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圆圆.从知识出版到知识服务—高校学报与智库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0(04):68-72.

[2]江波.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与定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52-156.

[3]黄江华,冷怀明.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之道[J].编辑学报,2019(06):647-650.

作者:石青青

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 篇2:

对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二者融合渗透,能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目前,影响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发挥主要在于网络德育队伍建设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协调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制约。要强化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就必须以校史文化为立足点和生长点,传承创新育人功能,占领网络信息新阵地,优化德育新环境,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意识,促进德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是落实德育内容,促进德育效果,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高职育人模式提供积极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在遵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立足高职自身特质,彰显高职校园文化个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功能性关系,有效地将两者的工作内容渗透融合,实现育人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进行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的传承与教化,使受教育者深化道德品质,提升思想修养的活动。德育注重的是教育者主体的作用过程和德育对象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结果,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还具有渗透性和导向性。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通过教化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不是停留在一般德育学层面抽象探讨德育范畴,而是具有时代特色,立足高职院校实际设计德育体系,探讨德育建设,切实提高青年公民道德素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相互制约又相互推进。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实现工作效果的顺利转化,关系到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发展和深入,关系到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两者的同一性

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之间的同一性体现在两者的工作对象、目标任务、研究领域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同时,两者在内容与途径上也有所渗透和交融,具有内在统一性。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都以“人”为工作对象,两者统一于培养健康人格,促进个性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虽然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通过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的研究领域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高校德育工作重在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境界;校园文化是研究如何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化于群体的思想观念之中并外化为具体行动,进而形成为群体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

(二)两者的差异性

尽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具有某些同一性,但是两者在所属领域、适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上仍然有所差异,不能互相取代。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属领域也有所不同。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揭示了学校管理最深层的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活动。而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要和政治、思想、法制等教育结合起来,更多的属于政治范畴。就作用方式而言,高职校园文化由于受到国内外多种价值观和社会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与渗透,其作用方式往往随着社会外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德育建设所遵循的工作方针、指导原则和教育内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导性。

(三)融合渗透,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

就德育而言,文化是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来源和途径,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价值方式、道德观念、精神理念在以德治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这着重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教化引导和培育塑造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渠道,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资源,是提升学校德育建设质量和成效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对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理论的深化,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提升都会在文化建设中有所反映。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是德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通过一种多维、多角度、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情感、信念、行为的道德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高职德育建设为校园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指引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成效性有利于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深化。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相互制约,一方的发展必将受到对方发展状况的影响。理解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有效促进双方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强化和提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对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建设力度,德育建设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也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正面临着市场经济转型、国际形势变幻、社会文化多元以及学校自身改革发展带来的问题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阻碍,导致两者育人功能出现失衡。

(一)管理薄弱:网络德育队伍建设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协调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为广大高职学生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依托高科技的信息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的发展既为德育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开辟了新途径,也给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信息的开放性、自由互动性,以及环境的无序性、混乱性,给仍处在低层次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以及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价值观念多元,个性独立、张扬,乐观向上,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性取向明显、知行缺乏统一、媒介素养欠缺等问题。总体而言,网络德育队伍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状况,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以致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心理,不能及时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并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学生思想问题提供有效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实效性。

(二)德育困境:社会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制约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及日趋复杂化,当代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态势、行为特征等方面从内到外发生分化,加速了传统正面教育一元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也逐渐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功能发挥。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各国的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国内新形势和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对高职院校的介入和冲击,社会多元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的负面效应,使得传统文化的解构与新文化的建构交织相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性,使学生的文化价值选择呈现迷茫性和复杂性,高职校园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不断出现,文化价值冲突愈发严重,对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拓展和发挥产生制约,也导致高职德育建设陷入困境。

三、强化我国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传承性:以校史文化为立足点和生长点,传承创新育人功能

校史是学校传统的积淀和文化的映射,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治学风格、道德风范等精神文化资源。校史是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发展、变化、创新的过程,它以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历史厚重感,推动着校园文化“年轮”式向外扩展,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校史本身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存在,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文化特质和标签。高职院校以校史文化为立足点和生长点,并将其融入、贯穿到学校精神、环境、行为、制度等文化建设中,能让广大师生站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学校成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充分认识学校发展的过程,感受学校的历史底蕴,传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同时,通过校史校情教育的开展,青年学生能够继承学校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塑造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弘扬校园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二)坚持时代性:占领网络信息新阵地,优化德育新环境

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青年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文化生态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青年大学生,需要在引导示范中树立方向,在服务帮助中渗透影响,在平等互动中疏导认识,在参与体验中提高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成效。就高职校园而言,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要统一搭建硬件和软件平台,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统筹网络资源,由学校和院系分工负责,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专项建设。要注重网络新媒体平台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技术,深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使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要注重增强网络吸引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校史文化网站、特色文化网站等展示平台的建设,坚持价值引领,展示办学历程,宣传建设成果,拓展特色文化育人新空间、新课堂。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适时监督、管理网络状况,沟通信息,参与讨论,及时掌握校园舆情,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坚持品牌性: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意识,促进德育功能的发挥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专业特色,高职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就要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学科优势和个性特征,紧贴办学之“神”,紧扣文化之“魂”,紧传品牌之“形”,发掘办学亮点,培育特色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独特的文化制高点。校园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文化项目,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凝练、传承学校历史、办学传统和人文底蕴中,形成具有教育性、先进性、创新性、传播性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不能游离于学校的办学宗旨,而应该深刻领会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度挖掘,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家”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不全是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只是品牌的载体,文化才是品牌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过程中,学校上下应精心策划,谋定而动,创新机制,全校动员。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第一线高技能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文化实践的自觉性,进而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求学观,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教育引导、凝聚激励、协调美育等方面的功能,培养知识富有、精神富有的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庆鑫.历史资源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之考量[J].辽宁师专学报,2015(2).

[2]李建荣,顾海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张文春,桑雷.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及提升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

[4]杨武成.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5).

[5]吴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德育建设分析[J].品牌,2015(4).

[6]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7]张立华,路占武,王淑梅,等.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作者:王丽丽

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 篇3:

如何做好网站建设的策划

摘要:一个网站的成功与否与建站前的网站策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建立网站前应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确定网站的功能,进行必要的市场分析等。只有详细的策划,才能避免在网站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使网站建设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网站;建设;策划

网站策划是指在网站建设前对市场进行分析、确定网站的目的和功能,并根据需要对网站建设中设计、推广、维护等做出合理策划,使网站快速提高网站流量,树立网站品牌形象。网站策划对网站建设和运营起到计划和指导的作用,对网站的内容和维护起到定位作用。

网站策划是网站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网站策划就是为了明确网站的“方向”,为网站的后期建设与维护,乃至企业进一步开展网上商务应用指明航道。

网站策划直接决定网站能否成功。需要建站公司全盘考虑、全程参与,当然客户也要积极配合才行。网站策划的好坏会直接导致网站的运营效果。

网站的策划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进行详细的客户需求分析

与客户进行沟通,是调查需求分析展开的基础。需要做到的是让客户畅所欲言,列出所有的需求,透过现有需求的分析是否还有潜在的需求,然后将用户的需求表现出来,不要遗漏。尽可能的把客户的需求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客户需求产生栏目规划,做好建站的前期工作。

二、要明白建设网站的目的做好网站的分析定位

客户需要通过互联网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是提高销售额、还是提高品牌、还是拓展国内外市场、还是提供支持服务、还是寻求合资,合作伙伴等等,只有清晰客户的目的才能抓住客户的需求,方案才有说服力。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建网目的可以分析出网站的定位。定位分析要精确概括,合理精炼。

三、要详细了解目标群体

了解客户群体的心理特征,便于策划出客户需要的、喜欢的一些东西,而产生不同的服务。

四、了解客户的运作资源和网站面向的区域

了解客户的运作资源是为了形成网站的运作模式,运作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政府资源等。资源直接限制了网站发展空间,在做策划前应尽量详细的了解客户的资源情况,利于策划方案真正适合客户。面向的区域可以规范出网站的推广方式、网站的框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五、要明确网站建设的目标

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是网站运营一个长远的未来发展的愿景和远景。它整个团队为之努力的方向,它至少可以指导网站这一两年的发展规划。短期的,才是更为实际的解决眼前的问题。只有更好的完成短期的目标,才给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才能给客户更为坚定的信任感。

六、确定一个理想的网站域名

域名是网站的标识,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品牌。品牌需要长期的塑造与维护。在域名注册时一定要注册符合网站定位以及网站长期发展的域名。如果有英文版并主要面对的是国外访客,建议选择以“.com”为结尾的国际商业组织的顶级域名,如果您的业务范围在国内,注册“.com.”或cn结尾的域名均可。所注册域名要好记忆,上口,好传播,别起太长的域名,最好别超过5个字母或数字。一般以企业的名称或产品名称的汉语的全拼、数字或纯英文翻译注册为好。用户根据需要可以注册多种关于本网站品牌的域名,提前防止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

七、合理安排好网站的结构

网站栏目结构与导航奠定了网站的基本框架,决定了用户是否可以通过网站方便地获取信息,也决定了搜索引擎是否可以顺利地为网站的每个网页建立索引,因此网站栏目结构被认为是网站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网站栏目结构对网站推广运营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站结构要求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导航明晰、方便浏览。要与客户一起讨论布局、设计风格、以及各页面间的勾接关系等。

八、做好网站推广策划工作

网站推广策划指在网站建成后,通过合适的有效的推广方式达到网站的宣传效果。网站的推广策划很容易实现效果监控。用户需要的不只是点击与浏览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宣传与业务能够同时并肩提升。一般来说首先要制定持续的推广计划,要选择合适的推广服务商,要做好准确的推广方案,要做好推广预算费用,要有推广效果监测。网站的推广是通过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的,网站推广的方式也有好多,有免费推广与收费推广等。

九、规划好网站的运营策略

针对不同的客户,根据自身的资源与行业属性在网站运营前给予运营策划和规划。制订网站短期与长期运营目标,分析存在的风险,确定可行的运营步骤与周期,有的网站可能还需要考虑网站的盈利模式与运营成本等。因为一个大的网站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一般需要网站运营总监、销售部、市场部、客服部等部门,当然有的公司在网站运营初期一人多职也可以。要建立内部目标规划与绩效考评,根据实施情况可进行调整。

总之网站策划是一门多元的学问,策划者既需要掌握营销的基本原理,了解客户需求与企业营销策略,又要对网页设计及功能开发有所认知,灵活运用页面与功能的配合来实现客户需求。当然,网站策划者不可能是全能,团队的合作也很重要,但是,在整个网站建设项目中,网站策划必须起主导角色,对项目起到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元占丰.网站策划的概念和流程[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埃佛雷姆·特伯恩(美),等.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

[3]姚怡,余海萍.网站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蔡劲(1978-),男,四川绵阳人,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蔡 劲

上一篇: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3篇)下一篇:小学数学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