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虾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3年来,豫南稻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一是该农耕模式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顺应当前绿色生态环保的要求;二是用足空间,互利共生,环境友好,稻虾双收,产品优质,增产增效;三是为种植、养殖业农户增收开辟新路,转化成优质、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贫困户实现脱贫和共同致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龙虾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虾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篇1:

大安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水产养殖业是我区农业的重要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继发展,同时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为响应国家提倡的水产绿色养殖五大行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绿色健康的水产品,本文分析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提出相对的措施,希望对水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措施

引言

水产品是人类摄取动物性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一直被大家公认为营养、美味的放心食品。然而,在渔业生产中,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高产高出,养殖方式也由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等养殖发展到工厂化、集约化等多样化养殖的同时,也引发了渔业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衰退以及渔业病害的频繁发生,影响了渔业生产。因此,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1大安区渔业生产情况

大安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自贡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01平方公里,轄9镇6街,总人口约30万,拥有水产养殖面积13515亩,其中池塘面积9765亩,水库面积3135亩,河沟面积615亩。拥有稻田养鱼面积23600亩。全区人工养殖的大宗淡水鱼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名特优新品种主要有鮰鱼、鯰鱼、黄颡鱼、罗非鱼、小龙虾、南美白对虾、泥鳅等。2021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9768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9191万元。

2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养殖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区水产品养殖大多采取池塘养殖的方式,在养殖的过程中,大多数养殖户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化养殖方法,为了提高自己单位面积内养殖产品的数量,高产高出,放养密度过大,投入大量饲料等;遇到病虫灾害时,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往往是病急乱投医,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药物,在进行投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擅自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水质的污染;对水质的监测、鱼病的诊断凭肉眼观察,凭经验,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这些都给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提高水产养殖户科学养殖方法迫在眉睫。

2.2行业自律性差

一是多数养殖户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养殖技能和管理素质差,质量观念仅停留在水产品的外观上。如是否鲜活、色泽如何等,而有关渔用药物和水产养殖病害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在生产经营中为降低养殖成本,使用添加激素的底成本饲料或相对质量差的饲料。水产品质量安全观念淡薄,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养殖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目前是松散型、技术管理粗放型的,对渔药的规范使用、渔饲料管理等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管理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养殖场和散养户的投入品、生产、用药、销售记录尚未建立健全。

2.3水体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鱼虾类的生产性能,还影响作为鱼虾类食物的饵料生物的组成和丰歉,所以水是养殖生产的核心物质要素,是养殖业发展的命脉。然而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污染的影响,加上有的养殖户不合理投饵、用药,造成养殖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使水产养殖水体的不断恶化,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水产养殖病害的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由此可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是决定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

3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水产品质量安全涉及水产养殖全过程,包括苗种生产、渔业水域、渔业生产、渔药使用、饲料投喂和产品上市等各个环节。需要从生产到餐桌各环节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管理部门互相呼应、相互补充,整合起来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向绿色健康养殖方向发展。

3.1改善和优化养殖水体环境

由于不同水生生物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养殖前,养殖人员还应对水产品生长情况有具体的了解。与此同时,养殖人员在实际放养前还需提前对池塘水体进行全面消毒,并注意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水体,并科学调控水质。在进行水质调控的过程中,可采用生物法进行水质调控,使水产品养殖的水体中产生强大的有益微生物群落,在多种有益菌的作用下充分分解饲料中不能被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高分子化合物,转化为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即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又保证了水质调控的效果。要经常进行水质检测,检测水质的内容有:水温、透明度、pH、亚硝酸盐、溶解氧、氨氮含量等。通过检测以便能够随时掌握到水质变化的情况,并做好水质检测的记录,为加水、换水、消毒、生物调节等技术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外用水源更应加强定期的监测,避免由于外部水源引起的污染,造成水体污染。如有污染源,经查明后,须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要求进行处理。

3.2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广泛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水产品安全保证观念,同时鼓励公众对水产品市场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举报或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加强水产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渔)民素质。对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培训,以提高养殖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是推进绿色健康养殖,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健康养殖技术、鱼病防治等内容的宣传力度,同时推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的发展,为养殖行业树立新的养殖标准和规范,全面提升水产品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健康养殖技术水平;积极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认证,渔业部门应宣传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

四是加大对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的监管。①要求养殖户到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种场购买优质、体质健壮、生长快、遗传性能稳定的苗种来放养。②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求养殖户使用的渔药和渔饲料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有“三证”(即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号)的产品。使用渔业上禁止使用的渔用药,不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渔饲料、饲料添加剂。不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③要求养殖户规范真实地填写投入品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④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选用药物,不使用人用药、禁用药、原粉药等。要选择低毒、低残留的渔用药物,遵守休药期,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量符合国家NY5070的要求。鱼病防控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正确选用药物,对症下药、科学用药,有效避免滥用渔药。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类药,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生产许可或沒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规范渔药市场,指导养殖户安全用药、科学用药,从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加大对水产品的抽检力度,对水产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检。对水产品进行风险监测、例行监测。

六是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我国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起步晚,发展不平衡,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了法律依据。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对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跟踪和监管,是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后落实生产责任的有效途手段,它是畅通信息渠道、引导消费者正确、建立消费者监督的长效机制。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水产品,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水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消费观念。水产养殖安全生产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保障。只有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才能顺畅地走出市界、走出省界、走出国门,才能有效地占领国内外庞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质量决定效益,只有外观美丽、品质优良的水产品,才能受消费者欢迎,才能为农业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彩霞.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饲料博览,2018(11):23.

[2]张佳品.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风,2018(11):201.

[3]王志成.浅析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农家参谋,2018(12):106.

[4]杨建.规模化水产养殖的技术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2017(03):52.

作者:张霞

水龙虾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篇2:

豫南稻区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研究

摘 要:近3年来,豫南稻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一是该农耕模式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顺应当前绿色生态环保的要求;二是用足空间,互利共生,环境友好,稻虾双收,产品优质,增产增效;三是为种植、养殖业农户增收开辟新路,转化成优质、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贫困户实现脱贫和共同致富。实践证明,“稻虾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功能彰显,是目前豫南稻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产业。

关键词:生态种养;效益;发展前景;豫南稻区

豫南稻区的信阳市从2016年至2018年底,全市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面积由当初的几万亩发展至近2万hm2。其中,潢川县通过资金、技术、项目、服务等方面的强力支持,将涉农项目资金向“稻虾共作”“稻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倾斜,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稻虾共作”种养产业,并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贫困户实现共同致富和脱贫,全县该种养模式也由2016年的不足0.133万hm2发展至2018年底的0.800万hm2以上,占信阳市该种养模式面积的近50%。

一、自然环境与种养产业发展优势

豫南地区地处鄂豫皖交界,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冬凉夏暖,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长,气候适宜。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黄棕壤土。地表水、地下水均属中性软水型低矿化度淡水。水土肥沃,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和从事渔业水产养殖,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

二、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

首先,为推广“稻虾共作”绿色高效生态种养新型产业模式,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信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信阳市虾稻米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稻虾共作”模式,计划逐年提高“稻虾共作”面积,提出到2022年,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到7.333万hm2,虾稻米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各级财政部门也将支持“信阳虾稻米”地理标志认证,创建“信阳虾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对成功创建绿色、有机“信阳虾稻米”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分别给予一定的涉农项目资金扶持和奖励。

其次,2016年以来,信阳市潢川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扶持、龙头带动和科技指导等多种措施,着力打造“稻虾共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潢川特色的龙虾发展之路。潢川县先后出台了《潢川县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潢川县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对于“稻虾共作”连片养殖规模0.33 hm2以上及

1.33 hm2以上或标准化池塘养殖1.33 hm2以上及3.33 hm2以上,给予40~50

元/667 m2扶持奖励,自养的贫困户给予400元/667 m2补助。

全县19个乡(镇)都有小龙虾养殖产业,从业人员有2 000多人,带动小龙虾养殖贫困户2 103户。目前,小龙虾养殖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养殖大户有100多户,更有文尧水产公司、华莱时代龙虾专业合作社、黄国粮业、金园家庭农场和广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养殖面积在66.67 hm2以上。经过3年的发展,潢川文尧水产、宝树水产两家公司形成了“生产—捕捞—贸易—加工—储藏—出口—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先后取得了加工出口注册备案和自营进出口资质认证,并获得了美国、欧盟等卫生注册。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并借鉴湖北省小龙虾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潢川县水面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在潢川县养殖的龙虾体大螯粗、肚白壳艳、肉多味美的特点,还有目前各大区域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小龙虾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现状。近2年来,潢川县还先后与百胜饮食集团、互联网、饿了么等平台合作,让小龙虾搭乘上了电商快车,并依托文尧水产、宝树水产加工企业,在全縣迅速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力争到2021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4.00万hm2,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t,带动20万农民脱贫增收,形成继华英鸭、糯米粉之后的又一个百亿产业集群。

最后,潢川县乃至信阳市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小龙虾的市场发展“钱”景巨大,“稻虾共作”模式不仅会助推潢川县现代渔业的发展,更会助力潢川县乃至信阳市脱贫攻坚,也会为信阳市多彩田园综合体建设增色。

三、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模式不仅能让种养农户收获更多的东西(虾、粮、效益),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让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小龙虾在稻田里可吃害虫,排泄物成为水稻的肥料,稻秸秆粉碎还田发酵成为小龙虾的饵料。一年可产一季稻、两季虾,水稻产量在500 kg/667 m2左右,价格在3.0元/kg以上;小龙虾产量在125 kg/667 m2左右,价格在40元/kg左右,稻虾总产值在

6 500元/667 m2左右。667 m2成本包括租赁成本、基础成本、人工成本、种养成本及其他开支等,一般在2 500~

3 000元/667 m2。正常年份净利润在

3 500元/667 m2左右。在“稻虾共作”生态模式下,农药使用量可减少50%以上,化肥用量可减少30%以上,667 m2平均综合效益可提高260%左右。

(二)社会效益

“稻虾共作”模式可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减少环境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1]。

四、种养技术

(一)营造稻田养虾条件

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排灌方便、周围没有污染源且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面积几亩到上百亩不等,田块四周开挖宽4.0 m、深1.5 m的养殖沟,田块面积较大的要在田中间挖宽1.0 m、深0.5 m的田间沟,养虾沟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虾沟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田四周建防小龙虾外逃的防逃墙。

(二)虾苗虾种放养

虾苗虾种放养有2种方法,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10月投放幼虾,二是在来年的4—5月收获成虾后再补放幼虾。待稻田需要整田、插秧时,将幼虾从稻田排出进入宽敞的沟里生长,等到秧栽完毕后再抽水,将幼虾引放到稻田里生长。

(三)日常管理和饲养

每天早晚坚持巡田,观察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情况,田间管理集中在水稻晒田、用药和防逃防害方面。4月下旬至5月底,水温升高,应加强水质调控、水草养护、饲料投喂和病害防治。6月中旬捕售80%左右成虾。

(四)虾稻共作期

6月中下旬,共作期幼虾在秧返青后10 d投放。7月初至8月中旬,正常情况下不再投饲料,并适时起捕成虾出售。

(五)留虾种

8月下旬至9月底,未捕尽成虾可在沟中交配产卵,可补充投喂饲料,以促进其性腺发育、交配繁殖。

(六)亲本培育准备

10月,水稻收割后,粉碎秸秆还田作为虾的饵料。

(七)小龙虾越冬

12月至翌年2月,小龙虾冬眠,保持田间水深30~50 cm。

(八)捕捞种虾、培育虾苗

4月下旬捕种虾,5月应捕虾出售。

五、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稻虾共作”有很好的效益,但大规模养殖以后,养殖户仍需解决清塘、饲养、防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一是少部分农户没有学习和了解“稻虾共作”技术情况下,盲目整田上马;二是还有农户采用人放天养的养殖方式,小龙虾因饵料不足个体偏小;三是虾种紧缺,运输成活率不高,虾种质量差,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对小龙虾饲养管理、防病技术等方面掌握欠缺。

(二)风险分析

一是大规模养殖以后,虾的市场供需比例失调,可能出现滞销现象,特别是在小龙虾的成虾集中上市期会出现价格滑落问题,致使销售价格可能不高,小龙虾的产值受影响。二是虾的深加工、运输、技术管理等各环节配套跟不上。三是抑御自然灾害(暴风雨、洪涝、污染、病害等)的能力和保险公司是否对接。

针对此,政府应牵头引导,农技、水产部门通过举办种养农户技术培训班、发放种养技术资料以及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种养户的技术知识;与电商平台、餐饮连锁企业、外贸公司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协调保险业与种养户办理保险合同,来共同解决问题和抵御风险[2]。

六、产业发展前景

(1)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等水体中生长繁殖,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而且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高。小龙虾苗种易繁育,可自繁自育,不需复杂设备,技术简便,饲料易解决,适宜人工养殖。

(2)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生产能力强。该虾可加工虾仁、虾尾、熟食龍虾等,虾壳粉碎后可制成氨基酸粉等饲料,且从甲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几丁质和甲壳糖胺等工业原料。

(3)目前,小龙虾人工养殖量不充足,主要靠天然捕捞应市,其自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欧盟和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小龙虾2万t,近些年国内市场消费量猛增,成为城乡大部分家庭、餐馆的特色菜肴之一。从目前消费水平看,国内外市场的小龙虾缺口较大,发展小龙虾人工养殖大有“钱”途。

(4)政府大力扶资和培育虾稻米加工企业,着力打造一批绿色优质虾稻米品牌,推广“养生态虾,种绿色稻”,打造“稻乡虾”和“虾乡稻”两个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农户及贫困户脱贫致富。

(5)目前,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出新的集装箱养鱼模式,解决了其他养殖无法克服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难题。

七、结语

豫南稻区“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打方向,而且是绿色生态产业。相比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经济效益翻番,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和“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示范模式。同时,该模式也是豫南稻区产业扶贫“多彩田园工程”又一成果,为“多彩田园”又添一“色彩”,真正实现生态种养、虾粮丰收、脱贫致富的三赢局面。因此,“稻虾共作”模式在豫南稻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参考文献:

[1]严桂珠,孙飞.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与效益分析[J].中国稻米,2018(1):83-86.

[2]苏文霞.小龙虾稻田种养模式与技术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2017(14):60.

作者:冯伟

水龙虾养殖技术管理论文 篇3: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

摘要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殖,两者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收、保粮促渔的立体生态模式农业。产出的稻谷和泥鳅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基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效益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对我国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展开可行性探究,以便全面推广稻鳅共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稻鳅模式打造成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稻鳅共作;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63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of “Rice Loach Co-cultivation” in Three Provin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EN 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Key words Rice loach co-cultiva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High-guality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Basin

作者简介 陈敏(1990—),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 2021-04-1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构想,随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总體要求和若干意见,鼓励依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农村产业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1]。稻鳅共作模式融合了种植业、养殖业、观光旅游业,是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标杆,是种植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稻田养殖泥鳅是人工的稻鳅共生生态系统,水稻和泥鳅发挥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一地双收[2]。稻鳅共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粮农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以提升我国稻谷品质,促进渔业发展,减少水土污染,一举多得,符合农业渔业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要求[3]。当前研究“稻虾共生”模式的文献有很多[4-5],但是在“稻鳅共作”模式方面却相当匮乏。综上所述,笔者对我国长江流域3省(湖北、湖南、江西)发展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进行探究,因地制宜地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稻鳅共作产业的对策,为我国长江流域3省乃至全国其他资源禀赋相同省份发展稻鳅共作提供路径参考。

1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高粮食品质,保障渔业供给

发展稻鳅共作,可促进我国优质大米朝着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方向发展,高效循环地利用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品质追求,不仅要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稻田养泥鳅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环境,既种水稻又养泥鳅,形成稻护鳅、鳅吃饵料、鳅粪肥田的人工生产食物链,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施用,同时泥鳅在田间造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更是对残留在稻田里的化肥起到了降解作用,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率和物质转化率,系统可持续性好,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得稻田产出的农产品也相对安全[6]。大米和泥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要食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尤为重要[7]。

1.2 提高经济效益,帮助粮农增产增收

与传统的水田种稻、池塘养鳅不同,稻鳅共作同生在水田里,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人工支出,田间害虫作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泥鳅的日常活动可以为稻田松土施肥,增加氧气[8]。空置出来的鱼塘、稻田进行承包出租流转或者发展其他形式的产业,增加经济效益。稻鳅共作模式由于其独特的种植养殖模式,其稻谷颗粒饱满硕大,色泽明亮;泥鳅肉更是不同于传统池塘人工养殖出来的味道,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9]。因此在市场上,鳅稻米和稻田泥鳅单价均高于传统的价格[10]。目前市场上鳅稻米价格稳定在12元/kg,而传统的大米价格在2.5元/kg左右;稻田泥鳅价格50元/kg,而传统的家庭庭院养殖和鱼塘养殖泥鳅价格在20元/kg左右。同时发展稻鳅共作还将通过扩散效应,技术的扩散、人才资金的流动将帮助更多的农户参与稻鳅共作,吸引一大批粮农从事该模式,成立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相关活动,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多方共赢新格局[11]。

1.3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结构升级

传统的水稻栽培、泥鳅养殖存在生产成本高、人工投资大、管理费用高等问题。方法传统,资源利用率不高,收益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前期的投入支出,利润小。而稻鳅共作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情况的资源浪费和高昂的生产投资问题。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产业要发展;农村要更强,关键在于融合发展第二三产业,改变传统的农村发展靠农业的单一模式。稻鳅共作模式结合乡村观光旅游,原生态体验,带动当地餐饮业、手工业、服务业发展。改变延续千年的水田只能种稻格局,聚集行业能手,术业专攻,促进结构升级。当前我国农村种植、养殖还是存在着“大国小农”现象,规模效益不明显,而稻鳅共作将至少带动粮农、养殖户、旅游公司三方融合发展,形成利益关联共同体,不断壮大生产经营模式,淘汰部分产能低、效益弱的小农产业,促进种养结构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深水区顺利进行。

1.4 缓解水土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水土資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排在世界末位,近10年来,经济的粗放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PM2.5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指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粮食实现连年增收,但是也应该看到背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传统的水稻种植对水土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损害,一到下雨天,污水四处扩散,不仅污染河流,甚至对人们生活用水也造成影响;庭院养殖泥鳅也需要定期更换水体,也会造成一系列的活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特别是易引发下游地区居民生活用水被污染的烦恼。稻鳅共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水土的污染,泥鳅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微生物有机肥,泥鳅以水中的害虫、浮游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投入成本。

2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 理论层面可行性分析:水土资源富集,生产成本低

一是我国长江流域三省水土资源丰富,种稻养鳅能人多,是发展稻鳅共作的有利基础。为探究我国长江流域三省水田资源优势,我国长江流域三省耕地面积广阔,地表水地下水储藏丰富。基础设施较完善,排灌方便,水质满足无公害产品产地标准,发展稻鳅共作模式产业资源要素具备,可行性强。

二是长江流域气候环境适宜稻谷、泥鳅的生长,土地肥沃,保水能力强,渗漏少。水稻植株可以很好地为水下生长的泥鳅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促进泥鳅快速成长。稻田空气、水分、光照、湿度都符合共生模式的要求,不需要特别苛刻的人造模拟环境,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减少投入。

三是市场竞争成本优势显著。同生共作模式下的水稻只需用少量的高效低毒农药,泥鳅自身排泄物、饲料残渣腐烂物可以用于水稻生长周期所需养分,节约肥料,稻田间的害虫、水中的微生物和植物都可以作为泥鳅的食物,减少饵料的投喂,降低鱼料成本。在同一个区域内发展两种产业,不仅可以节约场地,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重复投资,生产可行性较强。

2.2 技术层面:专业技术强,经验丰富

一是泥鳅养殖技术可行。泥鳅以水田中的害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辅助以少量的鱼料,稻田范围面积大,淤泥多,适合泥鳅生长发育,泥鳅除草除虫病害较少,与庭院养殖相比抵抗力更强,个头更大,经济效益是单纯种植水稻收益的几倍,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新路子。近年来,农学逐渐升温,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各县镇行政村几乎都配有1名以上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同时定期有行业专家下基层走访农户,给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服务,同时各村还配有多媒体室,可以在线观看视频,提供科学养殖知识。稻农、养殖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物联网,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科学养鱼种稻。

二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我国长江流域是主要的泥鳅养殖、水稻种植地,栽培水稻历史悠久,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水产养殖方面,长江流域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能人贤才聚集,有大批既懂技术,又懂运营的行业大咖,对于发展稻鳅共作大有好处,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2.3 经济效益层面:利润大,前景大

一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多,更多的人注重天然无污染不含催化剂的绿色食品,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下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稻米品质大大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价格[12]。鳅稻米和泥鳅在市场上有广阔的竞争空间,对于价格高一点甚至贵几倍都在接受范围之内,多数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所以对于生产从事稻鳅共作的小农户和大的专业合作社来说,经济效益显著。稻鳅共生模式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

二是稻虾共作模式这几年已经初具规模,形成效益,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在共作模式下,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实践证明这条路很正确。小小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保健功效强,在美食家、中医药家眼中是极品,药用价值高,古话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相比小龙虾,稻鳅共作优势效益更加显著。

2.4 社会需求层面:供给短缺,需求旺盛

无论是鳅稻米还是泥鳅,市场上供给都存在着大量缺口。一是鳅稻米营养价值高,外观晶莹剔透,既可以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又可以融合发展多种产业。泥鳅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人们在食用时可减少控制体重方面的顾虑,而且肉肥多汁,其钙含量、维生素含量是鲤鱼的6倍以上。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和野生泥鳅资源量的下降,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展泥鳅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3]。

二是当下养生经济火爆,泥鳅不仅可以作为一道中药材也可作为食材,食药同源,泥鳅体内含有锌、铁、铜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糖尿病、肝癌的发生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保护皮肤健康。泥鳅还是爱美人士首选食材,消费需求总体偏强,从需求的角度上看,供给不平衡,市场需求旺盛。

3 加快促进稻鳅共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小农户发展稻鳅共作

3.1.1 要在宣传方式方法上创新。传统的政策宣传往往是走形式主义,为了完成任务拉拉横幅、刷刷墙,宣传手段简单落后,对于农民最关心的内容宣讲不到位。运用新思维、新理念,用淳朴的话语,用农民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的方法来走访讲解。结合各地的风俗、地域特色和当地农民的知识背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丰收庆祝活动,实现将稻鳅共作可行性和未来预期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学到相关政策、实用技术,让这些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更好地被吸收,运用到实践中去。稻鳅立体种养,粮鱼稳产增收,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稳产增收,充分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14]。

3.1.2 筛选宣传对象要精准。过去讲究大水漫灌式的宣传,现在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主要对大农户、农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人等进行洽谈宣传,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处境,担心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加入到稻鳅共作产业中去,形成规模经营,带动当地脱贫增收,经济增長。同时对一些小粮农、养殖户农也要进行宣传,帮助他们改变观念,使其转型升级。

3.1.3 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必须培育一些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和本土乡贤能人发展稻鳅共作,让一部分人尝到新模式改革的甜头,先富起来,带动还在观望中的农户,推动他们早日实现一田两收,带领区域率先进入生活富裕的新时代。

3.2 加大扶持政策投入,确保产业模式持续发展

3.2.1 要继续加大产业资金投入。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职能,设立专项小组,实行组长第一责任制,筹集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招商引资,吸引在外优秀企业家、外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确保扶持资金充足。加大项目投资落地,加强监管,防止不法分子钻政策漏洞,窃取国家财政补贴。

3.2.2 加强技术指导。由当地政府牵头,诚邀水稻种植、泥鳅养殖专家,高等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农业基层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定期进行技术下基层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同时借助“互联网+”模式,让信息传播得更快,让稻鳅共作发展得更好,让农村建设得更好[15]。

3.2.3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让从业者有法可依,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商环境,保障每一位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才能让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3.3 健全市场机制,推进稻鳅共作模式飞速发展

3.3.1 创造有利条件招商引资。“打铁还需自生硬”,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投入、教育支出,做好筑巢引凤的基础,吸引优秀的工商资本回流农村,建设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稻鳅共作养殖基地,把传统落后的小农转变为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外来资本在中部地区大展身手,有所作为,为农业现代化发光发热。

3.3.2 形成区域特色品牌。提到黑龙江,就会想到五常大米;提到大蒜,就会想到山东金乡;提到新疆,就会想起红硕的大枣。让特色产品成为地区的代言人,成为地理标识,口耳相传,增强区域竞争力[16]。必须优先打造鳅稻米、泥鳅品牌,加快让好产品走出去,占领市场,让质量优势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升级,使其由量变转为质变。

3.3.3 坚持走产业化致富之路。由大型企业提供优质的谷种、泥鳅苗、人工饲料,并定期安排专家进行防治病虫害的专项检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物联网通过实施数据监控,确保区域内水稻、泥鳅健康生长。实现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工包装处理、公司企业统一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各司其职,专业人做专业事,有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稻鳅共作联动发展。稻田养鳅既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又增加了泥鳅的收益,大大提高了土地附加值,创造了“一水两用,粮渔共赢”的新模式,实现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敬伟,江静.产业融合、空间溢出与地区经济增长[J].现代经济探讨,2021(2):67-78.

[2] 杨星星,陈坚.单季水稻高效生态养殖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3] 杨正勇,潘小弟.生态渔业的主要模式[J].生态经济,2001,17(3):25-27.

[4] 陈雪婷,黄炜虹,齐振宏,等.生态种养模式认知、采纳强度与收入效应: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作模式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10):71-90.

[5] 张强,顾巍巍,沈杰,等.规模化农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及关键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68-71.

[6] 姚祥坦,陈小东.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3):508-510.

[7] 汪全胜,宋琳璘.现代治理视野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1,9(1):58-68.

[8] 廖怀生,文蓉,刘春根,等.泥鳅稻田高产养殖技术及效益实例[J].江西水产科技,2017(2):26-27.

[9] 唐晓燕,张荔,杭燕.稻鳅共生农田的水稻生产技术管理:基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试验示范[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4):56-57.

[10] 俞爱萍.稻鳅共生养殖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72,276.

[11] 王旭光,浦纯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分层的影响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S2):58-60.

[12] 李艷蔷,晏群.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5):54-60.

[13] 刘君楠,王自蕊,张正洲,等.稻鳅综合种养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8(1):27-28,32.

[14] 张华东.稻鳅立体种养粮鱼稳产增收[J].河北渔业,2012(5):23-24.

[15] 但斌,吴胜男,王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互联网+”农消对接实现路径:基于信任共同体构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3):81-93.

[16] 曾艳.经济法视野下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2):90-93.

作者:陈敏

上一篇:优秀教师个人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