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新课标测试题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政治新课标测试题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对时政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进行时政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时政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政治 时政教学

时政教学是在政治课堂上将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而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时事政治,将初中政治教学内容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时政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时事政治是政治理论在社会实际中的延伸和发展,与初中的政治教材息息相关,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或者以时事政治举例,也符合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原则。时事政治是某个时间段,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的政治方面的新闻,表明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目前大多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时事政治的内容,教师认为初中生还没有理解和消化时政的能力,政治思想尚不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时,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分析。部分学校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标准,让学生死记硬背时政内容,扼杀了学生对这些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很多的政治新闻事件的兴趣,甚至渐渐感到厌烦,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不了解,无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政治新课标要求初中政治教学需要重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时政可以更加容易理论难懂的政治理论,也可以对时政进行谈论分析,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事政治是与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的,初中生虽然还没有充分接触社会,但是也需要了解国内外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关注社会变化,时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 素质教育的要求

政治素养是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对时政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学生养成对时政的关注习惯,对多种时政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在潜移默化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辨析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教学策略

1. 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和教育性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时,通过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速度快的媒体获取最新的时政资讯,不断引入时政信息,特别是最新的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密切关注的习惯,教师要注意把握初中生求新的心理,突出时政内容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内容与时政内容联系起来,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以时事政治为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政治理论知识,也能激起他们对时政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传播媒介获取与政治教材有关联的时政消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 积极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展开讨论

初中生的政治素养较低,知识储备较少,对问题的考虑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只能领会到表面意图,容易受他人意见和观点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入时政内容时,必须要对这些新闻事件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时政新闻中的政治意图。然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获取反馈,主动进行询问,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讲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鼓励他们对时政内容进行评论,并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此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抒观点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有些观点和意见可能比较幼稚,甚至提出错误的评论,此时,教师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指正,坚持政治教学的正确方面。通过课堂的互动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充分认识时事政治的内涵,也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丰富时政教学形式

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多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为主,内容相对而言较为枯燥;时事政治的内容多是与我国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国际重大政治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事件相比,内容也比较无趣且含义较为深刻。所以,教师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活跃政治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或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引入文本内容之外,还可以引用图片、音频或视频,或者配合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时期,组织学生观看现场直播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学生自主办报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也能接受到时政消息。教学形式的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自己主动传播时政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在课堂上创造了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但是,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形式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对初中政治教材主要内容的讲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时政教学,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够提高政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彩彩.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4,10(04):107-107.

[2]应彩花.将时政教育渗透进初中政治理论课程[J].新课程·中学,2013,(07):2-2.

作者:邱晓辉

第2篇:新课标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实践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新课标形势也趋近于完善。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学和之前大不相同,其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改进,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但其仍和新课标形式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新的课程标准为初中政治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持,同时,对教学改革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贯彻新课改精神,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落实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基础课程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相关情况,然后探讨初中政治教学的具体现状,最后提出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相关办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形势;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一、 基础课程教育现代化改革论述

改革创新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持续动力,教育想要发展,根本还是需要不断改革。现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其为了适应新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局面,都深入调查研究了本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得出结果后,对国内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推出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具体办法。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并处于关键阶段。国家所面临的资源、人口、社会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不断加快。而在此过程中,想要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加快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推进,其发展基础主要还是在教育层面。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不论是社会领导层还是教育管理层,其必须清醒认识到现阶段基础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了解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以及高信息素养型人才培育方法。另外,我国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有违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规律的问题,比如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规划和当下时代发展需求大不相同、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杂难懂、课程结构单一简洁、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等等。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培养不够,不能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针对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能满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等。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个人素质,提高其现代社会生产能力,才是国家、社会、家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每一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是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

二、 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和现代课程相违背

实施新课程标准,首先要纠正的就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其不仅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教学观念。有学者指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活动观。”新课标形势下,主要的改革目标是为了在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兼具终生学习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实际上,在基础教育课堂当中,部分政治教师仅仅是依托于书本,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知识点的重要性,对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仅要求了解理论知识,熟悉考试考点,缺少了对认知规律和方法论的教学。部分政治教师还秉承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思考行为启发不深,主要是围绕着教师讲解做文章。现代化教育课堂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我价值。尤其是在政治课堂中,教师不能简简单单地向學生灌输是非对错的观念,而是要肩负起授业解惑的责任,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

(二)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新课标实施之前,初中政治教学偏重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不能良好地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在政治素材之中,以教学素材为主,展开理论知识学习。这种方法不能将社会时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且不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对政治知识理解不深。另一方面,由于课堂和实际不能良好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前瞻性教育,没有实现理论的针对性。这样的教学课堂必然没有积极性可言,更不用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所保证了。

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各种终端络绎不绝。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如传统模式一样简单,其获取的信息量也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遇到一些社会事件时,如果政治教师不能良好地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政治教师要积极维护教学自主权,针对授课内容做详细的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与时代脱节的内容大致讲解即可,重点向学生讲解其关心的内容,比如科技发展知识,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情况,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国际时事以及社会舆论问题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将政治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从而起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 教学方法陈旧,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政治教师需要长久的时间来达到目的,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中,教师都可以通过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以达到目的。在初中政治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采用,导致信息现代化程度不高。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而一些初中政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其在日常课堂中不能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于这种课堂缺乏学习兴趣。

有一些初中政治教师,虽然采取了信息技术改进了教学方法,但仅仅局限于多媒体的应用方面。其在教学过程中换汤不换药,只是将黑板改变为投影仪,将板书改变电子课件。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传统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将人工灌输知识变成了电脑灌输知识而已。而部分政治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十分简单,不能将教学目标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只是将教学内容简单地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并不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是为课堂内容增添了一些图片,动画影音文件的内容。如果把信息技术局限于对教材本身的改变上,不能良好展示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思考和理解,那么政治教师也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体悟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三、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

(一) 强调“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对于课改的普遍共识,包括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而在新课标性质下,这种教育理念同样适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将以往倾向于知识传授的课堂改变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课堂,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其思想深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政治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转变传统教师主导的思想,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因其特点不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和角度也不同,导致其对知识的理解不同。诸多不同所造就的差异性表现是正常的,教师应该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自主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教材的个人理解,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思考的道路。从这个方面来看,政治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课程,只有将自身理解贯彻于实际当中,才能加深对于知识层面的认知,提高自身思想高度。

(二) 拓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应该以现有教材为本,在素材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和实际生活贴近的实施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目的。在新课标形势下,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兼顾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全面发展。传统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是课堂的教学目的,而在新课标形式下,政治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事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以思考,锻炼自身探索能力,发现并掌握相关理论。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感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新课标形式下,教师应该良好把握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自身权威性和专业性,其与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碰撞时,端正态度,积极引导,纠正错误。另外,教师还应良好把握以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摒弃被动式学习、机械式训练以及死记硬背学习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培养其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能力,从而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合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们在质疑和思考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和政治课堂良好地融合起来,转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自身的教学方式,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在新课标形势下,初中的政治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谋求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培育高素质,高道德的新型人才。在我国不断改革开放过程中,教育改革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初中的政治教育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新课标形势理论和课堂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初中政治课堂的效率,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马金梅.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126.

[2]梅华.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96+98.

[3]袁文凤.论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3(32):80.

[4]努爾比艳·阿布拉.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的探讨[J].赤子,2013(8):100.

作者简介:

胡春雨,刘春艳,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初级中学。

作者:胡春雨 刘春艳

第3篇: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试题评析

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析组系安徽省淮北市赵剑峰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具体如下:赵剑峰,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中特级教师;李广元,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高级教师;况卫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刘秀焕,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高级教师;王九红,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中高级教师;田磊,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唐敏,安徽省淮北市第十二中学一级教师。

为了创新高考试题的分析评价模式,加强对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推动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契合,促进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入发展,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析组在安徽省淮北市举办了“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问卷调查”活动,请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从2014年新课标高考试卷中评选出自己心中最值得肯定和商榷的试题各五道,并简要列出评选的理由。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析组还组织了淮北市五所省示范高中的学生进行了模拟测试,以便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找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效率,增强复习的效果。

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析组认为:整体来说,2014年高考新课标历史卷遵循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基本的历史意识中。试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形式更为新颖灵活、测试目标更为清晰明确,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值得肯定的试题

(一)时间空间事件巧妙融合,视野宏大,整体感知

例1(山东卷第16题)

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

【答案】B

【点评】以往的高考试题,通常把时间、空间及重大历史事件割裂开来,或者只是把其中两个要素结合起来,选取一个较为窄小的视角,考查考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本题以四幅地图的形式,通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要求考生以时空意识为基础,建立起时间、空间概念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整体性认知,进而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视野宏大,跨越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考查历史大线索,要求考生在理清历史脉络,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运用史实做出判断,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点。

本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选项分布适中。死记硬背的学生束手无策,只能望“题”兴叹。相信本题将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起到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切中教学软肋,引领价值取向

例2(天津卷第5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点评】本题正好切中中学历史教学的软肋,切中传统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好的“纠偏”意义。因为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大多将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归类于“近代科学技术进步”一章中,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不科学的一面,大多数历史教师也并不清楚,在教学中往往简单地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严复引用的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混为一谈。

本题立意较高,并结合现实,具有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人生和历史观念的教育”[1]。历史教育不能只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今天的“竞争机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竞争并不意味着吞并,也不是你死我活,竞争应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当今社会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应是人类的共同富裕与幸福,弱肉强食恰恰是需要改变的现象。本题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同学们学会在竞争之外还要合作,人类社会不能遵循丛林法则。

本题难度过大,区分度较低,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道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方向的好题。

(三)视角独特,小巧精致

例3(浙江卷第20题)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答案】D

【点评】小单词,大历史。创意新颖,视角独特。本题通过英语单词“bus”四个词条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发明,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小见大,渗透社会史观,注重生活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以此反映历史的演进、时代的进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本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将英语和历史学习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本题阅读顺畅,难度不大,清新扑面,是一道“小巧精致”的好题。

(四)史料来源广泛,考查方式灵活

例4(山东卷第38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1. 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 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 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 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摘编自1919年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

【答案】略

【点评】本题选取的视角是社会生活。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中心,研究重点是国家政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固然是非常有益的,但有点“远离”学生。本题从社会生活方面进行考查,贴近学生,从而使历史“走近”学生。当然,本题体现的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本题所选的视角是女性解放问题。课程标准以及各版本的教科书,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男性化”倾向,“女性”似乎成为一个不被重视的群体。一方面“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女性解放也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因此,忽视女性问题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本题所选材料共有三类:史学专著、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第一类自不必说,后两类材料的选用,可以丰富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文学作品可以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包括特定民众的心理活动。史学家翦伯赞曾指出,文学作品“正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正是各时代的人民呼声,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记录”[2]。当然,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虚构性。新闻报道出自当时人、甚至亲历者之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实证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求真精神,彰显了一种令人鼓舞的史学素养考查指向。

(五)又一次华丽转身,又一次方向引领

例5(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略

【点评】本题所选材料系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全日制)历史》第三册。该套教材编写于1960年,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从引文部分可以看出,书中完全否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时期对同一历史的认识会有所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史实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选择性失明”,只提到部分史实,而无视另一部分史实;选用不同的史实,又会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历史结论与认识。本题在考查抗战史时,不以知识为主要考查意图,而是重点进行史学方法的考查,这既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这种命题思路对于今后的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本题更加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只有要求,没有固定答案,不要求数量,只要求思维和论证的力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这说明该题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近年来,全国卷第41题一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风向标,今年的“修改目录”题是一次华丽转身,今后必将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值得商榷的试题

(一)看似贴近生活,实则脱离学情

例6(全国新课标Ⅰ卷第30题)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点评】本题看似贴近生活,实则脱离学情。表面上创设的情境很有生活情趣,但什么是电影拷贝?什么是流通税费?电影的制作与发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涉及市场问题,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而学生显然缺乏电影行业的足够的知识储备。然而学生最难理解的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问题恰恰是答案所在。大多数学生只能用排除法来推测答案,可即使猜到了正确答案,也少有同学完全理解其中的奥妙。

本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本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但如果逻辑性过强,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就很容易导致逻辑思维链条的断裂。按理说,国产影片主要描绘中国风土人情,更贴近中国民众生活,发展和开放程度与上海相比较为落后的京津民众观看国产片更多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号称“东方的巴黎”,是最容易、最方便接触外来新事物的。近代上海的开放程度与近代化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屈一指的,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自然也更为开放,但这又怎么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呢?这一连串问题很容易使学生陷入逻辑推理的旋涡之中无法自拔。

(二)史料存疑,选项失当

例7(上海卷第32题)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

【点评】“桐叶封弟”的故事(又被称作“剪桐封弟”或“削桐封弟”)到底反映了什么?请看司马迁所作《史记·晋世家》原文:“……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史官——笔者注)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其实,司马迁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则故事主要反映出“天子无戏言”。当权者应言而有信,谨言慎行,国家政治极其庄重,不可以随便拿来开玩笑。本题所给最佳答案“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即便这是当时的历史史实,但从该故事中是很难看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也并非司马迁之意。

再则,这个故事本身是不是真实的,本就存在争论。早在唐代,柳宗元就写下了《桐叶封弟辨》, 第一次对这传统说法表示怀疑。当代,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张颔、山西运城报社副编审王雪樵等人分别从史料考证、古文字学、音律学的角度对这一故事提出了质疑。用一则饱受质疑、尚需进一步考证的故事作为高考的材料,应当慎之又慎。

(三)脱离情境,曲解材料

例8(海南卷第3题)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答案】B

【点评】郗鉴择婿,不选“各自修饰”的其他王氏子弟,单单选中“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的王羲之,“这”到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东晋士族制度盛行,婚姻讲究门第,可难道选择王羲之以外的王氏子弟就不讲究门第了吗?从本题提供的答案逆推,命题者实际上将题目简化、甚至曲解为“郗王两大世家结亲主要反映了什么”,如果这样的话,何必出示材料的后半段?何必将王羲之和其他王氏子弟对立起来,而且前后段合在一起,整段材料的重心已经不再是门第问题,而是同一门第内为何独选王羲之的问题。

打动郗鉴的仅仅是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独若不闻吗?非也!笔者认为,王羲之放浪形骸所折射出的任性率真、胸襟坦荡、旷达豪爽、不拘礼俗的魏晋风度,才是打动博览经籍,以儒雅著称于世的魏晋名士郗鉴的真正原因。另外,《晋书·王羲之传》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很重要的话:“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郗鉴被东床坦腹、特立独行的王羲之打动以后,并未马上做出决定,而是来到王府进行了查访,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而且与自己及女儿郗璇有共同的兴趣、追求——书法。郗鉴善草书,代表作为《灾祸帖》。郗璇也并非普通女子,颇有学识,《书小史》卷二称赞她“甚工书”。在这种情况下,郗鉴才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快婿。

(四)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例9(广西卷第13题)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答案】C

【点评】文学史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之一,用作考题本无可厚非。但是,历史试题必须要有“历史味”,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谓“历史味”,就是试题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鲜明特征,即“学科性”,也就是体现历史学界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倡导“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侧重考查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相关能力、方法与思维。而本题主要考查的“诗歌风格”,基本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与历史没有多少关联。

脱离具体的文学事实来接受精英知识分子的“结论”,并把这样的结论当作不容置疑的“知识”,久而久之,我们在不断接受“文学史”教育的同时,在事实上已经越来越远离了“文学”。历史学科的文学史考查应从历史的视角看文学,不应侧重于文学,而应侧重于历史,主要不是考查文学常识本身,而是透过文学,体味其背后的厚重历史——理解不同时期文学的特色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社会变迁对文学风格的影响等。

在平时的历史课上,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角度把握不准,一些教师也常将历史课上成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历史课干历史的事,让浓浓的“历史味”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

(五)思维力度过小,区分度过低

例10(重庆卷第12题)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点评】新课程高考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3]的能力。但是,解答本题,学生基本上无须思考,“背书”即可。这进一步固化了学生的历史认识,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向。

为了让学生选择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性的结论,给出了那么多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ODA,这让材料阅读远比答案选择要困难得多。偏难的情境材料、极易的正确答案,使人觉得本题头重脚轻。

另外,本题干扰项的设置不合理。本题的主要干扰项“日本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干扰作用,学生一看就明白的绝对错误的选项不应当作为干扰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本题在学生测试中几乎无人出错,也显然背离了选拔性考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2]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2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合肥:黄山书社,2014。

作者: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析组

第4篇:初中生物新课标测试题

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

2、根据近年来生物教学改革探索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们可以从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视角,把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分为型、问答型、学导型、型、型五种类型。

3、生物课程标准包括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教师应注意评价和评价相结合,评价和评价相结合。

5、学习、学习、力倡导的三种现代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6、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价值,彼此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7、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思维和思维等。

8、课程目标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所有初中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

9、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即。

10、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它包括、、和四个方面。

11、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2、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激励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

①概念②原理③规律④方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生物实验体验教学模式的特征有()。

①确定主题,创设情境;②协作学习,操作实验;③分析总结,综合评价。④独立探索,设计实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中学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根据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和教师主导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下面不属这一分类方式的是()。

A、体验式探究B、引导式探究C、自主式探究D、结果式探究

4、教学模式的要素有:教学理论、()、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实施条件。

1A、教学方法B、教学手段C、教学目标D、教学方式

5、根据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 ①纸笔测验②实作评价③作业评价④成长记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下列选项中不是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是()

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7、()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A、科学探究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

8、下列选项中不是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利用的模式是()

A、“实践-体验”式B、“问题-探究”式C、“情境-陶冶”式D“功能—情景”式

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C、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D、倡导探究性学习

10、下面对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要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

B、教学目标的要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其表述应使用课程标准中所列举的行为动词

C、教学目标应说明行为条件

D、教学目标应明确表现程度

三、简答题(29分)

1、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什么?(5分)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什么?(5分)

3、自然科学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它们是什么?(4分)

4、探究学习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模式,它具有什么特征?(4分)

5、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应包含哪几个特点?(分)

6、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分)

四、问答题(16分)

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可以从哪几个层面来理解?(8分)

2、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8分)

生物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基础

2、讲授型、合作型、探究型

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4、终结性、形成性、定量、定性

5、自主、探究性、合作

6、接受、探究

7、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批判性、发散性

8、课程标准

9、假设、观察、实验

10、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

1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2、过程和结果、学生学习

二、选择题

1、A

2、D

3、D

4、C

5、A

6、C

7、A

8、D

9、B

10、A

三、简答题

1、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什么?

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

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什么?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体现本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

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自然科学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它们是什么?

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科学是一套研究的方法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

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

4、探究学习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模式,它具有什么特征?

探究是一种能动的过程

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和活动

探究旨在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

探究要求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5、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应包含哪几个特点? 教学目标重在培养能力

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

教学内容重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重在加强实践

教学手段重在实现现代化

6、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依据教学目标

兼顾多重目标

采用多元方法

进行多次评价

重视反应过程

善用评价结果

四、问答题

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可以从哪几个层面来理解?

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是要让所有学生达到课标要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理解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或目标

合作学习过程中人人承担责任并相互依存

要注重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习任务而定

第5篇:初中音乐新课标测试题

学校 姓名 分数

一、填空: (46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

)的主要途 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价值, (

)价值,(

)价值,(

) 价值这四个方面。

3、音乐课的基本理念是以(

)为核心,以 (

)为动力,面向(

),注重(

)发展,

重视(

),鼓励(

),提倡(

)综合,

弘扬(

),理解(

),完善(

)。

4、音乐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包括(

)、(

)、(

)、(

)、(

)。

5、音乐基础知识指学习和了解音乐(

)和音乐(

)以及音乐(

)等基础知识。

二、简答: (25分,每题5分)

1、音乐课程总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哪几方面?

2、音乐基本技能指哪些方面?

3、音乐教学包括哪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4、音乐课程的总目标。

5、在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音乐课程有哪些评价原则?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24分)

学习了音乐课标,结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6篇:初中地理新课标测试题

一、 填空题(65分。每空2.5分)

1.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 、 、 、 、 。 2.初中地理课程的五大特征是 、 、 、 、 。 3.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 。 4.初中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 、 、 。其中, 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5.《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提出

(一)突出 ;

(二)选择 ;

(三)重视

(四)关注 。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课标中给出了四方面的指导建议。他们是

(一) ;

(二)

(三) ;

(四)

二、综合题(35分。)

1.以东南亚为例,具体写出认识该区域的学习目标。(9分)

2. 以美国为例,写出认识该国家的学习目标。(9分)

3. 谈谈你对乡土地理的认识。(5分)

4.你是如何有效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4分)

5.教学中你是如何加强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的建设?(

8分) 初中地理新课标测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65分,每空2.5分)

1.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与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区域性、综合性、生活性、思想性、实践性。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4.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地球与地图。 5.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二、综合题(35分)

1.运用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归纳出中南半岛地势与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明东南亚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河流对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指出东南亚重要的经济作物,说明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举例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9分) 2.在地图上指出美国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依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美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美国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以及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依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美国种族和民俗特点。(9分) 3.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也能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乡土”范围一般指县一级行政区划。(5分)

开发小尺度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在乡土地理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如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让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调查课题(家乡地理位置特点、自然灾害、主要地理事物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影响、对外联系、发展规划)开展调查。(4分)

4.通过调查了解,分门别类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档案。按照要求不断配置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地图集、地理挂图、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教学软件、教学场所等。注重对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更新。自制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软件。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圆等。(8分)

第7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测试题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姓名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联系生活学政治 B.培养学习政治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D、进行双基教学

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与掌握 B.过程与方法 C.科学与探究 D、继承与发展

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C、教课标

D、教课本

4、(

)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5、(

)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6、某教师在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 A.情绪调节教学法 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 D.合作性学习法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 ) ①各类教育软件 ②红色旅游地 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 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8、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过去比较,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对( )的评价 A. 学生思维水平 B.学生学习能力 C. 知识掌握程度 D.学生学习过程

9、《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10、“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 )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12、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的( )

A.逐步扩展的生活 B.独立思考 C.正确的认识自我 D.道德践行

13、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是 (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14、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15、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 和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道德是人 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 进步的重要标志。

3、帮助学生过 的生活,做 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4、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 与学生独立_______、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5、教学是落实课程 、达成思想品德课程 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6、教材是学生学习的 资源。

7、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8、思想品德课程以 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8分)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了哪些合理化建议?(8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CBBAB CDDBD DACAD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引导、促进

2、自身、文明

3、积极健康、负责任

4、引导、思考

5、标准、目标

6、基础性

7、教学内容

8、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学生初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了哪些合理化建议?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4)注重学生的情盛体验和道德实践 (5)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8篇:2018年高考新课标文综模拟政治试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模拟政治试题

12.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下列图示能反映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产生影响的是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为题材,考查学生对价格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市场变动情况并能进行理性的分析。

【解析思路】国内玉米价格下降,排除CD,根据价格理论,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会导致玉米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排除B,因为价格原因导致供求变化,不会产生曲线平移,答案选A。

【注明】通过2017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改编创作

13.近年来,某凉茶品牌借道“一带一路”、“海丝之路”等利好政策,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加快自身企业发展建设,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改革创新模式,同时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有力有序有效扎实推进海外合作,构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发展大平台。该凉茶品牌致力于将凉茶始祖的“中国符号”推向世界是基于 ①自主品牌推广是中国企业提高出口利润的重要途径 ②开拓海外市场推进海外合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 ③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重要的条件

1 ④强大的品牌知名度是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凉茶品牌走向世界为素材,考核企业经营和国际市场的知识。

【解析思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把我国的凉茶品牌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走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推进海外合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品牌的优势提高出口营利水平,①③正确,排除②。品牌的知名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是以品牌商品自身为载体,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是品牌自身的质量及性价比,而不是知名度,④错误。 【注明】通过2017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改编创作

14. 为巩固和扩大营改增大幅减税成果,2017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全面取消营业税,调整完善增值税征税范围。营改增带来的经济影响有 ①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扩大财政赤字规模 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③促进了产业分工优化,带动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④推进增值税改革,增强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以营业税废止为题材,考查学生对税收改革带来的影响的理解,引导学生推导政策变化产生的结果。

【解析思路】营改增可能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但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因素很多,营改增不一定会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排除①;推进增值税改革,与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没有关系,可排除④;②③属于营改增的直接影响,故选B 【注明】原创

15.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据此,我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

①加大高端消费品研发投入,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 ②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

2 ③提高奢侈品进口关税,维护本国企业权益 ④加强对网购平台的金融支持,降低海淘成本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境外消费题材,考查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解析思路】提高奢侈品进口关税不符合WTO规则,单纯用关税保护本国企业利益的方式不合时宜,排除③;加强对网购平台的金融支持,降低海淘成本解决不了境外消费的问题,排除④,根本解决方法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供给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故选A。 【注明】通过2017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改编创作

16.某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公示后,很多市民通过打电话、写信和网络评议等方式提出意见,该市结合市民建设性意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最后获得了大多数市民的认同。这体现了

A.市政府和市民共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B.政府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C.市民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 D.市政府贯彻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理念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公示为题材,考查学生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理解。

【解析思路】市民没有公共管理职能,排除A;材料未能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排除B,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材料体现的是市民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选C是合理的。 【注明】原创

17.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于当地时间2017年8月1日在基地营区进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建成和投入使用。吉布提保障基地的投入使用

①有利于保障航道安全,捍卫中国的经济利益

②将加强我国对非洲地区的军事干预能力 ③将更好地履行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

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以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为题材,考查学生对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的理解。

【解析思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侵犯别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排除②;材料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无关,排除④;吉布提保障基地的投入使用有利于打击海盗,保障航道安全,捍卫中国的经济利益,更好地履行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答案选B 【注明】原创

18.匾额文化发源于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匾额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日益被国人遗忘。为此,我们要 A.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 B.萃取匾额文化精华,以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C.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以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D.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 【答案】D 【试题立意】匾额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具有被人遗忘的危险。本题以匾额文化为题材,意在引发学生对“日益被国人遗忘”匾额文化传承的思考。考查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树立文化自觉性。

【试题解析】对待匾额文化我们的态度不应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无所作为,也不应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复兴匾额文化之风。选项A中“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思想,不利于保护和传承匾额文化,因此A不能选。选项C,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不切实际,也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不能选;选项B,夸大了匾额文化的作用,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不能选;对待匾额文化正确态度是要传承,要创新,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相结合,通过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选项D正确。

【注明】原创

19.近代以来,许多进步人士都曾受传统文化中“汤武革命、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的影响。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革命的目标,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把“共产

4 主义”和“大同世界”作为类似的概念来解读。由此可见, ①传统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影响 ②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国传统文化催生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 ④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是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探索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的文化渊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解析】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革命思想,就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表明了传统思想对近现代革命思想和革命道路有深刻的影响。①和②符合题意。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并非由中国传统文化催生出,也并非由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结果,而是由中国近现代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发展出一系列的革命思想。③和④的理解错误。

【注明】原创

20.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如今,又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一贯富于理论创新,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科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引领时代的发展 ②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是实践的出发点和依据 ③科学理论都是具体的,实践过程推移需要创新理论 ④科学理论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变化需要推翻原有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试题立意】中国共产党一贯富于理论创新,这是共产党与时俱进执政能力的体现。本

5 题以中共十九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题材,引导学生之所以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哲学依据,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试题解析】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描绘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①符合题意。真理、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原则,才能顺利开展,②错误。科学理论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过程的推移,条件的变化,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但科学理论中被实践反复经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正确,④错误。

【注明】原创

21.通常情况下,非金属分子彼此相距太远(是金属分子间距的3倍),电能无法在它们之间跨越,但将二硫化碳放入体积小、空间紧凑的金刚石压腔中压缩到5万个大气压,同时,将二硫化碳冷却至零下266.65摄氏度,二硫化碳分子会重组为晶格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分子的自然振动可以帮助电子顺畅地移动,如此一来,二硫化碳就变成了无阻力的超导体。这表明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②事物的特性可以由人们的不同需要而确定 ③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产生不同的特性 ④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具体联系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试题立意】这是一道科技哲学题。本题以在一定条件下二硫化碳就变成了无阻力的超导体为题材,考查学生对辩证法联系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并对此进行哲学的思考。

【试题解析】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及其特性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的客观需要没有联系,但事物及特性、功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①和②是不正确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受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此,④是正确的。人们在事物的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建立新的联系。不过,建立新的联系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必须以事物的特

6 性以及其他事物的国有联系为依据。因此,③是正确的。

【注明】原创

22.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显著标志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促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根本原因 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决定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要方面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决定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试题立意】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本题以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判断为题材,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这重大判断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试题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所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动因,也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判断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①可选;②因果关系混淆,错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生态环境、民生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可选,④错误。

【注明】原创

23.为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

7 行。从哲学上看,“三权分置”并行

①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否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环节 ②是对农村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是促进农村经济基础创新发展的环节 ③注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优化趋向,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④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根本性质的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试题立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本题以“三权分置”为题材,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其必然性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政治认同素养。

【试题解析】“三权分置”是指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辩证否定),是生产关系的范畴,也是经济基础的范畴,“三权分置”旨在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理顺生产关系,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①和③正确。“三权分置”不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排除②,是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排除④。

【注明】原创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发展分享经济”,这标志着“分享经济”与其所代表的商业形态正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交通分享是指在分享经济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整合社会闲置车辆、车内空间或驾驶技能等交通资源,通过大数据计算高效匹配出行供给与需求,实现分享出行能力的各种智慧出行方式的总和。交通分享已成为影响交通出行乃至经济增长的巨大产业。目前主流交通分享平台接入平台汽车数量逾千万,占全国汽车总量 6.5%以上,覆盖用户 2.5 亿,占全国人口18.3%。覆盖全国约 60%的城市。2016年各平台成交额约为1000 亿元。交通分享业务规模和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参与主体与服务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创新科技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交通分享”的经济意义。(14分)

8

【参考答案】高效匹配交通需求和供给,优化供需结构,合理高效配置交通资源,降低交通运行成本,增加车主收益;(6分)促进交通服务行业的竞争,推动交通市场改革,提升创新水平和服务质量;(4分)交通分享业务规模和影响范围扩展,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4分)

【试题立意】交通领域的共享,是共享经济目前在全球范围影响最广的一个领域,共享交通出行模式致力于盘活社会上闲置的车资源、司机资源、停车位资源等,提升交通闲置资源的利用率。本题以“交通分享”为题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新经济、新业态,考查学生对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市场配置资源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解答试题首先是要从试题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抓住试题“整合交通资源”“高效匹配出行供给与需求”“实现分享出行”“交通分享已成巨大产业”“创新科技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有效的信息,就不难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组织出答案。答案的组织注意逻辑层次,可按照从交通运行成本和车主收益,到行业的竞争再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逻辑层次作答。 【注明】原创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中国共产党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发挥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党的会议和决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4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4分)坚持科学执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五位一体”发展,推进实施各项战略。(4分)

【试题立意】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从十六大到十九大都致力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试题以次为题材,要求学校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提高学生对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本质和执政方式的认识。

9 【试题解析】试题抓住有消息“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结合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本质和执政方式等知识,不难组织答案。 【注明】原创

40.纵览古今,凡是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不衰、日益壮大,与中华民族对学习和阅读的推崇有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更是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汪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赵恒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到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从中可见一斑。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读书观都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也与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高度契合。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国家层面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是公共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缩微制品、数字资源等)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1)有人认为:“有什么样的读书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理由。(12分)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读书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用正确、科学的读书观念指导阅读,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助力成就成功的人生。反之,可把自己的人生引向歧途。当然,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读书观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读书观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但读书观对人生价值的影响是需要条件的;如果读书观不能转化为人生价值观、不能转化为精神力量、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就不能实现对人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文化意义。(10分)

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

10 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3)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如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请再写出两个中国人热爱读书的传统故事或两句古诗。(4分)

答案示例1: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 答案示例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唐·颜真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正觉寺示弟儒祖》·明·汤显祖

【试题立意】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从过去的“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这折射出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全民阅读推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颁布,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新时代。而近期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推广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本题以“阅读”为题材,素材设置穿越传统与当下,搜集中华民族对学习和阅读的倍加推崇的优秀读书观念,与国家通过立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构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读书观对于人生的意义,分析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文化意义,最后一问设置要求学生写出两个中国人热爱读书的传统故事或两句古诗,更加彰显阅读的意义。

【试题解析】(1)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观的知识。“有什么样的读书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试题要求学生加以评价,并运用相关知识阐述理由,答案示例分别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读书观→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的逻辑思考论证该观点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指出读书观不是影响人生价值实现唯一的因素,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读书观对人生价值的影响是需要条件的”这一知识,论证该观点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阐明如果读书观不能转化为人生价值观、不能转化为精神力量、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就不能实现对人生的影响。

(2)小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文化意义。要求学生既要从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更要上升到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用。

(3) 最后一问设置要求学生写出两个中国人热爱读书的传统故事或两句古诗,更加彰显阅读的意义。答案具有限定性,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注明】原创

11

12

第9篇: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政治试题解析

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I)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图3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①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

④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财政收入的渠道

13.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试客的购买行为 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结合材料,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判断出试客的购买行为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消费心理的表现

14.过去,国外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必须通过品牌汽车厂商授权的专卖店进行。2015年1月,中国实行“平行进口车”制度,允许贸易商直接在国外购买汽车,进口到国内销售。中国推行“平行进口车”制度意在

A.拓宽国外品牌汽车销售渠道,打破价格垄断 B.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汽车产业结构 C.降低进口汽车价格,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D.增加国外品牌汽车进口数量,提高关税收入 【答案】A

【考点定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5年,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回答15~16题。 15.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 ①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外国商品 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变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下降 ③生产要素流动变快,参与过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④企业对区内投资增加,投资收益率随之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商品全球化,表现在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外国商品;贸易全球化,表现在生产要素流动变快,参与过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而②的说法不正确,企业的经营风险上升,④企业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率也会受到影响,不一定上升,所以,本题选A。 【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16.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 ①改变我国对外交往方式,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③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提高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 ④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考点:我国的对外开放

17. 某省全面开展政府职权清单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该省各级政府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职权审核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权力事项,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充分征求意见。让公众参与权力清单的制定

①是对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尊重

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举措

③是履行政府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

④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A.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某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权力事项,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充分征求意见。这些强调了社会公众的作用,因此,本题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让公众参与权力清单的制定是对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尊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而本题的着眼点不是政府,②③是错误的,本题选B。

考点:公民的政治参与

18.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某市纪委、市委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调研机制,围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具体措施等,共同开展调研,党外专家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这一机制

①是防治腐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保证 ②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多党合作基本方针的体现 ③意在搭建合作平台,提高民主监督水平 ④是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完善法律规范的重要举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考点: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

20.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 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矛盾的特殊性和人民群众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成21~22题。 21.弘扬“工匠精神” 时代价值之在于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弘扬“工匠精神” 时代价值之在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而①③与材料不符,故选C。 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互联网+”代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通过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 材料一

2014年2月,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国家发改委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报告提出,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大数据开放创新工程,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停车位的平均缺口率达76.3%,同事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高达44.6%。某地运用化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线下停车场资源,建成智慧停车系统,将车牌号与车主手机捆绑,提供周边车位查询→抬杆放行→导航定位→停车缴费的全程智能解决方案(见图8)。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分)

【答案】(1)答: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领导体制;(3分)加强“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并引导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分)加大“互联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服务;(3分)重视对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的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

2)答:经济效益:加快车位周转,降低车场空置率,增加车场主收入;(3分)有效对接停车位供给与需求,引导停车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减少停车费开支;(3分)获得便捷停车的消费体验,提高消费满意度。(2分)

社会效益:减少车辆随意停放现象,形成良好停车秩序;(3分)加速车辆流动,减少交通拥堵。(3分)(若回答其他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学科&网 【解析】

【考点定位】法律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依法治国、收入、消费、价格等知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 【答案】(1)答: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 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2)答: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两条给满分4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学科&网

【考点定位】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测试卷下一篇:财务报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