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物理目录(精选9篇)
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第二章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 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行初步认识
七年级下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八年级上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对称轴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八年级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九年级上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第二十四章圆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认识
九年级下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相似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在新课改初中物理课本中新增了不少的实验, 但这些实验具体如何应用才能更好的辅助教学呢?如果课本上没有相应的实验, 教师如何自行设计实验呢?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也是实际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多所学校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成果, 对课本实验和自制教具实验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1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 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编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比较生动、直观、新奇,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笔者往往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使学生能很快的对课堂感兴趣。演示实验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 使学生思维活跃, 以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 能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研究“机械能及其转化”时, 演示“滚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直观形象的表现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利用演示实验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在学习“磁极间的相互规律”时, 利用细绳将磁铁悬挂起来, 观察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 学生有很强的感性认识, 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1.2 分组实验贯穿课堂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与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更多的是以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作为核心,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初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喜欢动手和尝试, 对自己操作的分组实验都比较感兴趣。
为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要做好课前实验安排, 并且在实验进行中, 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科学划分实验小组, 从实验知识、技能讲解,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指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心, 积极主动完成实验。教师还可以提出实验中涉及的其他物理知识, 让学生在完成本实验的同时学到更多内容。
比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教师分组, 学生组内合作, 有的同学组装仪器, 有的同学用秒表计时读数, 有的同学负责记录, 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对实验中注意事项说明, 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最终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 不断吸热, 温度不变。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 为什么测出的沸点不是100℃?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自觉的探究沸点大小的影响因素。这样运用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知识, 给学生更多的惊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适当利用实验中的“意外”和“失败”
在人类的发明史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意外”和“失败”。1895年10月, 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通电的阴极射线管有放电产生的光线, 但拍下后的照片一片模糊。他又连续照了三次, 依然如此, 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他宣布了自己的新发现, 并将这个性质不明的射线叫做X射线。在物理课堂的实验中适当的加入一点“意外”和“失败”, 可能起到的效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将蜡烛或凸透镜调高或调低, 观察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不在同一高度时像的变化;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拉环上,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 物体的质量一样吗?平面镜成像中, 玻璃与桌面不垂直, 还能不能让蜡烛与玻璃板中成的像重合等等。这样学生对错误操作引起的实验现象的印象更深刻, 大大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 自制实验教具,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很多的实验, 但是也有很多的章节没有相应的实验, 或者有的实验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的进行呢?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小实验,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自制实验教具, 来弥补课本实验的不足, 进而成为物理教学的另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分析、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内容;其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力求既有创造性, 又要符合科学性;再次还要做到实验安全, 操作简便, 便于教师使用;最后要注意设计的实验和生活要紧密联系。最好选用效果明显、直观, 使学生一看就懂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进而主动思考, 从中理解深奥的科学理论。
2.1 趣味小实验
有趣的实验永远最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在笑声中就能学到物理知识, 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如:用空矿泉水瓶分离蛋清与蛋黄。将鸡蛋打开放到碗里, 拿一只空矿泉水瓶, 捏扁, 对着蛋黄轻轻松手, 蛋黄就被吸到矿泉水瓶中了。大气压把蛋黄压到了瓶中, 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变魔术的方式演示实验。如:水重新沸腾实验。烧瓶中装适量水, 用试管夹夹住烧瓶, 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用橡皮塞塞住烧瓶, 倒过来, 观察水是否沸腾?水不沸腾。当往烧瓶底部浇凉水时会怎样?水重新沸腾。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疑惑, 继而引发他们的思考, 得出了水的沸点和压强有关。
还可以用两节干电池和包装口香糖的锡箔纸演示短路的实验现象, 实验安全易操作, 实验现象明显。
2.2 改进课本实验, 增强可操作性
课本中很多实验原理很好, 设计科学、现象明显, 但是可操作性不强。教师通过自制实验教具, 对实验进行改进, 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在课本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对水加热至沸腾, 但往往这个过程耗费很长的时间。如何改进呢?教师给学生的办法往往是: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增加水的初温。但有的实验对水的质量有一定要求, 不能太少。增加水的初温就是用温度较高的水, 这样大大降低了实验的效果。经过多次实验探索, 笔者采取改进酒精灯的办法——自制多芯酒精灯。在易拉罐上钻三个小孔, 穿三个灯芯, 再用一次性的塑料杯作为灭火的帽, 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实用又安全的三芯酒精灯就做好了。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
再比如:将一杯水装满, 在上面盖上一页纸, 将杯子反过来, 观察水是否流出?这个实验的缺点是操作不慎极易失败:由于纸吸水, 所以演示时间不长;水杯不能大, 否则水易流出;不能随意倾斜显示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如果将纸片换成一个硬质的光滑的薄塑料片 (比如圆盒装巧克力的盒盖) , 演示时就可以用一个很大的杯子, 能长时间倒置水不会流出来, 还能向各个方向旋转显示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
2.3 采用一种实验器材演示多个物理实验
设计小实验, 制作教具大部分都是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器材。如:乒乓球、鸡蛋、易拉罐、日光灯、酒瓶等, 有时还废物利用, 如一些废旧的灯泡、电动机等。很多情况下一种器材能完成多个物理实验。
比如:乒乓球在实验中就经常用到, 它可以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物体具有惯性;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演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等。在课堂上利用乒乓球依次演示这些实验, 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更有利于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发现, 科学的运用实验教学, 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安排实验教学和物理原理教学,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 而是喜欢学, 愿意学,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锡华.铝棒发声[J].物理通报, 2008, (4) :13-15.
[2]黄立强.浅谈物理实验的重要性[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9) :45.
一、新的物理课程新在哪里
第一,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新课程注重科技知识和学科渗透。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与过去有所不同。比如说,八年级物理下册中两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要求学生记住求总电阻公式R=R1+R2。对于两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新课程不要求学生记住求总电阻的公式,同时也不作为考查内容。
第二,科学探究的学习精神贯穿全书。初中物理新课标系统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有七大要素,即一是提出问题;二是猜想与假设;三是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四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五是分析与论证;六是评估;七是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不是固定模式,可以交换位置进行运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第三至第六要素,要让学生精通这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是今后考查学生能力的必出试题。第一、二、七要素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把它们当做次要因素。因为探究是人的一种精神,所以广大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反复运用,达到熟能生巧,它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格。
第三,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所不同。新课程中的学生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所需器材,实验完毕再回忆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最后对实验所得的结论和实验装置等进行评估、合作交流。
第四,新课程要求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学生成长手册。二是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书面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体验。比如说,有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和一杯冷水,把手放进热水中,再拿出来放进温水中的学生会说温水冷,把手放进冷水中,再拿出来放进温水中的学生会说温水热,如果没有亲自动手的学生就没有这种体验。
二、关于初中物理部分习题的分析和处理
(一)开放性习题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了明白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合理答案。开放性物理问题的教学能形成交流、讨论的民主氛围,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究的平等参与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进入问题情境,充当角色,参与小组讨论,成为学生的高级合作伙伴,并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互相评论和补充,进行交流和比较,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面对学生列举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设计的不同方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规律,概括出更一般的结论。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学生增强自信,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深切地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进步和伙伴的友谊。
(二)观察和调查习题一般安排在课外或节假日
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学生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頓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很多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加懂得观察。
(三)科学作文题
科学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渗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学小论文。首先要培养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其次是思路要清晰;第三是要学会逻辑分析;第四要学会收集信息;第五是理解新知识;第六是学会组织信息和语言表达。
(四)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去体验
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大量的构思新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的习惯
在21世纪的大教育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地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
九佛第二中学 林燚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以及学生思维水平,针对一些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情境 学习兴趣 教学
正文: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创设情境,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应彻底摈弃。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 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和望远镜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它们的构成及作用,可以在课堂中花点时间做此实验。又如教学电流的强弱时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课,边学边做实验,有了电流表这一实物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使学习使用电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位臵。
二.课堂使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又如教学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并且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还要快时,联系《三国演义》里面军队作战的情形,要想最快知道敌军是否来临,通常哨兵会趴在地面上,他是在做什么呢?由这种故事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
2.运用夸张、类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电路和电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电阻这一概念,以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分析电路。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将电荷的移动类比成人的流动,遇到山路(即电阻大的用电器)时,会选择平路(即电阻小的开关或电流表等)这条路走,分析短路时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 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段,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多联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
教学“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却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来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如在教学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教学“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课堂松驰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化教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加之教学挂图,教学简笔画,可增大教学信息容量,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应的物理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起重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透镜”一节,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可以运用Power-Point的制作幻灯片功能),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恰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又如在教学“家庭电路”这一节时,用flash将触电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一节,用幻灯片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具体情况放映出来等。
总之,对物理情境的创设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方法,物理本身是生动有趣的,随着新课程的推出,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物理情境中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评:
总体较好,是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将创设情境的实例再写得具体详细一些会现好。
如果再能附上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就会更加完美了。修改意见:
1、红色字的地方,请再仔细考虑一下。
2、段落标题二中的2、3不适宜放在此标题下。
3、结构需要改动一下,请列出参考文献。建议:
继续整理创设情境的具体实例,安排到每一节新课时(概念、规律课)中。
一、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相比于科学素养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两点最为突出。从教学应用层面,“主题”教学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我最近看的杰伊麦克泰的《为深度学习而教》部分内容比较契合,“大概念构建”,“关于问题的研究”,“单元教学”都可以为自我的课程理念更新提供一些帮助。
二、课程目标
这块内容变化比较明显,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两大方面。核心素养也说得很清楚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增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核心素养设置的。新的核心素养把三维目标会融合的更好。主体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核心化。
三、课程内容
两大板块更加细化,表述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是新增内容,以后的教学会更加多元化,知识不单单在本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相互交织。在实验探究中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学生必做实验分为测量实验和探究实验。这样的改变是好的,让实验教学很清楚,哪些是专注测量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哪些是注重探究过程的。不管是新加实验还是替换实验都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性说明,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堂实验教学。
新增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分为三个二级主题,“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处理好这几块内容,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和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学业质量
主要分为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新增加的目的也是为我们日常教学和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五、课堂实施
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
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3、确保物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堂实施这块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例如“情景化教学”“问题教学”“学科融合”“资源开发”等等。
以上都是我在看完新课标之后所看到的“新”变化。与此同时也有几个想法:
1、新的改变是从思想上先走还是实践上先走?
2、对于跨学科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去落实教学,比重应该放多大?
3、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来巩固新课标?
一、对新课标的学习:
1、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使其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注重课程基础性与综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即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物理实验整体设计。
3、关注跨学科渗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即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物理实验整体设计,关注跨学科渗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倡通过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本质,从物理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5、注重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对自己教学的启示
1、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课堂是要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该是鼓舞人心的: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清晰的尊严感,能使学生找到自信;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非常轻松,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活动达到人人参与;课堂要体现自主性,也就是学生自愿学习,要想让学生自愿学习,就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要让学生产生集体感,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共享合作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教学中,我们要保证课堂的和谐,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老师的心态很重要,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学生就会跟你越来越亲近,你的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3、科学探究中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有相当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环节。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但是,如果说真正要让学生去进行深入探究的话,我们可以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建构自己的问题。这就比由我们老师自己提出问题来更有意义。然后是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一个过程,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做”的过程、预期实验现象的出现等,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晰通过这些过程和现象是为了培育学生哪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作学习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学生感到其概念严谨, 推理周密, 难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 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的方法, 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 昏昏欲睡, 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巧妙激疑, 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优化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1.改 “一言堂”为 “群言堂”
以往的课堂上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 并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然后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 现在要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 提倡活跃的课堂, 让学生开口说, 动手做, 表演, 探索, 实践。比如, 地上的光斑有各种形状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看到地上的光斑, 然后带着所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 去猜想, 设计实验, 验证猜想, 得到结论, 体会一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摒弃死记硬背, 提倡质疑发问, 鼓励奇思异想,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物理。
2.把低声教育带进课堂
很多情况表明, 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对学生大声训斥的老师,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和低声传递学生就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大量实践表明, 低声教育往往比大声训斥更有效果。 尤其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他们往往很在意自己的“面子”, 完全可以分辨清楚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不对的, 教师没有必要一定将学生的错误放大, 在一旁低声提醒相信他们有改正错误的能力。
3.让物理课堂更有趣
玩是学生的天性, 因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趣。 如果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做点趣味实验, 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些游戏, 就会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趣味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熔化和凝固》时, 我先取一个小试管放入少许水, 然后放入小木棒, 再将试管放入“神奇的液体中”, 不一会水就结冰了。 让学生现场看到了一个制作冰棒的过程, 当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很惊讶, 其实“神奇的液体”就是汽车的防冻液。这样的小实验使得物理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愉悦。
4.创设小组合作模式
学生在学校里面不单单是学习文化接受知识, 更要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合作。 大多时候我们更需要集体的智慧。 我在自己的物理课堂上推行小组合作模式即四个人成为一个小组, 我将问题提出, 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然后将各小组方案进行讨论说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的数据处理和最后实验结论都由各小组四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并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5.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用试验方法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先让学生在光屏上呈现蜡烛的像, 再观察像的大小和样子, 帮助他们记录像距与物距, 让他们亲自动手找到物距像距与像的大小和倒立正立的关系。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印象, 并让他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只要我们愿意动脑, 动手, 就可以将它解决。 学生通过眼前看见的真实现象, 激起学习兴趣, 也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6.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反对“题海战术”让学生一味地做题目最后变成只会做题目。 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方法和概念解决问题。 比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总会认为空中飞行的足球还受到踢力, 因为它在向前运动。我就先请学生讲解什么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然后再寻找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最后学生找不出谁作用在足球上, 理解只受重力的作用, 向前运动时因为球具有惯性。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解决, 万不可只记答案。 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他们把知识学活, 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验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课堂实验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实学生在实验过程出现得问题和困惑。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 让学生做实验追求的是学生如何尽快得到实验结论, 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 得到结论只是物理实验的一小部分要求, 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器材, 设计方案, 体会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比如安装直流电动机, 有些学生很快安装完毕线圈正常工作, 但是有些学生的线圈不转动, 这时候完全可以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帮忙解决问题。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总结解决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使学生养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
8.提高教师素质, 构建体现新课标为主线的物理课堂
物理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都是教师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应对的。 因此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而且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
9.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对物理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学生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重分数, 轻能力;重理论, 轻实验:重灌输, 轻思维的教学方式。现在的社会环境更看中学生的能力,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10.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课本插图 运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77-02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以调动学生的视觉认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积极创设教学情景,精心挑选了大量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插图,发挥插图的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变成快乐、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本(2012年第一版)为例,谈谈对课本插图运用的一些策略。
一、直接引用插图,提高课堂实效。
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后选取的。它们有着形象、直观、易懂、有趣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直接引用。
一些很难用文字来表述或比较抽象的内容利用插图能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插图(课本78页图4.3-3)来表现,则一目了然,学生清晰地看到蜡烛发出的光经过反射进入人眼,人的眼睛逆着反射光线在平面镜后面汇聚成虚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中讲到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平视、俯视和仰视。在教学中让学生看着书本的插图(图6.3-1)来做出判断,既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二、对课本插图进行有益补充形成对照,提高教学实效。
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料,立足课本是必要的。但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心社会问题。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及结合社会上重大事件,对课本的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对照,使学生更容易感受插图所反映的物理信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中,课本(第64页)给出了“水蒸气在寒冷的玻璃上凝华形成的花纹”的图片(图3.4-1)。这种现象在南方的广州是不可能见到的,但我们可以拍摄在广州家家户户都有冰箱的冷冻室表面的凝华现象的照片(见图1)进行对照说明。加强学生的印象,增强理解。
三、结合视频、动画,动静结合,展现物理过程。
视频、动画可以把物理现象的整个过程连续展示,图片却能把过程中的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展示。图片可以印刷在课本上;而动画、视频就不行了。新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配备了不少视频、动画资源,网络上的视频、动画资源就更加丰富了。这些资源都是对课本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弥补学生不曾经历过或不容易构建知识的缺陷,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理解。结合课本的插图,动态和静态的过程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讲到海市蜃楼(课本第83页图4.4-6)的成因,插图结合视频,能够把无形的空间想象变成具体的过程展示。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7页)船闸工作示意图(图9.2-7),插图结合视频,把船闸工作的过程分解成4个部分,学生容易在脑中形成船闸工作的物理模型,也大大方便了教师进行讲解。
四、插图与实物、实验、制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有不少的图片是联系到一些实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用品以及特殊用品;也有是一些小制作、小实验。
1.插图与实物相结合。
课本中有不少的插图是实物的照片,插图虽然直观,但是总比不上实物的展示更彻底,实物使得教学更加直观。这也可以增强学生从实践中联系物理知识的意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中讲到卫生间的地漏(课本38页图9.2-11)生活中用到塑料吸盘挂钩(见图2),这些东西生活中都容易见到,市场上也可以购买到用做教学器材,我们将实物和插图结合,增强学生的体验,在图片分析中理解其中的物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2.落实课本插图中的小实验和制作。
张宪魁教授指出:“要想真正学好物理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只有联系实际和应用才能实现。”课本中的插图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小实验、小制作的。如小孔成像实验(图4.1-6)、自制气压计(图9.3-5)、“吹水实验”(图9.4-7)。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落实这些小实验、小制作。
五、添加插图注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善于利用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概念要分清楚,对象要弄明白,思维要有逻辑,步骤要有条理,说话要有证据。”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例如,图10.3-1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物体的浮沉插图,通过插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上浮?什么情况下下沉?引导学生作出受力分析示意图(图3)、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推想其中上浮、下沉的最终结果并作出受力分析,通过对比理解知识。逐步形成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习惯。
再如滚摆(图11.4-2)和密度计(图10.3-9)的插图,在插图上进行文字的标注或图示的标注,都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插图所反映的物理知识。
六、重视发挥插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往往从科学内容去设计,而经常忽略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本的插图,不单是为了反映物理知识的。
生动有趣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如图4.1—9 手影和图4.3—1因缺水而龟裂的稻田);插图也可以引起学生的震撼,给学生诧异,通过观察插图,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的意识(如图3.4—4)。优美的插图,能给学生美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如图4)。科学家的肖像图片结合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
课本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现物理实验过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11年版义教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九中学物理组 闫丽
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可能让它适合所有老师的口味,老师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教过三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老人教版、北师大版和现在的新人教版。虽然我刚毕业四年,可是,我觉得也可能正是因为我没有来回反复的教授老人教版的教材,才不会在思维上受到一些限制,处理课的时候会比较灵活,我觉得怎样好就怎样进行。所以,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老教材有些地方比较合适。
八年级上册让我领悟了人教社编者的意图,编者设计的很好,使我们的学生特别喜欢物理,因为他们觉得很像小学的自然课(其实孩子的本质是很热爱自然科学的)。我在上课时比较随意,准备的教案和上课有时候是两回事,因为课堂上发生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教案也只是个很简单的框架而已。上课时我总是精心设计实验,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兴趣作为第一位,课堂上让他们动起来,允许他们大声的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有的老师会觉得那不是乱了么,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乱中有序,只要老师拿出足以吸引他们的问题,那么一切都会很顺利。一节课下来他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掌握了知识,甚至可能他们自己都没觉得学会了很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他们自己的发明创造,例如引导他们发明出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等等。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利用知识去创造,最后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以一些物理中出现的元件、设备等等都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进行创造,我觉得这比知识更重要,而且,学生们发明出来后都特别的有成就感。同时,面对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孩子们怎么能不懂得原理和使用方法呢?就像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等等,这样一来不但使他们更喜欢物理而且该学会的知识他们都能学会,根本用不着去死记硬背什么,一切都已经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没有了负担又怎么会讨厌物理呢,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一整年来,我课后不留一点的书面作业,因为我不想让那些题使他们不喜欢物理,我始终本着一个思想,我要让他们“玩”好,在玩中潜移默化的得到知识。我在课堂上很少让他们翻书,上公开课的时候根本不用学生带书。所以,书中对于每一节课具体内容写的是什么、课后习题怎么样我都不关心,我也不觉得书中哪里有不合适的地方、哪个问题太难或者怎样的不适合。我觉得这些问题,看老师怎样去看待,我们老师也可以安排自己的课后习题,只要有利于学生进步就是好的。
我关注的是教材大章节的内容,由于地方考试的原因,我必须想办法适应教材的大顺序,对于八年级这一整年的教材安排来看,我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刚进入欧姆定律那部分,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因为给学生做的题太难了,可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别的教材到这里学生根本不觉得困难呢,反倒觉得简单?我也认真的在新课的引导下,下了不少的功夫,新课知识的教学他们都行,可是一遇到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行了。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1.八年级上太生动有趣了,很像小学的自然课,他们学的很轻松,没有经历过分析、计算的锻炼。而在八年级下马上就遇到了需要综合分析、计算能力比较强的地方,于是他们就不太适应了。因此,不是说欧姆定律不能放在这里,只是比较危险,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兴趣,因为我们不可能不给学生讲习题。就算我们初中阶段在新课程中不要求太多的计算,可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步到位,中考的方向没有大的变动,老师们就不可能放弃给学生做练习题。况且,我个人认为练习题和素质教育并不相矛盾,只要问题循序渐进反倒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欧姆定律这部分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的很强,一旦分析起来就很枯燥、耗费时间,学生就很容易溜号,这样慢慢的也就落下了、跟不上了,当然也就没兴趣了,影响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
2.也许初二的学生生理上的智力发育不够。当然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心理医生无法做这方面的测试,如果能测试一下是最好的。
在教学中实际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是硬挺着往前上的,熬了有一阵子,因为他们的思维确实需要锻炼。我上课还是很精心的准备,每堂课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他们的兴趣,从调动学生上、自己的语言上甚至是动作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生活中只要是和本节课有关的实物我都搬进课堂,让他们觉得熟悉亲近有趣。这是在进行新课时的准备。
对于那些需要分析的地方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不断的训练,可是这其中也有小小的方法。例如,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电流本身,电流如何流动往哪里走,就像他们每一个人在走路一样,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该怎么走(教师轻松、幽默、鼓励的语言也很重要)。电压比较难理解、抽象,那就设计形象的实验,例如,把电流用水流打比方,有的老师会说学生没学过压强没办法讲,可是我拿一个大的注射器里面充满水,我会问学生你怎样让水流动起来,他们会说用力压活塞,这样就给水一个压力(虽然没真正接触过我们物理中的压力可是他们有生活经验),水才会流动。就这样过渡到电也需要压力那就是电压。这一段日子很浪费时间,而且必须小心翼翼。训练之后进行的就很好了,算是度过了这一危险时期。所以我觉得与其这样的危险还不如在进行电学这部分之前先进行一些相应的过度会比较好。况且,全中国的教师水平不一样,处理不当真的要有好多的学生掉队呀!
我觉得教材这样的设计真的是很危险,处理起来真的要下功夫、小心翼翼才行。教材中每一节的具体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减。可我觉得整体章节的顺序很重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很重要,一些物理中基本的东西就是应该在开始时逐渐接触。例如,九年级才出现误差、测量。出现在九年级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学生早就用过了。综合性的分析、计算也是这样的,要慢慢的深入,学生们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不会像欧姆定律这样觉得有些突然。
总之,我进行了整个八年级的教学,还算顺利,就是从上册到下册过度比较困难,因为觉得有些两种风格的感觉,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过去那段困难时期之后,一切又都恢复正常了,学生们又开始很喜欢物理、很轻松的学物理了。
【新课标初中物理目录】推荐阅读:
新课标初中物理重点课程教案09-10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受10-03
初中英语新课标内容09-22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06-22
新课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10-17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11-12
初中物理概念10-02
初中物理记忆10-20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