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陕西省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更加合理、高效、科学的的利用水资源。然而,陕西省纬度跨越大,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难免诱发地质灾害。因此,为科学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生产、运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了损失,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开展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和区划研究存在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对区内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各类地质灾害展开充分的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数据,详细分析了有关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并借助GIS技术平台对各项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进行陕西省水利水电地质灾害的风险性等级划分,并对研究区水利水电相关地质灾害风险性做出评价。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分析了陕西省水利水电地质灾害发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经研究:陕西省水利水电地质灾害主要受地理环境因素和诱发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渭河流域,陕北及陕南水利工程设施周围也有少量集中分布。(2)研究水利水电地质灾害在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比例,对比地质灾害发生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坡度、高程、岩性、地貌、构造、河流、灾点密度七项为易发性评价指标,结合水利工程活动和降雨两项诱发性因素,构成九项危险性评价指标。(3)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时对周围资产及资源带来的经济损失,确定以水库、引调水工程以及土地损失为评价指标,构成易损性评价体系;结合危险性完成风险评价。(4)基于GIS与层次分析模型,易发性分区中:低易发占59.45%,中易发占33.64%,高易发占6.92%;危险性分区中:低危险占56.37%,中危险占35.15%,高危险占8.48%;易损性分区中:低易损占98.20%,中易损占0.67%,高易损占1.13%;风险性分区中:极低风险占98.50%,低风险占0.51%,中风险占0.76%,高风险占0.23%。(5)基于GIS与分形理论模型,易发性分区中:低易发占63.45%,中易发占25.09%,高易发占11.46%;危险性分区中:低危险占47.44%,中危险占37.46%,高危险占15.10%;易损性评价分区与层次分析法一致;风险性分区中:极低风险占98.51%,低风险占0.43%,中风险占0.84%,高风险占0.22%。

关键词:水利水电;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

学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象条件

2.1.2 水文环境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

2.2.4 断裂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水利水电工程活动

第三章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地质灾害数据编录

3.1.1 资料收集分析

3.1.2 地质灾害数据编录

3.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3.2.1 滑坡

3.2.2 崩塌

3.2.3 泥石流

3.3 陕西省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特征

3.3.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3.3.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3.4 水利水电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3.4.1 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3.4.2 灾害形成种类分析

3.5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分析

3.6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对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评价

4.1 评价理论与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分形理论模型

4.2 建立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因子的赋值

4.2.2 评价栅格的建立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建立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3.1 指标因子的赋值

4.3.2 评价栅格的建立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基础数据与评价单元的选择

4.4.1 基础数据

4.4.2 评价单元的选择

4.5 灾害易发性评价

4.5.1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易发性评价

4.5.2 基于分形理论易发性评价

4.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6.1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4.6.2 基于分形理论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4.6.3 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与风险性评价

5.1 评价理论与方法

5.1.1 易损性评价方法

5.1.2 风险性评价方法

5.2 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2 评价因子的赋值

5.2.3 评价栅格的建立

5.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3 基础数据

5.4 灾害易损性评价

5.5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5.5.1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风险性评价

5.5.2 基于分形理论模型的风险性评价

5.5.3 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融资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