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后赔偿损失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合同解除后赔偿损失

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

[摘要]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解除合同通常是处理双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尤其是损害赔偿问题在理论上一直争议颇多,我国现行法律对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审判实务中也常出现迥异的裁判结果。本文试就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能对合同解除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可得利益;违约金

2008年3月,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雕刻机加工承揽合同。乙公司委托甲公司为其定作5台雕刻机,价格每台17000元,总价85000元,合同中双方对产品规格、质量、款项支付、工期和违约金等作了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乙公司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工艺品订单大幅减少,不再需要用来制作生产工艺品的雕刻机。乙公司因此也未按承揽合同约定分期支付加工款,并多次向甲公司表示不再需要甲公司为其定作雕刻机。甲公司此时已经为制作雕刻机采购完毕原材料并已经进入制作阶段,如果乙公司毁约则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甲公司多次书面通过乙公司,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按约支付款项。乙公司收函后仍拒绝履行,甲公司在乙公司不可能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书面通知乙公司解除双方签订的承揽合同,后即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根据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乙公司构成违约毫无疑问,合同解除也并无疑问。但本案可以引出三个理论问题:一是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能否并存;二是如何界定因合同解除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三是合同解除与违约金能否同时适用。

一、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能否并存

考察各国法律规定及理论学说,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关系即能否同时并存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选择主义。即债务不履行时,债权人得就解除合同或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之间择一行使。二者互相排斥,不能并存。但近几年来,在《德国债务法修改委员会最终报告书》中规定债权者依草案第327条解除契约的场合,不仅有基于清算债权关系的请求权,而且可主张以契约不履行为理由的损害赔偿权。可见,德国也在向承认解除与损害赔偿并存方面转化。其二是法国、日本、瑞士、意大利为代表的两立主义,主张债权人得于合同解除的同时请求损害赔偿,合同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关系,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有规定。《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因此,我国法律承认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是可以并存的。

虽然对于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可以并存,现今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论,但对于两者之所以可以并存的法理依据,却有不同的认识:一是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说,即违约损害赔偿,认为因债务不履行而发生的损害赔偿在合同解除前就已经存在,不因合同的解除而丧失。二是信赖利益说,认为合同因解除而消灭,所以不再有基于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责任,但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非违约方会遭受因相信合同继续存在而实际不存在所致的损害,即信赖利益的损害。之所以出现损害赔偿说和信赖利益说之争,缘于传统民法对合同解除标的的理解错误。传统民法认为,合同解除的标的是有效合同,合同一经解除,将整体上不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合同已不存在,而又要依据合同寻求损害赔偿这一法律逻辑上的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合同的内容入手。薛孝东在《合同解除的标的的新论》一文中认为,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可划分为基础性权利义务和救济性权利义务。基础性权益义务是当事人为合同完全履行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它要求当事人按合同中对合同标的及其质量、数量及履行期限、履行地点等的约定履行。基础性权利义务的实现意味着合同得到了完全履行。救济性权利义务是指在基础性权利义务未能实现的情况下,为实现合同目的而采取的违约救济方式,就权利而言有合同解除权、违约损害请求权等。合同解除只是解除了合同中的基础性权利义务,并不影响救济性权利义务的继续有效,因此,合同解除后,当事人仍然可以依据合同中救济性权利义务的约定或者依据法律关于救济权利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完全可以并立。

二、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

(一)损害赔偿范围中的合同利益

确定合同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关系到合同解除相关当事人利益能否得到充分的保护,合同解除制度的规范功能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非常重要。在探讨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之前,有必要先对合同解除后的各种利益作个了解。对于合同利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着不同的类别表述。

1.英美法系中合同解除后涉及的三种利益。美国法学家富勒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合同的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一文中,把合同损害赔偿所追求的目的区分为三种:返还利益(the restituton interest)、信赖利益(the reliance interest)和期待利益(the expectation interest)。该文观点现已被普遍接受。

2.大陆法系的所受损失和所失利益。大陆法系普遍使用的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概念是所受损失和所失利益,也就是我国学说通常所称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所受损失,亦称积极损害,指赔偿权利人现有财产的减少;所失利益指赔偿权利人财产应增加而未增加的额数。一般认为,返还利益、信赖利益属于所受损失的范围,期待利益属于所失利益的范围。

(二)我国合同法和理论界关于合同解除损害赔偿范围的观点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都规定了合同解除后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但未对赔偿损失的范围和标准作出明确界定,最高法院也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加以明确。目前,学术界主要对损失仅是指信赖利益损失(英美法系中的返还利益和信赖利益,大陆法系中的所受损失)还是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英美法系中的期待利益,大陆法系中的所失利益)存在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守约方所遭受的一切损害均可以请求赔偿,既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也包括因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既包括直接利益的损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事人对合同解除未明确约定损害赔偿标准的情形下,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应以守约方遭受的直接损失为限。包括一方因订立合同而支出的费用,为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费用,及守约方享有的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机会利益等,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

笔者认为上述第二种观点存在不妥之处,首先,还是源于对合同解除标的错误理解,认为合同解除的标的是整个合同关系。前面已论证合同解除的标的只是合同中的基础性的权利义务,所以就不会存在超出合同解除效力达到的范围问题。其次,不是守约方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而是由于违约方的严重违约导致合同目的落空,守约方有足够证据证明违约方不会履行合同,解除合同是在其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能及时、有效保护自己利益的补救方式,使本应获得的利益由于其违约而无法实现。可得利益固然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时才有可能产生,但是,我们不应忽略导致合同没有完全履行的原因可归责于责任方事由的现实,也不应忽视加重“权利人已经为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取得做了必要准备,在客观上它已经具备了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和条件”的实际情况。

(三)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

笔者认为,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部分,理由如下:

1.首先,从法律规定看。根据《民法通则》第115条、《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合同的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而这里所指的“损失”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没有排除间接损失,即可得利益的损失。

2.符合合同解除制度的价值。周全地保护守约方的利益,这是合同解除制度的立法目的和价值所在。在因一方当事人违约而解除合同的情况下,要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是合同责任“令非违约方利益不受损”之归责原则的体现。

3.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其性质是违约责任。既然是由违约引起的法律后果,合同解除包括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从性质上看也是违约责任。从我国《合同法》的结构来看,总则共有八章,第六章是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其中第94-97条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有关问题;第七章是违约责任,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所有违反合同法第一章至第六章的规定的情况都应当适用第七章的规定。

4.符合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如果合同解除后,只能请求赔偿恢复原状和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这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对方当事人的适当全面履行为其最基本的期待,其当然有可能也有理由以此种期待为动因与他人再订立合同以谋求更大利益,当这种利益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而丧失时,不支持其可得利益损失,无疑有纵容当事人违约之嫌,有违诚实信用原则。

三、合同解除后应优先适用违约金

目前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合同解除后,如约定有违约金不能再主张违约金。笔者却认为,合同解除后可要求违约金。

首先,前面已论证过,合同解除并不是整个合同关系的解除,解除的只是合同中基础性的权利和义务,所以逻辑上的矛盾就不存在了;其次,虽然《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仅规定了合同解除可要求赔偿损失,并未言明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要求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也具有弥补损失的功能,因此,这一点可以与赔偿损失互通。如合同中约定有违约金,在赔偿损失时应首选违约金,理由有三:第一,符合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的精神就是使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具有优先于法律任意性规定的效力,如果当事人之间约定有违约金,则应尊重当事人的约定。第二,违约金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由于违约金数额可由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一旦发生违约,则不必计算具体赔偿数额,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相比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违约金避免了损害赔偿中计算损失困难。第三,违约金除具有弥补性功能外,还具有惩罚性功能。对于违约方的严重违约给予一定的惩罚,这也符合合同法的精神。基于以上理由,应该支持甲公司的请求,除返还货款外,还应支付违约金,这样有利于保护守约方的利益,同时也对违约方有一定的惩罚。

综上所述,合同解除后不能赔偿可得利益以及不能获赔违约金,将严重损害守约方的利益,也违反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为维护守约方的利益,合同解除后应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损失,当然,在确定合同违约解除后损害赔偿范围时,同样要适用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标准和过失规则、损益相抵规则等基本限定规则,在此不赘,如约定违约金,就应支付违约金。

[参考文献]

[1]蔡立东.合同解除制度的重构[J].法律与社会发展,2001,(5).

[2]薛孝东.合同解除的标的的新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2,(72).

[3]袁小梁.析合同解除的三点争议[J].法律适用,2004(2).

[4]高苹.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浅析[J].法学,2006(1).

[5]王利明.民商法理论和实践[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徐梦野

第2篇:论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

合同解除是一个理论上的难点,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也是个难点。合同解除的标的只是合同中原始性权利义务,合同中究竟性权利义务关系依然有效。本文认为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不应仅仅是信赖利益,还应包括可得利益,同时,合同如约定有违约金,应优先适用。

[关键词]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可得利益;违约金

[

[文献标识码]A

[

汤印明(1973-),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江西南昌 330013)

《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中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但这个损失的范围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信赖利益,还是还包括可得利益?合同解除时如约定有违约金,能不能要求违约金?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争议,导致在实践中的适用不一,故笔者认为对此有必要作一深入的探讨。

一、合同解除后的三种利益

在探讨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之前,有必要先对合同解除后的三种利益作个了解。

合同解除后涉及三种利益,美国法学家富勒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合同的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一文就把合同损害赔偿所追求的目的区分为三种:返还利益、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首先,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向被告交付了某些价值,被告未履行其允诺,法院可以迫使被告交出他从原告处接受的价值。此处的目的可称作防止违约之允诺人从受诺人所支付的费用中获益,更简单地说,防止不当得利。受保护的利益可叫作返还利益(the restitution interest)。其次,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改变了他的处境。例如,依据土地出售合同,买方在调查卖方的所有权上支付了费用,或者错过了订立其他合同的机会。我们可判给原告损害赔偿以消除他因信赖被告之允诺而遭受的损害。我们的目的是使他恢复到与允诺作出前一样的处境。在这种场合受保护的利益可叫作信赖利益(the reliance interest)。再次,不去固守受诺人的信赖或允诺人的得利,可以寻求给予受诺人由允诺形成之期待的价值,可以在一个特定履行诉讼中实际强迫被告向原告提供允诺了的履行;或者在一个损害赔偿诉讼中,可以使被告支付这种履行的金钱价值。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使原告处于假若被告履行了其允诺他所应处的处境。在这种场合所保护的利益,我们可以叫作期待利益(the expectation interest)。

下面我们举一例来说明: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约定由乙公司负责研制医生用自动针头组装机一台,甲公司付款30万。合同签订后,甲公司又与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甲公司将自动针头组装机卖给丙方,价款45万。后乙公司受甲方的委托直接送至丙方,但经多次调试,仍无法正常使用。无奈,甲公司只好与丙方解除合同。后甲公司起诉乙公司: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货款30万,并赔偿利润损失15万元。这里面返还利益就是已付的30万;信赖利益就是甲公司为订约所花的费用及30万的利息;可得利益就是15万的利润。

二、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

纵观各国理论与立法,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能否同时并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德国法为代表的选择主义。即债务不履行时,债权人得就合同解除和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之间择一行使,二者是互相排斥,不能并存的。其理论基础是合同解除有溯及力使合同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合同既已解除,那么因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二者只能择其一;第二是以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士为代表的两立主义。该主张认为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合同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两立主义内部又有两种观点:一为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即违约损害赔偿;另一是合同解除之损害赔偿。两立主义中的损害赔偿理由是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在合同解除之前即已存在,不能因合同解除而变成不存在。在承认损害赔偿请求权继续存在之范围内,合同之效力不妨视为依然存续。[1](P352)

从形式上看,选择主义符合逻辑,因为合同不存在了,何谈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对于两立主义中的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明显是无视逻辑的存在。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乃原债务内容转换而来之赔偿,与原债务不失同一性。[2](P317)合同都不存在了,又怎能依据合同寻求损害赔偿了?

之所以出现选择主义与两立主义之争,并且争夺得如此之艰苦,皆源于双方对合同解除标的的错误理解。合同解除的标的并非整个合同,而是合同中的原始性权利。薛孝东认为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可分为两种:1、原始性权利义务。表现为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为合同完全履行而设定的权利义务,它要求当事人按合同中对合同标的及其质量、数量及履行期限、履行地点等约定履行。原始性权利义务的实现就是合同的完全履行。2、救济性权利义务。是在合同未履行(原始性权利义务未能实现)的情况下,为实现合同目的而采取的违约救济方式,就权利而言,有合同解除权、违约损害赔偿权等。救济性权利义务又可分为约定的救济性权利义务和法定的救济性权利义务。[3]

这样一来,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就不存在逻辑上的障碍,不必象选择主义那样坚守逻辑上的一致,也无须象两立主义中的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一样冒逻辑虚无之大不韪。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完全可以并立,我国合同法也持这一立场。对我国合同法第97条应这样理解:合同解除后,没有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合同性质及履行情况,可以要求恢复原状,这个恢复原状也只是对基于合同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到合同成立时的状况,并不是使整个合同的效力恢复到合同成立之初的状态。

我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但这个损失到底仅仅是信赖利益损失,还是包括可得利益损失,合同法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我国主流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为信赖利益,不包括可得利益。理由是合同解除不应超出合同解除效力所应达到的范围,由于合同解除的效力是使合同恢复到订立前状态,而可得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时才有可能产生,既然当事人选择了合同解除,就说明当事人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非违约方就不应该得到合同在完全履行情况下所应得到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应该考虑可得利益的赔偿问题。[4](P535)对此,笔者认为该说有不妥之处:首先,还是源于对合同解除标的的错误理解,认为合同解除的标的是整个合同关系。前面已论证合同解除的标的只是合同中的原始性的权利义务,所以就不会存在超出合同解除效力达到的范围问题。其次,不是守约方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而是由于违约方的严重违约导致合同目的落空不得不解除合同,使本应获得的利益由于其违约而无法实现。可得利益固然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时才有可能产生,但是,我们不应忽略导致合同没有完全履行的原因可归责于责任方事由的现实,也不应忽略“权利人已经为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取得做了必要准备,在客观上它已经具备了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和条件”[5](P2407)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可得利益部分,理由有下:

1、符合合同解除制度的价值。周全地保护守约方的利益,这是合同解除制度的价值所在。在因一方当事人违约而解除合同的情况下,要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是合同责任“令非违约方利益不受损”之归责原则的体现。

2、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其性质是违约责任。既然是由违约引起的法律后果,合同解除包括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从性质上看也是违约责任。从我国《合同法》的结构来看,总则共有八章,第六章是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其中第94-97条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有关问题;第七章是违约责任,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所有违反合同法第一章至第六章的规定的情况都应当适用第七章的规定。《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如果非违约方能够证明其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确系违约方的违约行为所直接造成,而且这些损失是违约方在签订合同时所应当预见的,则违约方应当赔偿这些利润损失。

3、符合合同法的诚实守信原则。如果合同解除后,只能请求赔偿恢复原状和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这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对方当事人的适当全面履行为其最基本的期待,其当然有可能也有理由以此种期待为动因与他人再订立合同以谋求更大利益,当这种“谁都看得见的利益”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而丧失时,不支持其可得利益损失,无疑有纵容当事人违约之嫌,有违诚实信用原则。[6] 本文开始的案例,如果合同解除后甲公司只能要求返还货款,而不能获赔20万的利润损失,对于这种“看得见的损失”都不赔,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明显有纵容违约之嫌。

我国台湾地区学界通常认为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可得利益。史尚宽先生认为:合同解除的效力,并无使债权关系全面消灭的必要,在承认损害赔偿请求权继续存在的范围内,不妨将合同的效力视为继续存在。合同解除后,当事人不仅应当负恢复原状之义务,而且负有赔偿因债务不履行所致利益的损害之义务,其赔偿范围,不仅应包括积极损失,而且也应包括所丧失的利益。[7](P211)

三、合同解除后应优先适用违约金

合同解除后,如约定有违约金能否主张违约金?有一例,2004年6月1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合同约定:合同总金额500万元,甲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两个工作日内付款200万,余款于合同签订7个工作日内付清。乙公司在收到预付款后2日内交付全部货物,逾期交货应支付违约金。逾期4周以内按逾期交付额的日1‰计算,逾期4周以上按5‰计算,但最高不超过逾期交付额的5%。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支付了款项,乙公司一直未交货,后甲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返还200万元,并支付违约金25万元。法院只支持了返还200元预付款的请求,对违约金未予支持,理由是合同既然解除,怎么能基于合同主张违约金。这也是目前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普遍持有的观点。

笔者却认为,合同解除后可要求违约金。首先,前面已论证过,合同解除并不是整个合同关系的解除,解除的只是合同中原始性的权利和义务,所以逻辑上的矛盾就不存在了;其次,虽然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仅规定了合同解除可要求赔偿损失,并未言明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要求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也具有弥补损失的功能,因此,这一点可以与赔偿损失互通。如合同中约定有违约金,在赔偿损失时应首选违约金,理由有三:第一,符合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的精神就是使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具有优先于法律任意性规定的效力,如果当事人之间约定有违约金,则应尊重当事人的约定。第二,违约金具有简便易行特点。由于违约金数额可由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一旦发生违约,则不必计算具体赔偿数额,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相比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违约金避免了损害赔偿中计算损失困难。第三,违约金除具有弥补性功能外,还具有惩罚性功能。对于违约方的严重违约给予一定的惩罚,这也符合合同法的精神。基于以上理由,应该支持甲公司的请求,除返还货款外,还应支付违约金,这样有利于保护守约方的利益,同时也对违约方有一定的惩罚。

综上,合同解除后不能赔偿可得利益以及不能获赔违约金,将严重损害守约方的利益,也违反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为维护守约方的利益,合同解除后应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损失,如约定违约金,就应支付违约金。

[参考文献]

[1]周林彬.比较合同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薛孝东.合同解除标的新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2).[4]王利明.论合同的解除[M].北京:民商法研究(第三辑).[5]王利明.民商法理论和实践长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袁小梁.析合同解除的三点争议[J].法律适用,2004,(2).[7]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龚剑飞】

作者:汤印明

第3篇:房屋买卖合同解除后的房屋差价损害赔偿

内容摘要:理论与实务中均存在人民法院能否支持房屋买卖合同案件中签订合同时房屋的价值与市价之间的差额损失赔偿的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相关理论问题,认为在一方违约导致房屋买卖合同被解除时,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要求当事人对房屋差价部分进行损害赔偿的请求,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可以支持的损害赔偿范围。

关键词:合同解除 损害赔偿 房屋差价 救济途径

一、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立法模式

纵观各国法律规定及理论研究,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请求权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种:一是选择主义,以德国为代表,主张于债务不履行时,债权人得就解除合同或主张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择一行使,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互相排斥,不能并存。二是两立主义,以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为代表,主张债权人得于合同解除的同时请求损害赔偿,合同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8条和第9条也规定,因出卖人的过错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被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我国在立法层面上亦采取两立主义,确立了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并行不悖的制度。

二、如何确定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

虽然我国已在立法层面承认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并行不悖,但对于因一方违约而解除合同的情况下损害赔偿的范围该如何计算,即对于损害赔偿的内容是信赖利益损失,还是履行利益损失,则存在分歧。信赖利益又称为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合同利益,主要是指合同当事人因信赖对方将全面履行合同而支付的对价或费用,如邮电费用、赶赴缔约地或查看标的物等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为运送标的物或受领对方给付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而履行利益又称为积极利益或积极的合同利益,是基于债务人的履行行为债权人直接获得的利益,如出卖人履行合同,买受人可获得的利益。对信赖利益的赔偿是为了使受害人恢复到缔约前的经济状态,对履行利益的赔偿是为了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履行后所应达到的状态。合同解除的效力是使合同恢复到缔约前的状态,而履行利益则是在合同得到履行后才可能产生。因此有观点认为,非违约方选择合同解除的情况下,其不应得到履行利益的赔偿,一方面合同因解除而消灭,就不再有基于合同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在对方违约时,解除权人可以选择继续履行,但其选择解除合同就表明不再主张履行利益。但同时亦有观点认为,在合同解除前,合同己经依法成立,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就应根据法律的规定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这种责任客观存在,无论当事人是否解除合同均无影响。合同解除情况下的“恢复原状”,是在原给付方面的归还,并没有涵盖履行利益,因而出于对解除权人的周全保护,还应当认为存在履行利益的赔偿(并不限于信赖利益的赔偿)。因此,合同解除时的损害赔偿应是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不仅包括信赖利益,还应当包括履行利益。

三、房屋差价应当包含在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范围内

既然我国《合同法》没有将履行利益的损失排除在损害赔偿范围之外,在仅对信赖利益进行赔偿不足以弥补受害方损失,造成双方当事人利益失衡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将履行利益的损失纳入损害赔偿的范畴,即以履行合同后债权人所能获得的利益为参照,计算损害赔偿。实践中,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房屋买卖纠纷也不断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表现为出卖方对原合同价不满,在要求买方加价被拒绝后,将房屋另行出售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已善意取得系争房屋,则原房屋买卖合同已无继续履行可能,买受人不得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由于房屋升值部分的利益附着于房屋而存在,因此买受人无法享有房屋升值的利益,而违约方反而因为自己的过错得到“额外收益”,这就违背了民法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原则。正如格雷大法官所述“法律不能让过失方因自己的过失而得到利益,也不能让善意方因自己的善意而丧失利益”。因此,在一方违约导致房屋买卖合同被解除时,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要求当事人对房屋差价部分进行损害赔偿的请求,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可以支持的损害赔偿范围。

四、如何确定房屋差价

对于房屋差价损失的赔偿问题,如果双方有明确约定或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应依照双方约定;如果双方无约定或不能协商达成一致,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虑守约方的履约情况、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双方是否已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守约方是否存在损益相抵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例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6年颁布的《关于审理“二手房”买卖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就规定,在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况下,违约方应当赔偿因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预期可得利益损失。其中房屋涨跌损失的确定,可参照以下方式:一是双方协商确定的,从其约定;二是双方不能协商确定的:原则上可比照最相类似房屋的市场成交价(首先是同幢相同楼层及房型,其次是相邻幢同楼层及房型,再次是相同区域内房屋)与买卖合同成交价之差确定房屋涨跌损失。无最相类似房屋比照的,可通过专业机构评估确定房屋涨跌损失。认定损失的时间点应从保护守约方的利益出发,以守约方的请求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违约方的违约行为确定之日以及审理中房屋的涨跌情况等,合理确定。此外,守约方损失的认定还应综合考虑守约方的履约情况、违约方能预见的因房屋价值涨跌而产生的损失以及双方是否已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等因素。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上文着重阐述了合同解除后赔偿房屋差价的合理性,但个案中是否可以获得赔偿还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只有在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况下守约方才可以请求房屋差价损失,在约定解除的情况下应依据双方合同约定处理。二是,合同解除的原因应限于房屋交付义务的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因其他原因解除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另行寻求救济途径。

六、案例分析

2008年7月21日,潘某(乙方)与上海某地产公司(甲方,下称地产公司)签订《上海市商品房预售合同》(下称预售合同)一份,约定乙方向甲方购买系争房屋,建筑面积127.17平方米,总价款暂定为人民币2,168,192元。补充条款第4条约定:甲方交付房屋需取得《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甲方承诺在2009年6月30日前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手续,取得新建商品房房地产权证(大产证),如到时不能取得商品房房地产权证(大产证),乙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合同,并要求甲方支付房款总价的5%的违约赔偿金。上述合同签订后,潘某付清全部房款。但地产公司未能依约于2009年6月30日之前取得大产证。

2009年8月3日,潘某以地产公司为被告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解除合同,地产公司归还房款并承担违约责任。一审法院认定潘某单方解除合同理由不能成立,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潘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后潘某向二审法院提出申诉。二审法院将本案发回一审法院重审。发回重审期间,潘某增加诉讼请求,要求地产公司赔偿因房价上涨而给其造成的损失。

结合上文关于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分析,笔者认为潘某请求房屋差价损失的诉讼请求依据不足。理由如下:首先,潘某和地产公司已约定,若地产公司不能按约取得大产证,潘某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合同,并要求地产公司支付房款总价5%的违约赔偿金,既然双方已明确约定合同解除的后果,就应当依照合同约定处理。其次,虽然地产公司迟延办理大产证,但其违约行为并未导致潘某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潘某在合同可以继续履行的情况下选择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并不能请求赔偿房屋差价损失。最后,本案在发回重审期间房价的上涨已经很明显,此时,潘某可以选择撤诉,原合同继续履行,如此便可以得到房价上涨而附着于房屋上的利益。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案件被发回重审说明以前的诉讼过程被合理推翻,处于一审宣判前的阶段,原审当事人的地位恢复,只要撤诉申请出自原审原告自愿,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法院通常会允许撤诉。而潘某执意选择解除合同,就应当承担因此带来的不利后果。

作者:孟江川子

第4篇:合同违约损失赔偿原则

(1)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这里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还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失。

实际损失是现存的损失,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损失,一般也不会产生争议。关键是可得利益如何确定?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债权人可以实现或者取得的收益,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未来性。可得利益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一种未来的利益,它必须是经过合同违约方履行后才能获得的利益。②期待性。可得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损失也是合同当事人能够预见到的损失。③一定的现实性。尽管可得利益并非订立合同时就可实际享有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违约方不违约,是非违约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合理预见原则。完全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同法》第113 条规定,“……,但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②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③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即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3)减轻损害原则。也叫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原则,是指在一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受害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的损害负责,违约方此时也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额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损害部分。也就是将减轻损害作为受害人的一项义务看待,并以此限制违约方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119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减轻损害原则的构成要件是:①损害的发生由违约方所致,受害人对此没有过错;② 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③受害人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害扩大。

(4)损益相抵原则。又叫损益同销,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这是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重要规则。根据这一规则,违约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损害,又使受害人获得了利益时,法院应责令违约方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害与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额,这是净损失、真实损失,但并不是减轻违约方本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没有规定损益相抵原则,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应承认此原则。具体地说,违约损害赔偿地目的是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违约行为既遭受损失,又获得利益,如不将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让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受益,这是违反违约损害赔偿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须采取损益相抵原则。

损益相抵原则的构成要件:①违约损害赔偿之债已经成立。这是前提条件。即只有构成违约损害赔偿之债时,才有必要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而损益相抵恰恰是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因素。②违约行为造成了损害和收益。即损害和收益是同一违约行为的不同结果。

(5)责任相抵原则。是指按照债权人与债务人各自应负的责任确定责任范围。《合同法》第120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是责任相抵原则。同时应明确,在我国合同法理论上,责任相抵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不是指当事人的责任抵销,是在确定各自应负的责任基础上确定赔偿责任。

责任相抵原则的构成要件:①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即适用前提是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行为。这是客观要件,只要客观上具有违约行为,而不管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②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当事人双方都违约的情况下,其各自承担与其违约行为相对应的违约责任,不能相互替代。

(6)经营欺诈惩罚性赔偿原则。针对交易中各种严重的欺诈行为,特别是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欺诈行为的严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数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在法律上确立了经营欺诈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食品安全法》[2009]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经营欺诈惩罚性赔偿原则的构成要件:①经营者提供商品、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存在。常见的有:直接出售假冒商品的行为;故意短斤少两的行为;消费加工承揽中偷工减料、偷换原材料的行为;在修理服务中偷换零件、虚列修理项目、增报修理费的行为等。②消费者受到损害。

第5篇:房屋租赁到期后发生损失保险公司是否赔偿

案情介绍

2004年3月16日,大连一户外媒体广告公司向本市一家校办工厂租赁了一间150多平方米的厂房做生产车间,双方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期为一年,若有一方违约,则违约方将支付违约金。同年4月20日,广告公司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了企业财产险,期限为一年,为年广告公司效益非常好,欲向印刷厂续租厂房一年,该工厂以广告公司经常在晚间作业,影响到周边居民为由,拒绝了广告公司的续约请求。因此广告公司只好边生产边寻觅厂房准备搬迁,转眼合同签定的日期已到,该工厂催促其尽快搬走,而广告公司经理多次向该工厂解释,请求再宽限一段时间,并表示愿意支付违约金。最后该工厂只好答应广告公司的请求并同意再宽限一个月的时间。4月10日广告公司员工在夜间进行焊接工作完成后,就离开了工厂,但在焊接过程中喷溅出的火花却溅到一批刚进的原材料上,导致了火灾的发生,造成厂房内设备损失6万元,个原材料损失9.2万元,厂房屋顶烧塌,需修理费65000元,火灾发生后广告公司遂向保险公司提出请求赔偿。

保险公司调查发现,该广告公司与校办工厂的合同已经到期了,那么该广告公司对于校办工厂的厂房已经不具有保险利益了。所以保险公司只同意赔偿机器损失6万元,原材料损失9.2万元,对于厂房的修理费不予赔偿。该广告公司对保险公司的理赔不服,经多次协商无果后,该广告公司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理赔焦点

租赁合同已到期,保险公司是否仍对厂房修理费进行赔偿?

广告公司认为:虽然租赁合同已到期,但广告公司现仍使用该房屋,并且是得到校办工厂认可的,而保险合同并未到期,保险公司应按合同进行赔偿。

保险公司认为:租赁合同到期后,广告公司对于校办工厂的厂房已不存在保险利益,况且广告公司在合同到期后仍使用校办工厂的厂房本来就是一种违约行为,在保险标的上的利益不合法,保险公司不应给予赔偿。

理赔结论

最后法院经过调查认为,广告公司与校办工厂的合同虽已到期,但广告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合同却是真实有效,在合同中的保险标的也是该校办工厂,根据我国民法50条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它形式。本案中,校办工厂的法人代表最终同意广告公司可以延期一个月搬走,是校办工厂对广告公司租赁合同到期后继续使用厂房行为的认可,即视同为广告公司对校办工厂这一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判决保险公司应赔偿广告公司65000元的房屋修理费。

本案点评

l、此次案件中主要是针对广告公司是否对校办工厂具有保险利益展开的诉讼,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如果投保人不具有保险利益,则该保险合同无效。

2、对于广告公司对校办工厂是否具有保险利益问题上,广告公司本身是具有一定责任的,因其于校办工厂的合同己到期,是在没有明确的合同下进行使用校办工厂的厂房的,所以广告公司应将此次事件事先告知保险公司,以便在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在责任认定上有一个确实的依据。

第6篇:解除合同赔偿

合同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应该如何赔偿

来源:华律网整理 日期:2012-1-12 14:44:00 浏览:584

网友提问:公司定于2012年1月1日撤销现所在部门。对部门职员安置有以下处理方法:

1)分流到外地(公司所属地之一),并给予一次性安家费补偿;

2)深圳本地另一部门接收;

3)解约。

本人在与公司协商方法1)时提出相应要求,公司不予同意。因此只能以方法3)与公司协商解约,本人合同未到期。现有以下问题咨询:

1)公司同意经济补偿(N+1),本人是否可以要求公司因违法解约而赔偿(2N)?

2)?对于经济补偿的基数,公司按每月应发工资计算,不包含每月餐补、上半年绩效奖金、下半年绩效奖金、年中奖、年终奖(全年共4次奖金),是否合理?

3)?本人2003年4月第一次入职,在2007年5月主动辞职,但2007年11月再次入职到现在。请问补偿的工作年限应如何计算?

(此问题是对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第24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六个月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因劳动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外,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

依据前款规定连续计算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应当扣除已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广东律师秦步基回答:首先,公司的方案尚在合法范围之列,并有选择方案并给予补偿。这种情况你要求双倍是不会支持的,N+1是合理的。

其次,公司的工资计算标准是错的,应按照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奖金应计算在内。

最后,你的年限计算是从最后一次入职计算。因为之前的离职是你自己辞职,不是单位与你终止或解除合同,是你与公司解除合同,公司在此并无过错,不是规避劳动法的情况。应由你自己承担后果。

延伸阅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张“护身符”,在劳动关系相对灵活和复杂的今天更是如此。因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挂名挂靠、停薪留职、自动离岗„„种种“新关系”会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感到发晕。在劳动关系的变更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劳动合同被解除,企业要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怎么办?”日前,我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管理 妥善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明文规定。

A 何种情况解除、中止劳动关系

“停薪留职”:单位没有岗位或者无法安排工作的,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但“停薪留职”期间可不作为计发经济补偿金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放长假”:因单位原因放长假的职工,没有岗位或无法安排工作的,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放长假”期间作为计发经济补偿金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长期病号”:请长期病假的职工,医疗期满回原岗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可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既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哺乳期”:哺乳期内请长假的,因本人原因逾期不到岗,逾期时间不作为计算经济补偿金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挂名、挂靠”:这类人员没有为单位提供正常劳动且单位未支付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脱产学习”:经单位同意脱产学习的,学习期满不回单位,逾期时间不作为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

“因私出境”:归侨、归眷职工因私出境,可申请事假。去港澳地区的,假期不得超过3个月;出国的,假期不得超过6个月,续假期限一般不超过1个月。假期从离开工作岗位之日起计算,超过所限假期不归的,按自动离职处理。

“出境定居”:因获批准出境定居而中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可凭有关证明,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费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协议保留关系”:与单位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员工,用人单位应当限期召回或者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不计算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限期内不回的,按自动离职处理。

“擅自离岗”:由于个人原因擅自离岗的职工,用人单位应按旷工处理。对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15天、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的,用人单位应除名,解除劳动关系,并且不支付经济补偿。

B 经济咋补偿你得看清楚

即使您是打零工,只要找到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为了自身利益,就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因为一旦下列情况发生,导致合同解除,您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

情况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

结果:用人单位发给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如果工作时间不满1年,按1年计算。

情况二:不能胜任工作,经过一定的培训或调整到其他岗位,仍不能胜任的。

结果:按上述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但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情况三: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结果:除了按上述标准发放经济补偿金,还应发给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如果办理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了退休、退职待遇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情况四:劳动合同订立时,“约好”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又不能就变更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第7篇: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清单

1、 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 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 一个月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4、 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5、 社会保险

劳动法: 第七十三条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负伤;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五)生育。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8篇: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

(一)过错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存在下列违反劳动合同法行为,行使单方即时解除权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法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无效的;

6、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二)无过错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41条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属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无过错情形下的解除,法律为保障劳动者失业后的生活,而规定用人单位仍然负有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由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

同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

工作而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依法进行裁减人员的情形,对被裁减的人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9篇:解除劳动合同违约赔偿计算

按照厦门和国家的相关违约赔偿的规定,我们至少要支付给王纲三个月的工资作为违约金和赔偿金。(但作为一般劳动者来讲,可能不懂得经济赔偿的问题,基本都知道违约金一个月的工资,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和王纲约定1个月的工资作为赔偿,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王纲现有的合同约定工资为6631.25元,税后工资为6000元左右)明细如下:

1、按照厦门市劳动管理规定,因王纲未到期合同为3个月,不满半年,按半年计算,我们正常要支付给违约金1个月的工资。

相关条款

第三十一条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条件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劳动合同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按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每少履行1年合同期,向对方支付相当于劳动者2个月工资的违约金;提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支付违约金计算至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止,但支付对方的违约金最多不超过相当于劳动者20个月的工资。

合同约定保证人的,保证人应按约定承担保证责任。

2、按照国家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因王纲2005.8.9入职(我们可以以试用期间不算正式员工,拖到9.9日算正式员工),已在我公司服务满两年,我们还要支付其经济赔偿金2个月的工资。

第二条 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

第五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上一篇: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下一篇:参加工作室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