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精选8篇)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篇1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甲方: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订了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由方提出协商解决劳动合同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解除劳动合同的日期为:年月日。

二、方支付方经济补偿金(违约金)人民币元(大写:)。

三、其他补充条款:。

四、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码:):

您与公司于年月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公司通知您,自年月日起,公司与您正式解除劳动合同,请您与年月日之前办理离职手续,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公司将不支付您经济补偿金。

逾期未办理的,公司将把您的辞退通知书以挂号信形式寄送到您登记的地址,请注意查收。

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日

员工签收

本人已于年月日收到上述劳动合同辞退通知书。

签字:

日期: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码:):

因为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和业务发生重大的调整和变化,您所学的专业和您的经历、能力均不符合公司的要求,公司经过调整工作岗位(或者经过培训),您仍然无法胜任工作,故公司决定于年月日正式与您解除劳动合同。请您于年月日之前办理完毕交接手续。

谢谢您对公司的支持和帮助。

您的一切待遇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我公司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

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员工签收

本人已于年月日收到上述劳动合同辞退通知书。

签字:

日期: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码:):

根据双方于年月日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以及法律规定,双方的劳动关系将于年月日到期终止,公司将不再与您续签劳动合同。

现公司特此通知您,您的劳动合同将终止,您的工资福利均截止到年月日,您的社保福利截止到年月日。请在上述终止日期前办理完毕相应的工作交接手续,公司将在交接手续办理完结时根据法律规定公司需要想您支付经济补偿金,总计人民币元。

请于年月日之前至公司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公司将为您出具离职证明,逾期未办理的,公司将把您离职证明以挂号信形式寄送至您登记的地址,请注意查收。

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员工签收

本人已于年月日收到上述劳动合同辞退通知书。

签字:

日期:

兹有本单位职工,性别,年龄,现住址

为,身份证号码:。劳动合同期限为年月日至年月日(或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因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双方已于年月日正式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该职工与本单位的劳动合同已经终止,双方无任何纠纷。特此证明。

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收条

本人已于年月日收到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双方再无其他任何纠纷。

签字人: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篇2

合同解除权是合同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力, 它的行使将直接导致合同权利义务的消灭。为了平衡解除权人与异议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合同法赋予被解除人提出异议的权力。

(一) 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 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以上规定, 从立法的角度, 赋予了合同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力, 并给予被解除方提出异议以对抗合同被解除的权力。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中对此进行了补充:“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 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 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 相关案例

案例一:2004年6月, 甲公司承接江阴大桥工程正式启动施工, 为保证工程材料供应, 与A钢材公司签订《材料采购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由A公司为江阴大桥供应钢材, 数量未定, 价格可随市场波动由双方协商作相应调整, 凭甲公司通知送货至工程项目现场。合同履行过程中, 由于钢材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A公司要求上浮价格但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2005年2月甲公司口头通知A公司解除合同后, 与B公司另行签订采购合同落实项目的钢材供应。2006年8月, 工程项目接近尾声之际, A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判定甲公司违约, 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法院经审理认定, 甲公司虽提出解除合同, 但履行程序存在瑕疵且举证不利, 判定合同解除无效。虽合同已无继续履行的必要, 甲公司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该案发生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尚未出台, 在对合同解除权的异议权行使并未严格规定的情况下, A公司行使异议权并未受到严格的程序限制, 合同在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 甲公司也因此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2010年12月, 甲设计院与乙 (个人) 签订《承包合同》, 约定将甲院浙江分院交由乙方承包管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由于乙方在业务、人员、财务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违反甲院管理制度, 且乙本人也有大量违反承包合同书的情形, 在甲院的沟通和催告下, 浙江分公司仍拒绝整改, 并拒绝服务总院管理。2013年12月, 在多次催告未果的情况下, 甲院发出书面通知, 解除该合同并要求乙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对甲院进行赔偿。乙在收到通知后, 置之不理且未采取任何措施。三个月后, 甲院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该案目前正在审理中, 甲院通过对异议权的有效形式, 在争议中争取了较为主动的诉讼地位。

以上两个案例, 充分表明通过合同解除的异议权制度, 从立法平等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出发, 有效防止解除权人对解除权的滥用, 同时促使相对人尽快行使异议权, 维护交易安全, 节约诉讼成本。但是, 从现有法律规定看, 对合同解除的异议权行使的期限和方式并不明确。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原有立法基础上对异议权履行的时间期限和途径进行了补充, 这些相关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从异议的内容来看, 异议权是针对解除行为的对抗还是对解除程序的对抗?从法律后果看, 异议权的行使将导致合同自始无效还是解除无效?从异议权的形式看, 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争议给合同解除异议权的行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本文将从合同解除审查、异议权行使方式和异议权的后果三个方面论述对合同解除异议权制度的思考及完善建议。

二、合同解除权异议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法院是否应当对合同解除进行实质审查

第一种观点是应当进行实质审查, 即法院在受理合同解除权异议案件后, 应对合同的解除行为本身进行实体审理, 在此基础上再对异议权的行使进行判别。这一观点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 以对方沉默推定同意解除是错误的推定。沉默行为不能推定同意向对方的意思表示, 这是民法理论界比较统一的观点;在操作层面上, 进行实体审理有利于明确交易公平, 确定经济关系。但是, 法院进行实体审理后, 将使司法解释的规定形同虚设, 使得当事人可以规避三个月的除斥期间不用提起确认之诉, 导致解除合同的效力长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状态, 这与合同法立法目的相违背。

第二种观点是应当进行形式审查, 即法院在受理合同解除异议权案件后, 仅需就当事人是否在三个月内行使异议权进行审查从而对合同解除效力进行判定。这种观点符合立法目的和逻辑, 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贺剑在《合同解除异议制度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形式审查诱发机会解约、增加自治成本、破坏交易预期、救济降低和司法误判等各种弊端。

基于以上分析, 从立法本意出发, 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形式审查, 但为避免造成被解约人的二次伤害, 相应解约的责任分配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问题二:行使异议权的方式

按照合同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被解约方行使异议权的方式是通过诉讼或仲裁。实践中, 我们面临形式各异的解除异议权如何认定其效力?

方式一:诉讼、仲裁以外的方式。合同被解除人在收到解除合同通知后, 如以书面或口头行使表示异议, 合同是否被解除?在实践中, 非法律专业当事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表示异议反对。笔者认为, 基于立法目的诉讼、仲裁以外的方式, 例如书面信函均不应得到认可, 否则合同法的规定将沦为具文。

方式二:在非合同解除权人作为被告的案件中以抗辩的方式。包含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合同解除权人提起诉讼的过程中提起的反诉。如反诉亦在三个月的除斥期间内提起, 应当认可, 这样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节约司法成本。但如反诉超过三个月的除斥期间, 从立法的本意出发, 则不应该得到认可。另一种情况是在案件审理中的抗辩, 在合理期限内 (三个月的除斥期间内) , 从公平角度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保护, 抗辩应当被视为当事人已依法履行异议权。

方式三:合同双方约定的方式行使方式。合同法第九十六条及司法解释是否属于强制性规定, 目前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但是从立法的本意来说, 对异议权的规定目的在于及时厘清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 明确合同效力, 避免双方久争无果, 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在合同向对方对该合同接触存在异议时, 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双方对异议形式的效力有自行决断的空间, 那么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终将得不到相应的保护。

问题三:异议期届满后的法律后果

1、关于法定期间内行使异议权的法律后果。有观点认为, 在法定期间行使异议权将导致合同效力待定, 如审查解除事由存在, 则合同被解除。贺剑在《合同解除异议制度研究》一文中对此分析, 认为效力待定的观点混淆了形成抗辩权的发生事由和形成权的发生事由, 应当为“效力不明”。

2、关于逾期异议的法律后果。在法定的三个月除斥期间未向法院提起诉讼, 应认定异议权消灭。基于解除权 (形成权) 和异议权 (形成抗辩权) 相互独立, 合同本身被解除并不因为异议提出而改变, 不因异议行为生效或失效。

3、在无解除权的情形下异议制度实现合同解除的后果。在恶意解除合同的情形下, 合同被解除后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笔者认为, 虽然按照法律规定, 如异议权未得到法律支持合同即被解除。但从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 应当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一方面使恶意解除合同也产生相应的成本, 另一方面对被解除方的损失得以补偿。按照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 尚未履行的, 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 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 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对于一些非交易性合同例如咨询合同, 合同解除后应当由解除人对前期的咨询服务进行补偿以示公平。对恶意违约的解约方应通过损害赔偿, 以维护交易公平和秩序。

三、相关问题的法律分析及结论

1、引发合同解除异议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于合同解除的异议权的种种争议, 来源于对异议权权利性质的认知的不同。笔者认为, 对异议权的性质首先有两点排除。其一, 异议权并非请求权。请求权的客体是行为, 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力, 所以基于请求权提起的诉讼应该是给付之诉, 而行使异议权的诉讼是确认之诉。其二, 异议权并非撤销权。撤销权作为一种形成权, 其权力属性决定了只需权利人的单方行为便能实现。如果异议权作为撤销权, 那么只要在法定期间提出异议, 那么非解约人可以在异议期内随意撤销对合同的解除, 现行的合同解除制度将名存实亡失去价值。基于以上两点排除, 异议权应当是一种程序权利, 非解约人依法享有的“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的诉权, 非解约人因此可以提起确认之诉。

2、在立法有争议的情形下, 如何通过司法维护法律的公平

本文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回归到一个问题:在立法有争议的情形下, 如何通过司法维护法律的公平, 这也是本文论述的价值所在。在立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法律的漏洞、歧义、含糊不清等无法避免的情况, 故对于法律实践者来说, 利用各种解释方法来填补法律的空缺、清除瑕疵, 使的疑难案件的裁判更贴近法律自身的意旨便成为一种使然。我国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等多种。上述这些方法, 在有些情况下, 解释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使用几种方法。在通常情况下, 文义解释的方法是最先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果不能取得满意的解释, 解释者还可以依法使用其他方法。

笔者认为, 对异议权的司法审判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文义解释基础之上, 以此保证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围绕着合同法第九十六条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可以明确两点:其一诉讼和仲裁是合同解除异议权的法定履行方式;其二三个月的除斥期间为法定期间。在这两个基础上, 才能确保对异议权案件的公正审判和一视同仁。如超越这两个基本观点对法律进行扩张解释或限制解释, 将产生大量相互矛盾的司法判决, 是对立法初衷的违背, 更谈不上维护法律的公正。

严守文义解释意味着对合同解除的对抗权的严格约束, 合同的解除权亦应受到严格的约束, 以体现交易公平。在解约方履行权利给对方带来损失并产生异议成本时, 应通过制度的完善为非解约方提供司法救济的途径。对此, 笔者认为应建立严格的违约责任追究体系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而恶意解约屡屡出现的今天, 通过违约责任的追究, 使恶意解约者承担相应的成本, 以保证交易的稳定性。在司法审判中, 对违约责任的严格追究需重点关注举证责任的分配和违约赔偿范围的界定。在坚持“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基础之上, 应由解约方重点承担解除权的证明责任。对违约赔偿范围要打破传统理念, 不仅包括直接损失, 还应充分维护被解约人基于合同履行的可期待利益, 以合理分配市场风险。

论劳动合同解除制度 篇3

摘 要:劳动合同制度则是劳动法中的重点规范内容,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法的完善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至关重要。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实践中,关于劳动关系的大量纠纷也大都集中在劳动合同解除的问题上。因此,对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进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劳动法制建设和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本文采取文献收集法和法律释义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内容、意义和目的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解除法律制度,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动制度;合同解除

1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特征

1.1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在有效劳动合同成立后在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合同当事人阻止勞动合同存续的意志行为。按理来说,劳动合同订立后双方都应该本着相互信任的原则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原本订立的合同没办法履行到合同期满,这样法律就赋予劳动者或者是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结束劳动关系的权利。

1.2劳动合同解除特征

1.2.1要有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要想获得解除,要有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作为前提。这是劳动合同解除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合同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依法订立后即产生了效力,双方都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会导致双方当事人不能履行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这样就涉及到了劳动合同解除的问题。所以,劳动合同的解除要有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存在为前提。

1.2.2要有解除的意思表示

在解除劳动合同的过程中,无论是双方协议解除还是单方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都要有意思表示。协议解除中要有双方协商的意思表示。而单方依法解除时,符合法律规定有解除合同的条件时。劳动合同也不会自动的解除,要有一方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意思表示,劳动合同才能解除。

1.2.3需依法解除

双方或是一方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在双方协商解除时,一方不能把违反法律法规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双方都要本着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进行商量。在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中,只有法律规定的条件出现,才能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形,依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实现。

2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2.1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事由规定不全面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事由。尽管其在《劳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情形。但遗憾的是《劳动合同法》没有将国外通常禁止雇主解雇雇员的事由,即在雇员拒绝雇主的命令从事违法行为时,雇主不得解雇雇员的情形包含在内。

2.2统一预告解雇通知期不合理

《劳动法》第26条规定了“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的预告期,《劳动合同法》第40条进一步规定用人单位享有选择权,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代替通知金即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即时解雇劳动者。我国在预告解除通知期的规定上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没有考虑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工作岗位等个体差异,一律规定为30日。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期限不同,劳动者可期待的利益也不同。试想一个工作了几个月的劳动者和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的劳动者,一个普通岗位的劳动者和一个专业技术岗位的劳动者在被解雇时的预告通知期如完全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

2.3违法解雇的赔偿范围不明确,可操作性差

我国劳动立法对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违法解雇的赔偿范围却存在立法规定不明确、不合理的缺陷。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了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违法解雇的损害赔偿范围,表面上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可行,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劳动者引发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在劳动仲裁和诉讼中支付的律师代理费没有明确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

3完善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建议

3.1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完善

针对工资结算和支付周期的规定不全面,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同时删除《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

3.2规定不同的预告解雇通知期

因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和不同劳动合同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双方的意义不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对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的劳动立法对解雇预告期没有参考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职务等个体差异,使得在用人单位工作较长期限的这部分劳动者因病、伤、工作能力、年龄等因素,在简单规定的统一预告通知期内重新寻找就业机会,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一律规定通知期为30日,显然不能体现对劳动者的实质公平。

3.3明确规定违法解雇的用人单位承担律师代理费

本文建议借鉴国外的作法让败诉方承担律师代理费,把律师代理费视为胜诉方劳动者的损失,必须要支出的费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把律师代理费视为胜诉方劳动者的损失。用人单位解雇劳动者,劳动者提出异议,申请劳动仲裁、提起民事诉讼,如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确认用人单位构成非法解雇,用人单位除了承担经济补偿金、法定赔偿金外,还要承担劳动者为了维权支出的律师代理费和交通费。把律师代理费和交通费一并视为劳动者的损失,有利于防止用人单位违法解雇和恶意诉讼,充分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用人单位解雇权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林嘉,杨飞.劳动合同解除中的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问题研究[G].劳动法评论,2005(1):37.

[2]徐智华.劳动合同解除之法律适用——兼对《劳动法》第25条规定之评析[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96.

[3]马强.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98-99.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篇4

一、承包方或者发包方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解除农业承包合同?

已经生效的农业承包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违约,更不得单方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有两种情形,一是协议解除;二是法定解除。

协议解除,是指承包方和发包方经过协商,达成解除合同的合意而导致合同被解除。只要是承包方和发包方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达成了解除合同的共识,签订解除合同,那么农业承包合同自然就得到了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依据法律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合同的任何一方都有权解除合同。农业承包合同解除必须符合的法定解除条件主要有:

(1)不可抗力原因的产生而解除合同;

(2)因合同期限届满而解除合同;

(3)合同约定解除农业承包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而解除;

(4)因不能实现农业承包合同的承包目的而解除;

(5)因承包方全家搬迁设区的市且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而合同解除;

(6)承包方无力经营且本人自愿解除;

(7)承包方在承包期内死亡且无人继承其承包经营权而合同解除;1

(8)承包方长期不予经营,造成承包地闲置而可能导致合同解除;

(9)承包方在承包期内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而导致合同解除;

(10)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经劝阻无效的;

(11)合同的继续履行将影响一方重大利益的等等。如果双方达不成解除合同的合意,发包方或者承包方想要解除合同,只能符合诸如上述法定条件时,才可以要求依法解除合同,否则解除合同即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当然最终是否能够解除合同,还须经过法院根据具体的情况予以确认是否符合法定的条件。

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

1、合同法

第九十三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2 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条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第九十六条 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十七条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九十八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2、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四十九条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第五十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 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3、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三、其他方式承包纠纷的处理

第十九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费、承包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承包权的,应予支持。但在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已经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通过,并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主张优先承包权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条 发包方就同一土地签订两个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张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依法登记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均未依法登记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依前两项规定无法确定的,已经根据承包合同合法占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争议发生后一方强行先占承包地的行为和事实,不得作为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承包方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即以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4 包方请求确认该流转无效的,应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除外。

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除法律或者本解释有特殊规定外,按照有关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处理。

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有哪几种情形

1、土地承包合同的约定解除(也叫协议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终止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协议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又分为两种:

一是事后协议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即在土地承包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依法成立后,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合同法》也规定了

自愿原则这一合同法的重要基本原则。根据资源原则,当事人不仅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也享有协议解除合同的权利。因此,土地承包合同成立后,在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可以协商;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解除合同。事后协议解除原来的合同,因为当事人双方在合同成立后达成的解除合同的协议,是一个新的合同,这个新的合同的内容是终止原合同的权利义务。新合同一旦成立,原合同即告解除。

二是约定将来享有解除权,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即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时,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或者在订 立合同后,另行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在土地承包合同成立以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出现了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时,约定的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可以行使解除权,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

2、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定解除。指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没有履行或没有未履行完毕前,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出现时,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消灭。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结合《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农村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承包合同。

一是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目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遇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通常指天灾人祸之类的事实,例如重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或者突发的社会事件。不可抗力往往导致当事人不能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义务。从而引起土地承包合同的不能实现。

“合同目的”是当事人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时所想要得到的结果,这种结果通常表现为一种经济利益。如,由于洪水或地震的爆发,致使已签订鱼塘承包合同的鱼塘被冲毁或破坏,导致承包合同全部无法履行,双方的经济目的不能实现。在此,洪水爆发即为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引起的土地承包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并不是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过失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行使解除权。

二是在土地承包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6 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这种情称为预期违约,是指履行期限到来前的违约,又先期违约,它包括明示的和默示的预期违约。明示的预期违约指土地承包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一方当事人在无正常的理由情况下,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主要义务的。“明确表示”是以肯定的方式明白告诉对方,往往以发出正式通知的形式作出;默示的预期违约指在履行期限到来前,一方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义务,但以自己的行为或现状表明其将不会或不能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主要义务的,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是指一方当事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对方当事人有确切的证据预见其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如土地承包合同中,以过了栽种季节,但承包人还未栽种,其行为已表明他不会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中约定的上交义务。

三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主要义务是指当事人一方能够履行合同,没有正当理由而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

四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土地承包合同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目的。由于一方的违约行为会严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致使其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的目的,因此法律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权,这种解除权的行使可以不经催告。

五是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即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村的农民承包经营,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承包经营,属于乡(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该乡(镇)的农民承包经营。如果承包方的家庭成员全部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或者全部迁徙并落户外地的,则该承包方的家庭成员,当然不能享有对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需要解除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但对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该农村集体机关年纪组织的土地则不能适用)。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做了区别规定,即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按照承包方的意思,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果承包方全家迁取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如果“农转非”户或者迁徙户还有个别成员仍是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有足够的耕种和经营原承包土地的能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成员又没有意见,在承包期届满前,可以不解除土地承包合同。

六是承包方丧失劳动能力,无力继续耕种或者经营土地,本人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

七是承包人在承包期限内死亡,且无第一顺序继承人承包的,可以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承包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 所有,承包人没有所有权,但在承包机关内应的期限内享有使用权。因此,承包人如果死亡,其继承人不能继承承包人的土地,但是根据《农业法》第13条第4款的规定“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死亡的,该承包人的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第6条规定:“承包人以个人名义承包的土地(包括耕地、荒地、果园、茶园、桑园等)、山岭、草园、滩涂、水面及集体所有的畜禽、水利设施、农机具等,如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死亡,该承包人的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承包合同由继承人继续履行,直到承包合同到期。为保护集体资产的促进生产发展,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性承包项目,如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中只有不满16周岁的子女,或者只有不能辨认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集体可收回承包项目,重新公开发包。但死者‘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由发包方或接续承包合同者给予合理补偿,其补偿作为遗产,依法继承。“

八是承包方在承包期内,违反法律政策的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闲置、荒芜承包的荒地,由发包方解除承包合同,收回所发包的耕地。

九是承包方进行破坏性或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如:破坏承包土地的地力;乱砍滥伐承包山林;乱开滥采承包地的矿产;为了承包果园的短期收益而破坏果树的长期生长。

十是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承包方只 能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范围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不能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在承包土地上建房、起土、造砖等,否则经劝阻无效,发包方有权解除合同。

十一是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承包方所承包的土地全部被依法征用或批准占用的。

十二是承包指标所依据的国家定购任务或税收、价格等发生重大变化而严重影响一方利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篇5

1、在劳动合同期内(如果劳动者没有过错)公司单方面解除合同。

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应支付2倍经济补偿金数额的赔偿金。

2、如果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

应再支付1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

3、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照本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是半年内按照半个月计算,满半年按照1个月计算。

5、在劳动合同期内(如果劳动者没有过错)公司单方面解除合同。

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应支付2倍经济补偿金数额的赔偿金。

6、如果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

应再支付1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

7、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照本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书 篇6

(适用于企业单方解除的情况)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相关规定,甘肃国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依法与您提出此前您本公司订立的劳

动合同(合同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解除您的理由:

□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 严重违反本公司的规章制度的;

□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本公司造成重大损害的;

□ 你方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公司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本公司提出,拒不改正的; □ 以欺诈等手段使本公司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您的劳动合同于年月日解除。

您需要结算以下薪金和补偿金事项:

1、您薪金结算至年月

2、此种情形下,公司不需要支付给您支付经济补偿金。

您需要办理一下交接手续:1、2、3、以上事宜完成后,按照公司离职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论合同解除 篇7

关键词:合同解除,解除权,溯及力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界定

所谓合同解除就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 尚未开始履行或者尚未全部履行完毕之前, 根据法律规定或因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者双方的协议, 使基于合同而发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自始消灭或者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 是合同效力的非正常终止。它既可以是单方行为, 也可以是双方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我国《合同法》第93条、94条规定了协议解除、约定解除、法定解除三种合同解除的方式, 但是在论述合同解除的时候, 我们需要对各个概念进行区分分析。协议解除, 大陆法系称之为“合意解除”, 指合同成立之后未履行完毕以前, 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双方法律行为。其实质是依第二个合同解除第一个合同, 从而达到使合同效力消灭的目的。约定解除, 指当事人以合同形式, 约定为一方或双方保留解除权的解除。我国《合同法》第93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 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约定解除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市场主体,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 当事人有必要将合同条款规定得更加细致、更灵活、更有策略性, 其中应包括保留解除权的条款, 使自己立于主动而有利的地位。法定解除, 即合同一方当事人因法定的合同解除事由出现, 行使解除权从而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灭的一方意思表示。

二、合同解除的事由的对比分析

法定解除条件是法律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我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规定了五种合同法定接触的情形, 综合系统的对合同解除的要件进行了论证。以下, 笔者就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各国对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都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但是采用何种形式来终止合同却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合同法规定可由当事人行使合同的解除权。因为客观原因的出现, 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履行合同已无实际意义, 规定该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 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不可抗力情形中, 当事人可以通过直接行使解除权而将合同解除。其他的客观原因能否成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呢?笔者认为, 在情势变更的情形下同样可以解除合同。但是对情势变更原则应当加以严格的限制。情势变更必须是在合同成立之后履行之前, 出现了合同当事人于订立合同时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事由, 使合同订立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则明显违背公平原则, 在此情形下应当对合同作一些变动或是解除合同, 以维护当事人的实质公平。

与不可抗力不同的是, 因情势变更而解除合同, 应由法院来裁决, 当事人不能自己单方解除, 而且情势变更的具体情形我国《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还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二) 预期违约

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种情形, 主要是强调了债务人有能力履行却对债权人表示不履行, 称之为拒绝履行或预期违约, 日常生活中称为毁约。在此情形中, 当事人的预期违约必须是重大违约的情形, 即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债务。如何理解主要债务呢?综合相关司法解释和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 应当根据具体的合同来判断合同的主要债务。一般来说, 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合同的约定, 主给付义务就是主要债务。

(三) 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 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对方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在这种迟延履行的情况下, 履行期限对于合同目的的实现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债务人在合同期限届满后履行也不至于使合同目的落空, 因此合同解除要求解除权人作出履行合同的催告,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解除权人才能解除合同。当事人的催告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只要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已经实施了催告行为, 就应当认定催告的成立。催告的合理期限应当根据合同的不同情况而定。

(四) 根本违约

违约的形式有很多, 当事人一般的违约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另一方享有合同的解除权。但是,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 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我们把违约方的行为称为根本违约。对于根本违约的情形, 各国一般都规定可以解除合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也规定了根本违约作为解除合同的情形。由于当时人的根本违约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 债权人可以不经催告的程序而直接行使合同解除权。但是如何判断违约行为是根本违约而非一般违约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从违约的后果上看违约行为是否使对方当事人根据合同可期待的利益丧失或失去订立合同的目的, 构成根本违约;对于当事人不完全履行的, 其不履行行为导致了应履行债务量的的短缺或质的缺陷, 如果债务人不补充履行或即使补充履行也不能够达到合同目的, 即构成根本违约。

(五)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是对于特别合同适用解除条件, 应当属于特别法定解除。如果是对于一般合同适用的解除条件, 则属于一般法定解除。笔者认为, 基于意外事件和不安抗辩权也可以行使合同的法定解除权。所谓意外事件, 民法中认为是指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合同当事人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在这种条件下行使合同的解除权应该加以严格的限制。

所谓不安抗辩权, 是指先给付义务人在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或者丧失商业信誉, 以及其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时, 可中止自己的履行行为;后给付义务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后, 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适当的担保的, 先给付义务人可以解除合同。

基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解除合同, 当事人一方在中止履行后, 对方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提适当担保才可以解除合同, 否则应当恢复履行。

三、解除权的行使

在我国, 解除条件具备并不当然发生合同解除的效力, 解除条件只是合同解除的条件之一, 合同解除必须具备一定的解除行为, 即行使解除权的行为。各国合同法在规定解除权行使的原则、程序的同时, 一般也对解除权的消灭进行规定, 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促使当事人尽快做出是否解除合同的选择, 稳定交易秩序, 同时保护合同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一) 解除权的行使的法律规定

解除权是形成权的一种, 所以解除权的行使就是解除权人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于对方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新《合同法》实施后依照该法第96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 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也就是说, 除了协商解除合同外, 均应通过通知方式解除, 通知自到达对方时合同解除。如果对方有异议。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由此可以看出, 新《合同法》实施后不存在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情形。

笔者认为, 此条规定了解除权的性质是属于形成权。在《合同法》中, 合同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两类:请求权和形成权。请求权的效力在于使对方当事人发生履行债务的义务, 如果其不履行, 即可构成违约责任。但请求权人利益的实现, 仅有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还不够, 它需要借助于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比如说, 在一桩合同纠纷中, 甲请求乙方履行合同, 如果乙方不履行, 甲的的利益仍不能实现的。此时请求权人甲即使向法院起诉, 要求法院强制乙方履行债务, 也仍然需要乙方的履行才能使请求权人甲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形成权的效力与请求权不同, 在于确定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效力。即形成权的行使, 可以使效力不确定的法律关系得以确定 (或者消灭) 。

(二) 解除权行使的期限

关于合同解除权的期限问题, 《合同法》第95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 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 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 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 该权利消灭。”

在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行使解除权以前, 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了保护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对方的利益, 法律对于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就不能不予以限制, 以使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尽早决定行使或者不行使解除权, 使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得以确定。

解除权应当在多长时间内行使呢?约定解除权根据合同自由原则,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行使时间的, 则按约定时间行使解除权。而对法定解除权, 如果法律对解除权行使期限有规定的, 则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行使。而法律没有规定和合同没约定的,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了催告制度, 如日本民法典第547条规定行使因履行迟延产生的解除权时, 适用催告制度;但解除权人选择什么样的救济方式, 是继续履行还是解除合同?法律赋予非解除权人以一种便捷而又安全的方式作出选择, 即以意思表示解除合同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解除权保有的期间内, 解除权人可以随时非常方便地解除合同, 主动权掌握在解除权人一方。所以在守约方解除权保持的一定时间内, 非解除权人怎么办?是否还要为继续履行合同作准备?如果非解除权人为此作了相应准备而在这一时间内解除权人又解除了合同, 那么非解除权人必然因此受到信赖利益的损害, 不利于整个社会交易的安全和便捷, 因此, 赋予非解除权人催告权, 又一定程度上让非解除权人掌握一定主动权, 通过催告权的行使使非解除权人尽快明了解除权人是行使解除权还是继续履行合同, 从而决定自己是否还要为继续履行合同作准备。所以催告制度合理地在解除权与非解除权人之间分担了风险, 平衡了双方的利益。

可以说, 我国合同法第95条规定是规定了催告制度的。根据该条的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 该权利消灭。”

四、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

我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 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 已经履行的, 根据履行的情况和性质, 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针对学界争论的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是否可以并存的问题, 笔者认为, 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可以并存。由于损害赔偿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 那么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就也可以并存。但是在我国, 无论是《民法通则》, 还是《合同法》, 都未对赔偿损失的范围和标准作出明确界定, 目前, 学术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 在当事人对合同解除未明确约定损害赔偿标准的情形下, 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应以守约方遭受的直接损失为限。合同解除旨在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初始状态。此种状态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恢复原状, 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采取其它补救或变通措施以期达到与恢复原状相当的效果。而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仅仅通过简单的相互返还往往是不够的。因为, 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初始状态, 意味着拟制双方未订立、也未履行过合同, 因订立合同而支出的费用, 以及为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费用均不应产生;同时, 也意味着守约方仍享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机会利益, 因此, 恢复到初始状态, 应当包括赔偿守约方上述各项损失。另外, 守约方为了向违约方返还所支出的必要费用, 也是在初始状态下不可能产生的费用, 因此, 也应列入赔偿范围。

参考文献

[1].丁莉.试述合同解除制度.律师世界, 2000, (5) .

[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524.

[3], 6.黄立.民法债编总论 (.台) 政大法律系出版, 1999, 38.

[4].张志民.论合同的解除.黑龙江律师, 2005, (2) .

[5].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7].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 1991.

[8].王利明.违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9].张志民.论合同的解除.黑龙江律师, 2005, (2) .

小议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篇8

[关键词]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单方解除

一、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内涵

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订立的关于设立、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是建立在双方意思表达一致的基础之上,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既然是双方意思表达一致的成果,则双方意思表达一致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般认为,劳动合同解除应当是中尚未履行完毕或者未全部履行之前,提前终止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劳动合同解除的特征

劳动合同解除直接涉及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得失和权利的保护,其解除需要通过当事人的解除行为来实现,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通过解除行为,产生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劳动合同的解除必须符合两个要件:首先,解除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享有解除权,否则无权解除劳动合同;其次,实施解除行为必须在劳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没有履行或履行完毕之前,如果合同已经履行完毕也就没有解除的必要了。

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我们称之解雇,是指用人单位在符合法定情形的条件下,以单方意思表示而解除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合同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1]我国《劳动合同法》结合我国国情分别规定了即时辞退解除、预告辞退解除和经济性裁员三种解除情形,这主要考虑到我国当前用人单位强势,容易利用强势地位滥用解雇权,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从而损害劳动者权益。

即时辞退解除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存在一定过错或是出现其他法定原因时,无需事先通知即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首先,《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认定标准,如何认定“失职”、“营私舞弊”,这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能否单方解除,因此,应依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行业习惯以及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的劳动者的职责为标准。但遗憾的是在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用人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实践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难以把握,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其次,还有关于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中《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也比较粗线条。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劳动者因严重违法,构成犯罪时,有的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并实际执行,有的缓期执行,有的不予羁押,有的被免于刑事处分。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对于被定罪量刑并羁押执行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存在争议。但对于不予羁押的,可以通过社区矫正的途径予以帮助,笔者认为应该维持劳动合同关系。假设不论何种刑事责任,不问具体情况,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则明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本意,。也不利于实践中劳动关系的稳固。

再次,经济性裁员的标准过于死板。《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人数的最低标准进行了限制,用人单位需要裁员20人以上或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达到这一法定条件,则按照经济性裁员的程序来走。此规定确实强调法定条件,对于经济性裁员的滥用有防止作用,但数量过于死板,用人单位为规避此规定,比较容易操作。例如,分次分批解雇劳动者,这样简单的做法就把这条规避过去了。

最后,预告辞退解除条件过于严格。预告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客观情况的变化,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的过失,用人单位在事先通知劳动者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由于是基于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形,亦被称为无过错性辞退。

预告解除的条件过于严格且,没有区别对待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0条对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需要经过调整工岗位、培训或者是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方能解除劳动合同,并没有对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做区别对待。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所以,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规避严格的劳动合同解除条件和程序,更愿意與劳动者签订短期劳动合同,以便将来节省经济补偿金。近年来,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在很多用人单位中日益显著,有些用人单位为避免与劳动者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拒绝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动就业关系的稳定,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需要立法者予以关注。[2]

劳动合同的三方原则决定了中劳动合同中必须要兼顾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关系,必须要由国家公权力进行必要的干预。劳动合同之所以特殊,主要源于劳动关系的人身性和财产性,来源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事实上的不平等性。基于劳动关系的这种不平等性,劳动合同法在平衡协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了倾斜保护。这种倾斜保护必须建立在规范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上。

注释:

[1]郑尚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45 页.

[2]韩莹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之法律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第13页.

上一篇:合作达标教学感悟下一篇: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作文感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