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

2023-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案

申晓州

一、导课

各位同学,大家先看这四幅图片,这都是什么?(秦始皇陵、秦陵地宫想象图、长城、兵马俑)你会联想到谁?-----秦始皇。再看这四幅图片,又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图、霍去病墓、董仲舒像)你又会想到谁?-----汉武帝。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复习课

第10课、11课我们在期中考试时已经复习过,这节课我们再系统的看一下。

1、战国七雄都有谁?(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喊赵薇去演戏)。什么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看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郡、县。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以后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再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它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学们看万里长城图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安定北疆。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看这个灵渠的图片,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提供了条件。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秦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是一样的。

紧接着咱们来看------大一统的汉朝。(什么是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具体看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叫“推恩令”

谁的建议(主父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文化教育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五铢钱)

第13课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北部边境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第14课 对外交往: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第15课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1、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看西汉的疆域图: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再看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影响:1.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为什么?

 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  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 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评价一下汉武帝:评价人物要把握这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特定环境。同时要注意称谓+事迹+影响。大家试一下„„(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措施略;他统治期间,大一统的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检测

咱们来一个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现场计分,输的组负责打扫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回答对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扣2分。会的你就站起来,以站起来的先后顺序作答。 规则明白了吧,好,准备„„

1、这个作为4个小问题,关于政治方面的,会的就站起来„„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中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秦朝

蔡伦

古代希腊

5、秦朝

小篆

圆形方孔钱

6、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西汉

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西汉、汉朝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8、B.秦始皇“焚书坑儒”

9、B、小篆

10、A.①②

11、A.分封制

12、D.焚书坑儒

13、A.秦---→西汉

14、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15、C、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16、A.①②③

17、D.削弱诸侯国力量

18、C.儒家思想

19、C.稳固大一统局面

20、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21、A.张骞通西域

22、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3、B.西汉的长安

24、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A.废除丞相

26、B、统一货币

27、A.推行郡县制

28、C、一统江山是秦朝

29、 D.②③④ 30、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31、D.统一度量衡

32、D.儒家思想问题

33、B.张骞通西域

34、C、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35、A.汉通西域

四、小结。

第三单元是这册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不要放松,要继续努力背诵。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一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形成。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秦汉的历史最重要,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

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

、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本单元重点,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

引入新课]

以秦始皇时期的4幅照片和汉武帝时期的4幅照片导入本单元。

[新课讲授]

(1)、串讲本单元

(2)、检测本单元,为了鼓励学生,调动积极性,分成两组,回答对的加一分,回答错的扣一分。报证正确率。共涉及了60到小题,涵盖面较全,题量较大。

[小

结]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了各课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第3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

1.有关人类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下列说法科学的一项是 (

)

A.西方人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B.中国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由女娲抟土创造而来

C.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D.外星人创造了人类

2.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3.通过对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等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分析出古人类的生活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世界上出土远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最早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是 (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下面是小聪同学的描述,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一项是 (

) A.一大群男女在呐喊着追逐一只野猪,想将它赶到预先设好的陷阱中去 B.几个人围着火堆在烧烤捕到的肿骨鹿

C.十几个男女老幼坐在一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烤肉

D.吃完晚饭后,大家在洞中休息,洞口燃着火堆来照明和驱赶野兽

6.下列远古原始人类,就其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类 (

)

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干栏式房子 B.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C.半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子 D.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9.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学会种植庄稼 ②过上定居生活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山顶洞人相比,说法错误的是 (

) A.工具的制作技术更先进

B.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D.贫富分化距离进一步拉大

11.《白虎通》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原始居民有 (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汇,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

①掌握了原始农业技术,学会了耕种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已经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④学会饲养家畜,掌握了制陶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人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按照这一说法,我国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 C.炎帝和黄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

1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怀念先辈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的中国人,包括许多的海外华人,都要聚集到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庙,举行隆重的祭陵仪式,来表达对这位华夏之祖的景仰之情。人们祭拜的历史人物是 (

) A.炎帝

B.黄帝

C.尧

D.大禹

15.“禹穴居时,以

为兵。”“

”应该填入的是 (

) A.木棒

B.石器

C.铜

D.铁

16.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的。其中,汉民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它的前身是 (

) A.炎黄族

B.半坡氏族

C.华夏族

D.元谋人

①挑选的是有才有德的人 ②受到百姓的爱戴 ③新一任首领在以前都经过了长期实践的锻炼和大家的考察 ④新一任首领的产生,都要经过各部落首领商议后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8.古书《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绘的是什么社会的情况? (

)

A.原始社会

B.理想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9.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进行环球旅行时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人到南美洲7.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与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17.“禅让制”曾是原始社会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对这一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8.在今天,许多家庭喜爱用粟(一种黄色的小米)熬粥。已知世界上最早吃到这种粟米的是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古文描 1 的火地岛,将一条被子送给岛上一位土著居民,这位居民将被子撕成一条条布片,平均分给了氏族的每一个人。这表明 (

) A.火地岛气候炎热,不需要外人送的被子 B.火地岛上的居民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

C.原始社会早期还没有私有观念,平均分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D.火地岛的居民没有认识到被子的真正价值,所以随意处置

20.学完原始社会的历史后,老师让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的表述中最为贴切的是 (

) A.人类的起源 B.人类的发展 C.从猿到人的演变

D.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材料解析题(21题18分,22题18分,共36分) 21.阅读材料

材料一 “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长江,使长江染上了两大重病:面呈黄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滥。同黄河流域一样,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不仅庄稼长不好,连野草也不愿在这里扎根。

──初中语文三年制自读课本《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样,我国……发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它们的伟大成果共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世界历史》第一册

阅读材料一后,请回答:

(1)文中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是什么?(6分)

(2)古代亚洲和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必然原因?(6分)

(3)读了上述材料后,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你的感想。(6分)

22.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下图所示的文物是在我国某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它们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吗?(3分)

(2)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9分)

(3)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原始人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呢?(举出两例即可)(6分)

三、动脑探究(12分)

23.下图展示的是某一远古原始人类遗址出土的遗物。

拜祖大典盛况空前

台湾同胞祭祖

陶鬶,最先是原始人使用的一种煮水器,前面有斜伸出来的长嘴,后面有一个把手;椭圆形的肚子下面连着三只空足。陶鬲是煮食物用的,下面多安着三只空足。请观察上面的陶器,分析一下:为什么原始人要设计这种样式的陶器来烧水、煮食物?

四、问题解决题(12分)

24.今年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炎黄子孙齐聚陕西黄陵乔山,公祭黄帝。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在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

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1.C2.C3.B4.D5.C6.D7.B8.D9.C10.D11.C12.D13.C14.B15.C16.C17.D18.A19.C20.D 21.答案:(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亚非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是有着必然原因的。大河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有利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人类在大河流域定居、生活,从而产生了文明。(3)感想: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大都生活在大河流域。如元谋人生活长江流域,半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等。这充分说明: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2.生态环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人类命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3.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1)满分6分。说出两个给满分。(2)满分6分。采意给分,能说出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发展等即可。[](3)满分6分。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山顶洞人(2)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等。(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评分说明:总分18分。

(1)满分3分。(2)满分9分。说出磨制、钻孔技术,给4分;说出缝制衣服和爱美给4分。采意给分。(3)满分6分。能举出2种途径,即可给6分,酌情给分。 23.答案:三足造型稳定。空足的设计,在煮水或煮食物的时候,因为同火的接触面比较大,所以能够很快地把水煮沸或把食物煮熟。把手安在背上,防止烫伤手。造型美观等。评分说明:总分12分。采意给分,能说出2个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24.参考答案: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黄帝作为华夏族的祖先,在当时凝聚起了族人的创造力,开启了中华5000年文明。我们缅怀和祭祀他,就是要继承黄帝的“凝聚”和“创造”的精神,把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创造力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 评分说明:满分12分。答案多元,采意给分。能围绕“祖先”“凝聚”“团结”去说更好。

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1.C2.C3.B4.D5.C6.D7.B8.D9.C10.D11.C12.D13.C14.B15.C16.C17.D18.A19.C20.D 21.答案:(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亚非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是有着必然原因的。大河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有利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人类在大河流域定居、生活,从而产生了文明。(3)感想: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大都生活在大河流域。如元谋人生活长江流域,半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等。这充分说明: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2.生态环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人类命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3.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1)满分6分。说出两个给满分。(2)满分6分。采意给分,能说出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发展等即可。[](3)满分6分。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山顶洞人(2)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等。(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评分说明:总分18分。

(1)满分3分。(2)满分9分。说出磨制、钻孔技术,给4分;说出缝制衣服和爱美给4分。采意给分。(3)满分6分。能举出2种途径,即可给6分,酌情给分。 23.答案:三足造型稳定。空足的设计,在煮水或煮食物的时候,因为同火的接触面比较大,所以能够很快地把水煮沸或把食物煮熟。把手安在背上,防止烫伤手。造型美观等。评分说明:总分12分。采意给分,能说出2个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24.参考答案: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黄帝作为华夏族的祖先,在当时凝聚起了族人的创造力,开启了中华5000年文明。我们缅怀和祭祀他,就是要继承黄帝的“凝聚”和“创造”的精神,把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创造力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

3 评分说明:满分12分。答案多元,采意给分。能围绕“祖先”“凝聚”“团结”去说更好。

第4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朱元璋“即皇帝位”是在哪一年?( )

A. 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2.下列选项中,朝代名称与建立时间、人物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A.秦朝——公元221年——嬴政

B.唐朝——618年——李世民 C.明朝——1368年——朱元璋 D.清朝——1636年——努尔哈赤 3.“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4.明初,大学士宋濂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了( )

A.宋濂唯唯诺诺,是皇帝的忠顺奴仆 B.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 C.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D.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 5.2010年9月,陕西省首个“闯王”纪念馆在延安市富县太平村正式建成开馆。“闯王”曾于1644年攻入北京。该馆的修建是为了纪念哪位人物( ) 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 6.下列皇帝中与朱元璋称帝的过程最相似的是( )

A.刘邦 B.刘备 C.赵匡胤 D.李世民 7.明清时期,为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君臣关系完全变成主仆关系的典型事件是( )

A.设立廷杖制度 B.设立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科举制度 8.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称赞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0.有人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 )

A.《瑷珲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之战 D.清朝疆域图 11.1727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2.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

①设置西域都护②制定“金瓶擎签”制度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3.下列制度,能够说明明朝时期皇权空前强化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宰相制度 C.内阁制度 D.行省制度 14.1757年,清政府准许与外国商人通商的唯一海上通商口岸是( ) A.广州 B.福州 C.泉州 D.宁波

15.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1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于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17.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 ) A.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8.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

A.属于平等的边界条约 B.是清军被迫求和的结果 C.规定割乌第河给俄国 D.埋下中俄冲突的隐患

19.某剧组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拍摄一部历史剧,准备了如下素材,你认为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

A.雅克萨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平定三藩叛乱 20.下列关于清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

A.册封**五世 B.册封五世**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判断改错题(10分)

1.明朝前期,郑成功七次下西洋。

错误: 改正: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理解,再解题发挥,制造了大批的“文字狱”。

错误: 改正: 3.乾隆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错误:

改正:

4.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参与制定了《大清时宪历》。

错误:

改正: 5.金曾灭辽,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金”,史称“后金”,建立后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32分) 1.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之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舰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与杨蓉诸明府书》 材料二:19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文风后,许多知识分子仍心存余悸,如龚自珍所说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⑵.出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

2.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天妃之神灵应记》 ⑴.材料中的“永乐三年”是指哪一年?这一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航海壮举?(3分)

⑵.这一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6分)

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材料中反映的这一重大事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3.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远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⑴.材料

一、二中的“夷”各指什么?(4分)

⑵.据材料,概括唐朝、清朝统治者各自推行的政策,分析各自政策的最主要影响(8分)

四.探究题:话说清朝那些事(18分) 【屹立于世界东方】

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 ,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分) 【奠定中华版图】

⑵清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疆域北界① ,东北至② ,东临太平洋,东南到③ ,南及④ ,西南抵⑤ ,西越⑥ ,西北达⑦ ,是亚洲最大的国家。(7分) 【强化君主集权】

⑶雍正时, 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2分) 【多民族的统一】

⑷清政府在西藏、新疆、台湾设置的机构(或官职)分别是什么?(3分)

【抗击外来侵略】

⑸17世纪,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两个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试卷

总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历史试卷

方银官(fangyinguan)

一、单项选择(35分)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20年 2.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3.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4.秦朝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 A.隶书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5.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6. 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

①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治理国家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 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发展国力 ④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时期是( ) A.西汉 B.东汉 C.秦朝 D.魏晋时期 8.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

A.开创了“四诊法” B.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法 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9.西汉时用于播种的工具是( )

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10. 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作物主要有( ) ①石榴②核桃③水稻④苜蓿⑤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⑤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

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12.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13.在秦朝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 D.皇帝

14.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一时期?( )

A.秦始皇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5.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

A.《九章算术》 B.地动仪 C.造纸术 D.《伤寒杂病论》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7.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著是( ) A、《道德经》 B、《春秋》

C、《诗经》

D、《论衡》 18.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19.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孔子 B.王充 C.张衡 D.董仲舒 20. 汉武帝时,大败匈奴的两位名将是( ) 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窦固 ④窦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 ) A.208年 B.220年 C.221年 D.229年

2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2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2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2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2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 A.三国时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2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 B.民族歧视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3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 B.用水排鼓风

C.用煤作燃料冶铁 D.灌钢法的采用 3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3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

A.数学著作 B.天文著作 C.农学著作 D.地理学著作

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

A.顾恺之的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敦煌壁画 D.龙门石窟浮雕 34.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 )

①《女史箴图》②《兰亭序》③《洛神赋图》④云冈石窟的浮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5.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张衡

二、材料解析题(17分)

3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37.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

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38.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

(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

三、简答题(8分)

40.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并称“秦皇汉武”。你所在班级要举行一场题为“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的课堂辩论活动,正方立场是“汉武帝功劳大”,反方立场是“秦始皇功劳大”。你准备加入哪个代表队?请你写出能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参考答案:

1-37题答案详见课本。

38.(1)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西晋后期。(2)北方战乱。(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39.1)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40.正方:汉武帝功劳更大

理由:汉武帝的功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和交往,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时期。

反方:秦始皇功劳大. 理由:秦始皇的功绩:灭六国,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华大国的基础;他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他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北筑长城,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

第6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完整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 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 分, 共40 分)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A.公元前230 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 年

D.公元221 年 3.“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唐· 李白。 此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 ) A.秦始皇

B.齐桓公

C.周武王

D.汉武帝

4.秦统一后, 为加强封建统治, 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在中央设的官职是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A.黄帝时期

B.夏启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5.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 这一称呼最早始于 ( )

6.为巩固统一, 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朝统一了文字。 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A.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 西起临洮 C.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D.西起嘉峪关, 东至鸭绿江 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

11.秦朝末年, 民间流传着 “阿房, 阿房, 亡始皇” 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陈胜、 吴广起义 B.秦朝的暴政 C.修建阿房宫 D.项羽、 刘邦起义

A.陈胜、 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13.西汉的建立者是 ( )

A.项羽

B.刘邦

C.刘秀

D.刘彻

A.汉文帝时期

B.汉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元帝时期 14.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

15.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 )

A.重视人才

B.“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C.设立太学 D.削弱封国势力 A.排斥诸子百家的学说

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学说

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 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史称“文景之治” D.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A.文帝、 景帝——— “文景之治” B.秦始皇———反击匈奴

C.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刘邦、 项羽———楚汉之争

A.耧车

B.二牛抬杠

C.水排

D.提花机 16.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 是指 ( )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

12

. 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 2.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是 在

1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开拓疆土, 加强集权,强化专制, 其中,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措施是 ( )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制度

B.统一文字、 货币、 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开灵渠, 修长城 A.秦末农民战争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秦统一六国

18.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 错误的一项是 ( )

9.与中国象棋中的 “楚河汉界” 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10.公元前207 年, 项羽以少胜多, 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 (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

D.三顾茅庐

第 1 页 共 4 页

19.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 其中与冶炼有关的是 ( ) 20.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成吉思汗

D.拓拔宏

21.为了阻止匈奴南下骚扰边境, 汉朝政府曾采取过两种不同的政策。 王昭君出塞属于 ( )

A.和亲政策

B.武力进攻

C.拉拢政策 D.妥协政策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A.汉武帝的大一统

B.张骞通西域

C.昭君出塞

D.卫青、 霍去病大破匈奴 ①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②创立了休养生息政策 ③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A.①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⑤ A.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B.今新疆地区 C.古长安以西

D.匈奴所在地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2.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 ( ) 23.“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 ( ) 24.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 ( )

④颁布“推恩令”, 削弱封国势力 ⑤卫青、 霍去病大破匈奴 25.两汉时期, 西域指的是 ( )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中亚、 西亚 A.华佗

A.张衡

B.张仲景

C.蔡伦

D.张衡

31.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改进造纸术, 对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此人是 ( ) 32.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它的制作者是 ( )

B.杜诗

C.张仲景

D.诸葛亮

33.下列说法中,不可能的是 ( ) A.西汉时期, 纸张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B.东汉末年,一人突发疾病,医生给病人服下 “麻沸散”, 做了剖腹手术 C.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D.公元183 年,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人们很快知道西部发生了地震 34.下面的著作中,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 )

A.《九章算术》

B.《周髀算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35.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古印度。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

A.战国

B.西汉末年

C.东汉

D.三国

36.东汉时一位帝王迷恋于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专门遣人炼制丹药, 供他服用。 这说明他 ( )

A.信奉佛教

B.信奉道教

C.信奉儒家思想

D.信奉基督教

37.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得到幸福。 宣扬这种说教的宗教是 ( )

A.佛教

A.长安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38.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39.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此部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A.陈胜、 吴广起义 C.张骞通西域

C.《论语》

D.《后汉书》

40.下列历史事件在 《史记》 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

B.鸿门宴

D.张衡发明地动仪能记记人的名 26.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 2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 )

28.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 出土了一张纸。据考证, 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它大约出现于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①葡萄 ②石榴 ③苜蓿 ④核桃 ⑤水稻 29.下列物产中, 有些是从西域传到内地的,它们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A.长安———今新疆———中亚、 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中 亚、西亚———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 亚、西亚———欧洲

第 2 页 共 4 页 30.请你仔细观察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 )

二、非选择题(题14分,42题16分,43题17分,44题13分,共计60分。)

41、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把和平共处作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某同学准备策划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设计了以下问题,请你帮助他完成。(14分)

(1)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4分)

③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请写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3分)

42、(16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昭君出塞,三世无犬吠之警。

请回答:昭君出塞发生在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期间?昭君出塞是因为当时谁向西汉王朝请求和亲?昭君出塞这件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3)张骞通西域

①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

以西,今天的新疆地区及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2分)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哪一行政机构总管西域事务?(1分)

第 3 页 共 4 页

──董仲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了什么措施?(6分)

(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2分)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

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材料二: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材料三:

(2)材料二: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发掘的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什么原因呢?(2分)

(3)材料三所呈现的史实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反映的历史史实有何作用?(8分)

4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3分)

(1)列举初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取得的天文家成就。(4分)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医学家及其成就。(4分)

(3)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在什么朝代?谁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他把改进后的纸叫做什么?(3)

(4)秦汉时期数学成就显著,这一时期反映数学成就的名著是________(1分)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的名言?列举他在史学方面的贡献。(3分)

秦末农民起义

(1)材料一展现了怎样的历史史实?出现这一历史史实的条件有哪些?(5分)

第 4 页 共 4 页

上一篇:实施方案汇报提纲下一篇:写给你最长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