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单元复习学案设计

摘 要: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设计多层面、多角度的视角,制作符合学情的单元复习学案,使单元知识立体化、网络化,让模块知识系统化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聚焦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大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复习;学案导学;教学策略;高中生物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单元复习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单元复习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内在规律,更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单元复习的重心是帮助学生进行认知诊断、知识梳理、结构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及社会责任,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单元复习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依然是整个教学中的短板,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许多误区。首先,有些教师对单元复习课的作用认识不足、功能理解不到位、课型把握不准、基本流程不规范;有些教师没有单元复习概念,用单元习题训练代替单元复习课;有些教师虽然有单元复习,但单元复习质量不高,单元知识体系构建不系统、不全面,重要知识点的突破不到位,选题不典型。其次,在单元复习课中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教学活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利于生物学大概念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的养成。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呢?笔者认为,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目标明确、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训练精当的任务驱动型的复习学案,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基于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复习学案设计

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对教材知识结构的一般理解”,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有直觉的理解”,并达到“学会如何学习”的目的和促进智力发展。《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目标中指出: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

单元复习以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单元复习导学案的设计既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新課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既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又要突出单元重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点的归纳、分析和比较;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梳理和总结,又要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单元复习导学案的各个板块要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既要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又要注重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一个复习导案要构建知识网络、突出核心知识、强化专题训练。知识网络板块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和重要考点,实现基础落地,同时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核心知识板块选取重点知识、相关知识的交汇点或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理论归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相应例题和变式训练进行突破,总结规律、方法,提升专题知识。专题训练板块针对考点精选习题,落实知识覆盖,注重考查学生对考点的掌握情况,强调基础,兼顾能力。下面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复习为例,说明单元复习课的设计方法。

(一)确定单元复习目标

目标的确定要依据最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对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命题特点的分析,包括题型、知识点等内容以及预测的命题趋势。目标的确定还应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育人目标融入其中。“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单元在《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是从物质与能量视角探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能量和物质的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查点有酶的本质和作用,ATP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利用;光合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和利用;常考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结合以上因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复习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说明酶和ATP的本质及在代谢中的作用;②掌握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③学会叶绿素提取实验,设计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2)育人与素养目标:通过复习酶的作用与本质、ATP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命观念的结构与功能观;通过复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生命观念的物质与能量观;通过对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的深入理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二)精选单元复习内容

单元复习的具体内容应当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涵盖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达到该目的,设计的单元复习学案至少应包括知识梳理、知识整合、巩固训练三个环节。

1.知识梳理

单元复习的知识点往往较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复杂,要想系统地掌握整个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是必由之路。那么,如何确定梳理的内容和形式呢?可以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师确定梳理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确定知识梳理的形式。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确定梳理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对“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单元的内容要求:

(1)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

(2)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3)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

(4)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据此,可以确定本单元必须梳理的知识点有:

(1)酶的作用、化学本质和特性;

(2)ATP的结构、转化和利用;

(3)细胞呼吸的种类、过程和影响因素;

(4)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

至于以哪种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这可以放手发动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在单元复习前将教师确定的单元复习知识点发给同学,学生根据知识点来构建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梳理,知识网络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图、表格或问题挖空等多种形式,教师从中选出知识点最全面、最能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网络结构合理美观且可操作性强的知识网络来编写学案,并在编写的学案上注明提供该知识网络的学生姓名,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对本单元理论的归纳、整合和剖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科思维,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并学会运用。选取哪些内容进行整合,要依据“三个意识”“四个必须”:要有课标意识、高考意识和核心素养意识,即遵循课标的要求、熟悉高考考点和规律、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整合的知识必须是核心概念,必须是重难点知识,必须是学科规律和方法的体现点,必须是学生思维的障碍点。核心概念、重难点知识、学科规律和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来确定,对于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对平时上课学生出现的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二是通过向学生征集理解不透、出错频度高的知识点来确定。这样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结合高考考向和学生实际,从核心概念、重难点或重要规律方法等角度进行深层次分析,兼顧要点内容的完整性,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完善和丰富知识体系,掌握学科方法、规律,强化学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以上方法,“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单元需整合的知识可确定为:

知识整合一: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ATP的合成和利用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知识整合二:重点知识的深度整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整合三:学科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探究影响酶活性、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设计方法;

知识整合四:思维障碍点辨析——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辨析。

知识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提高能力,学以致用。整合的过程不外乎考点透析、典例分析、规律方法总结和变式训练等内容的灵活运用。如本单元中“知识整合四——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辨析”整合如下:

(1)考点透析

考点透析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近几年高考的考向确定分析的内容,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科方法的点拨。如:

①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

通常以一定时间内等原料的消耗量或等产物的生成量来定量表示。

a.表观光合速率即净光合速率,常用O2量、CO2量或有机物量来表示。

b.真正光合速率即实际光合速率,常用O2量、CO2量或有机物量来表示。

②测定方法

a.呼吸速率:将植物置于中,测定容器内CO2的量、O2的量或有机物量。

b.表观光合速率:将植物置于光下,测定容器内O2的量、CO2的量或有机物量。

c.真正光合速率:不能直接测出,只有测出表观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才可算出真正光合速率。

③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的关系(如图)

在不考虑光照强度对呼吸速率影响的情况下,OA段表示植物;OD段表示植物;(OA + OD)段表示。

④计算公式

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 + 呼吸速率。即

a.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 = 实测的氧气+呼吸作用氧气;

b.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 = 实测的CO2+ 呼吸作用CO2;

c.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 = 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

-呼吸作用葡萄糖。

根据以上公式,再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根据各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计算。

(2)典例分析

例题要真正体现典型性和对应性,其来源可以是典型高考题、经典模拟题,甚至是学生的常见错题。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能体现“通性通法”,并注重规律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分析过程要强化。

典例 某实验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一密闭容器内,测定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用容器内CO2的变化量表示)。实验结果如下(“+”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1015202530354045

适宜光照-12-17-23-26-35-26-24-15

黑暗+6+11+18+25+35+40+32+20

A.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B.由表可知,在适宜光照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

C.在适宜光照下,35 ℃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D.在黑暗情況下,叶肉细胞内无ATP的形成

(3)规律方法总结

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形和模式,教学中应重视题目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特点,探索解题思路;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一些常用的规律方法、解题策略要予以归纳概括,提示学生今后注意运用,使学生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如典例总结规律方法如下:

规律方法 各代谢速率的表示方法

①呼吸速率:氧气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有机物的消耗量。

②实际光合速率:氧气的产生量、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有机物的制造量。

③净光合速率:氧气的释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机物的积累量。

④变式训练

本部分选择的题目应与典例类似,此题的解答要运用从例题中总结的规律方法,但又要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以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式训练要限时完成,增加学生做题的时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更正与点拨,使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技能。

3.巩固训练

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因此,一个实用的学案必须设有巩固训练题。让学生通过巩固训练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熟练运用的目的。巩固训练题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例题相近的变式题,二是学生平时练习中的易错易混题,三是体现学科思维和方法的经典题。巩固训练题的编排顺序尽量从易到难,兼顾知识顺序。同时,训练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对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要备一些有深度的题目来练习。可以将试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做题,另一部分是自助餐式的选做题。必做题每个学生都必须做,教师根据批阅结果或学生统计的需讲题目进行讲解点拨,自助选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做,教师只提供带有详细解析的答案,不在课堂上讲解。

总之,一个完善的复习导学案要充分体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高英华,刘成坤.对实施单元教学的新认识——以人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14-16.

[3]白建秀.备课应抓住的几个问题——以“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4(2):40-44.

作者:于伟强

第2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2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2)执笔人周迎红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复习(2)

[核心基础知识识记]

1、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

的原则

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有利于加强,提高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

4、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包括、、。

5、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

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权力是。权力运用的好

7、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

一靠二靠。发挥人民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监督,就是要坚持用。

8、我国行政体系外部监督包括。

9、政府接收监督,才能更好地

才能

才能

10、政府的威信

[课堂检测]

1、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是

①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②发改委对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

③人大常委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流程与劳动保护规章制度④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取缔被国家列入淘汰范围的高污染生产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建设廉洁政治,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做法中,直接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①国务院下放和取消133项行政审批事项②某省民政厅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

③某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推行“开放式决策” ④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规范网络反腐”议案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面对H7N9禽流感,政府有关部门在首例病例确诊后,立即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详细疫情信息,并及时跟进通报疫情变化情况及防治方案,使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防治禽流感。这些做法能够

①提高行政效率,体现政府权威②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廉政建设

③增强信息透明,保障公民权利④消除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09年颁行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失职行为实施问责。这一举措表明()

A.政府执政必须符合法律程序B.我国已建立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

C.每个公民都有监督权和质询权D.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

5、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下面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A.检察机关的监督B.监察机关的监督C.检查机关的监督D.权力机关的监督

6、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的行政审批法规制度体系。2008-2012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 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行政审批法规制度体系的建立:

①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社会发展②使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获得了法律依据

③加强了行政监督力度,丰富了行政监督形式④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部门权力的运行

1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安徽省太和县公安局曾因治安拘留争议被诉上法庭,公安局长主动出庭,并要求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旁听。从行政诉讼开始时的怕当被告、怕出庭和怕败诉,到今天的理性面对诉讼,主要说明了()

A.各级政府机关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B.各级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

C.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公正司法的主体D.行政机关有司法机关的保护

8.某市政府为克服各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带来的问题,将行政处罚权依法细化,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这项措施()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扩大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决策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

C.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D.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在国家机关中,对行政权力具有内部监督功能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②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③国家监察部和地方监察机关 ④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①保证权为民所用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读漫画《某公务员的上班8小时》。消除这一现象,关键是要() 来@#^A.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B.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C.提高政府的权威D.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2.对“阳光工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推行“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②政府推行“阳光工程”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③政府推行“阳光工程”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在增强

④“阳光工程”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根据某市施行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政府决策承办单位向市政府报送重大行政决策备选方案时,市政府法制部门要进行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予提请市政府决策会议审议。这表明()

①合法性审查是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环节 ②政府没有法律授权不得行使权力

③政府法制部门形成对决策部门的制衡 ④政府法制部门扩大了职能范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某县在修建公路时,必须经过村民万某的承包地。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毁掉了万某种植的两亩多西红柿,后象征性地给了万某200元的补偿。万某多次找政府有关部门讨个说法却未果。

(1)“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当前我国采取了哪些有效途径来制约和监督政府公共权力?

(2)你认为万某可以通过哪些具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13年3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向社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约法三章”在各地区、各部门总体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违规现象仍未完全杜绝。今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对贯彻落实“约法三章”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探究思考

15、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约法三章”?结合所学知识为更好地落实“约法三章”提出建议。

近年来,由拆迁而引发的一些事件将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到政府如何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来。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16、据此有人认为,政府行使好权力为人民服务在于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来源

14、(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即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2)你认为万某可以通过哪些具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打县长的专线电话或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到政府网站进行维权;通过信访举报维权;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权。

15、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约法三章,是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约法三章,能够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府权力必须接受监督。约法三章,能够促进和强化公众对政府的监督。

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制。

16、1)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4分)

(2)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因此,政府还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民监督。(4分)

第3篇: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2级

高三政治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使用时间___年_月_日编号

第1页

第3页

复习自测:DBADAA

合作探究: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参与民主管理,行使好民主监督,从而推进政府在致力于保护环境改善大气质量中的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并真正落到实处。(5分)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管理和服务是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6分) 当堂检测:1-4:CBBD

5.①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2分)

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2分)

③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2分)

第4篇:第二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复习学案

一、教师寄语:沟通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对方,而在于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初步掌握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2、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三、知识网络:人生离不开交往

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学会交往天地宽

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文明交往礼为先

交往礼仪三原则

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学会倾听

交往讲艺术

学会表达

学会赞美他人

四、典型例题:

(XX·福建泉州)探究实践材料一:濮存昕奥运公益广告:“-------灯光亮一些,我们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好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一个人手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我相信你,相信屏幕前的你,更多的来发现、来释放自己文明的热情。文明的中国盼奥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材料二:XX年5月12日,奥运圣火在古城泉城传递,泉城人民以最热情的方式迎接它的到来,但在现场,也出现了许多诸如爬树观看,相互拥挤,互不相让的不文明的行为。你们班为了倡导优雅行为,弘扬奥运精神,决定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请你列举两种“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现象。(2)为了弘扬奥运精神,诠释自己文明的热情,假若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奥运志愿者,从现在开始,应做好哪些准备?

ø

在知识上:————————————————————————ø

在能力上:————————————————————————ø

在思想上:————————————————————————ø

在身体上:————————————————————————

【解析】:本题以奥运会为素材,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第问考查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情况;第(2)问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本题从材料到设问紧紧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答好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关注生活,熟悉教材知识,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此题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答案】:(1)礼貌谦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公共场合注意言行举止;注意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与他人交往应用文明语态度亲和;用微笑,用文明接待来自远方的朋友;观看比赛时遵守秩序,做文明观众等等;(可以举出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知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学习外语;

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文明交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立志报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

(身体)加强体育锻炼,强健自身体魄。

五、课堂达标训练

1、“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要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培根这一名言启示我们()A

要乐交“诤友”

B

友谊是心灵的需要c

要远离“损友”

D

要善于寻求友谊

2、据调查,截止XX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2.1亿,中学生上网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对于中学生上网这一现象,正确的态度是(

)A拒绝上网,因为网上不良诱惑太多

B学会健康上网、文明上网c上网越多越好,因为可以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3、“忠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启发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A语言文明

B学会倾听

c举止端庄

D学会妥协

4、有首诗写道:“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拥有了彩霞;江河宽容了小溪,才拥有了浩瀚;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了收获;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成功。”这启示我们(

)A宽容他人,尊重差异,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B人生只有遗憾,很难成功c要想有朋友就必须宽容朋友的一切行为

D学会换位思考才会有朋友

5、下列行为中,符合文明交往的是(

)A别人下棋时,小冬总在旁边指手画脚B小丽没等爷爷把话说完就挂断了电话c因为看电视时,有客人突然来访,小刚一脸的不高兴D小荣与人交谈时,总是很专注的正视对方

6、(XX·四川达州)探究实践为了配合中央文明办、北京奥组委倡议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今年1月15日,达州市教育局在市中心广场隆重举行了“我是文明达州人,我为达城添光彩”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我市学生代表发出倡议,决心以实际行动,争做“文明达州人”。

下面是我市某校九年级一班根据这次活动设计的一份“我是文明达州人”承诺书,请你(化名李小明)按下面格式、要求填写一份承诺书。

“我是文明达州人”承诺书

建设文明、和谐的新达州,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全班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次“我是文明达州人、我为达城添光彩”活动中,我郑重承诺:(1)在社会(社区):²

(例)自觉遵守《达州市市民文明公约》²

————————————————————--

(2)在学校:²

-----------²

-----------

(3)在家里:²

-----------²

-----------

承诺人:

九年级1班

李小明

XX年6月14日

六、学习感悟(总结出本课的收获与不足):附:课堂达标训练题答案:1A

2B

3A

4A

5D

6、(1)在社会(社区):如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

(2)在学校:如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乐于助人;爱护公物,关心集体等。

(3)在家庭:如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洗衣服、扫地、浇花,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

第5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二)

主备人:刘洁审核人:何成立时间:2011-12-16

一.学习目标:

1.识记:(1)实践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理解: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B案

二.主干知识梳理: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实践是一种,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考选择题)

2、特点:(注意区别开):(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不同历史阶段实践不同)。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区别开、尤其要注意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为什么能检验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判断: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总结:真理的相关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不断变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

C案

一.合作探究

辨析题:

1.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二.当堂训练: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2011·全国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12分)(2010〃南京模拟)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

A案

1.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2010年10月1日傍晚,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该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历史性

3.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目前已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计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

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这体现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

5.(2011·苏州模拟)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7. 琼楼玉宇知何处,天宫高筑待婵娟。星空无限,探索无尽。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联系材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11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第6篇:文化知识第二单元复习学案[范文模版]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及态度

2、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及途径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态度;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悦学习 激情投入 做中华文化传播者、建设者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

2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

5、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及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怎样推动文化交流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推动中华文化交流的意义:

(1)从走出去的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更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从引进来的角度讲,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

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

文化创新的途径

Ⅰ·课前延伸案

[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什么?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应有的正确态度: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9、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10、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2、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

14、教育在文化传承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5、文化创新的含义及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6、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17、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8、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②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0、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1、文化创新主体:人民群众

说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并不是否认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2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3、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涵: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7、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8、文艺工作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9、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

10、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中美文化有明显的差异。饮食上,美国人追求流水线般的快餐文化,所以麦当劳大行其道,而

中国人则讲究烹炸煎炒的厨房艺术,所以有了内涵深厚的八大菜系;交往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人则讲究含蓄隽永、话里有话;思维和行动上,美国人强调特立独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团队的力量,往往舍弃个人来成就集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 2分)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10分)

2、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 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世的上乘佳品。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更是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9分) [自主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

[你的疑惑]

Ⅱ·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

一、知识回顾:重点背诵基础知识点

3、

11、

19、22

二、澄清认识:

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2、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3、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4、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载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5、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Ⅲ·课后提升案

1、认真理解并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作业本: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0分)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参考答案

1、中美文化有明显的差异。饮食上,美国人追求流水线般的快餐文化,所以麦当劳大行其道,而中国人则讲究烹炸煎炒的厨房艺术,所以有了内涵深厚的八大菜系;交往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人则讲究含蓄隽永、话里有话;思维和行动上,美国人强调特立独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团队的力量,往往舍弃个人来成就集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 2分) 反映出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2分)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10分)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2分)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分)

④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2分)

⑤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

2、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 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世的上乘佳品。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更是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9分)

(1)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3)

(2)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产生是潍坊市推动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3)

(3)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潍坊市 立足于本市实际,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3)

3、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0分)

(1)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这启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分)

(2)莫言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古齐文化的丰厚底蕴,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2分)

(3)莫言的作品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这启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2分)

(4)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我们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内容形式等创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分)

(5)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2分)

第7篇:第二单元导学案1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1、2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山海经》是___________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___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____,如《刑天舞干戚刑》

一、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

)急 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

⑥诘(

)问 ⑦jí(

)贯 ⑧pī雳(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6 3.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4、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二、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

2、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3、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阿长的形象。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了新的敬意?

【课堂检测】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ó)(suǒ)陆玑(jī)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3、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 A.主语残缺B谓语残缺C宾语残缺D主谓搭配不当 E.动宾搭配不当F语序不当G不合常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 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

) 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教学后记】

37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的?

二、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

38 物新的时代特色。

四、语言品味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五、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教学后记】

39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3

课题:《一路走来一路歌》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主题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主题是“一路走来一路歌”所涉及的文章大多是中外名家的优秀篇章。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作品,使学生真正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情操,珍爱人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曰读能力,掌握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感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品味人间“爱”的博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的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通读语文主题丛书《一路走来一路歌》第

一、二单元,选出代表性篇目,自主研讨学习。

2.其他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课内探究

(一)自主阅读

要求: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2、做好批注,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二)合作探究

分单元快速阅读,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篇章精美语段的查找、赏析并交流,确定组内要交流的语段。

(三)交流展示

1、班内交流各组推荐的美文、段落。

2、以“我从《

》一文中读出了“爱”就是------------”的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精讲点拨

1、评析同学推荐的美文、段落。

2、补充推荐美文。

3、引导同学朗读、背诵1-2个精彩段落。

(五)巩固练习

1.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2.展示背诵成果。 课后提升

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到笔记本上。

【 教学后记】

40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4、5 课题:《走过那一个拐角》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写作教学

【学习目标】能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恰当选材,写规范的记叙文或散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前延伸

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

题目: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曲折时,你须走过途中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命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己选材,搜集材料,准备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择,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三)交流展示

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材, 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四)教师点拨

“走过那一个拐角”这个题目,命题者没有设置过多的障碍与陷阱,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审懂文意,有话可说。题干引导语的诗意表达,给考生正确立意和深度思考提供了帮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可以尽情表达,抒写自己不同的“走过”,展示自己不同的人生理解和经历。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走过”是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只要留心生活、关注生活,考生不仅能够有话可写,而且能够写出新颖独特的内容。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拐角”的理解。“拐角”可以是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可以是自我成长中的一个节点,可以是自我生命中的一个机会、一道坎儿,可以是自己迈向另一种生命境界的一个平台。该题目关照了不同考生的写作水平:让写作能力弱的考生有话可说,为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提供了深度思维的空间、尽情挥洒情感的舞台。

由于“拐角”的内涵较大、较宽,所以在写作时要遵循“新、小、实、深”的原则。

“新”就是选材要新,选取那些“我有你无,你有我特”的独特、新颖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润色,用以表现“拐角”;“小”,即切人角度小,把“拐角”落实到某一次经历、某一回挫折上面,然后通过化小为巧、小

41 中见大来表现主题;“实”,就是要把有限的笔墨集中在“拐角”上,把这个点写实在、写透彻;“深”,指立意要深刻,要从所写“拐点”中获得感受、感悟,最好把立意点落实到社会热点或深刻哲理上,让读者读完觉得收获颇多、感悟深刻。

(五)范文赏析

走过那一个拐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走过每一个拐角,跨过一道道坎,才能获得成功。

我人生的第一个拐角应该是克服对自行车的阴影吧。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和爸妈一起到大夫山去,我以为我骑得好棒,但在下坡时没有按刹车的按钮。结果从坡上掉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在三楼掉下来一样。

我记得从那天起,我便开始惧怕自行车,可以谈得上是“闻车色变”。 巧合的是,在去大夫山之前我曾经报了一个自行车比赛,如果不去的话, 那些人怎么看我啊?顿时,我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搞辩论会,吵得我心烦意乱。那天,我想了很久很久算了,事情到这里,就放手一搏吧!我不信这小小的阴影都克服不了,不然以后怎么活啊?这天,我来到了空地练习。很久没有碰过自行车了,我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就像一只怪物。这时,小鸟应景地唱起歌,好像在鼓励着我。我心中便充满了斗志,我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的!”我飞快地骑上自行车,慢慢地开动起来。骑了几个圈后,我觉得没问题了,便向上下坡挑战。上坡的话还是不错的,但还是比较吃力。我找到了一个较高的斜坡,便开始尝试了。我吞了吞口水,心说:“死就死吧!”便向下开去,当我感到顺利下坡时,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最后,我还是在那一点点的路程摔倒了。我忍着痛爬了起来,顿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我在下坡时的车头太晃了!而且还没有及时按刹车的按钮!我觉得我离成功接近一步了!我再次把自行车推上去,由于有了刚才的经验,我顿时自信满满的。我奋然地冲了下去,因为斜坡的高度,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感觉心随着自行车的震动已经跳出来了,但我还是安稳地骑着。到了终点,我猛地一刹车,就顺利到达了!我呼出一口气,哎,终于成功了!

有人曾经问过我比赛的事怎么样了,我没有把这件事摆在心上。起码我已经走过人生的第一个拐角了,不是吗?比赛的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六)学生写作

三、课后延伸

学生自评互评作文,上交。

【教学后记】

42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5-

1、2 课题:《背影》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受作者平实语言中所蕴含的父子亲情。 【教学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教师点拨

交卸(

) 奔丧(

)橘子(

) 晶莹(

)迂腐(

)琐屑(

) 栅栏(

) 差使(

)照看行李(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3).衰颓败落.(

) (4).乱七八糟的样子.(

) (5).(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

二、合作探究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一词的意思应该是愚蠢,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43 (2)、“我”与父亲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四、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挂,深青色布棉袍。(

)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

2、文中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3、背诵课文第6段,找出对背影描写的句子,以及父亲买橘时的动词。

【能力提升】

制作资料卡片:

古诗中的送别情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后记】

44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衣着、动作),我们从中看出什么样的背影?给你怎样的感受?包含什么样的情感? (1)外貌特征:父亲的体形特征是(

),衣着服饰显得(

),

行动显得(

)。 (2)动作:(动词)

所表达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许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用平淡挚爱的话语传达浓浓的情意。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所表达的情感: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所表达的情感: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所表达的情感: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所表达的情感:

(5)“进去吧,里边没人。”所表达的情感:

(6)以上这些话蕴含哪些感情?

2、文中四次写道“我”流泪,分别应作何理解?

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

三、精读解析

1、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的话的含

45 义?

2、文末一句感叹,表达怎样得深情?

3、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例: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地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________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这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________中突然听到一声

46 “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B.慈善C.慈爱D.慈悲 E.朦胧F.矇眬G.依稀H.模糊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3.“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___

_____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5.“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6.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同是写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教学后记】

47

上一篇: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制度下一篇:宿舍管理委员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