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通用7篇)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情感价值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知识链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一、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

二、关于写作背景与意图: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 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学习过程】

(为了理清思路,分析,教师先指导诵读。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2

一、课前自主学习,通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准备课堂展示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 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5、“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6、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二、课堂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并点评、订正

三、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形成答案写出来准备展示

(准备活动:诵读全文)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

2、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四、展示讨论成果,质疑、补充、订正

五、课堂小结(要反思自己是否积极认真投入学习,是否大胆展示、勇于质疑)

六、拓展练习

一、基础演练

1、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

二、拓展训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4

(一)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

(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

(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示例

(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10浙江卷)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6 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1、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A.强调生活艺术化。B.强调心中之山水。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2、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3、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用“导学案”促进课堂合作学习 篇2

一、学生课堂的现状分析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变革之路格外漫长,学生已经对各类改革变得麻木起来,一时间,各类学校的不同模式、方法也成为我们这类农村乡镇学校纷纷效仿的法宝,结果是喧嚣过后,一些模仿都成了过眼烟云。我们发现有适合我们学生学情的方法,才是真正值得推行的方法。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将好的方法推向我们的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把快乐、自信、发展还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舞台,是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战场,我们则是舞台的幕后服务,战场的后勤保障。我们关心学生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发展,必然要关注其途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方法,找出一条最适合学生的提高之路。而这些方法之中,我认为用“导学案”促进课堂合作学习是让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的有效途径。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

我们发现一些现象,就是同样的班级和同样的老师,学生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学习环境也差不多,但是却出现了学生不同的成绩,而且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学科也有偏好,很多学生对一些学科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热情不足,理解力不够,得不到有效的预习指导的情况下,导致其心理需求,会造成其更大的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力强的学生则会因为我们课堂节奏过慢而不满。

三、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要因材施材,但如何“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的困惑。一节课既要满足成绩好的学生,又要兼顾中等生和学困生,在教学中是很难完全兼顾到的。成绩好的学生有自信、学习能力强,他们渴望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但是一般浅显的知识却难以满足,很难使其获得成就感。低下效益的课堂环境,扼杀了这类学生获得更大进步的渴望。成绩一般的学生大多是不愿意表现自我的内向学生。他们往往“小富即安”,即能听会老师讲的就行,不肯深入学习,很难转化为学优生。导学案可以很大程度兼顾不同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真实度、有效度,使师生课堂角色转位。放手于学生,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于学生,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取不同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四、“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教学,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做好导学案设计。一篇好的导学案,就是课堂的航标,就是课堂的方向盘、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导学案”体现的是学法指导,在合作学习、合作控究、交流、答疑方面进行指导,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导学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设计;要联系课标,脱离了这些要求,那么这些导学案就是镜花水月,难以施行。导学案要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将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合理地置入学案,将这些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呈现,用不同的难度层级加以区分,满足于不同学情的学生。这样一般的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并且注意那些相对困难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更加扩大,并且带动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既可以將那些杂乱、细小的知识点加以概括,又能形成知识主线,明确该主干知识。在合作探究环节,要多围绕主干知识,设计相关讨论,设计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是有所针对,注重难易度。要让成绩好的学生起带头引导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检测环节也格外重要,它注意的是要联系好学科知识,要把握学生的学情,并且突出学生学法的指导。

五、导学案的优势和效果

创建高效课堂精髓在于能让教师之“主导”与学生之“主体”有机结合,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导学案”的引入课堂,确实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也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通过设计“导学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易操作,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扩大知识容量。

用“导学案”促进课堂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使我们的课堂安排更加合理,教学更具实效。在我们的实际实施中,我们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密切,无形中还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上进的学习势头又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从以前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上来。

六、有关高效课堂的反思

将“导学案”引入课堂中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感到教学改革只有认准方向、找准方法,勇往直前地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地有成效。我们要从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开始,始终坚持探索,不管是“导学案”主导的高效课堂,还是小组合作主导的高效课堂,只要他们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并且学有所获,对我们教师而言,就是好的教学模式,那我们就是幸福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高效课堂会越来越成熟,发展会越来越好。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篇3

一、阅读体会

在本组课文中,安排了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课文《风筝》、《秋天的雨》,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等。在这些课文里,我们看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听见了秋天美妙的声音,分享了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二、习作目标

1、作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特点,描写出秋天的景色。

2、可以通过感官,写出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

3、写作的时候尝试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方法指引

(一)写什么

1、秋天的景色

如秋天的校园、田野、果园

2、秋天里的活动 放风筝、秋游

(二)怎么写

1、写好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点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例1:

秋天,是个风高气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美丽的季节。

例2:秋天到了,天气使我感到丝丝凉意,我向田野望去,金黄色的一片,树叶呢?秋天的树叶是多彩的,秋天的树叶是独特的。

2、最佳写作模版:

开篇点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对秋天景色按顺序进行描写(或者是描写秋天里特有的活动)→文末点题。照应开头

3、概括秋天的特点,通过对景色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秋风,她像一位少女,穿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你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洁白如雪,玉米见了秋姑娘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久别的秋姑娘;高粱向来是怕见生人的,这不,见了秋姑娘;还不好意思呢,脸都涨的红红的。

4、通过具体事例表现秋天的特点,叙事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例:天上飘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长长的蜈蚣,有大大的鲨鱼,有十几个串在一起的蜜蜂,还有单个的美丽的蝴蝶、蜻蜓、燕子等,五彩缤纷,看得人眼花缭乱。

5、通过秋天景色的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或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秋天的特点。

秋姑娘来到了庭院。你瞧.菊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走进果园。看到了含多种营养的鸭梨;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由绿色变成暗红,长的又园又大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的。葡萄摘下来,我挑了一个大的放进嘴里又甜又酸,果汁极多,真好吃。枣树上结满了一颗颗亮晶晶、红嘟嘟的小枣,咬一口 是那么的甘甜,那么的脆。

在这段描写秋天景色的片段中,作者通过简短的几句话描写出庭院和果园秋天的特点。在描写庭院的菊花,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菊花颜色多。接着描写果园里的鸭梨和葡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鸭梨和葡萄的外形。作者还写出了亲口品尝的滋味。

6、写好文章的结尾

例1:我爱深秋、爱这爽朗的天空、爱这有一丝凉意的季节!例2: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四、优秀例文

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不冷不热的,虽然空气是没有以前新鲜,树叶也开始凋谢了,但是有一样东西越来越成熟了——那就是水稻。走出家门,放眼望去,第一个看见的就是水稻了,那么多水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水稻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渐渐地长成熟了。

家乡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基本上一切事物都是黄色的。家乡的秋天,水稻成熟了变成了黄色的。家乡的秋天,小草枯萎了变成了黄色。家乡的秋天,树上的叶子也渐渐地黄了起来,不久后就会凋谢的。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要枯萎了。尤其是小草,它正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再给世界添加一份绿色。

家乡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桃树上结起了大桃子,梨树上结起了大梨子,橘树上结起硕大的橘子,田野里的水稻也成熟了等许许多多的可以吃的果实都成熟了。

风是那么的柔,水是那么的流畅,天空是那么的蓝,人们是那么的活跃。家乡的秋天就是这样,与春天不相上下。家乡的秋天比家乡的冬天要暖和得多,家乡的秋天更比夏天要凉爽。

啊,家乡的秋天,你是多么得柔和!

五、灵动感悟 如何写出秋天的特色?

例:

1、操场上那些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绿,而是都黄了,聋拉着头,远远望上去也别有一种美。

2、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涨红了脸的高粱像喝醉酒的小伙子,棒槌似的玉米露出了一排排整齐的牙齿,棉花敞开外套露出了雪白的内衣,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3、看见天空中飞舞的各式各样的风筝,我们有点迫不及待。我朝伙伴们,喊了一声“走啦,我们也开始放”。大家忙了起来,抓起线轴,拼命地跑了起来。慢慢地,风筝飞起来了。我们一边跑,一边使劲放线,风筝在空中抖动了几下,马上飞高了,我们都高兴极了。例1、2通过作者抓住小草、田野在秋天特有的景象来描写,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例3通过描写秋天的活动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六、动笔实践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二、学习过程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填写下表中的长方体部分。特征 形体 面 长方体 正方体

2、填好表格后回答: 1)、什么叫做棱、顶点?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

3、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填写上表中正方体的部分。

三、试一试,我能行。

1、试着做一下教材 30 页的“做一做”。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写 在下面。

3、练习五第 2 题的解答写在下面。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篇5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 【课型】新授课 【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 【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

评价作业 之《离骚》”。

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

二、阅读《伴你学》29-30拓展平台

撷英咀华

一、名家点评

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二、素材运用

1.话题“脊梁”: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

2。话题“自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

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4。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

(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

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

6.话题“心灵的选择”:

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

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篇6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如何突破初中思品课教学的难题,让学生学习思品课达到知行合一?多年来我校思品科教师进行了探索。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如何突破初中思品课教学的难题,让学生学习思品课达到知行合一?多年来我校思品科教师进行了探索。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用) 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

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

PPT呈现歌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年,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作曲家谷建芬在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时说:“一个朋友去了国外,可一到异国,他就想家。每次收到家乡亲友的信时,他都很激动,真的感到故土难离!在这种背景下,我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意。”

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课《想北平》的学习,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写作背景

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山东济南,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时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3、重点生字词,加点字注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菜谱()......

空旷()粗犷()濒临()道观()....

三、【文本分析】

(一)整体把握文章,掌握行文思路

1、快速浏览文章,理清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的理由(第4—7段)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温馨提示: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3、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二)赏析第一部分(1~3段)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a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作者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出生在北平,成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都生活在北平,那么他是否应当对北平很熟悉与了解呢?他如此之久地生活在北平,理所当然地应当了解北平,可是他却没有,说明北平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直接写北平之大,间接类推自己知道的北平小)

2.阅读二三两段文章。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a.作者第二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二三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这是否矛盾呢?

他是否真的没有表达出来呢?

明确:不矛盾,“我说不出”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表达。作者以出色的语言功底成功地把对北平地爱表达出来了。

b.第二小节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北平的爱的呢?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c.第三段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是音乐和图画所能表达的爱,这种爱已经深入作者的血液、性格与脾气之中。是难以用言语和图画表达的。(难以言表的爱)

(三)赏析第二部分(4~7段)

3.阅读第四到第五段,用书上原文概括北平和巴黎的区别,概括北平的的特点。

明确: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板书)特点:布置匀调,自然和谐。

a总结北平和巴黎等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的结果,到底哪个城市最好?

明确:北平。

b客观来讲北平真的是最好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讲?

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4.阅读第六第七小节,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

a.第六小节中为什么要写“好学的、爱古物的人”?

明确:1.北平书多古物多,历史文化悠久(板书:书多古物多)

2.好学的、爱古物的人爱北平,像“我”一样不好学不爱古物的人也一样爱北平,正说明北平很优秀,不管什么人都会爱北平。(板书:人们都爱北平)

5.阅读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北平的“花、菜、果子”的,是如何表现北平的美好的。

提问:作者对通过这些细节而写出了北平的美好,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6.阅读第七小节,思考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两个方面说明北平接近自然的?

明确:从它里面说,从它外面说。(板书:里面远离现代工业,外面闲适悠然)

提问:体会本段最后一段话,看看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明确:说明作者此时不再北平,思念北平,日子过得不好。

(四)赏析第三部分(8)

最后一段,作者说“要落泪了”,试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会不会感觉过于夸张,太矫情了)。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基础演练】

1.文学常识填空。

老舍(1898~1966),原名,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短篇小说《二马》《离婚》《月 牙儿》等,主要散文集《我热爱新北京》《老舍散文选》等。1.舒庆春 《骆驼祥子》 《茶馆》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健康夸奖蜻蜓杜鹃B.辜负空旷摇篮疲乏

C.部置僻静便宜蝴蝶D.摊子愧杀悠然享受

2.答案:C.C项中“部置”的“部”应写作“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复杂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A.即使可是虽然而又B.虽然可是既而又

C.即使但是既而又D.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3.答案:B可根据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4.对下面一组句子的顺序调整恰当的一项是()

①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③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⑤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⑥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⑦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A.①③②④⑥⑤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③①⑥⑦⑤D.②④⑥①⑦③⑤

4.答案:D②句是整个句群的总括句,其他各句都是这句话的具体解说。解说句的顺序可参照②句中“花多菜多果子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家

孙犁

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5.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方面考虑。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以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6.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提示:描写从方式上分主要有细描和白描。从原文看这里的描写基本上不饰雕琢,直白如话。前后的对比描写,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7.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提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根据原文: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诗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

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

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

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答案:A D提示:B项说“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之说牵强附会;C项说“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表述有误,因为原文说到晚年,“不管怎样想如何说,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矛盾心情;E项“主要表现作者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不对,因为原文接着一转,表明了“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看法。

(三)语言运用

9.(2007山东新课标高考模拟,18)仿写下面的句子,内容自定。

愤怒是人的正常感情之一。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你能不产生火焰般的愤怒吗? 提示:注意被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各句之间的内容联系。答案示例:哀愁是人的正常感情之一。当你的感受被忽视,当你的希望被击碎,当你的亲人被夺走,你能不产生潮水般的哀愁吗?

10.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一代大文豪郭沫若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所在地乐山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市标志、名片、宣传主题口号。截至2007年1月25日,共收到应征作品9461件,其中,城市宣传主题口号8783条。经过4轮评选,确定了1条城市宣传主题口号:“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中国乐山”,并于4月11日公布。值得说明的是,在应征稿件中,有一条“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与“乐山,乐水,乐在其中”十分接近,除1个逗号外,文字完全相同。征集方最终采用了仅多1个逗号的那条。

(1)请给这段文字加一个不超过15字的标题。提示:此标题由两个主谓短组成,第一个短语表明了特定的地点及所发生的事件,第二个短语突出了事件的焦点及结局。此标题表意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有传神之效。

参考答案:乐山征集城市口号 一个逗号定胜负。(意思同即可。)

(2)权且站在口号征集方的立场,说出“乐山,乐水,乐在其中”比“乐山乐水,乐在其中”更好的理由。提示:可从节奏、情调、效果等方面考虑。

上一篇:先进班组总台事迹报告下一篇:客至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