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题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2014年7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题及答案

2013-2014学年度呼和镇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虽然时间短暂,却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列成就与隋朝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大运河②赵州桥③科举制④万里长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出自那位皇帝之口?()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3、下列历史名词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A.贞观之治——唐太宗B.武周政治——武则天C.开元盛世——唐高宗D.康乾盛世——雍正帝

4、唐朝时,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可随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你知道这种灌溉工具是什么吗?()A.曲辕犁B.筒车C.翻车D.水排

5、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为了加强管辖今天的()A、内蒙古;B、西藏;C、新疆;D、云南。

8、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9、下列文化名人中,与其称谓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书圣——王羲之B.画圣——吴道子C.诗圣——白居易 D.诗仙——李白

10、“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赵州桥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僧一行D.李春

11、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B、位于河西走廊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

12、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 A.铁钱B.交子C.存折D.支票

13、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南宋与金B、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D、西夏与辽

14、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15、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的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6、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被作者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成吉思汗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A.畏兀儿B.蒙古族C.回族D.女真族

18、下列机构中,曾经负责管辖台湾的有() ①宣政院②澎湖巡检司③台湾府④广州十三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9、毕升的最大贡献是( )

A.改进了造纸术B.发明了火药C.编写了《授时历》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0、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一项英雄业绩。下列事件属于这一主题的是(①戚继光抗倭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郑和下西洋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1、“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2、

上图反映的是我国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

A、说明清朝初期我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是清朝康熙帝领导的雅克萨之战战败被迫签订的

C、是俄国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始

D、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3、明朝时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反映的是()

A.封建的生产关系、奴隶制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D.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24、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是()

A.战国与明朝B.秦朝与明朝C.战国与秦朝D.明朝与清朝

25、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4分)

2 ) )

材料

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

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分)答: 大运河;(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分)答:隋炀帝。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6分)答: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元朝时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开通了两段新运河,分别是哪两段(名称)(4分)答:通惠河,会通河

27、.阅读材料:(16分)“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请回答:(1)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6分) 答:郑和下西洋。 (2)“使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分) 答:,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 答: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8、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国家统

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12分)

清朝疆域图 (1)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什么?他统治时,在此还妥善安置了回归的蒙古族的哪一支?(4分)答: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 (2)列举一件唐朝时汉藏之间友好往来的大事。(2分)答: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始于哪一朝代?(2分)答:元朝。

(4)清朝时,代表中央政府与**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职务)叫什么?(2分)答:驻蔵大臣。

(5)自古以台湾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清朝在何时设置了台湾府?(2分)

答:1684年。

29、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材料二: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三: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

答:闭关或答“闭关自守”。闭关锁国

⑵实行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实行此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3分) 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或封建统治占统治地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3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简答题训练

1、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地位日益提高,考进进士科的人数比其它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凭八股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族、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以上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关系密切?该制度开始于那朝?是怎样创立的?

(2)这一制度在唐太宗时期和明朝时期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2、材料一: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材料二: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

——培根

(1)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是什么?这三项在中国发明分别是何时发明应用的? 这三项伟大的发明是通过哪国人传到欧洲的?

(2)这三种东西对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此,你怎样理解?

3、阅读下列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1)文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开元全盛时的景象?(要求概述,不得摘抄原文)

(3)举出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个政治清明时期?

(4)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点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与世界并为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请回答(1)文中“这样一个帝国”是指哪一个封建王朝?文中表述它实行什么政策?

(2)“不顾时世”,当时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

(3)这一帝国后来被西方列强打垮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被打垮的原因。

5、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图,(1)南宋与它北方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疆界是什么?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

(2)你对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战争性质及并立有何看法?

6、宋史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实?简要说明其发展过程,并分析出现这一现实的原因。

7、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哪些重大贡献?(2)康熙帝在位时,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题

(一)

1、下列哪一项如实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A、能看到用雕版印刷的佛经B、能读到用活字印刷的诗篇C、能乘坐装有指南针的船只远航D、能观看戏剧《牡丹亭》

2、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A、汉文帝、汉武帝B、隋文帝、隋炀帝C、唐高祖、武则天D、康熙帝、乾隆帝

3、我国封建社会先后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有何认识?

4、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几代皇帝的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对今天有哪些借鉴意义?

5、隋、唐、元、明、皇帝是怎样加强对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管辖的?皇帝与中央、地方的关系发展有何趋势?说明了什么?

6、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四大发明方面取得哪些成就?对世界文明有何重大意义?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发展原因分析,你有何认识?

7、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繁荣表现在哪里?

8、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在这一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试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9、宋元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何种形式?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10、中国时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古代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辽、西夏、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既与北宋并立又与南宋并立过的政权是哪一个?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清朝前期,哪一事件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此外,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11、元清两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

12、我国历史上有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哪几个?他们有何相似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何贡献?

13、元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14、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有哪些?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其表现,并对此进行评价?这一时期战争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15、与汉代相比,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在中外交流途径、交流内容及方式,交流范围方面有何特点?综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6、两宋时期,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何表现?原因是什么?

17、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被称为“”。它主要 的内容是什么?

18、秦、隋、明朝在地方设置的行政机构各是什么?

19、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古代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

(1)辽、西夏、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既与北宋并立又与南宋并立过的政权是哪一个?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清朝前期,哪一历史事件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此外,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20、试用13至18世纪期间的史实说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试用前1世纪至18世纪期间的史实说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简要评述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

23、说出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名称,并说出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他们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什么共同措施?又有何历史意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4、我国历史上有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几个?他们有何相似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何贡献?

25、在我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在科技方面分别有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6、明清两超在加强君权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最有特点的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7、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各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28、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清前期在东南和东北地区是如何反抗外来侵略的?)

29、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加强边疆地区统治的?)

30、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何时在何地产生的?其特征是什么?

31、唐宋和清朝时期我国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实行的原因是什么?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32、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什么?

33、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对外方面分别有何表现?

34、明清时期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影响怎样?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小山中学 柴新秀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

本套历史试卷考试包括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道,20分,判断题6道,6分,填空题6道,6分,材料与问答题3道,18分,总分50分。

2、试卷特点

就试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本套试题包括四种题型,即: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其中选择题占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其它三道题占60%,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套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

1 / 2

二、学生试卷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不能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

3、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4、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历史考试答题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2

第6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星一中 徐晓英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 ,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30个,60分,非选择题四个,4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列举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

了6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4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

36、37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2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

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7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70分,每小题1)

1、 马褂和旗袍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A.藏族

B.满族 C.汉族

D.朝鲜族 2 、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3、 秦朝时所用的主要书写品是

A.羊皮纸 B.竹木简 C.植物纤维纸 D.帛书

4、 纸草书卷是古代什么人发明的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欧洲人 C.古代中国人 D.古代苏美尔人

5、下列文字,按使用的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篆 ②楷书 ③甲骨文 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6、地质学家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几百万年前发生的事情 A、动物 B、书本 C、化石 D、植物

7、小明家中的下列物品属于文物的是

A、父亲的手提电脑 B、母亲的金项链

C、客厅的明朝瓷瓶 D、小明幼儿园时用过的课本

8、民间故事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下面哪一则是民间故事 A、《红楼梦》 B、《水浒传》 C、《白蛇传》 D、《孙子兵法》 9、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

A、公元前六世纪 B、公元前五世纪 C、公元六世纪 D、公元五世纪 10、首创年号纪年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成吉思汗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 B.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C.每1000年称为一个“时代” D.康熙八年属于王朝纪年 12、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推行“明治维新”,这一年属于( ) A.19世纪60年代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8世纪70年代

1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________召开,这与公元前77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相隔_________年。

A.北京 2783 B.北京 2784 C.雅典 2783 D.雅典 2784 1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传递信息帮助记忆的办法有 ①结绳记事 ② 刻画符号 ③用实物表示意思 ④打手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下面哪一部文献是司马迁著述 A.《史记》 B.《汉书》 C.《诗经》 D.《资治通鉴》 16、以下史料为文献资料的是

A.音像资料 B.传说 C.圆明园遗址 D.兵马俑

17、下列物件中,属于文献资料的有①档案 ②日记 ③报刊 ④图片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下列哪一项为二手资料( ) A.档案 B.日记 C.照片 D.《汉书》 19、下列属于第一手资料是( )

A.照片

B.毛泽东选集 C.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D.许仙和白蛇的故事 20、人们了解历史的最主要途径是( ) A.文物 B.史书 C.口述资料 D.图片

21、下列内容属于大众传媒的是 ①烽火 ②书籍 ③广播电视 ④互联网 ⑤鸽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2、现代传媒中,信息传递快捷,内容丰富、发展速度快的最新方式是: A.书籍 B.广播 C.互联网 D.电视 23、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是

A.文化传承 B.休闲娱乐 C.舆论监督 D.获得和传递信息 24、为书籍、报纸、杂志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 A.文学的出现 B.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C.互联网的发明 D.广播和电视的发明

25、传媒就是信息的媒体。下列关于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互联网不属于媒体

B.当今社会已离不开传媒,它已成为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 C.战争时期传媒的作用更大些

D.电视会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应禁止青少年看电视

26、从2005年高考开始,广东省近300个考场约有一半多实现远程电子监控,各级领导不再进入考试室巡查,但依然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查看到全省各市的情况。以上材料说明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传媒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B.传媒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C.传媒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D.传媒与大众生活关系不大 27、下列传媒中,出现最晚的是

A.电视 B.书籍 C.广播 D.互联网 28、对“知识就是力量”理解正确的是

A.知识就是学校老师传授的书本内容,一切知识来自书本 B.实践知识最有用,书本知识大部分是无用的

C.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实践知识,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 D.数理化是最重要的知识,其它知识可有可无. 29、对“学习改变命运”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认真学习了,命运马上就可以改变 B.只要有一个好工作,就不用再学习了 C.学习不仅可以改变自己命运,还可以帮助他人 D.命运是天注定的,无法改变 30、在学习化社会里

A.任何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学习 B. 女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C.人们必须到学校去接受课堂教育 D. 年龄大的人不能参加高考

31、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培训班、考证班、夜大、电大等没有围墙的学校,各培训点连节假日都是忙个不停,充分说明了

A.文凭非常重要 B.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C.只有找到了好工作,才不需要去充电学习 D.只有在学校上课才能学到东西 32、《保卫黄河》描写的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无法忍受日寇的摧残,最终拿起武器进行战斗,那么它表现的是什么时代的精神 A. 抗美援朝 B. 解放旧中国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 33、文学作品《背影》的作者是

A. 朱自清 B. 郭沫若 C. 巴金 D. 老舍 34、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美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 B. 美离我们生活是有距离的

C. 你认为美的就是美的 D. 生活中到处存在美、要我们去发现 3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伟大诗人( )的诗句。

A.屈原 B.陆游 C.杜甫 D.白居易

36、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养病期间观察地图,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这说明

A.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且艰辛,很多是半途而废

B.科学家们忘我地探索,才能于细微之处有重要发现

C.科学探索只能在病痛中才有所突破

D.重要发现往往是在科学家们极度痛苦、失望之时出现

37、认为“水与一切事物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水是世界本原”的古希腊人是

A.泰勒斯 B.魏格纳 C.居里夫人 D.屈原 38、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句话说明人生的意义在于

A.是否具有崇高的伟大理想 B.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C.是否拥有很高的地位 D.身心是否健康 39、“学校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从学校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新的学习阶段开始。”这体现了

A.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B.终身学习的思想

C.扫盲教育的重要性 D.学校教育需要不断完善的思想 40、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论断的是

A.培根 B.马克思 C.恩格斯 D.海伦·凯勒 41、李奶奶每天都到老人大学上课,课余又与这些同学一起锻炼身体,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李奶奶所在的社会群体属于( )

A、同龄群体 B、职业群体 C、民族群体 D、社会群体 4

2、下列有关“人与社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是社会的成员 B、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

C、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成长 D、狼孩的故事证明人可以脱离社会 4

3、、当我们与父母就某一社会新闻的看法发生争执时,你认为最恰当的做法是( )A、固执己见 B、父母的意见一定是对的 C、与父母一起分析 D、不理会父母的意见

4

4、我们与长辈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需要我们对长辈的理解和关心 B、只需要长辈对我们的理解和关心 C、相互理解和关心 D、对长辈要言听计从,长辈对我们要百依百顺 4

5、乔丹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空中飞人,是因为他在球场上( ) A、拥有不受竞赛规则约束的特权 B、很好地运用了竞技规则

C、倍受裁判的青睐,可以任意妄为 D、我行我素,无视规则的存在 4

6、在李超填写的履历表格中,有以下涉及的内容,这些社会角色中,那些是与生俱来的?( )

(1)性别:男 (2)汉族人 (3)出生地:上海 (4)爱好:唱歌 (5)团员(6)父亲:教师 (7)理想:作家 A、(1)(2)(3)(6) B、(1)(2)(6) C、(1)(2) D、(1)(2)(3)(4) 4

7、现实生活中有些规则规定( )

(1)可以做什么 (2)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不许做什么 (4)任何行为都可做 (5)去哪里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A、(2)(3)(5) B、(1)(2)(3) C、(1)(2)(3)(4)(5) D、(1)(2)(3)(5) 4

8、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1)在我国,特别重要的法律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规则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在我国,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重大规则的制定 A、(1)(2)(3) B、(2)(3)(4) C、(1)(3)(4) D、(1)(2)(3)(4)

4

9、许多义务是规则赋予我们的责任,有关义务的规则,体现为成文的规章、法律,也体现为日常的道德规范。下列选项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的内容有( )。 (1)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2)父母不得歧视、虐待残疾和女性未成年人 (3)父母要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4)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A、(2)(3) B、(1)(4) C、(1)(3)(4) D、(1)(2)(3)(4)

50、小王发现学校周边环境秩序很差,经常有小青年来敲诈学生钱物,就此向镇长写信反映情况,要求政府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这说明小王( )

A、行使选举权 B、行使受教育权 C、行使监督权 D、多管闲事 5

1、下列有关“纳税”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纳税靠自愿,不能靠强制

B、纳税会增加个人负担,降低家庭生活水平 C、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D、我们未成年人没有任何收入,因此纳税与我们无关 5

2、我国的立法机关是 (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

3、我们借用社会这面“镜子”,不断弥补不足,看到自己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说明( ) A、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B、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 C、社会是促使人成长的内因 D、人的成长完全取决于社会 5

4、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古训的意思是( ) A、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B、因循守旧,墨守陈规 C、做事情应该遵循规则 D、做事情因该世故圆滑 5

5、下列国家中最富裕的国家是( )

A、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国家 B、恩格尔系数在50%——59%的国家 C、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国家 D、恩格尔系数在30%——40%的国家

5

6、李某急于赚钱买房子,把自己所有的储蓄都拿来投入股市,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赚大钱,这种行为忽略的原则是( ) A、花钱花在刀刃上 B、能省一元就是一元

C、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D、不能把鸡旦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5

7、下列家庭理财的方式,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大小排列是:( ) (1)购买股票(2)储蓄(3)购买保险(4)购买国债(5)手持现金 A、(1)(2)(3)(4)(5) B、(5)(1)(2)(4)(3) C、(4)(5)(1)(2)(3) D、(1)(3)(4)(2)(5) 5

8、下列对于“国家预算”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1)预算是国家对收支的计划安排

(2)预算就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才能生效 (3)预算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4)预算是国家取得收入最稳定的办法 A、(1)(2)(3)(4)B、(1)(2)C、(1)(2)(3)D、(2)(3)

5

9、我的爷爷有丰厚的退休金,平日也没有什么大的花消,但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具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每次去城里,仍然和以前上班一样,步行30分钟,从来不坐车去。这说明( )

A、消费行为受收入的影响 B、消费行为受地区差异的影响 C、消费行为受性别的影响 D、消费行为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60、“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所揭示的一个重要的道理 (

) A、没有圆规和尺子是画不出方与圆的 B、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规则

C、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D、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6

1、下列有关税收的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行国债是国家收入最稳定最重要的来源

B、高收入者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低收入者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C、成年人才需要纳税,小孩不需要纳税,税收和小孩没什么关系 D、税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6

2、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案》再次进行修改,这说明 ( ) A、宪法是成文法规,人人都要遵守 B、规则一旦制定出来就不能进行修改

C、规则是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 D、我国的宪法有悠久的历史

6

3、动物园里长颈鹿病了,不吃东西,经检查发现,长颈鹿胃里有一些塑料袋。原来一些游客给动物喂食,将盛有食物的塑料袋也一起扔给了动物。这说明游客缺乏的公民素质是 A、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B、勤俭节约,艰苦创业 C、积极参与公众事务 D、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6

4、交通法规里有一条规定:“红灯行,绿灯停”。如果有一天你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正好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而你又有急事,你会闯过吗?

A、不会,因为自由在规则中拥有 B、会,因为有急事 C、可能会 D、可能不会 6

5、面对班里品学兼优的同学,你应该

A、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B、视而不见、不理不睬 C、妒忌、排斥 D、盲目崇拜 6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水稻专家的是

A.牛顿 B.袁隆平 C.爱因斯坦 D.霍金 67、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是

A.印刷术的发明 B.电的广泛应用 C.宇航技术的发展 D.计算机的问世 68、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改变是由于

A.中国古代的印刷术 B.德国人发明了印刷机 C.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 D.网络的出现

69、被誉为农耕时代的科技发明典范、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继承和传播的文明是 A.汽车的发明 B.电灯的发明 C.印刷术的发明 D.计算机的发明

70、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在实验室研制炸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一次他在做实验时发生爆炸。他浑身是血的冲出实验室高喊我成功了,这件事告诉我们

A.诺贝尔做实验太粗心 B.诺贝尔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C.当科学家是一份危险的职业 D.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付出艰辛代价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71、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是最时髦的、最好的。

72、近年来,有一些非法网吧唯利是图,纵容色情、赌博、不良游戏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为“电子毒品”的集散地,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73、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成为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 74、合格的社会角色不需要学习和训练。 75、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 76、人们对于自身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和追求终究是有止境的,人类总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充实完善自我。 ( )

77、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思想、有着不断探求自然世界、探求自我和探求社会之奥秘的强烈愿望。

78、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所以我们不必过于追求理想。 79、保尔的名言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

80、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报纸、杂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列举题

81、列举成功创业的“十六字”秘诀及其所蕴含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四个重要因素。(4分)

82、列举规避风险的条件。(2分)

83、列举传媒的作用。(3分)

84、回忆并记录你的历史,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3分)

四、综合探究(8分)

85、某校通过调查,了解到电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最大,决定在全校开展一次大型中学生辩论赛,辩题是“电视对中学生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 你同意哪方观点?如果你是这方的辩手,你会运用那些证据反驳对方?把你知道的都写出来(至少4条)(8分)

上一篇:体育馆毕业设计任务书下一篇:党建工作责任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