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教学

在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中,需要学生从教材中不断积累、丰富修辞知识,形成修辞的运用习惯;并且学生要拥有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修辞的能力,最终达到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目标。

一、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特征

散文是最接近真实生活的表达形式,无论写人记事,疑惑写景状物,出发点都在作家的真情实感。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1],修辞具有修饰的特点。

(一)和谐美、错综美

现代散文的修辞具有和谐美与错综美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对节奏感的要求,以及语言上所追求的和谐美。除此之外,为了契合文本的格式,散文的语言也注重自由灵活,讲究错综美。正确的使用格式整齐或交错的长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等句式,能更好地体现出散文的和谐美与错综美。

如,教材中常有文本形式看似特殊,但语言却呈现出显著的和谐之美。选文《邓稼先》[2]中开篇有这样四句话“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选文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并且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势下,更加表达了情感的增强与递进,也让读者更能体悟到作者的不满与愤慨。

(二)豐赡美

现代散文修辞的丰赡美是指散文的语言在稳密、平实的基础上,为了艺术化地表现文章的语言美,传递作者的所思所感,往往用陌生化的、灵动的形式去呈现美。灵活、丰富地运用修辞格是散文丰赡美的具体表现。

如,选文《紫藤萝瀑布》中,宗璞展开丰富联想,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格,对紫藤萝瀑布般的花进行出神入化地描摹。描写花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用“瀑布”比喻花的丰茂繁盛,整体上给人一种庞大的感官体验,甚至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紫藤萝花不断生长的强大生命力;用“欢笑”“挑逗”将花瀑比作充满朝气、生命力的人,突出花的情趣及灵动之美;用“浅紫色”来形容花的味道,将嗅觉转化为视觉,感官之间的巧妙转化,使得花香仿佛具体可感。巧妙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格,使得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由内而外的散发丰赡之韵。

二、七年级现代散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需要行之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明确其病症之所在。本部分将从修辞内容、修辞分析角度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修辞教学内容有所缺失

就修辞教学而言,大部分师生把对修辞格的辨析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将其视为修辞教学中的常规学习活动。部分教师缺乏完备的修辞理论知识,甚至根本无意识地将修辞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而就学生学习修辞的态度而言,学习修辞知识的用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修辞在语文的学习中可有可无。再就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言,往往集中在“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修辞的学习并不是散文教学重点,文本中的修辞仅仅是作为理解文本的辅助工具,并无实际意义。以上,这都体现出了师生对修辞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的不明确。

(二)修辞教学分析角度单一

在修辞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修辞知识,对于修辞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的教师,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可见,分析修辞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一线,大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少创新修辞分析方法。长此以往,师生都会缺乏多样化地转化修辞知识的能力。而课堂的修辞分析大多数情况下以课本中的例句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辨认修辞格。如果是从未接触过的修辞格,教师则给出其概念,再大量分析例句,整个修辞教学过程形式单一、呆板,毫无趣味性可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修辞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的二次转化,即运用一些方法,转换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修辞教学,将自身掌握的修辞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

三、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策略

改进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现状,首先需明确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概念,掌握修辞理论知识以及认识到学生学习修辞的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修辞教学。

(一)明确修辞教学内容

首先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中认为,为改变表达中的平淡无奇,提升使用词语的技巧,需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去选择和锤炼词语,[3]这为修辞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而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要注重修辞分析时对词语的反复推敲与体悟,这样才能更加明确修辞教学的内容。关注意蕴深厚的词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本义,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深层次体悟文本中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但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绝不仅仅是修辞教学的全部落脚点。卓有成效的修辞教学,应是在学生对写作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再联系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是否与它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相同或扩大,从而让学生深入体悟感知作者寄托在这一课文中的情感。

如选文《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语句,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是难以拿捏的。从分析修辞角度而言,该问题意在让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理解词语含义的过程,达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味母亲对子女平凡且厚重的爱,触动感恩之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即就是修辞也是作者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因此修辞教学离不开反复的体悟。

其次是句式间的组织和调配。傅惠钧在《修辞与语文教学》中也提及,当作者“有了明确的修辞旨意,就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同义类聚系统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进行话语组合与话语呈现”,[4]以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运用句式的角度出发,进入文学作品,探究作者如何调配和组织句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如选文《散步》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该句子中字数相同,形式对称,读起来和谐畅达。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却也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不仅是格式上的和谐,即在意义上,上一代的母子关系与下一代的父子关系也形成了对比,同样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是“高大的”。运用这样一个整句,鲜明、显著地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其实在选取修辞教学内容时,除以上词语、句式两个方面,还需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具体分析,以取得更好地修辞学习效果。

(二)转换修辞分析视角

在明确修辞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选取恰当的修辞教学角度,提高修辞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5]因此,在修辞教学分析中,也需采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修辞分析。首先是按现代散文类型的不同分析修辞。将七年级现代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狭义的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落脚点在于精准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在进行这一类课文的修辞教学时,教师关注多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但需要注意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如在課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中,可适当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写作背景——战争使他被迫流亡关内。在让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再将课文诗一般的语言与修辞相结合,品味修辞效果的同时,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挚情感,达到修辞教学的目的。

议论散文,既能用理说服人,又能用情感动人,结合议论散文情理并茂的特征,把握课文中的修辞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修辞教学。如在选文《纪念白求恩》的修辞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本作为议论散文夹叙夹议的思路,即开始叙述白求恩支援医疗队伍的背景,进一步引出共产主义精神的论述,接着从一些叙述中论述白求恩所特有的高尚精神,结尾再以掷地有声,整齐而又灵活的排比句式——“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文本教学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强有力的修辞语言,即句式特点。修辞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加对文本说理性这一特点的理解,让学生在行文中受到修辞效果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陶冶。

叙事散文,通过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情感。在的修辞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散文叙事特点的基础上,再依据各自的单元提示,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要求,或是需要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或是需要关注行文结构,或是需要掌握文章发展脉络,或是通过具体描写的分析人物特征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因叙事散文篇目在七年级教材所文章,所占篇幅较多,且与修辞相结合的教学需要具体课文具体组织,在此不多作赘述。

其次是按语言风格的异同比较修辞。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教学要随时选取课文中的内容,作“彼此的比较研究”。要引导学生“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要比较、要归纳,”,以求更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的完美境界。[6]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表达是相对合理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现代散文课文实例的比较研究对于修辞的学习有很大益处。

一方面,散文的语言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家语言风格有所把握,明确著名散文家的语言风格。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显著特征就是好用叠字,好打比方;而老舍的语言风格,在于文本语言透露出的北京方言等。[7]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作者,为了达到具体文本中的某一表达效果,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语言风格也有细微差异。总之,作者或用朴实平淡的语言,或用陌生化处理的语言,都是以服务行文整体主旨情感为基,最终使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

如选文《雨的四季》中“春天的树”“冬日的雪”所用修辞与《春》《济南的冬天》中相应事物所用修辞进行比较;可将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与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等进行比较;郑振铎的《猫》与靳以、夏丐尊对“猫”的描写进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向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不同作者对同一人、事、物的描写有何异同,感受作者语言风格间的差异,体悟所带来的修辞效果,以及感知作者所传递情感。在比较中得出,不同作品中,即便用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同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但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具体形象也不尽相同。可见,文本的表达主旨不同,修辞所达到的效果也灵活多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语句或篇章的修辞时,必须要贯通全文,推敲作者用意,达到修辞的多角度分析。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寻找使学生高效、快速掌握修辞知识的角度,以此来促进学生修辞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傅惠钧 修辞与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叶圣陶.卷首[J].语文建设,2015(5)

[7]褚连波.老舍文学创作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6(6).

张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

作者:张洁

第2篇:重组与整合: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解读与实践

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明显地突出了单元主题的教学理念,单元整体教学以主题单元为基本点,整合教材课本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以及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从而进行全盘教学,是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的理念与意识。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分为六个部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如何能借助题目把知识点讲解透彻,又避免生硬地讲评式教授,还能把每个部分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备课时研究的重点。于是,我们尝试在“解读与重组教材”和“挖掘与融合教材”两大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解读教材,重组教材

1.根据单元主题,体现人文性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紧紧围绕“关爱他人”的主题,传达着对热心助人、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和赞扬,自然渗透德育,注重涵养学生的品格。在园地教学中,务必紧扣这一主题思想,在教学中滲透人文性,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纽带,让各部分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我们尝试把“识字加油站”“我爱阅读”和“日积月累”这三部分联系起来并调整了一下顺序去教学。“识字加油站”里的都是与职业名称有关的词语。“我爱阅读”《一株紫丁香》歌颂赞美的是伟大的职业——教师,描述的是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日积月累”都是与关爱帮助他人有关的谚语,有指导行动性的作用。所以,把这三个部分连在一起教学不仅在主题上达到一致性,还能深化提升主题,从认识社会上不同职业,感受不同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点,接着激发对这些付出应该及时表达自己的感谢,学会感恩,最后延展到对身边的人都应该付与关爱和帮助。

2.根据能力目标,体现工具性

通过解读园地和本单元各文本的教学目标,发现本单元着重“读句子、想象画面”的训练,因此根据目标重组了教材进行教学。

3.根据目标递进,体现有序性

根据教学目标的递进,可把习作放在第三课时。这是因为承接前两个课时后,学生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语言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首先孩子在“关爱他人”的情感上有了共鸣,自然而然唤起了对自己的好朋友回忆和认识,为写话奠定积极的基调,打开了“话匣子”,避免了话题的跑偏,对审题和选材有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在语言运用和积累上紧密联系,孩子已经初步意识到“用对词和用好词”,在描写中用上生动的比喻手法,而恰恰这些方法非常适合用在写话里,用在描写好朋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上,给孩子的写作有了极大的抓手。

二、挖掘教材,融合教材

1.根据逻辑关系,体现互补性

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大局上看整个单元的教材编排,努力发掘教材中园地教学内容和单元阅读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单元整体教学法对教师的全局意识要求较高,教师应当重视对各个单元课文的整体把握,并进行科学备课,突出同一单元内每篇课文的联系。正如教学用书中提到“教科书注重搭建平稳过渡的平台,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难度与梯度的平衡”。

因此,通过抓住这样的隐含的细节,找到抓手和平台,再抽取出内在逻辑关系后,就能避免生硬割裂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找到内在的联系——或拓展延伸或螺旋上升,以此达到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能力逐步提升的效果。

2.根据内容特点,体现前瞻性和延展性

我们在园地教学不应轻易单纯地把展示图独立出来进行教学。而应当根据它自带的“平台属性”,最大地创造一个空间和一段时间去给学生尽情“展示”的同时,不断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这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展示台的作用。就如园地二里的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引导学生交流书写的经验体会。看似与园地其他各内容是不相关。实则是早就渗透在之前的书写生字的教学里,在这里是一个总结和提升的阶段。它总结的是插在以往几个园地里的书写提示的要领,提升的是学生自主检查书写和端正书写姿势的意识。【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低年级园地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GDXK1520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作者:李彦彦

第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历史教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zhūo)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官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4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教案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i 蔑miè 陋 lòu 撵 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

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 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Z)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思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沏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间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 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 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 伏结构形式回环递进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教后反思:

第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神秘南极,激情引读

1、图片展示:

师: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然后课件展示有关南极的图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2、激情引读:

师: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 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想通过引人入胜的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走进文中人物心灵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学习,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理清故事情节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同时,适当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会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

三、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思、奥茨)复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了解课文。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品读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第二、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2、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例:

⑴ ‚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⑵‚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⑶‚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⑷‚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⑸‚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挨文思的是人性亲情友情 ,驱使他们抛弃挨文思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⑹‚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思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亲人离取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⑺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⑼‚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 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⑽‚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⑾159页最后两行:‚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斯科特尽量掩饰着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从这里看出,英雄此时也充满了恐惧,甚至绝望。可令我感动,给我启迪的是,我们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在恐惧和绝望的边缘依然‚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的继续向前走呀。‛事实上,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恐惧和绝望的心理,但英雄告诉我们,即便是绝望,也要咬紧牙关向前走!‛这是英雄留给人类的最大财富,我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同记住这一幕:‚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的继续向前走呀。‛)

⑿162页第4自然段第1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从来都是别人给国王跪下,而此时此刻,国王却为几个探险队员跪下来,因为面对高尚的灵魂,任何人都会被深深的震撼。这一幕告诉我们,高尚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虽然在这次竞赛中失败了,但面对人性的考验,他们是胜利者,在冰雪大陆、在我们心中竖起了高尚的人性丰碑。)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很重要,重在培养学生培养质疑的可贵意识。故设置这一环节)

五、体验反思,走近南极

1、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1、走近南极:

你觉得南极探险有哪些困难呢,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呢?

158页:第三自然段第3行,‚寒冷、冰冻、飞雪、风暴‛概括出了南极的地理特点。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南极大陆,更了解了人类对南极大陆最初的探险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颂扬了令人尊敬的斯科特一行,他们那种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让全世界人民所仰慕,并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2、拓展延伸: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你认为呢?

(2)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请试着模仿写一段细节来表现人物一定的心理。

(3)课外阅读《最后的跋涉——斯科特上校日记片段》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附

作者简介: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 罗兰》;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 教后反思:

第6篇: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理解性资料

《竹里馆》

1.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4.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木兰诗》

1、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描写征战激烈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说明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木兰诗》中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7、《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0、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1、《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登幽州台歌》

1、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词中指生不逢时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屈原《远游》中有句云:“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生勤。”本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1、《望岳》中诗人想像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表达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望岳》中突出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2011年10月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南昌市举行。这时我们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运动员们勇攀最高峰。(填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7、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8、《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9、《望岳》中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登飞来峰》

1、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化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诗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7、诗中寓境、景、理为一体,且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9、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此诗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之意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1、诗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己亥杂诗》

1、表现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泊秦淮》

1、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4、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2、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

1.诗中让人感受的雨夜诗意般的情致或介绍季节和环境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2.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这首诗中细微的动作、形神兼神,达到与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相同效果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陋室铭》

1、《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陋室铭》中描写了陋室幽静淡雅的景色,居室环境的句子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次证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填《陋室铭》中的句子)

5、《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

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3、《爱莲说》中描写莲花正直,不旁逸斜出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爱莲说》一文中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爱莲说》中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7篇: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 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8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一、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年),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负暄琐话》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词语解释

1、诲人不倦(huì

rén

juàn):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三、生难字

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恳切(kěn

qiè)

譬如(pì

rú)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i)

别扭(biè

niu)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二、词语解释

1、晶莹(jīng

yíng):光亮而透明。

2、折损(zhé

sǔn):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3、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三、生难字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路(yì

lù)

迷茫(mí

máng)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

悠闲(yōu

xián)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

2、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3、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

三、生难字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ā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一、主题班会我主持。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淌着的就是“孝”。前人奉孝为宗,今人仍需高举“孝”之旗。今年的青少年更应该践行“孝”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孝”,宣讲“孝”,践行“孝”。

二、公益广告我宣传。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1、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

2、弘扬中华孝道,培育文明新风。

3、不贤难入世,不孝难为人。

三、关于孝亲敬老的谚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上一篇:描写瓜果蔬菜的好句下一篇:楚雄市专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