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

摘要: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著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著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著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著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著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著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著“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著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著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著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著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著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著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著的性内容,彰显了原著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著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著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著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著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著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著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著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著。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著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著情节改编、原著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著,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著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明清小说;邵氏电影;文学改编;情节重构;人物重塑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一、原著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三、原著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著精神旁置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一、原著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原著情节的“逐层微缩”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三、原著人物呈现的不足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原著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一、原著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著女性的影像呈现

一、原著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一、原著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二、原著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三、原著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四、原著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著的情节改编

一、原著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二、原著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一、原著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著人物塑造

二、原著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三、原著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著情节改编的影响

二、原著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著人物扁平化

第八章 邵氏著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二、原著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二、原著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结语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勘察设计成本核算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