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香港考察学习报告(共8篇)
有幸能够成为省银行协会组织的银行业高管人员及业务骨干赴香港培训考察团的一员。此行目的非常明确,学习香港银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经验,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工作思路。虽然时间较短,感觉来去匆匆,但此次培训专题讲授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使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学习考察之旅。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学习考察时间只有短短的3天时间里,我们在香港银行业协会培训教室里学习了香港银行优质服务文化的建立与管理、香港银行服务本质与特点、银行卡业务管理知识,专家教授实例讲解让我这个虽在银行却不从事业务工作的外行人增进了对银行业务和服务工作的了解和掌握;在对香港汇丰银行、富邦银行、中信嘉华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实地考察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香港银行业服务,增进了对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和服务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在奔驰的旅途上,我们认真聆听导游对香港历史文化的讲解;甚至在闲暇匆忙的购物中,我们也切身体会着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冲击。通过3天的学习考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的魅力,提高了对银行服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自己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通过培训学习和考察,使我对香港银行业经营管理特别是服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1、服务文化已经形成。所谓的服务文化既包含了服务理念,也包含服务技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纵观香港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等领军银行,其服务已然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内涵、一种修养、一种习惯,不用领导去强调,不用部门去检查,不用客户去监督,员工为客户的服务都是热心真诚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服务文化的形成,是长期服务管理的结果。他们每天都通过放广播、读早训、看短片等形式,对员工的服务意识进行加强,使员工时刻铭记自己的服务职责。这种服务文化的养成,使员工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服务就显现为业务技能和内在修养的展露。
2、金融产品种类繁多。香港大部分银行的服务水平高还体现在能够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上。在香港几乎所有的银行的营业大厅看不到叫号机,看不到一米线,看不到为客户提供的座椅。起初,我主观地认为香港银行业服务很不到位,没有为客户着想。但当我明白等候办业务的客户是被银行业务人员分散引开,并向客户推荐新的业务品种时,我深为香港银行业的这种服务意识所折服。这种做法,不仅使办理业务的客户错开了时间差,感觉到员工服务的热情,还能进一步推广新业务,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我想
金融品种繁多也大概因此吧!
3、中间业务多。香港金融衍生产品、支付结算手段、代理业务市场十分活跃。几乎所有的商铺、超市、饭店和旅店,都有POS机终端,只要你持有银联卡,不用拿现金就可以放心地消费了。香港的自助银行更是遍布各地,客户不论是提款还是消费都是极其方便的。
三、几点启示
据说清同治年间,在江苏做按察使的郴州人陈士杰,请人将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苏州昆曲传到了郴州,后来结合湖南话的特点,郴州的苏昆曲逐渐变成了湘昆曲,如今已成为楚湘大地上艺术瑰宝。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感觉到我省银行服务虽有发展,但与香港还在本质上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弘扬苏昆曲变成湘昆曲的精神,加快推进理念转变、机制创新、战略转型。
1、增强敬业精神,引进精细管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如何应对新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最重要的是银行领导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带领自己的团队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我们应按照星级服务的标准规范礼仪,要将服务工作重点逐步向深层次过渡。环境卫生和仪容仪表是应不用再要求就应该自觉达到的标准,我们应该将服务工作重点引向员工的素质养成上,要通过晨训、晨操、晨音等方式方法来加强员工的服务行为、服务用语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内在修养,使我们员工的服务自然、得体、大方。
2、做好典型引领服务。要开展“微笑服务明星、服务标兵”等评选活动,并要组织标兵代表演讲团,到各银行进行巡回演讲,将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流传开来,实现一枝独秀向满园皆春转变,实现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快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的服务不单是嘴上说的,要有特定的服务载体。中间业务既是我们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更多地向客户展示我们服务的重要平台。只有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才能在更好地保证我们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让我们银行成为客户可信赖、可依靠的朋友。也只有这样的银行同客户之间关系,才能更快地促进我们经营的发展。
望城、宁乡两县同属湖南长沙市辖县, 工业经济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综合竞争力强, 均列中部六省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位, 其中宁乡县跻身2008年度全国百强县。与长沙县、浏阳市号称“县域经济长沙四小龙”。近年来, 两县发挥比较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致力扩大开放, 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 县域综合实力强, 城乡居民收入高
望城县总面积946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53万, 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2008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 同比增长16%,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 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亿元, 增长15.9%;财政收入14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200元和7150元。2009年第一季度,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 同比增长26.6%;财政总收入2.85亿元, 同比增长38.3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 同比增长44.6%。宁乡县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 人口132万, 辖33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2008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 增长15.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3亿元, 增长13.7%;财政总收入14亿元, 增长2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3元, 增长17%, 农民人均纯收入6919元, 增长18.2%。2009年第一季度实现GDP69亿元, 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3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亿元, 增长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9亿元, 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48元, 增长17%。
(二)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项目投入支撑有力
两县均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以项目工作为核心, 将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重要途径, 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望城县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0亿元, 增长4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增长43.3%, 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49.7%;2002-2008年, 望城累计引进落户项目448个, 工业项目268个, 其中上市公司15家, 投资150亿元的长沙电厂、投资30亿元的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和投资28亿元的晟通科技以及金龙铜业、中航起落架等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4个、过亿元的项目66个, 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4家。宁乡县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8家, 总产值314亿元, 工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60%。2006-2008年, 宁乡新增规模项目911个, 其中, 5000万元以上项目159个, 投资超百亿元的三一重工、中财集团等亿元以上项目65个, 实际到位县外资金319亿元, 其中外资2.8亿美元。宁乡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上提出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惟一选择, 把项目工程建设作为发展的惟一载体”的战略思想, 定位于全球范围招商, 定向于珠三角、长三角引资, 定点于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 突出引进战略性项目, 用“两个唯一”创造了宁乡发展的辉煌。
(三) 平台建设力度大, 产业承载能力强
两县分别投入3.2亿元、3亿元高标准建设金城大道、金洲大道, 与长沙由“多点对接”到“全面融入”。宁乡县坚持现代中等山水城市定位, 做到建设有聚有拓、布局有开有合, 通过成立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 在“十五”期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6亿元, 县城建设区面积由2003年不足8平方公里拓展到2008年28平方公里, 县城人口由10万增加到23万, 城镇化率达40.2%。望城经开区由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湖南省台商投资区组成, 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 入园企业90余家, 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税收入5亿元。宁乡经开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 由中小企业发展园、食品工业园、服饰工业园、制造园构成。目前, 园区引进企业140余家, 合同引资超过100亿元;启动105个项目工程, 建成投产企业68家。
(四) 农业产业化程度高, 现代农业发展快
两县都坚持农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专业化, 致力引进牵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望城县先后引进了旺旺食品、光明乳业、亚华乳业等国内知名企业, 2007年, 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2家。宁乡县精心打造宁乡猪、温氏鸡、沩山茶、超大菜等优势农产品品牌, 先后引进了温氏集团、北京资源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泰国正大集团现代化生猪养殖工厂等项目, 建成8000亩超大蔬菜基地。2007年,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90多家, 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 52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38亿元, 实现利润5.2亿元。2008年家禽出笼4050万羽, 居全省第一。肉猪出栏225万头, 居全国第四, 成为省级生猪储备基地。
二、收获和体会
(一) 科学对比找差距, 发人深省
与望城、宁乡相比:第一, 总量不大、发展不足是长丰存在的主要差距。2008年长丰实现GDP98.5亿元, 财政收入7.7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亿元, 分别是望城、宁乡的53.5%、34.9%, 55.2%、55.2%、56%、35.7%。第二, 农民收入低、城乡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是长丰的薄弱环节。2008年, 长丰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人均消费额1908元, 分别是望城、宁乡的64.3%、66.9%、39.1%、30.3%。第三, 长丰投资总量在安徽省处于前列, 但力度不够强。2008年, 长丰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亿元, 分别是望城、宁乡的63.7%和74.9%。为此要把存在的差距看作是发展的空间, 要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奋力赶超。
(二) 科学发展出成果, 催人奋进
望城、宁乡两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取向, 以新型城市化为目标, 立足先导区建设总体规划, 整合提升现有规划成果, 加速县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规划编制, 突出重要地段和节点的规划设计, 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共融、人居环境优美、人文生态协调的科学发展体系。2008年望城县森林覆盖率达36%, 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镇建成区绿化达到4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宁乡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5%, 其中城区绿化达到35.9%, 城区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8.29平方米, 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三) 科学发展主战略, 令人鼓舞
长丰与望城、宁乡在发展上有差距, 但可学可比性较强。从地理位置看, 区位相同。都属于省会市辖县、城郊县, 同样具有10分钟上高速、半小时进市区的区位交通优势, 都与省会城市实现了多点相接、互通互融。从发展思路看, 思路相近。望城提出实施“融城强县、工业兴县、创新先导、产业提升”四大发展战略;宁乡提出实施“兴工强县、特色强农、三产活县、融城提质、交通先行、资本运作”六大发展战略;长丰始终坚持“快工强县、三产兴城、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 都是主动对接融入省会城市发展, 都是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都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科学发展。从发展历程看, 态势相似。2003-2008年, 望城县GDP从2003年的60.9亿元增至2008年的184亿元, 年均增长24.7%;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3.29亿元增至2008年的14亿元, 年均增长33.6%。宁乡县GDP从2003年的99亿元增至2008年的282亿元, 年均增长14.5%;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4.4亿元增至2008年的14亿元, 年均增长25%。长丰GDP从2003年的25.6亿元增至2008年的98.5亿元, 年均增长30.9%;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1.76亿元增至2008年的7.73亿元, 年均增长34.4%。长丰与两县GDP和财政收入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甚至翻两番, 经济发展都是以速度赢得增量, 以增量壮大总量, 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三、长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科学发展新境界
面对发展现状, 长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 强化危机意识, 增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克服畏难不前的心理, 始终保持奋起直追的精神状态;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强化创新意识, 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在努力实现“三年倍增、跻身十强”阶段性目标的同时, 要跳出省外看长丰, 放眼中部找定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在科学发展上进入认识和实践的新境界。
(二) 坚持工业立县战略, 打好发展组合拳
工业不强、企业不大、载体功能不完善的县情决定了长丰必须狠抓工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项目保证的理念, 找项目、跑项目、上项目、运作项目, 力争在大项目上有大突破, 按照“一二三产业一齐引、大中小项目一齐上”的思路, 整合各类招商力量, 实行县领导驻点招商、驻外联络处、乡镇和县直单位捆绑招商制度, 构筑“上下联动、合力招商”的工作格局和“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机制。要下大力气招引大项目, 对大项目明确县级领导和专人跟踪联系, 紧盯不放, 促成建成投产。要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重点,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走出一条长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充分发挥城间县的区位优势、“五湖连珠”等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抓住合肥提升交通枢纽地位的历史契机,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吸引合淮市民“住在双城”, 促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三) 加快平台载体建设, 全面融入滨湖大城市
关键词:岭南理工大学 考察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11-01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升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2011年8月25日至9月3日我院派出教师代表赴韩国进行了培训考察,这是我院与岭南理工大学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首次较大规模的派出教师进行考察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与韩国岭南理工大学的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的交流,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岭南理工大学概况
岭南理工大学位于韩国大邱广域市,1968年由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亲自缔造,被誉为韩国的“皇家大学”。岭南理工大学自从1994年以来被韩国政府连续认定为四所重点资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的高新科技术主管大学,具有产业、学术、研究、管理一体化的协力体制。目前,岭南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韩国大学中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私立名门学府。
学校在校生25000余名,教授、讲师、员工1600余名,其中拥有100余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座教授与讲师,是韩国拥有外籍教授最多的大学。岭南理工大学建设有数千平方米的广阔校园,是韩国仅次于首尔大学的第二大规模校园。
2 岭南理工大学考察实况
2.1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
岭南理工大学把课程改革与开发相结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域开发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人才,受到企业与社区的欢迎。学生的专业科目的教学到中期以后便到生产实践中去进行,需要完成四周的校外实训,在教学中就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外实训单位可以学校负责安排,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会组织教师到实地考察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同时,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会有专门的教师定期到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学校和企业通过综合考评,共同给出实习成绩。通过4周的企业学习,大概有30%~40%的学生可以被企业所接受,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时,规定高职教育学校的有关教师每月要到企业公司里对员工上一次课,在课堂上企业公司的人员所提出的问题,成为改进课程的根据。
岭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学分制管理。两年内,学生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具体设置什么课程,则由企业选派相关人员到学校,与学校共同决定。同时,专职教师不参与教材编写,由企业和学校选派人员成立编写教材委员会,共同编写教材。教授每年需提交一份教学效果改善报告书,在教学方法上加大力度,以求达到最好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假期会组织“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2.2 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岭南理工大学已经与1400多个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采取“分等级管理”制度,即针对企业产值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同时,专门委派一名教授负责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进行交流,以达到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该校汽车专业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科研项目,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实验室,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已经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等颇具规模的实体企业。为了解决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问题,该校设置了“教授研修年”,即由专职教师提交一个研究学习报告,学校批准后到企业研修,在研修年内,专职教师可以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将全部精力放到企业进行生产研究,以此达到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方面,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奉献、社会企业兼职的完成程度、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校为教授们提供了条件先进的研究室,教授们开展的学术研究、教材资料编写、科研项目和工业服务项目被视为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学校为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面向产业界的窗口。
2.4 校园文化及环境
学校各种设施和使用的各种文具、器具、工具、宣传品、纪念品等均印有校名和校徽。校园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和自然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教学楼里,每一层都设有学生休息室,设施齐备全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3 借鉴经验,促进我院更好发展
通过此次出国交流访问,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今后在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使我院教师们对韩国高职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并加深了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认识。中国和韩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岭南理工大学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通过交流学习,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升很大,使我对韩国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由于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中,也增强了青年教师这一方面的锻炼,通过顶岗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定期参加实践锻炼等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这与岭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研修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测量专业的特点,为了把学习成果更快地应用到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我系已着手准备实验室开放相关制度的制定,面向全校开设工程测量课程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开放。对于测量专业精密实验室,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开放,同时配备相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了便于学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借鉴岭南理工大学经验,从企业和学校聘请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专家和老師在假期进行“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前培训。
为了借鉴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市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2010年1月18日至22日,由市委市政府南岭副秘书长带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财政委、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财务管理中心、民间组织管理局等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就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对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等若干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进行了考察和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历史背景与现状描述
(一)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的背景、定位及作用 1.背景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二战以后,香港经济进入迅猛发展的黄金阶段,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同时,伴随着大批新移民和难民的涌入,使香港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服务需求增加,原来由民间自发开展的慈善和救济难以为继。整体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劳资关系紧张,低收入阶层不满情绪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促使政府必须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自1965年始至1991年,香港政府颁布了五份社会福利白皮书,实行了一整套符合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确立了政府承担社会福利建设的主要责任,各志愿机构与慈善机构逐渐从提供慈善服务转向提供专业性的福利服务这一制度。香港的社会福利也从一个以志愿机构实施为主,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的粗放型制度,发展到拥有较高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完备的服务系统。这一福利系统,对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繁荣和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定位
香港政府推行“小政府、大市场”政策,只有17%左右的事务由政府负责,香港公务员人数仅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同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凡实施公共服务项目,首先考虑市场能否提供,市场能提供的最好通过市场购买
大部分的社会福利服务均由非政府机构提供。正是这种自由市场主义的定位使得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典型的东亚福利主义特征,具体概括如下:
(1)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模式,重视市场作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香港的社会福利一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是一种“剩余模式”的拾遗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属于典型的“东亚模式”,即为一种以经济发展为大前提,以国家牵头的经济发展策略为依托,尽量把社会开支约束在较低水平的福利理念。典型的例子是,香港至今为止都没有出台最低工资标准。香港的社会福利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市场和家庭功能受到破坏时发挥补救性的作用,完全不同于
北欧等国实行的“福利国家”制,在形式上体现为“重社会服务,轻社会保障”。(2)能促型的福利发展策略,避免“福利洼地”
香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的投入是基于投资理念,是通过投资社会福利,建设和提高社会的能力,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经济及社会参与、凝聚家庭力量、强化社区的团结性。因此,香港社会福利发展一直“轻社会保障,重社会服务”。推行各项服务,一方面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大量的一线社会福利服务提供者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服务与培训,培养受助者的工作素养,增强受助者的工作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面对社会的挑战,及早走上工作岗位。有将近一半的服务项目是培训受助者的工作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如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提供的内地新来港人士服务中就包括培养外来人口的社会功能及自给自足的能力,圣雅各福群会开办的庇护工厂、籽阳服务有限公司都是为智力残疾的弱能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第三,相较社会保障而言,社会福利服务带给财政的压力较小,而其收效更佳。直接进行资金补贴的只有综援一项,其申请要求高,补助金额低,并不会产生较大吸引力。同时,对于青壮年领取综援必须参与“自力更生支持计划”,目的是鼓励及协助健全而又失业或从事非全职工作的综援受助人寻找有薪的全职工作,从而达致自力更生。
(3)政府向福利组织购买服务,效率最大化
香港在福利服务的提供上,采取的是典型的购买服务方式,即政府负责制定服务政策、拟定发展路向、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监察非政府机构的服务表现以
及向市民直接提供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法定及核心的福利服务。非政府机构则负责按政府的既定服务政策向市民提供优质核心及非核心的福利服务。在具体制度上,一方面较早建立了统一管理社会福利工作的政府职能机构“社会福利署”,制订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对社会福利机构实现了统一管理,对福利费用实现了统筹使用;另一方面,重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政府社会福利服务经常性开支逐年增加,从1980年不足10亿港元,增至2010年度的394.5亿港元,约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18%。
官助民办,民间机构作用巨大。香港政府认为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灵活自如、专业程度高、应变能力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福利机构是“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的作用可为社会和需要者提供较完善、较丰富和质量较高的社会福利服务。为此,香港政府通过宏观规范管理、咨询培训、政策引导、经费资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非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已成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重要角色,香港所有福利服务中的大约五分之四是非政府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同时,非政府机构经费的80%来源于政府资助。
3.作用
这套福利制度与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配合,经过不断的扩大、改良、蜕变和整合,一同造就了现在的香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存在较多矛盾但又比较稳定,文化虽多元化还是比较包容的城市。其中,社会福利制度在香港的建设当中起到了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维护香港政治、社会稳
定、促进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平衡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香港的社会福利系统是香港经济的“助推器”、政治的“稳定剂”,社会的“减压阀”。
(二)香港社会福利体系的具体内容及相应制度 1.香港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
一是直接管理,即与法律关系紧密的感化和社会救济这两项工作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机构承担;二是间接管理,即大量社会服务工作是通过非政府的福利机构(即民间福利机构)管理的,间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但也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在香港的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主导、中介和服务三种角色。主 导角色是政府在“卫生福利局”之下设的“社会福利署”和诸如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下辖机构(如区及办事处等),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宏观管理,中介角色由香港多个非政府民间福利机构充当,其中绝大部分接受政府资助,最大的机构是东华三院。这些非政府福利机构作为民间团体被政府称为“合作的伙伴”。它们主要职能是中介管理,具体有三项:根据政府社会福利发展规划和自身的条件拟定具体的服务计划;筹集资金,其主要来源是向政府申请资助,少量来源靠服务收费和募捐;对下属的服务单位实施人财物的全面管理,以确保服务计划和服务质量的落实。
这一管理体制使得香港福利组织发展迅速、专业化分工细致。据统计,香港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约415间,占社会工作机构总数的3/4以上,服务单位多达3800多家。全职工作人员约48000人(包括注册社工约7716人,每年服务约 9010 多万人次,每年机构动员义工服务约1663.8万小时。充足的服务机构与专业的人员保证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基本可以满足每一个香港人的具体需求。
2.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社会服务制度、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和公房廉租制度,尤其是社会服务十分多元化,除家庭、社区、儿童、青少年、复康等服务外,涉及劳工、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房屋、市区重建、交通、扶贫、国际救援等。
(1)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
香港民众享有的社会保障和救济种类,主要包括:(1)老年保障方面,政府公务员享有长俸(或年积金)、恩俸等。一些私营公司和社会公用事业机构的雇员享有公积金或年积金,但未有效建立。(2)在失业保障方面,雇员主要享有长期服务金或遣散费,破产欠薪保障,部分雇员享有公积金或年积金,被解雇时可领取;政府公务员被辞退时,亦可领年积金。(3)在工伤保障方面,雇员主要享有工伤死亡赔偿,伤残赔偿和职业病赔偿,(4)在医疗保障方面,雇员主要享有疾病假期和医疗津贴。(5)在生育保障方面,女性雇员主要享有分娩假期和分娩期工资。(6)在福利方面,雇员主要享有有薪假期。政府公务员及一些社会公用事业机构人员还享有房屋津贴,子女受教育津贴等。(7)在收入保障方面,凡收入低于公共援助计划厘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可获得包括基本援助金,长期
个案援助金,老人补助金,伤残补助金等公共援助的现金补贴。(8)在灾害保障方面,灾民可享受现金援助和物资援助,包括丧葬补助、死亡补助、伤残补助、受伤补助和临时补助、提供急需食品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和临时住所等。(9)在暴力及执法伤亡保障方面,凡遭受暴力罪行或因执法而意外伤亡的人士及死者家属,均可享受现金赔偿。(10)在交通意外伤亡保障方面,凡因交通意外伤亡的人士及死者家属,均可享有援助金。
(2)社会服务制度
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则非常繁荣。具体可表现为“两个众多”:第一,社会福利服务项目众多。主要包括:(1)老年人服务。其内容和方式包括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服务、老年户外康乐巴士服务、老年度假中心、义务工作计划、老年义工计划、老年社区网络计划、老年卡计划、护理安老院、安老院、护养院、老年宿舍、疗养院照顾补助金、临时居所、老年住房以及私营安老院等。此外,高龄人士可享有高龄津贴。(2)残疾人服务。其内容和方式包括展能中心、庇护工场、辅助就业、康复服务市场顾问、社区康复网络、残疾幼儿照顾及训练、家居训练、社交及康乐服务、辅助医疗服务、住宿照顾、特别交通服务。此外,伤残、弱智人士可享有伤残津贴、政府和志愿机构对他们还提供包括教育和训练、职业康复、医疗、日间照顾等社会服务。
(3)儿童服务。香港的儿童服务均统一由社会福利署负责,服务内容和方式包括保护儿童服务、监护儿童服务、儿童住宿照顾服务、寄养服务、领养服务、幼儿中心服务、暂托幼儿服务、幼儿中心缴费资助计划等。对残疾儿童设有“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和“特殊幼儿中心”。对缺乏正常家庭环境的儿童提供的服务则包括:为儿童提供住宿服务;社会福利署的“寄养服务课”及民间机构安排孤儿到认可的家庭进行寄养,由社会福利署的“儿童领养课”审批领养儿童申请,并进行追踪监督。此外,社会福利署还设有“保护儿童课”和“监护儿童事务课”,负责由于父母离婚、家庭暴力等原因导致的儿童保护和服务。(4)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是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所关注的重要群体,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包括青年事务办事处、儿童及青年中心、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外展社会工作服务、综合服务队以及为青少年举办的专项活动。全港设有((多个青少年中心,为青少年提供指导、辅导和援助服务,还为一些处境较为特殊的
青少年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个案服务。(5)家庭服务。家庭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家务助理服务、家务指导服务、受虐待妇女住宿服务、临床心理服务、热线电话服务、家庭生活教育、体恤性住房安臵、给予床位住客服务、露宿者服务、家居照顾示范及资源中心、医务社会服务以及禁毒服务等。可以说,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基本可以涵盖香港市民的所有福利需求
(3)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
港府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小学至中学免费强迫教育。政府的财政预算把教育列为优先考虑的一个项目。教育经费自1975~2004年平均占财政预算的17%,经
费开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适应工商界的要求,港府还注意发展工业技术教育,在政府等推动和资助下,每年香港有50万人报读各种成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医疗卫生服务是香港社会福利的主要项目之一,港府为了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在增加医疗机构的同时,注意扩充设备,提高防病治病的水平,使医疗卫生事业走向普及和现代化。医务卫生署把全港分为5个区、并分设5所区域性中心医院作为该区医疗服务的总枢纽和联络中心,配以地区医院,普通诊所和专科诊所,组成综合的区域医疗服务网。香港的医院包括政府医院、政府补助医院以及私立医院。香港市民只要持身份证,缴付低微的费用,便可获得政府医院和政府补助医院的医疗服务,一般收入低下的居民,及一些中等收入的市民大都在这两类福利性医院就诊。高收入家庭也可以选择在政府医院里的私家病房或私立医院去就诊,那里设备昂贵,服务更周全,收费也高,这样可以满足高收入阶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4)公房廉租制度
香港地窄人稠,住房问题凸现。20世纪80年代,港府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以房委会建房为主,与私人机构参与居屋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公屋建设。1980年起,每年建成公屋单位3万个以上,以低于市价30%左右出售给公屋租户或收入有限的家庭。1988年港府提出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确保所有家庭在其自身能够负担的楼价和租金范围内,都能够买或租用适当的住所。申请入住公房,购买居屋,都需具备严格审查的条件,特别是家庭人口及收入限额条件,从而保证中下层居民享受这一福利措施。
(三)香港政府福利组织的扶持及激励措施
香港非政府组织在福利提供上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除了非政府组织具有较好的历史根基外,最主要的还是香港政府基于“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理念下的一系列得力的政策和措施安排。香港政府对福利组织的扶持,不仅仅局限在资金
提供上,还在机构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通过竞争性投标、转介机制等促进福利机构的高效运转。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整笔拨款的资金支持制度
香港政府认为,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大力的资助,给予它们足够的资源才能发挥它们的真正作用。在2009至10年度,社会福利署的开支预算总额为391亿元,其中86亿元为提供非政府机构的经常资助。拒不完全统计,香港政府给予非政府组织的资金资助占其财政支出预算的3%左右。除社会保障开支外,受资助机构目前所获得的津助约占香港社会福利及康复服务方面总开支的75%,而超过了25000人的机构雇员,更占了全港全部社会福利工作人员的80%。
在资金支持上,香港早期对社会福利组织的支持是采用标准津贴制度,对机构如何使用一分一毫的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单窒息了服务的营运,有时造成资源的错配,也浪费了不少政府和机构的人力在不必要的繁复的行政工作上。经过 1994 年至 2000 年间七年的研究商讨,政府与业界达成协议,转为“整笔拨款制度”,政府希望实现由监控资源投入到监管服务质量的转变,从而给予受津助机构在处理服务资源上更多的弹性。
2.为社会福利机构提供必要的设施
根据香港《城市规划条例(2004)》,把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公共房屋和私人房屋发展计划,根据福利服务设施的布点需要,拨出土地建设福利服务设施或购买已建楼房用于福利服务。这些福利服务设施的相当部分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提供给被确定承担服务项目的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使用的。
同时,为了促进社会福利机构的高效运作,香港政府利用如下三大制度规范非政府组织运作,提供非政府组织的效率。
3.社会服务竞投制度
香港政府自2000年起,对新办家庭和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和社区发展服务等五项服务工作的机构,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福利
组织和私营机构通过竞争性投标的办法获得承办权,并由中标机构进行运作,政府负责提供必要的场地及大部分装修费用,并监察其服务表现。
4.中央转介制度
社会福利署为有效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各项社会服务,在安老、康复等服务领域建立统一申请机制,实行中央统一转介,即政府为需要得到机构照顾的人士进行统一登记,建立轮候册,由社会服务署评估后,安排这些已登记的人士受到社会资助的、符合他们需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如安老院、护理安老院、护养院),或是社区照顾服务机构(如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长着日间护理中心等)接受服务。
5.服务表现监察制度
透过明确的服务表现标准和一套有系统的评估机制,确保福利界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达到“以人为本、讲求问责、着重成果。”,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 1)《津贴及服务协议》(Funding and Service Agreement FSA: 由社署与受资助机构合作制订, 订立了社会福利署及非政府机构的责任和互相期望。2)服务质素标准(Service Quality Standard SQS: 一套共有十九项,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质素的定义, 以便进行服务表现评估。3)服务质素评估(Programme Assessment PS : 评估服务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达到各项既定标准
二、香港经验对我市下一步开展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虽然,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背景与深圳等内地城市不同,但基于香港福利制度的“低福利”“高效能”特点,并结合深圳经济发展状况,我们认为,香港经验对于我市建立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重新认识社会福利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能促作用 一直以来,由于受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思维惯性和以及对于国外福利国家“福利病”效应的担
忧,使得大家存在普遍的福利恐惧,同时也导致了对福利的作用,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福利提供上的作用等诸多领域上存在误解。从香港这一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经验我们可以看到:1)社会福利
制度能够稳定社会环境、缓解社会矛盾。2)能促型的社会福利,可以优化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基于服务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既不会对财政造成压抑,也不会导致福利洼地的产生。3)深圳经济基础已完全具备建设类似于香港的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的条件。香港从70年代开始建设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当时其人均GDP 刚过1000美元,而我市2008年人均GDP 已经超过1万美元,因此我市已具备建设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的经济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和明确政府在福利提供中的主导角色
从香港经验看,一项服务是政府自己来做,还是交由市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坚持“交由市场运作会更好”的原则;二是坚持“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将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控制在所占GDP 的固定百分比内;三是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公务员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大幅向社会购买服务,一方面可以把行政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为优化的数据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企业具有的专业优势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培育和繁荣本地中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我市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财政责任应进一步加强,1)加大福利覆盖范围和投入。类似于养老机构等建设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2)同时,转变资金投入形式,明确扶持福利组织发展是政府福利提供中的主要形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钱用于铺摊子、建机构,而应用来建立新的资助和补贴制度。3)可以考虑将传统的妇联、残联等群众组织进行转型,转变为类似于香港社联等中介组织,负责向政府申请资金,同时对下属福利组织进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最大化福利组织效率。
(三)扶持福利组织发展是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之根基
香港社会福利体系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其社会福利组织数量众多、专业化分工明确,从而能够为香港民众提供类别多样的福利服务。而这一切都
根源于香港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全方位扶持。只有福利组织发展了,福利人才队伍的建设、全方面福利服务的提供才可能有切实的载体。专业化社工队伍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因此,从我市来讲,不仅仅要放宽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的注册等限制,并且 应该为社会机构提供服务场地和设施、现金资助或为服务对象提供补贴,而后由独立的社会机构提供服务。
第一,在某些社会福利服务的重点领域,可以采取公办民营或者民办公助的方法,确保对福利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但一定要注意“管办分离”,政府不能即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第二,弱化福利服务机构的所有制概念,做到一视同仁。在政策和支持上,无论是公办福利服务机构还是民办福利服务机构,都应给予同样的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民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将公办福利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促使其改变现有的福利服务提供模式,以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良的社会福利服务。第三,对福利组织不仅应该在运作经费上予以资助,还应该开拓形式,在诸如土地使用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确保社会福利机构的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合理性。
(四)发展个人为导向的福利服务是福利体系建设的突破点 2000 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指出:“福利服务是社会福祉所依。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 让人人进展所长, 社会维持繁荣安定。我们的福利制度着重支援个人及家庭, 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并提供机会, 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 力争上游, 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我国长期以来是注重社会保险发展,社会福利服务极其匮乏,并且认识不够。我们所谓的“社会福利”也更多的是指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补贴。香港的经验已经表明,福利服务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1)提升人力资源。社会福利透过提高个人能力、态度和动机,引导积极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并发展人力资源。社会福利鼓励个人为社会贡献所长。2)提供机会。协助市民自力更生:社会福利鼓励个人、家庭及社区参与社会及经济活动,防止贫乏和边缘的社
群受到社会排斥,协助他们自力更生,独立生活。3)凝聚家庭团结。社会福利可以维护及强化家庭力量,以提高它们抵御逆境的能力。社会福利更鼓吹友善对待家庭的社会环境,支持家庭发挥照顾的功能。4)建立社区团结。社会福利建立社区的能力,营造共融和互相接纳的社会气氛,让弱势的一群更容易融入社会。社会福利促进正面、互信的社会关系,鼓励社会参与,提高社会的和谐团结。社会福利又鼓励自助互助的精神,减低因逆境带来的社会压力。
因此,我市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应该以福利服务作为突破点,重点发 展养老、儿童、家庭综合中心等福利服务项目的建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只需依据国家整体战略框架即可。
(五)加强民政和福利机构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民政和福利机构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为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应逐步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教育,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提高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可在大学、职专中开设 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实施专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对社会福利服务从业机构和 人员实行严格的持证从业制度。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应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积 极开展社会教育和业余培训,举办各类型的专业福利人员培训班,推动社会福利 事业走上专业化道路。同时,加强管理人才尤其是民政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建设。借鉴和引入香港优 质人力资源,培育和壮大我市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包头市东河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何建民
2011年12月17日开始,我们一行23人组成的考察学习团,在市安监站郭站长的带领下,赴上海、杭州学习考察,通过互动交流和实地观摩,收获颇丰,感触良多。现将个人考察学习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考察实录
在杭州,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党委书记戴宝荣、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站长及品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与考察团进行了交流,戴宝荣介绍了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的基本情况,讲述了杭州市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做法和经验。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站长介绍了杭州市外进建筑企业备案动态管理及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考察团就包头市建设工程市场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就塔吊远程安全监控、吊篮的安全监管、安措费的汇缴解付等一系列关心的问题,互相交流了经验。在戴书记的安排和陪同下,参观了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已经投入运行的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监控工作人员当场调取工地进行了实况监控演示。该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由品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研发人员根据大屏幕的实时图像进行了讲解,并回答了考察团提出的网络平台配置及运行管理问题。考察团还观摩了一个高层建筑工地(杭州市金融用房74335平方米)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施工情况,与工地施工、监理人员就深基坑混凝土桩防护及工地安全防护设施安装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上海,上海市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建管办主任及站、办领导班子成员与考察团进行了互动交流,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介绍了上海市对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也谈了上海发生大火、倒楼重大事故后的反思及应对措施,谈了转变监督管理方式及寻求法律支撑合理避责的做法。还安排并陪同考察团参观了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研发用房(75000平方米)建筑工地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施工情况。
二、考察亮点
1.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登报向社会公开招聘请50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叫做星期天工程师),在双休日到施工现场协助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发出告知书并及时反馈到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由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进行重点追踪监督与行政处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督工作量不断增大与专职监督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弥补了监督频率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监督工作效率。
2.聘请专业检测机构和起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起重机械监督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测。3.提高起重机械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在起重机械重要部位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交叉作业安装工作空间限止器,进行塔机远程监控,全面提升施工现场起重机械标准化管理水平。
4.寻求法律支撑,完善监督程序。由杭州市政府出台细化了处罚简易程序,细化了处罚项目,降低了处罚额度,使行政处罚可操作性更强。上海市准备出台细化监督工作程序细则,使监督管理工作有据可依,以避免被无限追责的情况继续发生。
5.杭州市、上海市财政在资金上非常支持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使监督工作经费有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安装运行正常运转。
三、考察体会和思路
1.根据包头市建筑起重机械的实际情况,建筑起重机械露天作业,环境差、工况恶劣、使用频率高,塔机又承受交变载荷等特点,必须加强对起重机械的专项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测。杭州市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的做法是:邀请省建科院、省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起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检查,一年两次对5年以上塔式起重机实行无损探伤检测全覆盖检查。从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最近抽查的17台塔机检测结果来看,2台塔机探伤存在微细裂纹,占总检测台数的11﹪。其中1台发生在塔身标准节与联接螺栓套焊接部位,焊缝裂纹长20mm;1台发生在塔身底部斜撑杆上支座部位,构件裂纹长20mm,当即责令停工,避免了事故发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探测检查,这样的隐患是无法发现的。建议在包头市也参照杭州总站的做法进行此种形式的起重机械检查。
2.品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塔吊安全监控管理四大系统,即对塔吊运行监控硬件设备(黑匣子)、塔机专项施工方案设计软件、数据传输系统、在线监控管理系统平台四大组成部分。形成了杭州全市联网的塔机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这套塔机监控系统科技含量高,报警及时而且直观,物体荷载反映准确,电脑远程监控清晰,所有监督人员可以随时从网上查看相关监控情况,数据存储随时可查,既可以为及时进行安全隐患整改提供数据,又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杭州市总站的实践证明,从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现在和将来长远发展角度上看,是可行的、有效的,符合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科学管理。建议尽快向政府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利用政府数据传输系统,尽快形成全市(区)联网的塔机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3.现在我们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处罚额度太大,不易操作。建议参照上海、杭州的做法,尽快请市政府出台细化处罚的简易程序,使行政处罚可操作性更强,以增强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出台明确监督工作程序的细则,寻求法律支撑,明确监督程序,使监督管理工作有据可依。监督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尽职尽责,既不能缺位,也不要越位,科学合理地界定监督责任,以避免被无限追责的情况发生。
4.寻求政府财政在资金上的支持,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号第十四条规定:监督机构可以聘请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像杭州质量安全监督总站那样聘请专业工程师在双休日协助进行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以缓解监督工作量不断增大与专职监督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监督频率和监督工作效率。
5.财政在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聘请专业检测机构和起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起重机械监督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测。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6.建议可否将吊篮的管理纳入安全管理程序,做法与塔吊安全管理相似,实行产权登记、安装告知,移动要有记录。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既看到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拓宽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工程施工安全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监督执法,提高监督效能和工作效率,扎实工作,规范监督行为,转变监管方式,推动我市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49年到19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02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84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85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94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一、教育者要有情有梦
从詹华军教授的《香港教育的特色及两地教育的比较》,到香港培侨小学连文尝老师《香港培侨小学的故事》等系列讲座中,共同提到一个关键词“愿景”。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通俗讲,这就是“梦想”。
在培训期间,我所接触的每一位校长、老师,都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坚守这一份“梦想”,学校给予师生一个愿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愿景,学生践行一个愿景,以生为本,以爱为本,抛弃了教育异化的功利目的,让人感到深港的教育充满阳光与快乐。
在深港接触到的每一位老师,无论大学教授还是小学教师,总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深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自身从事职业的尊重。培侨小学连文尝校长狭小的办公室里放满了学生送的合照,从他身上洋溢着一种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对教育信念的执着,正是源于这种深厚的教育之情,他才能和他的团队一起带领培侨小学走向辉煌。激情还体现为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细微的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面貌。从一系列“读书文化”、“故事爸妈”、“晨鸟精神”、“凡事感恩”、“体验生命”、“守护天使”、“父母学堂”等活动中,无不把香港教育将以生为本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渗透了学校是“人人学习及互相关怀的地方”,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当好一名教师就要专注于教育[1]。有这样对教育工作的激情,我想,有什么梦不能实现呢?
二、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黄爱华老师的《给学生竖立灯塔,而不是提供火把》讲座中,一曲“教学版”《心太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我深深的沉思。
“传统的教育把火把点在学生的面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引着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牵引下,一步一个台阶,看似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的牵引之下,一旦离开了教师,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不会提问,不会思考,问题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黄爱华老师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我们课堂教学习以为常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弊端。
现代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主动而自信,因此,以“问题”而引导的教学设计、实践训练,将有利于我们构建高效教学的课堂。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教学很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仅仅靠教师“教”会学生,是无助于学生地理技能素养的养成,因此,在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模式[2]的启发下,地理科学在课堂内外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地理问题研究、探究的实践教学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这样,才是“为学生想想未来”。多年来,在地理《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也运用了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通过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理论与技能尝试解决地理问题与现象,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从一个理论的高度给予我坚持这种教学实践探索的信心与力量,进一步促进地理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三、在团队中激发创造活力
深港培训中,不同专家都提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李老师《快乐高效的学习团队的组建与管理策略》中指出:今天的竞争,“不是单个人间的竞争,而是团队间的竞争”、“不是一群人学历的竞争,而是团队间学习的竞争”、“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群体间心力的竞争”,使我明白一个事实,即: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学生自我成才,都离不开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团队影响。
苏轼曾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仅体会了人生的短暂,也体会了人生力量的有限。因此,一个人要能最大限度发挥自我价值,必需融入到团体的价值追求之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渴望在教学、科研中能遇有很多的“领头羊”而非“牧羊人”,在群体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与归属,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与价值,激发自我的创造活力。
四、创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追求
在深港培训中,从学校参观到专家讲座,渗透着一个理念:创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追求。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操守,不仅仅在于爱岗敬业、保持教育专业的荣誉、尊严与情操,还在于通过自身不懈的教育努力与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促进学生身心成长,这样,对学校、对自身、对学生,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作为高校一线老师,教学的生命同样在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自己就要创新,要创新符合自己特点、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成为创新教育中的创造者、引导者、解惑者,才能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赢得大家的爱戴。
总之,此次深港培训让我深感教育者要有情有梦;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团队中激发创造活力;创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追求。坚信:做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心中有梦、有爱、辛勤耕耘,就能静待花开。
摘要:参加到深圳、香港培训的研修中,聆听了国际知名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参观了深圳、香港的学校,认真思考发达教育的背后,所蕴含的作为教师都需具有对自己教育事业坚守的梦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教师团队精神的构建及教师创新意识的培育等教育理念,以坚定教育的方向,更好的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学习,教育理念,启示
参考文献
[1]孙利秋.品读中西融合的香港教育色香味[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06:63.
走访调研上海太敬机器人有限公司
5月8日下午,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徐志平一行走访了上海太敬机器人有限公司,参观了太敬机器人科技文化体验馆并与企业家座谈。太敬集团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沈剑华、财务总监陆智勇以及桃浦镇商会同志参加座谈等活动。徐志平在了解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化推广等方面的情况后强调,基层商会要进一步密切联系企业,关心企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好“桥梁”作用。科技型企业要在利用好政府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拓展市场,培育品牌,提高品质,努力成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希望企业家积极参加工商联活动,通过多种学习交流合作平台求得双赢。
研究部署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工作
日前,区工商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工作。会上,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建明传达了近期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并就区工商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工作作出部署。他强调,一是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全体机关干部要深刻领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区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自觉。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突出抓好作风建设这个关键,把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日常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明确职责任务,从思想上、行动上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增强基层商会和企业的守法诚信意识
5月8日下午,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曹玉龙一行前往岳阳街道商会、上海筑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调研并召开现场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岳阳街道商会的工作汇报后,曹玉龙表示,当前,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正在全面部署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商会要围绕有关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引领会员企业凝聚共识,汇集正能量,积极投身实践,以实际行动来有效推动活动常态化。在听取了上海筑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正莲关于该公司以文化创意起步的经营设想和发展需求等汇报后,曹玉龙说,上海筑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把握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委托管理契机,致力于弘扬国学、陶冶情操,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搭建“茶文化”平台促进企业家之间、企业文化交流交融的做法立意新、切点准,社会意义深远。
加强区域校企合作
近日,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接洽会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蒲汇塘校区举行,会议邀请区工商联共商职业教育发展之计,区工商联副主席陈荣及部分会员企业相关人员出席。会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传达了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陈荣副主席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区工商联会员单位情况,并就与会的恰尔斯电力、玉龙光碧文化两家会员单位做了情况介绍。此次校企合作接洽会是对深化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力推进。下阶段将着重推进并落实区工商联与区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以及区工商联会员单位与信息管理学校等职教集团会员单位的项目合作。
举办基层商会培训班
5月13日,区工商联举办基层商会培训班,市工商联副主席高开云应邀为培训班学员讲课。高开云副主席从上海商会组织的历史变迁、非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新形势下的工商联工作等三个方面,向学员们系统讲述了统战及工商联工作的基础理论、应知应会。他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源广、层次高,各级商会干部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特点与思想动态,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听取心声、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好促进“两个健康”的工作。他强调,在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会工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希望各级商会干部积极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合格的统战干部,在商会这一平台上干出一番事业。
召开主席(会长)扩大会议
5月8日下午,区工商联(商会)第十三届十六次主席(会长)扩大会议召开。区委统战部部长石宝珍应邀出席会议并做讲话,20多位在各行各业领军的民营企业家参加会议。与会人员传达学习了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和区委书记安路生近期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工商联作用和民营经济在闸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等一系列讲话精神,企业家们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还重点对《关于以守法诚信为重点,深入开展闸北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石宝珍部长向企业家们通报了近期区委有关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清单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就民营企业家学习交流经营理念、跨界合作、企业发展,特别是今年开展的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
【赴香港考察学习报告】推荐阅读:
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体会09-17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09-11
赴美国学习考察报告10-02
赴山东寿光学习考察报告06-30
赴宁乡城建投学习考察报告06-28
赴上海浦东、苏州、昆山学习考察报告11-10
赴江苏省六县市区考察学习报告09-14
赴广西学习考察07-13
赴台湾考察学习简报10-03
赴中学考察报告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