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处理对策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屋建设需求迅速提升。地基基础工程作为建筑整体施工的基础,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基基础工程概述、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践对策三个层次展开分析,以期为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建筑施工;地基工程;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体系中,地基工程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地基工程建设,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成为了相关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背景下对地基工程施工技术展开体系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与安全,减少相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提高建筑施工展开效率。

1 地基基础工程概述

地基工程是建筑施工的最基础工程,是后续施工得以进行的基础工作。房屋建筑地基通常可分为人工型及天然型两类,其中天然型地基多应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施工地点。而在地质结构较不稳定的区域开展建筑施工,则必须采用人工地基。并以机械、人工的方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一方面减少岩层中的含水量,一方面确保地基的有效、稳固。如今,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逐步完备,机械化地基处理方式已大为普及,使得原本松散的地基结构变得更加凝实。人工方式已能实现对地基结构的大幅改进,从而使得地基的承载及负重能力得到极大加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种种地形地貌兼备。如四川盆地、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黄土高原等,多样的地貌地质特征使得地基工程缺少施工技术应用的一般范式。这增加了地基工程的施工复杂性,使得施工过程中需依托地形地质特点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而为保障后续施工的稳定性,地基工程应把承重力和结构稳定性放在工程要求的第一位。地基施工过程中若地基质量不合预定标准,会使房屋达不到设定耐久性。同时地基更易发生物理损害、结构变形,对房屋整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对当地惯常的气候环境、地质状况进行评估,以开展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从而对异常气候和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作出预案,以有效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基基础工程作为房屋建设的基点,起着为后续工作开展创造有益条件的作用。

2 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地基基础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共有五类,分别是土钉墙支护法、抛石挤淤法、粉喷桩法、强夯法、灌浆法。下面依次进行分析,以对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应用有所解读。

2.1 土钉墙支护法

这一技术对于地基的加固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明显,土钉墙结合混凝土技术能有效提高地基工程质量。这一技术的应用要求地基工作开始前首先应对施工地点周边人文及地质条件做好勘察工作,并在具体情况明朗之后依托房屋设计要求对阻碍施工展开的土层进行清理,其后在技术勘探工作初步完成后依托有关标准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依照处理结果对整体项目进行调整优化,以避免位置偏移等情况的发生。

2.2 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即在土内下方抛掷石头,这项技术的应用要求施工人员对石头性能充分掌握。对选用的石头有较为严苛的标准,例如需硬度较强并具有基础的抗风化能力,以使得使用过程中不发生风化现象。如果这一过程中整石转化成了碎石会使得水泥排出效果大打折扣,最终转变为淤泥型土壤。其次石头抛掷过程应注意石头的大小和石头抛掷的频率。若土层较低,则可利用两边抛掷法进行处理并注意对土质摩擦问题的把控,从而使得淤泥排除效果得到提高。必要时以隔膜在结构四周进行布置,以避免淤泥回流现象的发生。

2.3 粉喷桩技术

这一技术的应用应与其他各项技术充分结合,以有效提升地基的固结能力。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低地基的泥土环境中,以此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强化。并与桩机搭配来对施工工作形成有效约束,以达成较为显著的加固效果。

2.4 强夯法

作为地基夯实工作的主要技术之一,强夯法可与机械设备结合运用。强夯法的运用要求施工人员在工程开始前明确各夯点的分布,首先将地面的不平整部位推平,使得地面达成有效平整度之后再进行施工工作,并在每次施工间隙反复进行平整工作。与此同时适当结合小夯锤对个别特殊地点进行敲击,在这一过程中应确保落锤力度的平衡与敲击位置的准确。以此对地基牢固性形成充分保障,具体操作中应着重对重锤的下落高度进行控制。强夯法的施工效率随土壤结构的不同而改变,在砂质或土质的土壤结构中具有更好的夯实效果。若在游离水及水的施工环境中开展工程建设,应对砂石进行补充后再开展夯实工作。以此来有效提升土壤黏性,从而加快地基施工的基底建构。而在地基填充工作中,同样应对土壤厚度进行有效把握。

2.5 注浆法

注浆法和强夯法类似,都是较为常见的施工方法,注浆法在运用过程中需在加固土层之外留出不加固土层。以实现对冒出岩浆的及时消化,而特殊情形下的注浆法还需运用素土填充及额外附加打灰土层等工作。

3 地基基础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践对策

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有结构漏水、混凝土裂缝、通风口堵塞、劣质施工等问题,其中结构漏水多发生在檐口及细缝变形处。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如温度导致地基主体发生热胀冷缩进而使得裂缝出现。其次人为操作失误也会使结构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使得漏水情况发生。混凝土裂缝是房屋建筑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其发生原因首先是由于枕木线不垂直导致的受力不均。其次基于外力因素使得混凝土过快蒸发,使得材料间的拉应力过大进而引发了裂缝。虽然转换梁的浇筑速度较快,但由于混凝土浇筑量大,故而所需浇筑时间较长。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在白天开展工作,以确保运输过程的连贯性。其次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多以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在钢筋过密振动棒无法插入的情况下,则应以人工扦插进行补充。通风孔堵塞的首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在着手管道设计时不尽合理,同时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将杂物堆积至通风孔而引发相关问题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材料质量对地基工程质量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巨大利益也使得材料采购上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设计人员偶发性地对材料错误标注,也是材料质量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

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实地考察,增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由于地基建设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对人员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又由于施工地点本身情况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地基施工对结构设计的要求,为切实保障地基结构的合理有效,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前,需着手对建筑工程实地进行专项考察。并在调查过程中找寻经济利益和工程质量间的平衡点,来达到以最小资金支出达成建筑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并及时确保勘察报告的数据有效性,设计人员应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反复勘察来将数据偏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还从细节出发寻找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确切原因,这一勘校过程是地基结构设计的重中之重。这要求设计部门建立完备的问题—处理—反馈—确认机制,以确保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被针对性的解决,从而减少工程问题的发生概率。作为建筑工程实施的“前哨战”,建筑结构设计为建筑施工涂抹上了底色调。不合理的冗余型建筑设计一方面增加了经济成本,一方面增大了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而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牢牢把握两个点。首先是基本建筑要求,其次是施工地点的具体特征。两者一为目标一为根基,设计人员应实现两者的充分符合。避免生硬地按图索骥式设计结构附加,以此达成设计流程自然化的目的。设计人员需对施工地点的水文、地质、气候、地形、人文聚居、地方建筑特色、交通地位等情况作出充分评估,以此来确定已有建筑要求下建筑的细节风格,并在地基设计上予以充分展现。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地基作为基础的承重单位和结构单位,其与结构整体应是相互符应的态势。建筑整体-地基-地质水文,不考虑恶劣气候条件,这三者构成了设计工作开展的基本脉络。有关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这条脉络的相应细节,并以整体视角来审视地基结构设计,兼顾人文需求与地质客观情况,制定切实准确的地基建造标准,从而结合有关需求因地制宜地展开设计工作,使得施工风险降低和施工效率提高。

3.2 增强勘探,确保地基建设的稳定性

为有效应对施工环境的错综复杂,应对施工地点进行精准勘测。以准确获知当地的地质及水文情况,并出具相应的勘探报告。在此基础上依据报告相应参数和预期房屋设计进行地基承荷力计算,若地质承荷力不能够承担房屋负重。则应将此块地质视作软土地基,并采取措施对这一土质进行处理。软土地基一般情况下由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组成,其具体组分需要在进一步勘探过程中加以细致确认。这其中应根据预期建筑面积得出房屋的平均荷载量,如果地基最大承载量大于四倍平均承载量。则应遵从经济原则选择独立地基,若地基最大承载量小于两倍平均承载量。则应将地基全部面积铺设于阀形基础上。勘探是地基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如果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整体施工开始前地基存在的相应问题,就能使得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有效降低。

具体实行过程中勘察人员应阶段式完成有关工作。首先对地基构造的诸多节点进行详尽记录,其后参照国内外有关经验及理论,搭建地基现实结构的基本模型。之后根据不同建筑物特点制定不同的勘察方案,以待在项目整体完成后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工作。与此同时应对已发现问题进行充分记录,注重与对应施工人员间的信息交接细节,使得信息反馈有序无误进行。而在施工现场地质结构的具体勘探过程中,相关勘探人员应对现场测试、抽检、钻探这些环节实施严格管理,以尽量减少勘探过程中的不必要误差,其中钻孔深度的勘探工作应切实符合有关标准,在钻孔不合适的情况下应放弃使用,以免影响到工程质量及人员安全。

3.3 完善整体,加强整体工序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功能要求愈加庞杂。为使得工程进度能顺利推进,各工序都需经过严格检查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但由于工序的繁多,而诸多工序又有大量隐秘特征,需要根据实时经验而非书面要求进行判断,故而工序验收工作是地基工程质量保障的要素之一。

实践过程中企业进一步把好质量关,规范采购、运输、验收节点实行严格规范,以尽可能将劣质施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一般情况下,地基下若以淤泥为主,淤泥上下层会处于比较薄的状态。这时为避免施工过程中搅乱淤泥的分布状态,应结合有关要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例如可增强稳定性建筑结构辅以上述夯基技术对地基结构进行加固以加强对不稳定地层基质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依托已有检测体系进行多次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合理、科学。并在地基初步完工后依托原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沉降观察,以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

4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同时也给建筑施工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地基工程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工作,其完成质量充分决定着整体施工的安全稳定程度,基于此,应不断进行相关技术的创新实践,面对新问题,研发新技术,给日渐成熟的建筑行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宝祥.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9):1-5.

[2] 熊以斌.现代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1052-1053.

[3] 李浩.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处理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2016(4):57-58.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