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思想汇报书

2022-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入党前,思想汇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积极的思想汇报,党组织能深刻了解我们个人的思想状态,思想的进步以及入党的决心。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思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你就需要掌握如何更好的进行思想汇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四精神思想汇报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五四精神思想汇报书

诗、书、画的精神会通与审美边界

我的观点是,诗、书、画的会通基于文人这个身份;文人的社会地位“强行”赋予这三种艺术形式以会通的地位。这里用“强行”这个词,是指诗、书、画作为三种不同的艺术,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们的裂缝和断裂很早已经呈现了,但士大夫们却没有察觉,或视而不见。客观讲,这种裂缝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不一定能够被当事人发觉,但我们作为研究者,梳理唐宋以来的脉络,就会发现它们很早就已呈现。

具体而言,诗、书、画的“会通”与“边界”有不同的层次。我想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讲,即规则、审美、精神三个层面。一般来说,会通最大的层面是精神层面,审美层面次之,规则更次之,彼此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沿用西方人的说法,规则指向客体,审美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反应,而精神更多立足于主体方面。诗、书、画的会通性就跟这种主体精神有关系。在这个精神层面上,不光诗、书、画是相通的,如印章、石头、园林、古琴等,莫不皆然。照古人理解,诗、书、画三种艺术中,最本质的乃是诗学,即中国古典诗学精神。但是,如果把诗、书、画、印作为文人艺术整体的话,那么这一整体内部最大的参照,就是画。因为我们过去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文人诗、文人书的说法。但是我们有文人画的说法。这是因为在绘画史上,存在一个宫廷绘画或院体传统;正是以此为参照或对照,才诞生了文人画概念。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苏轼那里。从苏轼开始,这一系列的话语就塑造并规范了后来的印章、石头、园林等美学传统。因此,既然讲诗、书、画的会通与边界,首先就需要对文人画这个概念稍加辨析。

基本上,对文人画的现代省察是從20世纪初开始的,陈师曾将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归结为性灵或者思想,但他还缺少周密的分析。大约在1929年,郑午昌强调文人画的两个特点:第一是“逸笔草草”,第二是“文学化”的特点。实际上,很多书论、画论包括后来的印论都是从诗论那里模拟、引申而来。所以,郑午昌提出“逸笔草草”和“文学化”的两个特点,可以说是对文人画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初步界定。1933年,滕固则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创作者的士大夫身份;第二,业余时的表现方式;第三,有别于院体画家的艺术风格。滕固这一概括的长处在于指出了文人画的业余性和表现性。业余性是说画家不是靠这个吃饭,表现性是说文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外露于绘画作品之中。这两个概括都极其重要。1949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人画谈》一书中指出文人画是士大夫的业余艺术,实际上并没有超越滕固的这个概括。这些见解很深刻,包括后来很多西方的中国绘画史或艺术史学者们,也大致在这些见解里打转。在文人画研究史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36年那个天才批评家李长之(1910-1978)的贡献——他从士大夫的意识、士大夫的生活、士大夫的教养、士大夫的人格、反写实的精神、中国画中之形上学六个层面对文人画作了规范。其优点是显然的,让读者对文人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回顾了文人画的研究之后,现在可以回到文人画这个概念本身。文人画在北宋提出来的时候,是士大夫对自身业余创作的期许,但是文人画云云,并不是具有一种明确的风格的流派宣言。正像卜寿珊(Susan Bush)在其相关研究中指出的,文人画的内涵包括其美学标准开始清晰起来,是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才真正把文人画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结合针对文人画艺术概念的探讨,可以归纳出下面五个视角:第一个是阶层,创作主体是士大夫阶层和群体;第二个是风格技法,与院画比较注重再现和技法不同,文人画是散淡的、“逸笔草草”的;第三个是性质,也就是说是业余性、生活性的,而非作为商品生产而存在;第四个是理论,这是形而上层面的,就是说文人画有一个超脱于艺术和技术层面的“道”或“理”;第五个是涵义的演变,即要注重文人画这三个字意义的流变,不能作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解,应该作历史化的理解,这个概念实际上从一个阶层身份的概念逐渐转化为风格概念,先后大约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因此,一旦精神性的文人画地位得到了全面确立以后,便足以侵入、熏染或渗透到其他各类艺术之中。文人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所周知,官印一直是系统化、制度化的存在,不管是传统的铸也好、凿也好、刻也好,印与官制、官职、官僚系统息息相关。一直到元明时期,文人士大夫才发现并推广了包括青田石等在内的便于雕刻的石头。在这个过程当中,印论顺势诞生。文人士大夫在奏刀之余,更在话语上垄断了刻印这门技艺。例如,程远在其名著《印旨》中说:“其人俗而不韵,则所流露者亦如之。”再如,晚明最有名的篆刻家、印论家之一朱简在他的《印经》说“工人”的印是如何的俗、“文人”的印如何的雅。显然,他是用类似文人画的精神来达成印艺话语上的垄断。这种垄断体现了文人情趣对印章艺术的渗透。

有了文人印这个例子作为参照,我们可以继续回到诗、书、画的会通上来。一言以蔽之,诗、书、画、印主要是凸显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修养及精神。其中,最核心的则是精神。我仅举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文人性就意味着精神性。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除了诗、书、画、印而外,还有很多周边艺术。比如,唐代以来,由于园林、别墅在官僚阶层中的兴起,文人士大夫逐渐发展出了文人石这样一个传统。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艺术史家对文人石的兴趣非常浓厚。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他们对于文人石是怎么理解、怎么翻译的。有一派西方研究者翻译为Chinese scholars'rocks,这是直译“文人石”三字,意谓中国文人或中国学者的石头;还有一派翻译成spirit rocks或spirit stones,字面意思是精神石,他们采取的是意译,所指的实际就是文人石。可见,文人石与精神石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翻译不同。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也就是说,在他者眼中,文人性就是指精神性,这是彻头彻尾的一件事。因此,不管谈论文人画还是文人艺术体系,精神性是居于核心层面的。这是它的一个很明显的特质。这样一来,各类艺术包括诗、书、画在内当然都是会通的,因为无一例外,这些艺术都体现了文人的精神性。但,正像我前面论断的,这种会通可能是带有强制性的会通,其间颇有裂缝。

诗、书、画、印作为一体,是很晚近的事,大致从晚明才开始。但诗、书、画的会通,可以从宋代苏轼开始说起。苏轼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列出了心目中诗、文、书、画各自的极诣,这套美学是基于同一种艺术风格,即雄秀的艺术风格。但我们试看后世的书论、画论,则屡有变迁。这种变迁特别能说明问题。

在苏轼之后,周履靖说:“诗至李杜,文至韩柳,书至钟王,画至吴曹,而古今之意趣,天下之能事尽矣。”可以看出,周履靖的书法标准是钟王,完全替代了苏轼曾经标举的颜鲁公。他又说“画至吴曹”,可见吴道子还保存在这里没有改变。明代晚一点的时候,董其昌就说:“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然后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可以看到,“二米”替换掉了“吴道子”。当然,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变化,比如有人又说“黄子久,画之圣者也”,用黄公望来作为标准,等等。所以,苏轼这种基于雄秀整饬的艺术风格的会通并没有持续太久。后人暗地里给改了谱,书变成了“钟王”,是王羲之而不是颜鲁公代表了“天下之能事尽矣”。画经过两次变化,第一次“二米”,第二次是“黄公望”。“二米”虽然不妨说是早期文人画的代表,但是论及文人画艺术风格的极致境界或典型,在很多士大夫心目中还是黄公望。不出意外,画圣的地位先给了“二米”,后来给了黄公望。从“书圣”“画圣”的形态上看,越来越接近我们整个文人精神的大传统,即所谓潇洒、飘逸、散淡。

这是不是很有趣?如果仔细考察,相信书法“能事”的位置不落在颜鲁公身上,而是落在王羲之身上,绝对不是因为王羲之出现得比颜鲁公早,而在于王羲之的书法比较注重韵,最契合文人的整个审美、鉴赏情趣,或者其精神性。同样的道理,“畫圣”一说也比较有趣。虽然吴道子还是“画圣”,至少我们今天历史课本都这么教,可是在明清人心目中先是“二米”居之,后来变成黄公望。我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吴道子的画迹流传得非常有限,而在于吴道子的画多少带有“工笔”“匠气”,跟院体传统关联比较紧。像后来的文人画就完全不同了,确立了新的“逸笔草草”的标准。用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诗、书、画内部的差异与边界其实是始终存在的。它们不光在创作规则上有所不同,审美趣味也很不同。半个多世纪前,钱钟书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中国诗与中国画》,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画以南宗画为正宗,但是诗好像并不是以类似于南宗诗的王维诗为正宗?这个问题就反映了诗、画并不真的“一律”。

我们可以试着加以分析。按照明清人的见解,在审美标准上,书与画很相近,都更注重韵。以王羲之的书法和黄公望的画为例,美学形态上二者很接近,都注重挥洒的一面。不出意外,他们这才成了明清人心目中最经典的“书圣”“画圣”。但是,诗和印似乎就更强调法的集大成。为什么何震被认为有类似于“印圣”的地位呢?这就与篆法的完备有关。何震之前有文彭,影响也很大,因为文彭差不多是明代青田石篆刻的开创者。可是古人评论说,文彭之于何震,好比陈胜之启汉高,一个是起义的陈胜、吴广,一个是夺得天下的天子刘邦,二者的地位很明显。换句话说,真正成为“印圣”的还是何震。毕竟文彭作为草创者,技法有限,而何震在篆刻上的技法比文彭更多、影响更大。这里的审美标准很明显是有区别的。书和画更注重韵;诗跟印不是不注重韵,只是相形之下,没有那么强烈,或者说,韵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最核心的东西。其中,诗和印又不太—样。印学史之所以强调何震篆刻技法的集大成,除了因为他比较早、比较优秀之外,也因为印的艺术形态有别于其他艺术。拿书法、绘画来说,写字和绘画的过程虽然并不相同,但有比较接近的一面。除非你刻意去创作大型巨制,否则画“逸笔草草”的文人画时,就像写字一样,有较为流畅的挥洒写意。一般情况下,绘画、写字的过程,就是个人情感、情绪得到极致抒发的过程。写完的一瞬间、画完的一瞬间,韵也流露在字的表面、画的表面。这是一体的。但是印不一样,印是一种雕刻艺术,你不管怎么样强调印的韵味流转,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篆刻要注重法,特别是怎么刻。毛笔之于书画,刀之于石头,软硬不同,主体感觉也不同;以刀刻石,是不可能很挥洒飘逸的。而且,刻印与赏印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写字、绘画(特指“逸笔草草”的文人画)的过程本身就含有韵律,但是印雕刻完了以后还得印到纸上。一个人刻的印再怎么飘逸,始终跟他的行为不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就能想象,为什么古人推崇何震在篆刻上的法度完备。比起后来的人特别是晚清篆刻名家,何震的技法其实没那么完备,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技法的后来居上、愈变愈新差不多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胶柱鼓瑟。诗歌的情况跟印又有所不同,虽然看上去同样强调法。我认为,这可能跟古人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或“文以载道”的观念相关:诗要浑厚,担得起教化、肩负起历史、帮衬起国家。因此之故,“诗圣”地位不会落到王维身上,只能落在忧国忧民而又众体兼备的杜甫身上。可见,即便“文人画”或“南宗画”的艺术能量如此之大,渗透到了如此多的艺术领域,它也不能改变诗的评价标准。

总结起来,诗、书、画之间的边界,即便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是越来越明显的。一方面是明清时期诗、书、画、印一体论得以达成,文人艺术话语显得空前“纯净”而“统一”;另一方面,则是苏轼的“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之论,却又在明清时期不断被修正。二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我们可以对此解释。前者的“纯净”“统一”是根植于“精神性”或所谓“道”,后者的断裂与修正则在特定历史、文化传统下的审美层面上发生。

这就提醒我们要采取历史主义而非本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诗、书、画的会通与边界。如果说诗、书、画的会通根植于形而上层面及精神层面,那么其边界从审美那一处已经隔阂或断裂得很明显了。至于规则上的不同,更是无待多言。那么,为什么宋以来特别是明清士人有诗、书、画一体之论呢?这就是我说的,他们“强行”赋予这些艺术以规范的文人性特征,而忽略或掩盖了这些艺术的不同点。这可称是文人话语的独断与垄断。

作者:潘静如

第2篇:《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研究

摘要:在康有为《大同书》里,他的社会变革思想看起来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但其最根本的点在人,是追求人的解放。他认为上至帝王,中至富人,下至公众,都需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自我革新。其社会变革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改变旧有政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社会改造。具体的变革方法是:(一)变革传统制度,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二)进行教育改革,主张变旧民为新民;(三)建立公有制公政府之平等社会,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未来建立无“九界”的大同社会创造条件。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虽不大现实,但其具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他构想的大同世界是中西方社会理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大同书》;社会变革;大同社会;思想变革

一、《大同书》社会变革的主体

在《大同书》里,变革看起来发生在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解放。当然“人之生,皆本于天,同为兄弟,实为齐截,岂可妄分流品,而有所轻重,有所抛却哉!对于种族来讲,带着各不相同的视力眼力,但更根柢上是阶级。”[1]康有为认为上至帝王,中至富人,下至公众,都需要改变和改革。

(一)统治阶级

康有为在《中华救国论》中说:“今吾国无君,无君民辩说,法国重民之义也已成为畴昔。今为列国,非复统制,前人全国之义,更不切。力征营运,心摹力追,日不暇给,少迟失之时,稍逊即罢。但以国为重,乃方切时为义。则吾中国要保存在大地之间,应知所选矣。”[2]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提出了无君主论,人人平等的思想。康有为在书中提出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更始,使“君衔逐步尽废而归于大同。”[1]就是指成长至最后,国家由一个一个小国家组成,全数由上议院与下议院决定,组成了“全国为公,无阶级,一切齐截”[1]的制度,可以说是既无独裁君主,也无民选总统。

(二)资本

《大同书》中康有为坚决反对资本家对于农民的压迫,主张在财产中,要实行“公工”,把全国的所有工厂、铁路和船只都归公有,私人不可独占资源。工厂和运输都是依靠资本家的支持而继续运营的,这里就是对资本家的另一打压。同理,在贸易中要实行“公商”,即全国的经济贸易被归为公有,由政府商部同一经营,不得有私营贸易,坚决防止资本家的诞生。因为资本家的资产是通过贸易产生的利润累积产生的,从而提出了“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于公”[1]的概念,裁撤了资产阶级的垄断,完全是遵守儒学的“大同”思想来构想的。康有为结合孔子的“仁爱”以及佛家的“慈爱”思想抵制封建社会中的陋习,同时又抵制资本的侵入。然后又通过“公有制”分化资本主义,从而消除资本主义对于农民百姓的“压榨”之苦。所以,资本的公有,以及平均分配在康氏大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由政府和区政府对资本进行“平均分配”。

(三)人民

康有为看到那时的世界充满了疾苦和挣扎,而中华民族最受苦的便是人民。在康有为的描述中,未来大同世界中的劳动者们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因为未来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实行了公有,那么,所有的社会财产都是劳动者们辛苦创造出来的。也正体现了康有为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学习,创造价值。在这场角逐中闪现了很多“聪慧之士”,他们获得了最高的工资,享受着最高待遇和名望。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力可用机器代替。“一人用之可代百人用之。”[1]人们的工作时间也就会大大削减,每天人的工作时间只有三四小时或两个小时,人们有大量休闲游乐和进修念书等活动的时间。这里的社会变革的主体是人民,并且社会的变革需要一步一步徐徐图之,一步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大同书》社会变革的内容

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中的具体内容虽说不太现实,但依旧展现了让人向往的大同世界的情形,具有前进的意义和长久的影响。

(一)改变旧有政权

以上可以看出,康氏大同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权体系,用无国家来统一,从而避免战争,减少人民苦难。康有为主张社会进化只可渐至,当时的社会还构不成实行民主的条件。康有为认为“为国之道先求不乱,而后治,若夫为文明,为平等、为自由,又致治之后,再求进化,由升平以至太平者也。”[1]康有为不把君主放在至高无上、神圣的地位。他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妄想通过这种政治制度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共和。同时,康有为极其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他认为战争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社会上的人们都会痛苦不堪,家庭破碎。康有为对家庭的负面作用进行了批判,有了家庭就必然会存在私欲,有了私欲就会产生争斗。国家和家庭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形成的国家,会更加想要发动战争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国家的存在弊端太大,要去除国界,改变已有的政权。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權体制的改革后,就是对于人民的改革,人民生活的改变是最为突出的。在这个社会中,人民统一由政府安排,种地或者做生意卖东西,都由政府进行管理和安排,由政府统一支付薪金。土地和商铺也是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使人们可以更加幸福地工作,使竞争变成良性的。

首先,他构想要消灭可以产生阶级的私有制,建立一个所有事物都是公有的社会。他认为“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1]每个人不能有自己的产业,而且整个社会要达到“公农”“公工”“公商”的状态,所有生产都在规划内。公政府会对社会生产、福利制度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管制。其次,在康有为的设想中,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他们穿着新衣,“裙屐蹁跹,五采杂沓,诡异形制,各出新器。”[1]在吃食方面也更加丰富和精美;在住的方面,“凡公所、旅舍,夏时皆置机器,激水生风,凉气砭骨,冬时皆通热电。”[1]除此之外,行动也更加的方便。最后,在康有为的设想中每人都受到公政府的保护和安排,社会的各项组织也都竭力保护人民的极乐生活。

(三)進行社会改造

在康有为《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中,不单有对社会制度的改革,还有对社会的改造,书中论述了一个完备的社会改造计划,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他目睹了中国旧社会的艰辛与困苦后,立志推翻国家,建立公政府,实现大同社会,主权在民,地方自治。

三、《大同书》社会变革的方法

《大同书》主要从变革制度、教育改革、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来进行社会变革、上层建筑变革,也从改变人民的思想入手,主张对他们进行教育。

(一)制度变革

康有为认为只有变革传统制度,整个社会才会发展,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实现。在《大同书》“去国界合大地”中,一再论述国家的危害,希望世界上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是由“诸国改成州郡,而州郡统于全地公政府。”[1]各地的公政府都是由人民选举而来,有其规则,也就是康有为提出的“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1]公政府的确立是推动他所谓大同社会形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步入大同社会的首要环节。

随后在《大同书》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中仔细描述了制度变革的不同方法。康有为痛斥现在社会存在的不平等,“人类之苦不平等者,莫若无端立级哉!”[1]并且提出在他预设的大同世界里没有阶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在下一章中,康有为提出“欲合人类齐截大同,必自人类以外形、体格不异始。”[1]他认为人们的外形要保持一致,没有种族之分,通过迁移、各种族通婚、转变食物等办法消除棕、黑种人,这样各色人种就不存在矛盾了;在“去形界保自力”中,康有为认为要变革婚姻制度,男女平等,婚姻不再限制自由、并不是永久的,只是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政治上重点是自治,他认为在大同社会里除了要实行公有制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法律制度的变革。

(二)教育改革

康有为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3]并指出“今全国治不举,教学也不修。”[4]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由于人们缺乏被教导,人才不足。为此,他高呼:“欲任全国之事,开中国新世界,莫就教导。”[1]主张实行0~20岁的教育,使人人都可以受到从小到成年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女子地位低下,只有男子才有资格上学堂。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主张彻底进行教育改革。他倡导男女平等,每个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倡女子教育,其方针在于使女性自立,实现男女平等。他指出:封建社会对妇女太过严苛,认为女子愚昧,其实是罔顾人权、违背天理,不公正的看法对社会的发展并无益处。他还认为“同为国民,则有权不成攘之。”[1]为此,康有为提倡妇女解放,“女人当和汉子一样。这是天理的至公,人性的至平。”[1]在男女教育问题上,康有为提倡“先设女学,章程皆与汉子黉舍齐截”[1],把设女学作为进入大同社会的第一个条件。不分男女、同等待遇,人人都可学至20岁,学成后可以入仕、为师。

(三)提高社会福利

《大同书》中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社会福利。康有为说人生来平等,设立公政府就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教育,为人民提供相应的福利。例如,失去生存条件的人可以进入恤贫院。“凡人无业,无所衣食者,许入此院,公家衣食之。”[1]人们想要获得这样的福利,需要用同等的劳动来获取生存的条件,实现自给自足,即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工就能得到物资,很是公平。

提高社会福利制度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公养方面,设立育婴院和怀幼院来照料孕妇和新生儿,用实际行动来保障最基本的人口出生和女性健康;其次,在公教平等方面,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会进入公立的小、中、大学院,由政府出资负责孩子教育。最后,在公恤福利方面,设立医疾院保障人们的免费医疗;养老院保障老无所依的老人晚年生活。

四、《大同书》社会变革要达到的目的

(一)现实中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的首要目的就是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反对不民主的社会,“有欲为帝王君长者,则反叛平等之理,皆以大逆不道第一恶罪。”[1]康有为追求民主的制度,他认为只有实现民主,人们才会拥有幸福,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想法。而康有为骨子里则是“忠心”于皇权的[5],故而主张保留皇帝,实现三权分立的制度。这种体制中和了他难以割舍的两个方面:民主与皇权。康有为很早就认为君主立宪制有其合理性。在《实理公法全书》之中,他提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6]康有为明确看到了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专制是错误的,应该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他认为没有民主的立法是不正确的,立法权应该属于公众,然后才会有君主。基于此,康有为在其社会变革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基础上的身份平等观。

(二)未来倡导建立无“九界”的大同社会

《大同书》中描绘了大量人民遭受苦难的情形,认为这些苦难的根基在于“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1]这“九界”的存在。要想快乐的生活就要去除“九界”。所以,康有为设想构建一个没有九界的社会。

康有为认为“欲救生死之惨祸,至太平之利乐,求大同之公益,其必先自破国界去国义始矣。”[1]其所构想的大同太平世中就是极为民主的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没有君主、教主,更没奴隶,公政府中的议员通过人民来选举;主张消除家庭的存在,提倡男女平等,可以自由同居;“自工大小之制造厂铁道轮船皆归焉,不许有独人之私产,不得有私产之商,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商部统之。”[1]大同世界人人勤劳,生产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住着设施完好的房子,乘坐着“飞屋、飞船”,不知道被剥削的痛苦,只有每日学习、歌舞及领工资的快乐。总之,大同世界一切都是公有的,不存在阶级,万物平等。

(三)对待人民主张变旧民为新民

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深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他指出,“男女当然异形,但为天民共享一权;人之男,既知道天与人的权利地址,求闻国政,又何抑女之权哉,也何得听男之权而无天职!”[1]这些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人天生享有先天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利,男子没有权利褫夺女子的权利;而作为女子,更应当维护自身应有的一切先天人权,不得随便让别人剥夺自己的权利。

康有为建构的大同世界中,人类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公养、公教、公恤。在大同世界中,政府代替父母履行抚养义务。婴儿3岁开始就应该进入相应的教育场所进行阶段性学习。人们生病可以进入公费医院进行治疗,不需要病人自己花钱就能看病。但凡超过60岁没有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老人都可以进入养老院由政府出资赡养。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建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希望上至政府,下至人民都可以过上和平、平等、自由的生活。《大同书》具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他构想的大同世界是中西方社会理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2009.

[2] 姜义华等.康有为全集:第9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马洪林.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文化思考[J].东方论坛,1996(4).

[4] 康有为.公车上书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杨义银.试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及实施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1994(8).

[6] 张丽清.人权的道德化及其根源、影响——析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J].人文杂志,2008(1).

作者简介:曹媛(1995—),女,汉族,河南滑县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责任编辑:御夫)

作者:曹媛

第3篇:传承“五四”精神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传承“五四”精神

二、活动背景:

在1919年的5月4日,由北京大学的学生主领的爱国主义者在北京掀起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转眼92年过去了,如今又逢“五四”,这传承了九十二年的五四精神,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广大青年的责任和重担!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继续宣扬五四的精神、发扬五四的精神、传播五四的精神,并且在传统五四精神上能够融合当代新的使命和内涵。对五四精神进行新的诠释。

三、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每年都会纪念五四,但却只是单纯的纪念这场运动,而忘记了纪念五四的精神。为什么我们要去纪念五四,就是因为那熊熊的五四精神的烈火,必须传承,必须发扬,必须有所“为”、有所“用”。

铭记“五四运动”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并发挥我们的才智,用我们的方法,将这经典的五四精神不断的发扬和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活动,要让每一位同学意识到我们作为青年人的价值,明确我们新一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虽然轰轰烈烈的五四已经过去了92年,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纪念五四,仍然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民主”、“科学”、“爱国”这些永远不会褪色的“五四”伟大精神遗产,这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活动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展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体现我们的热情。并且加进大家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体会和培养团队精神,使得我们整合后的数计学院能够变得更加的团结。

四、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2011.05.20晚7点合01教室

五、宣称方式:

由宣传部绘制宣传板,进行宣传

六、活动流程:

1、由主持人介绍与会的领导,并作出热烈欢迎;并宣布此次活动正式开始。

2、回顾五四精神。由主持人配合着做好的PPT简述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对这次运动背后的精神进行挖掘,让大家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次震惊世界的爱国运动,激起大家的爱国热情;

3朗诵节目的表演;

4、通过简短的学习了PPT之后与感受了表演同学激情的朗诵后,同学们关于五四精神的思想有所提升,此时主持人布置关于五四精神的题目,让大家分组讨论并的出答案;

5 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穿插2个节目

6、开始击鼓传花的游戏被选中者给出之前题目的答案,全体同学认定答案是否正确,通过则给予小礼品奖励,没答出来则给出相应惩罚(节目表演)、 7

8、播放视频,让大家的思想得到升华。

9由领导进行总结

9、主持人致结束语并宣告此次团组织生活结束。

七、幕后工作及安排:

1、PPT的制作与视频的寻找

2、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3、活动所需物品的选购

4、场地的布置

5、活动的过程记录

6、活动结束后会场的清洁

7会场的秩序问题,

八、预期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以“传承五四风采”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能够让大家回顾曾在我国史上具有轰动的“五四运动”,并且回顾这次运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引发出的五四精神的所在。让每一位同学对五四精神有一个新的诠释和解读。将宝贵的五四精神记于心中,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将这种可贵的精神进行发扬和传递,提升每一位同学的素质和内涵。

增强我们数计学院同学的凝聚力,让大家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发现身边同学的长处和优点,增进对同学的了解,增强同学间的交流。

备注(自行准备)

1. 有关主持人的台词 需要准备

2. 主持人之间的配合 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

3. 对各个同学的调动工作

第4篇:弘扬五四精神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九十年了,整整九十年了,五四运动走入了记忆,留在了历史。然而,她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丰厚而深邃的。青年学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敢为人先,勇敢地站出来,唤醒国人,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这样的五四精神是值得每个国人学习的。同样,大家都身为共青团的一份子,在目前相对的好形势下也很有必要通过不断学习共青团的先进精神和新世纪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精神,提高团员意识。身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又是国家“211”重点高校里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这样的勇气,精神,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负责,为此,我们车辆工程班特举行了“弘扬五四精神,善恩小学助学行”团日活动。

二、活动主题: 弘扬“五四”精神

三、活动目的:

1、进一步加强本班级团支部团结协作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班级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思想觉悟,促进班级同学之间学习、生活的交流。

2、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激发同学爱国热情,引导同学争当时代青年先锋,在实现共青团事业新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充分展示我们班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活动时间: xx年4月12日

五、活动地点: 闽侯善恩小学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向全班同学征求活动意见,充分发挥班级同学的聪明才智,同时达到在班级同学间宣传活动的目的。

2、班团委开会,确定活动方案,做好活动人员的分配。

3、联系善恩小学的老师,了解该小学具体情况,以及商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问题。

4、组织同学到各宿舍收集废旧书纸、塑料瓶,收集好后,统一卖到废品回收站,将所得的资金给善恩小学的学生们买书籍,和学习用品。

5、组织同学学唱《善恩园有爱》,以便到时可以同善恩园的孩子们合唱。

6、宣传委员作好活动海报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次活动。

7、班级干部对善恩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善恩小学的老师进行一些活动当天情况的友好协商。

(二)活动阶段:

1、班级同学于活动当天早上8:30集合完毕并乘车前往。

2、9:00—9:20活动前准备,分好各小组。

3、第一阶段:

进行一个简单的送书仪式,将在活动之前在班级收集废品的钱买的书,有《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有关讲述五四运动小故事的书籍。 第二阶段:

将同学分成两组,对于低年级同学,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一些集体游戏,如带球跑等活动。对于高年级同学,主要是给他们讲述五四运动英雄、烈士的故事,以及共青团如何诞生等内容。 第三阶段:

同善恩园的孩子们合唱善恩园之歌《善恩园有爱》,结束此次活动。

4、收拾物品,清点人数,准备返校。

(三)后期工作:

1、召开班级全体同学座谈会。让大家谈一谈对此次活动的看法,以及大家在此次活动中受到的感悟和教育。

2、完成活动的报道与总结。

七、活动经费预算 海报: 20元 条幅: 30元 交通费: 100元 活动奖品: 50元 矿泉水: 20元

总计: 220元

第5篇:大学晚会策划书——“五四”晚会策划书

迎五四青年节

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院学生会文艺部

时间:2013年3月5号 川外南译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纪念“五四”爱国运动,继续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并结合我院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所以举办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的

弘扬五四精神,号召青年朋友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丰富学院文化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我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三、活动主题 怒放青春,唱传国魂。

用青春的年华释放出激情的生活活力,用每个人的点缀来衬托年华的绚丽。

四、活动开展

(一)、活动各个阶段时间安排

1、活动策划:3月22日定稿,3月24日上交审定;

2、活动通知:3月27定稿,3月28日上交审定,3月29日将通知各班班委,制作宣传海报;

3、最终策划时间:4月10日晚8:10前发到每个人手中;

4、各班节目名单上交时间:4月15日

5、第一轮节目筛选:4月18日

6、第二轮节目筛选:4月20日上午8点—11点30分

7、走台:4月24日下午6点—9点

8、装台:4月25日下午第二大节没课的成员感到会场,进行布置。

9、试音/准备就绪:4月25日6:00前完成所有事宜。

10、晚会:4月25日晚7:00—9:30。

(二)、活动具体开展

1、确定策划跟通知,将策划发到群邮箱后,3月30日将海报(提前一个星期跟宣传部同学联系)展出,并且将纸质通知挂出,并且联系广播台将宣传广播稿播出;

2、各专业分派一个联络员(关注节目进程并且督促节目,定期向总负责人汇报。

3、各班必须准时上交节目详细信息(节目名称、节目形式、参演人数、节目时长、负责人联系方式等),逾期不交,视为作废;

4、晚会主持人提前1个星期将主持人词写好

5、提前邀请专业老师当评委,并且给相关节目进行修改、指导,确保节目的质量;

6、第一次筛选,由团总支相关同学(相关专业老师不必到场)到现场进行筛选,保留12-14个节目(根据主题、整体效果、艺术效果等);

7、第二次筛选,邀请专业评委老师到现场进行筛选,根据相关评分原则,筛选出8个节目最终入选晚会表演;

8、24日下午进行走台,根据整体效果安排节目上场顺序。并且做好相关调整、安排。

9、节目确定后,对入选的节目进行彩排,确保节目的质量。

10、4月25日下午进行舞台装饰(装台方案提前1个星期定稿,并且将相关所需物品购买好),可联系其他部门同学到现场帮忙,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必须提前完成(6:30前),由设备组总负责,组织其各部成员来协调配合;

(三)、晚会现场人员安排

1、设备摆放:音响*2(放于教室后方,一侧一个——1小组负责)调音器/五彩灯光(放于教室后方中间真对走道处——2小组负责)话筒*4(放于前排舞台侧面——3小组负责)泡泡机/烟雾机/闪光顶(放于舞台前方左侧——4小组负责)

2、演员、选手签到(位于舞台前方左侧——5小组负责)

3、坐位安排:(一排座嘉宾评委靠右侧坐,靠左侧留出支持人座位。演员和选手坐于最左侧靠门位置的第

二、三排——1小组负责)

4、统计分数:(坐于嘉宾评委后面,便于统计选手得分。——6小组进行分数统计。)

5、安排1人摄影

6、会场秩序及突发事件:由各小组代表协调负责。

(四)晚会当晚流程(注:每个篇章中间穿插选手进行演讲。)

1、主持人上台进行开场致辞,由主持人邀请相关领导上台进行重要讲话;

2、第一篇章——动荡的青春,播放“五四”运动当天相关史实视频,并由参演者进行开场舞表演,正式拉开晚会序幕;

3、第二篇章——黎明的前夜,节目形式可以是朗诵、合唱等;

4、第三篇章——新生的曙光,节目形式可以是情景小品、舞蹈、合唱等;

5、第四篇章——博学的才华,“五四”运动相关知识有奖问答。 第一阶段:抢答题。由主持人读出题目,同学们举手抢答,最快者获得答题机会,答对有奖。

第二阶段:挑战题。举手获得一次答题机会,题型是填空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答对获得抽奖机会。

6、第五篇章——年轻的我们,邀请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然后进行一次多人大合唱,节目结束;

7、嘉宾点评活动,并作提升总结。

8、主持人出场,致主持人词,晚会结束。

9、合影留念。

五、报名须知:

1、各班必须上报1—2个节目,节目形式、内容必须与主题相符合,由系内进行本系节目的筛选、排练等;

2、节目必须确保质量,每个节目时长控制在8—10分钟。

3、各班必须上报一名演讲者,参加演讲比赛。

4、参赛者必须遵循规则,每位参赛者演讲时长不得超过5分钟。

六、 资源需要:

物力需要:阶梯教室、海报、展板、音响设备、活动现场布置的材料(包括背景幕布、气球、彩带、五星红旗、等)、冷焰火、请柬、节目单、服装、舞台道具、拍手、小红旗、嘉宾饮用水、荣誉证书等。 人力需要:团委书记、专业评委老师、团总支成员成员。

七、活动中应注意细节

注意好维持秩序工作,如有突发事件相关负责需及时解决,其他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需随即应变,灵活解决。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苏琼芬

2013年3月5日

第6篇:五四歌咏策划书

财经系庆"五四"歌咏比赛策划书

1. 活动主题: 歌唱红歌 2. 活动目的:

孩子们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活动中对孩子们渗透"五爱"思想教育。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将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举办一次"歌唱五月红太阳"为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

3. 活动时间:5月4日 4.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5 6 活动对象:会计全体同学 活动具体要求:

(1)参赛组队要求:各班组织1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30-50人左右的合唱队参加比赛,每支合唱队须有指挥一名,伴奏可选择录音带或乐器,但须自行解决。 (2)参赛歌曲要求:每支参赛队需唱两首歌曲,合唱歌曲的选择必须是红歌

(3)参赛报名要求:各班于2010年4月25日前向比赛组委会报送参赛合唱团的人数、曲目、领队、指挥的姓名、联系电话。

(4)参赛着装要求:服装穿着整齐、得体,舞台形象落落大方,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5)比赛出场顺序要求:比赛先后出场顺序按抽签结果顺序进行,赛前由各班负责人对参赛顺序进行抽签(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其它未尽事宜和彩排时间将另行通知。

7.评分标准:

(1)演唱的歌曲必须完整流畅,无中途重唱、停唱现象。(4分)

(2)演唱者声音整齐、音色统一;合唱声部间声音要清晰、和谐。(2分)

(3)演唱的感情要到位。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2分)

(4)能准确地把握音准节奏,咬字准确、吐字清晰。(2分)

注:评分最后结果以10分制进行计算。去掉评委打出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算出平均分。

8:比赛评分标准及奖惩设置:

(1)、比赛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比赛将邀请专业老师担任评委,各参赛队最后得分取各评委给的得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2)、演唱基础:40%

含:音色、音准、节奏、完整性等

(3)、演唱技巧:30%

含:声情处理把握、表现力、合唱队各声部的配合默契度等

(4)、整体效果:10%

含:服装服饰、舞台效果、感染力、观众反应等综合表现

(5)、作品内容:10%

含:格调、内涵

(6)、参赛队人数30-50人 10% 9:设置奖项:

(1)、一等奖:一个班 (2)、二等奖:两个班 (3)、三等奖:三个班 (4)、优秀奖:若干班

为了庆祝五四青年节,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激励

(5)、最佳指挥奖一个班

注:依据最后得分排序,评出

一、

二、三等奖。最佳指挥奖也由评委依据各系合唱队指挥在场上的表现评出(注:如果指挥是教师则不参与最佳指评比)。获奖队伍将颁发锦旗或证书。

10 策划人:

宣传委员:杨茜

组织委员:许丽芬

会计电算化(6)班 2012年3月7日

第7篇:宣传雷锋精神策划书

雷锋,一直是我们人人皆知的英雄。他虽然没有立下天大的功劳,虽然没有殉职于洒满热血的战场,可是他依旧是我们心中一位永垂不朽的烈士。他身上所体现的“雷锋精神”至今还是我们在大力宣扬的美好品质。以下是宣传雷锋精神策划书,欢迎阅读。

活动背景

3月5日为雷锋纪念日,秉着弘扬雷锋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物业人员与业主的亲密度,将雷锋精神贯穿于物业服务之中,同业主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初衷,公司将展开20**“三·五”学雷锋月活动。

活动时间:

20**年3月

活动地点:

丽岛物业各物业服务中心

活动参与人员:

全体员工

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社区,以“五心”服务,筑美好家园。

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通过前期的活动宣传,让业主获知活动内容,激发其参与兴趣,具体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1.1横幅宣传或LED电子显示屏等

各服务中心针对常用现场宣传手段进行活动主题、时间等相关信息的宣传。

1.2网络宣传

各物业服务中心通过微信群、业主QQ群等方式发放通知,使业主了解当天活动概要。

2.走访活动

2.1走访空巢老人

活动对象:60岁以上空巢老人

活动内容:活动期间,物业服务中心人员组队前往园区内空巢老人住处送温暖,可以送日常生活用品,也帮老人理发、打扫房间,问候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等。

2.1走访残疾人士

活动对象:园区内残疾人士

活动内容:活动期间,物业服务中心人员前往其负责区域内残疾人士家中进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方便清理或整理的物品,或帮助解决一些事情,了解他们的相关需求,表达公司人员的祝福和关心。

3.现场活动(设置“学雷锋便民服务点”)

3.1活动现场布置

a.各服务中心于园区人流集中区域或明显区域进行物业服务点布置,但不得妨碍业主正常出行;

b.现场服务包括义务维修小家电,义务为业主磨刀具、测身高、量体重、血压等项目;

c.各服务项目前张贴服务项目名称方便业主选择;

d.于活动场地合适位置摆放“雷锋光荣榜”,展示物业人员的好人好事,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张贴业主好人好事;

3.2现场活动内容

a.对于参与活动业主各项目负责人填写《信息登记表》;

b.询问业主具体服务内容;

c.完成业主该项目义务服务体验;

d.对于当天前往但未能完成对其服务的业主做好相关记录。

4.家园清理

各物业服务中心组织物业人员经行家园清理活动,清理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灰尘清理、公共设备设施清理、杂草清理、小广告“牛皮癣”清理等。

5.后期总结与成果展示

5.1活动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收集大家活动的感受和建议,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总结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方案探讨,思考下次活动创新方案。

5.2成果展示

整理活动现场的照片、视频资料等经行网络展示,同时统计活动期间服务数据进行成果汇报,展示于各服务中心宣传处。

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中注意礼节礼貌,热情周到;

走访残疾人士时注意用词,平等对待;

活动前各物业中心负责人要对现场活动进行合理分配,确保现场秩序;

现场人员过多时组织排队等候,避免出现骚乱现象;

出现突发状况要及时向负责人汇报。

第8篇:传承雷锋精神策划书

传承雷锋精神,绽放雷锋光芒

__学雷锋活动月志愿服务活动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四十多年来,雷锋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雷锋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推动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学雷锋活动月到来之际,在校青协的组织倡导下,各学院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清除校园小广告,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从氛围的营造、全体师生的宣传发动到实实在在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践行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月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使参与者体会了奉献带给他们的快乐,也使雷锋精神在校园中绽放着无限光彩。

上一篇:篮球赛文艺节目主持词下一篇:评价个人工作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