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职能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售后服务职能

积极转变职能 切实服务地方

广州质监部门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上,以转变职能为根本,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打造服务型机关上下功夫,努力为促进广州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质量技术环境。

广州经济发展正进入整个产业优化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围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任务,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广州质监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努力创新质监工作模式。

为此,广州质监部门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上,以转变职能为根本,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打造服务型机关上下功夫,努力为促进广州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质量技术环境。

切入点:抓整个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转变生产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加快产业质量优化的过程。广州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仍然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占了82%以上。

对此,一方面,除了食品和部分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类产品外,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产品,应当主要通过市场的机制进行优胜劣汰,或依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和市场调节的手段,推进产业的转移、转型。另一方面,着重在广州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和创意等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到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级化,加快传统工业和基础产业改造升级,以及主要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找到质监工作的切入点,从以往注重抓企业抓产品质量监管转到主要抓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上来。

重点: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近年来,广州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是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对产品质量安全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外因作用,相对企业是客体关系。因此,在加强企业、部门、政府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建设中,必须把强化和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作为搞好质量工作的根本,有针对性地在以下4个关键环节下功夫。

一是严格认证认可管理,强化市场准入,变行政审批为第三方认证。申报成立广州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并由中心独立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坚决取缔“三无”生产企业,对不合格产品实施强行退市。同时,继续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及重点产品原材料认证,提高产品安全准入门槛,这样不仅把住了产品生产加工质量的总关口,还促使企业优胜劣汰。二是推动制标采标,强化过程目标控制。大规模企业、出口企业、A级食品企业、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类产品加工企业的采标率必须达到100%,确保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以达到强化过程控制的目标。三是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强化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对监管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增强监管的针对性、行业的自律性和执法的有效性。四是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强化质量责任追究。对召回的产品必须由企业自主召回,并负责处理或销毁,同时必须由企业主动公布。

通过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形成以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为核心,建立从源头抓质量的长效机制。

根本点: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质监工作必须拓宽视野和服务领域,在更好服务企业的同时,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为广大企业需要和社会稳定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但质量安全工作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理顺了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质量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监管手段更多的不具有承担全面责任的性质,尤其是直面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形势,政府将从一些直接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行政审批性质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由第三方具有一定资质能力的检测检验或认证机构,对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提供符合性证明的合格评定活动。

这样,在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有限型”的过程中,质监部门监管质量安全工作的意义得以更好的体现。

根据广州市的成功实践,质监部门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把发展现代质监服务与强化社会公共服务相结合,与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立足广州,面向华南,着力打造国家一流、国际先进的质监服务新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做强做大广州质量技术中心,标准工作实现产学研同步,以推进“数字质监”为手段,建设特种设备安全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大力发展质量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等等。

落脚点:条块结合、部门联动

质量工作是一个覆盖一、二、三产业,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部署去考量。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广州市探索出了建立高层次的领导工作机构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广州市质监部门在2007年的专项整治中,充分发挥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行动,赢得了上级和社会的赞扬。直面当前质量工作的新形势,认真做好了3件事:一是推动以质取胜发展战略的提升,形成条块结合、部门联动新格局。会同其他职能部门,牵头草拟了《广州市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发展纲要》,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建立质量综合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保持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协调性。如建立“标准和品牌战略”、“食品安全”等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信息,分析形势,讨论问题和研究措施。三是加强宏观质量状况分析研究,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评与研究,编写年度质量状况白皮书等,以便有效地增强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考评点:建立全面科学的实绩评价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人才队伍”,“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去年以来,广州市局突出部门的实绩评议考核,细化政府职能的转变,面对转型发展承担的繁重任务,质监工作实绩考评主要抓住这4个重要标尺: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积极推进质监职能的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监新模式。二是理清发展思路,以创新的工作方法把质监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三是继续解放思想,把创新能力作为实现质监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长抓不懈,以好的党风促政风。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广州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新特点,继续解放思想,努力推进质监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梁嘉炽

第2篇: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服务新农村建设

摘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构建,不仅是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换、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使然。然而,由于乡镇“全能政府”理念偏差、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体制”、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因此,为构建乡镇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强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规范乡镇政府职责、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培育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以创新农村治理方式。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换;新农村建设

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其履行职责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重大影响。但目前中国很多地方的乡镇政府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职能“错位”现象,如何使乡镇政府的职能“归位”?如何构建乡镇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事关乡镇政府自身的变革和新生。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基层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层级分工凸显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同层级的政府,其行使职能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按照政府职能层级分工,作为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职能应准确定位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国己全部免征农业税;乡镇行政建制己做了合并行政村和合并乡镇的大幅调整;农村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这些新情况使乡镇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乡镇政府尽快从过去“催粮收款”、直接指挥生产转到落实政策、增强公共服务上来,尽快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到为三农服务为主上来。公共服务特别是为三农服务,应成为乡镇政府的核心职能。理论界也一致认为,在新阶段,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选择乡镇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有利于积累经验,走出困境。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乡镇“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其次,乡镇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乡镇政府应弥补市场缺陷,承担起由市场、企业和个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使公共服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和调节器。由于我国仍然是经济建设主导型政府,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的问题突出,公共设施的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则更为严重。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后,农民个人不愿意也无力投资公共设施建设,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少,使农田水利、公共卫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降低了农村防洪抗旱、防疫疾病的能力,扩大了城乡差别,从而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隐患。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乡镇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提供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所必需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是当前基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大农村公共品提供力度,完善农村的各项公共事业,创造满足农民需求的环境氛围,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谐的乡村关系就必须明确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作用。因为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管理体系,它最清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的呼声。

再次,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各项工作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服务型政府构建也越发凸显重要性。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够统领农村其他各项改革,达到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积多年经验,乡镇机构改革不应该在原有体制内循环,其方案设计应该是建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增强公共服务特别是服务三农基础上,这些正是乡镇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应该只理解为“县上收管理权”,核心是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真正体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体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大病统筹、养老保险等各种民生工程理应成为乡镇政府的工作内容,它是保障民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有效措施。实践表明,统治型、经济建设型政府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功能和作用的,只有服务型政府才能够办到。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给政府自身和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需要寻找其错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笔者认为,乡镇政府的角色错位,是长期以来多种矛盾交织、积淀的结果,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全能政府”理念导致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政府治理理念的滞后是造成乡镇政府服务意识缺位潜在的主观的原因。不可否认,在任何社会中,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政府,社会就要失范、混乱;政府是必要的,除了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者之外,这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的共识。然而,政府也是有限的,它不仅表现为政府的职能有限、责任有限,同时也表现为政府的权力有限。然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还认为政府是无所不能的、永远正确的。正是在全能政府理念的影响下,混淆了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职能和边界,政府承揽了许多本属于市场或企业的职能,而同时又没有履行好本属于自己的职能,结果导致乡镇政府角色的错位,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乏。

其二,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体制”造成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偏移。在这种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上级政府制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和数字化后,以指标和任务的形式层层分解下达,从县到乡镇甚至到村,并以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乡镇政府官员的升迁、荣誊都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挂钩,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这种层层承包式的“经济—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县—乡镇—村”连坐制。在这种体制中,上级往往只关心下级任务和指标的完成结果,却不管下级采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来完成这些任务和指标,这就从体制上导致了乡镇角色的错位。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而忽视了乡镇基层政府的工作自主权,往往使乡镇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乡镇政府只能选择对上负责,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而无暇顾及乡村的公共品需求。即使乡镇政府向乡村提供了公共服务,也是在上级政府决策下进行的强制性供给,而农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却提供不足。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较弱的服务色彩致使其对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其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导致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乡镇政府作为行政体系中的基层政权,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来自于上级政府的激励和乡村民众的压力。但在目前,对乡镇政府政绩的评价以及干部个人的升迁权掌握在向乡镇分配任务的县级政府,而不是直接与政府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农民手中,造成乡镇政府对乡村的公共品供给处于上无激励拉动下无压力推动的境况。在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服务只是一个很小部分,乡镇政府的大量精力花费在上级安排的各种任务和考核上,而无财力和物力来自主提供农民所需要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也缺乏来自乡村民众要求提供公共产品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品供给政策,这种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对乡村公共品供给诉求能力极低,他们往往想不到也不敢向乡镇政府提出公共服务的问责。这种无语可说或有话说不出的失语状态,既说明农民没有关于服务需求的权利表达,也说明乡镇政府还没有真正把自己定位于为农民服务。可见,在缺乏上级政府的合理激励和下级乡村民众的适当压力下,乡镇政府难以被调动起来对乡村社会提供有效公共服务,致使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三、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思考

乡镇政府是党和国家在农村行驶公共管理职能至关重要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其职能的转换与定位关系到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政府应弱化行政管理职能,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致力于乡镇区域内的地方性公共品供给,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一)明确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所以乡镇政府要彻底转变过去的“官本位”思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长期以来,我国乡镇干部从思想观念到管理方式都习惯于传统管理型政府的那种对村干部强制下达任务,发布各种行政指令的做法,认为乡镇政府的功能是对农村进行管制而非服务,这种重管制轻服务的观念和工作方式显然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每个乡镇干部应该意识到:政权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就是运用税收等形式收取上来的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来说,就是要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包括直接为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生产和后勤服务等。

(二)完善法规,规范乡镇政府职责

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分配,更没有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导致上下级政府间职责权限不明晰,事权不断下移,使乡镇政府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缺乏自主权。因此,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是减轻乡镇政府负担,还权于乡镇,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和必然要求。现阶段,应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使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执政和公共服务水平,是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乡镇干部队伍的素质总体上不容乐观,其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少乡镇干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中专教育,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这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多渠道、多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真正为基层政权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打造一批合格的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创新干部培训机制,要把提高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作为当前干部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干部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外出学习、外派挂职、进修深造等形式,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创新干部任用机制,明确新时期选拔任用乡镇干部的新标准,建立评价乡镇干部政绩的新办法,对优秀的乡镇干部要及时表彰提拔,对不称职的乡镇干部要及时教育、诫免、辞退,从而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导入群众考核、公开评议等制度,进一步促进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与服务意识的提高。

(四)整合乡镇范内的公共资源,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公共层次

乡镇政府要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相应自主性的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失调的问题,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千条根针”的状态,整合、撤并“条条”,实行以“块块”管理为主,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事项,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把服务范围延伸到二、三产业;提升服务层次,实施“一站式”阳光服务,把乡镇的多个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起来,集中设立服务窗口。

(五)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创新农村治理方式

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当中,越来越注重社会力量的整合,公民和各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受到重视。这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进程推进的必然过程,也是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采用的做法,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现在农村的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如专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引导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和组织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许多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乡镇一级政府应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全局、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利于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通过健全民间组织法律法规、简化完善民间组织注册登记制度,给予农村中介组织宽松的生存环境;通过财政贴息、低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农村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帮助农村中介组织完善组织规章制度和治理机构,给予相应的组织发展、管理培育,提高农村中介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结合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应把相关经营性的管理职能逐步下放给中介组织,强化农村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从而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9.

[2]柳亮.农村配套改革后的乡镇地位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建立[J].社会主义研究,2006,(5):78.

[3]姬秀娟.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7,(2):136.

[4]肖文涛,黄保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履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3):91.

[5]覃美英,程启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索,2007,(3):116.

作者:张 磊

第3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

摘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政府管理境界。服务型政府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塑着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确保政府整体行为取向真正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管理;以人为本



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1](p.32)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模式。中国三十年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政府功能获得令人赞叹的成绩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重塑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的过程。这一重塑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的核心目标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我国长期探索、特别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政府管理境界。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

把服务型政府定位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是我国公共管理适应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的目标选择,也是改革开放经验所证明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选择。这是一个经过长期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终至明确的政府管理目标,经过从转变职能的改革到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外部条件。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经人大批准成为国家意志。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p.327)。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或者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因是什么?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公共部门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浪潮。以3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为价值取向的公共部门改革旨在通过借鉴私营企业的理念和实践、大量使用市场化手段使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更具有回应性。实际上,公共部门改革并不全然是一场追求效率的改革,相反,它为政府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许多富有活力和弹性的举措,如,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简化服务手续与推行流程再造,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合同制等。全球政府改革风起云涌的动因,不仅在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危机、传统官僚制的无效率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而且在于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与信任危机以及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更快的公共服务以及更多的公共事务参与。美国学者丹尼斯•A•荣迪内利认为,全球化、技术创新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的便是本国公民向其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公民对政府与日俱增的期望常常引起公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政府信任的流失,这增加了改革的压力。而西方公共部门改革运动正是西方各国政府为回应日益蔓延的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展开的[2]。

(二)我国政府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经过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支持。特别是最近两三次改革,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政企分开、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府机构改革、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行政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开始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但是,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比,我国的政府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政府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直接干预以及行政审批的事项仍然较多;而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到管好。例如,规范市场秩序,虽经多年努力,仍不能令人满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相对薄弱。二是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职能分工的权责脱节,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掣肘,协调配合不力,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同时并存的现象。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有些管理职能又过于集中,决策、执行和监督集中在一个部门,权力缺乏制衡,不利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设置仍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新形势下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

全球化的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方面,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难度也更大。不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顺利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强烈的矛盾。“各种调查和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希望看到政府改善和提高为民服务的方法和质量,即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切实有效地扩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公民也希望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2]而在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尚有差距,不少地方政府单纯注重GDP增长,一味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新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显现,大量的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也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以及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角色定位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结果,是人类管理理论精华的积淀。它依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依托公共性理念,构建于现代民主、法治理论基础之上,呈现出丰富的内涵。

1.“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实施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的思想,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评判工作的唯一标准。

2.“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不再是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为此,应当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应该退出的就坚决退出;合理划分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职能,整合组织结构,避免职能交叉;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培育和鼓励第三部门、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事业管理;政府职能和服务重心下移,建立“社区导向的政务模式”。

3.“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法治之下的政府权力是一种有限权力,政府在权力、职能、规模上皆受法律的明文限制。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由法律产生、受法律控制、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它要求政府服务程序化、规范化,不仅追求行政行为的效率,而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通过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公示听证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通过职位分析、职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制度明确工作目标;通过控制自由裁量权防止行政行为的显失公正,以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政府服务,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公民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政府服务要以人民诉求为导向,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以公民的期望决定策略的设计,以公民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容,以公民的满意度衡量政策执行的成效,以公民的评价决定政策变迁的方向。树立公务员的责任心、爱民情、亲和力。在行政决策中充分尊重民意,推行阳光行政,实现政务公开;制订政府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品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单一窗口式”服务,创建高效政府;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增强政府的亲和力。

5.“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是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公民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履行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的法律义务,并承担责任。政府不仅要为行使的每项权力承担责任,而且也要为拒绝行使法定的权力承担责任。人民不仅有享受政府服务的权利,而且也有监督政府行政、要求其承担责任的权利。

可见,服务型政府既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也是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政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每一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决定政治、行政等上层建筑的形态,行政管理形态必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统治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管制型”政府,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服务型”政府。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的前期,与这一生产方式相适应,适时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凸显了后工业化、特别是信息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政府改变组织结构,突破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格局,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强化政府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职能,建立“高效、廉洁、透明、民主”的政府。这体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明确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政府在职能和工作方式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型,是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的革命性突破,是政府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程。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角色定位

根据党的十七大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模式,从当代政府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这两个角度来作理论观察和分析。

1.从发展型政府到市场促进型政府:政府经济角色的演进。由于政府行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先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来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选择。有研究这样认为:“如同‘东亚奇迹’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发展型政府’而不是‘服务型政府’,是对当代中国政府发展现状的合理定位”[3]。这里的发展型政府指的是政府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完成和支持相关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即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的政府。一般来讲,发展型政府的目标主要是经济发展和干预现代化进程。就本质而言,发展型政府是一种遵从市场的模式,国家的计划与干预在于扩大市场,以降低市场风险。政府的主要动机是经济增长和干涉工业化事务,政府主要通过利率、税收、工资水平以及工业机构来规范私有化因素。发展型政府具有四个特点:由精英构成的政府官僚体系;政府体系的高效率运作;政府干涉与市场经济模式的完美结合;政府授权的非政治经营组织(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组织和日本的MITI)[4](p.16)。

可见,发展型政府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好政府”。这个“好政府”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但是发展型政府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带来高效的经济增长,又会引发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大量腐败现象。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对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的现阶段,政府的作用不可能取代市场,相反,它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并积极去实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任务。特别是当经济向纵深发展时,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经济体制做相应的转变,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不放松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个基本事实是,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必须拥有相对充足的资源,而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负面影响。这时,纵然有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的良好愿望,政府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政府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履行以经济职能的有效履行为前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护产权方面以及保护商业关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现实来看,这一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还远未完成。目前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个有效的政府,以完成创建和维护一个良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任务。世界银行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有效政府”的理念强调的不是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政府规模的最小化,也不是政府的某种特殊角色定位,而是政府引导、增进市场经济的有效性。这种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就是西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奥尔森(Mancur Olson)所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奥尔森指出,“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5](p.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经济角色经历了从“垄断主导性经济主体”向“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过渡:一方面,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政府逐步放弃了对资源的全面垄断和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开始了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撤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登台唱主角,从早期的直接兴办企业到后期的层层经济目标责任制以及招商引资狂热,导致了重复建设、粗放经营、地方分割、部门保护等种种弊端。这就是说,政府扮演了“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角色,而在制度保障、市场环境缔造和公正仲裁等方面着力不足。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进一步转换——从“积极的经济主体”到“制度保障者、市场环境缔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转移,即“强化市场”成为当代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强化市场的方式不是由政府代替市场中的主体去创造财富,而是要创建现代市场经济所赖以运行的外部制度条件,即政府并不是直接为人民提供财富,而是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人民能够自我创造充足的财富。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类投资者、消费者提供一个稳定、统一、公开、可预期且有效率的市场制度环境,保证各种创新机制有效运转,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这对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来说,是一个有力的理论说明。也就是说,随着原先体制改革先发优势的逐步弱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努力,逐步从原先的“放”,转向顺应市场体系发育和市场秩序扩展的内在需要,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地方治理模式的优化。

2.能促型政府: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定位[6]。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特别强调了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我们再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来分析服务型政府目标的价值内涵。这里,我们先引入“能促型国家”(the enabling stat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新理念。该理念既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国家转型实践的理论化概括,也代表着一种新兴的社会理念,旨在为社会改革和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指明方向。能促型国家的理念旨在颠覆传统的福利国家观念,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从政府提供向民间提供转型。在传统的福利国家模式中,福利提供者大多是公立组织。支撑这一做法的观念来源于某种对公共产品理论的僵化理解,即认为社会公益事业属于公共产品,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会产生失灵,因此,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模式中,民间的福利组织甚至根本不存在。一旦政府决定为全社会提供某种社会福利,那么,接下来的做法一定是铺摊子、设编制、建事业单位。同传统的福利国家相比,能促型国家采取某种市场化的路径从事社会福利。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能促型国家拥抱“民间提供服务,而国家出钱‘买单’”的理念。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服务和福利民营化的新趋势,学者们把这一趋势称为“公共产品的民间提供”(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从而打破了由于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只能由国家来提供的传统观念。

第二,从国家直接拨款支持向国家间接支出转型。在能促型国家的实践中,国家的职能不再是直接为公众提供社会福利的服务,但是也并非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提供这种服务的民间组织提供支持,其中主要是财政支持。支持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方式包括:通过竞标把福利服务的合同外包给民间组织;直接向救济领取者发放现金或者代金券,让他们自行选择心仪的服务提供者;为购买社会福利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税务优惠。国家退出社会福利提供领域但又致力于促进民间非营利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其主要政策考量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服务的竞争性和多样性,减少原来公共机构提供所带来的垄断性和官僚化的弊病,从而更好地为福利的受益人服务。

第三,从保护劳工向保护工作转型。传统福利国家模式由国家包揽社会责任。社会福利给付的发放呈现普遍主义和非条件性的特征,从而使劳动者的收入已经不大同其劳动成正比。同传统的、正宗的、社会民主福利国家的模式有所不同,能促型国家推崇所谓的“公共支持私人责任”(public support for private responsibility)的理念,即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民间,也就是个人、家庭、社区和非营利组织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不再以普遍主义和非条件性的方式发放社会福利给付,而是采取种种目标定位的方法,把福利递送给最为需要的人;同时,福利给付附带激励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奖惩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的政府职能和政府角色模式,同时也没有任何国家的政府角色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阐述了一个能促型政府的管理类型,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参照系。管理的时代潮流告诉我们,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福利功能应高度重视,但是政府直接包揽过多的社会福利供应也存在诸多弊端。所以,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目标定位,以开阔的眼界充分把握了世界的管理潮流,又以开阔的思路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既实事求是,又不拘一格,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目标方式。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塑着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

(一)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公民本位的政府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p.15)。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观。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经济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这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正是这样规范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近年来,政府将“亲商、安商、富商”服务意识扩展为“亲民、安民、富民”,便是对以人为本、公民本位政府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生动实践表明,“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1]。以公民为本位,就是要求政府一切工作都是以满足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就意味着由“广大人民来决定要不要政府服务?要政府服务多少?人民需要什么,政府就应该提供什么,而不是政府可以提供什么,人民就得接受什么。政府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以人民的自愿为基础和前提,不能带有强制性”[8]。也就是说,政府职能的范围、内容、重心和行政方式不是政府以自己为中心而设计出来的,而是以公民之需求为基础,通过公共选择过程才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以及怎么管”。在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机制中,政府角色定位为服务者,社会、企业和公众的意愿要求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出发点;社会、企业和公众既是治理的对象,归根到底又是服务对象,是政府权力运行的中心,是社会治理舞台的主角,而政府只不过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公共行政服务组织。

(二)确保政府整体行为取向真正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明确规范了政府职能的四大领域,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而言,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为此,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进而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而这也是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服务型政府之基本内涵。当前,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并将公共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只有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克服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缺陷,才能增进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广大民众有效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在认真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创新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1.将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首位。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积极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充分就业,探索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失业率。建立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增加培训经费、政府购买岗位、实行岗位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就业。扶持政策惠及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切实加大对公共就业机构的投入,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就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低保”标准随物价上涨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应增长的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建立年度企业工资增长调控目标,确定企业在岗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基准线、预警线和底线,积极开展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以此引导企业做好职工工资的相关工作。全面建立廉租房制度,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使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3.强化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创新体制的同时,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1)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从财政投入、物价等方面完善了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对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转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实行责任医师制度,建立居民家庭责任医师之间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2)认真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付费试点,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农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机制创新。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费用减免服务,为改变公立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营运机制,实行基本医疗药物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推进医疗机构运营机制改革。(4)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三)寓管理于服务,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的要求,要与行政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立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际,在准确把握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将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从革除某些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入手,争取在以下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推行政务公开,着力打造“阳光政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形式以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考核评议制度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基本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围绕群众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在公用事业单位深入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坚持做到所有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纪律、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内容全部公开。乡镇政务公开逐步深入,市县政务公开不断扩展,省级机关政务公开全面展开,学校、医院及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也全面实行办事公开。全面启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政务公开的形式和载体。

2.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平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县级行政审批中心、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室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对涉及行政审批、管理的事项实行“大厅式”集中办理,做到公开透明、行为规范、方便基层和群众。

3.改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质量,使各项具体管理行为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和柔性化。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积极探索部门集中行政审批的管理模式,创新创优作为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动力,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手段,树立服务品牌,形成服务特色。在完善首长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的基础上,结合窗口实际,积极推行提示服务制、预约服务制、上门办理制、代理服务制、延伸服务制等便民利民的服务新举措。从制度上推进政府管理职能从以审批为重点的管理模式向以服务为重点的管理模式转变。

4.树立合作政府理念,有效整合所有社会管理资源,形成政社共治、官民协同的政府管理格局。合作政府是指将一些公共的、私人以及自愿组织联合起来,实现跨越组织边界进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的政府,其合作既包括政府内部层的合作和跨越不同政府层级的合作,也包括跨越办事程序层级的合作和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在合作政府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新途径、新方式,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美]丹尼斯•A•荣迪内利.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民主治理中的公共行政角色的转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3]孙涛,刘颖.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角色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4]Meredith Woo.Cumings.The Developmental State,Corn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5][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J].浙江学刊,2004,(6);能促型国家的角色:事业单位的改革与非营利部门的转型[J].河北学刊,2005,(1)

[7]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8]周庆行,杨兴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扰[J].党政论坛,2004,(5).

[责任编辑:刘琼莲]

作者:柯健

第4篇:售后服务中心职能

第一章 定位

第一条 售后服务中心是公司商品售后服务的策划与实施的权责部门。

第二条售后服务中心是向公司客户进行二次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权责部门。

第三条 售后服务中心是独立核算单位,服务于公司客户和发展开发外界客户。

第二章职能界定

第四条 负责接受和开发客户维修或维护信息。有权按维修任务决定维修工作计划,有责满足客户的维修或维护要求。

第五条 负责电话回访确认安装验收及维修维护验收信息。有权调查确认客户验收信息,有责收集客户满意度信息。

第六条 负责维修维护配件采购和库存管理。有权采购与公司设备或系统相匹配的配件,有责确保采购的配件符合公司的质量要求。

第七条负责向公司的客户进行二次销售产品及其配件和服务,或新开发客户销售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权享受公司的营销提成政策,有责维护公司产品的品牌、价格体系和市场份额,有责提升部门的销售额和利润。

第八条 负责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和对公司品牌美誉度。有权开展售后服务和安装服务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的抽查,有权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有责提高客户满意度,有责收集、分析、报告客户意见,有责按有礼有节有度有利的原则处理和回复客户投诉。

第九条 负责提高售后服务的技术能力,缩短响应时间,减少售后服务周期。有权要求进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的培训,有权要求配置售后服务中心的装备、工具;有责确保装备、工具完整和完好。

第十条 负责制订和完善售后服务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收费标准、服务规范、表单、费用管理和配件采购规定等。有权提出优化建议,有责严格执行公司制度。

第5篇:发挥职能 服务大局

努力开创全市地税稽查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市地税稽查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稽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8年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座谈讨论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部署2009年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巩固提高,2008年全市稽查工作卓有成效

2008年,全市稽查部门以查处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为中心,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稽查规范化管理为主线,践行“宣城地税人共同价值观”,不断推进现代化稽查局建设,创新检查机制,深入开展地方税费专项检查和发票整治,查处案件392户,查补收入4392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税款3910万元,罚款306万元,滞纳金176万元。查处案件与查补收入均达历年之最,取得显著成绩,连续第三年被省局授予“全省地税系统稽查工作优秀单位”,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地税系统稽查案卷评审一等奖,连续获得2003-2005年、2007年、2008年“全省地税系统施行税收法制员工作制度先

进单位”等多项荣誉,为我市地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稽查方法创新有新探索。2008年,我们在总结宣城地税稽查多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将“创新五步走”完善为宣城地税稽查“八步工作法”,即:稽查调研—探索方法—查中反馈—稽查建议—案例评析—涉税研讨—稽查评价—案卷评审,有效转化稽查成果,充分发挥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如市本级在开展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过程中,对38户企业纳税申报准确率和错漏率进行分析,分单位、分税种、分行业等指标进行排序研究,从而发现纳税和管理上的一般规律和薄弱环节,以稽查建议等形式,帮助业务部门和管理分局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到2008年底,全市坚持了四年共组织了9次全市稽查案例评析和4次稽查案卷评审;组织全市地税稽查业务骨干分8个专题,先后对民办教育业、销售代理业、超市纳税人、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纳税人涉税问题、饮食业、企业所得税稽查涉税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形成了63份有较高质量的研讨报告。去年,我局撰写的《关于分级分类稽查的调研报告》、《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及防范》、《以四个一流为目标,推进现代化稽查局建设》等调研报告被省局收录汇编,在全省进行交流。2008年底,省局领导倪三立到我局调研,专门听取

了宣城地税稽查工作汇报,对宣城市地税局稽查工作方法创新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二)案件查处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稽查查补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共检查各类纳税人392户,查补收入4392万元,比上年增长56.3%,占地税税收收入比重达2.42%(全省为1%,全市上年为2.07%)。其中郎溪、宣州、市本级、旌德查补收入占地税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5.6%、4.4%、4.3%、2.8%。二是专案查处力度加大。全年共受理查处举报案件48起,查补收入325万元,其中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起。与上年相比,查处举报件数增加18起,查补收入增加233万元,增长253.3%。其中,宣州区和郎溪县等地,积极稳妥开展查处工作,较好处理了几起较为复杂的举报案件。三是联合办案水平不断提高。与市国税部门先后对平安保险和工行组织联合办案,核对数万份保单数据,开展稽查约谈等,查补收入130万元。

(三)地方税费专项检查取得新成效。一年来,全市各级稽查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开展总局和省、市局部署的各类专项检查工作,先后组织移动、保险、烟草、房地产、餐饮娱乐业、工行、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社保费和发票整治共10项专项检查工作。全年专项检查344户,查补收入4067万元,其中,“阳光稽查”组织纳税人自查2510万元,稽查部门检查1557万元。

一是认真做好查前准备。各地均成立了由分管局领导任组长,征管、法规、税政、基金、稽查以及各管理分局参加的专项检查领导组,加大领导力度,认真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其中,市本局对38户企业开展了“阳光稽查”查前动员会,宣州区对74户企业开展查前培训,宣州区、郎溪县、泾县等地还为管理分局兼职稽查员开展业务培训等,为专项检查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认真组织重点检查。为确保完成上级布臵的专项检查任务,全市采取“突出重点,统分结合”的方法开展检查。“统”体现在五个方面:统一检查方案、统一检查步调、统一检查程序、统一处理尺度,各项税费统查。“分”体现在五个结合:市局组织与县局查办相结合;市局督办与县局承办相结合;市局查办与县局协办相结合;稽查实施与管理协助相结合;税务稽查与纳税人自查相结合。三是各县市齐头并进。广德县围绕建筑、冶金、矿山等行业重点组织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查补收入652万元;郎溪县积极协助清理乡镇个体房地产税收,查补收入604万元;宁国市以房地产建筑行业为重点,查补收入366万元;宣州区、泾县、绩溪县餐饮娱乐业专项检查,旌德县房地产检查等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我市专项检查工作得到省局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稽查工作会议上专门进行了交流。

(四)企业所得税检查建立新机制。2008年,全市地税系统创新检查机制,实行“税政牵头、稽查实施、管理协助”

全新检查模式。全市共组织104人,按照“三年查一遍”的原则,对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户进行全面检查。具体做法是“本级先行,控制过程,带动全市”:一是区别检查对象,统一检查方法。当年检查面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户的30%进行抽选,不同行业各有侧重;稽查方法实行“两统一”,即统一以稽查局名义稽查,统一采取调账稽查。二是交叉检查为主,征管稽查协同。对备查对象进行分组,实行任务“打包”,分别由稽查和管理分局交叉稽查。三是阳光稽查先行,集中审理保障。所有户型实行“阳光稽查”,其中,市本级组织纳税人自查补缴税款达448万元,查补税款5万元以上的户型,集体审理定案,重大疑难案件提请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四是税费统一稽查,软件过程控制。所有检查户资料全部纳入征管软件的稽查模块进行管理。经统计,全市共检查325户,查补收入2523万元,其中市本级共检查38户,查补收入727万元。

(五)发票专项整治取得新突破。去年,全市地税与公安、国税联合开展“送法万人、检查千户、整治百镇、暗访十站”系列整治行动,声势大,效果好。一是强势出击。全市联合公安部门对汽车站、火车站以及餐饮娱乐等行业分别开展“5.12”暗访十站和“5.30”突击检查整治行动。二是破获大案。宣州区局根据举报线索,联合公安部门成功查处一假发票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一名,查获假发票1500份,

票面金额计15万元。三是联防联动。在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中,各地通力协作,联防联动。市本局协助合肥“402”等发票案件鉴定假发票4万多份,在专项检查过程中移交国税2户虚开代开发票案件等。

(六)稽查规范化管理有新举措。一是全面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在宁国组织了稽查案卷现场观摩会,全市开展“标准化案卷”活动,制订完善《宣城市稽查业务流程》、《宣城市稽查档案整理规则》等业务制度办法,经过全市案例评析和案卷评审,泾县、广德、宣州参评的案例以及宁国、泾县、郎溪等单位的案卷工作被评为优秀。二是全面推广应用新征管软件。2008年,全市稽查部门按照“同步录入,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新征管软件,委托信息中心举办了两次专题培训,稽查案件通过软件操作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全市稽查工作信息化水平。

(七)稽查“三个服务”水平有新提升。在“宣城地税人共同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中,全市稽查部门以“三个满意”为标准,切实做好稽查“三个服务”。一是大力推行“阳光稽查”。 2008年,所有专项检查全部实行“查前告知、查中反馈、查后回访”的“阳光稽查”程序,帮助纳税人自查自纠,解答咨询,反馈情况,征询意见,市本级、旌德县还推出个性化稽查服务,郎溪县稽查局获全省地税系统纳税服务先进单位等,宣城日报和中国宣城网刊登《宣城市地税局“阳光稽查”促发展》,得到社会广泛好评。二是积极探索税费统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税费统查新方法,将社保费检查工作纳入稽查任务之一。其中宁国市对12户检查对象2006-2007的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等情况,认真组织纳税人自查,检查情况并入稽查案卷,并将结果及时向基金及征管部门反馈。三是注重成果转化。围绕上级布臵的重点工作,在全市开展“稽查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等专题调研,举办了三期全市业务交流研讨会,组织撰写了全市1994—2007年稽查工作年鉴等,形成有价值的资料多份。

(八)稽查队伍建设上了新台阶。一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市局举办了一期全市稽查业务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及系统业务骨干讲课,全市共62位稽查人员参加。组织全市征管软件稽查业务培训,达70余人次。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宁国市开展“以考促训”,实行轮流讲课制度等,干部的专业能力有较大提高。二是加强廉政建设,提高防腐能力。各地认真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修订完善廉政制度,认真落实一岗两责、一案双查制度,牢牢把握“两条生命线”,增强了稽查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济困助廉,提升稽查形象。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积极打造和谐的稽查团队。其中,市稽查局帮扶广德县“红色母亲”营老妈妈的事迹广受社会关注和好评,去年,主要协助其参评了“2007年《感动宣城》十佳人物”、“第三届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并均获成功;与市状元书城联合为“红色母亲”开展了一次“全国知名作家安意如公益慈善签售”活动;联合宣城眼科医院为营老妈妈免费进行了眼科医治手术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各级稽查部门积极组织抗震救灾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交纳特殊党费和献血等,期间,市稽查局领导在大连学习期间,还组织培训班学员率先向震区阿坝地税局对口捐款5800元并致信慰问,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中国税务信息网》进行了报道。各单位还普遍关注乡村经济和教育事业,捐资助学等。被市直工委授予“2007年县级文明单位”、“最佳党日活动单位”等称号。

总之,2008年,全市地税系统稽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是各级领导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全市75名稽查干部团结拚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凝聚着全体地税同志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稽查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稽查战线上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们当前稽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是稽查执法水平不高。查处大要案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个别地方人为扩大“阳光稽查”范围,存在执法风险。二是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表现在案件上机率上各地进度不一,电子查账软件还在摸索,现代化稽查局建设步伐不快。三是稽查保障不力。在人员调配方面,一些稽查人员不能查账和办案,稽查整体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在稽查办

案经费、交通、办案设备等方面,有的地方配备不足,影响办案。四是稽查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不快。稽查人员平均年龄偏大,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少数干部系统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够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全市稽查工作总体思路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运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经济包括支柱性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并加深。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企业整体收益下降或亏损,地税组织收入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调整,全市地方税收将减收4.4亿元。以一季度为例,全市税收收入4.72亿元,同比仅增长1.9%,其中房地产行业下降32.4%,收入形势非常严峻,地税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

根据全市地税工作会议及全省稽查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市地税稽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宣城地税人共同价值观, 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大局,着力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发票专项整治,大力推进现代化稽查局建设,不断提高稽查执法和服务水平,为促进宣城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全市稽查部门既要看到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困难局面、敢打硬仗的准备,又要看到机遇,坚定发展的信心,增强发展意识与机遇意识。要完成上述目标,全市稽查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六种意识,提高六种能力:

(一)增强全局意识,提高以查促收的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年,保增长促发展是我省经济全局性的工作任务,全省GDP力争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目标。为了实现好、服务好这个全局,一切税收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全局谋划和落实。具体到税收稽查部门这个层面,我们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环节,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实现应收尽收,以此促进发展来保经济增长。工作中,要继续发扬地税部门过去收“工作税”、“辛苦税”、“服务税”和“技能税”的优良传统,一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念,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二要按照总局、省局和市局的要求,选准案件、查好案件。三要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税收环境,实现稽查以查促收的职能。

(二)增强质量意识,提高以查促管的能力。质量是稽查工作的生命。近几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检查活动,也查处了一批涉税违法案件,但是,今天查、明天犯,一些老

问题仍然存在。除社会依法纳税意识不够、整体纳税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等原因外,与我们稽查部门检查质量不高有很大关系。对此,今年,全市除了仍然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户“三年查一遍”的原则保持一定的检查面外,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要组织力量认真分析,选准对象,开展重点稽查,力争查全、查准、查深、查透,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方的效果。同时,全市要积极探索制定以查促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以查促管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增强规范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西方法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毒果理论”,说的是一颗有毒的树上结的果子一定也是有毒的。我常讲,规范的制度带来的可能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一定不是最坏的结果。讲规范,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但不讲规范肯定最终导致无益的效率。讲规范,可能影响我们随意表态的“面子”,但不讲规范肯定最终导致执法风险的“里子”等等。由此,我们说规范是防范执法风险的唯一途径。这也是为什么稽查办案一定要实行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的原因,四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监督,个人意见代替不了经过严密组织程序形成的结果,质量能够得到保证,风险会降到最低。虽然,规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但一定不会让我们的干部犯原则错误,有时我们宁可不要有问题的效率,也要保证我们的组织我们的干部不出问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去年以来,我们强调规范

税收检查,在全市建立“税政牵头、稽查实施、管理协助”的企业所得税检查新机制,这是市局党组经过认真研究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于规范全市税收检查执法,防范执法风险意义重大。对于这项工作,我在今年全市企业所得税工作会议上已经进行了专门强调,各地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好的问题。各地务必要统一思想,强力推进,对内要明确管理和稽查职责,找准定位,分清责任;对外,所有户型一律实行“阳光稽查”,查前实施纳税人自查程序,规范检查执法。这项机制建立以后,我相信,通过全市五到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是纳税人自主申报的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增强;二是管理和检查人员的查账水平和能力会不断提高;三是全市系统检查的执法风险会逐步降低。

(四)增强协作意识,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了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的地税稽查工作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发挥各项职能,精心统筹各项事务。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协作。内和才能外顺,稽查工作,仅靠稽查一个部门独立作战,任务不可能完成,必须加强与内部征管、法规、税政、基金等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中多换位思考,多增进理解,时时处处以集体为重,精诚团结,加强合作,相互补台,共同做好稽查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强上下协作。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上级要努力服务基层,精简行政事务,多为基层开展业务辅导,

多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下级要积极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做到上下团结协作、步调一致,提高整体战斗力。三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发票整治、专项检查、大要案查处等稽查工作,要与公安、国税等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增强办案合力,扩大办案影响,树立稽查工作权威。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协作配合的观念,增强工作主动性,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致力和谐。

(五)增强人本意识,提高学习创新能力。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事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没有组织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组织成员个人的进步,没有组织成员个人的创新就没有组织的科学发展。从组织来说。要优化领导结构,大力培养和使用思想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稽查领导干部;要建立畅通的稽查人员合理流动机制,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使组织发挥最大人力资源效益;要创造一个不断促进学习创新的氛围,加强稽查业务教育培训,狠抓岗位练兵,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稽查人才队伍。从稽查人员来说。不懂财务知识的人不敢翻企业的账,不懂计算机的人不敢碰企业的电脑,不精通税收政策的人难以发现企业的问题,不熟悉法律的人可能会程序违法、处理失当等等。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稽查人员,要不断学习,特别要注重在干中学,潜心研究,自我提升,努力成为财务、税收、法律和计算机领域里的行家里手。从组织与成员的关系来说。作

为各级组织,要多倾听一线稽查同志的心声,多从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给予稽查干部必要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关注高执法压力下的稽查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努力创造“内和外顺”的稽查工作环境;作为稽查人员也要注意建立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自我调适,自定目标,自我肯定,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努力形成组织关心和个人用心的完美结合,团队发展和个人进步的有机统一。

(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发展能力。围绕新形势下的纳税服务,汪建国局长在今年全省地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六种理念”,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作为宣城地税,则要努力践行去年以来我们业已形成共识的“宣城地税人共同价值观”,真正将“崇法尚德,聚财兴宣”作为我们每一位地税人的责任和使命。一要强化服务经济的观念。紧紧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大局,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全民创业,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要强化服务征管的观念。进一步延伸稽查工作的链条,对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方式、领域、原因进行分析,对改进征管、完善制度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要强化服务纳税人的观念。执法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既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各项税收政策,又要体现服务艺术,

工作中要运用好“阳光稽查”,把人文关怀与理性执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发挥职能,全力以赴服务保增长促发展大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地税成立15周年,做好全年的地税稽查工作,意义重大。围绕全市稽查工作总体思路,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构建有序的税收环境

着力加大举报案件查处力度。涉税举报案件的查处牵涉举报双方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各级稽查部门在时间安排、稽查力量、办案经费等方面,必须优先予以保证。对举报案件的查处,上级部门要加大跟踪和督办力度,切实提高全年举报案件的受理查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于举报案件,凡查处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影响地税部门形象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大举报案件管理力度。

着力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查处大要案,对树立地税形象、增强稽查威慑力、提升稽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对重大

税收违法案件,要做到早发现、早上报,做到“统一检查行动,统一执法标准,统一处罚尺度”,确保案件查深查透。

着力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目前,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严重干扰了税收征管秩序。对综合治理发票违法犯罪工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专门作出了部署,1月至10月进行重点整治。各级地税部门,尤其是稽查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协同公安、国税等部门,立足于破“大案、要案”,依法严厉打击制售、贩运假发票和非法出售、代开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震慑发票违法犯罪分子。集中力量对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票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务求取得实效。

(二)深入开展地方税费专项检查,确保地方税费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明确目标任务。按照全省稽查工作会议精神,稽查查补收入要高于地方税收总额的1.5%,查补入库率要高于85%。总局、省局、市局安排的指令性检查任务必须确保完成,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指导性项目和自己的检查项目。

突出检查重点。今年,全市地方税收专项检查的指令性项目是:总局、省局安排的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及电视购物企业专项检查;银行、保险、发电、

通信、石油化工5个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税收自查和检查工作;市局安排的全市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全市指导性项目是:营利性医疗及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务业;3年以上未实施稽查的重点税源企业。同时各地还要继续开展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专项检查工作。检查项目多,涉及面广,各地在专项检查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把握重点,科学合理调配稽查资源,认真完成上级布臵的各项专项检查工作任务,确保专项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做好“四个结合”。税收检查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不是稽查一个部门的事,必须举全局之力去完成。只要各级地税局领导思想重视了,认识提高了,检查人手不足的矛盾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人员要从管理上抽选,统一调度,统一分组,严格按照稽查程序开展检查和审理。工作中,努力到“四个结合”:把专项检查与发票检查结合起来,实行“税票统查”;把专项检查与社保费检查结合起来,做到“税费统查”;把专项检查与阳光稽查结合起来,做到执法服务并重;把专项检查与分级分类稽查试点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稽查效能。

(三)深入践行共同价值观,不断优化稽查执法服务环境。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上级“保增长,促发展”核心目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强省和宣城市打造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决策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行检查准入制,严格控制检查次数,通过依法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切实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纳税人服务。除举报等专办案件外,所有案件一律实行查前告知制度、查中反馈制度、稽查建议制度、查后回访制度等“阳光稽查”程序,充分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切实为纳税人服务。

为征管服务。一要找准方向。今年,要以全市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为重点,认真开展稽查工作调研,积极探索规范地方税收稽查和税收管理的新举措。二要以点带线。继续开展稽查案例评析,充分发挥优秀典型案例的借鉴作用。三要以线促面。开展稽查涉税研讨,探索行业发展规律,总结行业涉税问题和检查经验。四要成果转化。及时向征管反馈稽查工作动态、稽查建议,进一步做好征管服务。

(四)大力推进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分局和干部队伍以及地税文化五项建设。

继续推进稽查规范化管理。一要规范基础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稽查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各环节基础工作和业务流程,规范稽查文书制作,规范稽查案卷和档案管理,继续开展“标准化案卷”活动,进行稽查案卷检查

评比,提高案卷质量,整体提高全市稽查基础工作水平。二要规范执法提高办案水平。严格按税收法律法规、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执法,提高稽查人员依法办案能力;加强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提高稽查执法风险意识;落实案件复查制度,采取卷面和实地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组织案件复查,查找稽查执法薄弱环节,提高全市地税系统整体办案水平。

进一步深化稽查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化应用安徽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稽查管理软件,充分运用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做好科学选案、查中监控和查后分析等工作,所有案件要全部通过征管软件处理。推广应用稽查查账软件,提高案件查处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强化信息化对税务稽查的支撑作用,今年省稽查局对各市局要求电子查账占实行电算化核算被查对象的20%以上,县一级稽查局也要开展电子查账试点,为此,全市准备在5月份组织一次查账软件培训,切实提高全体稽查人员科技查账水平。

大力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现代化分局建设这项工作,是省局在全省做出的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部署。3月初,全省征管工作会议在宣城召开,我市的现代化分局建设得到了省局领导以及兄弟市局的充分肯定。作为稽查部门,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建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按照服务是核心、管理是重点、技术是支撑、人才是保障的要求,

明确目标,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具有稽查特色的建设工作,争创省级、市级先进单位,把各级稽查局建设成政治过硬、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管理科学、业务精湛的现代化稽查局。

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稽查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全市稽查人员的业务教育培训力度,全市3月份在扬州税务学院组织了一次60人的稽查业务培训,并参加了全国稽查业务考试,效果很好。今年,根据市局培训计划,还要开展查账软件应用培训、稽查案卷业务培训。各地也要根据专项检查安排,有针对性开展查前业务培训。鼓励和创造条件组织稽查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各类职称资格考试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加强监督,严格执行案件复查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身边事教育广大稽查干部,规范执法,警钟长鸣,筑牢防腐体系,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改进稽查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切实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在全市稽查系统深入践行“宣城地税人共同价值观”活动,学会在稽查工作中自觉以共同价值观为标准,衡量我们的工作得失。制作宣城地税稽查创新工作节目、宣传册等,充分展示地税文化。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百名科长”民主考评活动,公开税务稽查法律法规,稽查工作程序,定期公布相关案件检查处理依据、标准、结

果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做好文明创建工作,继续发扬帮扶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同志们,新的形势下,全市稽查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都已明确,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开创全市地税稽查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6篇:转变职能优化服务

努力打造优势发展环境

蓟县国土资源分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突出职能特色,努力打造优势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制订了《蓟县国土资源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关于鼓励和促进全民自主创业的实施办法》和《落实市政府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十项措施的意见》。

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加快大项目审批速度,成立行政审批机构,统进统出,进一步明确了窗口审批工作的职责权限,有效保障了行政审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场授权共6项,分别是:

1、批准临时使用土地

2、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

3、取土许可证

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5、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6、建设项目用地批准书(含农村宅基地审批),经政府批准后,由原法定20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工作日办结,时限缩减75%。

积极开展超前审批和代办服务,加快推进集中审批服务,在为天津市兴华森亚迪服饰有限公司、 北京歌德永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蓟县外贸工艺品公司等企业服务中,积极主动热情,实行“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阳光国土、和谐国土、效率国土,受到了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行政审批实现大提速,备案和核准类项目累计审批工作日,分别由原来的30天、42天缩减到25天、31天。为帮扶企业解决问题145个,在为企业服务上,实现了“国土分局不耽误一天,业务科室不耽误半天,具体办件人员不耽误一小时”的郑重承诺。做到了让政府放心,让企业满意。

蓟县国土资源分局

第7篇:就业服务部职能

1、协助老师接待公司企业人员;

2、参与校、系各种大小型招聘会;

3、宣传各种面试技巧、个人简历制作技巧;

4、协助我系完成大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5、对公司企业信息进行宣传,使我系学生掌握自己专业的就业动态与企业情况。

第8篇:客户服务部职能

客户服务部是指利用电话、手机、传真、网络等多种信息方式并接入,以人工、自动语音、网络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各类售前、售后等服务,建立起企业与客户沟通的组织平台的部门。客户服务部的主要职能如下。

1. 服务管理

(1)制定物业公司客户服务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 (2)向业主或住户提供各项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咨询。 (3)及时解决业主的各类投诉,并做好投诉的回访工作。

(4)为业主办理入住、装修或搬离手续和各种证件以及各种收费手续。 (5)受理业主房屋设施、公共设施的报修,及时安排相关人员上门处理。 (6)定期回访辖区内业主,征求业主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及建议。 2. 社区文化建设

(1)制订各种文化活动方案,节假日的装饰方案等,组织、安排人员进行辖区布置,营造辖区内的节日气氛。

(2)与业主、业主委员会紧密联系,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3. 客户档案建设及管理

负责物业服务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日常管理,保证归档及时、有效,确保档案无遗失现象发生。

4. 内部管理

(1)合理安排部门内部员工的工作。 (2)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 (3)制定部门费用预算并贯彻执行。

第9篇:志愿服务中心职能

电信团学志愿服务中心是隶属电信团总支分团委、学生会,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服务事业的青年学生团体。协会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建设一个对学校对社会能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生团体。协会坚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学校规章制度,培养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理念,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志愿服务中心职能:

1.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2.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为校园建设、城区发展、社会援助、环境保护等提供志愿服务。

3.开展与其他志愿者组织的交流合作,并尽可能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与校园学生组织以及社会单位合作,扩大平台,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和群众提供援助。

4.招募志愿者(义工),建立一支由电信团学直接管理的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中心主任职责:

1.负责院系服务中心交流,根据院志愿服务的指示,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完成每次的志愿活动任务。

2.根据本系的具体实际,关注时事,与时俱进,与组员协商拟定一系列特色志愿者活动,树立本系品牌形象。

3.加强与其他系志愿者组织或学校社团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合作支持。

4.负责每次策划总结文案的最后拟定并且备档,并且向上汇报每次工作情况。

5.定期举行支持例会,与会员沟通思想,交流经验。

实践部的职能:

社会实践部是我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的部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管理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单位挂职锻炼、协助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社区义工服务等形式的活动,为广大同学搭起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

1、组织大学生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制定全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评比,主要包括调研、计划、落实、检查与评比等。

2、负责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组织好我院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好动员、小分队组建、活动总结表彰等工作,并作好全院同学社会实践报告的整理、统计、评比与归档;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寻求支持,创造条件,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汇总各社会实践队伍申报(汇报)材料。

3、负责指导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建设和开展志愿者活动。

①培养我院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抢险救灾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②规划、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我院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培训青年志愿者;开展与校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交流。

4、社区公益服务。组织学生义务劳动,组织义工对弱势群体进行关心与开解;助老、助残,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5、协助院学生会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和活动。密切加强与学生会其他部门的联系,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举办活动,共同服务学院,服务同学,互补互助,相互促进。

一元基金职能:

1.接受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按捐赠人的意愿和一元基金会的宗旨使用善款。

2.回收爱心瓶,旧衣物回收。

后勤员职能:

1. 活动快讯、部门所有资料管理处。

2. 活动策划处,档案存取处

3. 会议要记记录

4. 活动资料搜集

5. 活动工作汇报

6. 部门物质管理

姜世林

2012-6-26

上一篇:真诚祝福语下一篇:纪律检查情况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