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治理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振兴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研究

摘 要: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完善现代化监督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政权 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明确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重要论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都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给农村的基层治理带来了新问题。想要破解困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首要完成的任务。

1 农村基层政权的界定

农村基层政权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基础,是直接面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政权组织,同时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主体。农村基层政权处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层级上主要是指乡镇一级,在组织功能上是指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本文关于农村基层政权的研究主体主要指乡镇政府。

2 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

2.1 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发展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使得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矛盾、城乡矛盾、基础设施落后、收入低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产业升级缓慢,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愈渐凸显,农民在經济发展、社会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增多,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滞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因此,在乡村振兴下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的重要支撑。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这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完成政策以及机制的创新,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发挥地区优势,推动产业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强化精神层面的支撑,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就必须要提升农村基层政权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从内在逻辑分析,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为农村基层政权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政策,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得力助手。

2.3 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完善的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保障,科学规范的治理体系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基础;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才能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从而逐步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这表明,农村地区是建设社会现代化治理新格局的根本,而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块短板。因此,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完善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落实振兴乡村,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3 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制度执行力不足

制度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首先,制度执行力体现在治理的实践中。其次,制度执行力与治理效能的优劣是成正比的关系。再次,制度执行和监督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实际上,农村基层政权在治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时候,缺少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对与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到位、考虑不充分,以至于村民的很多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很多惠民利民的政策不能真正落实。

3.2 主体实践力缺乏

主体实践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构建的治理体系,在宏观上把握现代化治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能力。二是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的实践力落脚点在于实践,即将已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创新过程。三是发挥人才优势的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环境发生了变化,迫切地需要完成农村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提升乡镇治理的整体效能。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资源整合不到位,配合力不强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当前我国乡镇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失衡,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府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满足发展需求,成为制约基层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的阻碍性因素。

3.3 价值引导力欠缺

所谓价值引导力是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念和价值观念融入现代化治理的过程。把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乡镇干部做好正确的引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人数较多,接触面最广,他们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念直接体现我们政党的政权和性质。多数的农村基层干部并非科班出身,其中就会存在部分干部在工作中缺少为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意识,欠缺做好模范带头人的认识。同样缺失对树立廉洁之风,弘扬公平正义的宣传引导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也缺少红色精神的发扬,学习优秀的榜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为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4 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对策

4.1 完善现代化监督机制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效的治理能力是农村基层政权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基层政权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和监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指导和规划乡村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监督基层政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好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其次,推动基层民主的积极性,发挥基层政权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村群众的民主协商意识,增强民主监督能力,在民主讨论和决议中解决问题。再次,基层政府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决策、资金补贴和发放等工作坚持及时公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督平台,利用自媒体平台或小程序为人民群众提供现代化监督渠道。同时要加强监督通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代化技术和运营培训,达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回复,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4.2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解决人才资源短缺问题,其根本在于,通过完善乡镇政府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间、学校与地方之间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在实践中,采取富有弹性的人才引进和选拔任用制度,给予大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特别是本地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积极引进有理想、有抱负、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入职。继续拓展人才来源和渠道,鼓励和引导高层次管理人才服务乡村。其次,改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乡镇政府人员的薪资福利水平,加强日常的管理,严格执行日常工作考勤、请假等规章制度。改进基层政府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措施,通过建立与能力和贡献为参考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观念,从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再次,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将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加大教育培训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基层干部培训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训内容也应做到实时更新,涉及的领域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入互联网、新材料、新思想等。

4.3 增强思想文化基础建设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才能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在信仰上保持坚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只注重经济上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尤为重要。农村基层政权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确立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德育在治理中的作用,一方面,乡镇举行定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治理理念融入到治理的过程中,做到领导干部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技术的综合运用,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熏陶,使农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转变观念意识,营造充满正能量的风气。增强思想文化建设,将德治渗透到自治和法治的全过程,可以提升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政产学研军协同育人合作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SZ201946。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课题编号:JLCL302520190719211409。

参考文献:

[1] 唐皇凤,汪燕.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06):63-71.

[2] 马志翔.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20(03):116-121.

[3] 鄭淑霞.推进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3):127-129.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作者:陈志伦 张晨

第2篇: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是关键

【摘要】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政策执行者,承担着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扎根”乡村、“深入”乡村,明确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克服工作中的艰难险阻,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领路人”。

【关键词】基层干部 乡村振兴 贫困地区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经济,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乡村经济面貌大幅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一体化建设矛盾突出,乡村发展仍任重道远。在这些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基层干部的积极参与。基层干部要抢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破除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层层障碍,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遵循乡村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化农村经济,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基层干部“扎根”乡村,承担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地区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作用,他们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基层干部能够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战斗堡垒。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所面临的工作问题和任务也变得日益复杂、艰巨。作为扎根在乡村的基层干部,既需要突出的工作能力,又需要为民服务的决心和毅力,面对问题,就要敢于迎难而上;面临危机,就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将基层工作与群众的利益充分结合起来,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勇气和决心。基层干部只有勇于承担乡村振兴的责任,不断发挥领导作用,兢兢业业做好基层工作,才会获得乡村群眾的大力支持,才能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性发展。

基层干部“深入”乡村,具备助力发展的能力。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上,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必不可缺的主导力量。基层干部处在偏远的农村,直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问题,承担着各项涉及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于其他群众来说,基层干部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更精准,同时长期工作在乡村基层一线,他们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比较透彻,在传达各项政策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基层干部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关系到乡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的改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要有信心、有勇气

以踌躇满志的信心明确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贫困地区的发展资源匮乏,乡村基层干部的信心是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乡村基层干部要因地制宜,充分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农民主体、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原则,将乡村发展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乡村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乡村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发展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者和反思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水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广大基层干部要让乡村振兴思想在基层生根发芽,要加强乡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加深广大村民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信任,以踌躇满志的信心坚定服务基层的决心,树立基层干部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强化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村发展规划的引领,补齐“三农”短板,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贫困地区发展实际情况,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克服工作中的艰难险阻。贫困地区的发展道路上充满着荆棘,而随着城乡之间人口流动规模的持续扩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矛盾更加突出,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干部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积极应对多边治理的新型挑战,多方协调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同时,要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改变过去的粗放治理模式,不断拓展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贫困地区的治理、发展途径。另外,针对不同岗位的农村基层干部,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结构,安排科学合理的组织培训,以实用、实际、实效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对基层干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要有决心、有恒心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动能不足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乡村振兴战略给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基层干部缺乏统筹规划的系统思考,认为乡村振兴工作仅仅是局部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不能将短板和长项区分开来,不能以长远的发展目标规划乡村振兴工作,对费神费力的工作关注得少,这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作为基层干部,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协调推进农村发展工作,找出并补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发展。一是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研究当地发展态势,找出制约当地乡村振兴的短板,在产业提升和资源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制定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二是要积极参与区域性农业发展交流合作,创新农业生产合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农村区域优势打造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圈,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广大基层干部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落实各项发展事宜,补齐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短板,贫困地区的经济才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农民群众致富的信心才能提升,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以锲而不舍的恒心当好乡村振兴工作“领路人”。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直接影响着贫困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长期参与和对接,充分发挥典型事迹的示范性和感染力作用,增加基层干部的自身成就感,激发他们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不断发挥新时期基层干部乡村振兴“领路人”的作用。同时,基层干部要以推动乡村发展为己任,以锲而不舍的恒心,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和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找到影响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关键因素,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经济战略联系起来,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乡村基层干部要保持心系群众的亲民情怀,主动挑起农业经济发展的重担,结合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政策,以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为出发点,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农民群众的致富途径,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村产业经济,努力实现精准摘贫,帮助困难群众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作者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胡永保:《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作者:马蓓

第3篇:创新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乡村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江苏省情况来看,乡村缺人才、缺产业、缺公共资源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农村治理体制机制还存在组织体系构建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有短板、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等情况。因此,如何实现“乡村善治”,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保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的重要举措,对江苏破解乡村振兴难题和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意义重大。要注重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重点。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形成由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党建引领提升效能。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村党组织依托村民小组划分向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划分转变,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头雁”作用,建立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注重吸引优秀年轻党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积极探索优秀书记跨村兼职、机关干部下派任职等方式,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建立健全各级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落实乡村治理各项工作。

以加强自治增添动力。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治理,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辦。倡导所有村(社区)制定或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会志愿服务和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四社联动”模式。有效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将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以完善法治强化保障。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乡村事务依法处理。持续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实现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加快建立多元化人民调解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快构建“全要素网格”,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平台,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以强化德治弘扬正气。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系统研究德治的操作规范和具体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推进具有乡村特色的道德讲堂建设,讲好美德故事,传播美德力量,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以推进智治促进管理。注重以现代科技支撑乡村治理,加强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互联网+党建+群建”工作,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力实施“阳光行动”,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和数据共享,畅通社情民意。

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必须不断壮大现代乡村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经济。积极推进兼具区域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和构建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叠加快递代收代发、网购商品售后服务等功能。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让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电商催生“新农民”。

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立足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服务业”“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发展,加强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渔家和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主题创意农园。推广休闲农旅新文化,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对产业特色村要出台专项政策,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或周转土地指标。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按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的模式,在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组建土地、劳务、置业、资产等股份合作社和民宿旅游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出效益、劳力入社赚工资、以钱入股获分红、资产量化分收益、房屋入股得租金等方式,让农户与村集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不断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多措并举支持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的产业格局。整合同一地区经济薄弱村的资金资源,到城区、经济开发区等投资产出率高的地区投资发展,通过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达到资源资金产出最大化。全面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资源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切实把乡村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必须突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扩权赋能、惠民富民,以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路径和办法,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形成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乡镇全覆盖,建设交易信息平台和产权登记备案平台联网一体化。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拓展网上竞价、担保融资等功能,促进农村集体产权流转溢价增值。建立“政经分开”组织管理模式,逐步理顺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党组织、村(居)委会的权责利关系,将经济职能归位于集体经济组织,打造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新格局。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完善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持,支持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推动保险资金直投方式支持“三农”发展。

强化公共要素供给,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倾斜,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管养和运输体系。进一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提升农民群众饮水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快光网乡村、无线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信息产品和服务进村入户。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健全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采取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项目发包、公开招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加快配套建设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健全农村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引导推动各类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乡村振兴有效投入。通过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税费减免等政策,建立乡村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深化农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持股、兼职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加强政策指导,有效发挥工商资本在促进乡村分工分业、乡村产业融合和提升产业层次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消除要素供给、产业互动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供给保障和统筹管理,明确乡村振兴中工商资本投入的重点支持领域,优化乡村振兴中工商资本下乡的营商環境,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积极探索“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人员和资产双固化管理机制,推进“人户分离”居民户籍迁入新型农村社区。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市各类人才在不改变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向乡村柔性流动的机制,大力推进人才下乡。突出“学历+技能+创业”导向,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创新乡土人才举荐发掘和评价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社会公认、业内认可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精准发挥人才振兴乡村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苏慧军

第4篇:2021年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探索基层合作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综合化、立体化、机制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探索基层合作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势所趋,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X县是农业大县、移民大县、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试验任务。近年来,全县坚持以产权改革为基点,以产权发展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探索创新长效机制,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产权改革的“一子落”,实现乡村建设棋局的“全盘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产业基础、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特别是随着XX个新型农村社区、近XX万群众将住进新楼房,农村居住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利益诉求等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合作治理格局。作为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将这一身系群众利益、事关发展大局的民生实事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好,让现代农村迸发新的活力。围绕这一主题,近期,我深入农村一线,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一、全县基层治理的现状

1.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合作治理中始终扮演着“核心堡垒”。农村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XX县在探索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把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放在首位,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行动为统领,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全面建设过硬党支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XX个后进班子全面转变。同时,选派XX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支部书记,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大部分已经成长为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发展过硬的坚强战斗堡垒。特别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正确处理与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力量”。XX县薄弱村多、村级积累少,经营性资产过百万元的村不足XX%,但荒山、荒坡、荒坑及村庄内闲散荒地等村集体资源丰富。近年来,XX县以土地资源和政策资金为要素,按照“因村制宜、厘清产权、分类推进”的思路,探索“土地资源份额化、扶持资金股份化”改革模式,激活内在资源、内部资产,盘活外部资金,创新了合作经营形式,构建了集体经济新架构,实现了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共有XX个村(居)启动实施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完成清产核资XX个、成员界定XX个,XX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立与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利益联接关系,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管理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村集体所得收益,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民生事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新型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发展的“新鲜课题”。XX县境内山区、老区叠加,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XX县把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工程总投资XX亿元,规划建设XX个新型社区,涉及XX个乡镇街道,XX万人。目前,XX社区已建设完成、XX个社区XX万人实现回迁。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大量的“一区两制”“一区多制”等现象,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4.传统基层治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XX个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到XX个行政村,占县村居总数的XX%左右,加之部分村居发展充盈着各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济体,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XX%左右的村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基层治理迫在眉睫。

二、全县基层治理的问题

1.治理主体较单一。由于村集体资源条件受限、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或无法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等原因,目前,全县近XX%的行政村没有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治理主体仍然以村“两委”为主。近XX个村党支部功能弱化,依然沿袭旧的传统治理模式管理村庄,不能接受新型社会组织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农村内部公共服务跟不上、外面公共服务进不来的困局。

2.多元主体不对等。长期以来,人们惯性认为村“两委”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政策执行中必然产生一定矛盾。而受历史原因和现代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在利益整合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却不能够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造成权责不对等,直接影响了村级经济组织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

3.村民自治不完善。在开放性、流动性的农村社会中,大量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镇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自治既缺少高素质高能力、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无法正常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乡镇对村委会管理服务方式有待转变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权力行政化倾向较为突出,对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不愿支持村民自治,甚至妨碍村民自治,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4、新型社区有短板。新型农村社区多是“多村合一”,人口量大,组织无序,社区群众自治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社会管理职能未有序衔接,许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真正延伸到社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培育不足,市场化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生产的需求。

5、产权改革不充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大多数村采取定期调整股权模式,没有对股权永久性固化到户,一方面增加了成员对集体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亦让股权的有偿退出、流转继承、抵押担保等权能改革探索难以为继。股改后,如何发挥“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会”的作用,将经济管理职能从村委会管理服务职能中剥离出来,实现村庄治理“政经分离”;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如何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管;如何经营集体资产,确保增值,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6、乡村能人存缺口。有的村随着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外出,精英人才远离农村,留守群体日渐老龄化,双重“失血”令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空心化”,一些乡村选不出治村能人,导致“无人能为”;有的村有农业龙头企业、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退伍士兵和其他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但是不愿意加入党组织,不愿意参与村集体事务,导致“无人想为”;有的村集体班子健全,但是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村“两委”班子不善为,不会为,导致“有人无为”的困境。

7、乡村法治待提升。外出务工群体多,群众学法意愿低,造成普法、学法相当难,“讲人情、讲关系”“遇事找熟人”成为习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质偏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依法促发展、强服务、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法治为形、人治为实”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法制教育的滞后,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十分有限,监督难。

三、创新基层合作治理的对策

1、强化多元共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三委三区两覆盖”治理模式,即在组织领导及管理服务机构上,成立社区总支委员会、社区事务管理委员会和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在管理服务体制上,构建“三区”管理服务网络,社区、片区、楼区(楼院)为上下级关系;逐步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健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楼栋长”组织网络,在党员人数超过XX名的社区成立党总支,不足XX名的社区设立若干个党小组。把党组织拓展延伸到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行业中,建立健全党群联动、村民自治的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使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交融互动、互为补充,推进协同共治。以打造过硬党支部为抓手,全面选优培强农村带头人,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境界标准,通过争先创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发展村级社会组织。立足村级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或其他类型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引进一批龙业企业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机制,在乡村治理中引入市场、社会、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大力发展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现代化原则,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置业经营管理办法,探索农村社区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办法、集体土地建房出租办法、社区居民房屋出租流转办法,加快推进社区资源资本化,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积极破解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鼓励各村进一步激活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占有权和收益权的权能拓展,探索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完善村民行使抵押权、担保权的配套机制。

2、强化村民自治。一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教育村民提高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引导群众学会使用民主权利。教育、引导村民和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引导村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工作的决策程序。对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管理和使用,“一事一议”、村建道路等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以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等村内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决策意见经过讨论后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确保决策民主和决策科学。三是提高乡镇思想认识。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不委派村干部,也不事先划框子、定调子。要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利,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乡镇政府的下级机关,不得用行政命令加以干涉村委会自治权利的行使。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帮助、指导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制度,培训村委会干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帮助村委会协调好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坚守“三农”情怀,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在外老乡等人才回村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政策支持、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

3、强化乡村法治。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作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在XX报、XX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法治论坛”“每周说法”“普法热线”“政法在线”等栏目,宣传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帮助。组建普法讲师团,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活动、法律服务全覆盖工程,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广泛开展“法治村居”“法治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路、逐步延伸、滚动发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看到法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二是依法打击犯罪。针对农村地区当前违法犯罪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常态化严打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范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盗抢骗、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入室盗窃和电信诈骗犯罪等违法犯罪,出重拳快速打击。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企业(项目)周边、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安秩序集中整治。重点抓好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四类风险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各类重大案(事)件。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创新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是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一体协同、多元化解的三调联动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和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网络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和多调对接,增强多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探索建立律师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发挥好法律服务机构作为中立第三方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依托“天眼工程”,拓展矛调信息网功能,推进县乡村视频调解会议系统建设,加快矛调工作信息化进程。坚持政府投资和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将调解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四是规范村规民约。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动员群众积级投入到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来,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表述在村规民约中,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约定。同时,组织群众签订遵守村规民约承诺书,强化村民“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执行”的约束意识,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推动民主,实现自治方面的作用,让村规民约真正起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

4、强化乡村德治。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励志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继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实施“思想强农”工程,利用文明一条街、文化墙、宣传栏、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等阵地,加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节俭养德等方面教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二是倡树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凡人义举、美德善行,继续抓好“四德工程”“XX好人”“道德模范”等活动,建立道德模范立体长效宣传机制,利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电视广播、报纸刊物、公益广告栏等,对先进道德模范进行广泛宣传。创作一批反映XX道德模范事迹和精神的文艺作品,依托电视网络媒体、送戏下乡等活动,建立巡展巡演机制,持续提升群众的道德文明修养。充分挖掘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鼓励和引导村民相互促进和学习,不断激活村民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为村庄开展道德教化和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三是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在新型农村社区即刻成立红白理事会,把好提名关,酝酿好候选人名单,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各“人头、老总”和家族族长。通过红白理事会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村民率先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红白事从简从易的自觉性。建立红白理事会考核督导机制,由乡镇政府对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的红白理事会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提倡党员干部简办或不办喜庆事宜,县级党委政府提出办喜事建议标准,对违反标准的党员干部进行约谈追责,对响应倡导的一般群众进行奖励。

第5篇:调研报告:创新基层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

调研报告:创新基层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奋斗在农村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近日,无锡市担任村(社区)主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围绕“村级医疗互助、创新基层治理”等课题在江阴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在华西村举行了座谈会进行讨论。

01

优化组织架构

有效整合资源,在原有农业、综治、民兵等条线分工的基础上,创建“综合管理管理站”和“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会、一站、一中心”的村委组织架构,全面对接镇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局,努力实现“一站式”治理和“一门式”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一会”是村两委班子会议。定期召开例会,负责议事决策、组织学习、制定各项制度等。“一站”是综合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服务、社情民意联络等涉外工作。“一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承接受理或办理下放服务类事项和其它为民服务事项等涉内工作,实现“岗位相互兼容,人员相互补位,工作相互协调”。一站一中心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网格员由村干部兼任,对上条线各自负责。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2

实现全面对接

“一窗口”、“一张网”、“一队伍”、“一中心”,“四个一”概括了徐霞客镇行政管理试点改革的具体做法,璜东村与镇级集成改革实现了全面对接。

徐霞客镇把江阴市级下放的228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标准化、数字化,把原来26个专业窗口整合成14个综合窗口,做到“一窗通办、一章审批”。璜东村便民服务中心则单设1个政务服务窗口,3名工作人员实行ABC轮岗制,确保政务服务窗口不缺岗,村民涉及的医保、低保、计划生育等事项,在村政务服务窗口便可“一站式办结”。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审核、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等49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延伸到村办理。对接镇村治理一张网。镇一共1025名网格信息员,全面负责收集、处理各自网格内发生的环保、安监、国土等14大类问题。璜东村则实行村组联动,共分6个网格,书记、主任是网格长、6名村干部是网格员、31名村民组长是信息员,实现收集信息、上报问题、快速处理、向上反映的整个流程。对接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成立镇综合执法局,按网格片区,88名执法队员统一行使城管、环保、安监、文化等13个部门的647项行政执法权,根治了“多头管理、相互推诿”难题。璜东村则实现干部联动,结合过去条线分工,违建处理、安全事故、环境治理等实行书记总抓、主任牵头、网格负责、条线处理,出现问题、协同解决。对接日常管理一中心。镇依托大数据、云平台成立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并入了社保、计生等7张专网,整合社保预警、舆情监控等8大监测系统1223个监控点,集中党建、综治等38个领域的相关数据。璜东村则成立综合治理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

03

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充分关注民生诉求,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这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共建重在广泛性,突出发动村民,让村民出点子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逾200次,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璜东村的基层综合治理明确厘清了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间的职责定位,加强协作共建,把决策过程变成集中民智的过程,把各项社会建设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

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是两届村委会换届过后的各村民组改选时间,以往都是村委直接提名或指定,这两次都是村干部现场主持,31个村民小组全部无记名投票选举,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的真实意愿,村委在张榜公布的同时,下发公示到各村民组。在选出新的村民组委会后,村委制定了村民组长绩效考核办法,以前村里估摸着付工资,大村小村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村民组长没有工作积极性。现在村委按照8元/户和

3元/人的标准核定了基础工资,再加上500元基数的考核工资,由全体村干部考核评分,另外还有秸秆禁烧奖、重点工程配合奖等其它报酬,充分调动了村民组的积极性。

在村医务室改建和全村柏油路修补两项工程建设中,村民就给村里出了“金点子”。原村医务室是全镇日均接待病患最多、占地面积最小的,因土地性质、镇区规划等原因一直未解决,村民意见较大。2013年底村里广泛听取意见,得到了比较集中的4个方案,最后在原地翻建多层、购买店面重装、村办公楼后侧新建、原地延伸改造等多个方案中,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从招投标到建成投运仅用了2个多月,既不违反工作原则,又解决了实际困难。2015年,村里决定对全村的柏油路面进行全面修补,修路是个好事情,可如何定价是个问题,按修补面积算,坑坑洼洼,东一个西一个很难计量;按破损数量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也很难定价,后来有村民提议按称重计算,村委和施工方都不吃亏,最后双方都很满意。

让村民出点子,共同参与全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既激发了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全村上下共同参与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共治重在长效性,突出依靠村民,让村民挑担子

璜东村始终坚持把共治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结构、重塑文明乡风秩序、提升民主自治水平的锻造平台,规范引导发挥好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以及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着力形成“互动共牵、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生态。给村民压“担子”,不是增加负担,是畅通村民深入参与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渠道。

2017年6月1日,璜东村在全镇率先通过“村民自愿出一点、村集体扶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开展村级医疗互助,村委和村民各出50/人,企业赞助3万元,共筹资17万元,通过“福村宝”专业服务平台,对本村村民按病种公平补助,重点补助大病。至10月底,补助78人次,占总人数的5.5%,补助金额62960元,全体村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10%,191个大病病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20%,村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村庄环境整治中,不少村民对村委在各组浇筑的水泥路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意见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村委确定了费用大部分村委会补贴、小部分村民组自筹的方案,村委按照村小道3米、主道3.5米、40元/平方的标准,验收合格后拨付给村民组,加宽、加厚由村民组自己商定,费用自己筹集,矛盾自己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减轻了村里的财政负担和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有全体村民的参与和监督,使整个建设过程更加阳光、透明。

“凡是村民能做的,都应交由村民去做,让村民做好份内的事”,村党总支书记王斌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之前,村里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土地怎么办、青苗怎么补、费用怎么出、今后怎么管等问题都是村委的事,村干部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014年,村委在征求了村民代表意见后,明确了村民组在不违反土地政策前提下拿出荒地、自留地等用作建设健身场地,费用由本组企业家、乡贤赞助或村民组自筹资金,公厕、护栏等外部设施以及健身设施等由村委负责,今后管理由各村民组自己负责。近1500平方米的新住基健身广场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建成,村民组发出倡议,有土地出土地,孔祥度等几户村民无偿提供了自留地;有钱出钱,永鑫包装老板孔维忠出资20多万元;有力出力,村民组长孔建才带病和另外几个热心村民负责整个工程建设;村委负责安装了护栏、修建了公厕,并对上争取了活动器材和音响设备。目前,篮球场、健身场、舞场、村民活动室、公共厕所等一应俱全,活动室设有棋牌室,装有电视机、音响等,场地建成后,村民们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目前,璜东村共有新住基、殷家巷等6个村民组通过这种方式建成了自己的健身场所。

璜东村在法治框架下规范村委会履行职责,健全村组共商共治制度体系,发挥村民牵引辅助作用,推动由村“两委“单管到村民组长、组委会、广大村民等多主体共治的转型,充分激发了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

(三)共享重在普惠性,突出为了村民,让村民当镜子

“共享”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同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一切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所谓“共享”,强调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璜东村统筹用好新农村建设各类资金资源,把政府投入和村级投入尽量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优先解决村道硬化、路灯亮化、医疗互助、河道清淤、畜禽养殖关停整治等村民关心关切的共性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健身、污水处理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全民共享水平。

以民为镜,可以知得失。村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村民,村民就是村两委各项工作的一面镜子,一切工作的好坏都要从这面镜子来体现。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村委要求村干部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与村民组碰头,二是必须虚心听取村民意见,三是必需绝大多数同意方可实施,四有无理取闹者的必须维护村民组集体利益。事后,村委每年会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象上以“村民组长、老干部、骨干企业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四种对象“一个不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随机选不指定,充分体现民意,较好评率及以上评价达100%。同时,利用每年的老干部座谈会、党员冬训大会、村民组长汇报会等形式,将村里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通报,实地进行参观,开辟评议栏目。一方面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对村民的意见进行认真反思,梳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和整改措施。

共建共治共享,让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使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如今,村里反映自身困难的人少了,关心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多了;向村委提要求的人少了,提合理化建议的人多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越来越好了,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璜东村统筹发挥村委会的主导作用、村民组的辅助作用以及村民的主体作用,发动村民、依靠村民、为了村民,积极推进和创新基层治理,实现了管理有效,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第6篇:调研报告:探索基层合作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综合化、立体化、机制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探索基层合作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势所趋,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X县是农业大县、移民大县、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试验任务。近年来,全县坚持以产权改革为基点,以产权发展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探索创新长效机制,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产权改革的“一子落”,实现乡村建设棋局的“全盘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产业基础、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特别是随着XX个新型农村社区、近XX万群众将住进新楼房,农村居住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利益诉求等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合作治理格局。作为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将这一身系群众利益、事关发展大局的民生实事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好,让现代农村迸发新的活力。围绕这一主题,近期,我深入农村一线,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一、全县基层治理的现状

1.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合作治理中始终扮演着“核心堡垒”。农村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XX县在探索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把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放在首位,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行动为统领,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全面建设过硬党支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XX个后进班子全面转变。同时,选派XX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支部书记,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大部分已经成长为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发展过硬的坚强战斗堡垒。特别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正确处理与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力量”。XX县薄弱村多、村级积累少,经营性资产过百万元的村不足XX%,但荒山、荒坡、荒坑及村庄内闲散荒地等村集体资源丰富。近年来,XX县以土地资源和政策资金为要素,按照“因村制宜、厘清产权、分类推进”的思路,探索“土地资源份额化、扶持资金股份化”改革模式,激活内在资源、内部资产,盘活外部资金,创新了合作经营形式,构建了集体经济新架构,实现了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共有XX个村(居)启动实施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完成清产核资XX个、成员界定XX个,XX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立与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利益联接关系,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管理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村集体所得收益,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民生事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新型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发展的“新鲜课题”。XX县境内山区、老区叠加,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XX县把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工程总投资XX亿元,规划建设XX个新型社区,涉及XX个乡镇街道,XX万人。目前,XX社区已建设完成、XX个社区XX万人实现回迁。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大量的“一区两制”“一区多制”等现象,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4.传统基层治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XX个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到XX个行政村,占县村居总数的XX%左右,加之部分村居发展充盈着各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济体,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XX%左右的村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基层治理迫在眉睫。

二、全县基层治理的问题

1.治理主体较单一。由于村集体资源条件受限、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或无法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等原因,目前,全县近XX%的行政村没有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治理主体仍然以村“两委”为主。近XX个村党支部功能弱化,依然沿袭旧的传统治理模式管理村庄,不能接受新型社会组织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农村内部公共服务跟不上、外面公共服务进不来的困局。

2.多元主体不对等。长期以来,人们惯性认为村“两委”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政策执行中必然产生一定矛盾。而受历史原因和现代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在利益整合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却不能够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造成权责不对等,直接影响了村级经济组织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

3.村民自治不完善。在开放性、流动性的农村社会中,大量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镇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自治既缺少高素质高能力、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无法正常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乡镇对村委会管理服务方式有待转变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权力行政化倾向较为突出,对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不愿支持村民自治,甚至妨碍村民自治,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4、新型社区有短板。新型农村社区多是“多村合一”,人口量大,组织无序,社区群众自治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社会管理职能未有序衔接,许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真正延伸到社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培育不足,市场化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生产的需求。

5、产权改革不充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大多数村采取定期调整股权模式,没有对股权永久性固化到户,一方面增加了成员对集体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亦让股权的有偿退出、流转继承、抵押担保等权能改革探索难以为继。股改后,如何发挥“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会”的作用,将经济管理职能从村委会管理服务职能中剥离出来,实现村庄治理“政经分离”;

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

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如何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管;

如何经营集体资产,确保增值,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6、乡村能人存缺口。有的村随着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外出,精英人才远离农村,留守群体日渐老龄化,双重“失血”令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空心化”,一些乡村选不出治村能人,导致“无人能为”;

有的村有农业龙头企业、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退伍士兵和其他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但是不愿意加入党组织,不愿意参与村集体事务,导致“无人想为”;

有的村集体班子健全,但是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村“两委”班子不善为,不会为,导致“有人无为”的困境。

7、乡村法治待提升。外出务工群体多,群众学法意愿低,造成普法、学法相当难,“讲人情、讲关系”“遇事找熟人”成为习惯;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质偏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依法促发展、强服务、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法治为形、人治为实”现象较为普遍;

农村法制教育的滞后,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十分有限,监督难。

三、创新基层合作治理的对策

1、强化多元共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三委三区两覆盖”治理模式,即在组织领导及管理服务机构上,成立社区总支委员会、社区事务管理委员会和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

在管理服务体制上,构建“三区”管理服务网络,社区、片区、楼区(楼院)为上下级关系;

逐步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健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楼栋长”组织网络,在党员人数超过XX名的社区成立党总支,不足XX名的社区设立若干个党小组。把党组织拓展延伸到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行业中,建立健全党群联动、村民自治的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使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交融互动、互为补充,推进协同共治。以打造过硬党支部为抓手,全面选优培强农村带头人,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境界标准,通过争先创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发展村级社会组织。立足村级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或其他类型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引进一批龙业企业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机制,在乡村治理中引入市场、社会、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大力发展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现代化原则,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置业经营管理办法,探索农村社区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办法、集体土地建房出租办法、社区居民房屋出租流转办法,加快推进社区资源资本化,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积极破解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鼓励各村进一步激活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占有权和收益权的权能拓展,探索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完善村民行使抵押权、担保权的配套机制。

2、强化村民自治。一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教育村民提高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引导群众学会使用民主权利。教育、引导村民和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引导村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工作的决策程序。对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管理和使用,“一事一议”、村建道路等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以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等村内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决策意见经过讨论后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确保决策民主和决策科学。三是提高乡镇思想认识。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不委派村干部,也不事先划框子、定调子。要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利,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乡镇政府的下级机关,不得用行政命令加以干涉村委会自治权利的行使。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帮助、指导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制度,培训村委会干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帮助村委会协调好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坚守“三农”情怀,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在外老乡等人才回村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政策支持、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

3、强化乡村法治。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作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在XX报、XX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法治论坛”“每周说法”“普法热线”“政法在线”等栏目,宣传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帮助。组建普法讲师团,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活动、法律服务全覆盖工程,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广泛开展“法治村居”“法治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路、逐步延伸、滚动发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看到法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二是依法打击犯罪。针对农村地区当前违法犯罪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常态化严打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范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盗抢骗、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入室盗窃和电信诈骗犯罪等违法犯罪,出重拳快速打击。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企业(项目)周边、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安秩序集中整治。重点抓好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四类风险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各类重大案(事)件。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创新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是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一体协同、多元化解的三调联动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和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网络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和多调对接,增强多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探索建立律师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发挥好法律服务机构作为中立第三方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依托“天眼工程”,拓展矛调信息网功能,推进县乡村视频调解会议系统建设,加快矛调工作信息化进程。坚持政府投资和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将调解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四是规范村规民约。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动员群众积级投入到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来,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表述在村规民约中,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约定。同时,组织群众签订遵守村规民约承诺书,强化村民“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执行”的约束意识,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推动民主,实现自治方面的作用,让村规民约真正起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

4、强化乡村德治。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励志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继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实施“思想强农”工程,利用文明一条街、文化墙、宣传栏、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等阵地,加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节俭养德等方面教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二是倡树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凡人义举、美德善行,继续抓好“四德工程”“XX好人”“道德模范”等活动,建立道德模范立体长效宣传机制,利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电视广播、报纸刊物、公益广告栏等,对先进道德模范进行广泛宣传。创作一批反映XX道德模范事迹和精神的文艺作品,依托电视网络媒体、送戏下乡等活动,建立巡展巡演机制,持续提升群众的道德文明修养。充分挖掘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鼓励和引导村民相互促进和学习,不断激活村民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为村庄开展道德教化和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三是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在新型农村社区即刻成立红白理事会,把好提名关,酝酿好候选人名单,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各“人头、老总”和家族族长。通过红白理事会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村民率先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红白事从简从易的自觉性。建立红白理事会考核督导机制,由乡镇政府对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的红白理事会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提倡党员干部简办或不办喜庆事宜,县级党委政府提出办喜事建议标准,对违反标准的党员干部进行约谈追责,对响应倡导的一般群众进行奖励。

第7篇:基层反映:乡村振兴亟需“青年兴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乡村资源,更成为影响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党团共建,开启“美丽乡村”新路径。“青年人才的引入和回流,才是一个农村发展振兴的关键支撑点。”党建引领已经形成规模。接下去就是如何做好“利用、挖掘、融合”三大文章,以党建阵地、团属阵地全面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机活力。

2、青年共振,引领“人才兴乡”新常态。团路桥区委书记陈强告诉记者:“‘青创农场’是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业等平台建设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共青团主导、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的方式,为有志于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政策、金融和渠道等方面服务支持。我们将分布在各地的‘青创农场’纳入矩阵,就是希望能整合资源,最大化激活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力和爆发力。”有了阵地,还要有队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包括扶雅书院、浅色文化、花田优谷在内的11支青年社会组织在活动现场共同绘制“田埂青年”矩阵。

3、品牌共鸣,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在“一镇一品”的党建示范中,“一村一景”“一体一特”的品牌路径成了路桥每个村居振兴的支撑,更有连点成线、点线成面的区域联建。

亟需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才培训机制, 打造创客空间、创意园等场所,为青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创业阵地;要强化返乡发展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让回乡知识青年找到归属、激发热情、提升凝聚力;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党员,壮大农村党组织力量;鼓励引导青年人参加技术结对、服务帮困、创业传帮带等志愿活动,鼓励青年人多与当地村民及同龄人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乡村,强化情感联结,促使他们多花心思多动脑,真正把书本化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战智慧。”

第8篇:乡村振兴基层如何干之我见

乡村振兴基层如何干之我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事关城乡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大课题。基层作为主战场,如何发挥“主人翁”作用,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大显身手,作为一个乡镇干部,结合实际,我觉得要从“四个一”入手。

一、锻造一支过硬村干部队伍,当好“领头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村干部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是乡村振兴的操作者和实践者,更是排头兵、领路人。

一是要有干事创业的劲头。

由于受石油资源开采的冲击,很多村干部盯利益的多、干事业的少,被动工作多、主动创业少,为个人想的多、为村民谋富的少,更有部分资历深、年龄大、根基劳的村干部思想保守,固化封闭,甚至成了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因此,要教育引导村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把“村”当作“家”来看待、来经营,多谋事、多干事、干成事。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格局和视野,发挥好本村特色优势,想村民治理、谋产业发展、育文明新风,带头实干、带头践行、带头落实,真正干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进而凝聚民心,形成合力,引领发展。要引导村干部主动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能为群众的事“磨破嘴、跑累腿、操碎心”,吃得下亏、受得下气、耐得下心、下得下苦,任劳任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名利,心里装着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乡村治理村干部必须要主持正义和公平,关键时刻要讲真话、讲实话、说硬话,敢碰硬、敢担当、敢作为,树正气、抑邪气、扬新风,杜绝优亲厚友、厚此薄彼、欺弱凌强。

培育一项致富主导产业,牵住“牛鼻子”

二、

一要示范抓。

产业兴、百姓兴。培育主导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结合我县实际,我觉得要在主打山地苹果,探索特色种植,做精乡村旅游上下功夫、做文章。山地苹果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也是我县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全县山地苹果发展到了攻坚期、关键期,必须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倾全力进行打造和培育。要坚持点上精抓与面上到位相结合,农户自管与合作社、能人大户流转相结合,产中培育与产后服务相结合。要倾全力抓一批精品示范园,通过政府推、支部领、能人带、技术撑的办法,精细抓、抓精细,示范抓、抓示范,地下施肥和地上树形修整并重,田间套种与设施配套同行,农户自管和干部监管并抓,要真正让示范园结出好果子、卖上好价钱、带出好路子。加大山地苹果的投入力度,重点在农资、农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奖代补,谁干扶谁,谁管的到位,扶持谁的力度大,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对因各种原因常年无人管护的园子,要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能人大户流转的形式进行管理,确保点上出彩,面上到位。要把发展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路子,探索发展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特色种植,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准路子,依托园区,通过“能人带、支部领、项目扶”的办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打出品牌,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打造春赏花、夏休闲、秋摘果、冬滑冰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振兴再添动力。

三、推崇一种文明新风尚,提振“精气神”

一是移风易俗育新风。

文明的村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净化村风民风对我县来说迫在眉睫,目前,石油开发致使我县村风滑坡、民风不正,偷盗抢、懒汉二流子居多,不诚信、不养老普遍存在,喝酒风、赌博风盛行。要依托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一约四会”,开展村贤说事了事、道德讲座、家风家训教育,大力摒弃陈规陋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把培育文明新风的“虚功”实做、“慢活”快干,让好的习惯蔚然成风。要大力开展脱贫之星、产业示范户、孝老爱亲典范、道德模范、诚信村民、文明家庭等各类表彰活动,选树模范典型,立标杆、正风向。要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大肆宣传,让文明之风盛行,切实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和“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活动,重拳打击拦水挡路、缠访闹访、拦截打黑等乱象,清扫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社风。

四、深化一项农村改革,激活“内动力”

一是要让深睡的资源活起来。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产业培育难度较大,农村资源大量闲置,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严重受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活力所在。要盘活集体现有的土地、水域、生态、文化等资源,挖掘潜能、开发利用、培育实体,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宣传教育,要让农民知道改什么?怎么改?能带来什么好处?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改革中,入地入资入股,规模发展、合作经营,进而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企业、能人,培育村集体经济实体,稳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渠道,真正做到家家有收入、户户能受益、乡村能振兴。

第9篇: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领导讲话范例

(最新)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领导讲话范本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突出党建引领,从“跟着干”向“争着干”转变

1.书记要真抓,带好头。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将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地乡贤等培育成为农村基层班子成员,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更多优秀干部到村任职,着力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推动工作重心由巩国脱贫成果向推进乡村振兴转变。

2.部门要配合,搭好手。要健全责任体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主动投入到乡村报兴战略中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出力,事事为乡村振兴让路的良好局面。

3.能人要作为,示好范。要广聚乡村人才,在有、引、用上下功夫,适当放宽条件招录大学毕业生充实县、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快培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

村建设,通过迎老乡回家乡建家乡、引乡贤议乡事,切实发挥好乡贤能人的作用。要鼓励乡土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鼓励农户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创建或加入合作社,使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金。四是农民要主动,出好力。要坚持以农民、本土人才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消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突出党员带头,通过以奖代补、宣传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引导退休干部、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参政议事,形成“大事一起干、优劣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要适度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完善体制机制,从“因缺施策”向“因材施策”转变

1.坚持规划先行,一杆到底。规划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要避免过度规划。要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科学编制结合我县实际、符合民意的特色产业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编制规划要特别强调社会责任,讲求实效不折腾,要接地气。规划重在执行,定了调子,绘了蓝图,就婴一张蓝图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忌换个领导换个调子,换届班子换个棋盘子。

2.坚持绩效并重,减轻束缚。乡村振兴事在人为。要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权重,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只看“做了没有”,更要看“效果如何”。要建立可行的纠错容错机制,

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搞乡村旅游的风险很大,在考核中应充分考虑实际,不能“一杆子打死”追责。要适度减轻乡村干部工作压力,让其陪检查、补资料的时间少一点,谋发展、抓经济的时间多一点。

3.坚持以奖代补,倾斜扶强。要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我县已出台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仅要长期执行、严格兑现,还要适时调整奖补方向,重点向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倾斜,向农村电商、品牌营销、乡村旅游等市场环节倾斜,扶持重点领域突破,扶持发展龙头做强,不撒“胡椒面”。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持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调动农民积极性。

4.坚持集体经济,打牢基础。要鼓励各村通过资源资产回收、租赁、开发、入股等各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适度发展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等,逐步建立集体经济运营组织,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要探索建立同步激励机制,对于村集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井将续产生效益的,可考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切块“蛋糕”,经考核作为村干部绩效奖金,以改善村干部传遇,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围绕生活富裕,从“建美乡村”向“建富乡村”转变

1.要因地制宜,留住乡愁。建设美丽乡村,要按照“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传统化、公共设施景区化、建筑取材本地化”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望得见山、看得见

水、记得住乡愁,深挖舌尖上的乡愁、传统手工艺的乡愁、传统节日的乡愁。

2.要先易后难,分类推进。要重点抓好农民观念转变和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党员示范星级评比、送绿化苗木等活动,鼓励农民建好美丽庭院。要结合人居环境改善整治,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在公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沽化、绿化、美化行动,有条件的村庄着手开展河水治理、村庄景区化改造等工作。

3.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做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工作,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开展老年康养、民宿、写生、观光、农事体验以及供外地取经学习的农旅项目建设,学会讲故事,深挖文艺元素,拓展和延伸景区内涵,拉长游客消费时长。要重点做好村庄规划,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精美布局村庄,精心设计游玩项目,精准定位游客需求,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4.要农旅融合,衔接市场。旅游的目的是聚集人气,赚钱靠背后的产业。要精准定位市场,完善配套产业,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做准确的市场推广。

第二党支部上半年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范文

一、支部基本情况

目前,第二党支部原有 7 名正式党员,局下乡扶贫工作队借调 1名 6 月份转走了组织关系,现共有 6 名正式党员和 1 名预备党员。市局长期借调 4 名:分属局办公室 2 名,局法规科 1 名,局安全监管一科 1 名;在执法队工作的 3 名,其中支部书记同时任局职安科科长和执法队负责人。

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制定印发了执法队《2018 年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及工作方案》(2018 年 6 号文)并进行了学习贯彻落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月活动。二是完成了党支部换届工作。6 月 25 日,按照市安监局党总支要求,第二党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全体党员参加按程序并进行了投票,选出了新的支委班子并进行了分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三是 5 月 11 日下午第二支部认真及时传达了 5 月4 日驻煤炭安监纪检组听取部分支部汇报以及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了支部战斗堡全作用。四是在 5 月 14 日在王洪太局长办公室召开了支部会,研究了支部有关工作,统一了支部委员思想,强化了党支部的作用,王洪太局长还对支部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5 月 14 日下午,支部召开了支委会,研究确定了二支部党员发展对

象。五是将党建工作和作风纪律建设融入安全执法检查,用抓党建助推安全执法检查。六是强化制度落实,把每季度一次的廉政谈话写入规章制度,制度化、常态化地进行了落实。

三、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6 月 15 日上午,二支部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二季度及端午节廉政谈话。支部书记分别对分管领导和中层业务骨干进行了端午节廉政集体谈话。二是开展了了警示教育活动。6 月 1 日下午二支部及执法队全体成员召开了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开展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制定了工作方案,传达了方案要求和相关内容。三是开展了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7 月 6 日第二党支部及执法队组织开展了建党 97 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和执法队队员到陵川县锡崖沟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观看了锡崖沟精神专题记录片,参观了锡崖沟廉政教育基地,走了锡崖沟挂壁公路,体验学习了锡崖沟精神。全体人员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激发了大家的爱党爱国激情,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和疑聚力。

四是强化政治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学习。上半年第二党支部开展了 7 次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认真传达学习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纪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历次市委会议张志川书记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市纪委关于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有关案例通报等内容。

五是整章建制强化工作落实。

1.实行了工作任申报卡和工作任务交办卡,规范了下乡、外出办事审批和任务交办工作程序。

2.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贯彻国家财经纪律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规范了财务工作秩序和财务行为。

3.制定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对车辆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对车辆使用调派、用油管理、维修保养、管护等内容进行了细化。

4.制定了《请销假和年休假管理制度》,保障了正常工作秩序,保护了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

5.制定了《工作职责》、《岗位责任制》和《AB 角工作制度》,对每个在岗人员的职责作出了规定,保证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6.成立了执法装备购置采购验收组,对采购设备验收严格把关。

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裨,持之以恒纠纠“四风情况

1.建立常态化廉政谈话机制,即队长和副队长提醒谈话,和中层项目负责人廉政谈话,每季度一次。

2.队领导带队下乡参加执法查,在执法检查中监督四风建设。

3.每逢节假日来临之际进行集体廉政谈话。

4.建立三人共同执法检查,实行互相监督机制,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

5.逢会必讲“八项规定”和“四风”要求,经常咬耳扯袖。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1、支部党员过于分散,在管理上和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时增加了一定难度。

2、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还有待提高。除了支部组织学习

和教育以外,上级组织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很抓党风建设,强化制度落实。

2.狠抓班子队伍建设,强化领燕效应。

3.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执法检查业务工作有机融合起来。

5.进一步加强党风康政、政治理论和业业务知识学习。

6.持之以恒抓好“八项规定”和“四风”建设。

上一篇:名师经典七下科学答案下一篇:军训给孩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