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典故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以及两汉以后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从先秦上古汉语到元明清时期的近古汉语, 文言文 (也包括诗词歌赋) 始终是我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化思想的最重要的载体。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淘选下来的典范文言作品, 展现了历代文人学士深沉的思想、高尚的情怀以及文言文典雅的语言风格, 因而这些作品被古往今来的学子品味学习。近现代百年的语文教学中, 典范的文言作品一直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部分, 文言文教学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语言、培养优秀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语文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的字词串讲、随文释义等套路上, 其结果是教师费时费力;而80、90后的学生面对离自己时代久远、迥异于口语白话的文言文, 茫然不知, 味同嚼蜡。究其原因, 一是文言文和口语白话之间差异较大, 学生感到隔膜;二是很多学生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 语文教育者们不断探索文言文教法, 或强调“诵读感悟”品味古诗文的语言魅力, 或提出让学生“探究扩展”走进古诗文, 这些策略见仁见智, 对文言文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成语展开文言教学:

1 运用成语说解字词古义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三要素, 而词汇是这三要素中变化最大的。汉语词汇从古到今一直在发生变化, 阅读文言文时障碍最大的就是那些古今词义变化最大常用词 (生僻字词通过查阅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 ;因而, 说解常用词古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许多字词古义都留存在成语之中, 利用成语说解词义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初二语文选了《核舟记》一文, 讲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句中“为”时, 可以联系成语“为所欲为”, “为”表示动词“做”的含义;又“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句中“比”表示“靠近”, 其义正好有成语“比邻而居”相印证。《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的“抢”词义迥别于现代汉语中“抢夺”之义, 而成语“呼天抢地”中正好保留了“冲撞”这个含义。阅读文言文时, 造成障碍的常用词往往是那些沿用至今的词语, 容易让人误解文义, 以今律古。例如:“怜”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可怜、怜悯”, 但是在古诗文中就不能这样理解, 在“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远荆门外》) 、“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句中表示“爱”的意思, 成语“惹人怜爱”保留词义, “怜”和“爱”为同义连用。利用成语还可以总结出某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及其意义特点, 例如讲授初二语文教材中《桃花源记》时, 我们发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欣然前往”中“然”作为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这种表达方式在“黯然失色、怡然自得、欣然自喜、怅然若失、潸然泪下”等成语中延续, 通过类比拓展, 对于学生掌握这类词语很有帮助。

2 运用成语梳理文言语法知识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并不像词汇、语音上那么大, 较之现代汉语, 古汉语语法语法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词类活用现象突出;二是古汉语中有特殊动宾关系 (例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是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四是虚词大量使用。这些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选择大量成语, 展开句法分析, 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闻言语法规律。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以及《聊斋志异·狼》“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句中的“狐”“犬”是名词作状语, 表示比喻, 意义分别为“像狐狸一样”“像狗一样”;《黔之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句中“船”表示“用船”, 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山海经·夸父逐日》“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 句中“北、道”义为“在背面、在路上”, 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这种特殊语法现象在很多成语中都保留下来, 如“狼吞虎咽、冰消瓦解、星罗棋布”等成语中的“狼、虎、兵、瓦、星、棋”都是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车载斗量、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东奔西走”等成语中的“车、斗、风、露、南、北、东、西”都是表示工具、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伤仲永》“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义为“认为……奇特”, “宾客”义为“把……当做宾客对待”, 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对宾语的看法、态度, 如果联系成语“不耻下问、不远千里、厚古薄今”来讲解, 让学生知道“耻、远、厚、今”也是意动用法, 便可举一反三。

3 结合成语分析文言文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为了表情达意而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古人说话写文章都注重修辞,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都源自古代汉语, 成语中也保留了大量古汉语修辞格。例如:“家贫如洗、翻天覆地、滴水成冰、遮天蔽日”等成语使用了夸张手法, ”等使用了对偶、借代手法。我们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词义、分析句法, 而且还要分析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懂得欣赏这些修辞格对于加强语言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例如古诗文中常见的对偶修辞格, 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以及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在成语中也有大量对偶修辞手法在使用, 如“呼风唤雨、上天入地、春华秋实、神清气爽、三言两语”等, 可以相对应展开教学。其他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仓”中“白、红、绿、黄、仓“都是借代手法, 分别代指“酒杯、绿叶、红花、黄狗、猎鹰”, 成语也有“攀龙附凤、穿红着绿、瓜田李下”使用借代手法的例子。

有的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或是文言文中特有, 讲解文言文时联系相关成语, 便于学生理解把握。例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以及《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都使用了互文见义 (上下文义互相体现) 的修辞手法, 不能狭隘死板的翻译, 可以联系“追名逐利、求全责备、求神拜佛、追亡逐北、卖官鬻爵”等成语进行讲解。

另外, 在课前可以布置部分成语,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挖掘成语典故, 解读文言短篇故事,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例如“一鸣惊人、高山流水、嗟来之食、卧薪尝胆、狡兔三窟、鸡鸣狗盗、五十步笑百步”等出自《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成语, 都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学生在了解人物故事的同时也解读文言文, 长期阅读文言短文故事, 不仅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也起到增强文言语感的作用。学习文言知识, 一方面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另外, 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或日常生活中恰当的运用成语, 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使得语言儒雅、简洁生动而又意味深长, 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的直接目的。

摘要:成语传载了古汉语的血脉, 浓缩了大量历史文化典故, 保留了许多字词古义、文言句法及古汉语修辞手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联系成语说解字词、梳理文言语法知识、分析文言修辞特点;还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成语典故, 在写作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恰当运用成语, 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成语,中学文言文,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万国, 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5;

[2] 易国杰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下一篇: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