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成语典故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物的成语典故(共11篇)

动物的成语典故 篇1

《亡羊补牢》典故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杯弓蛇影》典故十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邯郸学步》典故十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对牛弹琴》典故十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典故十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动物的成语典故 篇2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篇3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感恩的成语典故 篇4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杨震(公元59一公元124,东汉初)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含三字的成语典故 篇5

八难三灾

自己在下面找

捱三顶四 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白璧三献 不成三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管三七二十一 避军三舍 避君三舍 八难三灾

不三不四 半三不四 巴三览四 巴三揽四 不壹而三

半夜三更 此地无银三百两 草庐三顾 差三错四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攒三聚五 攒三集五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分三足 得其三昧 掉三寸舌 倒三颠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丢三忘四

低三下四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二满三平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桃杀三士 二心三意 分三别两

观隅反三 喙长三尺 河东三箧 华封三祝 火冒三尺

火冒三丈 河清三日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几次三番 接二连三 九流三教 九烈三贞

假眉三道 九衢三市 金人三缄 接三连四 颊上三毫

颊上三毛 狡兔三窟 狡兔三穴 举一反三 距跃三百

径一周三 君子三戒 九蒸三熯 犒赏三军 狂三诈四

六臂三头 两般三样 屡次三番 两次三番 两道三科

连二并三 连二赶三 六街三陌 六街三市 两两三三

两面三刀 连三并四 拉三扯四 连三接二 连三接四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利市三倍 立时三刻 六韬三略

两头三面 两头三绪 六问三推 两意三心 连中三元

茅庐三顾 孟母三迁 暮四朝三 目无三尺 拿三搬四

偏三向四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欺三瞒四 日出三竿 日高三丈

绕梁三日 入木三分 让三让再 日上三竿 日已三竿

让再让三 三榜定案 事不过三 三班六房 三百六十行

三步两脚 三般两样 三不拗六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病四痛 三百瓮齑 三寸不烂之舌 三曹对案 三差两错

三长两短 三茶六饭 三茶六礼 三寸鸟,七寸嘴 三从四德

三长四短 三差五错 三朝五日 三朝元老 三寸之舌

三冬二夏 三等九般 三等九格 三对六面 三迭阳关

三叠阳关 三复白圭 三夫成市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三番两次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风十愆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复斯言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夫之对 三夫之言 三更半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顾草庐 三跪九叩 三姑六婆 三宫六院 三顾茅庐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告投杼 三纲五常 三魂出窍 三好二怯

三槐九棘 三回九转 三好两歹 三好两歉 三魂七魄

岁寒三友 三回五次 三皇五帝 三环五扣 三户亡秦

三荤五厌 三句不离本行 三家村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教九流

三饥两饱 三脚两步 三街两市 三街六市 三节两寿 三街六巷 三缄其口 三江七泽 诗家三昧 三江五湖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 三六九等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命而俯 三媒六证 三毛七孔 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 三马同槽 三臡八菹 三年化碧 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 三平二满 三婆两嫂 三朋四友 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 三亲六眷 三拳两脚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 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三迁之教 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人为众 三日新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 说三道四 三十而立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蛇七鼠 三豕涉河 三三四四 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 三台八座 三头对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 三头两面 三头六面 三头两日 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 三头两绪 三头六证 三吐三握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窝两块 三瓦两舍 三瓦两巷 事无三不成三位一体 三徙成都 三徙成国 三写成乌 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 三心两意 三熏三沐 三薰三沐 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 三省吾身 三写易字 三星在户 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 三怨成府 三余读书 三言讹虎 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三浴三衅 三盈三虚

三灾八难 三占从二 三足鼎立 三折肱为良医 三折肱,为良医

三贞九烈 三灾六难 三战三北 三智五猜 三纸无驴

三贞五烈 三旨相公 退避三舍 蹄间三寻 蹄闲三寻

汤去三面 挑三拨四 调三惑四 挑三豁四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推三推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条三窝四

挑三嫌四 推三阻四 蹄闲三寻 韦编三绝 稳吃三注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无风三尺浪 网开三面 亡秦三户

无事不登三宝殿 五申三令 咸五登三 一板三眼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一倡三叹 壹倡三叹 杨穿三叶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 一饭三吐哺 约法三章 阳关三迭 一国三公

勇冠三军 一举三反 一口三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三复

一日三覆 一日三秋 一日三岁 一日三省 一日三月

一时三刻 一岁三迁 余声三日 有三有俩 言三语四

语四言三 一问三不知 一献三酬 游戏三昧 一献三售

一隅三反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长年三老 昼日三接 着三不着两

张三李四 朝三暮二 朝三暮四 遮三瞒四 再衰三涸

再衰三竭 再三再四 朱弦三叹 至再至三

四大名著中含三字的故事名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陶恭祖三让徐州、三英战吕布、刘琦荆州三求计; 《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客观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篇6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 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 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 因此, 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 不尽客观。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 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 憎恶其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 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 仓促应敌, 数战失利, 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 旷日持久, 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 因此, 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 由于外交失当, 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 尽快结束战事, 然廉颇不受君命, 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 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 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首战大捷, 突破秦军前沿阵地, 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 赵军追击, 猛烈攻打秦军壁垒, 但四日未破, 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 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 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 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 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 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 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 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 他把部队编分四队, 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 赵国亡军四十五万, 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 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 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 长平一战甚为惨烈, 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 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 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 战功显赫, 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 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侯”而扼腕叹息,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 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 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 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 羌人造反, 于是诱降他们, 投降的有八百多人, 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 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 闲赋在家, 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 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 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 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 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 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 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 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 李广就公报私仇, 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 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 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 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 可谓沧海一粟, 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学习中, 乃至教学书籍中, 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 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 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 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 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 不迷信权威, 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 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 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 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 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 才丰满、生动, 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3]本书编写组.实用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9, 第1版.

[4]靳生禾, 谢鸿喜.长平之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上)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篇7

巧妙用典:文章显得充满智趣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古人称为用事,今天通称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的思想内涵具有多种侧面和多个层次,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用。如“七步诗”,就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从曹植出口成章,能在七步之内成诗,说明文思敏捷,才气过人。所以其语言形式就有“七步咏”、“七步成章”、“陈思七步”等等,着眼点在“七步”,以表示其迅速。另一是从曹植不能容于曹丕,被逼作七步诗,以比喻兄弟或内部不和而自相残害。因而其语言形式便用“煮豆燃萁”、“豆萁煎逼”、“釜中泣”等,说明不能相容。

1984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林放先生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参也鲁”》。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参也鲁”,是《论语》所载孔子对他的门徒曾参的评语。

鲁,就是迟钝。“参也鲁”,说明曾参这个人的思想是不大活跃的,是个怕冒风险,谨小慎微的人。

他惟恐犯错误。《论语》上就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一个人每天战战兢兢,忙于自我反省,哪有工夫开支脑筋思考天下大事呢?

就是到了病危临死的时候,还留下一个有名的曾子“易箦”的故事。在《礼记·檀弓》里有一节非常生动的描写:曾参快要断气了,服侍他的童子指出他睡的竹席太华美了,只有当大夫的人才能用的。曾子未曾为大夫,所以他立即挣扎起来吩咐他的儿子换掉竹席。换好竹席,他就死了。这故事说明曾参是多么谨守礼教、清规戒律。

作者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改革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需要的恐怕是吃狗肉的和尚鲁智深,而不是临死还要易箦的曾参吧。”

如果今天有人以“易箦”为话题,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你将如何立意?同样可以像林放先生那样,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入手,鼓励人们不必拘泥于清规戒律,而要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唱反调”,即用赞赏的眼光,说明“易箦”是可贵之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法治国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谨守清规戒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退位前不愿“易箦”而导致腐败堕落,走上犯罪道路。正可谓“59岁现象”。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与其他世界名著中最出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等人物形象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文学讽刺艺术不可多得的典型。两年前的《羊城晚报》在头版发表一篇《不应批评严监生》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有些事,一经定罪,便不易平反。例如严监生这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家人点了两根灯芯,于是举起两根手指,死不瞑目。这个典型人物让世人批评了几百年,讽刺为吝啬鬼。

其实,严监生含冤了。原因很简单,节俭无罪。而这些一代代的批评却是应该批评的。比如灯芯换了光管,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却装了几支,人走了,光管照样开;晚上11时睡觉,而房间的空调却从9时就预冷,一冷就是十几度,宁可“天热盖棉被”;光亮工程越建越堂皇,亮灯时间又越来越长;一些生产企业,本来在人员或别的一些措施上稍作调整,就可错峰用电,但就是安于习惯不动。缺电是事实,电力浪费现象严重,而节电手段却又不强不力,也是事实,所以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郑重其事号召:全民节电。

电力浪费,就民众而言,是习惯问题;就单位而言,是制度和措施问题。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严监生的节俭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

如此“唱反调”,同样可以“自圆其说”。

巧“易”成语:文章更加别开生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成语极多来自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成语久经时间洗礼,流传下来,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尽管成语已有专门“词典”进行盖棺定论,但仔细琢磨,仍然存在多角性,同样可以翻新。如果更换得当,一字之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新老合作与交替处于酝酿和思想发动之时,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号召。此时,《长江日报》推出一篇评论,标题是《老当“易”壮》。作者将成语“老当益壮”,改为“老当‘易’壮”,顿觉新意盎然,大放异彩。正可谓“文眼一亮通篇明”。

“取长补短”,成了千古名训。笔者采用“易字法”写了篇评论,标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长》。说的是,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善于取别人之所长发展自己一技之长而木秀于林的。

“良药苦口”,指的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它与另一个成语“忠言逆耳”一起,都是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1984年罗德明先生写了篇议论文,标题是《忠言“顺耳”利于行》文章针对“良药苦口”问题,指出:“……殊不知,药越苦越可使人入口而吐,甚至产生条件反射,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因此,有经验的医生总是绞尽脑汁,或使胶囊,或用糖衣,使苦药不苦;或溶于糖浆,或炼成干糖,使苦药如饴。这样,病人乐于服用,方可奏药到病除之效。”针对“忠言逆耳”,文章采用另一名言予以反驳:“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文章最后指出,做思想工作“要求我们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忠言不逆耳”。

利用成语的多角性写作议论文的佳作比比皆是。比如《“杞人”忧地》(《人民日报》1982年8月28日);《九九归“左”》(《今晚报》,1985年6月14日);《三生有悔》(《信息日报》,1999年1月31日);《食不厌“蚊”》(《文汇报》,1996年2月1日);《“一错千金”》(《人民日报》,1985年2月23日);《“大公无公”》(《中国青年报》,1999年12月24日)……这些标题,古今串联,传神贴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读者不得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看个究竟,读后深受启发。真正起到了“题好一半文”的作用。

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8

谢玄(343~388),字幼度,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晋书•谢玄传》:淝水之战后,谢玄因军功封为康乐县公,继而乘胜北伐,收复中原领土,至第二年,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会稽王司马道子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谢玄眼看即将实现的统一大业又付诸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忧郁成疾,一年后去世,英年46岁。《晋书》作者惋惜道:“康乐„„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老天给他的年龄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统一北方的事业在接近成功时又遭到失败。?成语“功败垂成”,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9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看《西游记》学动物成语 篇10

为了让你更多地了解名著《西游记》,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儿童读物《西游记·学成语》(生肖成语版)。边看《西游记》故事,边学成语!这套读物将帮你打开一扇快乐学成语之门。

[图书简介]

这套书利用小朋友热爱小动物的心理特点,通过讲述《西游记》原著中《智斗银角大王》《猪八戒招亲》《高老庄收八戒》等12个精彩故事,分别列出与12生肖中每个动物有关的大量成语,以此激发大家学成语的兴趣。

这套书共4册,按生肖顺序每3个故事为1册,收录了很多涉及动物的成语。同时,每个故事还配有插图,设计了思考问题,并对生肖成语进行了注释。

[专家评价]

可以相信,这套读物将在打开少年儿童心灵的窗户、开阔孩子的眼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巩固和扩大他们课堂教学识字成果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把识字和阅读尽早结合起来,将会形成识读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作者在这套图文并茂的读物中尽可能把两千多个常用汉字体现其中。

总之,这套读物利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中华成语文化的内容,彰显了经典名著的魅力,构思奇巧,设计精细,很值得一读。

——吕 达(全国教育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

《西游记·学成语》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瑰丽、奇特的想象是其诱人的魔棒,那“神性、人性、动物性三融合”的鲜活形象,极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可为他们张开幻想的双翅,形成创新思维增添助力。这套读物将经典名著与成语文化、生肖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少儿尽早接触文字中的古典神话世界,导引他们阅读《西游记》原著,进而阅读其他古典名著,扎牢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我相信,这个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论中英文成语动物寓意的对比分析 篇11

一、中英文成语中动物寓意互译时的对比

(一) 动物成语的介绍

由于中外拥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 致使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寓意文化。因为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人们对相同的动物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喻义。有时为表达同一情感喻义, 会采用不同的动物来作为喻体。

成语是语言构成中重要的一种, 其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沉淀和创新, 至今仍保留了自己的活力, 同时也在语言与文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文史上, 成语有其特殊的地位, 其反映了历史, 地理, 人文情怀等等。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成语都是历史文明的产物、认识的结晶、语言的精华、作为历史文明的产物, 它包含很多社会历史因素。纵观社会历史, 源于古代的成语, 其中许多是从古代社会生活土壤中生发出来的, 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进行细致观察、周密思考、深人辨析、反复验证而得出的, 其精细地揭示错综纷纭的事象, 透彻地表明了复杂深奥的事理, 这充分表明了人们对成语内容的认识。探询成语典故可以追溯到从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对某一事件事物的推演理解。英语成语, 又可称为习语, 其在英语语言中一样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 通过英语成语, 我们可以知道英语世界里许多充满意趣的事物, 知晓英语世界的文化, 宗教, 历史和地理特征, 人文气息, 尤其英文成语具有渗透整个表面的深层含义,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论。由此可知, 中英两种文化各有其特色, 因而在学习或使用时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关于它的起源, 典故, 用法, 使用范围等。有的成语可以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 有的却不能望文生义, 只有确实弄清了成语的含义, 才能避免闹笑话, 闹误会, 亦能加深对双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二) 中英动物寓意成语互译时的分类

1. 动物形像相同、意思相近的中英动物成语

例如:1) Killtwo bilds with one stone通常可翻译为“一石二鸟”或“一箭双雕”。 (具体释义为:“一石二鸟”, 喻一举两得, 如中文之“一箭双雕”, 只是不含技艺高超之意) ;

2) Fishintroubledwater可翻译为“混水摸鱼”;

3) How can you catch tigercubs without entering it’s lair?可翻译为“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4) Awolfinsheep’s clothing可翻译为“披着羊皮的狼”;

5) Playcatandmouse with可翻译为“玩猫鼠游戏”;

6) Parrottongue可翻译为“鹦鹉学舌”。

以上动物成语, 无一不以恰当的比喻, 诙谐的手法, 给人类文化和语言艺术增添了无穷的意蕴.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动物,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美, 它们都被赋予了特有的文化意义。

2. 中文英成语意思相近, 所比动物形像不同

如:1) Let the cat out ofthe bag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让猫出了口袋”, 但实际释译为:“露马脚”;

2) Flutterthe dove-cotes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搅乱鸽房, 让鸽子不得安宁”, 但实际释译为:“鸡犬不宁”;

3) Take to Sth like a duckto water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有如鸭子到了水中”, 但实际释译为:“如鱼得水”;

4) Drinklike afish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像鱼一样地喝”, 但实际释译为:“牛饮”;

5) Aflyin the ointment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油膏中的苍蝇”, 但实际释译为:“一颗老鼠屎, 搅坏一锅汤”;

6) Love me, love mydog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爱我, 就爱我的狗”, 但实际释译为:“爱屋及乌”;

7) Like adrownedrat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像只落水的耗子”, 但实际释译为:“落汤鸡”;

8) The blacksheepofthe family可从字面意思直译为:“一家中的黑羊”, 但实际释译为:“害群之马”。

综上所述的动物成语保留了原有的交际意义, 在中文中找出了, 在思路、意义都与之相应成语。然而,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动物形象来表达成语的意义,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要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如此这般, 既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又给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 更觉通俗易懂。

3. 中文英成语可直译亦可根据动物形像意义, 译出对应的表达形式

在英语成语中有许多明喻构成的成语, 然而, 动物是常常出现的喻体, 分别由as和like来引导喻体。有时不同的动物, 可以用设喻来表述同一种状态, 如:1) As busyas abee像蜜蜂一样忙;

2) Like abullinachinashop像公牛闯进瓷器店———根据动物形像意义可释译为:笨手笨脚, 动辄闯祸;

3) As quietas amouse像老鼠一样安静;4) As proudas apeacook像孔雀一样骄傲;

5) Like a bearwith a sore head像只头痛的熊———根据动物形像意义可释译为:情绪恶劣, 动不动发火;

6) Woke like ahorse像马一样地干活———根据动物形像意义可释译为:辛苦地干活;

7) Worklike atiger生龙活虎地干活;8) As mute as afish像鱼一样不出声;

9) Die like a rat像老鼠一样死去———根据动物形像意义可释译为:被毒死;

10) Live like pigs in clover像生活在三叶草中的猪———根据动物形像意义可释译为:生活优裕, 养尊处优。

4. 动物形像相同, 而中英文成语意思不同的动物成语

如:1) Acat-and-doglife从字面意思直译为:猫狗一样的生活, 但实际应译为: (尤指夫妻间) 争吵不休的生活;

2) Cats anddogs从字面意思直译为:猫和狗, 但实际应译为:价值低的股票, 杂物;

3) Rains cats anddogs从字面意思直译为:像猫和狗样的雨, 但实际应译为:下倾盆大雨;

4) Live like fighting cocks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活得像好斗的公鸡, 但实际应译为:吃得好、吃最好的东西;

5) Car's paw从字面意思直译为:猫爪子, 但实际应译为:被人利用的人。

从上列论述可以看出, 人们时常把某种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 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中英文成语中动物寓意的对比分析

(一) 相同指称不同内涵———以马、牛寓意的成语

英语动物成语中, 马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动物之一。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成语中的牛在英语成语与之相应地往往不是“牛”而是“马”。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力气很大时, 常常会说“力大如牛”。但是外国人则认为, 马才是最强壮的那一个, 英语中表达像马一样强壮会用as strongas ahorse。当拖拉机最初抵达我国时, 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铁牛”。然而我们中文中的“铁牛”在英语中则被称之为iron horse (铁马) , 它指的是早期的火车头车或机车。英语中有这样一个成语tospur a willing horse, 意为对努力工作的人进行不必要的刺激, 与中文的“鞭打快牛”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 但你无法强迫它喝水 (Youcantake ahorse tothewaterbutyoucan'tmake him drink.) 其所表达的意思为, 有一些事情须自愿, 强迫无济于事, 与“牛不喝水强按头”结构上很相近, 但意思是相反的。中文的意思是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而英语则正相反, 是无法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因此, 这一句英文也可以缩写为totake ahorse tothe water意为only gosofar。

(二) 同一种事物或属性, 以不同的动物设喻

在中英文成语中, 凶狠残暴的动物如:狮子, 老虎, 狼, 豹的象征意义都比较接近, 如:狮子搏兔、饿虎扑食、虎视眈眈、狼吞虎咽、骑虎难下, 前怕狼后怕虎、谈虎色变、如狼似虎、狼狈为奸、鬼哭狼嚎、豺狼当道等。在英语中有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狮”,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从字面意思直译为:“人狮穴抨狮须”, 但实际应译为:“太岁头上动土”, set the wolfto keep the sheep从字面意思直译为:“叫狼看羊”, 但实际应译为:“引狼人室”, wolf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who keeps companywith the wolf, willlearn to howl从字面意思直译为:“跟狼在一起、就会学狼叫”, 但实际应译为:“近墨者黑”, hold a wolfbytheears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抓着狼的耳朵”, 但实际应译为:“骑虎难下”。在外国, 狼还是饥饿的像征, 要表达“避免饥饿”这个意思, 英语使用“keep the wolf from thedoor”, 从字面意思直译为:“把狼挡在门外”。形容饥饿难挨, 用“have a wolfin one's stomach”, 从字面意思直译为:“肚子里有只狼”。更有趣的是, 中文的“狼吞虎咽”, 英语中干脆直接用wolf (狼) 作动词,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就说Wolf或。Wolfdown。

(三) 中英文成语中对动物设喻的相同与转换

从中英文成语中动物寓意的对比可知, 一些动物形象的喻意是可以相同的, 即可以从字面上翻译, 但有些是需要通过文化语境转换的。像一些只在中文出现的特有的成语就需要通过意译或加注释的方法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鱼龙混杂”, 由于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特殊的地位, 故而这句应译为“dragonsand fish jumbled together--good and bad peoplemixed up", 而“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又译为“playthe lute to a cow--choose the wrongaudience”, “蝗螂捕蝉, 黄雀在后”则译为"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unaware of the oriolebehind--covet gains ahead without being aware ofdanger behind", “叶公好龙”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one reallyfeats”, “杯弓蛇影”译为“mistaking thereflection ofa bow in the cup for a snake--extremely suspicious", “鱼游釜底”译为“likefshswimminginacookingpot--inimminentperil.”。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对动物在中英文成语中不同寓意的对比分析, 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双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和学习这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中文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王涛等.中国成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3]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4]杨自俭, 栾雪梅.英汉成语对比[A].杨自俭, 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5]袁彩虹.中文动物寓意成语英译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 2009.

[6]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英词典编写组.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7]Brewer's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Reprinted.2011.

[8]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上一篇:导入iso9000管理体系下一篇:发改委立项申请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