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不学无术成语故事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字成语故事-不学无术成语故事(精选6篇)

四字成语故事-不学无术成语故事 篇1

在上世纪50—60年代, 我先后在中央广播局长春转播台 (原425台, 现523台) 任工程师, 负责机房维护工作。后调到北京, 在中广局无线总处维护科任工程师, 从事直属台维护管理。1963年春又调往广播科研所, 开展调频技术研究。在这十多年间, 曾遇到过一些既惊险又奇异的发送技术故障。虽然经过大家的努力, 这些故障都逐一克服了, 但其中许多令人惊奇的技术故障又是一般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很值得记取。

当前,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跃进步, 发射台的设备也大多更新换代了。大型发射电子管业已少见, 新型的全固态 (半导体) 发射机已取代了一批老式的电子管机型, 可靠性也有了大大提高。不过, 一些有关发送设备的基础设施 (如天线、馈线、地网、冷却、供电系统以及配件等) 则改变不大。以往的历史教训, 也许能起到一些“举一反三”的借鉴作用。为了资源共享, 本文例举11则故事如下, 谨供参考。

2 发射台发生的惊奇险异故障11例

2.1 942台11号机的λ/4波长馈线打火故障

942台11号机始建于抗战期间日伪统治华北时期。解放后经过改造, 据称一直工作比较稳定。11号机的发射频率是640k Hz, 工作波长468.75m, 它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部100k W屏调式发射机, 担负着对国内和北京地区的重要广播作用。

1954年我去942台参观时, 从工作人员介绍中, 得知此次故障的原委。简况如下:

11号机房与天线铁塔距离约100m (相当于640k Hz的波长1/4处) 。一直工作比较稳定的11号机有一个时期发射机槽路频频发生突发性打火、跳闸故障, 但遍查发射机并无寄生振荡, 令人百思不解。后来, 请教当时的苏联专家, 专家认为不一定是寄生振荡, 在苏联就发生过塔基避雷球隙放电, 经四分之一波长 (λ/4) 馈线, 由于放电接地反射形成屏极槽路高阻抗, 高阻抗又形成高压, 也会打火过荷跳闸。经核实, 该机从槽路次级 (包括线圈) 到天线塔基距离果然为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 (约为110m) , 而且在观察中, 有一次正好看到塔基放电球隙跳火时, 机房果然打火跳闸。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当把放电球隙稍稍挪开一些, 不再跳火, 机房再也没出现原因不明的打火故障了。

为什么塔基球隙距离会变小了呢?经调查, 原来是检修人员不小心碰了一下 (使距离变小) , 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才出现了上述惊险的事故。

2.2 521台天线铁塔拉线绝缘子连续被雷电击碎, 以致铁塔倾斜的故障

中波天线铁塔有自立式塔基绝缘铁塔天线 (没有拉线) , 也有非自立式带拉线支持的天线铁塔。

521台1000k W对国外广播的天线铁塔是拉线式铁塔天线, 由三方向多个绝缘子构成的拉线, 保持铁塔的矗立。国外为了防护绝缘子安全, 一般并接涂装环氧树脂的扼流圈, 加以防护雷击故障。而521台的拉线绝缘子没有并接泄放雷电的扼流圈。

雷电一般讲是静电放电, 但国外有资料称:雷电也有交流电性质, 大多是频率在10-15k Hz的超低频, 也会引起感应放电。

我在521台甲机房就曾遭遇一次严重的雷击故障。那天午后, 远空大约10-21km处有一团雷云, 不时闪电移动。因雷云向电台方向移动, 云团每次闪电时, 该台铁塔拉线绝缘子也随之感应打火放电。当雷云移至甲机房上空时, 拉线多个绝缘子竟被雷电击碎, 便拉线长度改变, 造成铁塔倾斜事故。

在雷电故障中, 天线调谐室的泄放静电的扼流圈 (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 也被雷电烧毁, 有的旁路云母电容器也被雷电击成碎片。

这次事故后, 经天线队及时抢修, 增加拉线绝缘子, 台里又更换了新的射频扼流圈和增加旁路电容器的容量 (KVA) , 就没有再发生类似故障。

顺便讲一下这种故障在常州625台1000k W中波机天线铁塔调谐室也发生过, 说明调谐元件设计抗雷的安全系数考虑不周。

2.3 536台对美广播的空中并机音频反相事故

536台乙机房的两部120k W苏制短波屏调式发射机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两部均可单机做120k W播出, 二是也可以采用两机并机同频广播节目。不过这种并机不是共用一付天线, 而是利用各自的两付天线在空中并机运行, 故称空中并机播出。

时值1958年春, 该台组织人力对乙机房2×120k W进行全面检修。但不知何原因, 检修时曾将调制器的音频输入线 (600Ω、平衡式) 从输入变压器拆下, 检修后又重新装上。开机后, 单机工作正常, 并无异状。值得注意的是该音频线本身并无特殊标志, 但两机比较起来, 音频输入却有极性相位之别。因此, 一旦接错, 就给空中并机埋下了隐患。

大约三个月后, 我在维护科看到国外听众收听报告时, 发现美国听众反映的频率都是从地球绕过去的对非洲广播频率, 而没有对美的广播频率。于是上级派人测试了对美空中并机的场强场型。结果发现, 空中并机后的场型不是前向最大而呈现出左右约45度方向的两个侧瓣异常场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场型?于是,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 才发现了一系列运行监测 (监听) 的缺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空中并机后, 在机房一是应该监测并机场强指示, 二是值班应该监听从空中并机后拾取的声音信号。

(2) 机房值班人员是从并机的某个单机末级监听拾取单机的声音信号, 因而不知道空中并机的场型发生了变化。

在这之后, 又做了几种状态的比较, 发现现在处于故障状态的并机监测系统的监听声音信号较弱, 而关掉一部机器后, 监听单机运行的声音信号反而增强了。

经过一系列调查, 从值班日记中发现曾拆动过音频线路端子。于是判断它与并机的两机音频输入极性相位有关。重新改接后, 才发现故障点就在音频输入线端子接错形成瞬间调幅一正一负所致。一经恢复正常, 2×120k W的空中并机运行也恢复了正常。

2.4 425台大型电子管的闪络故障

在大型电子管中, 用于射频功率放大的大功率管的屏压都较高。例如:屏调式高频末级和调幅末级屏压都是10k V左右, 直线放大式高频末级可达15k V。而大功率管却要求工作稳定, 没有寄生振荡。所谓的寄生振荡是指在正常运行状态之外, 出现的附加振荡信号, 它常常伴随电子管内部闪络 (打火) 或过荷事故。

对于寄生振荡, 产生本机频率的可通过中和法消除;对非本机频率的寄生振荡常常采用去谐或阻尼法解决。此处要介绍的是指大型电子管本身原因的打火、闪络故障。

1954年425台61号机大修后, 为了预备备份管, 便将使用一年多的Γ-433四支管取下, 均换上了新管。一直工作比较稳定的61号机换上四只Γ-433新管后, 频频发生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过荷打火现象。但遍查寄生振荡却毫无踪迹, 而换回老管后一切又正常了, 于是便界定是更换新管后引起的故障, 可能是电子管本身问题所致。不过, 在1953年建台初期的一些打火过荷, 可能是寄生振荡与电子管本身闪络并存的, 由于当时经验不足, 难以区分罢了。

为了尽快解决这一故障, 曾请教苏联专家契尔年科。他说只有慢慢升压, 反复老化, 消除 (吸收) 余气, 别无他法。我们也曾将四支Γ-433新管放在水池中连续加压, 企图消除气体放电, 但效果不佳。

后来, 我从“真空管工学”一书中看到, 电子管中灯丝的钨 (W) 金属在不同温度有吸收不同气体的特性。于是, 改变电子管的老化方法, 将灯丝电电压分成四段, 各预热半小时, 然后再加高压做动态 (即带射频) 老化, 效果明显。此举竞神奇地克服了大型电子管 (FU-433) 打火故障, 一举解决了大型电子管新管的闪络难题, 提高了维护水平。

2.5 521台自动屏调机连续损坏两只大型电子管的教训

1956年夏, 中广局无线总处在425台进行自动屏调幅扩大功率的实验取得成功之后, 便迅速地在昆明521台的71号机 (50k W直线放大式中波发射机) 做了推广。

当时, 苏联资料曾特别强调自动屏调机因末级屏栅极均有调制扼流圈, 不怕过荷, 不怕打火。但实际运行中却发现如果关机程序有误, 先关掉前级高压 (中断激励) 时, 末级栅屏极扼流圈会产生异常反电势, 也会打火, 使保护放电隙呈现严重放电。为此, 我在425台马上研发了一种称作“栅极保护器”的装置, 有效地防止了上述严重的打火放电现象。

此栅极保护器由一个吸收收电阻和整流管组成, 同时为慎重起见, 又在栅极扼流圈装上阻尼电阻。可是这一经验尚未进一步推广之际, 1958年初521台的自动屏调机突然出现末级过荷打火, 将两只进口的3V80Z损坏。

当时我已调到中广局无线总处工作, 受何柯处长之命, 电告如何加装阻尼元件后, 紧急飞往昆明处理此事。我抵达昆明后, 曾在栅极扼流圈加装阻尼电阻基础上, 又加装了栅极保护器, 该机的上述故障就一直没再出现。

不过, 521台真正的事故原因, 很长时间没有查清。这一事故至少有三点教训可以记取:一是苏联虽然发明了自动调屏技术, 但是据报道苏联却一直没有实际运用在广播大功率发射机上, 有些观点是不完全成熟的, 需要批判接受;二是任何新技术不可能完美无缺, 尤其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时, 应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如果425台的栅、屏极调幅扼流圈不事先安装过压放电球隙, 其后果也不堪设想;三是发现故障后要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进一步安全措施, 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防护措施后来在新扩建的150k W中波自动屏调机上均得到了应用。

2.6 412台300k W中波机的突发故障

412台甲机房的2×150k W中波屏调式发射机原从苏联引进。从1953年工作以来, 一直比较稳定, 而且维修工作也做得比较好。

大约是1959年, 该机突然发生一次打火停播事故。当时正值深夜, 我接到总处调度室通知, 连同局保卫处一起前往调查处理。

抵台后, 从该台工程师张学田处了解到, 两部机器中, 有一部末前级的栅极、屏极射频扼流圈已被打火烧坏。据值班人员说:事故发生前毫无其他征兆, 突然机内打火停播。从现象上看此事故属产生严重的寄生振荡所致。从张学田处还了解到该机除了正常的晶体振荡器外, 还有一套高频自反馈系统, 当晶振故障时, 仍可利用自振系统播音。问题在于当时没有人触动这一系统, 不知突发的打火损坏器件的原因何在?

为了尽快恢复播音, 我们更换了新的扼流圈之后, 为了慎重起见, 我建议在射频扼流圈上再并接电阻, 遇有异常情况, 可以发挥吸收阻尼作用。改装后, 机器恢复正常运转, 后来没有再听说出现过类似故障。

此处也谈一下536台丙机也曾出现过类似故障, 附带介绍如下:

536台丙机房有两台北广厂生产的120k W短波屏调式发射机, 也是于1960年前后, 夜间突然出现严重打火停播事故。我同中广局保卫处同志深夜赶赴台内调查处理。据机房主任岑裕湛反映, 播音中机器内部突然打火过荷, 因主整流器工作不正常以致停播。我检查主整流器时, 发现主整扼流圈球隙保护器有打火痕迹, 主整电容的保险丝开关因过电流保险丝熔断, 已自动熔断闭合。而大型电子管及屏、栅极槽路并无放电痕迹。此状表明, 问题在主整流器出现原因不明的异常电压导致打火、电容器保险丝熔断。这一故障原因虽不太确切, 但主整流器出现故障是明显的。为了及时恢复播音, 我临时将备份整流管串接一个大功率容量电阻, 反接到主整扼流圈前, 平时它不工作, 遇有异常反电势时, 此管放电并吸收异常电压, 故称吸收管。一切改装后, 再起动机器, 没有再出现类似事故。

上术两例说明, 较长时期不出故障的机器, 不一定不会出现异常故障。同时也说明隐患一直存在, 只是条件还不具备, 一旦“时机成熟”, 一些预料不到的故障就会突然出现, 令你措手不及。要想防患于未然, 平时对稳定工作的机器, 多注意其不稳定前兆, 加以预防。尽管很难, 还是必要的。

2.7 728台多部机器频发打火故障

728台是一个短波发射中心。建台后, 多部发射机频频打火, 此起彼伏。我曾陪同毛动之处长前往该台调查故障原因。据台长常明生、总工温亚林反映, 该事故后半夜较多, 而白天较少。我从反映的情况判断, 估计与电源电压有关。一般凌晨后半夜外电电源电压较高, 而白天工厂用电较多, 电源电压不会太高。

在电工与检修人员陪同下, 我一一调查了电源变压器的电压调节旋纽位置, 发现所有的旋纽均调到了最低电压处。其实变压器旋纽的最低电压是指外电初级较低状态而言。一般讲, 此位置越低, 次级电压越高, 如果嫌外电高, 应调至高端 (次级电压才较低) 。全部更正后, 由于外电电压高时, 次级电压也在正常电压波动范围之内, 整流高压也随之处于正常的波动5%之内。于是, 该台频频出现的因电压过高引起各机打火事故被排除了。

看来, 发射台维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连电源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也不能疏忽大意。

2.8 广播电波的Es层异常传播

对于Es (sporatic-E) 层异常传播的现象, 是在广研所从事调频广播中间试验 (6471工程) 中逐步认识的。

从教科书上, 一般都讲到电离层围绕地球形成后, 对无线电波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较低的E层对中波有影响, 而更高的F层对短波的远距离传播影响最大, 但对Es层却谈的很少。

我在广研所从事调频广播研究工作中, 一直认为工作在米波段的VHF调频广播属直线电波覆盖, 抗干扰能力强。我不仅这样理解, 也是这样宣传的。在沧县场地勘察中, 我也曾向地委书记这样介绍的。但实际打开调频收音机收听时, 却意外发现有很强的其他信号。

后来在兴隆勘察05工程场地时, 傍晚竟接收到香港的广播。接着又出现一些怪现象, 当时北京电视台的Ⅲ频道是教育节目, 可是在门头沟地区的伴音却是广东电视台声音。这种现象不仅如此, 在广播大楼10楼于傍晚落日前, 还能接收到前苏联海参威的电视信号, 声像俱佳。

经过学习, 才进一步了解到, 上述现象是因为天空中突发性质的E层异常传播造成的, 故称Sporatic E即Es异常传播。后来, 从国外资料中还了解到, 美军曾利用Es传播, 在南韩─日本和台湾─菲律宾之间做通信用过。

中广局技术处也在广播大楼上架设天线, 向山东济南做过Es层的散射试验。我于1962年在山东省台还看到过北京电视台的画面。

上述事例说明了学无止境, 正如古语所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2.9 调频立体声广播验收中的插曲

1979年12月, 中广局技术处在哈尔滨黑龙江省台组织过一次调频立体声广播的技术鉴定会。我应邀参加并负责技术指标的测试。当技术鉴定会后, 召开FM立体声现场试听会时, 发生了一件故事。

在播放立体声节目之前, 有人主动去协助连接左右声道的扬声器, 然后就开始播放节目了。当时有人听出管弦乐的位置不对。原来, 接线人员以为只要有两个扬声器就是立体声了, 并不知道两个扬声器有左、右声道之分, 接线时没有在意。后来, 经过检查核实, 重接之后, 才恢复了正常的立体声音场效果。

因为当时还没有标准的立体声音箱, 为了不致造成两个扬声器音场反相, 我建议再测一下扬声器纸盆的相位, 通过三用表, 用测电阻挡由纸盆向前、向后移动方向, 使纸盆相位一致。看来, 任何技术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上, 要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才行。

2.1 0 我国第一台1000k W中波自动屏调式广播机的调整功率达标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 我国先后建成了三部1000k W中波自动屏调式发射机, 在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第一部1000k W机在5 21台调机过程中, 出现了两部2×500k W机很长时间仅能达到2×300k W左右的问题。我当时正在521台检查工作, 由于北广厂调机任务繁忙, 该机调机人员均已转移到其他工地, 把这一技术难题留给了中广局。于是, 总处领导命令我与台内技术人员解决这个技术课题。我在机房主任郑良琛、台工程师邵启荣的配合下, 做了深入调查。发现机器工作稳定, 关键在于末级功率效率不高。

根据苏联资料介绍, 自动屏调式发射机基本处于零偏压工作, 屏流角必须大于105度。但从电子管屏流曲线族特性来看, 该末级管截止电流区域较大, 与150k W机的FU433电流曲线有明显不同, 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成了关键。

邵启荣工程师建议可以加些偏压, 改善流角以提高效率。大家研究后, 认为此案可行。于是邵工找来了一个12V200AH的蓄电池, 做临时负压栅极电源。开机后, 屏流虽无明显下降, 但末级屏极出口水温却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 输出功率表指示也上升了。

在此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实用化, 决定利用栅路电阻产生约-15V的偏压, 又加装上必要的傍路电容。此次调机后, 停滞大约半年之久功率不达标的技术难题竟被一举攻克, 功率达到了单机500±50k W水平 (它与外电压有关, 由于该机没有线路调压器, 因而不能稳定在500k W, 有10%的上下波动) 。

当时总处张厚忠工程师正在该台实习, 他也参与了此次攻关。后来, 他又将此技术移植到新疆和常州的2×500k W机上, 均顺利地达到了额定的功率指标。

2.1 1 FM栅地线路发射机打火故障

在河北省调频广播网的中间试验中 (6471工程) , 1963年秋05台 (兴隆雾灵山) 土建完成后, 马上进入了当时功率最大的10k W调频发射机的安装、调试。此机是从日本进口的参考样机。在北京沙河广研所验收时, 工作一切正常, 假负载天线输出10k W。

当该机运到山上安装调试时, 调机人员按习惯的阴地线路状态, 设定了工作电压, 于是突然连续出现末级打火、过荷故障, 不能及时投入运行。因我有事不能及时赶赴现场, 从电话和寄来的机器工作 (电压、电流、负载等) 参数分析, 判断不是机器出现寄生振荡。仔细推敲末级工作参数时, 才发现末级簾栅级电压过高。

因为该机采用的是栅地线路, 四极管6166的簾栅压应比阴地线路低才行。但当时调机人员没有留意四极管栅地与阴地线路之不同, 误按阴地线路给簾栅电压加压。事实上等于提高了簾栅极电压数百伏。后来, 电话通知他们按四极管栅地线路重新 (降低) 配置簾栅电压后, 打火便不再出现, 稳定工作了。

这一教训表明, 调机工作是很细致的工作, 稍有疏忽, 就会出现意外故障。栅地 (栅极接地) 与阴地 (阴极接地) 仅一字之差, 但线路结构不同是不能大意的。

3 结束语

上述在维护工作中克服各种技术故障的事例, 仅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排障侧影。这些曾发生过的故事可能只是广播战线发展长河中的几个小浪花, 微不足道, 但它们说明了一个道理, 就是学无止境。由于时代在进步, 技术在发展, 工作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 遇到的技术问题也会千变万化。人们在遇到难题时, 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群策群力, 勇于探索,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果, 以保障安全播出。

作文慎用网络“四字成语” 篇2

而在学生交上来的暑假作文中,有一个平时作文很好的女生颇有文采地写道,暑假看过一部电视剧,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心怀好感,但因为两人差距太大,她也只能“十动然拒”。这位语文老师翻遍了词典,也没搞清楚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她把学生叫来询问,学生竟显出“你落伍了”的神情,他们万没想到老师竟连“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语,“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之意都不知道。

该语文老师坦言:“按照现在考试规定,作文1个错别字扣1分,1个网络四字成语就是4分啊,如果用两个这样的成语,一篇作文也就完蛋了。我很为这些学生担忧!”

据青年报记者观察,最近这一两个月,所谓网络“四字成语”红得发紫。比如意为“细细想来,恐怖至极”的“细思恐极”,意为“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的“男默女泪”,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什么意思,但觉得很厉害”的“不明觉厉”。人气最高的是意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人艰不拆”。

不要说语文老师看不懂“四字成语”,青年报记者将一些“四字成语”发给《咬文嚼字》杂志执行主编黄安靖看,不料,这位语言文字专家开始竟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直到听到记者的解释,语言学家才“恍然大悟”。

黄安靖告诉记者,不得不承认,网友确实具有超强的语言创造力。在过去几年中,网友也创造了大量积极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规律,被社会广泛运用,比如“给力”。但网络词汇中也有大量“游戏之作”,这些词汇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娱乐好玩,但因为不符合语言规律,所以不具备传播功能。这些网络“四字成语”就属于此列。

黄安靖明确表示,不赞同学生使用这些“四字成语”,也认为这些成语完全不值得推广,“今年上海高考已经明确规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词汇,将等同于错别字扣分。如果放任孩子在作文中乱用网络语言,就是害了他们。”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学无所遗成语解释 篇3

【成语原文】:学无所遗

【标准发音】:xué wú suǒ yí

【繁体写法】:學無所遺

【学无所遗是什么意思】:遗:遗漏。形容学识渊博,无所不知

【学无所遗成语接龙】:知物由学 → 学无所遗 → 遗世忘累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xué wú suǒ yí】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简短成语故事四字成语 篇4

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穿的是用乱麻絮做的袍子,破烂不堪,分不清表里。由于吃的很差,脸上浮肿,带着病容,手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曾参经常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旧了,以致正一正它系帽的绳带就断了;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肘;一穿鞋,鞋后跟就裂开。虽然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忧愁,时常拖着破鞋,高歌《商颂》。他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好像是从金石制作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就这样,曾参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不能使他为臣子,诸侯不能和他结交朋友。所以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四字历史成语故事 篇5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浅谈日语里的四字成语谚语 篇6

关键词:成语,谚语,出处,典故

在古代, 利用中国汉字, 日本人不但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大量的汉语词汇也被其吸收了, 汉语成语以及谚语就包括在其中。像“一气呵成”、“大器晚成”等, 是直接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 书写形式和意义与汉语完全保持一致。但像“海千山千”这类成语, 却不能直接翻译成“千海千山”、而应翻译成“老奸巨滑”, 因为这是日本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与汉语有着不同的比喻体和典故出处, 在翻译成汉语时, 应找到汉语成语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 在找不到相同或者相近的汉语成语或者谚语是, 可以意译出来。本文就成语和谚语的典故出处以及用法做如下介绍。

1 汉语成语和汉语谚语

汉语成语谚语, 文字简练、喻意深刻、富有哲理, 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像“温故知新、唯唯諾諾”等日语成语谚语, 不但表达形式与汉语没有区别, 连其意义和汉语也完全一样。日语吸收汉语成语谚语的这种形式就是直接借用汉语的。在日本的很多文章、报刊里面, 汉语成语和谚语非常常见, 已成为日语不可或缺的语言组成成分。请看下面例子。

(1) 大器晚成 (日) ─大器晚成 (汉) 。

〇この選手などは典型的な大器晚成型です。ようやく最近になって実力を発揮してきました。/这个选手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 最近终于把实力发挥出来了。

(2) 天真爛漫 (日) ─天真烂漫 (汉) 。

〇あの人は実に天真爛漫な性質で気持のよい人です。/那个人天真烂漫, 性格开朗。

(3) 温故知新 (日) ─温故知新 (汉) 。

〇近ごろは新しいものをもてはやしすぎる風潮があります。温故知新の真理を今一度よく考えたい時代だと思ます。/近些年来, 崇尚新颖的风潮兴起, 与此同时也是温故知新的好机会。

(4) 唯唯諾諾 (日) ─唯唯诺诺 (汉) 。

〇山田さんは社長の命令に唯唯諾諾としながら、小まめに働いた。/山田对经理的命令唯唯诺诺, 且工作勤勉。

(5) 気息奄奄 (日) ─气息奄奄 (汉) 。

〇あの会社は経営不振で気息奄奄としているようだ。/那个公司经营不太乐观, 已经到了気息奄奄的处境。

(6) 臥薪嘗胆 (日) ─卧薪尝胆 (汉) 。

〇ぬれ衣をきせられ, 世間から白い目で見られたぁなたでしたが, よく今日まで張頑ってこられました。

それはもう臥薪嘗胆の苦しみでした。今にみておれという意地でここまできました。

——你曾衣衫褴褛, 遭人白眼, 但是从未放弃坚持走到了今天。

——经历卧薪尝胆的痛苦后, 如今看来完全是凭着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坚持走过来的。

上述日语例句 (1) ~ (6) 中的四字成语谚语, 其形式和含义都和汉语保持一致, 这些都是直接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 汉译时照抄就是了。

2 日语和制汉字谚语成语

日语里部分四字成语谚语是通过汉语的构词法加工而成的, 对汉语成语谚语的形式加以模仿, 组成四个汉字的成语谚语, 而非直接套用汉语的。诸如“八方美人”这类词就不是汉语成语, 不过因其组成都是汉字, 则从字面来看就可以知道其大意。但有的像“白河夜船”这类成语谚语, 就不能按字面意思译成“白河夜船”, 而应译成“高卧酣睡”或“酣睡不知身边事”。请看下面例子。

(7) 二股膏薬 (日) ─骑墙派/墙头草, 两边倒 (汉) 。

〇あいつはあっちへついたり、こっちへついたり二股膏薬だ。/那人一会儿倾向这边, 一会儿倾向另一边, 墙头草一个。

(8) 我田引水 (日) ─自私自利/肥水不流外人田 (汉) 。

〇少し我田引水になるかも知れませんが、ここに公園を作るについてわたしもだいぶ働いた一人です。/多少有点自私自利的想法, 我对在这个地方修建公园所以就显得很卖力。

(9) 海千山千 (日) ─老奸巨滑;老江湖 (汉) 。

〇相手は海千山千のつわもので、私なんかにはとても太刀打ちできない。/对手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要对付像我这样的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10) 合緣奇緣 (日)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逢/天作之合 (汉) 。

〇合緣奇緣と申しますが、わたくしとあの人との最初の出合いもふとした緣がもとでございます。/我和那个人能初次见面, 就是因为有缘,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手难牵。

(11) 器用貧乏 (日) ─多才必穷;手巧命苦;样样通, 穷苦一生 (汉) 。

〇彼は器用貧乏で, 大したこともできず, 平凡な一生を終えた。/他虽然样样都通, 但是终究没有做出多大成就, 这一生都在平凡中度过。

(12) 二人三脚 (日) ─ (两人) 合作共事 (汉) 。

〇君は僕と組んで, 二人三脚を続けてきた./你跟我搭档, 一直合作共事。

3 和制汉字成语谚语的出处、喻义及汉译

例 (7) “二股膏薬”原意是大腿内侧贴的膏药, 比喻人的态度不明确, 既想在这边又想在另一边, 犹豫不决。汉语意思就是“墙头草, 两边倒”“骑墙派”。不过“骑墙派”和“脚踏两只船”在汉语里的意思差不多, “二股膏薬”也可译成“脚踏两只船”, 准确点说, “脚踏两只船”才是“二股をかける”的正确译法。例 (8) “我田引水”是指有人将他人的水田灌溉路堵住, 而把水引到自己的田里去而引起纷争。后人多用来比喻只为方便自己, 不顾别人, 自私自利的人, 等同于汉语的“自私自利”“肥水不流外人田”。例 (9) 作为“海に千年山に千年”的略语“海千山千”, 原本的意思是说蛇一千年在海里住了之后, 到山上再住一千年就会成龙。而现在多指经验丰富而狡猾的人, 即“老奸巨滑”“江湖老手”。例 (10) 日本人用佛教语“缘”字创造的“合緣奇緣”, 是指人在交往中融不融洽是由机缘决定的, 用汉语来表达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逢” (“有缘”“奇缘”是最常见的翻译) 。例 (11) “器用貧乏”指的是很会赚钱的精明人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原因在于人虽能干, 但因为做事不专, 一心多用, 没有做出多大成就, 导致一生都平平庸庸, 也就是所谓的“多才必穷”“手巧命苦”“样样通, 穷苦一生”。例 (12) “二人三脚”原指陆上竞技项目 (两人一组, 并排将相邻的各一条腿绑在一起赛跑) , 现多指两人合作共事。

像这类和制汉语成语谚语还可以举出很多, 因篇幅所限, 不再赘述。

从以上列举的例句中可见, 例 (1) ~ (6) , 有少数简化汉字在日语中的形式不同外, 日语谚语成语的含义以及形式完全和汉语一样。而例 (7) ~例 (12) 当中, 有一些是意思与之相近或者相同的汉语谚语成语, 有些基本与汉语成语无法对应, 只能根据其含义意译。若遇到这类成语谚语应查阅有关词典, 对谚语成语的典故出处有所了解, 有利于我们更为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参考文献

[1]石井庄司.新編諺語格言辞典 (对译本) [M].香港:外语学习社, 1965.

[3]贾凤伦.日语中的和制汉字成语谚语

[2]马安东.中日成句の翻訳作業における[J].日语知识, 2005 (7) :16.対訳語選択の諸問題[J].翻译与文化国

上一篇:银行开门红讲话稿下一篇:幼儿园第二学期科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