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医学人文精神与健康中国梦

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作为公立医院,在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担当着主力军的重要职责。而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在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医院活力和竞争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学发展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医学职业精神是植根于哲学的中国传统医学精神,产生于共产主义白求恩精神以及现代人文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医学人文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广义的医学精神包含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有四个内涵:第一,极其坚定的人道主义理想、医学职业道德信念和医学理性精神。第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第三,德才兼备,彰显医学人文服务取向的精神。第四,坚持倡导公益性和公共卫生性的精神。医疗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有的职业精神,体现为职业信仰与职业责任,“救死扶伤”是医疗行业者的职业责任,要求医疗工作者认真负责、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与时俱进。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医学精神逐渐发展成为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旨在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展现医学的温情与仁慈的精神,它是人类热爱生命、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白求恩精神提倡的“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热忱负责、精益求精”凸显了中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医疗工作者不因病人的国家、种族、宗教、贫富等方面而有治疗上的差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轻易放弃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义务。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应有特质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职业应具有的特质,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2015 年 2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已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疗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健康与医疗服务的要求度越来越高。当前,医疗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而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中普遍存在,医学人文精神的理性回归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迫切呼唤。

醫生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要求其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医者仁心”还要求医生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具有爱心、责任心等优秀品质,职业本身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由于现在很多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对其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够,进入临床后医务人员继續教育仍然缺乏相应的人文培养,这样一来,导致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背景,事实上临床中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很多医务人员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审视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一些医生过分关注医疗技术,认为病治好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医患双方医疗知识的不对称性,当没有达到预期的诊疗效果时,医患关系迅速紧张起来。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

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呼唤个体医者仁心,而更重要的是复兴群体医者仁心,也就是说医学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一种医学群体精神。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不断赋予医学人文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就要深入探索其形成渊源,全面认识其形成的阶段和时代背景,结合最新的医疗形势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局势。

医学人文精神的理性回归不仅仅是当前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医疗服务领域能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国家医疗改革深入进行的有力保障。

医院要全方位关注医学人文精神

目前国内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侧重于医学院校,忽视了医疗单位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医院要从多方面提升医生个人素质。

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从医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医院可邀请医学名家、法律专家、人文学者等来院为医务人员做医学人文方面的讲座,或者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对生命的终极探讨,从医学伦理、法律、医患关系等方面进行解读、剖析,引导医务人员注重在临床中思考和实践医学人文的内涵,自发地关注患者尊严、敬畏患者的生命。

树立白求恩精神为主旋律的价值观大力倡导诚实的科研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以白求恩精神为医疗行业建设的主旋律,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品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医院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最关键的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合理因病施治,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需,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维护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维护病人利益之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医院管理中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医疗单位管理者应该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活动状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给予医护员工切实的人文关怀,形成医护人员正确的认知。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患沟通必不可少。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一定程度上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关。要不断提高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才能构筑起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医院要专注于人文精神的构建,从院区环境、诊疗、住院环境、就诊流程等方面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样患者来院才会安心、舒心,医院才能真正为患者信赖。久而久之,医患矛盾紧张的局面将得以缓和,取而代之的将是医患间的和谐共处,医学人文精神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本文选自:民生周刊 2017年03期)

作者:民生周刊编辑部

第2篇:论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摘要]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相生相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理论与精神基础,实现中国梦内在地蕴含着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红色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三个必须”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红色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道路”之中,是“中国精神”闪耀光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强大凝聚剂。

[关键词]红色精神;中国梦;精神动力;逻辑

[

[文献标识码]A

[

[收稿日期]2014-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红色精神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11JDSZ3045)。

[作者简介]黄遵斌(1969-),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P30)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讨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对于更好地发挥红色精神的育德育人、教育引导、激励凝聚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精神内涵透视

红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形成的伟大革

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在吸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体现每一时期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积极精神面貌的智慧结晶,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它涵盖了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可见,红色精神不仅包含革命精神,而且包含建设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不仅包含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而且包含人民群众精神;不仅包含个体楷模精神,而且包含群体奋斗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升华,体现了共产党人爱国爱民、勤劳勇敢、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深刻反映,体现了共产党人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中更为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改革不断深入进程中的利益调整和矛盾,面对西方价值观渗透和挑战使意识形态、道德领域出现的种种冲突,面对“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以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精神,仍然是多元和差异中、危险和考验中确立主导、谋求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民族层面的中国梦,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红色精神的积极引领。这是因为,以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精神,既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它既与中国梦相生相容,互联互通,又与中国梦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一)红色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论与精神基础。

第一,红色精神蕴含先进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此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的先进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先进理论深深蕴含于红色精神中,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先进理论,也是当前推动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第二,红色精神昭示正确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红色精神彰显出的价值观,就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从历史来看,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广大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从现实来看,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广大人民才基本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党走过的九十多年的历程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红色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为当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和社会秩序的整合。

第三,红色精神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地蕴含于红色精神之中。首先, 红色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红色精神的形成过程, 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其次, 红色精神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先进文化,孕育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再次, 红色精神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孕育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母体,为我们在当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形势下坚持指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誉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标杆。

(二)培育弘扬红色精神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当看到,作为“中国梦”之核心内涵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身就蕴含着物质丰富与精神提升的双重含义。“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2](P369)培育弘扬红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国家富强是包含精神财富增长的全面进步。国家富强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毋庸置疑,物质财富的增长对国家富强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是,如果因此将其视为国家富强的唯一价值指向和判断标准,不仅会在理论上导致“国家富强”上的“精神缺失”,更会直接引发实践发展模式中的“GDP中心主义”。 根本而言,国家富强“富”于文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精神的崛起。换言之,国家富强绝对不只是“富”于GDP,没有精神和文明支撑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富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滞后于物质文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发展不协调,精神生活的质量没有与物质生活质量同步提高,极大地影响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向。

第二,民族振兴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共同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发展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因此,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实现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三,人民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相互统一。从近年联合国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家,其幸福指数却不是最高的,这说明赢得幸福不全靠物质。物质丰裕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但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社会成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除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外,必然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且,在收入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幸福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和谐,取决于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内在和外在的平衡。要实现这个平衡,必须解决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归宿问题。在当下,一些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精神动力缺失,精神不知在何处,成为“空壳人”。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即使物质再丰裕,也不可能是幸福的。如果社会没有信仰,缺失精神,社会就和谐不了,还会出现族群、阶层撕裂。因此,无论从社会成员的个体或整体来看,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相互统一,是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基本逻辑前提和实践根基。

(三)红色精神与中国梦具有内在的本质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红色精神还是中国梦,民为根本、为民服务、造福人民是二者的立足点与落脚点。不怕牺牲也好,艰苦奋斗也好,其本质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国家富强也好,民族振兴也好,其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精神”所体现的是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精神”所体现的是自力更生建设国家,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改革精神”所体现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充分体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国家主席之后的就职宣言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民为根本、为民服务、造福人民是红色精神与中国梦的不易旨归。

三、红色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三个必须”的内在统一

中国梦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与红色精神存在着客观的内在统一性。

(一)红色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映,一切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红色精神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成果,深深植根于“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因中国道路而产生,循中国道路而发展。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与实践主题的紧密联系角度来看,“中国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革命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阶段———建设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三阶段——改革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这三个阶段的实践中,形成发展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精神: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即红色精神。当然,这种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在各个阶段往往相互贯通,因此不能将这种划分绝对化。

红色精神都是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苦实践中锻造和锤炼出来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建设精神是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诞生的。同样地,伟大的改革精神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时期的伟大创业精神。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总而言之,红色精神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离开“中国道路”,离开“中国道路”的实践活动,红色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闪耀光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闪耀光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红色精神具有民族精神的深沉底蕴。红色精神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受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哺育和滋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立足现实的求实精神等都构成了红色精神的文化本源元素。红色精神就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为母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结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红色精神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爱国主义作为最能维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情感,是集合民族意志、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深厚的思想政治基础。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党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当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越加激发而不可动摇,越发显示出它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以天下为己任”,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精神和21世纪载人航天精神都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红色精神具有改革创新的驱动特性。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红色精神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大庆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摸着石头过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无不在红色精神当中闪耀着熠熠光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并将成就中国辉煌的明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观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创新实践,反复说明了,指引这一伟大实践的思想、理论、观念、文化具有先于实践、来源实践、创新实践的特性,“革命的实践离不开革命的理论”,也就是说,红色精神本身具有改革创新的活力,体现出自身特有的创新驱动特性。

第四,红色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未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能否存活下来并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根本所在,也是这种精神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纵观九十多年来党所培育形成的红色精神,其内容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添新元素。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时期,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进,尊重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等新的元素被不断充实到红色精神之中。二是不断赋予新内涵。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是党的许多伟大精神共有的内容,但由于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同,它们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区别。长征精神强调的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大庆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自主创业;而改革开放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则是要回答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九十多年来,正是在坚守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红色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红色精神是“中国力量”的强大凝聚剂。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红色精神可以也必将成为这种“整体力量”的强大凝聚剂。

第一,红色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作为红色精神的领创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这决定了她领导创建的红色精神必然迎合人民的利益需求,必然符合人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形态。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才有了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时空,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才有了红色精神的源头活水。因此,人民群众既是红色精神的接受者更是红色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与创造者,也就是说,红色精神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红色精神主体的群众性势必决定推动实践的前进力量的群众性,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红色精神能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供拓展、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它在历史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进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它在现实中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精神。因此,大力弘扬红色精神,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这对现今丰富、拓宽执政合法性资源,夯实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都是极其有效的,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强大号召力和战斗力的精神文化基础。

第三,红色精神蕴含着巨大的信仰力量。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从广义上讲,社会就是具有共同信仰或共同意识的人的集合体。一个没有共同信仰,人们相互之间意识认同差距甚大的社会,势必是一个动荡的社会。共同的信仰,必将影响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最终形成共同的精神,成为一个社会不可摧毁的精神支柱。红色精神是一种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后,才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P382)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产生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这一固有矛盾决定的,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党把握了这个规律,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并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努力为之奋斗。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社会统一人民思想、形成共同意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显露出红色精神巨大的信仰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现实有最强的说服力,未来是美好的中国梦。红色精神既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从历史上看,红色精神反映了中国梦的深厚渊源;在现实中,红色精神照进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从未来看,红色精神憧憬了中国梦的美好明天。它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信念,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价值。当一些人失去了理想追求、精神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高扬理想主义、现实情怀和伟大梦想的红色精神,为加强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精神凝聚力和精神创造力的育德、育人功能,必将成为中国力量的强大凝聚剂,成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习近平.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胡启南

作者:黄遵斌

第3篇:中国梦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在现实世界中,人除了需要物质生活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信仰以及其他精神层面的需求。近年来,精神家园这个重要概念被用来描述人类在意识层面上的认知与追求。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因而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就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不管怎样,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因为它既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共有的情感寄托以及心灵归属。社会中的个体,在精神家园的支撑与鼓舞下,会感到现实生活的充实,以及对于光明未来的追求,才会对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每一个时代都有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寄托与心灵归属,在一定时期内汇聚起来,就成了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主宰着当今时代的人们的视野,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及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梦是立足我国实际和现实国情、顺应人民期望而形成的,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是当下时代精神文化领域的精华。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中国梦这样的时代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梦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说,中国梦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时代的客观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任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方针、政策,必然是能够充分反映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引导时代潮流的积极成果。当前,我们对中国梦的把握越准确,越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今历史时期、历史任务相结合,我们的事业就越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就越能得到满足,精神家园的建设就能越深入推进。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

中国梦的实质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改革创新,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来说,是关乎兴衰成败的重大命题,也是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出格,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就有退步甚至崩盘的危险。

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本身就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家园的产生也是中华民族在,面对自身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发展不断协调而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内在机制。在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的人们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与发展,将会指引并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当下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家园,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历经种种磨难以及自身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中而形成的重要意识形式,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每个社会成员,都将以拥有社会主义精神家园而衍生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中去。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精神家园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与精神财富,必将对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激荡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谋求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梦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的强大动力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形成的主体意识,是蕴含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中国梦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在当今时代的整体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和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动力首推时代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国梦发端于中华民族兴衰沉浮的历史文脉、立足在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现实基础、承载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的载体。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过程。弘扬中国梦,用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浸润全民族的每个成员,从而将中国梦深深地植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中。才能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尽快提高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作者:孙新

第4篇: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大师,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的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为什么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究竟代表了哪些关键和深刻的方面?以及鲁迅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新的意义所在与其能给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于何种其实与指导?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探讨、研究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艺术深入到哲学。进入21世纪,鲁迅精神将毫无疑问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引 言

自上世纪

四、五十年代至今,关于鲁迅及其思想精神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歇,已经出现的文字数以亿万,可谓成果卓著。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鲁迅依然有许多还没有输出的话题。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而不是片面地、主观的批评与思考。我们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最终目标,也不是给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过多的指责,相反,我们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自己民族和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准和精神伦理面貌,使我们自己时代的思想文化状态从总体上超越鲁迅的时代”。①

一、 鲁迅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开启以来在中国文学界和精神界出现的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社会存在。他的伟大,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人的灵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提炼、描绘中国愚弱百姓的“劣根性”。鲁迅就像一台显微镜,于微小处细数“国民性”经络,为的是很好地解剖别人,解剖自己,解剖社会,让每一个国人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去走出社会的黑暗。

(一)鲁迅精神的几个方面

关于对鲁迅的概括与与总结,历来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各家各派的 ①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 说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鲁迅精神的思想核心,少有偏颇之言。鲁迅终其一生,都在独立的、深刻的思考上不懈追求,不论是早起产生的《文化偏至论》②中的“立人”思想,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解放运动推动之下应“时”而生的《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理论,都是鲁迅站在弱势大众的一边,并怀揣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进行思考的结果。鲁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活动,他都时刻关注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并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独特的反应,力图推动事态向着有利于国民大众的一面转变。在他看来,这种来自个人或是社会团体的推动力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有所帮助,就足够了。

在鲁迅的精神思想中,还有向真理、正义的不断追求,向恶势力的不断斗争。但这种斗争精神从来都不是盲目的、冲动的,恰恰相反,这种精神是有准备的、有价值的,正如像“鲁迅”这个名字中的“迅”所寓意的小狼③一样,他所所发出的批判言论,能够做到快、准、狠这三点。也只有这样,才敢于和黑暗的、落后的传统旧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才敢于一阵见血地指出民族和时代的弱点。然而他不仅仅是对那些弱点的指出,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人,他始终是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之处。

总体而言,鲁迅精神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有主干,也有其枝蔓,在睿智中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就像叶圣陶说过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心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迅精神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释。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曾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④,这是对传统的以爱国、勇敢、坚强为主要内容的三点论的深层次阐述。时至今日,面对大众对于和鲁迅产生的距离感,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对于鲁迅精神作了新的概括,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立人”思想、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鲁迅精神在新世纪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力争实现的。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去粗取精,用批判的眼光和态度 ②③ 《文化偏至论》写于1907年,与《摩诘诗力说》同为鲁迅早期的重要文言文作品。

《尔雅·释鲁》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鲁迅的“鲁”取自母亲鲁瑞的姓,意在孝道。“迅”古义为狼子。 ④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论鲁迅》的讲话。在此基础上,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在此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

2 去分析,因此,我们便不能否认批判精神仍是鲁迅思想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这一事实。

(二)鲁迅精神的时代意义

前文已经说到,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只有这样才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上每一种思想精神的产生都以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为依托,不可能凭空出现,任何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的,鲁迅的思想精神也不例外。然而根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一哲学原理,鲁迅思想精神又和大多数思想产物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人眼里,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鲁迅作为其思想精神的主体,自身所处的时代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为后面的讨论服务。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做奴力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力的时代”。⑤这也赤裸裸的道出了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状况,社会黑暗、政府腐朽、民众麻木;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全无公平、全无正义。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更加坚定了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灵魂的决心。基于此,“立人”思想便凸显了出来。但要立人,我们应该清楚立人的第一要义,即什么是人?而后,我们要思考的是立什么?如何立?面对这些,鲁迅进行了深刻的、全面的思索,在这种全新的历史高度上,“国民性”的范畴才得以被逐步扩大。鉴于此,一篇《啊Q正传》才会真真切切地刺痛千千万万人的内心。在这里,鲁迅精神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对国情、民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勇敢面对而不逃避,能够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看待利己与利人的关系。而后推至大众,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唤醒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用健全的人格去强健自己的体魄,用不屈的奋斗与抗争去改造我们的民族之魂。

二、鲁迅“梦”与“中国梦”

鲁迅精神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曰:“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将其解释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⑥这被学术界一致认为的具有超前意识的鲁迅思想,在当下社会,依然能找到其“魅影”。

(一)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体现

⑤⑥ 出自鲁迅的《灯下漫笔》,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百姓生活的实质。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鲁迅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3 在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日上,上海鲁迅纪念馆公布了一份名为《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鲁迅仍具当代性。⑦这是一个很及时的信号,通过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当今社会,我们仍然有学习鲁迅的必要性。报告在“对鲁迅的关注度、了解度”、“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社会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对鲁迅及其精神做出了评估与分析。其实,就像报告所显示的那样,鲁迅真的还没有过时。人们对鲁迅及其精神依然具有积极地、正面的态度与评价。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不可缺少三种精神态度,即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鲁迅成为了“民族魂”不折不扣的代表人物,同时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成为了当今拼搏精神的一种借鉴,使我们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并通过努力使这种发展之后的斗争精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不断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然而对于创新,鲁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鲁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创新,后者属于文学创作的研究范围,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思想上的创新,就是鲁迅能从广大社会群众自身的需求上去去看待以自身解放、民族觉醒位代表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种改造要求各民族成员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对于明确目标的追求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自下而上充满活力。换言之,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该以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重,以国家和名族的共同需求与目标为指导方向,把握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利益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更加深入人心。

(二)当代“鲁迅精神”与“中国梦”

当今中国,人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那么,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梦,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如果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鲁迅,我想会对“中国梦”的理解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我们自己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也会有更高一个层面的领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说:“中国从鲁迅去世到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几乎都 ⑦ 凤凰网资讯.,2011年9月24日。

4 要从鲁迅那里寻找思想根源,都要重新解释鲁迅,这个社会才能继续前进。”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之日到今天,“中国梦”就始终没有中断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时期的中国“梦”应运而生。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把新时期的“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对于鲁迅,他放弃了读书显名之路,放弃了医学救国之路,以巨人之姿在社会的水深火热中举起了一个民族复兴的火炬,撑起了民族觉醒的一片蓝天。这是鲁迅的梦,也是被奴役和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的梦。鲁迅有很多的“梦”,他在作品中也很多次提到“梦”,他写梦,也做梦,但不论这些“梦”是文学之中的还是文学之外的,都是他的人民觉醒梦,中国富强梦,民族振兴梦。这些梦里面,充满了自由、民主与解放。鲁迅也曾在作品中这样写到,“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⑨他也说过,“去的梦黑如墨,在的梦墨一般黑。”然而,这“墨一般黑”的梦,也只有在那个“墨一般黑”的年代才会有。这里面也许会有些许的无奈,但不论有多么“黑”,我们看到的鲁迅都没有妥协,而是用自己的一支犀利的笔,一颗勇敢的心去冲出那在黑暗中禁锢人的“铁屋子”。不但要冲出去,还要把它冲破,这就是鲁迅的梦。他的梦是伟大的梦,这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是围绕着与黑暗抗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⑩先生说的那样,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始终不曾绝望,一直是抱有极热烈的希望,他是在黑暗中追寻与播散光明。鲁迅的梦,是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梦。鲁迅的中国梦,是对于公平、正义、谦逊、坦诚的向往;是对于美好、圆满发达、富足的期盼;是对于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和谐社会的憧憬。这与当下社会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不谋而合,这与其说是继承与发展,倒不如说是我们都是向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努力的结果。在今天的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开放,个人有个人的梦想,国家有国家的梦想,以至于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这些梦想而奋斗,完成这些梦想,已不再遥远。对于我们而言,理想已不再是那么让人捉摸不定,有时候,我们甚至能够“看 ⑧⑨ 孔庆东《正说鲁迅》,重庆出版社,2009年12月。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 ⑩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5 见梦想的色彩,能够闻到理想的芬芳”。

三、鲁迅精神之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其实,当今社会给予我们的很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不仅是大自然实实在在的物质馈赠,还是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的慰藉。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却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扭曲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有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读鲁迅,研究鲁迅,正是在寻找这种能够指引个人或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发现,鲁迅的思想对于探索百年后的中国思想仍具有启示作用。以《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为代表的6篇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中对于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的论述对于当下社会发展中相应的方面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实现立足于自己岗位的实践意义和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意义,就要对鲁迅精神保持时刻解读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所讲的培养品德,提高素质一类的,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重在塑造人独立、坚韧、坚强不屈的灵魂。另外,当代社会从上到下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自省的态度。鲁迅先生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们知道,让人承认或是面对自己的缺点确实是很困难的,更和况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1。然而恰恰是这种困难炼就了我们无畏的批判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刻的自我反省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先生所具有的这些思想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学习的,这些都是来源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一份对于人民的爱护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这应该是和《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吧。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舍本逐末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心机。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重其科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会真正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1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6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7]朱铁志 .精神的归宿,[J].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5篇:雷锋精神与中国梦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半个世纪以来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青少年,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学习雷锋要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我们的梦想和行动,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革命家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1周年。绿色的三月也已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在这令人感动的季节里,对于离开雷锋时代已多年的我们而言,在当中小学生的印象中,雷锋有一张永远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是一个乐于助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青年,他生前曾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我想他那灿烂的微笑就是来自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是一种发自他内心的快乐。

雷锋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留给了大家,体现着人中至善的一面,因而他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我认为学习雷锋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实例。当我们受挫时,身边一个鼓励的微笑,让我们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跌倒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拉我们一把,我们明白“雷锋”一直在支持着我们。这些虽然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时刻感动着我们,这或许是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爱。

雷锋经常把自己比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说“人在学习上应具有钉子精神,一种是挤劲,要善于挤时间;另一种是钻劲,要刻苦研究,

不懈探索”。雷锋精神是丰富的,也是广泛的,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今天,也必定属于未来。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追求幸福与完美,这是人类的共同目标,雷锋精神就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的精神更是永存的。”

雷锋精神能够成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影响最深刻的标准,正如抚顺雷锋纪念馆总撰稿人霍元斌说:“雷锋精神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历史发展到今天,那就是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和学习创新。”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3月5日都是学雷锋纪念日,每逢此时我们心情便格外激动。然而始终萦绕在大家脑海里的还是那张年轻面庞上的笑容。不受时空的限制,一个微笑如此永恒,在人们心中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大家前进。雷锋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件件小事,可是人们的周围就会充满关爱,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就会得到成功,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就会成真,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第6篇:雷锋精神与中国梦

来源:人民网 |作者:公方彬 | 上传时间:2013-06-02 01:54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万鹏)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解读既包含了对近代历史的深刻洞悉,也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刘云山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50年纪念会上说到雷锋精神是永放光芒的灯塔,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今日,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做客人民网,以“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中国道路”问题需静下来思考,不要当愤青

“中国梦”概念直接进入平民话语体系

公方彬指出,中国梦这个概念从总书记提出以后,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很大反响,一是因为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本质,二是因为中国梦这个概念直接进入了平民的话语体系,所以这两大原因决定了中国梦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他谈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长期作为一个标杆,是因为雷锋精神的本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树典型是为了解决主流精神借助载体来展示的问题,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宣传出来,群众有了效仿的榜样,所以雷锋精神和中国梦结合起来能产生大的影响。

雷锋精神的三大体现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高度关联

公方彬指出,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后在全国“两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三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雷锋精神体现在三大方面,一个是“理想信念”问题,第二个是“人生价值实现”问题,第三个是“我在这个社会中承担什么责任、做什么”的问题。雷锋精神的三大体现和总书记讲到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高度关联。

对于“中国道路”问题需要思考,不需要愤青

第一是理想信念问题。雷锋的特点是爱党、爱国、爱人民,他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雷锋最难得的品质是执着的信仰,从他的经历来讲,和他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他认识到中国离开共产党不行,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行,有了信仰这个强大的力量。而今天社会是多元社会,中国在前进,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突破,但是正因为多元社会,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所以社会转型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有了变化,我们很多人一切盯着钱,精神缺失了,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精神的问题。

公方彬谈到,精神具体化涉及的就是中国道路问题,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强调了共产主义信念和信仰的问题,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道路,十八大提出来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不能说西方不好,但是一定要看到好的未必是适应自己的,只有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所有这些照搬西方的肯定不行。

他指出,中国道路只能自己走,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中国道路问题就是我们全社会要静下来思考,不要当愤青。现实问题不少,但一定看到中国只能这么走,中国的事情只能自己解决,而中国梦首先第一点就是道路问题,这两者高度关联,我们确实得学学雷锋,雷锋就是相信党、相信国家的道路。

“中国精神”问题其实质就是价值坐标问题

第二是雷锋的价值实现问题。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价值实现,雷锋解决了精神和物质的平衡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什么是价值,怎么实现价值;什么是幸福,如何活的幸福。雷锋保证了他的精神力量,他的精神力量不是谁赋予的,他是自己内在感悟的,确实解决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所以总书记讲学习雷锋的幸福感,雷锋的幸福感来自于奉献的过程中就有幸福感。

公方彬谈到,如果我们没有精神张扬只是物化的,那结果是会痛苦的。任何人只是物化的一定是痛苦的,我们现在物化太重了,很多人只记得钱的问题,忘记了人只认得钱,这是没有幸福感的。我们现在发展这么快,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痛苦,就是因为转型过程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所以中国梦突出强调中国精神,过去优秀的精神要宣传出来。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因为张扬了精神。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中国精神问题,其实质就是价值坐标问题,这是大国崛起需要关注的。

只要每个人都为国家做贡献 那就是“中国力量”

第三,雷锋最大的特点是做的都是小事。公方彬谈到,雷锋他想上战场,但是没仗可打,雷锋做的都是小事儿,可小事儿多了也是一种精神。现在讲中国力量,全国人民不可能每个人都做惊天立地的事情,大英雄毕竟是有限的,可只要我们在中国力量体现的过程中凝聚起来,把你我的力量使出来,最终会有作用。

他还指出,雷锋做小事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使出这个力量一定会产生作用。二战时期英国一片墓地上留有一个年轻母亲10岁儿子的墓志铭,上面写道“全世界黑暗都挡不住一个蜡烛的光明”。我们大众力量都有限,只要每个人都为国家做贡献,注定这个民族就会强大,那就是中国力量。

“中国梦”不要庸俗化 质疑雷锋者不相信高尚

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

公方彬指出,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他提到三句话,第一句话,人活着有三种状态,政治信仰者、宗教信仰者,还有只强调功利而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政治信仰是社会骨干力量,宗教信仰是社会的稳定力量,没有精神追求只强调功利的人有可能成为亡命徒。第二句话,他认为人要活的轻松就要有信仰,因为有了信仰就有约束和敬畏,要有活的意义必须有信仰,是信仰告诉你意义在哪里。第三句话,什么是信仰?信仰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不叫信仰。他认为信仰对一个民族、一个政治集团、一个人都非常重要,比如信仰和民族的关系等等。

为什么有人质疑雷锋?那是因为质疑者不相信高尚

公方彬谈到国防大学刘亚洲政委讲过一次信仰,不仅把别人感动了,也把他自己也感动了。公方彬指出,他个人的体验是你没有信仰、没有精神支撑是不能永恒下去的。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有人质疑雷锋?那是因为质疑者不相信高尚。

高尚是存在的。公方彬谈到人有三个境界,一个是被感人的事情所感动,第二是你的行为感动别人,还有一个境界是你的行为感动自己。当自己被自己的理念感动的时候,你的境界就非常高了,其实高尚是存在的,因为人总在追寻“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怎么才是幸福?有钱就幸福吗?不解决精神信仰问题,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就幸福不了,经济越发展只会越痛苦。

“中国梦”不要庸俗化,我们的信仰一定要高尚

他指出,现在我们讲中国梦也得考虑一个问题,梦想不要庸俗化。我们每个都有梦想,但中国梦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梦想,离不开每个人的具体理想,但是不要庸俗化。比如说今天买个电脑就说是中国梦,那胡说,买个电脑是生活梦想,与中国梦不搭界。习近平同志讲让每个人都精彩,精彩是人生的精彩,不是买个电脑就精彩,我生活离不开这个电脑,但是一定不能用中国梦解释,可以用生活理想解释。中国梦是用来凝聚整个民族的,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要承担更多的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将过去的屈辱抛进太平洋。所以一定要区分开每个人的生活梦想或人生梦想,我们更强调用中国梦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当然也包括个人,但是一定搞清楚重心在哪里。

公方彬最后谈到,总之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理解中国梦一定要关注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时候,那个理想信念绝对不是主流社会倡导的东西,我们讲理想信念一定不要庸俗化,而是高尚。理想、信念是高尚的代名词,是让我们人生变得有色彩,是能让我们找到终极在哪里。共产主义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所以我们的信仰一定要高尚,没有信仰一个民族没有希望,一个集团没有希望,一个人也没有希望。

第7篇:中国梦与企业家精神

准考证号:

姓名: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当今中国梦的意义,紧接着描述了企业家精神的特点和外延。最后论述了企业家精神应当融入当代中国梦之中,成为中国梦的实现一份推力。同时,提出了企业家精神融入中国梦的要点。

关键词:中国梦企业家精神创新社会责任

一. 何为中国梦?

泱泱华夏,5000年的历史,沉淀至今给了我们13亿人民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5000年的风霜雨雪,历朝历代,无数眼光高远、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都有着一个梦,一个强国的梦,一个中国梦。今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国梦”进行了新的阐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二. 企业家精神的特点与外延

企业家,来源于法语“entrepreneur”,原意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发展到现代已经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定义。但是公认的企业家所具备的特点有:

1、是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者;

2、富有冒险精神,敢于创新;

3、具有社会责任感。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向外延伸来看,企业家精神应该包括了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等基本品质。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一个企业经营者,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才可能有胜券在握的机会;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 企业家精神应融入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而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梦”再次走红。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企业家孜孜不倦的奋斗与贡献;而企业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国梦所创造出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企业家精神如何融入中国梦,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 企业家要担当责任。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标杆,企业家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标志性人物,尤其是评选出的经济英雄,更需要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作出表率。眼下我国经济发

展的重点是转型,何为转型?我认为应该是,从高碳向低碳转型,从主要依靠外需出口到依靠内

需转型,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型。在转型的当口,企业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

一、注重

自然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任何不顾环境破坏一味

追求经济增长的开发都是对社会、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注重企业文化、员工福利的建设,

如果把员工比作是企业的血液,则企业的机制就是血管,企业文化就是心脏。只有企业拥有了良

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企业的机制能充分激励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与此同时,企业员工更是社会的一部分,让企业员工及其家属获得充分的幸福感,社会才会得到

安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

2. 企业家要勇于创新迎接中国梦。从企业家的特性来看,冒险本身就是他的烙印,但在中国梦实现

的大环境下,勇于冒险,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要求则显得更为突出。目前中国的人

口红利的减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李克强总理说“要向改革要红利”,而向改革要红利就要求我

们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获取新的机会。创新首先能使民企开辟一个更广阔的

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地领先,不断地发展。其次,创造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不断提高资源

配置的效率,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再次,创新

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不断出奇制胜和发展的过程,创新就是敢于冒险,出奇制胜,就是以别

人未想到的新思路、新点子、新策略、新方法谋求企业的发展。

3. 企业家要抱团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抱负,而是全中国所有企业的共同愿望。

在这个愿望的强烈支撑下,摒弃传统行业间的隔阂,促进行业共同发展成为中国梦中企业成功之

路的一种可能。企业之间的抱团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

顺势而为的选择。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机会与实力相等,机会稍纵即逝,如何才能抓住机遇?抱

团发展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企业结为联盟,资源共享才能做大做强。搭建行业、产业链的平台,整合资源,把企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产业链发展进程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缔造“中国梦”。

四. 结论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奋斗便能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中国梦”,则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美国梦”与“中国梦”,其实并无本质差异,其意义都在于对更好生活的期望。与美国200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相比,“中国梦”才刚刚开始;与美国200多年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环境的沉淀相比,中国的企业家尚是初出家门,刚刚踏上征程的少年。中国何时能够出现乔布斯式的企业英雄,不仅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企业家们有韧性,能屈能伸,不在企业水涨船高的时候沾沾自喜,不在经济低潮出现时怨天尤人;有责任心,企业家除了为股东创造价值之外,还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眼光,适时地从混乱和萧条之中寻找成长的良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是可以跨国界的,而企业家是有国界区分的;企业是可以跨时代的,而企业家是有时代烙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呼唤属于自己的企业家。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家要善于抓住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要善于团结社会和他人,将个人的企业家精神转变成一个团队的企业家精神;要忠于事业,时刻保持创业的激情,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梦实现的环境中保持不断成功的关键。同时,企业的成功也必将为中国梦更好更快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巨大推力!

第8篇: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20世纪60年代,安阳地区的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连续苦干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这场党领导的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了精神动力。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三项基本要求,中国道路是前提,中国精神是内在动力,中国力量是保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

- 1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共筑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来看,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中国梦的艰苦征程,必须有伟大精神作为激励和支撑。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过程中,我们要从三个层面彰显红旗渠精神:一是必须坚守自力更生精神。自力更生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永恒的主题,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失。自力更生的深刻根源,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自强不息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二是必须坚守艰苦奋斗精神。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可以说,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三是必须坚守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翻三座大山,缔造新中国。关键在于她的引导潮流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她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关键在于她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林县当时有50万人口,其中30万人口都参加了红旗渠的建造,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大的人力资

- 3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对此,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其三要树立为政清廉的理念。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作风形象最鲜明的特征,也是赢得天下归心、万民拥护、夺取最终胜利的重要品格。当好一个干部,干出一番事业,一靠才能,二靠品德,两者缺一不可。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共产党人从政,不是求名求利,而是为民谋利。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灵魂不能浮躁,步子不能乱套,始终心有定见、行不越矩,保持淡定的心境,迈着从容的步伐。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现阶段,我县正处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弘扬红旗渠精神和建设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同正在广泛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其注入强大的新的活力,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内黄发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共筑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5 -

第9篇:看人民网访谈白云苹之雷锋精神与中国梦有感

当主持人问到:“试想如果没有受到帮助,今天的你还会持续帮助别人吗?” 会的,如果没有社会这么多人对我的帮助,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基金会,也没有我们学校那么多学生组成团队帮助别人,但是我也会尽己之能帮助别人,白云苹坚定地回道。

看过人民网访谈之后,我想白云苹、雷锋精神与中国梦怎么会联系到一块. 在这之前,雷锋的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还有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被时代所颂扬,成为社会主流精神。我甚至怀疑世界上到底存在过这样一个人没有,因为他太完美了。当我看到白云苹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多元化的社会存在伴随不同意识形态,“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金钱、利己主义最后使人都丧失了精神,整个社会充斥着权力、利益的纷争并变得浮躁不安。如今,雷锋精神再次在我的耳边萦绕,雷锋精神再次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思考,

上一篇:平安校园自查自评报告下一篇:安全大反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