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精选8篇)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1

20世纪60年代,安阳地区的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连续苦干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这场党领导的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了精神动力。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三项基本要求,中国道路是前提,中国精神是内在动力,中国力量是保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共筑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来看,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中国梦的艰苦征程,必须有伟大精神作为激励和支撑。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过程中,我们要从三个层面彰显红旗渠精神:一是必须坚守自力更生精神。自力更生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永恒的主题,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失。自力更生的深刻根源,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自强不息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二是必须坚守艰苦奋斗精神。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可以说,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三是必须坚守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翻三座大山,缔造新中国。关键在于她的引导潮流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她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关键在于她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林县当时有50万人口,其中30万人口都参加了红旗渠的建造,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大的人力资 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对此,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其三要树立为政清廉的理念。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作风形象最鲜明的特征,也是赢得天下归心、万民拥护、夺取最终胜利的重要品格。当好一个干部,干出一番事业,一靠才能,二靠品德,两者缺一不可。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共产党人从政,不是求名求利,而是为民谋利。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灵魂不能浮躁,步子不能乱套,始终心有定见、行不越矩,保持淡定的心境,迈着从容的步伐。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2

关键词:中国梦,功夫 (武术) 精神,中国功夫

1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的心声, 对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是极大的鼓舞。在今天, 当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与发展起点时, 当我们开始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时, 重新思考我们所走过的历程, 总结与肯定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的确十分重要。

中国功夫 (Kung fu) , 又称为中国武术, 它不仅是搏击术, 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 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尽管近代以来, 武术作为技击术的军事价值已随着冷兵器从战场上的退出而逐渐消解, 但它的健身、艺术、修身养性功能却依然保留甚至得到了更大发展, 更重要的是武术凭借其独特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强国强种”、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重铸民族之魂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图腾。即使到了今天, 武术依然可视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一面旗帜, 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热捧与欢迎。那么, 中国功夫身上到底有哪些元素、哪些精神是我们十分看重的, 是我们需要继续拿来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而发挥作用的。

2“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贵和忌争”的代言人

中国功夫, 在中国古代主要由套路、功法、格斗三部分组成, 其中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区别于他国武技的最鲜明之处。因为这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 已从单纯的实用技击中超越出来, 而具有了道德、审美与哲学高度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 在实用的基础上, 还具有了“道”的维度, 使人们在欣赏它时, 不仅被这种“比真实的打斗更好看”的极具审美价值的表演活动所吸引, 更重要的是惊叹于它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动作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等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 折服于它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止戈为武, 至武为文”的战争道义观念。武术套路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文化价值精神, 尤其是“重和忌争”的精神在当下的国际政治关系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许多国外人士都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时, 中国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在通过各种功夫电影和舞台表演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向世人昭示着中国武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贵和忌争、和而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今天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倡导的双赢、共赢精神是一致的。

3“中国功夫”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尽管中国功夫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贵和忌争”, 但同时, 中国功夫又不只是“徒支虚架, 上阵无用”的花拳绣腿, 尽管它不强调主动攻击别人, 但当别人攻击你时, 你却不能虚弱, 你必须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随时都准备蓄势待发, 就像拉满弓的箭一样, 不发则已, 一发就一定要中“的”, 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而要能实现这样的目的, 达到这样的效果, 显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它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的积养功夫。宋明理学家讲:“工夫即本体, 本体即工夫”。“工夫”其实就是过程, 踏踏实实地把过程走好了, 结果也便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所以, 拳谚云:“功夫不到总是谜”、“功夫是练出来的”, 这都充分说明中国“功夫”是一种践行功夫、实修功夫, 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毫无间断地习练与体悟才是保证其成功的不二法门。

除了积养功夫, 中国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鲜明地体现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上, 这一点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得最为顽强、也最有韧性。我们知道,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侮与蹂躏, 中国功夫在那个特定年代就发挥着“尚武强国”的作用, 它作为一种“强国强种”的最好手段重塑着中华儿女的体魄与灵魂, 使我们民族在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也依然没有失去希望与勇气, 而是举国上下凝聚到一起去抗击那些欺凌我们的异族。中国武术人 (如大刀王五、谭嗣同、霍元甲等) 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那种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以, 正因为中国功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成为一种和中华民族的家国命运捆绑在一起的文化象征, 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形象载体, 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武术身上所潜藏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力量, 无论是忧患年代, 还是安乐年代, “自强不息”都是我们必须一直秉守的。唯有如此, 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也才会永不衰败。

4“中国功夫”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功夫这种不断的“自新”与“自强”的过程并不是一种封闭与狭隘的“自我欣赏”, 而是始终像海纳百川一样, 善于吸取着各种营养, 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与熔铸出新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武术“厚德载物”的精神。纵观武术的整个发展历程, 尽管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武术套路门派与拳种体系, 但所有武术人都认同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武学大师一定不会固步自封, 而是十分注重转益多师、融汇百家之后推陈出新, 武术的拳种和门派如此众多, 不可忽视的一个理由就是无数先辈们不断实践与创新的结果。正是因为武术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与接纳外物的开放心态, 使它在任何时候都主动地以实用理性的精神来重新整合资源, 为自己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到了当下, 中国功夫依然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功夫元素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使人不得不惊叹于她的顽强生命力。

从中国功夫身上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厚德载物”、善于吸收与整合新的文化资源的精神所带来的良好成效。这对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技艺与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与发展舞台都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脚步不能停下,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受覆没,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其注入新的能量, 让传统与现代的因素在矛盾与碰撞中熔铸出新的东西, 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5“度的艺术”:“中国功夫”的实践智慧

中国功夫讲“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在这里, “师傅”是引路人, 而要想成功, 个人“修行”般的努力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表明, 要想真正练成中国功夫, 仅对师傅动作的外观模仿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不断摸索与整合, 以期在自己身上实现那种一般人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 武术作为一种技能与技艺, 它有强烈的实践品格, 且这种实践不是盲目实践, 而是需要智慧的实践, 用赖尔的话来讲就是一种“knowing how” (可译为“知道如何做”, 或者“能力之知”) 。[1]

中国武术的习练是讲究“规矩”的, “规矩”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严格的, 因为人们认为要练好中国武术入门引路须正, 否则刚开始就学歪了, 以后想改起来就不容易了。如陈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就好比书法中的正楷一样, 是需要一招一式认真去“写”的, 只有在具备基本的功架之后, 才开始慢慢培养自己对每一个动作的身体感知与体会, 此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一步调试动作的最佳状态。所以, 武术动作的正确与否是需要内外两个维度、需要身心之间不断地互动、沟通与调试的, 它具有永恒的追求空间, 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其中的“度”显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亲身实践与求索过程, 所以, 武术这门技能与技艺真可谓是一种“度的艺术”。这一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武术的规则之中, 它与现代体育比赛的那种严格的游戏规则相比, 武术的规矩相对模糊, 如“松肩、沉肘”之类, “肩松到什么程度”、“肘沉到什么程度”, 它需要不断地去摸索那最好的状态, 所以, 正是因为中国人在练武过程中注重这种实践理性精神, 他们也才体会到了“一层深一层, 层层意无穷”的美感。

中国武术习练时所注重的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的实践智慧无疑是很宝贵的经验财富, 唯有此, 才会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 也才会真正掌握某种能力与技艺, 也才会产生真正的创新性成果。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种实践智慧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中最大的莫过于佛教传入后所产生的禅宗, 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不断中国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巨大社会效应和理论成果。

中国之所以能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中走出来, 又能够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绩, 这都得益于我们在学习各种先进文化与文明时, 不是盲目模仿与生搬硬套, 而是始终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并不断地综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实现综合创新。如今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被许多人誉为“中国模式”, “模式”二字表明我们已基本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但显然它不是僵死的, 而是开放的, 是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修改与完善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 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功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份宝贵的实践智慧, 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6“功夫”即生活, 幸福在当下

在中国传统社会, 许多人武术人的生活即练武、练武即生活, 二者交融在一起,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少林和尚吊起来睡觉、条凳上睡觉, 拔萝卜、上台阶、打扫院子、担水砍柴都是练功。这也就是少林武术所谓的“禅武合一”, 习武就是悟禅, 生活的存在意义就在这无所不在的生活化习武过程中得以开显。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每一个体验都是由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 并且同时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相联”。[2]杨国荣说:“与生命存在的融合, 使体验扬弃了抽象、外在的形式;与生活过程的联系, 则既使体验获得了现实之源, 也使之呈现过程性。以生命存在与生活过程的统一为本体论的背景, 体验超越了静态的形式, 展开为一个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领悟存在意义的过程。”[3]可见, 正是将武术生活化, 使生活与习武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武术的习练场域, 从而使对习练武术的体验获得了丰富的现实之源, 也使习武过程本身成为一个不断领悟生活与生命存在意义, 即体道、悟道、证道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 当我们看到几十年的改革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效时, 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速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病与不足, 其中一点就是要看到当代社会中, 存在一种“以身为殉”的工具理性至上的风气, 将人生的价值意义等同于单纯的物质生活, 将幸福狭隘化为实现某些物质利益后的短暂快感, 甚至某一部分人为了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 不惜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 这些显然都是不健康的。所以, 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 倡导一种更加稳健的发展速度, 培养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人们不仅关注追求的目标, 也要学会享受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与体验到的各种生活与人生乐趣, 让梦想与现实、目标与生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这样, 不仅获得了我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利益, 也让幸福与生命的价值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开显。

7 结语

从上面所谈到的“贵和忌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践智慧、回归生活”的“功夫”精神, 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精神, 它将贯穿于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个历程中, 也将体现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具体领域与具体活动中。当时代发展到今天, 当我们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 这些功夫精神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依然一点也不过时, 甚至十分重要, 唯有抓住了这些最本真的东西, 才会保证我们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才会保证我们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Gilbert Ryle,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J].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VoI.46.1946, p.4.

[2]伽达默尔,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67.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篇3

伟大时代孕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这其中体现的是时代、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放眼中外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之伴随;大凡有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积极进取的意志力量,成为永葆发展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梦就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而言,就是蕴涵社会理想与愿景的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梦必然有强大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而弘扬中国精神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联系现实来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民族复兴之梦”。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进步,精神因素则对物质生产起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时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聚合巨大的正能量。这个认同和纽带就是中国精神。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而中国精神正是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5000多年华夏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出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于今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是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时代梦。坚持和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就能勇立时代潮头,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二者的交汇与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是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内涵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切实把握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不割裂、不偏颇,“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历经近代170多年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百年梦圆”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示在眼前。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凝心聚力、奋力攀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总不愿看到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内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懈怠,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所有这些无不警示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新形势下为实现中国梦创设良好内外环境的紧迫要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首要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深入实施以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为重点的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统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共建人民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催生民族精神大解放、大焕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根本上说,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培育和传承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依托追寻中国梦的成功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全面、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越充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越突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越出彩,中国精神就越彰显、越昂扬、越刚健。

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也是江苏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激情谱写的中国梦江苏新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中国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大力弘扬。

根植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江苏版”,不仅充分宣示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江苏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的实践新境界,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更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融会通达、兼容并蓄,聪颖睿智、灵动机敏,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无疑就是江苏人文精神之内核、精髓和灵魂的体现,因而也是“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和持续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的根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必定从中国精神及其“江苏版”中获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必定能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7900万江苏人民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巡视员、校刊社社长、研究员)

弘扬中国精神 激扬中国梦 篇4

注:中国精神的提法不应忽视,应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铸就中国梦的范畴。--“中国梦”这个激动人心的热词,激荡了2013年的春天,拂煦了欣欣向荣的神州大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发。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繁衍生息发展,一个国家要立国兴国强国,不可不有厚重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富足、人生完善的梦想始终像不熄的灯光照耀我们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先人很早就从皇天后土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格言,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哲学思维传统以及相应的国家观念,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的星空和长河里,众多文明如流星陨落,如昙花一现,如季节河一样枯涸在岁月的沙漠里,而唯独中华文化始终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如月之升,如日之恒。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以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开拓了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不断创造和建设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进程中,这片土地上虽然也上演过许多烽烟战火,数度分分合合,但主体上始终维持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大中华的观念、以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富强为己任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像基因一样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况下,那个伟大的中国梦才在冻土下萌生,在暗夜中点亮,救亡图存的运动、革故鼎新的呐喊像世纪的潮汐激荡不已、奔涌不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大焕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有力武器,并致力于将之中国化,从而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元素,注入了脱胎换骨的鲜活因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才使得民族精神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使中国人民“知所趋赴”,焕发出求独立、谋解放、奔富强的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骄傲地站立了起来,而且以民族复兴、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以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打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基业,展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新的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新的大焕发。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于一种相对僵化、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冲破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为了追赶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大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春风吹拂和涤荡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眼界和气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展开。改革开放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鲜明的特征,成为这个时代精神上最显著的标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熔铸在一起,迸

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释放出原子核聚变、裂变一样的能量。

因为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因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实践而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中国精神,就是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写照。当下世人热议中国现象、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其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正是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比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果更为弥足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不可遏制的最深层的根据。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的开拓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中华民族好梦成真的愿景已经日益真切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民族的复兴从本原上说是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禁锢、精神奴役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精神上的大解放、大振奋、大焕发。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气民风上的某些愚昧落后、保守封闭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骄傲、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的现实需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国际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的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凝聚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向着梦圆冲刺?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主义始终是指引亿万中国人民前进方向、昭示亿万中华儿女价值归属的旗帜。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我们凝心聚力。爱国主义可以让我们冲破思想差异的樊篱,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羁绊,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将个人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巨浪。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攻坚克难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靠改革开放,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出路也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何攻坚克难、破礁除障?同样离不开中国精神,尤其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面对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问题,我们只有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改革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才能闯过激流险滩驶向潮平岸阔。

扎实推进弘扬中国精神这一铸魂工程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新形势下的铸魂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高扬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产品创作生产

传播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文化成果,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强化人民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教育,并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途径,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植根于亿万人民“寻梦”、“追梦”的火热实践。中国精神不是面壁悟禅,不是空穴来风,它体现在每个人勤奋敬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为个人梦、国家梦的奋斗追求中。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上才能培植中国精神,在实干的热流中才能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开拓美好未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每一个人放飞梦想提供广阔空间、实现梦想创造充裕机会,并引导人们把小家和大家、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要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保守、僵化、故步自封的观念,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善于发现、大力宣扬践行中国精神的先进典型,运用生动的素材、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发扬我们民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重实干、鼓实劲、求实效,使中国精神在力行力为中绽放美丽光辉。

弘扬长征精神 同心共筑中国梦 篇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社会各界正在以各种形式重走长征路、重温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历史壮举。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感受真实的历史,感恩已经远去的一代先烈,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伟大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大的力量。

报纸上有致敬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的专栏,电视上播放的有关于长征的红色经典,网络上有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活动,微信微博各类自媒体上有弘扬长征精神的征文宣传。我们重提长征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

八万六千名红军主力历时两年整,突破10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翻越经年积雪的雪山,踏过吞噬生命的草地,忍受的肆虐饥饿和疾病,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完成2万5千里的征程,胜利会师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为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奋斗献身的决心,在最困难的时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呈现出的最执着最顽强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的实质。

追忆红色历史,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首先要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要突破零零碎碎的影像、文字的局限,全面深刻的感受真实的万里长征,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先辈们开创革命事业的艰辛,铭记那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铭记那艰苦卓绝、热血铸就的英雄史诗,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内涵意蕴,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其次要积极参与到各类长征精神主题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形式把长征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要认认真真学知识,记笔记,谈体会,写文章,不断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洗涤自己的心灵,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务实重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凝聚起更加深厚的信仰的力量;最后要负重自强、攻坚克难、争创一流,要时刻以永不过时并赋予时代内涵的“长征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6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主题班会五(2)黄文书“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是集中开展宪法学习宣传的重要节点,是开展全民普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出《关于开展2013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确定今年活动主题是:“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并对活动作出具体部署。

2013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活动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通知指出,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大力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次活动宣传重点内容是: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集中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国体和政体等基本内容,学习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3、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推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4、大力宣传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此次活动主要形式是,通过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和各地普法官方微博、微信等,开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帖文征集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宪法进课堂”活动,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制宣传志愿者等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讲一堂宪法课。同时,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在各级普法网站、政府官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宪法和法律知识学习宣传活动。此外,各地、各部门行业将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12·4”法制宣传活动。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行业要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及早制定活动方案,加强工作指导,认真组织实施。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主题,突出宪法学习宣传,突出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法制宣传,切实增强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因地制宜,特色鲜明。要结合各地、各部门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创设宣传载体,创新方式方法,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要切实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注重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高活动的公众参与度,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7

( 一) 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 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 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今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的精神和支柱。

( 二) 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华各族人民为民族复兴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时,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能把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利益集团调动起来, 为中华民族的整个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能够鼓励人民打破“墨守成规”习惯势力的影响, 解放思想, 使全社会振奋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所发挥出的精神纽带的力量, 这种力量激发和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民族事业的决心和勇气,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中华民族光明形象, 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 也是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富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梦”之于中华民族是复兴之梦, 之于世界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之梦, 当今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 可以避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其他民族的精神所“吞噬”, 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前后两个三十年对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

( 一) 中国精神核心内涵的不断充实: 从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爱国主义始终是团结各族人民为民族事业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 围绕这一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国分忧, 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孕育了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民族精神典型, 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依据改革开放的实践弘扬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精神, 弘扬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改革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给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维护统一、不怕吃苦、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风貌, 这些民族精神凝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冒着生死危险迈向朝鲜战场作战, 谱写了可歌可泣“抗美援朝精神”, 这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苦、始终保持昂扬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以及为了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抗美援朝精神, 是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 是科学的爱国主义的弘扬。1952 年年底,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先后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方式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对手工业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以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全体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大力建设美好家园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爱的深情表现。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人民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勇于变通、敢于探索的精神发挥地淋漓尽致, 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汇聚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前进,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3) 虽然在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些许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未冷却, 在困难时期全国人民仍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不怕牺牲、服务人民的精神, 逐步克服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 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等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生活力, 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依据社会实践发展需要、响应时代号召, 培育和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大力推进了中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不久, 邓小平提到: “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 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5) 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塑造了具有时代风貌特征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是一项新的、伟大的事业, 这项事业不仅需要民族精神的激励, 还需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的支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中国人民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变革”精神, 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勇于突破封闭僵化的“老路”探索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新路”的创业精神为前提, 大胆突破、勇于尝试, 塑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1978 年小岗村的18 户农民为了解决温饱秘密签定了大包干“生死状”, 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鼓励下小岗村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还催生了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 年到1988 年间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 个经济特区, 1992 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曾说: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 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6) 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精神, 创造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业绩, 孕育了我国“载人航天精神”、“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体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的精神, 这些精神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呈现给世界人民中华民族更加美丽的一面, 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 二) 中国精神的弘扬途径的不断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科学技术持续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 不仅提高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 还对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途径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通过典型示范、群众运动、文化教育、收音广播等方式进行。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电视、电脑、E科技等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 这些产品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精神的弘扬途径得以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通过榜样带动、群众运动和思想教育来实现。首先, 树立典型示范。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 号召全国人民向榜样学习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例如, 号召全国人民向时传祥、王进喜学习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向邓稼先、焦裕禄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这些精神大大推动了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建设, 成功塑造和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其次, 大搞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不久, 美国敌军攻占朝鲜并越过三八线侵犯我国领土, 为打倒帝国主义的侵犯,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运动。针对美国对台湾的干涉、对朝鲜的侵犯, 中国各地代表团团长在北京召开会议, 将1950 年7 月17 日后的一周定位“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 中宣部对此做出了批示,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情绪高涨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 不断让全国人民了解时事政治, 不断向全国人民宣传美帝国主义长期侵犯我国的罪行;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不断宣传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向民众灌输包围和平教育; 各地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采用小报、黑板板、广播收音等形式向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人民群众还通过组织集会、游行, 高唱《国歌》、《国际歌》、《中华人民志愿军战歌》等歌曲来增强民族士气、保卫国家和平。这些举措是爱国主义精神遍布开花, 团结了全体中华民族的力量,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再次, 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是精神的体现, 为摆脱旧社会的恶习,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共产党注重用思想建设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精神意识, 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通过各地夜校、讲习会等方式向民众宣传以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大大提升了人民的思想意识, 是人民树立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树立了服务大局, 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 国家的发展出现良好态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拓展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首先, 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使中华民族精神更加得以重视和弘扬。之后十五大报告规定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指导。其次, 国家通过创办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网络平台, 弘扬和发展了中国精神; 通过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式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弘扬和发展。再次, 中国共产党把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纳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范畴, 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以新兴媒体、大众传媒等方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启示

( 一)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布满了艰辛和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在艰辛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经历, 梦想的实现不是一挥而就的, 它的实现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正如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发展会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进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充分验证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掌握在全体中华儿女手中, 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来源于全体中华儿女的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和吃苦耐劳的尽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不怕吃苦、分离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懈怠, 心怀梦想、奋力前进。

( 二) 实现中国梦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句话丝毫没有什么夸张。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领导核心, 还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的指导者和先行者。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不断依据实践发展需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新局面, 创造出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 带领全国人民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 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带领和指导。

( 三) 实现中国梦需要客观看待新中国以来党的历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7) 这两个不能相互否定的论断合乎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潮流, 我们要相信只有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 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才能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是年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不同贡献, 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才能脚踏实地, 以广阔的胸襟和气魄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

( 四)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还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梦想, 或大或小, 我们在圆自身梦想的过程中就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所发挥出的潜力和创造力, 必然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的前进和动力。我们若能在中国道路的引领下, 以中国精神为激励, 不断发挥出自身力量, 不仅我们自身的梦想会实现, 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会变为现实。所以, 我们每位中华儿女一定要打起精神, 珍惜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成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扬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到底。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场接力实现了中国精神的持续弘扬。在中国精神的不断引领下,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探索和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创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为当前中国精神的进一步弘扬, 促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中央人民出版社, 1999.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余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3-18.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 篇8

当前,中航工业综合所的改革发展和创新转型处于关键时期,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体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激情进取,团结奋进,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启“十三五”战略规划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很难想象林县人民能够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十年如一日,生命不息,修渠不止,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当前,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创新转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经受种种困难和挫折。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面对难啃的“硬骨头”,缺乏信心和勇气,犹豫不决,裹足不前,甚至消极应付,贻误战机。我们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严于修身,克服浮躁,牢固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一张蓝图干到底”,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拼搏进取,创业实干。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人民不为条件所限制,不被困难所吓倒,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想敢干,不等不靠,没有机械化设备,就车推肩扛;没有火药,就自己碾造;没有水泥,就自己炼烧,最终靠自己的双手和血汗,创造了人间奇迹。当然,他们并不是盲干、傻干,而是苦干实干加巧干。“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新颖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缺少水平测量仪,就用水盆来代替;没有起吊设备,就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等等。反思我们自己,有时在工作中墨守成规,缺乏挑战自我、敢做敢当的勇气和魄力,遇到一点困难就讲条件、讲客观,就想回避退缩,不愿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也就很难创造出超越期待的成果。我们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市场开拓,一旦方案确定了、目标明确了,就要不等不靠,雷厉风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党的领导下,用十年时间,集全县财力、物力、人力,建成举世罕见的大型水利工程,靠的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单打独斗干不出大事业,只有将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强化全局观念和团队意识,践行“系统思考、主动协同”要求,自觉克服“小我”思维、本位主义,充分认知“成就伙伴就是成就自己、成就团队”,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相互信任,相互给力,通力合作,“抱团发展”,为实现“两融、三新、五化、万亿”集团战略贡献力量。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在蜿蜒的红旗渠堤岸上,每相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责任界碑”,上面镌刻着修建该段渠的公社或村子的名字,这是当年为了保证修渠质量,明确和追溯质量责任的一种做法。这一块块石碑可以看成是建渠者立下的质量责任状,是对工程质量负责到底的保证书。50多年过去了,那份责任和承诺依然呈现在世人面前,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当时林县人民对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联想到我们正在实施的质量“举证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遗憾的是一些同志对此并不理解,总认为是多此一举,是给自己找麻烦,耽误工夫。质量是什么?质量是利润、是价值、是品牌、是生命,质量又是诚信、是承诺、是责任、是道德。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首先是做人要实。把人做实了,把心做实了,才能把事做实。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只有爱岗敬业,用心做事,才能成就一流的工作品质和产品质量,才能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当年修渠过程中,无论是炸山,还是凿洞,哪里最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员群众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比如,挖山洞时,群众每天挖一寸半,乡干部就挖两寸,副县长就挖两寸半,县长就挖三。职务越高工作量越大,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越充分。但是在生活方面正好相反,职务越高,生活标准越低。群众每天吃3两粮,干部就只有2两半或2两,这些都是有具体统计的,是真实的。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与社员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才有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我们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以自身的模范表率作用,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群众谋事创业的热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激情进取,昂扬向上,为实现综合所创新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中航工业综合所党委书记)

上一篇:四川自驾游手册下一篇: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能__护理管理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