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

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篇1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献身扶贫。张桂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她深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并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扶贫先扶智,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她心系群众,勤俭节约,帮助困难学生,带学生看病,给学生添置衣物,对贫困家庭进行家访,为孩子们争取学习机会。她前前后后为山区的孩子们、为慈善和教育事业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给她治病的钱,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并无怨无悔。

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篇2

一、弘扬民族大义与爱国精神

在获奖人物中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和“科学先驱”的师昌绪特别引人瞩目。他们“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4]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和国家英雄。

颁奖词评价于敏:“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 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 大器初成。一句嘱托, 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 荡涤了人心。”[5]颁奖词从他在离乱中“寻觅”书桌、潜心学术、以科学报国写起, 彰显他“受命”研制氢弹, 为祖国和人民的一句“嘱托”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颁奖词以“忧国不谋生”概括“科学先驱”师昌绪的生平, 赞誉他是“国之栋梁”。师昌绪建国初期留美归来, 立下军令状研制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颁奖词侧重写他回归祖国的热忱与激情:“归来是你的梦, 盈满对祖国的情”, [5]应该说, 爱国心、赤子情正是这位科学家道德品格的最大特色。颁奖词用“有胆识, 敢担当, 空心涡轮叶片, 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5]彰显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而落脚点还是赞颂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民族大义、爱国精神,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也是新时期构建民族精神家园最珍贵的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被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弘扬“爱国”精神正是新时期构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正是体现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

二、传播仁爱、孝悌、慈惠的传统美德

“仁”是儒学的核心, 还是“意蕴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总概括”。[7]据《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8]“仁”首先指“爱人”之美德, 其次指由“爱人”生发出的所有德目。《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8]儒家认为, 基于“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 人首先要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孝”、对兄弟的“悌”、对晚辈的“慈”, 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爱心推及社会群体, 表现为“忠”、“信”、“谦”、“敬”、“恕”、“让”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词侧重从道德视角品评人物, 高度评价“守护父亲”十三年的孝女朱晓辉、“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的慈母陶艳波及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好人张纪清等, 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仁爱、孝悌、慈惠的道德光辉。

“大孝之女”朱晓晖的颁奖词写道“:十三年相守, 有多少日子, 就有多少道沟坎。”[5]她独自忍受“命运”的“百般挤兑”, 在寒风雪花的肆虐里让“小小的车库”成为“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病中的老父亲”成为“幸福的王”。[5]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她用坚韧的品格铸就了一颗令人感动垂泪的“孝女之心”。

陶艳波的颁奖词写道:“他的四周寂静下来……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 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她“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 给儿子做“同桌”、做“耳朵”, 16年陪读, 儿子终于“如愿考上了大学”。[5]这是何等的“慈惠”之心和坚韧的“仁爱”品德!

肖卿福是麻风病医生。颁奖词赞颂他有“大爱仁心”, 既“治人”又“医心”;他心怀“使命”、带着“晨光”, 像在“阵地上抵抗”的“战士”, 像用“温暖”驱赶“绝望”的“天使”, 几十年如一日“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5]如果说能将爱心施与普通病人的医生是“仁医”, 而几十年如一日为麻风病人热忱服务的医生肖卿福就是抵达“忘己爱苍生”之境的“圣人”。

这些英雄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仁爱、孝悌、慈惠等传统美德, 为社会送来温暖。颁奖词着重阐发这些普通人身上闪闪发光的道德精神, 具有启迪道德良知, 引领风气的教育意义。

三、弘扬公而忘私、克己奉献的道德精神

公而忘私、克己奉献, 是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美德, 也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最鲜明的品德标志。

朱敏才做过外交官, 孙丽娜是高级教师, 他们退休后放弃安逸生活, 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颁奖词写道:“他们走过半个地球, 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他们要开一扇窗, 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夕阳最美, 晚照情浓。”[5]《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自评之语:“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颁奖词用“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评价他们晚年为支教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是多么贴切、崇高的赞誉。

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公安民警, 14年坚守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颁奖词写道:“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 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 他选择了翱翔。”[5]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使他成为有“钢的意志”和“铁的翅膀”的“大漠雄鹰”, 不畏艰难和生死, 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颁奖词是颁奖典礼主旨的集中呈现, 201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每一个篇章有相对独立的主题, 或褒扬人物的“大孝”、“慈惠”和“仁爱”, 或赞颂人物的忠诚、爱国和奉献, 都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 都宣扬了一种值得我们遵循和守护的道德信念。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能脱颖而出, 取得巨大成功,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宣扬了忠诚爱国、敬业奉献、仁爱孝悌等民族精神,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注入了生命活力, 所以每一届“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是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年度精神史诗”。[9]

摘要:“感动中国”2014年度颁奖典礼以鲜明的主题表达呈现了时代精神, 对“民众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和新时期民族精神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颁奖词作为颁奖典礼主题思想的集中陈说, 弘扬了忠诚爱国、敬业奉献、仁爱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注入了生命活力, 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年度精神史诗”。

关键词:“感动中国”颁奖词,爱国,传统美德,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麦尚文.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以CCTV“感动中国”节目为例[J].现代传播, 2010 (4) :74.

[2]庾月娥, 叶芳.“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J].当代传媒, 2006 (4) :87.

[3]晋玲.《感动中国》成功打造精神品牌[N].人民日报, 2005-3-17.

[4]新浪新闻中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选标准[D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12-30.

[5]搜狐媒体平台.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B/OL].http://mt.sohu.com/20150224/n409129582.shtml.

[6]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2-12.

[7]杨雅丽.《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M].人民出版社, 2011:6.

[8]阮元 (清)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中华书局, 1980:2504, 2457, 2483.

感动中国姚厚芝事迹 篇3

【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推选理由】:

王晓晖: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质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东平: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事迹介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4

一个粉笔头

整齐有力的粉笔字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拿着小小粉笔头的手

是一双九旬老人的手

今年已经92岁了

他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准备板书

这样的生活

他已经坚持了

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

暑期伊始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

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

每天

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

下午讲课两个小时

除了上课

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

批改、点评作业

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大概是叶老师选择坚持站在讲台上

最大的动力吧!

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老师生活的卜陈村

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一天的工作结束

叶老师走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老师辛苦啦!

叶老师膝下无儿无女

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

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

尽管如此

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

来回上下学不方便

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包吃包住,不求回报

19年来

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收到学生送给自己的折纸

叶老师笑得和孩子一般可爱

一般烂漫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

除了琳琅满目的锦旗和奖状

还写着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是

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篇5

恰在国庆之前,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卫冕世界杯,第十次荣膺世界“三大赛”冠军,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最恰逢其时的贺礼,也让女排精神再次随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十一连胜庆十一!酣畅淋漓的胜利,让人重温了老女排开创“五连冠”伟业时的风采。

与改革开放同时唱响的女排精神,是国民的集体记忆。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刚向世界敞开大门、奋力追赶的关键时刻,女排“五连冠”像一面旗帜,激发了一代中国人投身改革大潮的豪情壮志。

岁月流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扬我国威和提振信心的方式和渠道日趋多元。但时至今日,女排夺冠依然令举国上下心潮澎湃、激情迸发。不仅仅在于金牌,更重要的在于几十年传承的女排精神。是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还在奏响着时代最强音,仍在激励着当代中国人。

始终有一种感动,叫女排精神。

始终有一种骄傲,叫五星红旗。

始终有一种告白,叫祖国万岁!

老女排“五连冠”团体刚当选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新女排就用第十个冠军再铸辉煌,为共和国生日献礼。而率领她们登顶的,正是“五连冠”的功臣之一、当年的“铁榔头”郎平。

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年代的前辈,如今的女排姑娘们,是肤白貌美大长腿的时尚女青年,也是比你好看、比你有天分还比你努力的“别人家的孩子”。从朱婷的“王之蔑视”到张常宁的“炸裂发球”,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女排姑娘的面孔更加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时代变了,生活变好了,姑娘变美了。但从过去的民族英雄到现在的国民偶像,女排的精神内核一以贯之:是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永不言败的顽强斗志、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更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

无论何时何地,人民需要英雄,生活需要榜样。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女排精神,就是日常里的英雄梦,迷惘时的一道光。虽万死仍不辞,濒绝境而重生,这就是精神的伟大之处——在艰难时期唤醒力量,在幸福年代则更需珍惜。

从个人角度,谁都向往诗和远方,但如果没有一点精神支撑,恐怕就会被眼前苟且磨灭梦想。从国家层面,作为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象征,女排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强大感召力,这正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个人如是,民族亦然。

感动中国“女排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篇6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白岩松这样评价郎平。诚然,获得奥运会冠军绝不是郎平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郎平,在伦敦奥运会历经坎坷的中国女排不会这么快重回巅峰。郎平的执教水平、人格魅力让全世界叹服。毫无疑问,郎平作为团队的带头人,有许多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借鉴的地方。

善于用人。两年多的时间,郎平培养出了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一批新锐,为中国女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女排赢球,依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这次最重要的还是郎平的用人。这一场郎平把每个球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每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出来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蔡振华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后说。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重视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的培养,不断发掘员工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注重创新。郎平懂得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她创新执教理念和方法,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中国女排,组建起复合型团队,打造女排大国家队模式,选择性地放弃一些比赛,取得了明显效果。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创新是企业的活力源泉、制胜法宝,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不断吸收他人长处,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机制、新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

人性管理。为避免队员过于紧张、压抑,郎平对女排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队员展示个性,在国外比完赛也允许队员外出逛街,团队氛围轻松融洽。女排队员朱婷曾说,郎指导总能清楚指出问题告诉队员该怎么做,并且能让队员相信这样做绝对是对的。这种彼此间的信任与人性化管理密不可分。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多点人情味,真正俘获员工心灵,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从而使员工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大价值。

上一篇:河北省农业厅人员名单下一篇:社区居委会入党申请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