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启示探析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历史语境:(一)吸引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汇聚延安,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二)为解放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三)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有机化”的改造,实现思想上的净化。《讲话》的现实启示是:应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让文艺成为新时代价值的扩音器;重视文艺批评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標准和社会效益;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

关键词:文艺;文艺发展;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在新时代,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温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从经典中寻求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新的现实途径。

一、《讲话》发表的历史语境

(一)吸引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会聚延安,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

1942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抗日力量与日本侵华势力在力量对比上形成了暂时的平衡。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日本为了削减中共抗日力量,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不断拉拢。与此同时,国民党于1939年1月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正式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面对日本侵华势力和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应对两方势力的步步紧逼,而由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化统一战线至关重要,其关系到能否在这一斗争中与我党形成巨大合力的问题。毛泽东于1939年12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中强调:“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相反在国统区,蒋介石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心怀怨愤,甚至有大量进步人士惨遭迫害。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强调在国统区开展抗战文化运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重要人员在国统区兴办报纸,尊重关心文化人、与文化人交朋友,以维护国统区文化思想界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团结。国共两党截然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内心向往延安,向往其自由民主的文化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发表《讲话》有利于让文化工作者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文化纲领,清晰地宣告延安实施的文化政策,揭示其与抗战和文化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吸引更多国统区的文化进步人士会聚延安。

(二)为解放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解放区“大生产运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反过来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我们以20世纪40年代延安解放区的经济状况为背景,用经济的视角去看毛泽东《讲话》的发表。延安虽然作为革命的圣地,但从产业发展上来看,延安农业基础薄弱,工商业发展近乎为零,延安在抗战时期的财政来源大部分靠南京国民政府的拨款和来自苏联的援助。在抗日战争后期,由于国共合作出现一定破裂,国民政府断绝了对延安的财政拨款,并对其实行经济上的封锁,这无疑沉重打击了延安的经济,甚至威胁到根据地的生存。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发布的《关于延安对文化人的工作的经验介绍》中明确告知了当时延安物质条件的极度困难。这一原因使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成为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最火的名词。因此,解放区为了自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相当一部分士兵放下了枪杆子,拿起了锄头和铁锨,从事艰苦的生产劳动。由于解放区尊重知识分子,创造出了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延安大量的文化工作者与其他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相比具有较为自在富足的生活,许多文艺工作者虽然“下乡”了,但并未真正从事生产劳动。文艺工作者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促进大生产运动主要体现在动员人们参加劳动生产上,发挥其文艺的宣传鼓舞作用,以提振边区人民的生产热情,缓解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边区人民与边区政府之间的矛盾。边区的经济建设也是革命工作,毛泽东在《讲话》的开篇就提到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文艺对革命工作的协助。这一时期,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就是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革命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为这个任务服务。

(三)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有机化”的改造,实现思想上的净化

1941年到1942年,为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这些报告也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定革命统一战线,必须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时代服务,正因为思想认识不清楚,才有必要兴起文艺整风,实现文艺工作者思想的重新塑造。革命的文艺必然要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文艺工作者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素材和力量。文艺作品表达的方式也必须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体现民族气派和民族特色,要兼顾“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共赏性,真正吸引人民群众观赏的兴趣。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有许多是从大城市的“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的,他们一下子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不适应,难免会不了解无产阶级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但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尾巴是绝对不容许出现的。从座谈会召开之前和之后的两段时间里,延安出现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文艺工作者思想上的转变。座谈会召开之前,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在医院中》《野百合花》等文章在整风中受到批判,而座谈会召开之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劳动生产成了文艺作品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兵在文学作品中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3],如歌剧《白毛女》、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曲艺《刘巧团圆》等一大批新型文艺作品。《讲话》发表后,广大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纷纷以讲话内容对标自身,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褪去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洗去思想上封建残余的污垢,真正地把革命文艺大旗举了起来,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二、对《讲话》重要内容的充分认识

毛泽东在《讲话》的结论部分,以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以“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中心,联系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第一,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是文艺工作的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列宁早就指出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4]。不同的文艺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无产阶级的文艺首先要搞清服务对象,解决文艺界的宗派主义现象。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立场问题,毛泽东在结论部分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第二,解决了第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下来就是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即如何向工农兵普及和如何提高工农兵的文艺素养。要正确了解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才能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由于当时许多革命战士文化水平不高,文艺的普及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但提高和普及绝对不能截然分开。提高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提高要求下的普及。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人类社会生活,但是人民的精神追求决定了他们并不满足于自身的社会生活,还需要文学艺术来作为生活的补充。只有创作出比人类现实生活更理想化典型化的文艺作品,人民的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在普及和提高的过程中,还要反对狭隘功利主义,兼顾人民群众不同水平的文艺鉴赏能力。

第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和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党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为政治服务的。文艺工作要服从于党在一定时期的革命任务。这就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文艺界也存在统一战线问题。这就要求党的文艺工作者从革命的高度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家,无论他或她属于哪个阶级,只要赞成抗日,我们都要团结,团结他们还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容许他们的艺术方法和艺术趣味的存在。但团结的同时,还须谨防无斗争团结的“右”倾主义和無团结斗争的“左”倾主义倾向。

第四,阐明文艺界的斗争方法即文艺批评的问题。任何时候的文艺批评都要满足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是既要有政治正确性,又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无产阶级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生产缺乏艺术性的,没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也不能生产缺乏政治性,没有原则立场的文艺作品。

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出现,革命文艺队伍里有许多同志在思想上并没有彻底实现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的转变,急需在延安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让革命文艺家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个人思想改造的问题,以推动革命文艺运动新热潮的出现。

三、《讲话》发表的现实启示

(一)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让文艺成为新时代价值的扩音器

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它以审美功能为主,还包括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的社会政教的公用性。假如文学艺术是一驾豪华的马车,那么戏剧影视、书法文章等是这驾马车的外部装饰品,而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就是马车内部满载的货物。人民群众只有透过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看到其中的内容,社会教化功能才能得到体现。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而文艺工作者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讲话》,深切理解《讲话》的内含,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融入文艺创作中,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艺作品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资源,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每次浩浩荡荡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文艺运动的兴起,中华民族每到危机的时刻,都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跃升,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社会主义强国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助力,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要努力提升自己,发挥文化创造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只有留住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文化瑰宝,文化才能繁荣,民族才能复兴。

(二)重视文艺批评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标准和社会效益

当代,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具有《讲话》中的两个标准,还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艺工作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工作,创作者自身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针砭文艺创作中的时弊,指出文艺创作中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相符合的地方,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不吻合的地方,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匹配的地方。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实事求是,提倡科学的批评精神,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的需求作为文艺评论的方向,把符合政治正确的、艺术水平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文艺作品推荐给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在当今信息开放、市场左右一切的文化创作环境里,文艺工作者还要抵御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念和唯利益论的冲击,以免使我们的文艺创作失去本真,失去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文艺标准的文艺作品拉低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层次,仅仅饱了受众的眼福,而没有给受众灵魂洗礼,这不仅是受众的悲哀,更是文艺的悲哀。只有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给予文艺创作真正的引导,那些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文艺标准又会产生经济效益的文艺作品才会出现,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三)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文艺发展的根本宗旨是相同的。党的领导必须要渗透到文艺创作的始终,文艺工作者要正确把握党性、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文艺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在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依靠文艺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文艺才有繁荣发展的保证,文艺工作者才能有创造所依靠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文艺作品接续传承,这得益于我国文艺的人民特性,文艺聚光灯只有时刻对准人民,对准时代,对准历史,文艺才能更加逼真与生动。文艺与人民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艺为人民,人民再用文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理念。到人民中去,讴歌勤劳奋斗的中国人民,刻画最美的中国人物,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铸魂,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只有心中装着观众,装着人民的艺术家,才能艺无止境,艺术长青。“戏比天大”“人民是亲爹娘,观众是好朋友”,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话语彰显了我国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世代传承永不磨灭的精神价值。在新时代,文艺发展必须要具有纯洁的党性、朴素的人民性、敏感的时代性,以党的领导为保证,联结时代和人民,为人民贺彩,为时代添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1-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

5319.htm.

[2] 齐卫平.伟大斗争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力量支撑[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6).

[3] 杨洪林.坚实如磐的理论竭诚为民的方向——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郧阳师专学报,1992(2).

[4] 孙建华,高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2).

作者简介:袁进展(1997—),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单位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御夫)2021年07月下半月刊(总第143期)西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与发展研究”(编号:19XZJC850001)、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西藏农牧区基层民族工作研究”(编号:18CMZ001)、西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关于西藏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编号:SK2017-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袁进展

第2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年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转自2016年5月19日《光明日报》)

作者:习近平

第3篇: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之际,我们在呈贡高校新区召开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总结2008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战线肩负着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一是桥头堡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云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的突出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决心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必须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主动适应桥头堡建设的需要。在桥头堡建设中,各高校要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为促进我国面向西南的全面开放,构建和谐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做出努力。要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适应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要着力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更多地吸引这一区域留学生来滇学习,扩大来华留学规模。要适应国内对这一区域各国的研究需要,促进云南成为国内研究东南亚、环印度洋区域各国水平最高的省份,成为中国人学习这一区域各国语言最方便的省份。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大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一批适应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外语、法律、外交、管理等高级人才。同时,要在推进东南亚、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变专业设置传统基础学科偏多且同构化现象严重的状况,加大紧缺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适合云南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要自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互动合作,以技术优势多渠道、高层次、大规模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三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我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各高校要注重研究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各地推进“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办学等优势,主动加强与地方的实质性合作,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机制,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升整体水平。

四要主动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在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灵活便捷和个性化教育服务。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职前与职后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优势,加快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地满足各行各业广大劳动者的持续学习需求。

(二)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一要切实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观念。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人的观念是先导。在高校发展观念上,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坚持育人为本,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树立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观念,推动学校从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走特色化办学之路。要树立能力为重的观念,促进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各高校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好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瞄准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建设,加快培养教学名师和培育教学团队。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加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完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提升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各高校要自觉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在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以实施“2011计划”为抓手,加强高新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主动加快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学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牌。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大学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发展和创新文化;不仅以学校积淀的文化和精神熏陶、教育学生,而且影响社会、引领国家的文化发展。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各高校要自觉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主动为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为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服务,为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服务。要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着力提高咨政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要大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关键在教师。面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考量,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凸显,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要着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师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五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探索按不同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不同绩效来确定倾斜性资源投入,体现突出重点、奖优罚劣,促进高校致力于优化资源筹集与使用、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要健全引导、促进、保障提高质量的制度体系,经费投入、办学资源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增加实习实训机会,加强课程建设。管理精力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要拿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工作,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六要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健全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使质量可评估、可监测、可衡量;健全评估制度,建立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方式方法,丰富评估手段,提高评估质量;健全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促进各高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必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布局,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各类大学并举并重。同时,形成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用好中央扶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各州市高校建设。要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突出发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前沿与新兴学科专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没有特色,难成一流。目前,我省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色。要重视培育不同高校的特色。各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要在充分发挥自然赋予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创造、培育和扩展自身的特色,争创本类型、本层次的一流。

三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在品牌。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市场的细分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态势,塑造品牌高校将成为必然之举。品牌体现着高校良好的办学质量,昭示着学校的办学历史,代表着某种成功的文化气质,预示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专业等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高等教育品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自己的品牌资产。要通过挖掘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坚守学术文化积淀、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学科专业优势、树立学术权威等,用心打造名校品牌。

四要强化政府分类管理。各级政府要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更多地在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避免千校一面的情况出现。要改变一些地方不考虑条件和基础,盲目追求办综合性大学、攀比升格的状况。要本着“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制订相应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理性选择发展定位,促进各类型、各层次高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和水平。

(四)必须进一步激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依法治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增强内部发展动力。要通过制度设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制定大学章程,建立和完善教授委员会,保障教授充分发挥治学的作用,科学设置和管理岗位,推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高校科学发展。要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扩大社会合作,实行与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形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吸纳社会主动参与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管理职能,逐步完善下放管理权限后的配套措施。对高校的管理要尽快实现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考核,健全问责机制,推动校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促进学校接受社会监督;从项目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改变长期依赖项目管理的状况,增加一般性拨款、常规性拨款,扩大学校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放权和用好权是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要与学校协商,推动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制约机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五)必须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发展

一要以构建大学联盟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大学联盟是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要继续推进大学联盟建设,通过建设大学联盟,实现成员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彼此共享,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使校际合作形式由“一对一”上升到“一对多”,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资源,融合各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产生“1+1>2”的集群聚合效益,提升联盟所有高校整体实力。要促进大学联盟更多地侧重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合作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

二要引导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教育。要推动高等教育向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开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举办高等教育。在坚持政府公共投入为主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桥头堡建设中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要拓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继续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经验、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支持高校发挥人文交流方面的优势,对外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要积极走出去,利用高校的人才、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在海外办学的步伐。要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要继续扩大除周边国家外其他国家学生来滇留学的规模,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人士。

(六)必须统筹好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一要推进学校加快发展。要在保持规模稳步、适度发展的基础上,统筹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整合办学资源、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学校发展质量。

二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各高校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措施确保稳定。各高校要以校园“三防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处置校园安全事故的能力,杜绝政治敏感事件、群体性事件、群死群伤案件。加强对师生的正面宣传,有效抵御和防范传教渗透活动。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安全稳定隐患,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安全、学校秩序和校园稳定。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高校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按照秦光荣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深刻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为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高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落实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高校、深入广大师生,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高校办实事、办好事。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和完善项目资金、人事编制等保障措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各高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质量,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办学治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高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尊重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前人的有益积累,不折腾、不翻烧饼。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确定工作着力点;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不拘泥于老思路、老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注重统筹协调,找准工作结合点,凝聚力量、集成资源,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要提高战略谋划和管理能力,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掌握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高校特点,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谋划设计。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质量,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四,努力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完善党委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落实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度和党代表参与学校重要工作制度。积极推行高校党务公开,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目标考核。进一步纠正不正之风,继续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和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大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独特作用。不断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道德风尚。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实践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不负重托、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李培

第4篇: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我省实际,研究讨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群策群力推动中原文艺繁荣发展,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的正能量。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植根中原文化沃土,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省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推出了《程婴救孤》、《水月洛神》、《大河儿女》、《焦裕禄》、《红旗渠》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省连续8届每个门类都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5届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连续8年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梨园春》、《武林风》、《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明**·欢乐中原”、优秀舞台艺术“五进”等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等展演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了干部群众。三是文艺创作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完善文艺方面的体制机制,广大文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保持了昂扬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四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国家级、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大幅增加,民营文艺机构发展迅速,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迅速成长,一批优秀艺术家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和荣誉称号,有力提

升了**文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总的来说,我省文艺事业发展势头比较好,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示**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营造了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我省文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

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在文艺界和全社会都引起强烈反响。这次

文艺工作座谈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召开的,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以及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朴实亲切,生动鲜活,回顾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如果说,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那么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必将引领我国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成为我国文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全省文艺界要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准确把握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一要准确把握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文艺和文艺工作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审视,强调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认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任务。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要认真领会,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三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我们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切实解决好写什么、唱什么、演什么的问题,解决好给谁看、给谁读、给谁演的问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四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追求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形成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二、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也离不开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用好文化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来推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文化繁荣兴盛创造坚实物质基础,文化繁荣发展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外部环境逐渐形成,进入蓄势崛起、跨越起飞的关键时期。只争朝夕,奋发有为,抢抓历史机遇,攀上摩天岭,实现中原崛起、

**振兴、富民强省,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文艺的力量,需要文艺界的同心协力。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推动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体力等劳动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文化影响心灵,承载道德,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提升人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与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打造“四个**”、推进“两项建设”相融合,与加快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的目标相衔接,必须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一体部署,共同推进。

第三,凝聚正能量要由文化繁荣发展来担承。文化产生力量而又聚合力量。正确的思想文化一经群众接受和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正能量,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反之,错误的思想文化误导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延误发展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

至酿成人类的重大灾难。大家在发言中谈到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偏激思想和不良倾向,比如“三俗”的问题、向钱看的问题、缺少“双效益”作品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处于经济社会急剧变化、调整、变革的时代。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制度优势,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这种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迁使人们心理状态受到冲击,由此带来的思想上的迷茫和矛盾必然反映到文艺形态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竞争,这不可避免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来说,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怎么看”解决不好,“怎么办”就解决不好,看法发生了混乱,办法就必然混乱。抵制不良思想文化,消除负面影响,凝聚起发展正能量,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根本性问题上心有定力,力戒浮躁。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作斗争,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二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现在,一部分人头脑中仍自觉不自觉地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错误思想认识。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三要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割断历史、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办法另搞的一套东西,而是把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结合在一起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我们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投身发展、致力发展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四,解放思想、推动改革需要文艺作品来引领。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从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看,无论是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还是国家民族的伟大振兴,都首先源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复兴;从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看,思想解放、文化创新一直是改革的动力。可以说,以思想解放为内核的文化变革是人类进步的先导,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

**之所以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慢了半拍,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是由于地处内陆,没能进入国家推进第一轮改革开放的统筹布局;主观上是由于受农耕文明影响深,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观念与沿海地区有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与小农意识作斗争的过程,就是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化的过程。加快这个转化过程,很重要的就是靠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去更新、去推动。我们要深刻认识繁荣发展文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深化改革,文化先行,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想解放,引领改革开放。

第五,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新兴力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新兴的重要增长力量。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坚持继承创新,促进中原文艺繁荣发展

推动中原文艺繁荣发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植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植根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艺改革创新,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

一要推进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发端和母体地位,其蕴含的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准则等全方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民族精神的传承、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也是中原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文艺创作要传承文化传统的血脉,这种传承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推动中原文化实现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我们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切实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有破有立,综合创造,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一体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好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的问题,弄清楚中原文化是什么,挖掘出历久弥新、体现时代精神的元素,推动中原文化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的问题,不断赋予中原文化新的生命、新的魅力,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新的气象、新的风采。

二要推进实践创新。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于经济基础,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群众,离开了社会生活,文化就会缺乏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原儿女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和铸就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当前,全省上下正在齐心协力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着力

打造“四个**”,推进“两项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也是我省文艺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文艺创作要从这一伟大实践中,从广大干部群众中,汲取营养,创新创造,书写和记录人民的奋斗历程,讴歌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讲述好**故事,展示好**形象,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三要推进文艺形式创新。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是作品的魂,缺乏灵魂,作品自然没有活力;形式是作品的体,再好的思想,再好的精神,如果没有好的形式,还是不能传播开来,不能为人民所接受,也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很多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现在不一定能打开市场。文艺形式优胜劣汰,这是历史规律,不可避免。对传统艺术形式,要研究形式创新,使之传承下去。

四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艺具有两重性,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一方面,不能完全按照经济效益来衡量文艺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满足群众需求的多样性、欣赏水平的多样化,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文艺资源。现在的文化体制,一定程度上还受计划经济影响,大锅饭、铁饭碗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缺乏竞争机制,文艺创作生产效率效益不高。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是为了省钱,不会因为改革而减少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未来的发展大家应当有信心。一些文艺团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公共财政要保住基本工资,保障基本工作条件。同时,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放活文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实现多元化发展;放活公共经费的分配方式,体现多劳多得,艺高多得;放活人事用工制度,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实行招聘制,破除终身制,最大限度激发文艺工作者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文化团体和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二,要处理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积极作用与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作用的关系。文化产业、民办文化团体的发展,要

靠市场力量推动;公办文艺团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由政府保障;承担社会公益职能的文艺团体,政府要保障基本生活、工作条件。要深化文艺单位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要研究探索政府购买等方式,对一些特殊人才、特殊剧目、特殊文艺形式给以必要的资助。

五要推进文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

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好的艺术家。近年来,我省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文艺名角,但也暴露出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名家大师数量还比较少,文艺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引不来留不住等。要推进文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柔性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吸引更多的文化高端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参与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应当引起重视。要注重加强文艺评论家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

师。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到德艺双馨,如果作家本身思想品行不端,就难以创作出境界高尚的作品,也很难对社会思想风尚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讲过三句话:“演戏最重要的是精、气、神”、“戏比天大”、“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不仅是常香玉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德艺双馨的生动诠释,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人生信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提高认识水平,提高鉴别力,提高艺术素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支持保证文艺繁荣发展

文艺工作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从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明**的高度,把文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动我省文艺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注重政治思想领导,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文艺是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恶搞历史、颠覆经典、过度娱乐化、盲目西化等不良倾向,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

好方向,定好调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引领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二是遵循文艺规律,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有其特殊规律。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注重从制度、体制、政策方面去调节,不干预文艺工作的具体业务。三是为文艺繁荣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坚强保障。要当好“服务部长”“后勤部长”,对文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真诚关怀,及时帮助文艺工作者排忧解难,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

近年来,宣传文化部门在党委领导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省委是肯定的。希望你们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研究解决新的课题,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文艺工作者搞好服务,当好他们的娘家人。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我省文艺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

**振兴、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5篇: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延东

(2016年10月15日)

今年是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天,在毛泽东同志74年前召开文艺座谈会所在地的延安,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意义非同寻常。1942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推动了人民文艺的大发展,开创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两年前的今天,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重要论断,向文艺界发出了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号召,引领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今天和大家座谈,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前一阶段落实情况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刚才各位文艺工作者都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一、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

两年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新的里程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总书记专门提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艺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和认真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时代要求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一,实现中国梦需要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需要文艺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搭建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伟大的目标需要伟大的力量。可以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正是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责任。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全面小康既是物质文明的小康,也是精神文明的小康,二者互为支撑、彼此促进。文艺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润物无声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既能催生精神力量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强大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文艺工作者在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工作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增加原创作品、提升艺术质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文化的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进入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的新阶段,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这对新时期文艺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文艺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生产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为群众鼓与呼。

第四,提高国家软实力需要促进文艺繁荣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逐渐扩大。但总体看,我国悠久丰厚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优势,也没有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繁荣发展文艺,提高国家软实力。

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形势紧迫,既面临繁重的任务,也迎来难得的契机。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识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奋发有为,勇于开拓,不断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更加自觉地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群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推动文艺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形势喜人,取得丰硕成果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众,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文艺创作生态呈现可喜变化,主心骨更坚定,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是文艺创作导向更加明确。有艺术家反映,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感受最深刻的是两个关键词:人民、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被文艺界高度认同和接受,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共识。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乡村社区、革命老区、工矿企业采访创作,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发出文艺界的巨大正能量。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已完成各类改革任务167项,共取消或下放37项行政许可审批,推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应该说成效显著。特别是建立健全文艺评价体系、规范文艺评奖,提升奖项含金量;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和文化企业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激发各类文化主体和文艺工作者的发展潜力与创作活力。

三是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突出问题,围绕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就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等出台一系列硬招实招。各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已有20多个省份制定扶持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为文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全国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支出3067亿元,比2014年增长1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群众文化机构4.4万个,全国城市影院6395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左右。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艺术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大,效果日益显现。

四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艺术普及和文艺惠民力度不断加大。群众文化消费的意愿和需求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购买文艺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良好互动,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日益提升,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五是文艺创作生产日趋活跃。倡导内容为王、创意致胜,努力提高文艺原创能力,推动内容、风格、手段等的创新,文艺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2016年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安排2.7亿元,支持排演了近千台传统戏曲剧目。同时,对中华诗词、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等的保护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全国新创作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等600多台;国产故事影片686部,同比增长11%,国产影片票房271亿元,同比增长61.6%,占总票房六成以上。

六是中华文化传播步伐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文化交流合作成为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六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踊跃参加。我国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在全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孔子课堂,学员达500多万人。“国家年”等系列活动和“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不负时代召唤和人民期盼,创作更多精品力作

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塑造美好心灵、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强调,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当今文艺繁荣发展的局面,大家功不可没。希望文艺工作者按照总书记要求,自觉坚守崇高艺术理想、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文艺创作,努力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在此,我提四点希望:

第一,坚持正确文艺方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思潮,吹响了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并演绎为一场救亡与启蒙的爱国运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目标,文艺工作者不可或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探索引领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自觉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把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讲品位、重艺德、树新风,为社会弘扬正气、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为人民群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牢固树立为民情怀。总书记讲,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创作,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天职。陕西这片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众多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等。当年路遥深入铜川陈家山煤矿,与矿工兄弟同挖煤、共生活,只为真实了解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文艺工作者要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汲取灵感。要面向基层、深入实践、服务群众,多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活动,多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和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第三,着力树立创新思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打造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大力推动艺术创新。2016年的电影市场,上半年势态很好,但从暑期档开始,发展势头弱于预期,观众对简单的“拿来主义”、盲目的跟风模仿不再买账,有影响的原创作品仍比较缺乏。实践证明,只有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会推出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成果。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特别要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创新文艺创作手段、拓展文艺创作空间、培育新的艺术形态。要坚持开放包容,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充分发展,推动观念、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第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夯实国家、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础,增加文化的积淀,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前景广阔。要抓住机遇,瞄准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营造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引导扶持文艺创作生产,完善文化产品运营模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加强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夯实文化消费基础;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领消费结构升级,为稳增长、惠民生发挥更大作用。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成长,政府责无旁贷,当前尤其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表彰、激励艺术人才,通过国家荣誉制度等,评选各类国家级艺术奖项,奖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为艺术人才搭建平台,打造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广阔的空间;三是为优秀艺术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氛围。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6篇: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可以说炒语连珠振聋发聩,很多段落句子,让人读了难忘,并且回味无穷。比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网民普遍反映“说得好”、“接地气提士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还有的说“总书记说到咱的心坎上”。

从河北正定到中南海,从与河北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到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习近平与文艺家一路相伴随,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这次讲话,既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又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下文艺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现在的娱乐节目和电影,单纯追求商业化而不注重艺术性,电影一定要票房过亿才叫过瘾,导致文化产业看似繁荣实则贫乏空洞。伪“文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低级恶俗及商业化炒作流行。很多的电影电视剧,要么拜金炫富,要么歪瓜劣枣,要么小三老少配姐弟恋,要么历史名著乱改一气……票房收视率上去了,可道德文明却丧失了,有些甚至没有了道德底线。

现在已经不太使用“文艺工作者”之类的词汇,更多地是讲“娱乐圈”。娱乐圈走入了怪圈。一些艺人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该露的露了,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不惜以绯闻、黄赌毒等无底线丑闻,迎合低级趣味的群体需求,越臭身价越高。一些网站为博点击率,大肆炒作推波助澜。甚至还有所谓的著名导演、著名作家,不惜卖身求荣,卑躬屈膝地以唱衰、唱空中国来攫取个人荣誉,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抹黑自己的祖国,侮辱养育自己的人民。而那些真正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木家却鲜有提及,文艺导向成了最大问题。前段时间在微信圈里疯传的发明青蒿素的科学家屠呦呦和著名作家莫言,两人在诺贝尔授奖大会上的发言,两人的境界、胸怀、以及获奖初衷,都可由此略见一斑。

学习了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可以说真是醍醐灌顶,以前我们曾经迷茫的、看不清的、不知所措的,现在都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了怎么去辨别和取舍。就拿我自己为例,记得早年曾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过几篇,听主编给我们讲时,总是一再强调要深挖社会的黑暗面,挖掘自己内心的假丑恶,所刊载的也大多是这方面的,字里行间大多有对社会的不满,对周围人的讥讽,和对自己的悔恨厌恶。我才疏学浅,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写作流派。但是,却有个最真实的感觉是,这不符合我写作的初衷。尤其一些文笔不咋地还想发表的作者,更是写的变本加厉,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变得一派狼藉。读这些为迎合编辑口味写出的,总像在和一个心胸狭隘阴暗、处处与人为敌、充满怨恨嗔怒的偏执之人在交流,内心总是不认同他的观点。我喜欢充满善意、文风明朗的作品,这与我的路子严重不符,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读了习主席的讲话,我忽然感觉豁然开朗,后来尽管几次被邀请参加活动,都谢绝了,慢慢的渐行渐远了。

后来网上出现了“周小平现象”,我很赞同周小平的观点,我们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就是要歌颂他、赞美他。虽然他也有许多顽疾,比如说前几年贪官污吏、社会不公、小悦悦、躲猫猫等丑恶现象,让我们对祖国未来一度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但现在,习主席上台后,我们也都看到了,这一届领导人确实在真抓实干,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这些文学作者,也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思考,用我们手中的笔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去讴歌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真善美。

我认为我们爱好文学的朋友,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最主要就是做到首先要通俗易懂,正像主席所言:通俗不是低俗,它不佶屈聱牙,不故作高深,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让人读来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再就是我们的作品要有较高的品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味儿”,这是一种文采的张力与厚重的底蕴有机结合的产物,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的文化味。假如我们把文化味比作一棵树,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是令树枝繁叶茂的沃土。文化底蕴是一种流淌在作者血液里,深入到作者骨髓里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读者却能感受得到。如果一种文化视角、文化气质、文化韵味,渗透在作品的巧思妙想、谋篇布局、笔情墨趣中,时时给人以感染,给人以魅力,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咀嚼和回味。那么,这无疑就是一篇上佳的作品。在许多人为名利而写作的今天,我想,能够兼具以上两项的作品,无疑是习主席所倡导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观、为多数人所喜爱的好作品。

习主席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在座的哪一位年轻时不是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愿我们在这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继续保持当年那颗热忱之心,赤诚之心,努力学习,勤奋写作,力争做一名社会和民众需要的作者,一名伟大时代的歌者,一名火热生活的参与者。用我们日益成熟的作品,为自己加油!为祖国喝彩!为习主席点赞!

第7篇: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实习经验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年暑假非常荣幸有机会在国家出版总署海峡分院工作,两个月的实习经验告诉我一个道理:“文学出版同文艺一样,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文艺出版检测中心是文艺市场的监管部门。其职能一方面要抓创作引导,推动文艺出版之苑繁花盛开,一方面抓阅读推广,把广大读者领进文艺阅读的美丽殿堂。要始终把内容质量放在首位,确保导向正确,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两个效益”“两种价值”相统一。

“如今网络文学已是一个遍地开花的状态,但网络文学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在追逐规模与数量的同时,网络文学从业者也必须致力于质的提高,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作为企业的使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检测到很多内容庸俗,质量差的书籍,这些书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低俗趣味需求,但作为出版界,不应该沦为市场的奴隶,这些书应该扼杀在摇篮里,不应流向市场。

近日前,习主席在北京召开青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文艺精神,引发了大众的热议,这不仅让人们联想到72年的那场文艺座谈会。习主席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与我们国家一直秉承的文化方针一脉相承,是建立在对新时期文艺现状认识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文艺作品要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我本人所学的方向是汉语方言学,一般都是研究自己孰知的方言口语,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方言将逐渐退出历史,如果我们现在不记录下来,那子孙后代讲不知道他们的先辈的语言,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就像现在的我们不懂先秦及其以前的口语,只能通过仅存的文献去拟测,但仍留疑义。现在就大不相同了,有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语音描写、录音、录像等手段保存现在的方言口语,这为子孙后代探索先辈语言留下很好的平台。

最近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到中文专业再度受到重视,心情特别激动。尤其是那句“低俗不是同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鞭辟入里,十分精彩。是的,在当今时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大众更倾向于快餐文化,文艺两极分化严重,通俗文学成了市场的主力。许多作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使用流行的表达方式与词汇,频频选取热点题材反映生活,但大多数都还只是流于表面,未进行深入的挖掘。如余华的《第七天》,小说通过死者杨飞的视角反映医院草菅人命、政府掩盖真相、媒体报道失真,领导公款特权等社会问题。笔锋确实尖锐,但是还是没有插入心脏,读者看过之后更多的只是一声叹息。

由于本人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字学修辞方向,比较注重文艺作品的表达与接受。流行词汇与题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纳入文学创作无可厚非。但是创作者在艺术加工时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真正的语言艺术去感染读者;反之,如果创作者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置艺术真谛于不顾,那么只会降低文学的质量,破坏文学的品味,文学将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词汇。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建立,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都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作品。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个全面开放的21世纪,优秀的文化作品对弘扬中国精神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深情寄语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也为最后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振聋发聩,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和价值航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的重要部分来考虑,把文艺事业和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对文艺界寄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家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文艺创作正迎来春天,这是时代的呼唤,希望文艺家们不断激发文化自觉,走向基层,了解群众的心声,回应群众的呼声,不断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让群众最大限度得到文化的滋养、哺育和服务,让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福利。要运用各种要素去整合资源,为文艺家服务,为文艺创作提供优质土壤,推动精品力作的产生和传播。目前,文化市场上充斥着一批低俗、格调不高的作品,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面对这种局面,我认为,中国拥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文艺工作者应当在文艺作品中,展现出当前的时代风貌。同时,文艺工作者也应当坚持创作更多以人民为中心,能够传递“正能量”作品。

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一名学生,要肩负起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文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其素材都源于生活。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就要求文艺必须植根生活,贴近实际,反映活灵活现的社会现实。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广大城乡基层,亲近体验百姓生活,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发现创作的富矿,将他们生活中最温暖的东西、情感中最珍贵的东西发掘出来,善于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情画意,在平凡世界里发现壮美崇高,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激励人民群众,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成精品力作。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文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该以何种姿态立足,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得谆谆告诫可谓发人深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诚然,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对推动文明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数量缺质量,一味迎合低俗趣味,单纯追求感官娱乐的文艺不和谐现象,无疑阻碍了文明进步,德艺双馨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习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确如此,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要谨记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而盲目跟风。

总书记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这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贯彻到落实的精神。

此次座谈会,习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这里面强调了两点,一是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必须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提高全面、辩证、综合、创新的科学思维能力。落脚于实际当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创造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反复提到“人民”二字,深刻阐述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的生活,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生存和死亡,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文艺作品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如今,文艺创作存在着“浮躁”之气,很多文艺工作者也时常采风、了解基层生活、观看发展新貌,但是往往流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能在文艺作品中展现人民生活的质感和鲜活,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事表象中提炼出人民生活的本质,这些必须加以纠正。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在读研究生,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我深有体会。第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拒绝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心理导向,为本领域的学术金字塔添砖加瓦。第二,树立创新思维,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推动学术的前进。第三,尊重学术成果,遵守学界操守,拒绝学术造假,学术腐败。

第8篇: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可以说炒语连珠振聋发聩,很多段落句子,让人读了难忘,并且回味无穷。比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网民普遍反映“说得好”、“接地气提士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还有的说“总书记说到咱的心坎上”。 从河北正定到中南海,从与河北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到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习近平与文艺家一路相伴随,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这次讲话,既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又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现在的娱乐节目和电影,单纯追求商业化而不注重艺术性,电影一定要票房过亿才叫过瘾,导致文化产业看似繁荣实则贫乏空洞。伪“文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低级恶俗及商业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化炒作流行。很多的电影电视剧,要么拜金炫富,要么歪瓜劣枣,要么小三老少配姐弟恋,要么历史名著乱改一气……票房收视率上去了,可道德文明却丧失了,有些甚至没有了道德底线。

现在已经不太使用“文艺工作者”之类的词汇,更多地是讲“娱乐圈”。娱乐圈走入了怪圈。一些艺人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该露的露了,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不惜以绯闻、黄赌毒等无底线丑闻,迎合低级趣味的群体需求,越臭身价越高。一些网站为博点击率,大肆炒作推波助澜。甚至还有所谓的著名导演、著名作家,不惜卖身求荣,卑躬屈膝地以唱衰、唱空中国来攫取个人荣誉,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抹黑自己的祖国,侮辱养育自己的人民。而那些真正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木家却鲜有提及,文艺导向成了最大问题。前段时间在微信圈里疯传的发明青蒿素的科学家屠呦呦和著名作家莫言,两人在诺贝尔授奖大会上的发言,两人的境界、胸怀、以及获奖初衷,都可由此略见一斑。

学习了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可以说真是醍醐灌顶,以前我们曾经迷茫的、看不清的、不知所措的,现在都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了怎么去辨别和取舍。就拿我自己为例,记得早年曾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过几篇,听主编给我们讲课时,总是一再强调要深挖社会的黑暗面,挖掘自己内心的假丑恶,所刊载的也大多是这方面的,字里行间大多有对社会的不满,对周围人的讥讽,和对自己的悔恨厌恶。我才疏学浅,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写作流派。但是,却有个最真实的感觉是,这不符合我写作的初衷。尤其一些文笔不咋地还想发表的作者,更是写的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变本加厉,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变得一派狼藉。读这些为迎合编辑口味写出的,总像在和一个心胸狭隘阴暗、处处与人为敌、充满怨恨嗔怒的偏执之人在交流,内心总是不认同他的观点。我喜欢充满善意、文风明朗的作品,这与我的路子严重不符,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读了习主席的讲话,我忽然感觉豁然开朗,后来尽管几次被邀请参加活动,都谢绝了,慢慢的渐行渐远了。

后来网上出现了“周小平现象”,我很赞同周小平的观点,我们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就是要歌颂他、赞美他。虽然他也有许多顽疾,比如说前几年贪官污吏、社会不公、小悦悦、躲猫猫等丑恶现象,让我们对祖国未来一度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但现在,习主席上台后,我们也都看到了,这一届领导人确实在真抓实干,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这些文学作者,也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思考,用我们手中的笔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去讴歌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真善美。

我认为我们爱好文学的朋友,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最主要就是做到首先要通俗易懂,正像主席所言:通俗不是低俗,它不佶屈聱牙,不故作高深,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让人读来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再就是我们的作品要有较高的品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味儿”,这是一种文采的张力与厚重的底蕴有机结合的产物,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的文化味。假如我们把文化味比作一棵树,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是令树枝繁叶茂的沃土。文化底蕴是一种流淌在作者血液里,深入到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作者骨髓里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读者却能感受得到。如果一种文化视角、文化气质、文化韵味,渗透在作品的巧思妙想、谋篇布局、笔情墨趣中,时时给人以感染,给人以魅力,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咀嚼和回味。那么,这无疑就是一篇上佳的作品。在许多人为名利而写作的今天,我想,能够兼具以上两项的作品,无疑是习主席所倡导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观、为多数人所喜爱的好作品。

习主席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在座的哪一位年轻时不是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愿我们在这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继续保持当年那颗热忱之心,赤诚之心,努力学习,勤奋写作,力争做一名社会和民众需要的作者,一名伟大时代的歌者,一名火热生活的参与者。用我们日益成熟的作品,为自己加油!为祖国喝彩!为习主席点赞!

4

第9篇: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抗战时期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会议讲话。在我看来,它阐述了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意志。

然后是态度问题。是正面的歌颂、还是反面的暴露,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主张积极抗战的赞成,消极抗战的就批评;反对抗战的那就要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劳动,我们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需要耐心地教育,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这个改造过程。文艺作品应该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先进的东西。 关于工作对象问题。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工农兵以及干部。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

关于学习方法问题。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即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社会就是要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文艺工作者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关于为哪些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还有不少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因此要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人民的生活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东西,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有了这样的文艺,这个任务就能更快地完成。文艺只有在人民大众可接受的普及基础上提高,文艺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上一篇:落户政策下一篇:印染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