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课

2022-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课

向西方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

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

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

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代表性涉华负面议题,新疆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成为外媒涉疆报道的重点。西方舆论对于新疆存在的十种主要误读概括如下:

1.“新疆是独立的王国”

新疆,古称西域。在历史上,西汉(公元前60年)是最早对新疆地区实施直接管辖和治理的中央王朝。从20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疆地区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没有停止。在20世纪30-40年代新疆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短命的分裂政权,一个是1933年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另一个是1944年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但最终都被粉碎①。从历史看,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新疆的真实历史在西方媒体中很少体现。

2.“新疆是突厥的后裔”

历史上突厥汗国存活了100多年,突厥民族消亡,但突厥语言留存下来。今天列入突厥语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新疆、中亚、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及俄罗斯南部等地区。突厥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兴起,成为破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种分裂意识。“双泛”思想渗入新疆,鼓吹民族独立。部分西方媒体混淆新疆的民族历史,为新疆独立提供伪命题。

3.“新疆是维族人的新疆”

新疆拥有47个民族,维族人口约占46%。新疆自古是东西文明交融的地方。西域曾经使用多种语言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中有些语言文字已经消亡。新疆拥有西方媒体忽略的多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融汇的特点。西方媒体片面强调“新疆是维族的地方”,并在潜意识里认为“独立的民族应该具有独立的国家”。

4.“新疆是全面伊斯兰教的民族区域”

新疆是以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区域。佛教曾经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佛教传到西域的时间早于内地,约在公元前1世纪。伊斯兰教从10世纪传入新疆,到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经历了大约600年时间。伊斯兰教凭借征战与经济手段等多种途径传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②。西方媒体刻意宣扬新疆为全面伊斯兰的区域,为他们构建的新疆独立话语体系提供了假想论据。

5.“新疆的贫困落后是中国民族政策造成的”

西方媒体在缺乏对中国整体现状了解的情况下,认为新疆的贫困落后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多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掠夺和控制造成的。它们对于中国政府的援疆政策,以及新疆落后的自然历史条件,基本没有涉及。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拜城县暴恐案分析时认为,“汉族对维族的民族偏见以及维族就业时遭受的歧视正在新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③。

6.“新疆没有宗教自由、伊斯兰信徒被打压”

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的各类事件中,通常都会与那里的宗教生活产生联系。即便看到像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那里伊斯兰教信徒的宗教仪式,也不忘指责中国政府对于寺院及信徒的严厉管控。例如,BBC报道称,“维族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它们得不到中国政府的信任。中国在新疆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就是为了打击小部分恐怖分子而惩罚大多数维族人”④。

7.“汉族对维族实施种族文化灭绝”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发展建设,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但是,新疆的民间艺术和传统生活方式,也受到现代化发展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但在西方媒体眼中,这些矛盾成为指责新疆政策的把手。有些境外媒体刻意放大汉人与维族人通婚、限制少数民族生育、维族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等消息。例如,美国CNN称,“在过去几十年里,汉人大肆进入新疆,破坏了维族人的传统文化并制造了紧张局势”⑤。

8.“新疆的暴力事件源于政府的严打”

在报道中,西方媒体质疑中国严打暴恐分子的合法性,主观臆断地认为严打遭致强力反抗,加剧民族矛盾与极端事件的发生。它们经常采取双重标准的态度,刻意将恐怖事件打上引号。它们打着西方媒体平衡报道的旗帜,引用疆独势力的声音,而中方发布的消息被或被淹没或被淡化。例如,BBC中文网站的报道,就引用世维会发言人迪力·夏提的言论,指责“中国操控舆论,散布敌视维吾尔人的舆论,导致在中国大陆的维吾尔人面临被中国公民攻击的危险”⑥。

9.“维族出境外逃是政治避难”

外媒在报道新疆极端分子跨境出逃的事件中,体现出同情的态度与模糊的概念,甚至寓意出逃加剧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打压和迫害加剧,以及维族人被严重的边缘化。部分西方媒体引用人权组织和世维会等发言,称“维吾尔族人在经济上被边缘化,文化和宗教受到限制,这是外逃的重要原因”。

10.“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进一步掠夺新疆资源”

西方舆论认为,新疆的资源始终是内地需要的最大价值。从“西气东输”到“一带一路”,这些经济政策都与维族不相关。事实上,新疆的经济发展恰恰与这些援疆政策实施紧密相关。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自2011至2020年,启动19个省市对口援疆工作⑦。这是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的一次对口援助。目前新疆经济发展是全国增速最快的省区。

二、新疆日益严峻的社会局势的内外部因素

新疆的问题由来已久,加之涉及民族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因素,让新疆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有些答案也没有呈现在事物表面,造成舆论的分裂。

1.内部原因

从境内环境看,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但维稳的形势依然严峻,暴恐活动多发、频发。当前,新疆处于“三期”叠加阶段⑧,即暴恐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和干预治疗“阵痛期”。

宗教氛围过浓,为极端宗教势力提供土壤。目前新疆全疆范围有大小清真寺院近3万座,部分地区过于集中,过度渲染了宗教氛围。甚至在南疆某些地方,有地下传授原教旨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的讲经点,向穆斯林散布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一些青年观看“圣战”视频,思想急剧发生裂变。

经济矛盾加剧,为不稳定因素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新疆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新疆自身的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域差别(南北疆差别),以及汉族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收入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

社会矛盾加剧,维族人缺乏大家庭认同感。社会经济变革也是引起矛盾冲突的因素,中国正在面临矛盾积聚的高风险时期。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不公平、民族宗教政策管理跟不上、群体事件高发,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凸显。

多年来放松基层建设,政府服务没有落到实处。新疆实行民族自治政策,政府非常重视援疆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并给予特惠政策。但在爱国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管理层面存在缺失现象。一些地区的基层建设基本取消,这种情况,造成新疆维稳基础相对脆弱。

过于强调民族差异,缺乏对“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5年,新疆成立了维吾尔自治区。之后,设立了伊犁哈萨克、巴音郭楞蒙古、博尔塔拉蒙古、昌吉回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等5个自治州和7个地区、7个区辖市。政府在落实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在客观上淡化了少数民族族群本来比较脆弱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⑨。

2.外部因素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独特。新疆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连接欧亚大陆的核心区域。同时,它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最聚集的地区。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新疆自然成为西方媒体不断“敲打”中国的话题。泛伊斯兰运动与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挑战。近年来,恐怖主义在国际上呈现活跃势头,大规模恐怖袭击多发频发,暴力极端思想全球蔓延,伊斯兰国恐怖行动加剧。这些都对中国新疆产生负面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努力加大对中国新疆的渗透,新疆近年来发生的暴恐事件,都可以找到与境外极端宗教分子的联系。

西方国家利用新疆问题阻滞中国和平崛起。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其持续快速的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方针,同时推出一系列新的安全与发展理念和经济规则等,这些都加剧了西方国家固守传统利益的抵制。

三、如何报道好一个真实的新疆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被动传播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针对西方媒体报道新疆问题的“理解误区”,笔者建议中国涉疆报道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按照新闻规律报道。

在新疆发生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后,由于政策和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主流媒体常常失声,之后又被动回应。媒体在政策方面的考虑常常高于新闻专业性操作层面的准则。西方媒体在缺乏中国官方消息源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报道并控制了信息传播的主导性,这种被动局面需要逐步扭转。

2.不回避敏感问题,真实还原新疆的新闻事件。

对于新疆的问题,国内媒体喜欢做一些表面上的报道,但对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采取回避态度,或是不敢触碰。中国在对外话语体系中面临严峻挑战,应针对西方攻击进行有效的积极回应。例如,针对蒙面和留胡子问题,要充分说明政策的考虑,否则会成为媒体攻击的元素。客观地向海外观众展现一个充满差异和矛盾的社会,对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新疆至关重要。

3.向海外观众提供有关新疆历史现状的详实背景。

西方媒体对于新疆存在诸多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于新疆的复杂性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在报道新疆的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多介绍一些新疆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报道突发事件本身。

4.借鉴外媒的手法,有效回应西方关注。

西方媒体秉承平衡质疑的操作理念,对于新疆发生的暴恐事件和其他负面消息,会很自然地质疑中国政府的管理,以及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实施。我们在重视回应西方媒体质疑的同时,也不用对这种不同声音太过抵抗。相反,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报道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点。

5.主动设置议题,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发声。

加强议题设置,加强正面传播。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疲于应对,哪里出现问题就回应哪里,缺乏对于新疆话语权的有效把握。对于新疆的报道需要持续不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发生在新疆的重大新闻事件、国际性会议和民族宗教节日等契机,主动设置议程,构建话语体系。

6.让少数民族讲述自己。

在西方媒体看来,新疆的少数民族权利受到汉族的挤压,中国官方的媒体更多报道了汉人在新疆的获益。他们甚至愿意采访海外疆独分裂分子,用他们的声音代替新疆维族的话语权。我们的报道中如果能更多地让新疆本土的少数民族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思想,无疑会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7.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讲好新疆故事。

真正打动西方观众的不是宏大的政策,而是真实的故事。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西方媒体最为常用的手法。对于新疆发展与民生改善这类主题,如果可以挖掘出具体的代表性人物故事,找到政策与普通人的密切关联性,可以增加宣传报道的可信性。

8.不就新疆论新疆,是一种外宣的思路。

将新疆问题放在中国变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述,而不是简单地从新疆的角度报道,会向海外观众展现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新疆。比如乌鲁木齐的南北城问题、喀什的旧城改造等,都涉及到中国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化等社会变革与发展冲突的普遍性问题。这样的解读,可以避免简单地寻找答案。

9.展示多元化的新疆,展现新疆的多样性。

新疆不是维族的新疆,新疆是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地区。同时,各种报道题材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宗教和民族问题。对于多彩新疆的报道,要更多体现社会与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增加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题材的报道,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多报道能够展现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节日庆典与民族风俗等。

10.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开拓外宣的渠道。

对于新疆问题的有效传播,不仅来自于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和专业化的操作,也取决于良好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新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平台合力打造新疆新的国际话语体系。

「注释」

①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200页。

②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③"Don’t make yourself at home",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news/china/21639555-uighurs-and-tibetans-feel-left-out-chinas-economicboom-ethnic-discrimination-not, 2015-01-17

④Carrie Gracie,"Xinjiang: Has China’s crackdown on ’terrorism’ worked?",BBC新闻网,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30373877,2015-01-02

⑤Madison Park,"Xinjiang and tensions in China’s restive far west",CNN 新闻网,http://edition.cnn.com/2014/05/22/world/asia/china-explainer-xinjianguyghur/,2014-05-22

⑥《中国军警据报在新疆打死17人》,BBC新闻网,http://www.bbc.com/ 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18_china_xinjiang_police_kill,2015-11-18

⑦《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0-03/30/c_128713.htm,2010-03-30

⑧《张春贤:新疆“三期叠加”反恐维稳任务十分繁重》,天山网,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5/03-11/7117999.shtml,2015-03-11

⑨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载谢立中:《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作者:韩斌

第2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学设计

宜昌市八中 何轶

教学思路:感受音乐──了解剧情──创编全剧──才艺展示──提高认识(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根据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创编音乐情景剧。

2.让学生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形式,接受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创编音乐情景剧,并对环保的意义有所认识。

教学难点:创编音乐情景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

1.提问:同学们饲养过小动物吗?

2.语言讲述:今天,我将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养鹤的姑娘。

3.师朗诵: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沼泽地,再也没上来。

4.播放录音《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听,使学生对整段音乐有一个粗略的感受,然后直接导入主题──创编音乐情景剧。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1.复听朗诵与歌曲,加深理解,感受情绪。

2.分配角色:朗诵者:自荐或同学推荐,最好是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

丹顶鹤:自荐,机会均等。

女大学生:自荐,机会均等。

群众演员:分组担任。(含芦苇、风声、流水,也可添加雷雨声,创设背景,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3.自主创编。( 提示:丹顶鹤最常见的动作:站姿与飞姿等。女大学生的形象:乐观向上,且热爱自己的家乡等。)

群众演员:创设情景:A.芦苇:用舞蹈动作来表现。

B.风声:用竖笛、口哨来表现。

C.哼唱旋律:学生哼唱。

D.可增设雷雨声:学生拟声。

4.表演。①首先,请朗诵者上场朗诵。

②丹顶鹤出场,伴有风声、雷声、芦苇的动态,预示雨的来临。

③女大学生出场,伴有风声、芦苇的动态、哼唱声、雷雨声,预示剧情的突变。

④全剧完毕,请学生综合丹顶鹤、女大学生、芦苇等动作,再加以空间、方向、速度的发展变化,组成一个简短的舞蹈,并表演。

⑤学生表演完毕,老师也可以来一个即兴表演,增添气氛。

四、环境保护教育??

讨论:谈谈自己保护动物的经历及保护动物的意义。

①浅谈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

②假如你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你将怎样对待它?

⑨保护环境有何意义?

④发出号召:请爱护你身边的动植物,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3篇: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位可爱的小表妹,她非常美丽。可以说她是我一生中遇到最美丽最可爱的小女孩!犹其是那一双人见人爱,会放电的眼睛使我屈服。可惜她已消失在人间!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的正月初二,我们一家人坐着一辆小轿车去姨妈家拜年。本来车开得好好的。后来在半路,表妹要坐到副驾驶员的位子上,婶婶也同意了。后来婶婶开车很快,不知怎么的,车突然被婶婶刹住了,表妹的头撞了一下,后脑全软了,脑子里的胫全断了,血流了很多。后来去了医院,医生说要动手术,婶婶哭了,她说:“早知道,就不让她坐副驾驶员的位子了。”

正月初四那天,医生给表妹动手术,正月初四傍晚,手术房间里的灯熄灭了,婶婶以为手术成功了,高兴而欣慰的笑了。医生走了出来说:“我们已经尽力了。”顿时,婶婶晕了过去。后来,我们把表妹葬在了杭州那里,把她葬在了人间天堂的那块地方。

在我的相册里依然还留着她的照片:穿着白色婚纱,头戴花环。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是她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我想:为什么车祸夺去她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女孩不能享受这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呢?

第4篇: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内战后期,主人公瑞奇尓大娘原是南方种植庄园的一名黑人女奴,有丈夫和七个孩子,一家人相亲相爱。“先生,我的老汉———那就是我们当家的———他很疼爱我,脾气也好,就跟您对您自己的太太那么好。后来我们俩生了孩子———七个孩子———我们俩很爱这些孩子,就跟您爱您的孩子一样。”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老东家破产,瑞奇尓大娘一家人被活生生地拆散卖掉,从此她过着失去亲人的孤苦伶仃的生活。作者马克•吐温不仅成功刻画出瑞奇尔大娘这个命运坎坷却乐观开朗的极富时代色彩的黑人女奴形象,而且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露出黑人妇女瑞奇尔大娘是在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的迫害下家破人亡,失去了丈夫和众多孩子,抨击了罄竹难书的美国罪恶的黑人奴隶制,清晰地表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与黑暗。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瑞奇尔大娘这一黑人女奴形象的解读来剖析马克•吐温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一、黑人女性悲惨的苦难史

“我是生在奴隶堆的;当奴隶的滋味我全知道,因为我自己就当过奴隶。”17世纪初,当第一批非洲黑人踏上北美大陆时,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沦为白人驱使、奴役、压榨和剥削的社会最底层人群———黑奴。肉体上,黑奴们没日没夜地干着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精神上,遭受着非人的种族歧视,被视为劣等人种,丑陋、愚蠢、堕落、下贱等。作为社会最边缘的黑人女性,她们的境遇相比较于男性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曾指出,奴隶主从来也没有把黑人妇女当作单独的不同的类别对来待。在白人世界里,她们同样要从事田间地头的劳作,还要伺候白人主子及其子女的起食饮居。体力的透支早已司空见惯,忍受大小主子的折磨是她们的家常便饭,逆来顺受是她们委曲求全的生存之道;在黑人世界里,她们利用繁重劳动的间隙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操持家务来尽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她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富兰克林•弗雷泽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黑人家庭》一书中说:“母亲不能随意对孩子有自发的感情上的流露,哺乳和抚爱孩子也受到限制,因此她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显得很冷淡,这成了很自然的事。“冷淡”与其说是母爱的冻结,不如说是母爱的深藏。小说中的瑞奇尓”大娘生有七个孩子,一提到自己的孩子她说:“他们都是黑的,可是不管老天爷叫孩子们长得多么黑,他们的娘可照样爱他们,不肯把他们丢掉,不,随你拿全世界什么东西跟她换,她也不换。”

《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人生而平等”对黑奴而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在这个“民主与自由”的国度,生活在南方的黑人没有主权也无人格,是白人主子可以任意处置的私人财产。种植庄园的奴隶主大言不惭地称奴隶为“我的人”,掌握着黑奴的生杀大权。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道格拉斯说:“美国的奴隶制就是授予一个人得以运用和强行把别人的肉体和灵魂作为财产的权利,奴隶的处境简直同野兽一样,他是一份财产……他自己的美德、良心、智慧和感情,完全被主人废弃不顾。”像其他黑人女奴一样,瑞奇尓大娘的埋头苦干与忍气吞声没有为她换取到片刻的心灵安宁和长久的栖身之地。“咳,后来我的老东家说她破产了,她只好把庄上的黑奴通通卖掉。我一听说他们要把我们通通送到里奇蒙去拍卖,啊,老天爷!我就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套着链子的奴隶被放在一个展示台上,如同牲口般任由购买者的挑选,掐掐胳膊,捏捏腿,“这个太老”,“这个瘸了腿”,再不就是“这个没有多大用处”。瑞奇尓大娘的丈夫和孩子们一个个被买走,无论她是如何地哀求、哭泣和拼命,等待她的只是无情的毒打和伤悲后的绝望。黑人妇女政治家、教育家索珠娜•特鲁斯义愤填膺地说:“看看我的胳膊,我耕地、种植、收割粮草,没有男人能赶上我———难道我不是女人吗?我像男人一样能干一样能吃———如果能得到的话———也经受皮鞭!难道我不是女人吗?我生育了13个孩子,看着他们一个个被卖为奴隶,当我悲伤欲绝地哭泣时,除了耶稣又有谁听到?———难道我不是女人吗?”

二、黑人女性缺失的话语权

“我要叫你们这些黑鬼知道,老娘不是生在平常人家,不能让你们这些杂种开玩笑!我是老蓝母鸡的小鸡,不含糊!”瑞奇尓大娘从她的母亲那继承了这句口头禅,和母亲一样一被人惹恼时就蹦出这句话来。“您知道吗,那就是马里兰生的人给他们自己的称呼,他们对这个很得意哩。哈,她就这么说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她常说这句话……”马里兰州是美国内战前黑人人口数最多的蓄奴州,许多黑奴都是由那卖出。黑奴们以马里兰州是自己的出生地而自豪,吹嘘“是老蓝母鸡的小鸡(意思是贵族出身)”,嘲笑与他们有着同样的黑皮肤族人是“黑鬼”。无形中他们割断了与非洲的种群和文化的联系,失去了自己的祖先,也抛弃了自己的同胞。

文化传承的断绝和族群关系的割裂必然导致本族话语的缺失。瑞奇尓大娘和她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女奴和女仆,是美国社会最底层黑人妇女的代表,黑人奴隶制和白人文明社会剥夺了她们读书识字的权利,让她们长期以来处于“无言”的境地,无法表达真实的意图。白人社会的主流话语不断地使得无法言说的黑人妇女客体化和他者化,成为白人主子的传声筒和代言人。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人的主体性是依靠语言来建构的,语言是说话者的媒介,不仅传达交流的内容,更多的是话语所表征的权利。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即所谓的“话语权”。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的欺压下,丧失了一切为人的权利。她们在白人主导的话语系统中,变成失语的他者,充当被奴役的工具和沦为被蹂躏的对象。小说中瑞奇尓大娘用混杂的英语向克先生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她凄苦的一生,唯独母亲的那句话说得极其得顺口,还自鸣得意。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三次用到这句话,并非简单的重复,每次使用都有深刻的讽刺含义。第一次是瑞奇尓大娘提到她母亲常说这句话,间接地说明黑人妇女失声的历史悠久,预示上一辈人的悲苦境遇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续,她们的后代难逃命运的轮回。第二次,是因为“有一天我的小亨利把手腕子摔坏了,头也碰破了,刚刚碰着脑门子顶上,当时黑鬼们没有跑过来招呼他,她又骂起来了”。母亲和女儿(瑞奇尓大娘)都称呼她们的同胞为“黑鬼们”,竟然可悲地忘记了她们自己也是黑人,也是“黑鬼们”中的一份子。女儿全盘接受了母亲的思想意识,“所以我让人家惹火了的时候,也说这句话”。黑人妇女歪曲的种族意识成为种族压迫得以继续的一个有效地潜在因素。第三次是南方黑奴刚解放,有一天晚上的舞会上,瑞奇尓大娘被一群年轻黑人的逗笑给惹恼了,“站得挺直”“攥着拳头插在腰上”骂了起来。黑人妇女的肉体解放了,但奴隶制的魅影在她们心里依旧阴魂不散。很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舞会上瑞奇尓大娘骂出的这句口头禅,让她重新找回她失散了十多年的小儿子亨利。

三、黑人女性错位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从哪来”、“是否受欢迎”等问题的追问,是对外在自我的评判,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处在奴隶制下的黑人女性的特点具有其特殊性,她们大部分世界时间是在和白人主子打交道,白人的言语行为、思想意识和种族优越感不断解构和重新建构黑人女性的自我认同。受到白人种族主义毒害的黑人女性讨厌自己的黑皮肤,也认为黑是丑恶、卑下的象征,有意或无意地用白人的标准来确定自我的身份,舍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自豪感,瑞奇尓大娘和母亲骂与她们有同样黑皮肤的族人“黑鬼们”“杂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黑人女性认同于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观。“马克•吐温曾经精辟地分析过奴隶制得以存在的原因。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奴役一个民族,它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使全世界的人都感到被奴役的民族低于人类;接下来就要让其国民相信这些人是劣等的;最不仁慈的一招就是让被奴役的人相信他们是劣等民族。”

黑人女性主义活动家宝莉•穆蕾也指出:“压迫制度,从受害者的默认中获得了很大的力量,这些受害者已经接受了主流文化对于她们自己的形象刻画,且被一种无助感所麻痹。”生活在两个世界夹缝的黑人妇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白人世界对自我身份的定义,必须是也只能是“忠心耿耿的女奴/女仆/保姆”。北方的军队攻下新百伦后,大军官们问被奴隶主丢下的瑞奇尓大娘愿不愿为他们烧饭时,她说:“天啊,那还有什么说的,我就是干这行事的呀。”可见人类史上最邪恶的黑人奴隶制对黑人女性的迫害之深,最为重要的是对其自我身份的摧毁,使她们一步步地走向种族主义内在化的深渊。“种族主义内在化只会使黑人妇女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脱离了自己的民族,又无法融入白人主流社会。”获得解放后的瑞奇尓大娘是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克先生的女仆,仍旧无法逃脱作下人的命运。“我们坐在小山顶上一个农家门口的走廊上,瑞奇尓大娘在我们那一排下面,很恭敬地坐在台阶上———因为她是我们的女仆,而且是黑人。……这时候又像平常天黑以后一样,她在炮火中了。这就是说大家毫不留情地拿她开玩笑,她就以此为乐。”由这两句话作者马克•吐温想传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恭敬”和“以此为乐”可以看作是瑞奇尓大娘的扭曲的自我认同感的外在表现,长期由白人定义的自我身份概念已在她的无意识中根深蒂固;二是,不改变黑人女性的阶级地位与种族意识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女仆”外加上是“黑人”必然会成为白人一直戏谑和鄙视的“他者”。黑人女性的解放应寄希望于自身及本民族成员的自我解放,捣碎两百多年来错位的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依赖于曾经奴役过黑人的白人来“宣布”她们获得了自由。

马克•吐温的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瑞奇尓大娘,经历了命运中的种种磨难,仍坦然地面对生活,“她是个欢欢喜喜、精神饱满的人,笑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就和鸟叫那么自然”。小说的结尾处,瑞奇尓大娘说:“啊,没什么,克先生———我真是从来没什么苦恼。可也没什么欢喜的事儿!”的确,家破碎了,骨肉分离了,亲人无法团圆,还有什么可欢喜的。作者马克•吐温站在批判现实的主义的角度,揭开了美国黑人妇女悲苦的一生,揭示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妇女造成的伤害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揭露了美国社会虚伪的“民主与自由”。

第5篇:这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宠物饲养选修课作业

《忠犬八公》观后感

姓名:张烨

专业: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班级:食工1003班

学号:100107716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这部电影我是在宠物饲养的选修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我不记得看之前是个什么状态了,可是我却很清楚的记得看后的泪水,以至于叫我震惊的是坐在我后面的男生也感动的落泪。 据老师介绍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讲述一只叫做小八的秋田犬等待主人忠诚的故事。故事就这样在我们的期待中拉开帷幕描:“一个教授努力的说服反对养狗的妻子而收养了一只被丢失了的流浪狗,并给他取名为「小八」,之后教授会试着教他一些技能,可是有一项技能是小八一直不肯做的那就是捡球。在此之后每天小八都会陪教授从家里走到车站算是送他去上班,还经常在傍晚的时候到车站去迎接主人下班一起陪主人回家。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在教授去上班的早晨小八终于做了他一直也不肯做的技能捡球,并且总是试图拦着教授不让他去上班,可是教授还是坚持去上班了。不知道是不是是狗狗有预感主人会出事,反正教授那天出门就在上课时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然而小八也许心中明明知道却依然每天到车站去等候主人的归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打霜,他都依然坚持着„„。其实他有机会可以和老教授的女儿一起过接下来舒适安定的生活的,可是他却坚持选择了无人照顾可能连饭都没得吃、可能没地方住的生活区等他的主人回来,也许在他的心里它的主人依然还活着。终于小八的忠诚感动了当地居民,他们会时不常的接济他吃的后来被记者报道后还有好心人给他捐款捐物,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一条狗的思想,尽管人们不断捐钱捐物可是对于感情上的创伤又有谁能帮八公弥补呢,不

过无论怎么说世界上还是好人居多,好心人用他们的善举祭奠着八公,这就是如今我们还仍可看见人们为纪念它的忠诚而建立的雕像,站在涩谷车站的外面忠心等待主人回家„„。然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却在风雪之中毅然选择走向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有些疲惫的,缓缓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恍然间,它仿佛看见了他的主人就像十年前一样,推开车站的大门,对它说“八公,我们回家”……真好,八公,你终于等到他了。”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份厮守终生的爱,这份爱看起来是那么的淡然,只是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主人,然而这份淡然一直延续到了尽头就变得伟大,成了一份厮守终生的爱。人也如此,尽管有时候你做的点点滴滴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但那份关爱一直延续它终会成为一份厮守终身的爱。曾几何时看过一句话“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如果不看小八的故事我可能从来也没想过把一段狗的往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因为我认为它的一生跟我的一生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仿佛只是一个点,可有可无忽近忽远,但当你真正的回想起这个点并慢慢靠近它却变成无限大,大到可以一口就把你吞噬掉!为了一份爱等十年,对于狗来说已近一生。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是在车站初见的寒夜里那抹温暖的微笑,还是之后数年如一日的悉心相伴,还是在他们彼此的心里已无人与狗的区别? 在这个世界里,付出忠诚才会收获忠诚,奉献爱才会享受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家人、身边的朋友、还是我们的同时,哪怕是一个陌生人,还是对自

己所在的组织,忠诚二字,刻骨铭心,浸入骨髓。也许此时此刻你的忠诚不能得到回报,但这必将是你终生的财富。 是八公让我明白原来坚守也是一种幸福,感情的付出、不移的等待,我们总会问究竟什么才能算的上忠?或许忍耐、或许支持?生活在这个社会总是美好的,可忠诚却随之远去。总有人感动了中国却没有感动cctv 、总有人感动了大家却没有感动法官、总有人感动了别人却没有感动自己。我不想抱有批判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却真的被八公感动、真的被八公批判。人类的坚守也许没有那么的执着,但面对八公我只有以泪洗面......春夏秋冬、九年的等待这是一种坚持、不悔的眷念,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那一分、那一秒。所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

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感动,其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做不到,向善向美的心,每个人都有,可是谁愿意无悔的付出,谁能单纯凭感动生死相许,总是考虑的太多太多,也因为绝大多数人更爱自己,绝大多数人的感情比不上八公纯粹。 谁能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只交一个朋友,只吃一种食物,只做一件事情。。。没有,人生的复杂,让我们根本不会为了一件事情倾注所有。 没有谁是谁的唯一,也没有永远的永远。但我想说哪怕自己做不到,也永远不要忘了爱你的人,好好对待每一个爱你的人,就算你不喜欢她,也尽量不要让她伤心。因为能一生遇到爱自己的人不容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爱你,如果真有一个人能用一生去爱你,等你,宽容你,那请你珍惜她。或许你上辈子就是一条狗,你用尽一生的爱才换到今生一辈子爱你的

人。所以狗的认知世界比人的来的单纯,他们会为自己喜欢的对自己好的人付出一生的等待与忠诚,也许世上也会有人的个性同秋田犬的忠诚有一比,可是人的一生要考虑的太多,总是担心的事和现实中的诱惑也太多,究竟是人的思维成熟的让我们不能再如此单纯,究竟是狗的世界不会充满太多的欺骗,如果真的有一天你遇到了你人生中的“八公”无论是狗狗,还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请记住一定要善待他。

第6篇:光绪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

光绪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念善恶,决定未来命运

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板信任。端午节前,老板派他去城南一带收欠款,他带上皮袋子就出发了。

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到中午,共收得银洋一千八百多块。贾先生走了半天,说了半天,早已是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正好来到“十六铺”的茶楼,进去匆忙喝了点茶就急忙赶回去交差,以便好好休息一下。

贾先生回到商行才发现皮袋子不见了,顿时如雷轰顶、大汗淋漓、吓懵了,慌乱中更加说不清道不明。老板看他神色慌张、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认为其中有诈。于是厉声斥责他辜负了东家的信任,并说如不赶快归还就送他见官。

一千八百多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阿,如果不乱花,足够一个人用一辈子,他贾先生又如何赔得起呢,责任重大,又有口难辨,感到这辈子完了,绝望地大哭起来。

话分两头,另有一位浦东人,姓义,也在租界从商,因运气不好,赔了个精光,于是买好了那天午间的船票准备渡江回乡。因为离上船时间还早,也来到“十六铺”茶楼,想慢慢喝着茶来消磨这段时光,也好考虑一下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恰好是在贾先生刚匆匆离去时义先生就到了。义先生刚坐下,发现身边的椅子上有个小皮袋子,也没多加理会,慢慢喝起茶来。许久仍不见有人来取,义先生疑惑起来,提了提感觉沉重,打开一看,他眼珠子差点没惊的掉出来:竟然全是光闪闪的银元!

义先生惊喜交加!这可真是一笔大财啊,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穷困潦倒状态,而且后半生衣食也有余了。但他又转念一想:不行,钱财是各有其主的,这钱我不能要!要是因为我把钱拿走了,失主因此而丧失名誉,甚至失掉性命,我的罪孽可就佐大了!

那个年代,一般正经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能取”的道理。义先生心想:既然今天让我拾到了这些钱财,我就应该尽到责任、物归原主。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茶楼的客人只剩了八九个,看他们的神色,没有一个象是丢了钱的,只好饿着肚子等下去。

一直等到掌灯的时分,茶客都回家去了,只剩了义先生一人,他仍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过往的人„„

突然,他看到一个人面色惨白、锒锒跄跄的朝这里奔来。来人正是贾先生,后面还跟着两个人。一进茶楼,贾先生就指着这个茶桌对那两人说:“就是那里,我当时就是坐在那里的!”,三人径直向义先生桌子走来。

义先生看得出他们就是失主,笑着对贾先生说:“你们掉了钱袋吗?”贾先生不可置信的盯着他一个劲的点头。“我等你们很久了”,义先生说着拿出那个皮袋子给他们看。贾先生感激的浑身颤抖,说:“您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哪!没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原来,贾先生发现钱丢了时,就想返回去沿途找一遍,虽然能找回的希望渺茫,但也只有这一条路了。可是主人怕他潜逃,不准他出门,他费尽口舌说了半天,主人才叫两人陪他出来寻找,还嘱咐陪人务必把他带回去。

二人互报姓名后,贾先生要以五分之一作为酬谢,义先生坚决不要;又改为十分之一,义先生还是不要;再改为百分之一,义先生生气了,严词拒绝。

贾先生不知如何酬谢才好,于是说:“那我请您喝酒,好吗?”义先生仍然坚决推辞。最后,贾先生说:“不谢我心怎安!明天早晨在下在某某酒楼恭候,恳请恩公大驾光临,不见不散。”说罢一揖,掉头走了。

第二天早晨,义先生居然来了。贾先生正要施礼再谢,义先生却抢先道谢,说:多亏您昨天丢了钱,让我捡回了一条命!”贾先生一头雾水,正待细问,义先生接着说:我昨天原定渡江回乡的,已经买好了午间一点钟的船票,因为等您来取钱把船耽误了,回到住处得知,那条船行驶到半途被急浪打翻,船中23人全都淹死了。我如果上了那船,岂不也一命归西了?是您救了我的命啊!”说罢再拜。两人互相感激的一塌糊涂。

周围的客人们听了都啧啧称奇,纷纷举杯向他二人祝贺,说义先生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贾先生三人回去后,把事情一说,老板也十分惊奇,感慨地说:“这么好的人真是难找啊!”非要见见义先生不可。

结果两人见面后非常投缘,经过一番长谈后,老板极力挽留义先生,并高薪聘请他主管账目。几个月后老板就招义先生当了上门女婿。再以后干脆把生意全交给了他打理。

穷困潦倒的义先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他的诚信、仁义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大小客商都纷纷找上门来与他做生意,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义先生竟拥资数十万,成为了当地的大富翁。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善恶报应”是一点不假、一点不会错的,关键时刻的善恶一念,就将决定自己的未来命运。

第7篇:(8)310-524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年前,一个穷苦大学生郝武德,为了付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到了晚上,发现自己的肚子很饿,而口袋里只剩下 一个小钱。他在大街上犹豫徘徊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准备讨点饭吃。然而当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子打开门时, 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没敢讨饭,却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奶来。他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然 后问道:『我应付您多少钱?』。而女孩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他怀着感恩的心,向 女孩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说道:「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您了!」当郝武德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气力强壮了不少,而且对人生的 信心也增强了。他本来已经陷入绝望,准备放弃一切的。

&a mp;a mp;a mp;a mp;n bsp;

十年后,有个女人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已束手无策。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他们请主任医师郝武德博士亲自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自己的家乡某某城的人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奇特的光芒。他立刻走向医院的病房 。当他来到病人的床前时,他一眼就认出了她。他决心尽最大的努力 来挽救她的生命。从那天起,他特别观察她的病情,查阅了所有的文献,并发帖向全世界同行咨询。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她起死回生 ,战胜了病魔。

最后,批价室将出院的帐单送到郝武德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帐单一眼,然后在帐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将帐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她不敢打开帐单,因为她确定,她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当她打开帐单看到帐单边缘上的一行字:「 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 签署人:郝武德医生。她的 眼中顿时盈满了泪水,她心中感动地祈祷着:「上帝啊!感谢您,感谢您的慈爱,藉由众人的心和手,在不断地传播着。」

当您读完这个故事时,你有两种选择:

1. 你可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 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这就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让我们时刻有感恩的心吧!谢谢身边给你一点帮助的人! 学会善缘,感恩!

我没有读过福音书,但我猜想,这个故事应该属于 福音书。 愿行善,感恩,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上一篇:读书思廉诗歌下一篇:新版出院病历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