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精选14篇)

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深刻地体会到乱砍滥伐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体会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句子的朗读和理解,来感悟课文所要传达的意义——不能乱砍滥伐。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小朋友,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

1、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带着体会齐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个小村庄原来的面貌是怎样的?

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找出相关自然段读一读。

3、多美的小村庄呀!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4、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你会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句子)出示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说句子:

谁家想,谁家想,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5、可是课文并没有象课文所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了,瞧,人们因为树木,房子有了,工具有了,家具也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读句子: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阔达„„ 说句子:

用“减少”和“扩大”两个反义词说句子。

7、的确,成批的树木被砍伐,是在是太大的浪费,真是人类的巨大损失呀!树木再减少,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宝贵的财产正在流失。这不,灾难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8、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多少年,多少代”说明了什么?

“大雨没喘气儿”用了什么手法?

9、多少年、多少代过去了,此时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了呢?造成这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课后延伸

1、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吗?

2、你现在知道了小村庄的最终下场。假如让你回到当初的小村庄,你会怎样做?

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人?又有没有保护环境的人呢?

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篇2

同学们喜不喜欢读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出示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二、展示画面, 感悟“美丽”

1. 开火车读文, 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生评议。

2. 交流学习:

原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美丽”) 画出重点词句感受村庄的美丽, 想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展示美丽的画面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对比读、小组比赛读、想象画面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优美的画面, 直接激发学生的视觉思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氛围, 为后来体验小村庄的毁灭奠定感情基础。结合画面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比赛读、想象读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锻炼了其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 感受“毁灭”

1. 结合插图, 说说小村庄最后怎样了, 发生了什么。 (引出第四自然段)

2. 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害怕、难过) 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3. 播放灾难背景音乐。结合插图,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变换顺序, 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用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强烈的对比震撼学生的心灵, 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想象环节”意在锻炼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那么美丽的小村庄竟然消失了。此时, 同学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 质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过渡到对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四、细读品味, 探究“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依据这一理念,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第一步, 小组合作探究;第二步, 抓重点词句,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 出示重点句。

例如:“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抓住“谁家”“拎起”感悟村民的随意砍伐。

再如:“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课件展示这句话, 字体逐渐加大, 裸露的土地画面不断扩大, 让学生反复读, 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一年年, 一代代”“裸露”感悟村民长时间的乱砍滥伐。

五、感悟升华, 巩固练习

过渡:无知的村民就这样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最终这个小村庄变得——— (最后一自然段)

1. 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悲伤”“同情”) 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

2.“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了什么呢?

说话训练: () 的 () 没有了。 (指名说)

(预设:清澈见底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森林、湛蓝深远的天空……)

3. 填空:破坏环境就等于 () 。 (预设:伤害自己、慢性自杀)

【设计意图:训练的目的是巩固对本课及课外语言的积累运用, 同时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创意表达

1. 写一写。

(1) 假如你是幸存下来的村民, 你会说些什么? (2) 假如你是村长, 你将如何重建美丽的小村庄? (二者任选其一)

2. 议一议。小村庄的悲剧令人心痛。在我们身边, 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森、郁、葱、湛、盖、犁”等13个生字,能够认读“山谷、森林、锋利、盖房、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请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边写边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读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中该课文,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我想请五个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

生:分段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己再读一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对不理解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生:自读。

2.分组学习生字词。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现在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第一组词

课件出示: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提出要求: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想象词语描述的画面(树木长得高大茂密;河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天空是深蓝色的,很高很高;空气很新鲜)

(4)美吗?喜欢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面一部分,学生读后面部分。

师:谁会说这样的词组?彩虹——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等。

第二组词

课件出示:

锋利;斧头;盖房;造犁;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师提出要求:

这些词语中藏着好多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吧。课件展示要求认的生字:盖、犁、裸、扩、栋。

师:既然是生字,应该加深印象,跟老师写“裸”字,“裸”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果字。在这里,老师还想分享另一个字“裹”。请你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生1:都有一个果字。

生2:都有一个“衣”字。

……

师:把衣服包起来就是裹,把衣服脱下摆在一边就是裸,好奇妙的中国汉字呀。

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词语说话。

第三组词

课件出示:

喘气儿;黎明;咆哮;洪水

师提出要求:

在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呢?那“咆哮”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谁读懂了“咆哮”这个词的意思呢?

师:那其他词语的意思你们都明白了吗?

以上的词语又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边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同学们真棒,已经和生字交上朋友了,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填空题)

2.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村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课文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滥砍滥伐,在一场暴雨中,小村庄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3.设置悬念。

多媒体视频出示: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后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最后一段。(学生朗读,教师板书: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师:原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文章开头写“早先是个美丽村庄”,结尾却写“后来什么都没有”,这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呀!可见,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太重要了,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探究一下。(板书: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练习巩固

1.重点指导写“喘、黎”。

(1)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引导:“喘”字左短右长,口字要写好,注意上大下要小。“黎”字注意中间的“撇和捺”像女孩张开的裙摆,舒展开来,十分漂亮,而“黎”的上半部分要注意“禾”字最后一笔要短,不能把捺伸到右边去,这是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一家人。

(3)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4)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2.观察其他生字,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练习书写,师生点评,修正提高。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为什么?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参考文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篇4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以一把斧头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这把斧头,砍掉了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的一切。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课文把小村庄的人们在山上砍树建房,制造工具和家具,用树木当柴烧等行为一一列举出来,表面上看小村庄的人们好像是得益不小,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学习上的难点。

教法建议

1、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读中去体会课文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如: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一句,可让学生通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裸露”的意思,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从这句话体会到,小村庄的环境已经开始恶化。

3、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读后耐人寻味。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小村庄的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和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毁的惨状,并通过读把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朗读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提醒学生注意把前后所叙述的内容联系起来,不可孤立地去读一段。即使是分组读,也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性,把课文所描述的前因后果作为一个整体。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续写 篇5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绿油油的,美丽的花漂亮极了!现在的人住在小村庄可幸福了,热天的夜晚,人们吃饱饭坐在大树底下,一边聊天一边扑扇子,晚风吹来,大树和扇子为人们疏风散热,萤火虫也带着照明灯过来凑热闹,听着人们述说着村庄神奇美丽的故事,等人们散会时,萤火虫会为人们照亮回家的路。到了冬天,村里的人们又会围在用炭烧的火炉旁取暖,并谈论今年大丰收的经验,和来年春耕的计划,人们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露出开心的笑脸。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作文 篇6

这个小村庄我想对他没有消失之前说:“你们不要乱砍滥伐不要把树木砍光,要不然你们会带来大灾难。而且这样的结果会很严重。虽然你们有了斧头也不可以乱砍滥伐的呦。这样你们过的日子好了,可是是树木也被你砍光了。这样对你们好,可是对我是最难受的,因为树木被你们砍光了。

要是你们把树木砍光这样谁都挡不住沙风的力量了。那谁来保护我们呢。”你们不要乱砍伐树木。当我看见他们把树木砍成应有尽有的家具的时候,我想对他们说:“当你们做了房子、家具、工具你们想一想,要是你们把树木砍光,那谁来保护你们,所以你们不能破坏花草树木,要保护花草树木,当你们把它们变成应有尽有的家具。可是你们想一想,你把树木砍光,树木就没有了生命,所以你们不能破坏他们。”

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篇7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村庄 篇8

灵山江畔,繁忙的石角古埠

古村落多以水为中心,石角村亦如此。龙南山区的灵山江从溪口一泻直下,古时在这数十公里的灵山江上有四个重要的古埠头,石角便是其中之一。

张炎林介绍,石角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集水路、陆路为一体的交通要塞,在肩挑马驮的年代,石角是衢州通往遂昌、松阳、丽水南山古道的一个重要接点,水路有从溪口下来的灵山江。古时的灵山江是一条十分繁忙的航道,温州的盐,松阳、遂昌的茶叶、笋、纸,都由“松阳担”从南山古道挑至石角,然后通过航运到杭州等地。江山、常山一带的石灰等通过南山古道挑到石角埠头,然后通过船逆流而上运至遂昌、松阳。张炎林说,古时灵山江石角段有处大圆石,称石角斗,舵手称之为“龙珠”。当时有“过了石角斗,铜钿金银算到手”的说法,因为过了石角斗,水势开始平缓,可以到埠头吃饭,休息。据说,那时一天经石角埠头的船筏有200多艘。上了埠头以后,就是现在徐家祠堂南边上一带,当年店铺林立,有山货店、茶室、客栈。当年,曾流传“夜照万盏灯”的美谈,即使在夜间,江面上仍白帆点点,船上的灯火随船漂浮移动着。

斗转星移,南山古道和石角古埠头己经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再没有人挑着货担走在古道上,也没有了不绝于途的松阳担,灵山江上也失去了“夕照卸山竞泛舟”的景象,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沉寂了下来,甚至连记载着历史,见证着石角古埠辉煌的石角斗文革期间也被“破四舊”卖掉了,前些年村里想方设法要赎回那根石柱,去了买方衢化那边,结果被告知早已转卖给东阳。为失去历史的记忆,村民悔恨万分,幸好,南山古道和灵山石角古埠头的辉煌早己镌刻在村民心中,并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石角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近些年,村里修复了古埠,在此开展竹筏漂流,已重现古埠头昔日的繁忙景象。

草鞋岭,昔日炮火纷飞的古战场

从衢江区全旺镇进入石角村有一条公路叫全石线,昔日的南山古道,路的南面有一座山,谓之“将军帽山”,北面的山岗叫“笔架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V”字型的关口,此关叫西龙关。西龙关是南山古道的最高处,往两边走都是下坡,因此这里也叫草鞋岭。

关于草鞋岭有个传说,相传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有一个犯人出逃,有一天他做了个梦,说在此建造一座庙宇可免遭灾难。照着托梦他去做了,果真这一座庙宇,香火很旺。可好景不长,后被一落魄秀才上报朝廷,朱无璋即派大将去捉拿,是日,好好的天气却突布乌云,并狂风大作,庙宇的门窗纷纷掉落。和尚预感不妙,迅即往草鞋岭方向逃串。大将追至草鞋岭,突然山洪暴发,见和尚已过江,且桥已冲走,后悔慢了一步,气得用力一跺脚,脚上的草鞋落在地上,草鞋岭由此而得名。

草鞋岭处于交通要道,且地势险要,是一个战略要地,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13年,耿靖忠乱衢三年,西龙关战事不断。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率部四过西龙关,与清军在此多次激战。1942年和1944年,国民党部队在此阻击日军,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6军挺进西龙关,揭开解放龙游的序幕。因此,昔日的石角曾是一处古战场,至今在草鞋岭一带仍能看到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战壕。

古老的石角,角角落落都是故事

行走在石角的弄塘、路边、溪旁,每每都会听到一些传说。故事,或刻在石碑上,或写进族谱里,更多的是深深铭记在村民的心目中。这些传说和故事善良向上,激励着石角人,并世代传颂着,传承着,久而久之,有的也成为石角人的古训和家风。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不多,其中徐家祠堂最具有代表性,古宗祠是古村灵魂的所在,气势恢宏,令走入之人心生敬畏。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建筑,名叫处恭堂,占地300多平方米,白墙黑瓦,砖雕、木雕形象栩栩如生。正门上瓦檐雕木,祠堂里的几根木桩需要两人合抱。建筑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故事,几百年来,徐氏一族在此祭祀祖先,传道授业,商议大事,是徐氏一族的精神家园。

在石角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峰,叫状元峰。传说山峰下有一座古墓,宋朝时本村青年刘章考中状元,古墓的主人是刘章的先祖,从此,该山峰取名状元峰。几百年来,石角村承传先祖的遗风,勤思善学,村里出了三名博士生,全村有4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还有一批远近闻名的制作古琴、雕琢根艺的名师名匠。这座状元峰和村里的状元桥成为石角在外游子牵挂的乡愁,激发石角在外游子勤奋向上的不竭动力。

在草鞋岭下有一座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文革时期被毁,后重建。宫内供奉有道家始祖许真君、财神爷、观世音,韦弥等神佛的塑像。

在石角村灵山江上游的周家自然村,还有一处宰相墓,墓的主人是宋朝“南渡名宰”余端礼。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龙游溪口镇冷水村人。他心系民众疾苦,积极主张抗金,辅孝宗、光宗、宁宗三朝颇有成就,以“南渡名宰”载入史册。宰相墓为县级文保单位。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最为宝贵的还是《徐氏家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石角这片交通便利,航运业发达的热土,曾吸引着四方的先民,他们在此留下来做生意,开发山林,耕作田地,繁衍生息,建造起了许多砖木结构的微派建筑。据统计,现在石角村有各种姓氏达110种,其中不乏撤、苟、虞、闵等 少有的姓氏。

在石角村众多的家族中,最大的为徐氏,据《徐氏家谱》记载,徐氏元至正年间迁入,现在的石角徐氏为宋代抗金大将军徐徽言的后裔。《徐氏家谱》记载了石角村的世事变迁,人文故事,历史传承,其中有手绘地图,透过它,石角村的布局一览无余。还有徐氏家训十条:一曰孝父母、二曰和兄弟、三曰谨男女、四曰教子孙、五曰序长幼、六曰别夫妇、七曰亲宗族、八曰安生理、九曰明义利、十曰急公赋。几百年来,石角村民遵从祖训,尽管姓氏众多,同祖不同宗,但大家和携共处,相懦以沫,乡风纯朴,敦诗书,尚礼仪,勤劳朴实,勤俭守分,村风、学风很好,其中不乏成大器者,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石角影响颇为深远。

nlc202309090101

更为惊奇的是家谱中还记载有石墩的八景,并对元峰春色、龙井飞泉、渡口归帆、如山霁雪、抝潭烟雨、石壁渔舟、双石乔松、荫桥红叶这八景分别有诗加以描绘,实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的石角,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吾村层峦共翠叠嶂争妍,左傍青山溪瀫,纹锦错右邻,绿野练壤云连,至于修竹茂林则所在多有,虽非岳峙渊亭之地,实床山明水秀之乡”。这是古人对美丽石角留下的赞美之词。

灵山江流贯全村,谓之 “金带环抱”,层峦叠嶂的山峰环绕全村,真如古人对石墩的八景描绘,“瀑布悬崖势万寻”,“雪霁山光更可人”。在石角的文化礼堂墙上有这样一段:古时石角的山是男人梦里起伏的胸脯,石角的水是女人花中滚动的露珠。灵山江自南而北在石角拐了个大弯,水面宽阔了起来,在这片开阔的江边有一片100多亩的芦苇荡,春天,万物复苏,一排排,一簇簇芦苇会泛起一波波绿浪,秋天,白色的芦苇花与天上的白云同为一色,恍如滿天飞雪,石角这里真是无处不风景。

昔日古老的村庄,因为时间久长,许多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数百个春秋的古屋己经逐步倒塌。经重新规划,在做好古建筑、古遺址保护的同时,一排排整齐的三层楼房,米色的墙,青色的瓦,墙上绘有一幅幅石角八景图,一道深邃的文化长廊,加之宽敞的水泥路,显得更加美丽。整治一新、穿村而过的灵山江水更加清澈,灵山江的沿岸江堤上修起了游步道,中心村道路全面实施硬化,在道路两侧进行高档次绿化、美化。经过几代人多年的造林,环绕村庄的山峰更加妩媚,14294亩山林,让这个1560人的村庄在享受祖先恩泽的同时,也尽情地呼吸着森林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负氧离子。

在村庄四周,全石公路沿线、灵山江畔,还可以看到一片片高大的苗木,有一株株修剪过、形同磨菇状的桂花树,有一片片树杆粗大、秋天叶子挂满枝头如同黄金的银杏树,还有造型别致的罗汉松,枫叶如火的季节,远看那一树树的红叶,如云霞般灿烂,若红花般艳丽……全村各色各样的苗木有1200亩。这些都是从2004年开始,村里将1200亩耕地流转出去以后种植上去的,有70000多株。如今,这些香泡、桂花、红豆杉、红枫、罗汉松、银杏等苗木已渐渐长大。这些环村而植、各种艳色的高大苗木,不仅点缀着村庄,而且富裕着村民。

石角,一个自然景观神奇俊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优美村庄,许多村民说,以前想都不敢去想,现在变成了现实。不远的将来,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村庄将吸引更多的游人。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模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设计理念]

以读代讲,引导体会文本语言特点,同时借助文本语言范式,从课文内容入手,进行句式模仿练习,进而促进对课文含义的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村庄变化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几幅郁郁葱葱的大自然美景图片,这里的景色如此美丽,是什么在起作用?

2、引导学生意识到树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带这种认识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和惊人变迁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小村庄曾经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2、老师通过展示课件帮学生认识曾经美丽的小村庄,看看课文围绕小村庄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

树木郁郁葱葱 河水清澈见底 天空湛蓝深远 空气清新甜润

3、引导学生带着对小村庄的喜爱和向往朗读第一段

4、现在,小村庄是否还依然这样美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小村庄的惋惜和伤感。

三、精讲点拨,探究小村庄变迁的原因

1、小组合作,把小村庄被山洪卷走的原因找出来,2、(出示课文2—4自然段)来,哪位同学说一说造成小村庄最终消失的消失原因是什么?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A、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说明砍了很多树。)B、那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指导读)

C、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是什么意思?村民们看到了土地出现了裸露,停止砍树了吗?

2)没有,他们还是一年年,一代代的砍,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A、问: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什么?(时间很长)每一年,每一代都这样砍树,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指黑板)B、这个省略号还表示什么?想像一下,这个小村庄慢慢地变成了什么模样? 3)那树木变成了(引生读句子)(多媒体点句子)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3、“不管怎样,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靠山吃山,小村庄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乱砍树木,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使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被洪水冲走了。

5、看,一场洪水就这样把小村庄给毁了(出示图片)

想像一下,你们听了心情会怎样?

四、了解小村庄的结果:学习第6自然段

1、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师: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师:大大小小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家具,整个小村庄都没有了。是斧头令村民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却又是斧头,令村民们失去了可爱的、赖以生存的家园(板书:消失)。归根到底,造成灾难的罪魁祸手是什么?(板书:乱砍滥伐)

这时,你又是什么心情呢?(沉重,很难过,不好受)就用你沉重的心情去读吧——

3、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话?(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村民的劝告表述出来。)

五、课外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板书:保护环境)只要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美丽。

2、幻灯片展示相关砍伐树木的现象及悲惨现状,激发学生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六、总结:是啊,小村庄的消失可以重建,可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却只有一个,所以(出示作业)如果我们破坏了大自然,那我们最终还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携手起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板书】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保护环境

美丽----------------消失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里的人们,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导致大面积土地裸露,最终被咆哮的洪水卷走的故事。课文言简意赅,它揭示了这个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1

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尽管树木利用低效,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无法批判小村庄居民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无知。

我想,即使小村庄的居民能自觉爱护环境、保护树木,今天这个小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君不见多少大树进城了,开山掘矿了。靠山吃山,靠山吃山,离开了山、离开了水,人将怎么生存呢?有谁来过问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强求他们去认识几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农民只能种田,不能强求他们去过问几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以,不必说小村庄的居民短视,不必说小村庄居民的可怜,因为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不仅读了小村庄的故事,还学会了和小村庄居民一样“不错的生活”。还有多少视听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态伦理的现代人却无动于衷,因为我们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语言,不懂动物与植物相依为命的关系,只见树的立木价值,不顾树的生存权利和作用,表现为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观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2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由词入文,通过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留下四个描写景物的四字词,带领学生由你对这些词语的了解,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让学生在读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我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采取的教学方法做以下反思:

一、直接导课,感受小村庄的美丽

本课是第二课时,因此我采用的是直接导课,通过朗读、看课件、配乐读来感受小村庄的美丽,与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形成对比,为学生情感变化作铺垫。感受小村庄的美丽这一环节如果能放到回顾全文后,就更好了。

二、回顾全文,设置悬念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带着“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的问题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凭借填空句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渗透归纳叙事性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概括能力。然后让学生质疑“现在你有什么疑问吗?”从学生的质疑中归纳出“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锁定“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条主线教学这堂语文课。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三年级下学期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难点。这篇课文语句精炼,言简意赅,内容浅显。但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学生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3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拓展练习的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其理解“谁家想、拎、一棵一棵”等含义深刻的词语;在引读中让学生体会“一年年、一代代”……在抓句子中的关键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三个“变成”,减低了独立阅读的难度,引导学生去想象、理解,从而读懂这些难点句子。我想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读代讲。但教学中学生读文后让学生感悟的时间比较少,训练语言的机会比较多。如果能让学生再多读多谈感悟,就能让学生感悟得更深刻一些。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以两个问题的形式,1、什么都没有了,看到这些,你心情怎样?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2、祖国有许多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如何才能使小村庄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能够更深地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作业超市,任你挑选

课文学完了,要学生做作业,似乎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学生再回顾一下整个故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谁来说说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呼应,加强了整体感,感觉会完美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600字 篇14

父亲就是从那个方向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向远方的,如今他们连他也要带走了。我仿佛看见他眼前的田野上起了一层白白的暮烟。可父亲是否想过,这不也正是他三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必然结局吗?

父亲是孤儿,两岁丧母,九岁丧父,接着姑姑远嫁,大伯上了朝鲜战场,他才十来岁就开始独居。关于这一节父亲从来不说,我也从不问,这些年来我们像在共守着一个秘密。我只听村里长辈约略提起,为了活着,父亲很小就开始下地干活,由于三餐不济,经常晕倒在地里。那时候他的小伙伴们大多在念书,到了上课时间,他们朝学校走,他一回回跟着,但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他知道他不属于那里,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数年后当我成为樊老宅第一个大学生时,父亲也许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那天晚上,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就着昏暗的柴油灯光,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看,还用手指小心摩挲上面的字,眉头紧紧地,皱出挑剔和狐疑,只有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他始终一声不吭,过了很久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第二天,父亲特地到二十里外的乡里预约放映队来放电影,然后买了香蜡纸炮,领着我去上坟,太爷、太奶、爷爷、奶奶和一些永远也弄不清的谁谁,说是小时候如何疼他。每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像对着真人一样说几句,看上去很滑稽。可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一个人和漫漫历史又接上了,或者说从没断过,只是曾受了深伤,需要康复的时间。

后来开学,父亲到县城送我。我到现在都记得,他穿著蓝卡其布褂子,打褶的灰布裤子皱皱地吊着,露出黑黑的两根腿杆子。偌大的长途汽车站里,人影零乱,烟尘漫天,父亲不时调整着位置,好始终能看到我。车发动的时候,他终于又走到车窗前,对我说:出门在外,记得俺是农民,莫跟人家比。我猝不及防,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的眼睛是湿的。

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可惜当时我正值拒绝向父亲表情的年龄,只感到尴尬,赶紧别过了头去。我还来不及细想,我走出樊老宅,就再也不会走回去了

★ 一个小故事的启事600字

★ 爱情的一个小故事600字

★ 感动叙事作文600字:一个感人的故事

★ 一个承诺作文600字

★ 编一个故事童话作文

★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作文

★ 一个玩具的故事作文

★ 一个简单踏实的故事

★ 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600字

上一篇: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做什么读后感下一篇:资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