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大会发言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次成功的发言离不开一份优秀的发言稿,因为发言稿可以事前对发言者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梳理、总结,并在发言过程中帮助控制发言的节奏,让发言者在发言过程中胸有成竹,富有逻辑性。那么如何撰写发言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环境保护大会发言》,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环境保护大会发言

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摘要:高校发言人制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学生了解学校的改革发展、进步历程等十分有帮助,而且也利于学校文化的宣传,提升学校的形象、知名度等。高校发言人制度要始终坚持跟党走,切实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来说非常关键。

关键词:完善;新闻;发言人;舆论环境

一、高校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创立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在制度这一方面非常不完善。高校在创设之初没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有教育部等部门的政策要求,但是政府只是鼓励,并没有什么实际措施。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制度也没有太多的关注,任由高校自行发展。在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部门是很完善的,高校可以向政府学习借鉴,然后建立一套属于自己学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只要相关的部门和学校把后续的制度都做好了,那么就可以确保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利进行,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专业人员少

在高校中,作为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媒体素养,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心理素质。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能够从容镇定、大方得体地回答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与其他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目前来说,专业的新闻人或者媒体人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是很匮乏的,大部分学校的官方媒体账号如微博、头条、抖音等基本上交给学生管理的。面对日常工作,他们还是能够有效处理的,但是面对突发事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这类专业人才很少,所以也间接导致了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完善。

二、高校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性

(一)直面社会,正确引导舆论

在高校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是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是社会各界的纽带,也是重大事项的发声筒,作为高校发言人就要代表高校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既为自己发声,也为社会发声,为社会发展正确引导舆论。面对谣言,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媒体进行辟谣;对学校重大事件,通过媒体通报处理进度,所以说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面宣传,树立形象

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除了自身的专业实力,也要重视打造自己的形象。此外,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是要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他们本身也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家长、企业以及其他关心学生发展的人都会从学生身上去了解学校的实力与形象。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可以成为学校宣传、树立形象的手段,也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

(三)提升能力,维系稳定

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意外事件发生,高校也不例外,而且高校的学生也有很多,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第一反应都是传到网上。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媒体素养与意识,上传的内容很可能被一些无良媒体断章取义,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炮制一些并不是事实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才能将事实真相传达给大众,对谣言进行制止,也对后续处理做好监督工作。高校新闻发言人可以根据学校处理相关事件的规定整理出来材料,及时向社会及民众传达信息,同时也关注着事件处理进度,提升高校处理事项的能力同时也维系着校园内外的稳定。

(四)民主管理,保障利益

在高校内,新闻发言人也可以成为师生和学校领导之间沟通的纽带。我国政府处理政务的时候都是公开透明的民主决策。那么高校也应该进行学习,在处理校内很多事务需要学校和教师参与的,那么就可以让新闻发言人征集师生们的建议,然后在处理重大事项的时候公开透明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就会信任领导。真正地做到民主管理,而且公开透明化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保障师生的利益,而且也会让高校发言人制度更加有权威性,日后也会对学校进行更好的管理。由此可见,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对学校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完善高校发言人制度建设探索

(一)组织齐全,人员到位

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整个系统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运行才可以确保这项制度顺利运行。而代表高校出去交流的新闻发言人只是这个团队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对外进行沟通交流,对内进行新闻发布。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是非常繁雜的,在这个新闻发言人团队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专注自己的工作,只有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可以确保整个团队运行不会出现错误,才可以保证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在高校发言人制度的完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组织的简洁和齐全,这样会更容易提升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而对于相关的成员,也要适当地进行一定的培训,这样更能发挥高校发言人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信息真实,引导舆论

在校园内,新闻发言人一定要会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身为新闻发言人,面对学校推出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通知时,都要客观公正地发布出来,让全校师生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还有就是如果校园内有同学传谣造谣,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要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取得相关证据进行辟谣,让同学们信服。长此以往,新闻发言人的权威与信誉就会在学生中间建立起来,并以新闻发言人为榜样。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要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发布,面对舆论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真实的信息做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媒体素养与价值养成。要做到信息真实,也是需要团队成员的互相配合,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的大事小事,也要关注国家以及当地教育部门等政府机关等发布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解读,经过审核之后,再进行公开的发布,合理有效地引导舆论,树立学校的正面形象。

(三)方式多样,信息畅通

当今是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多方渠道对内对外发布官方信息。如果向学校内部发布信息,可以通过学校公众号、每周的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将信息制作成为海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对外发布信息时,可以在学校公布重要通知以及重大事项的时候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或者是通过一些官方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传播。比如说刊登在一些报纸的教育版面或者制作成视频放在学校官方的短视频平台等。真正做到校内同学第一时间得知消息,社会第一时间得知本校的意愿。这种信息非常快速地传播,才可以使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设置议程,反映舆论

每当新闻发布会结束的时候,紧跟其后就应该向学校反映社会舆论。因为当学校决定一件重大事项的时候就会把后面一系列的问题都考虑在内。但是新闻发布会之后,社会上的响应是不同的。所以在新闻发布会之后,新闻发言人就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舆论,针对不同的声音适当地进行解释。在反映舆论这一阶段,一定要针对这些舆论制定相关的政策。

四、结语

在高校中不断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学校以及社会舆情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好处。本身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交流方式,不仅仅是在高校的师生当中,在社会上也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且一旦学校出现一些负面新闻,通过这一制度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权威说明,使学校的声誉不受损,对学校发展自然有益。总而言之,高校发言人制度在很多学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高校也需要对此制度进行重视并完善,从而推动民主监督,提高工作的效率。

作者:邱杰

第2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环境中的立法听证

[摘要]中国立法听证制度是一项移植于西方的立法程序性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众多的制度创新尝试之一,在中国的基础制度环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它也由于人大制度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而有所局限,它的健康生长必然面临如何与人大基础制度环境相容的问题。

[关键词]人大制度;立法听证;民主政治

[作者简介]徐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

制度移植是现代制度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则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然而,在制度移植时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那就是:移植的次级制度如何与本土的基础性制度以及既有的其他制度相容?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那么,移植过来的制度就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和规则,也就无法被有效地付诸实践,移植的制度充其量也只会停留在各种法律文本上,无法成为有效的制度。作为一种移植于西方的立法程序性制度,立法听证在中国的生长必然面临如何与中国的基本制度及其他内生制度相容的问题,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好,它只会落得个“北橘南枳”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体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中国的基础制度,它对立法听证制度这一具体的立法制度的影响也会与西方议会制的影响不同。立法听证制度离开了母国的制度环境,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实施的可行性和限度如何?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建立立法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一)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特点和优越性的需要

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首要的特点和优越性就是:人大的一切制度和权力的运用都要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因此,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人民性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在要求。立法权是人大的重要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制定的法律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在人大立法工作中,要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必须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尽可能地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法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遵守,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但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人大代表的素质及其作用的发挥、人大自身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大制度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是否能真正实现,人大的应然与实然能否统一。实际上,在中国现阶段,人大的应然与实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人大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代表作用的发挥还未能充分体现宪法赋予的民主内涵,人大自身的权力运行机制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现行立法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有时体现得还不够充分,甚至有时还与人民群众的意志相距甚远。所以,在人大制度的框架下,立法工作很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广泛听取各界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和意志的基础上,才有望制定出良法、善法。过去,我们曾经采取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等。起源于西方的立法听证制度,在听取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利益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因此,为了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中国建立立法听证制度很有必要。

(二)人大立法行为本身的需要

所谓法,就是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法治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律要体现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再者,立法过程本身是国家与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对社会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是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固定化过程,也是各社会团体追求自身利益合法化的过程。因此,人大作为立法机关必须为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尽可能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尽可能宽阔的利益博弈平台,让不同利益得以充分地表达和博弈。这样,才可能制定出良法。立法听证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程序正义,它的价值理念是力图通过程序正义进而实现实质正义。要想制定出体现民主、公平、正义的法律,立法听证制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机制。

最后,与具体行政行为只针对特定的群体,效力往往是一次性的不同的是:立法行为是针对普遍对象做出的,其效力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只要该法没有被废止,它就能发挥效力,且立法行为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产生的影响往往范围广、程度深,一旦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当,将会给大范围的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和严重的损失,甚至产生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立法者在作出正式决定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充分考虑,谨慎立法,从而尽量避免制定不良之法或恶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法律体现的当然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但是,如前所述,由于立法机关组织及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立法者素质和专业水平等原因,立法难免有些缺陷或瑕疵,这样的法律一旦面世,同样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中国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现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是中国的治国方略,在中国现阶段,民主法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立法方面来讲,法治首先意味着要制定良法、善法。何谓良法、善法呢?“善法是经正当程序制定的,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善法需要通过理性来公平地分配各种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些并非良法、善法之法出台。这是因为:作为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体系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还未能真正体现宪法赋予的崇高地位和权威。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的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把人大代表或委员作为某种荣誉、头衔给予并不适合的人,致使有些人大代表或委员的知识素养和法律素养不够高,与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所提出的要求相比,中国立法主体的专业水平显得还很不够;人大

代表和委员的兼职化也大大削弱了立法主体的力量,很多人大代表和委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人大的工作只是应付,对具体的立法工作基本并不过问;实际上,立法工作主要是作为人大常设机关的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来完成的,但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除了立法工作外,还要完成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其他工作,任务是十分繁重的。这样,在经费、人员都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靠有限的专职人员制定出来的法律,其质量显然是要打折扣的。另外,中国的法律中之所以有非良法、善法之法出台,还因为中国的立法特色所在;众所周知,中国法律提案的主体是政府各部门,众多法律议案都是政府各部门起草的,所以,甚至有人戏称中国的法律大部分为“部门法”。这一立法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法律带有浓重的部门色彩,政府部门为保护本部门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就难免发生。可见,中国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任务是很重的,在中国目前的立法制度框架下,有必要采取其他一些方法来提高立法质量,避免非良法之法产生。我们过去常常采用的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都是帮助提高立法质量的好方法,近年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立法听证制度也不失为有助于立法质量提高的好方法。立法听证制度的设计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群体人民群众的呼声,尤其是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意见,从而较公平地整合、分配、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帮助实现立法民主化、科学化,促进良法的产生。

(四)加强对立法的社会监督的需要

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遵循“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因此,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受到社会的监督。社会监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各人民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在立法工作中,普通民众的民主权力除了通过自己选举出人大代表或委员组成立法主体外而得以体现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来保证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在立法中得以体现,立法听证就是普通民众监督立法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参与立法听证会,或者通过新闻媒体对立法听证活动的报道,普通民众对立法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心声。这样在立法中能防止部门主观意志,防止立法对某些强势集团利益的偏袒,使得立法反映各方利益和意见,有利于法律在社会上顺利地实施。

二、建立立法听证制度的可行性

(一)中国现行法律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中国现行制度框架下,建立立法听证制度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和法理基础是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如下条款: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宪法第27条第3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显然是符合上述宪法精神的。而中国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3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可见,在中国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是有宪法和法律依据的。

(二)国内已有的听证经验创造了条件

听证制度在中国已推行了10多年,中国最早实行听证制度的领域是行政领域,实行的是价格听证。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lO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其中第42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此外,该条款及其后的第43条还具体规定了行政处罚听证的主要程序。1997年12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该法于1998年5月1日生效。其中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经过几年的行政听证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听证经验,为我国将听证制度引入立法领域创造了条件。在《立法法》出台之前,我国一些地方也举行过有关立法听证的活动,听证不仅在地方人大立法中得到运用,而且在有些地方政府行政立法中也得以推行。最先在我国进行行政立法听证实践和制定立法听证制度规范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它自1998年就开始实践,参照国外经验,1999年5月25日制定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听证制度实施办法》。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的地方人大都举行过立法听证会,2005年全国人大也成功地举行了首次立法听证会。这些都为中国立法听证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条件。

(三)国外立法听证成果提供了借鉴

听证制度起源于西方,立法听证制度也是在西方国家发展得比较成熟,中国将立法听证制度移植过来,当然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展开运用,但西方国家立法听证中的一些被实践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是可以作为中国立法听证的借鉴的。如汪全胜所著《立法听证研究》介绍:美国行政立法的听证程序包括正式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混合听证程序。正式听证程序,又称为“审判式听证程序”,其特点是“准司法化”,即行政机关仿照法院的审判程序,进行提交证据和反询问证人的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又成为“评论程序”,它是社会公众或利害关系人对已经公布在《联邦登记》上的拟定的规章草案表达自己意见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混合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规章时采用通信、舆论评论、口头评论、会议评论以及听证会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听取意见。在中国,目前进行的立法听证活动主要是以立法昕证会的形式进行的,类似于美国的混合听证程序。根据中国各地不同的情况,中国的立法昕证会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三、立法听证制度的局限性

(一)立法听证制度的发展空间有限

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安排中,人大虽然被宪法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崇高的权威,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人大与执政党、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始终没有理顺,使得人大的权威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一方面,人大作为代议民主制的形式,它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体现依法治国方略,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的制度平台;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制不同的是,人大要接受执政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人大内部,执政党的领导是通过在人大常委会中建立党组来实现的,人大实行的组织原则也并不是现代代议机构的组织原则,而是执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这种“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无疑削减了人大的独立性。正是由于这种的制度特征,使得人大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常常处于实际上的弱势地位,各级人大的民主化程度、权力发挥程度以及制度创新的动力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同级党委尤其是党委一把手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创新精神,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程度。虽然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度选择越来越受制于市场逻辑和全球化逻辑,执政党控制的政治空间越来越向国家组织开放,人大的制度创新动力越来越大,人大机构的合法性地位不断提升。但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即中共作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治生活运作是一项基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在这种情况下,运作于人大制度框架中的立法听证制度,作为一项具体的立法制度,其发展的空间无疑受制于人大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政党领导下人大制度的实际权力空间。

(二)立法听证制度对于立法的影响有限

目前立法听证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有了10多年的实践,但大多数限于地方人大的实践,全国性的立法听证迄今为止仅举行过一次,立法听证对于立法的影响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中国《立法法》关于立法听证的规定是:“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也就是说,是否举行立法听证,法律给予立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立法昕证只是立法机关可自由采用的听取意见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必须的程序,这在客观上就意味着立法听证对于立法的影响将是有限的,而在实际中,由于人大的立法程序、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各级人大采用立法昕证来听取意见的积极性不高,实施立法听证也往往只是为了标榜“立法民主化、科学化”,而立法听证会受制于成本限制,往往会期短、参与人数有限;实际立法听证中所提意见在立法中被采纳与否公众也常常无从知晓。这样一来,立法听证对立法的影响实际上就很有限了。

(三)立法听证对于公众的影响有限

由于人大制度的权威性不够,作为一项具体立法制度的立法听证制度对公众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更多的并不是通过正式制度体系来完成的,而是通过非正式的运作来实现的。社会各种利益的表达,各种力量的斗争与博弈的目标和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在于正式制度的改变,不是新的游戏规则的产生及其制度化,而是正式制度下权力的非正式运作,以及利益的非正式的谈判和妥协。所以,公众对制度变迁的敏感度并不高。尤其是立法听证这种西方的“舶来品”,由于它只是一项具体立法制度,大家对它比较陌生,在中国又只是“可以采取”的方式之一,除了学界以外,公众乃至于立法部门对它都并不十分关注。从客观上讲,限于人大目前的运作机制和成本,在立法过程中还不可能大量进行听证活动,且听证活动的规模有限,往往仅限于在省城或中心城市,直接参与的公众人数有限,虽然新闻媒体的报道能扩大立法听证活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终究是有限的,且新闻媒体的报道本身也难免对立法听证活动的真实情况有夸大或缩小之嫌。总之,目前中国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立法听证对于公众的影响不能评价得太高。

[责任编辑:舒 生]

作者:徐 琳

第3篇: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综述

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造成生态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对自然的非理性滥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面对人类行为所造成的生态困境,心理学工作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视角,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建设美丽中国,创建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心理学家的责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于2013年10月19-20日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美丽中国——心理学的贡献”。大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探讨各个心理学领域如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承办方是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协办方是北京心理学会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会议主席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苏彦捷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吴建平副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国内多位生态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宜音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严耕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为大会致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行为的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本身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生态危机的首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关于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与会代表从不同学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晓毅作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指出农村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生态环境的退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农村污染物的增加;外来污染物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农村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造成了新的贫困,并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俊秀作了“汽车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大会主题发言,通过对2012年中国汽车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环境状况评价、环境风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对汽车使用的影响,指出汽车的使用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行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绍杰等就“第二十一次‘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问题的问卷调查’”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调查主要发现:第一,今年环境危机时钟是9:01,与2009年的时间相比减少了22分钟,同时也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时钟后退。第二,在各类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是在环境条件类别排名前三位中的首位。第三,总体来说,82%的受访者认为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的障碍是“追求利润(人类欲望)”。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苏丹和王明怡对新生态范式量表(儿童版)进行了修订,量表分为四个部分:自然的权利、人类行为结果、对人类行为态度、人类免责主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贤伟等报告了“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检验了大学生环境关心、环境心理控制源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二、关于生态视阈中的心理学研究

生态运动的兴起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建构,在生态视阈中对心理学进行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潮流。关于这一主题,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吴建平作了“心理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报告,提出大学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于:生态理念应当成为所有课程、所有项目、所有职业的基础指导思想。作为一门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心理学在减少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方面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的保护心理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行为研究。如果未来的几代人想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人们就必然需要健康的心理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如何维持地球上无数的生命形式,可以成为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訾非提交的会议论文《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学》,回顾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指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范式和学术氛围正在形成之中,是心理学的一场新革命,可称为心理学的“生态主义运动”(ecologistic movement)。心理学研究需要从“物理学隐喻”向“生态学隐喻”转变。这场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心理学界必须能够包容传统与新生的研究范式,兼容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承认在探究心理现象的不同层面与不同子系统时应该采用与之相宜的研究方法,从而催生出更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所谓心理学的生态主义运动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理论本身,而是扩展到新学术氛围的建构了。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李明作了“天人之际:人文生态视阈中的心理科学”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原本作为生物学分支的生态学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以将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群落”来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人类生态学”为过渡,进而形成了将人类文化和心理视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核心中介变量来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建构作用的庞大学科群。这个学科群被称为“人文生态学”。从人文生态学开始,“生态”理念已经超越了学科限制,成为指导学科群的元理论。从这个元理论角度审视心理学,可以看到当前心理科学的诸多贡献和未来发展的潜力:第一,作为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实证科学,心理学将成为人文生态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心理科学将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关键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三,心理科学将成为诸多学科之间融合的桥梁;第四,心理科学将成为未来生命伦理的重要指导;第五,心理科学将为新的健康观念提供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王广新作了“主观我与生态我:对立与融合”的报告,提出生态我是未来自我发展的方向,然而应该看到,从小我即生态意识尚且薄弱的主观我进化到生态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自身的需要必将使得主观我与生态自我之间处于对立姿态。经济发展至上主义、环境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环境漠视行为、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消费、生态小我观等都会阻碍生态自我的建构。而人口的继续膨胀与爆炸造成的巨大环境需求,会造成主观我与生态自我对立的进一步加剧。建构主观小我与生态大自我的融合渠道是: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倡导环境关心、教育与培养环境意识,倡导节俭之风,倡导全球化的大生态观,进一步提倡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三、关于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与会代表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朱建军作了“利用环境促进心理健康”的大会主题报告,提出环境设置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用的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类型,设置不同的环境,比如对抑郁症有缓解作用的环境,对恐怖症有治疗作用的环境,虚拟环境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提出,心理咨询中心环境的设置如何能尽量对各种来访者都有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张连成提交的会议论文《锻炼环境对锻炼心理效益的影响:来自生态心理学的解释》指出,生态化运动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运动,锻炼心理学领域受到生态运动的影响,表现出锻炼行为研究中的生态化取向,锻炼环境与锻炼行为对心理健康起着协同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尹可丽等报告了“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历气候干旱事件的昆明大学生对干旱的情绪体验及应对方式”等研究。研究表明,经历干旱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在应对气候干旱带来的负性情绪时,采用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理性调节、寻求社会支持、暗示调节等。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池丽萍作了“自然环境的情绪和注意恢复功能:地方依恋的作用”的报告,研究发现环境对个体的恢复性作用受到个体与环境存在的情感联系的影响,只有那些个体依恋的环境才具有注意恢复和启动情绪的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叶柳红等对博物馆复愈性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能够作为测量博物馆复愈性作用的有效工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张帆等对什么样的教室环境更适于学生注意力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自然元素的教室比普通教室对学生的复愈性高,学校可以通过将自然元素引入教室而让教室环境更美好。

四、关于生态心理治疗研究

关于生态心理治疗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张桂赫作了“医易心理治疗方法论和方法模型”的报告。他立足于周易与中医交融的文化背景,借助西方心理学生态自我的理念,探讨了医易心理治疗可能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提出了医易心理治疗的方法论和方法模型。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温娟等提交了会议论文《生态心理学对心理咨询的启示》,提出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是来访者的整个心理系统;心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动力,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应该有一套复杂的动力系统来支持心理系统的运转;心理系统中个体心理所依存的就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心理健康就是维持心理系统的平衡,保持其动态的运转,但与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心理系统还需保持恰当的纵向发展以适应环境,使心理系统的运转达到最优的状态;进行心理咨询时,最重要的是对来访者心理系统的整体评估。

聊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赵富才等报告了“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探讨了团体辅导对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赵爽以生理—心理—社会—生态的整体论模型为基础,对大学生压力水平与社会网络构建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丁佳丽、杨智辉也作了会议报告。与会代表还探讨了老子“无为”思想对心理咨询领域的贡献,阐释了“无为”思想的内涵及其与不同心理疗法的联系,并对道家价值观量表进行了初步编制。

五、关于交叉学科对生态与环境心理问题的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吴宝沛提交的会议论文《进化环境与当代环境》认为,进化环境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当代环境与进化环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而不是跟他们的父母兄弟生活在一起,现代传媒和互联网也拉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两种环境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在石器时代进化而来的大脑或心理未必会产生适应的结果,这种当代环境特征给人类带来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祖群提交的会议论文《岜沙苗民的文化特质: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解读》,借鉴格尔茨的“文化—解释”逻辑,用实地考察的方法书写了岜沙苗民的文化特质民族志。岜沙苗民奉行“人树一体”的朴素自然观,最大程度地便利自己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学系付桂芳报告了“农民工内隐社会态度的实验研究”,对农民工的心态变迁及其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尹佳骏等报告了“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与社会适应水平研究”,认为在北京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城市认同状况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年提高,城市认同和社会适应呈正相关。

曲阜师范大学苏金龙、杨昭宁等报告了“生理温暖同人际温暖的联系”,认为生理温暖与人际温暖虽然看似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理温暖可以促进人际温暖,而人际温暖同样可以改变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同时二者还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王凡基于CNKI文献计量学分析,报告了“2000-2012年我国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心理学论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自2005年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本次会议还通报了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举办的历程,特别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办的过程。借助于这一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研究团队的初步形成。

[作者简介:吴建平(1966—),女,内蒙古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生态与环境心理研究;李 明(1979—),男,山东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临床与咨询心理、文化心理研究。]

责任编辑:胡颖峰

作者:吴建平 李明

第4篇: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典型发言材料

致力污染整治

打造碧水蓝天

***县环保局 *** (201*年*月*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有一个这样好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2014年,***在省市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污染隐患大排查为主线,以“清霾”、“碧水”大行动为抓手,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执法机制,狠抓执法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来说,我们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氛围营造,有效提升社会环保意识。一是争取了领导重视。通过前期的争取和汇报,去年年初的全县党政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随后,县长***同志多次组织“清霾”、“碧水”、“静音”等专项调研,并结合大气污染整治,及时组织各部门乡镇召开整治任务交办会,明确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分管副县长龚畅同志多次调度、现场办公,具体问题逐个研究、逐个化解,确保了工作推进。应该说,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二是取得了企业理解。抓污染整治不能脱离企业主体的参与。为提高企业业主的自觉性,我们组织园区企业和耐火材料、小瓦窑、水泥立窑等

企业业主开展集中培训15次,重点进行了政策解读、法规学习,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为有序推进污染整治、专项执法、落后产能淘汰等工作争得了业主的理解。三是赢得了群众参与。强化“12369”等信访平台建设和管理,及时、快速解决公众投诉和媒体反映的群众诉求问题530多个,受理、处理率均达100%;充分利用“环保在行动”电视专题、“建设生态宁乡”报刊专栏、“环保工作动态”政府网站等平台,加强环境违法曝光、集中宣传污染整治,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环保、支持环保。

二、抓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力量。理顺队伍编制管理,设立乡镇环保站29个,增加监管编制71名,每个乡镇明确了环保专干2-3名,增加管理经费预算150多万元,确保人员编制、职能职责、工作经费“三到位”,初步形成县-乡一体的监管格局。实施中层阳光竞选,制定“以考促学”制度,出台《乡镇环保站考核办法》,落实激励措施,建立局、乡镇环保人员岗位轮换及淘汰退出机制,环保系统的学习、工作热情空前高涨,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注重人才引进,设置人员准入门槛,优先引进监测、监管、法律等高学历专业人才6名,充实壮大了环保队伍。

三、抓机制创新,有效提升监管执法能力。监管执法始终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一是坚持网格化监管与交叉式管理相结合。即在原监察中队分片全面负责的基础上成立监察室,确保每个污染源既有现场监管责任人,又有排污收费、纠纷调处等业务工作负责人,从根本上杜绝了监管死角和盲区。二是坚持定期监管和零点执法相结合。在明确监管频次、

- 2

治工作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11月29日,***县长组织***经开区、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县环保局、***镇等13个部门及乡镇召开任务交办会,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整顿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二是强化执法抓整治。对污染严重、问题突出、态度恶劣等情形的,果断采取强制断电、停供火工产品等措施,形成了强大震摄力。三是严格追责抓整治。县里明确由县监察局、县政府督查室牵头,采取1周1督查、3天1通报等方式,强力跟踪督查,一旦发现不作为或推进不力的,将一律进行约谈追责,确保了各项整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全县12家立窑水泥全部淘汰关闭到位,***等3家纸业全线停产退出,强制全县71家石灰窑、碎石场、精灰厂、矽砂矿等传统大气污染行业企业全部停产整顿,天宁热电周边卫生防护距离内的住户全面启动拆迁。

五、抓行业治理,稳妥完成耐火行业整治。为抓好耐火材料行业整治,我们主要是通过执法、监管、整改三管齐下抓治理。一是执法上做到了“快”。多部门联合行动,对拒不停产整治的无条件一律断电解火。去年4月21日,我们接到举报,我县***镇1家耐火企业恢复生产,22日,在***镇政府的配合下,我局迅速组织公安、城管、电力等部门上门执法,当天拉闸停电整治。二是监管上做到了“密”。加大巡查力度,做到环保一周一监管、乡镇一日一巡查,确保了整治行动的快速跟进,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坚决杜绝反弹现象。三是整改上做到了“活”。积极引导耐火材料企业配合政府做好整改整合工作,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全县34家耐火材料企业的整治工作稳妥完成,基本实现了“三个满意”,

- 45 -

第5篇:大会发言保护绿水青山 优化生态环境

保护绿水青山 优化生态环境 为构建美丽幸福清原固本强基

清原满族自治县政协经科提案委

杨绪升

为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年,县政协先后就林业管护、水源地保护、县城饮用水安全,矿山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组织人员到吉林安图、四平、图们以及省内的桓仁、宽甸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使大家深受触动,既开阔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又深化了认识,增强了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周边市县保护生态环境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注重规划, 打造良好生态格局

宽甸县编制了《宽甸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通过划分生态区,严格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环境监管。对全县生态建设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各乡镇配备专职环保助理,形成“分层管理、上下联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格局,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有效涵养水源;投资近千万元治理矿山118处,投资4.76亿元实施了水丰湖“国家良好湖泊环境保护”项目。通过不懈努力,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4处,成为辽宁“金三角” 旅游线路上的著名景区。

(二)强化水源治理工作,生态建设逐步优化

桓仁县对桓仁水库实施全封闭管护,按照保护区级别实施退耕、移民、畜禽养殖场搬迁治理等相应举措,通过修建拦污漂排、清渣平台、污水处理项目,有效治理水源地周边污染。成功实施了可燃垃圾气化站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十多年不懈努力,拥有四个辽宁之最:最高森林覆盖率--78.4%;最佳空气质量--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5000个;最优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二类标准;最大水库--桓龙湖,库容34.6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54.6亿立方米,每年为中西部城市调水达40亿立方米,成为辽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生态经济成效显著

安图县始终坚持再小的生态不破坏,再大的利益不动摇。严格开展林地清收,坚决打击滥砍盗伐、非法采砂采石采金、盗猎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境内拥有矿泉106处,是全国最大的偏硅酸型矿泉水富集区。该县提高准入标准,科学开发利用,限制性的引入实力雄厚的广州恒大、韩国农心、台湾统一等知名企业落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汪氏蜜蜂园、绿洲国际、德康生物科技等多家生态企业入驻,加快了当地绿色食品业的发展。

(四)开展生态村镇创建,宜居品质不断提升

四平市以打造山青水碧、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建立了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协调调度,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把减少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加强集镇、乡村道路、河道、农户庭院、基地绿化、

荒山治理工程,扎实开展村庄环境连片整治,营造绿色、生态、宜居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图们市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生态村创建工作,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全市50个行政村均被州环保局授予“州级生态村”称号,有两个镇进入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行列。

过去,守着绿色资源受穷;如今,依托绿色资源致富。兄弟市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也只有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县保护生态环境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实施青山工程,强化资源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72.4%,成为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浑、清、柴、柳主干及部分支流治理,实施了英额河湿地治理、河道生态治理、畜禽污染治理,生态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防污减排卓有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基本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优良标准,浑河出境水断面达到三类水体标准。

十多年来,我县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同时还应看到,与周边地区,百姓宜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优先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思想认识不够统一。虽然县委、县政府对生态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科学的政绩观和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观尚未在各级领导的思想中扎根并形成共识,“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针对生态建设的考核尚未形成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尚显不足。一些偏远山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彻底改变,“靠山吃山”思想仍较突出,部分村民对滥砍盗伐等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不够,开荒种地、乱扔垃圾、污染水源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全县居民的生态环境共建意识还不强,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我县的生态资源分别由林业、水务、国土、农业等部门实施专业性、行业性管理,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弊端,导致管理目标和技术规范不相一致、管理资源无法整合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监管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缺乏有力监管手段。

三是生态保护存在死角,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 8.16洪灾中全县山体滑坡面积达675亩,这说明我县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乱采滥挖、超坡耕种、矿山生态植被恢复难、湿地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个别人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恣意盗伐林木、非法盗挖大苗、私挖滥采草炭土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导致了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加重,破坏生态系统;县城水源地上游的矿山污染、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排,影响了水库水质,城区供水存在安全隐患;春秋两季,乡村焚烧秸秆产生的烟尘严重影响大气质量;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下,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我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虽然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客观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向周边地区学习,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三、全面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机制

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要把保护生态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强化组织实施,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将生态保护、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等重要指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

二是明晰职责,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部任期内损害生态环境的工作行为实行终身追责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明晰并厘清各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合力,确保全县上下一个音、一股劲、一盘棋。

三是严格执法,营造生态保护高压态势。要运用法律武器,切实强化生态建设管控力度。严格项目准入,守住环境保护底线,杜绝新生污染源。加强日常巡查、监管,消除执法盲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严厉惩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做到零容忍、全覆盖,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二)综合施策,全面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切实增强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1、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矿山治理,让青山永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山青才能水秀,穷山必有恶水。保护青山绿水必须统筹兼顾,重点在于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要全面保护好县域内的森林资源,实现以林养水、以水保湿,为构建安全健康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创造条件。一要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积极引导林农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不断优化林分质量。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引导农民利用超坡地发展苗木、果树等经济林,达到即富民又还林的目标。二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伐政策,坚守林地红线,加强对林木采伐的审批和监管,认真落实森林经营技术规程。积极倡议城市绿化禁止移栽野生大树,并尽快研究、制定树木采挖移植管理办法,对采挖移植树木的行为切实加强管控。 三要充分发挥好林业公安、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员的作用,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对责任人必须依法查处,不得以罚代刑,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四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开采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矿产开发与生态恢复同步进行。重点抓好尾矿库和废石山的治理,大力开展覆土植绿行动,最大限度的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

2、注重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让绿水长流。水孕育文明、

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为此,必须全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抓好水污染防治,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一要多措并举,让河道水体“清起来、活起来”。 要以河道生态治理、自然修复为主,遵循防洪安全,在河道两侧实施生态带工程,栽植乔灌木,最大限度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上游企业的排污监测力度,治理工业企业废水直排和畜禽养殖场污染,严禁淘金、滥采河沙等行为。加快污水处理厂网建设,不断改善水体水质。二要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让居民用上放心水和安全水。要利用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的契机,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水源地保护投入力度,盯紧国家环保项目政策,规划申报相关建设项目。通过修建拦河闸、蓄沙池、设置拦污网,积极开展生物防护,打造生态水源地。加速推进第二水源地建设,争取早日施工。以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提升湿地保护水平,全面禁止草炭土开采,谋划实施湿地恢复工程,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三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推进和落实科学施肥、施农药技术,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减少环境污染。

3、强化节能减排,净化空气质量,让蓝天永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气质量。在乡镇要通过实施秸秆还田、青储育肥、生物能源等技术改变以往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有效改善大气质量。在城区继续巩固烟控区建设成果,切实加强露天烧烤、浴池、餐饮行业的监管,彻底消除燃煤污染;主要街区严格控制交通运输扬尘污染,垃圾清运进行全封密运输;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测,限制尾气高排放,

实现重点企业、行业废气“零排放”;加大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围档隔离、喷水固尘等措施,推行绿色清洁施工,打造清洁高效环保的集中供热体系,减少空气污染源,真正使 “蓝天白云”成为绘就民生幸福的一道风景。

4、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打造宜居环境,让大地常绿。绿化体现生态,美化体现品质。要全面实施绿化、美化行动,以城镇公园化、村庄绿色化、庭院花园化、河道林带化、山区林海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城镇、村庄、庭院、道路、河堤、荒山的绿化力度,提高造林绿化成果,消除绿色盲点,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建设生态、自然、健康的绿色空间。

5、实施清洁村庄、清洁社区行动,让家园更美。乡村清洁、社区整洁是美丽幸福清原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借鉴外地可燃垃圾处理经验,切实加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重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努力打造卫生、整洁、优美、宜居的村容村貌。要不断推进美丽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是把物业管理好,把环境维护好,把文明建设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身体力行,自觉自为,持之以恒,全民动员保护环境,真正做清洁卫士,为美丽幸福家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搭建载体,引领全县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

要以创建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为载体,将建设生态清原作为全面创新的发展模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上下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态势。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清原县生态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生态发展。按照我县生态保护原则、范围和总体目标,对生态安全、生

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宣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部署实施,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有序、高效展开。二是进一步加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以政策激发全县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积极对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增加湿地、水源地保护补偿,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等。要整合资金,打捆投入,扶持生态项目,调动各乡镇及广大群众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的积极性。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理念,将生态保护意识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自主选择生态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子孙。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前所未有的铁腕依法治理环境违法行为。只要各方重视、生态先行、保证投入、全民参与、监管到位,就一定能实现山青水碧、空气清新、环境秀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美好愿景。

第6篇:环境保护大会讲话

在XX市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我市“十一五”环保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任务。刚才,XX局

长通报了全市“十一五”环保工作情况,各县(市)区递交了责任状,特别是省环保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林溪厅长专程来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对我们来讲是一次辅导和提升,大家一定要消化理解,在工作中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环保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现实要求。抓环保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国都在努力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坚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和前提下,最大的矛盾就是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能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需要每个人特别是管理者把这项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省六次党代会提出“两翻番、双倍增、七跃升”,市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第一方阵,实现2000亿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只能靠发展,不发展大环境不允许,百姓不允许。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发展,就得占地、用水、消耗原料,就要有排放。XX有一个优越的环境,产业上主要是装备制造、机械加工,耗水量比较少,污染物排放也比较少。今后在发展中还要坚持这样的方向,我们今年提出发展烟、酒、食、糖和机、油、器、车,发展总部经济,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符合我们的经济条件,传统产业要改造提升,最终目的是提升环境质量。我们一直提出改善XX人居环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就是衡量环境好的标志。XX目前的状况是缺山、少水、林疏、噪音大,今年开展了大树进城活动,上半年在市区栽植12万棵大树,初步解决了林疏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一定要下决心逐步解决。

环境的问题不是局部的问题,是系统整体的问题,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全省对外15个界面,其中XX有5个,出了问题,不仅是XX市的问题,也是吉林省的问题,压力很大。所以,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扎扎实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明确思路,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根本目标,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推进“三化统筹”、“四动并举”、“五城联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强化总量减排约束,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0.98万吨、0.72万吨以内,比2010年分别减少9.21%、12.3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16万吨、6.38万吨以内,比2010年分别减少15.91%、7.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5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5%。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均比2010年下降50%以上。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总量减排,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国务院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也是省政府绩效管理考评的约束性指标,更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要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把总量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防止污染转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继续开辟环保“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服务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淘汰高污染

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全面实施《XX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完成79个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项目。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重点抓好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机动车污染减排,建立健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管理、检测维修和淘汰报废制度,限制高排放

、高污染车辆转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全面提升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

(二)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实现流域水质目标。“十二五”期间,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仍然是国家考核的重点流域,我省6个出省境断面有4个在我市。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对出省境断面水质目标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确定规划项目56个,其中辽河流域规划项目52个,松花江流域规划项目4个,总投资48.73亿元。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资金,切实加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流域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XX、公主岭、梨树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筹建公主岭市范家屯镇、梨树县郭家店镇、铁东区叶赫镇、铁西区平西乡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7.5万吨/日,新增处理水量10.5万吨/日;推进条子河支流小红嘴河综合整治、东辽河支流石岭河综合整治、招苏台河水污染综合防治、伊通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化造纸、化工、玉米深加工等行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建设,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三)着力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做好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当前,XX正在全面推进“五城联创”,建设“两河四岸”、“四园五湖”,进行市区道路改扩建,大力实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目的就是要打造山、水、林、路,做好环境,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营造宜居环境,巩固国家卫生城成果,提高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重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调整燃料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除尘技术改造;控制建筑施工、道路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健全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强化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积极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实施。结合老城区疏理改造,加快重点污染企业退城进区步伐。加快推进南北河四岸改造工程,引水入河,建设水面景观,逐步构建城区循环生态水系。要继续加大市区植树绿化力度,加快湿地项目建设速度。

(四)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市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是集中整治年,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三年大改观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吉林省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见》,严格执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要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已经争取到的101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完善县级政府监管、乡镇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体制,配备乡镇环保助理、村级环保员,负责农业源污染减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122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宣传、环境监测、环境执法“三下乡”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围绕“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提供优良的环境保障。

(五)着力推进执法能力建设,确保环境安全。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相继发生了多起因交通问题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安全问题半点马虎不得。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环境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监测、应急、辐射、信息能力建设,建立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专家库和风险源档案,提高环境预警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以出省界河流环境安全防控为重点,实施环境风险防范工程,建立重点流域风险源三级防控体系。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加强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放射源应用单位的分类管理。加强重污染行业、容易引发污染事故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安全检查,消除污染隐患,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措施,确保完成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一)严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把环保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这次会上,市政府与各地签订了总量减排责任书,各地要将削减指标进一步落实到各排污单位,强化监督考核,细化目标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将环保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对环保工作业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环保目标任务、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强化环境执法。各级环保部门要继续开展好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违法开发或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治理,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责令停产整治。坚决树立环保执法权威,要敢于查案、敢于否决、敢于通报、敢于叫停。各级监察和环保部门要加强配合,严肃查办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追究违法违纪行政责任。进一步健全环境综合监管制度,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大环保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加大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市财政、发改、工信、环保等部门都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投入。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运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社会和民间的资本投入环保领域。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推动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促进环保产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四)提高环境意识。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拓展环保宣传新领域,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环境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关注、支持和监督。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推介环保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公开曝光典型环境违法案件。通过宣传引导,普及环保知识,弘扬环境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为让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7篇:世界环境保护日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激情洋溢,如火如荼的六月,我们迎来了第四十一届世界环境保护日。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全市青年志愿者发言。

当前,环保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动环保事业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也应当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号召全社会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将环保宣传的重点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从感性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吸取环保知识,并升华为自觉行动,为营造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的水绿盐城作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做环境保护的积极倡导者。环境保护,观念先行。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发展舆论氛围,是我们青年志愿者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育自我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倡导环境保护,让每个人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掌握必要的环保知识,锻炼一定的环保技能。

其次,我们要做保护环境的积极参与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积极开展清理垃圾、生态监护、植树造林、护花种草的绿色环保公益活动。

最后,我们要做生态文明的积极推动者。在传播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基础上,着力传播生态文化。广泛开展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态体验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消费观,努力为政府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献计献策,进一步推动东方湿地、水绿盐城的建设,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朋友们,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情和汗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丽的家园和繁荣的盐城贡献我们的青春,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第8篇:局长在环境保护部署会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回顾2011年,成效明显,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2011年,全市环保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促进加快发展振兴,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在全省处于领先。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许多县(市)党政“一把手”经常过问研究部署,切实解决环保部门人员、机构、编制等问题,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有力推动了全市环保工作的扎实开展。一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和建设生态的总体要求,认真牵头推进生态建设,编制了《加快推进建设生态的实施意见》、《市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课题研究报告,保障了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及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及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到76.2%。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初现活力,生态农村、生态农业悄然兴起,涌现出了一批国家及省级生态示范村庄。宁都县赖村乡围足村松山社区,获得了第二届“百佳优美村庄”称号。

4、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质量总体呈稳中有升、不断改善的趋势,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河流的国、省、市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1%,中心城区三个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市)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阶段进展,制定了《市“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市重金属等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大余等县有计划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

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上的地位明显提高、作用显著增强。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我们认识更加清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加强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总量的增加与污染排放量的削减这对关系和矛盾,如何兼顾、处理和平衡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处理得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处理不好,激化矛盾,影响稳定,甚至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如去年福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九江市金源化纤有限公司污染事故,乐平市德兴铜矿企业工业废水污染乐安河事故,今年春节前后广西镉污染事件,都具有借鉴作用。对此,我们要吸取教训,防患未然,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尽最大努力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

【范文网】

第9篇: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发言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为我省推进“十四五”时期美丽XX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美丽XX建设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美丽XX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高水平的美丽XX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美丽XX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0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苦干实干、奋力争先,交出了一份生态高分报表。主要有5个特点:一是注重从政治上把握。坚决落实党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迅速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成为首个签订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的省份。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赋能。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牵引,率先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建立企业“环保码”监管平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全贯通,环境信访连续四年下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环保科技全国领先,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XX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三是构建全域大花园建设格局。持续实施“千万工程”,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把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全省XXX个小城镇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测全国第一,全域美丽正成为XX最鲜明的特征。四是生态环境持续高位改善。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达标;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到94.6%,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首次达到100%;全省近岸海域Ⅰ、Ⅱ类海水比例大幅提升,Ⅳ类和劣Ⅳ类海水比例大幅下降,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XX长江流域45个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93.3%,提前3年完成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任务。五是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充沛。“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升至27.0%、10.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持续优化。

“十四五”时期美丽XX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路径和主要目标

如果说“十三五”时期的美丽XX代表的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美丽XX,那么“十四五”时期的美丽XX则必须代表的是“重要窗口”的美丽XX、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美丽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美丽XX和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美丽XX。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发展阶段美丽XX建设,才能不断擦亮美丽XX建设这张金名片,确保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为目标指引、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结果倒逼、以生态文明大场景分析为过程解构,对美丽XX建设进行系统性重塑,坚持理念、目标、机制、方法、手段“五个先行示范”,构建美丽XX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新时代美丽XX既有形美、又有神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局部美、又有整体美,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既好看、又好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建成诗画XX美丽大花园,让绿色成为XX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

基本路径。一是全领域提升共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生态经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幸福城乡、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美丽治理体系,精准绘好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二是全地域协同共建,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高效协同机制,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构建纵横贯通、严格严密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三是全要素美丽共享,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天蓝地净水清无废的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建设全省域美丽大花园。四是全过程管控共治,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夯实美丽XX生态屏障,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加快从“事”向“制度”“治理”“智慧”转变。五是全方位塑造共融,持续实施“千万工程”,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美丽城市,不断提升美丽XX建设的内在美和融合度,塑造多元立体的全省美丽大花园新格局。

2021年美丽XX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

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坚持控源、扩容两手发力,下定决心、实干苦干,切实解决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一要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落实好“河长制”,深入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提高水质改善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全方位保障饮用水安全。二要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以“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统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协同推动NOx与VOCs减排,大力实施PM2.5和O3“双控双减”,确保空气质量领先长三角。三要打造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净土家园。加快构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体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四要全面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闭环监管,加快建立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运体系,全面推行垃圾革命,巩固提升生活垃圾零填埋、零增长成效。五要强势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2021年年底前,要率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全面落实治塑工作要求,推动一次性塑料制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的农贸市场全面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全省35%的大型商场创建成绿色商场。普遍推行科学适用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努力把塑料污染治理打造成美丽XX的亮点品牌。

率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对于这项工作,要早部署、早落实,争取在全国率先打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第一枪。一要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要组织编制全省“6+1”领域碳达峰方案,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GDP碳排放和能耗下降任务。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4个指标,科学分析、摸清底数,制定完善政策举措。协同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领域的达峰行动,打造多层级低碳发展试点体系,有序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率先达峰。二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绿色转型。大力宣传绿色知识和行为规范,推动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进企业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提高重点领域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继续深化绿色系列建设工程。三要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撑。深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碳监测、碳捕集、碳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形成更多低碳技术新成果。

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聚焦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突出矛盾,推动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一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开展八大水系水生态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编制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六大森林”建设、海岸带保护与整治修复等,实现生态系统扩容提质。二要严守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等生态保护红线。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借鉴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经验,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把生态红线保护工作一抓到底,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三要加强海污陆治、水岸同治。健全陆海统筹机制,开展城镇、工业、滨海等空间协同治理,加强海岸线保护与整治修复,全面推进已批备案的围填海历史遗留区域生态修复工作,提升近岸海域水质稳定性。四要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坚定不移护住青山,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管护,给野生动物更多的栖身家园。

建立健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强化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制度导向,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推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一要健全清单化调度推进制度。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照确定的整改目标、整改时限,严格落实执行调度对接、通报督办、明查暗访、验收销号、约谈追责的工作闭环,确保问题尽快整改“清零”。同时,鼓励各地举一反三,主动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二要健全“回头看”滚动排查、跟踪督办机制。完善落实日常检查和“回头看”制度机制,对整改完成的问题要常态化排查、不定期巡查,切实巩固和提升整改成效,防止问题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三要健全问题发现处置快速响应机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对环保问题切实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事拖大。四要扎实做好省级环保督察。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要重点督察、专项督察,一体推进中央和省级督察任务落地、整改到位,避免督察整改碎片化。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加快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要加快打造美丽XX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以“实用、管用、体现特色”为目标,全面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并系统重构,集成美丽XX建设各领域数字和平台系统,建设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深化碧水行动、“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转移处置服务一件事等具有重大标志性成果的应用场景,全面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美丽XX建设业务的深度融合。二要加快健全智能化管控手段。加强信息化手段,加快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加快部署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治理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提升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快速处理的美丽XX智慧治理能力。三要推进生态环境数字治理立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出台专门政策文件,为建设美丽XX提供法规制度保障,切实解决“登高者先缺氧”的困境。四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加快探索生态价值提升和转换的实现路径,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探索形成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深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内部化。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美丽XX建设是一项整体大美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一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准入和用途转用制度,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二要做强美丽城市圈。2021年起,每年要选择若干个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建设,打造一批整体风貌协调、地域文化突出、空间体验丰富、功能活力十足的城市风貌提升示范区,并形成开发整治的建设管理范式。做好做优城市宏观顶层设计,加快杭绍甬、甬舟、嘉湖一体化和衢丽花园城市群发展,对标国际生态城市,开展城市有机更新。三要组团化打造美丽风景线。发挥各市、县(市、区)的积极性,打造山区、平原、水乡、海滨等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组团,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塑造具有浙味特色的乡村建筑风格和整体风貌。四要全力推动违法建筑治理迭代升级。以“无违建”争先创优和“无违建”指数评价为抓手,坚决遏制新增违建,确保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今年年底之前坚决处置到位。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和集约节约用地,提高依法治违的能力,让不能违、不敢违、不想违的思想扎根在XX大地。各县(市、区)在提升城乡风貌时,都要注意打造一个高铁(高速)门户、一条迎宾大道、一个中心商务区、一条城市绿道、一个城市规划馆、一个市民中心、一个城市公园、一个特色小镇等地标。

加强党对美丽XX建设的领导,着力形成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

全面加强党对美丽XX建设的领导,把推进美丽XX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重点要健全“五组链条”。

健全科学决策、逻辑严密、适度前瞻的政策链。强化省美丽XX建设领导小组把方向、统全局、定政策、抓落实的能力,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健全“开门决策”机制,建立专班运作机制。统筹整合利用各类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激励保障力度,鼓励各市、县(市、区)因地制宜找准具体工作的突破口、创造探索美丽建设的做法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XX的浓厚氛围。

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追责问责的责任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完善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保工作责任体系,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行失职追责和损害担责。

健全分工明晰、创新管用、高效协同的执行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XX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及责任清单要求,结合自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制定本地本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不断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督链。落实“三线一单”,加快构建源头严防工作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环境信用监管模式,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的问题发现查处体系。

健全导向鲜明、奖惩分明、激励担当的评价链。以开展“八八战略”实施年度综合评估工作为契机,研究完善美丽XX建设评价办法,科学设置美丽XX建设的各方面特征及其指标,细化完善美丽XX建设考核细则,定期开展综合评价,对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省级督查督办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小学六一节目欢快串词下一篇:建筑市场专项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