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与记忆探幽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趣浓劳轻, 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才会有源头活水。化学课是初中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 要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记忆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 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 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转变以前“要我学习”为现在的“我要学习”, 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序言时, 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我先避开书本, 做了几个趣味实验, “空杯生牛奶”, “小纸花变色”, “魔棒点灯”, “点燃混合氢气的爆炸”, “白纸变黑字”等。学生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接着我告诉他们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从今天开始, 我们到奇趣无穷的化学王国里探索吧。”然后引出新课内容, 这样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效果当然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自觉深入探究学习。教学中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 记忆深刻。比如讲氢气的鉴别时, 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 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 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氢气的方法。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 我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 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 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作了铺垫。

2 学以致用, 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化学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记忆。比如, 讲了酸性、碱性之后, 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 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 指导学生鉴别羊毛衫的真假。第七章酸碱盐的应用中, 有一段文字叙述有人把工业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 多次发生中毒事件, 有的教师认为这不是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随便看看书就行了, 殊不知有不少学生学了后, 对火腿肠包装上配料栏中的亚硝酸钠一无所知, 不知道亚硝酸钠是防腐剂, 是有毒物质, 过量食用会中毒。学生学习这一章时, 我加以点拨指导, 这样处理就不会培养出理论脱离实际的书呆子了。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 只要学以致用, 就能提高学生素质, 让化学为生活服务, 提高生活质量。

3 趣味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 初三学生学化学刚进门, 要记要背的东西特别多, 初三学生课业负担重, 时间紧, 记忆是一门苦差事, 能不能将枯燥无味的艰苦记忆变成有趣有吸引力、让人感到愉悦的一种记忆呢?教学实践中, 我看是能的。比如, 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是学生学习化学时遇到的第一道门槛, 若迈不过, 将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隐患, 特别是对化学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进一步学习, 会寸步难行。在记忆元素符号时, 利用音、形趣味记忆, 如钠元素符号N, 可利用它与拼音相似;氟元素符号F与拼音中的发音相似等。在讲铁元素符号时, 运用下面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有一商人经营铁锅, 当时受洋货冲击销路很不好, 他苦思冥想, 终于来了灵感, 将招牌中的“铁耳锅”改为“F耳锅”, 人们一看“F”这一符号是洋文, 以为这锅是进口货, 价格也不高, 没过几天, 店里的铁锅被抢购一空。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铁的元素符号, 而且还能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章, 要求学生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并能利用金属的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上, 记住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十分重要, 学生在记忆过程中, 往往是今天记住了, 过几天就忘了。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这一顺序表, 引导他们将其分为三组, 并根据元素名称的谐音, 构成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学生就容易记住了。具体方法如下:钾钙 (一位潇洒的帅小伙子) 钠 (纳又为娶的意思) 镁铝 (美女) , 锌铁 (美女的父亲) 锡 (失) 铅氢 (千金, 指小姐) , 铜汞 (媒人) 银 (赢得了) 铂金 (百两黄金) 。这样归纳后, 学生很快根据故事情节记住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在以后的运用中能迅速从头脑里调出这一顺序表, 并很难忘掉。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时, 归纳出“前置后”的规律, 并联系工作、生活实际,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稍不留神, 就很容易被“置换”掉。教育学生要不断进取, 始终保持在“前”, 而不落“后”。

过滤这一操作是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出现的, 是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这一操作的难点是仪器的组装,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 我把过滤的注意事项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沿低于漏斗内壁, 液面低于漏斗边沿;“三靠”:烧杯靠在玻璃棒上, 玻璃棒的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上, 漏斗的下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

在教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 学生对酸碱指示剂遇酸或遇碱变色现象很容易混淆, 我将其归纳为:酚酞是一颗红心 (它只遇碱变红色) , 而石蕊是变色龙 (它遇酸变红色, 遇碱变蓝色) , 诸如此类, 可谓永不忘却。

趣味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不改变教学设备和经济投入的前提下, 不改变教师原来教学模式, 教师只要在自己的教学中随时应用, 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记忆方法非常奏效。

4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具有其它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 如动感强, 视听效果好, 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微观世界宏观化, 复杂的过程具体化。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络资源, 给我们师生开启了另一片教学新天地,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到相关的化学知识, 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对学到的化学知识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网络上更多的是学生易看懂且感兴趣的资源, 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记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从实验、服务生活、趣味记忆以及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方面分析了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实验

上一篇:国内纤维艺术发展漫谈下一篇:6S管理模式在铁路交通创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