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八上单元测试

2023-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历史八上单元测试

部编历史八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复习)

第一单元课堂小测(复习)

1、现在通用公元纪年,在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五四爱国运动后

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

A.三大战役

B.解放南京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5、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中揭示了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

)

A、圆明园浩劫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开国大典

8、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0.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1952年,中国的农民由于获得土地而喜悦,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

A、土地改革

B、土地革命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

1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

)上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15、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16、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改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7、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8、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阅读图文材料:

图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画“√”,否则画“×”。

(1)图一中的建筑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修建的。(

)

(2)修建图一建筑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

(3)参加图二战争的中国军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4)台儿庄战役是图二战争中著名战役。(

)

(5)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

20、识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2篇: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姓名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历史上开始设“丞相”与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分别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汉武帝、明成祖 C.秦始皇、雍正帝

D.汉武帝、乾隆帝

2.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几经变革。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设东厂

B.废丞相设三司

C.建立锦衣卫

D.设六部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右图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

) 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

6.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7.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

) 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

8.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9.小明在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 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1653年顺治册封“**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2.有“红毛城”之称的赤崁楼是我国台湾省高雄市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右图为赤崁楼一侧表现郑成功当年接受荷兰人投降的雕塑。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

A.1624年

B.1660年 C.1662年

D.1684年

13.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14.戏曲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昆曲的出现。昆曲在明朝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尚任

B.马致远

C.洪昇

D.汤显祖

1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过描写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封建家族的衰败历程来揭示中国近代前夜危机和封建社会没落的文学作品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7.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这种凶暴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东厂的设置

B.丞相的废除

C.文字狱兴起

D.军机处的设置

18.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农主义”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9.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壮举?该壮举始于哪年?(3分)

(2)图一人物的壮举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3)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

(4)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在反侵略方面有什么重大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5分)

22.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材料二: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材料三:五世**朝见顺治帝(右图)

(1)材料一中“康熙二十二年”是哪年?“讨平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分)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五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封号是什么?(3分)

(4)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有所抬头。面对分裂祖国的行径,你最想说什么?(3分)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14分)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①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②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③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筑的万里长城。

(1)栏目一的三段材料分别是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三项建筑?(3分)

【栏目二】辉煌的文学艺术 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2)“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它”作何评价?(4分)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三幅图片中人物的代表性著作。(3分)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4分)

24.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明朝、清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

(2)为进一步强化皇权,明朝废除哪个中央官职?清朝在中央增设什么机构?始于哪位皇帝?(3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清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共同危害?(4分)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3分)

第3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是在( ) A.1世纪 B.2世纪 C.3世纪 D.5世纪

2.大化改新中规定,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它属于什么方面的改革措施?( ) A.政治

B.思想

C.文化

D.经济

3.历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 ) A.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奴隶制共和国 D.资本主义制度

4.某人于7世纪末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很多部民在贵族的庄园里劳动 B.地方由中央派官治理 C.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D.很多人从中国长安留学归来

5.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武士集团的出现 6.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参与皇室斗争 B.保卫天皇 C.保护自己的庄园 D.为国家提供兵役服务

7.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 ) 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8.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并见证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9.下列关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B.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 C.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D.62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0.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 A.古印度人 B.古埃及人 C.古巴比伦人 D.阿拉伯人

11.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心强。他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并使之弃恶从善。该故事出自( ) A.《荷马史诗》 B.《汉谟拉比法典》 C.《医典》 D.《天方夜谭》

12.某班举办“阿拉伯文化”主题班会。下列素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巴格达“智慧宫” B.阿拉伯数字 C.《医学集成》 D.《查士丁尼法典》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读图,回答问题。(11分)

图A 盛甲武士

图B 镰仓幕府开府将军源赖朝

(1)读图A回答,地方豪强组建武士集团,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2分)

(2)读图B回答,镰仓幕府有何特权?幕府首领、天皇、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6分)

(3)镰仓幕府的建立有何影响?(3分)

14.某中学九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阿拉伯帝国”时,老师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是穆斯塔法·阿卡德导演的经典名作,《时代》周刊把它评为20世纪百大佳片之一。

故事简介:7世纪的麦加,穆罕默德与城市的强权者们斗争着,他揭露他们的专横,以及他们造成的弊病:奴隶制、暴力、酗酒。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们鼓励人们忘却旧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他们的对手毫不犹豫地迫害并折磨他们的近亲。然而,和平的穆斯林明白,该为尊重自己的正义而奋战…..

(1)电影《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反映了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统一的相关史实,请写出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人物。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标志是什么?(6分)

(2)想一想,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什么关系?(3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这种一神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科里希特贵族把那些属于自己管辖权内的穆斯林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离开麦加,到某地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材料三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装备起来,并为出征准备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后来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时的遭遇怎样?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这样对待穆斯林?(4分)

(2)材料二穆罕默德离开麦加外出传教,后来在什么地方建立了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掌握这个公社的一切大权,这个公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穆罕默德及信徒“想要的结果”是什么?(4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材料二 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在经济上,围绕土地和部民实行了全方位改革。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后有何变化?封君和封臣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哪一改革?简述这一改革经济方面的举措。(6分)

(3)材料三记载了哪国的哪一改革?概括材料三的改革举措。(4分)

(4)上述三国改革在影响上有何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大化改新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故A项错误。

5.B 6.C 7.D 8.B 9.D 10.A 11.D 12.D 13.(1)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2)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幕府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4.(1)7世纪初。穆罕默德。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伊斯兰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从而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15.(1)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或遭到监禁)。原因:伊斯兰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

(2)麦地那。影响: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关键事件:630年占领麦加。“想要的结果”:麦加贵族承认了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统一国家建立起来。

16.(1)改革前,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改革后,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2)日本大化改新。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4)都确立了以土地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或都建立了封建制度的国家)。

第4篇:八上五单元测试答案

济川中学初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答案

1、曳

潋滟

2、A

3、D

4、A

5、 ①非志无以成学

②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烟笼寒水月笼沙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1)从事写作(文学创作)(2分)。这段话体现了主人公乐观的性格,表明他已从过去的伤病(绝望;精神危机)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4分)

(2)C

E

7、 ⑴示例:走进汉字世界,感受文化魅力(标语必须体现主题)

⑵随着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广泛使用,“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⑶首先要感谢大家,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鼓励,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觉得参加这个比赛真的很有意义,它带领我们重温了汉字的美好,熟悉了汉字的历史和意义。我希望我们一起重视起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学好汉字,写好汉字。

8、⑴追

(纳凉时)悠闲自在

(2)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9、(1)①穿着布袍

②曾经

③买

④打开

(2)D

10、今 /其 行 装/ 盛

11、(1)(海瑞)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2)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劳动不怕吃苦。

12、生活节俭,清廉,不畏权势,为人刚正

13、①说明传统光源的缺陷,引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②作为发光二极管的比较对象,突出发光二极管的特点、优势。

14、A:发光二极管照明的优点(或特点) B:发光二极管的功用及影响

15、B

16、①把挂着的小布猴放在座位上;②让司机把车开慢点,免得撞死小虫子;③ 把快要晒死的蚯蚓放到草地里去。

17、(1)动词“蹭”既表现了叶子到司机跟前请求司机时的犹豫、害怕、小心等复杂心理,又表现出她的乖巧懂事。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对小生命的同情和怜爱,表达了叶子纯真善良的心地。

18、热爱生活,但缺少慈悲心怀的“我们”既烘托出叶子的童真可爱,突出其对一切生命的关爱之心,又反映出成人慈悲之心的缺失。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深化文章的主题。

19、同:都表达了对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关爱、怜悯、敬畏之心,弘扬了人性的至真至善。

异:链接材料抒发了作者对“愚氓”灭美的无奈、痛心,呼吁社会群体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维护美的决心。

本文结尾抒发了作者对怀有大慈大悲“佛心”的叶子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也要像叶子这样拥有一颗慈悲“佛心”的虔诚心愿。

【诗歌译文】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诗歌赏析】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2]”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 【文言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中举人,代理南平县教谕。(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巡察所辖各地,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第5篇:部编本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

——部编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上)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教法学法:

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单; 2.单元过关作业; 3.教学课件;

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落实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

3课时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单元整理课

1课时

1 文本拓展读写课

2课时

口语交际指导课

2课时 合计

1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

一、课型理解

1、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每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三个学习任务,基本模式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2、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

——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一般情况下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习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显性化,并固定为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同时,教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以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中设计的学习活动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能力为指归的原则,一般不需要学生为组织活动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

重视知识学习,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概念、结论、命题等陈述性知识分散布置在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处,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新闻常识: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2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 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

“五个 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 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 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 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6.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 2.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流程】

一、开宗明义,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令人耳目一新。

1. 任务一阅读新闻: 通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3 2.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采访新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3、任务三新闻写作: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整理编辑成册。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太水比赛冠军。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 5.《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自主预习,积累字词。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 形容看见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恍然醒悟。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 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镌刻:雕刻。

4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四、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1、阅读《消息二则》,找出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并比较二则新闻的不同点。

2、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试分析“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3、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明确新闻特写的写法和特点。

4、阅读《一着惊海天》,了解通讯的体裁特征,并与《“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比较阅读,找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法。

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试着从消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二则新闻的异同点。

5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二、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3.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句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洁而具有气势,

三、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6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比较阅读: ——归纳前两则消息的相同点:

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

2、作者相同,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都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更大胜利。

4、主旨相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表彰,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的是渡江战役。

6、写法相同,都巧用对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神勇。

比较前两则消息的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在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消息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第四段。

结语:第三段。

2、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三、精读文本 分析结构

1、说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

——醒目,简明,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包括通信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突出了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

3、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

——明确了诺贝尔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

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代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四、学生小结 完成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体裁的特征。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写法和特点,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别。

【教学流程】

一、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概括事件内容,感受写法特征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的事实。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她跳水动作的“妙极”。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 8 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3、什么是新闻特写,与消息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且现场感强。

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因此,新闻特写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二、学习《一着惊海天》

1、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依次记叙了哪些内容?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主要叙写了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2、比较通讯与消息有哪些区别。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则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

(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3、作者能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你觉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①很有价值感:舰载战斗机着舰是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并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9 ②很有层次感:ɑ.叙事完整,铺排有序;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③很有美感:ɑ.动态美,对海天环境的全景描写,具有宏观上的壮美;对着舰细微动作的描写具备了微观上的细节之美;b.情感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官兵的家国情怀;c.语言美,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比较阅读:

1、通讯的三个显著特征: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比较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异同点。

——相同点: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还有文学性(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特写着重描写精彩片段,通讯要求交代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

四、学生小结 归纳文体知识。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线索,选取新闻事实的新闻敏感。

2、学会新闻采访技巧,练习采访提纲,为新闻写作做准备。

3、关注社会生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信息,分享资讯。

【教学流程】 什么是新闻采访

——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

四、采访前的4点准备:

10 ——1. 确定采访目的: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想让读者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 确定采访人选: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 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 认真设计问题: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五、采访时的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4. 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5. 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6. 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7. 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8. 将完成的采访稿寄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9. 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六、采访示例分享P13页

七、布置采访任务,并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提纲。

八、分享采访作业,评比出优秀的采访提纲和素材。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特点,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

2、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学习多种形式的新闻。

3、学会通过新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时代风貌。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一)新闻常识

1、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3、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4、“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消息的核心内容放在导语中先讲然后逐次递减安排。

(二)学列标题

1、回顾本单元新闻标题,归纳标题特征。 (1)标题要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2)标题要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消息标题还要能吸引读者。

2、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3、标题的四种形式: (1) 主题式 (2) 主题加肩题式 (3) 主题加副题式

(4)完全式(主题加肩题、副题)

(三)学写导语

1、指导学生朗读课本上四篇消息的导语分析导语的特点。

2、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消息标题的扩充。

3、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二、文题展示

1、必做任务;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

2、自选任务:新闻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花絮。

3、拓展任务: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合本组或全班同学的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成报纸,或制作成新闻网页。

三、写法指导

1.根据课本“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搜集相关资料,尝试写作。

2.所选取的报道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意义。 3.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是,一用事实说话,二文字应简洁扼要,三层次要清晰。 4. 消息受篇幅时效性的限制,往往无法进行,更为详尽深入的报道,若想全面展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新闻体裁。

5. 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要突出重点,规范语言,图文配合,美化版面。

四、佳作欣赏 附:板书设计

第6篇:部编版八上历史难点: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一、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国际:

(1)政治背景: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2)经济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3)思想条件:受启蒙运动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国内:

(1)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失败,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将学习的对象转为日本。

(2)经济基础:洋务运动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无变法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严复的进步思想宣传,为变法奠定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进步政治团体的成立(如保国会),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4、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5、侧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君主立宪制。

6、序幕:公车上书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时间、地点:1895年,在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从此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宣传变法:

(1)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

(2)组织强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定期集会讲演。

(3)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8、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国家富强。

代表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

内容:

(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国防建设。

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

结果:

(1)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

(2)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失败原因:改革派没有掌握实权;封建顽固派实力强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等。

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直接原因: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4)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变法措施上的冒进和激进。

教训启示:

(1)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改革是艰巨的、复杂的;

(3)要学习谭嗣同,要有为改革的正义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辛亥革命又称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人物:孙武等

4、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5、名称的来历: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6、结果: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之时。

②目的相同,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领导。

④结果相同,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⑤失败原因相同,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完全失败,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其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上一篇:闽江学院校徽校标下一篇:seo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