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发展阶段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纪录片发展阶段

试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瓶颈进行考察,分析国外成熟经验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 产业化 发展策略

一、目前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格局和面临的问题

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角度对纪录片产业化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作出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频道积极响应。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成为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纪录片频道。其次,各地纪录片频道也相应增加纪实频道,并且有的地方频道互相联合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比如在2010年年初,辽宁北方频道开播,在同一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将《档案》全栏目输入辽宁北方频道。总体来说,各电视频道都意识到了纪录片可能带来的市场,争相发展。然而,纪录片与同期生产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比较起来,所占比重较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1、纪录片产业战略导向和重点不明确

“世界各国发展实践表明,在梳理一国产业现状和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并为此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措施,能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①虽然我国在2010年10月出台了纪录片发展的相关意见,但是过于笼统和粗略,没有针对性。在实践中,纪录片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长期以来,中国媒介机构由政府主导,深深地打上了政府垄断的烙印。这导致了“媒介业在其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的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权力意志盛行等种种问题。”②因而使得纪录片产业化运作难以实行,在人才引进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阻力也不少。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纪录片行业可持续发展。

2、市场机制难以形成

当前,国产纪录片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地方台和国有电影制片厂;门户网站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中虽然现在也在进行尝试,但是担心没有市场,在纪录片方面的投资仍然不够。这些生产活动的分散难以融合成统一的规模。市场化要求统一标准,然而我国国产的纪录片一直是“自产自销”,在视听、时长等细节方面仍然不能形成统一的格式与国际接轨,使得中国许多比较优秀的纪录片在参加国际影视展览时候被拒。

纪录片既然要产业化,就离不开市场,要想打开市场,就要有丰富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支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纪录片产业缺乏精确的调查数据,中国的文化产业没有像政治经济那样有独立的部门进行相关调查和数据统计。目前各频道决定节目生存与否主要依靠收视率的调查,评价模式单一,缺乏全面的产业数据。产业发展的数据缺失,政府部门就难以对纪录片行业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制定的政策的针对性就薄弱。由于精确数据的缺乏和评价模式的单一,传播媒介的播出计划就无法真正按照市场的供需情况安排,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无法确定投资重点。如此一来,传播媒介按照粗略数据制定播出计划,收视率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盈利就无从谈起,再次投资就有风险。如此多次重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纪录片发展障碍重重,产业化实现也举步维艰。

二、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策略

智利知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具有传播文化、文明的作用。优秀纪录片可以提升一国形象。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的时代,纪录片产业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加快纪录片产业化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1、制定产业化战略目标和导向,引导纪录片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美国、日本等国家纪录片发展的经验和实践来看,政府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处于主导地位,引导纪录片向特定的目标发展。而我国纪录片还未形成系统的发展战略,是分散的状态,不能与已经成型的影视剧和动画行业相比。对此,政府应该加快步伐,明确纪录片产业战略导向,落实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链条,制定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纪录片制作行为,改进管理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培养,引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打造品牌,细化纪录片分类,寻找相通性,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从品牌产品跨越到品牌企业,再从品牌企业跨越到品牌经济,这是目前国内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完整流程。如果用这个流程来衡量现有的纪录片频道,频道尚处于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品牌。”③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纪录片发展得相当成熟,比如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以及日本的NHK、英国的BBC生产的纪录片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些频道的成功是因为在发展初期就注重“品牌效应”,在内容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打造自身个性化的特点,各具特色,形成“国际名牌”。而中国的纪录片产业并没有“品牌”,纪录片的生产“基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地方电视台,却并没有固定的纪录片节目形态。虽然近几年也不断推出一些优秀纪录片,比如《故宫100》、《舌尖上的中国》、《新丝绸之路》等,在国内和国际上也赢得了一些赞誉,但是大部分纪录片都是一枝独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人都只知道纪录片,但是不清楚纪录片背后的制作团队、谁生产的。因为没有打上品牌标签,所以尽管出现了优秀作品,也难以带来品牌效应。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将纪录片看成“冷门”产业,认为纪录片的观众过于狭窄而难以吸引人群、带来广告收入。近几年的一些纪录片节目打破了这种陈旧的观点,使人们重新考虑纪录片商业盈利模式。上海纪实频道短短几年推出了《档案》、《风言烽语》等20个栏目,尤其是《档案》被50多家电视台购买,受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受众的关注,一年的销售额也接近300万元。《档案》改变了纪录片一贯给人不赚钱、不盈利的印象。《档案》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当下的纪录片作品以历史、地理和科技为主,题材单一,说教性强。而现在的行业竞争激烈,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压力大,观众在紧张工作一天后希望能欣赏一些轻松、愉快的节目。这并不是观众整体素质下降,而是人的本能的需求。Discovery探索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副总裁罗柏鸿这样阐述:“大家看电视,大部分时间是为了娱乐。所以节目里娱乐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尽管你是教育科技节目,你也必须做到教育娱乐并重,你才会有观众。”

“供应创造需求”。既然纪录片可以传播文化,又可以融入娱乐元素,那么纪录片的市场就会拓宽很多。一部纪录片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主要看纪录片反映的内容和受众是否有“相通性”。现在的纪录片受众主要是高知分子,很多纪实频道推出的作品也大多基于这种类型的观众。上海纪实频道定位是中年男性观众群,他们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结构较高。除了按照观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划分以外,还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划分。比如纪实频道可以推出针对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等的纪录片作品,还可以按照每一种受众的特点融入轻松、严肃等多元化元素。辽宁北方频道的节目设计强调“娱乐”特性,寓教于乐,以叙述故事的手段征服观众。

同时,受众还有地域之分。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而且地方风俗也不尽相同,多姿多彩。各地方纪实频道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录片。

除了在国内打开市场,中国纪录片还要走向国际。这同样需要寻找与世界观众的“相通性”。“尽管不同国家与地区制作的电视纪录片风格各异,但在题材的选择和节目的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律。”④人类总是有共同关心的题材,比如人文、社会改革和环境保护等等。中国有很多反映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变迁的片子,比如《中华文明》、《秦始皇》等等,这些题材的片子对于国际受众来讲,展现了一个与他们不同的文化,而带给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启迪。但如果仅仅面向高文化水平的受众,国际市场同样过于狭窄。“相通性”就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个办法。每个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在不同中找出相同之处,通过对比手法来制作纪录片,也未尝不可。国产纪录片可以先集中力量在亚洲谋求市场。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在古代深受中国的文化影响,在人与家人、人与他人和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有共同点,在宗教、语言、服装等方面也有高度相似性。所以目前在中国,韩剧、日剧吸引着一大批老少观众,甚至观众在职业、文化水平上也无太大差别。国产纪录片可以针对各国不同的文化创作专题化、类型化的作品。比如针对泰国,可以从宗教入手。佛教在两国都有着悠长的历史,有着众多的信徒,那么中国就可以拍摄中国的佛教发展史、佛教在中国当前的状况、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高僧等,还可以将这些方面与泰国的佛教状况对比。通过宗教上的相似性,增进两国人民心理上的认同感,同时又打开了泰国市场,一举多得。

3、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统计水平

欧美国家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制定了详细的标准手册,包括题材类型、节目样式、时长标准等,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国产纪录片由于缺乏和国际交流的经验,对行业规范并不熟知,导致国产纪录片难以“走出去”。基于此,我国纪录片行业必须加快调查研究,制定国产纪录片行业标准,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

在受众调查上,要细致、全面,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统计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使政府部门对纪录片行业有全局的把握,这样传播媒体也就可以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制定创作计划和播出计划,吸引投资,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①方德运,《我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难点及对策》[J].《电视研究》,2011(9)

②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J].《现代传播》,2010(1)

③张同道、赵蓉,《2010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J].《电视研究》,2011(6)

④周利民,《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化国际化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7(5)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

责编:叶水茂

作者:封采 赵迪

第2篇: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摘要】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本文综合1958年纪录片出现以来中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活需求及习惯的变更以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本文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平民化时期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又能反作用于社会,为满足国家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社会学;纪录片分期;纪录片社会作用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的山东高校影视教育改革”(课题编号:YJ201811107);2019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融媒体时代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9SDJ046)的阶段性成果。

媒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顺应人类社会需求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变革的,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内容,其形式与内容的变迁都与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纪录片也以其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纪录片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影响纪录片主题及内容的把握,并通过纪录片形成话语影响舆论秩序。依据福柯提出的媒介与规训的关系,媒介往往通过传播特定立场的话语,建构虚拟的真实而运作,媒介再现特殊观念和意向,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媒介被认為是能够施展话语或意识形态的力量,受众依据媒介所传递的“真相”对世界发生的时间进行判断,媒介也协助人们建立关于世界的常识,同时也协助建构人们的认同和趣味。①而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正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话语的表现形态。政治话语以记录事实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真实的话语形态增强媒介的说服性,从而起到维护政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治稳定的目的。

在我国,政治运动及文化政策也对纪录片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纪录片出现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纪录片政治宣传目的极强;改革开放以后,纪录片创作题材开始有所开拓,但纪录片的创作依然是在我国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文化政策开始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加大对重点选题作品的扶持力度,这对纪录片的创作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使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类纪录片的数量大幅增多,而创作者们也开始更为深入地创作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并更为积极投身于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方法中。

(二)文化因素

一个地域的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到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对纪录片最为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纪录片题材内容的表现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范围,同时也深化了纪录片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根植入每一位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灵魂中,深入到其创作的每一部纪录片中,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注重对“人”的关注,反映到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就表现为对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偏好以及对我国各类纪录片中“人”的真善美的真实记录。

而在形式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纪录片往往节奏缓慢、叙事故事线直观明确。像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集,按照肉类、谷物、山珍、水产类食材四条主线讲述在中国土地上传统的中国人制作食物的方法,并采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同西方同类食材的制作方法进行比照,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类生活的不同影响。

(三)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作为纪录片创作的物质保证,促使纪录片创作产业化,改变了纪录片的目的结构,刺激了纪录片生产规模,但同时也促使纪录片创作机构优胜劣汰。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创作与发行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相比其他文化产品,一部纪录片的投入较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拍摄,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也市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逐步缩减,纪录片创作资金的筹集逐渐多元化、自筹化,因此,资金因素也成为影响甚至决定纪录片能否完成制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创作者在追求一部纪录片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更多地考虑其可获得的经济效益。《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近7%。同时,从纪录片研究报告课题组十年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长,产业规模十年间增长了12倍。其中,民营公司2018年投入累计超8亿元,同比增长10.59%。央视播出量和首播节目量均相对稳定,地方台减少相对明显。这些数据体现了经济因素不仅影响到我国纪录片生产的整体规模,也影响到纪录片创作机构的结构,使更多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主流媒体与市场主体成为纪录片生产的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记录此质量的进步。

(四)技术因素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拓展了纪录片记录的范围,从最开始的固定机位、固定长镜头的记录,到超广角镜头及航拍技术的运用,使纪录片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我们所在的星球波澜壮阔的地理环境;而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纪录片也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纪录片一方面在展现着我们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一方面又深入到物质内部,去探索物质更为细致的变化。特别是在2018年热播的《风味人间》中,纪录片多次通过显微摄影记录食物内部结构的变化来阐释食物味道变化的科学道理。

除此之外,媒介形式的变更。也改变了纪录片原来的面貌,变换了纪录片的承载平台,丰富了人们的观看渠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度电视台纪录片年度总投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4.2%,但在行业总投入的占比不到一半(48%),这是10年来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新媒体总投与约11亿元,同比增长83%,占比24%,产值占比19%,痘疮历史新高。②由此我们发现,技术的进步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及镜头形式,还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规模,在此背景下,纪录片的形式也日益新媒体化,微型纪录片、IP系列纪录片应运而生。

二、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纪录片分期

(一)1958-1977年,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这一阶段从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开始。而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为1966年播出的《收租院》,它在6分钟的时间内充分展现了新社会劳动人民同旧社会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国民经济初步发展相对落后。人们更多地是关注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因此,在纪录片领域,人们更多关注的也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各类政治事件及活动,其选题与内容主要是选择那个时代具有群体代表性的普通人民的革命生活,宣传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这一阶段的纪录片采用胶片拍摄,画面内容单一,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初期探索阶段。

纪录片的作用也是更倾向于政治宣传的目的,起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宣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1978-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带来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春天,使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纪录片的题材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宏大地理题材的系列纪录片,这类纪录片重视对我国壮美的河山进行展现,大远景镜头运用较多,解说词文学性较强,且在整个纪录片创作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且中外合拍的制作方式开始出现。

这一阶段的纪录片最具代表性的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望长城》,三部典型纪录片都是以我国的大好河山为表现对象,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富强及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

(三)1993-2011年:信息化语境下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反映到纪录片领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重心从之前的宏大地理题材转为平民化的视角,纪录片开始在创作中关注典型“人”的展现,特别是选择典型环境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个人为重点记录对象,侧重对个人生活面貌及内心诉求及思想的展现。而在形式方面,纪录片同期声运用增多,纪实性得到重视,叙事结构也更为多元化。

这一阶段比较典型的纪录片有《幼儿园》《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这几部纪录片都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环境,三部纪录片分别以幼儿园幼儿、沙化土地区域生活的典型农民、大兴安岭深林中游牧民族鄂伦春人中的典型牧民为表现对象,着重纪录了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这样的话语结构。

(四)2012-2018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越发丰富,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对影视节目的需求空前提高,纪录片创作的题材选择也逐渐脱离了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范畴,而是开始选择更为广泛的涉及到更大群体的大众化的民俗题材为记录对象,以更为轻松娱乐的口吻向大众展示中国的文化,文化成为这一阶段纪录片主题的重心。在形式方面,这一阶段的纪录片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伴随新媒体的盛行,微型系列纪录片开始得到人们的青睐,并呈现出成系列的季播规模;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及技术手段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平行蒙太奇、碎片式剪辑手法及显微摄影的运用都使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呈现出新的面貌。

(五)2018年至今:新时代政治语境下的全息化纪录片时期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如此的境遇之下,国家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结合2018年年初第十二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的“四全媒体”,我国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纪录片创作新阶段,我国纪录片创作将在秉持“内容为王”理念的同时,将讲好中国故事与新媒体境遇下的“5G+4K+AI”新技术相结合,强化受众意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开拓UGC内容,丰富纪实片形式与播放渠道,使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的4D维度中发挥全效功能。

三、小结

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发展历程必然受到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纪录片又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的种种因素。反映到政治上,纪录片可以发挥政治宣传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其视听语言与话语结构塑造国家形象;而反映到经济领域,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带动了IP纪录片相关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制作方及各种媒体播放平台的互动促进了媒体生态的循环流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文化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讲中国本土真实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纪录片创作手法及叙事结构等创作方法的提升不仅促进了我国广电领域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促进了我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热潮的出现。

注释:

①https://chuansongme.com/n/2627158552016

②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M】

③任远.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张耀钟.“四全+4D”: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实践的创新进路[J].电视研究,2019(7):12-16.

[2]邵培仁,展宁.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57-71.

作者简介:张驰(1988-),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纪录片。

作者:张驰

第3篇:《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央视纪录频道显旗舰威力

2月27日至28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广西电视台共同承办的“2013年度中国纪录片年会暨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央视纪录频道的管理运营团队及创作团队,与包括胡智锋、张同道等在内众多知名纪录片人和专家齐聚一堂,全面梳理2013年纪录片发展脉络,共同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前景。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发布了《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这是目前中国权威的关于纪录片行业的年度报告,被广电总局誉为“中国纪录片蓝皮书”。该报告称2013年为纪录片的“平台年”,深度剖析了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总体概况如国家政策,制作、传播与市场情况、主要阶段和特征、代表人物与作品等,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分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出战略方向。其中,对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纪录频道改变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形象。

中国纪录片高速发展

2013年为“平台年”

报告称,2013年,中国纪录片以市场化的方式,继续集群式发力,并且,集群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2012年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国》,让2013年的纪录片作品显得有些平静,但以精品大片为代表的纪录片作品依然成为年度关注的焦点。《乡村里的中国》《京剧》《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下南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对照记:犹在镜中》等纪录片作品类型出现细分化趋势。

报告中,张同道分析,2013年国际纪录片的总体格局为产业突飞猛进,娱乐极具升温;国内纪录片格局则为深刻变化,平台拓展的一年。

首先,政府层面,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通知,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纪录片。其次,电视媒体层面,2013年7月17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联盟在郑州宣告成立,11月11日“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在70家(现在已达90家)省市级电视台地面频道播出。此外,民营机构也参与平台建设,大陆桥传媒的《传奇》等栏目已经在70多家地方频道播出。同时,张同道也指出了平台拓展的价值:改善媒介文化生态,打造媒介文化带;拉动纪录片市场,创造产业价值。

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其中素材包装6,0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自制节目中,纪录片作品大约1,200小时。张同道认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已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产能不足,精品不足,在2014年这将更加突出,其矛盾核心在于人才的匮乏。

央视纪录频道发挥旗舰作用

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推动作用,“纪录频道对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超过60%的观众通过CCTV-9收看纪录片,并认为ccTV-9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形象。”

2013年,中国纪录片频道重新调整战略定位,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分化日益明确。央视纪录频道更加突出专业化、国际化。这一年,通过“参与节展、机构合作、联合摄制、开拓市场”等多种方式,央视纪录频道成功探索出“节目品质国际化,传播路径市场化”的有效对外传播模式,实现了“走出去、进主流、打亮点、扩影响、树品牌”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传播局面。

另据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的两次海外调查报告显示,ccTV-9 Documentary央视纪录国际频道已在全球超过6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近5,000万国际用户,与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主流纪录片频道较为接近,45%的海外观众选择“经常收看”或“基本每天都看”,这说明央视纪录国际频道对海外主流电视观众的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在国际联合摄制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在2013年新启动了13部,总时长达33小时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让中国价值观日益影响国际纪录片界,让中国题材日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第4篇:探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

摘 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

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

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

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

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使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三)纪录片拍摄艺术化与再现真实

作为纪录片创作中虚构策略的一部分,所谓“真实再现”,就是运用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影视语言,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用一种意向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同现场纪录同样真实可信的历史气息,达到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目的。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机会。因此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当今数码科技越来越发达,高科技产物DV(也就是数字摄像机,英文Digital Video的简称。)领导的影像革命时代即将到来。DV所提供的自由表达权利,才使得纪录片的创作拥有了更广泛的视角。DV的便携性和操作的简便性都为更多的人使用这种工具提供了可能。

三、生产营销----国产纪录片要走向国际市场竞争

如何使纪录片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是实现这一沟通的基本条件和前提。除以上涉及的诸多方面需要借鉴启示之外,从国际获奖纪录片的竞争力上看,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纪录片创作的经费上,我国与西方差距太大。其次,适应国际电视节目市场销售的需求,是实现纪录片品牌生存的基本策略。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仍然是纪录片的投资主体,这种依靠政府投资、领导支持,投资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病。只有真正地为市场而制作才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出路。

我国数字电视中的全纪实频道的市场运行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纪实频道是首个全国性计时付费电视频道,目标用户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及电视电影节专业人士,它依托上海文广集团的整体优势和国际地位,汇中国纪录片创作之精英,集全球真实电影之精华,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节目拉近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探寻国内外人文地理、见证文化变迁。对于节目提供商提出了“自愿选择、服务有偿、利益共享”的原则,为纪录片节目提供商搭建了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

四、我国纪录片在国外获奖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中国纪录片人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拍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荧幕,呈现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为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清风。结束语

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视听文化产品, 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将会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一个充满艺术芬芳和无限商机的中国纪录片大市场,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世界面前!

第5篇:由《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

在大众的翘首期盼中,《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终于定档2014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据悉,《舌尖上的中国2》将延续第一季的叙事风格,在拍摄制作上则比第一季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泛。整部纪录片共7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7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对于这部承载太多期盼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向媒体介绍到:“《舌尖2》就像好莱坞的模式,有的是家庭伦理片,有的是公路片,有的是黑帮片,剪辑特别精细,非常有利于在国际上销售。”他还不无风趣地说,“我们的单位时间信息量非常密集,1集1500个镜头,快赶上《爸爸去哪儿》了。”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瞬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热烈反响,为中国人献上了精神盛宴。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人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可谓中国本土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道路。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一)主题易引起共鸣,有文化的追寻

《舌尖上的中国》在初次播出时收视率便超过了同期的电视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选择了国人共同关注的主题——美食,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带给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对《舌尖》的喜爱原因的调查显示,35.64%的人选择了“蕴含中国美食博大文化”,21.17%的人选择“展现浓浓感人的思乡情”,只有19.53%的人选择“拥有事物绝美视觉享受”。

《舌尖》的导演陈晓卿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美食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生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会在此片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与家乡生活,唤醒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同时也就理解了他人同样的对于家乡的思念,无形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会发自内心地钦佩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智慧,从食物中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信仰。

(二)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

以往的人文类型纪录片大多是对主题本身进行直接的讲解,引用历史故事,表现方式较为局限乏味,而《舌尖》却对主题的描述视角进行了改变。“在片中,创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处入手,讲究叙事情节化,同时没有完全依赖现实的素材,没有被现实淹没,而是尽量用理念去理解和表达现实,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方式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叙述,而是更关注个体化的人,将每种美食都赋予一个有人、有物、有场景的故事,使纪录片更具有人情味,也使人们在领略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勤劳朴实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三)核心是真实

“真实,是纪录片的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舌尖》的故事都是导演带领团队深入到当地发掘出来的,无论是打开蒸笼时冒出的层层热气,淘米时沙沙的声响,孩子吃到美食时脸上露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是简朴安宁美丽的村庄生活„„一个个真实的任务、场景,令人垂涎的天然美味,如道家常。拍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物,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故事,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没有过多的大场面,真诚而温暖,使纪录片具有了生活的温情。真实的场景同样也让观众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故事,勾起了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网友“晓县”说:“《舌尖上的中国》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多种的美食,而是其中一个个真诚的消融,毫无造作,不是演员镜头前的虚假,不是寒暄的可以微笑,那样子的微笑一下子就令我泪流满面。”

(四)高标准,高技术 之前国家对于纪录片并没有特别重视,纪录片在中国电视也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地带,而且设备成本非常高,这一切使我国的纪录片发展迟缓。但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以后,在国际传播的大语境下,资源和投入大为拓展,高清拍摄设备价格也日趋平民化,也打破了设备的高门槛。《舌尖》的制作团队就使用了全画幅小型手持式摄像机索尼F3,这种相机比大机器用起来更为灵便,能更好地满足现场跟拍,而且超微距拍摄、宽容度、感光度等均为上乘。除了索尼F3高清摄像机的运用,被摄影爱好者称为“无敌兔”的佳能5D2单反相机也见证了《舌尖》的成功。令贵州卫视《纪录贵州》纪录片导演胡柏炜印象深刻的是《舌尖》拍摄食物时70%以上的镜头是特写镜头,光圈很大,主体突出,背景很浅。他认为利用佳能5D2这样的高清单反相机来拍摄纪录片体现出该片拍摄团队的前卫创造力。

此外,《舌尖》的总导演任长箴也坦言这部纪录片以BBC为榜样,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大力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五)整合营销

《舌尖》的火爆离不开整个制作团队对其进行的精心的包装与整合营销。首先他们选择了新颖的名字,能够立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拥有央视这个最好的播出平台,且播出它的栏目《魅力纪录》长期以来也积累了不少的观众群,而且避开了竞争激烈的黄金时段,保证了它的收视率。再者,在播出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持续不断的讨论,一家微博营销公司宣传总监陈先生向记者分析道,制片人陈晓卿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超过16万,其中更有许多名人粉丝,经过口口相传,一条节目预告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就相当可观。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持续效应。《舌尖》首轮播出后同名书籍与DVD迅速出版,持续了这份美食文化热。

二、中外纪录片的比较

(一)市场化程度比较

美国代表典型的纪录片商业化运营模式,Discovery频道自开播以来便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它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受众群,即使那种受过良好教育,有求知欲望,有社会影响力和一定消费能力的观众。这个定位使它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守节目内容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Discovery同时也进行多渠道的品牌营销,2012年探索传播集团开创了市场神话,扩展到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亿累积订户和140多个电视频道。与美国成熟的市场导向的纪录片产业相比,中国的纪录片在国内市场尚且偏向小众,更不要说向全世界普及了。

(二)纪录片质量比较

英国、日本代表的是公共体制支持的纪录片产业,尤其英国对公共服务原则的信奉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一直以来都凌驾在“自由市场”之上。他们的广播传统更倾向于展示文化遗产、构建民族身份以及社会责任与底层关怀,更允许社会批判性的纪录片出现在电视上,纪录片本身的社会文化价值非常高,而中国的纪录片,除了《故宫》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外,并没有太出彩的展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优秀纪录片,对于中国传统价值的挖掘利用程度较浅。

除此之外,英美纪录片大都是高投入,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团队,据统计,Discovery每部纪录片的片比(实播片和实拍片的比例)一般为1:75,每部系列片平均成本均超过100万美元。且欧美纪录片目前已全部实现了高清播出,而中国除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有良好平台支持之外,地方电视台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还无法进行大手笔的投资,限制了设备与技术的更新换代。

(三)产业链的比较

国外的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经过许多年的运作,已经走上相当成熟的发展道路。他们有清晰的纪录片产业政策,产业已形成规模,投入与产量已非常高,且投资渠道多样,有完善的监管环境,完善的销售网络,纪录片受众成型。比如Discovery的纪录片节目运作特点是大制作和高投入,有着一套非常成熟和稳定的流程。选题注重事前调研,表现重注采用讲故事手法,运作注重以制片人为中心制,节目制作注重精品意识,投资当然也注重大投入和精准投入。BBC的纪录片在市场运作上也非常成熟。由于BBC是公营的广播电视机构,不能引入广告和节目赞助费,所以电视执照费和政府补贴就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对外出售电视纪录片播放版权,也是BBC的重要收入渠道。

而在大环境上看来,中国纪录片既缺少政府专项公益基金的支持,社会融资空间也非常有限。我国的纪录片缺乏品牌意识,往往是为播出而制作,具有品牌战略眼光的制作机构数量较少。纪录片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链链条较短、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产业链开发不够,甚至部分产业链呈现缺失状态。

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家族频道

三、国内外经验对于中国今后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一)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产业链

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都比较走小众路线,受众较少。所以应该首先向Discovery学习,进行专业深入的市场调查,确定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同时积极宣传纪录片,使其更加平民化,发掘中国的市场优势,让纪录片迈入公共时代。政府应该支持建立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积极组织社会招标,扩大纪录片制作平台,积极与国外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进行联合摄制,面向世界,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主动将自己的优秀纪录片向国外推广,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并建立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成熟规则。

(二)使传播平台正规化、多样化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播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媒体第一次有了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这对于国产纪录片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播出平台。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一个到两个这样的品牌纪录频道,向国内和世界推广。

在传统媒体发力的同时,也应该开发新媒体。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做了一个关于“纪录片观看渠道”的网上调查结果:网络70%、电视56%、音像出版物24%„„可见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来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视频网络凭借高效性、互动性、时效性、自主性等优势可以一心大批社会中坚力量。因此应该有相关政策支持视频网站购买甚至自主制作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注入活力。

(三)提高纪录片质量

技术层面来说,随着产业资金来源已从单一的电视台、政府投资走向更加开放的资本市场,政策、产业、环境的利好信息吸引着资本进入,制作方有了更多的资本去购买高端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但产业还是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更多的与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尝试,打破其高门槛的限制。

同时,中国纪录片更应该重视作品内涵的提升。纪录片制作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和人文情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新时代中国的元素相结合,承载民族文化,体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味道,用世界的方式看中国,用中国的内心说故事。

(四)建立良好的监督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国家扶持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保证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纪录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规范节目版权,既维护他人权益,又保护自身权益。作品中素材、资料、道具、音乐的使用、受访人的权益都应该清晰准确。只有在前期完善了作品版权,在后期市场化运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也才能在将作品推向世界时获得稳定的版权收益。

第6篇: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

中国房地产备忘录

————第一段:1978——1989————

1978年

理论界开始提出开始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为我国房地产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9月,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月11日至14日,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听取新家坡住房与发展局局长范德安关于公重要讲话

11共住房计划情况的介绍,并登上该局22层半大楼顶层,鸟瞰新加坡的普通住宅小区。

1979年

1月,受中央指示,袁庚率领招商局开发宝安县蛇口工业区,这是深圳特区最早期的建月1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家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家基本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月21日,我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新村在广州开工建设。 设,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建设委员会代管。

7法》提出了“土地使用费”的概念,可以出租批租土地给外商使用。

121980年

3 6月13,《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快城市住宅建设》。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职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月,由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联合签署了《关于组建中国房屋工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我国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策略。

7市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外资企业用地征收土地使用费。

11建设开发公司的报告》,上报国务院。这个报告明确提出了“试行住房商品化”这一崭新的命题。

1981年

1月16日,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组建了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中月,东湖丽苑全国首创引进物业管理,拉开了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 月,深圳东湖丽苑第一期交付使用,同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商品房集团前身),肖桐任董事长。

3 5房实施综合性管理并提供有偿服务的小区。

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专业银行体系形成,“金融地产”概念出现。

1982年

1 4月,《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施行,深圳在全国率先召开土地使用费 月,国务院原则同意《关于出售住宅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选定在常州、郑月4日,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和州、沙市、四平四个城市进行试点。

5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7 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

月,湖南省出台《关于修建干部职工住房的意见》,提出“一定要积极而有计划地修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过宪法》,其第十条规定:“城建干部职工宿舍,逐步改善居住条件”

12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1983年

2月,《经济日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谈话:国家鼓励私人购房、修房,要求试月,经国务院批准,呈现建设环保部发布《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月,国务院办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该条例成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月,中国住宅问题研究会(现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办购买住房储蓄、修房储蓄等业务。

5赋予城镇居民个人建造住宅的权利。

12一部保护城镇私有放缩有权、规范私有房交易的法规。

121984年

3月,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施工单位创造了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月,国务院批准试点城市施行“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月,城乡建设环保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的通知》,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城乡综合开发公司。对城市土地、房屋实行综合开发”,“实月,王石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日后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月,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 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

6 7确定在1985年组织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

9行有偿转让和出售”。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暂行办法》。

9 121985年

1 6月,全国住房租金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颁布,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月,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土地管理专业。 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成立。

月,我国第一部记载当代建筑业(1949—1984)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的大型工具但由于当时正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初级阶段,土地管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6 9 12书《中国建筑业年鉴》出版。

1986年

1月,国务院召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座谈会,决定成立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出售攻防、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房买卖的改革总体设想。

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开展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工作的通知》,要求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和核发全国统一格式的房屋所有权证。

6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真正进月,深圳特区涉外房屋的房产证、产权转移登记手续该由是房地产管理局办理。 入了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

10月,《上海市中外合资企业经营企业土地使用管理办法》颁布,对外商投资企业收月,深圳华侨城建设全面动工。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崛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取土地使用费,这是上海市第一次对土地进行有偿使用。

10欢乐谷等一批深圳“名片”,开创旅游地产新模式。

1987年

1 4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 月,国务院提出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意见。

月,武汉房产交易市场正式开业,它是国内第一家专为房屋买卖主顾提供洽谈业务的月,以提高房屋发放抵租券、空转起步为特征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山东烟台试行。 月,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房屋建设计划管理的暂行规月,国务院批准在深圳、上海、天津、广州、福州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 月,深圳市率先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 是及固定场所。

8 8定》,决定将各地区的商品房屋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11 121988年

1 2月,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标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了1982年《宪法》的有关条款,删除了“土地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4不得出租”的规定,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5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月,中国第一个土地拍卖、按揭贷款,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东晓花园在深圳月,万科通过股份化改组,正式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撤销城乡建设环保部,设立建设部。

7竣工,当时售价1600元/平方米。

111989年

6月,深证市政府批准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房屋发展纲要》。《纲要》的主导思想就是月,上海市公布《新建商品房屋注册登记暂行规定》。 月,我国第一家房地产交易所——深圳房屋交易所正式成立。

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关于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中涉及政策性问的原则意月,深圳将过去的土地使用权证与房屋所有权证合一发放《房地产证》。这是全国建立后来被概括为“双轨三类多价制”的住房供求和保障体系。

7 8 11见》。

11首次实行房、地同意登记、两证合一,标志了深圳顺里完全了从土地、房屋分离登记发证到房地合一登记发证的重大改革。

11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了《土地登记规则》。该《规则》指出土地登记是依法对月,全国人大本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登记。

————第二段:1990——1999————

1990年

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原则上,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将浦东作为今后1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5月,国务院下发《对建设部、国家测绘局与国家土地管理局有关职能分工的意见》,对建设部部分职能作了如下定义:“建设部主管城市建设工作,负责城市的规划管理、房政管理与房地产产业的行业管理,并根据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管理”。

8月,国务院颁布《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出系统规定:居住用地年限为70年;工业用地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年限为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年限为40年。

12月,建设部发布《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这事我国城市房地产产权管理较为系统的行政规章。该办法明确了“城市房屋的产权与房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实行权利人一直的原则”。

1991年

1月29日,万科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5月,《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实施,上海初步形成了住房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即“推行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其核心是建立公积金制度。上海市的这个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当时对全国房改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⒌月,深圳市不动产拍卖行承办了深圳市第一宗,也是中国首宗房产抵押公开拍卖。

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

10月,全国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房改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月,中国第一个业主管理委员会——深圳万科天景花园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2年

5月,上海住房公积金发放了我国第一笔个人购房贷款。

6月,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其他7个配套办法,并于7月1日全面实施。

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房地产报》(《房地产开发报》前身)成为正式报纸,全国公开发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唯一行业大报。

11月23日,我国第一家上市民营房地产公司——海南新能源股份公司发行的流通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111502。

1992年,万科跨地域经营扩展迅速,上海、青岛、天津等地项目顺利进行,为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3年

1月,《中国房地产报》(《房地产开发报》前身)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更名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同时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为核心,组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至此,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在全国145份城市中拥有178家企业。

6月23日,国务院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釜底抽薪控制釜底抽薪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

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宏观调控意见》,针对房地产出台16条调控措施,首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大规模清理整顿(自此以海南地产为代表的中国楼市泡沫破灭)

7月,深圳市人大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该条例对“房地产预售”做了专门规定,明确了商品房预售条件,深圳成为中国最早推行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城市。

11月,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三次房改工作会议,改变了第二次房改会议确定的明确思路,代之以“以出售公房为重点,售、租、建并举”的新方案。

11月,《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颁布。

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开征土地增值税。

1994年

2月,上海开始实施蓝印户口制度。

4月,北京市房地产交易市场成立。

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

6月18日,深圳颁布全国首个地方性物业管理法规《森整经机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对国家物业管理立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7月5日,《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这是继《土地管理法》之后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跌入不重要法规,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法制逐渐走向完备,地产、房产分开立法的状况足部走向房地产一体立法。

7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城镇住房制度正式改革之路。

9月,建设部制定《康居工程实施方案》,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

11月15日,建设部颁布《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从立法上对商品房预售制度加以确认。

1995年

1月,建设部公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1月,赴欧家兔地居、国家体改委下发《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对土地使用权登记做了相应的规定,然后才能进行土地资产评估及资产处理,根据处置结果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3月,王志纲在广州创办王志纲工作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生平第一次为自己开价,创策划收费“天价”,中国的策划人从此有了收费标准。 5月1日起,北京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北京开发建设的内销商品房实行销售许可制度,没有此证房产不可销售。

1996年

2月,《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出台,贷款期限为1——10年。

2月,《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出台。

6月,深圳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举行落成仪式。这座高384米的亚洲第一高楼,不仅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城市符号,也翻开了中国商业地产的“新地标”概念。

7月28日,上海市长宁区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区域房地产交易中心。

8月,厦门市政府颁布《厦门市城镇房屋管理条例》,明确房地产产权证书是房地产权利人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凭证,实行两证合一。

12月1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窗口式”办文制度,迈出了中国推行行政制度创新的重要步伐。

我国开始启动住房抵押贷款。

《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创刊,这是全面、系统、客观反映与真实记载一年一度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综合资料年刊

1997年

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试行办法》,其中贷款比例最高限额是房价的70%,贷款年限最长为20年。

5月,北辰实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这是登入港股的第一家内地房地产企业。

6月,万科增资配股募集资金3.83亿元,重点加大深圳市场的投资开发。一举奠定了万科在深圳市场的领先地位。

8月,北戴河会议提出把居民住宅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住宅开发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8月,为规范土地管理,深圳市创新性地实行了以电脑测算地价为基础的“公告基准地价”制度,即增加了地价测算工作的透明度,也大大提高了地价测算的工作效率。这一制度被称之为“阳光地价”。

10月,建设部发布《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该办法是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具体条文的细化。

10月,如同瘟疫般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香港,终使疯狂投机的香港房地产业遭受灭顶之灾,教训深刻。

11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8年

3月10日,国土资源部成立。

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正是改革之路。

10月,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开了经济适用房在北京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11月,万科推出“万客会”,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起到重要作用,被媒体誉为“引发地产经营革新的举措”

1999年 1月,建设部出台《关于1999年向职工出售住宅楼房的价格及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出售共有住宅楼房取消标准价,一律实行成本价。

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品信贷的指导意见》,此后,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中国新一轮房地产的牛市开始正式启动

5月,万科、万通地产和河南建业等一批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在北海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房地产策略联盟”,后改名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简称“中城房网”)

10月,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职工将所购安居房补交全成本微利差价和缴纳有关税费后,便可拥有全部产权,并可进入市场交易。深圳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由此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11月,上海市财政局发布《关于深化本市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财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廉租住房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所得税;捐赠的廉租住房免征营业税。

6月,以莫天全为主要创始人的搜房网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跨地域房地产垂直门户。

《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创刊,这是真实记载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综合性资料年刊。

第7篇: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平静的起步发展阶段(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在一些重点城市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条件明显改善。到1957年底,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和面积分别比1949年增加64%和71%。这一时期,自行车作为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同期,汽车增长比较缓慢,道路容量大于交通量,因而城市交通比较畅通,车速稳定。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总体处于一个沉寂时期。

二是充满活力、矛盾初显的交替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而城市交通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入80年代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调,各大中城市普遍产生交通问题。求改变交通面貌,不少大城市开始建设环路、大型立交、高架道路、地铁,由于交通需求同样增长迅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仅仅局部、短时间地改善了城市交通。这一时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开始显现,且日益严重,主流交通政策力图通过不断加大交通供给满足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拥堵-修路-再次拥堵-再修路的循环使整个城市陷入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被动局面。

三是矛盾凸显的小汽车交通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针对快速发展的小汽车,出于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城市没有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基本政策导向是鼓励拥有。国家有针对性的取消了各地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措施,通过了汽车购买税收优惠措施等。这些政策没有认识到国内机动车高拥有、高使用的特点,忽视了国内城市进入机动化的前提条件和面临的具体实际,即城镇化和机动化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发生以及两化的相互强化作用。修建道路、完善设施、严格执法、宣传教育、智能管理等等各种手段纷纷登场,但是,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交通拥堵还是如期而至,迫使城市的节奏放慢,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空间侵占,市民的工作生活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当逐渐认识到交通供给永远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大于交通供给的事实后,国内各大城市开始重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纷纷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在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大城市先后制定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发展目标日渐明晰。这一阶段,除公交优先政策之外,很多管理者和学者也提出应综合运用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土地利用的交通引导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多样的交通需求管理等措施。

第8篇: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与酝酿期(97-2000年):爆炸式发展的夏天 亚马逊网络书店(1995年)的冉冉升起,使电子商务成为了经济活动的热点,大量风险投资涌入电子商务,网络概念股在美国受青睐,电子商务出现爆炸式发展。

2:调整蓄势阶段(2000-2003年)——寒冬 由于扩张速度快,资金投入多,电子商务问题暴露,物流、管理问题突出,网络股出现炮沫经济,国际股市从5000点跌破到2000点,资金撤离,网站开始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寒冬腊月,超过1/3的网站销声匿迹了。

3:复苏与回暖期(03年-05年)—高速发展的春天 经过严峻的市场考验,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务实经营,SRS的出现、911事件的发生,禽流感病毒的传染、非典流行使得电子商务又卷土重来,电子商务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 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 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4: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期(2006-现在):做大做强的夏天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99年~02年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网民数量相比起今天是在是少得可怜,根据2000年年中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网民仅1000万。而且这个阶段,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还仅仅停留于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的阶段。网民未成熟,市场未成熟,以8848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站点能说得上是当时最闪耀的亮点。可惜8848最终逝去,萌芽期的电子商务环境里没能养活几家电子商务平台,只是孕育了一批初级的网民。这个阶段要发展电子商务难度相当大。

2、03年~06年高速增长阶段

当当、卓越、阿里巴巴、慧聪、全球采购、淘宝,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了互联网江湖里的热点。这些生在网络长在网络的企业,在短短的数年内崛起,和网游、SP企业等一起搅翻了整个通信和网络世界。以前程无忧网络招聘为例,在这个以专门发行招聘报纸的企业,03年初的时候还是投报纸广告送网络招聘会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投放网络招聘广告赠送报纸招聘广告,可见变化之巨大(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网络应用的发展对传统业务的影响深远)。

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

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3、07年~10年电子商务纵深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首先:阿里巴巴、网盛上市标志着B2B领域的发展步入了规范化、稳步发展的阶段;淘宝的战略调整,百度的试水意味着C2C市场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优化和细分市场。

PPG、红孩子、京东的火爆,不仅引爆了整个B2C领域,更让众多传统商家按耐不住纷纷跟进。

07年~1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将达到新的高度。虽然还不至于会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会看到更为精彩绝伦的新鲜事,会看到一个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回到上文的问题,拥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传统企业,以及慢慢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可以预言,由传统企业延伸过来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将会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原因有三:

1、 对于B2B电子商务平台,承载其盈利模式的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随着B2B领域的竞争格局趋于暂时的稳定,B2B领域的规模扩张将会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优化和业务深挖。

2、 在C2C领域,随着B2C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管理的日益规范,纯C2C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也会放缓。

3、 B2C领域,随着传统企业的资金涌入,会获得高速发展。而且,拥有独立品牌、优势货源、良好口碑、服务完善的各行业B2C商家会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盛况。

第9篇: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而中国也正在逐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自从二战之后,世界开始了广泛的革命浪潮,并纷纷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如我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古巴,他们代表着新型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希望世界能倾听到新兴国家的呼声。另一方面,偶这偶已经实施统一货币、开放国界,正在逐步走向联合、统一。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独立角色。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则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妄图建立“一超独霸”唯我独尊的单极体系。 中国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强有力的外交活动,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外交战略总目标,而正确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印等大国关系则是中国实施总目标的基石和重点。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活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3.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至少需要约三十年和平时间。而能否赢得这三十年宝贵时间,实现和平发展,需要中国提出科学的外交理念和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我们曾经通过正义战争来赢得和平。如抗美援朝胜利为中国赢得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援越抗美的胜利又为中国争取了三十年的和平时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我们希望能用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平外交路线的贯彻再为中国争取三十年和平时间。但无论是通过战争手段,还是和平手段赢得和平时间,都离不开国力,“弱国无外交”。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所以建议我们在处理上述大国关系时,要重点把握好加强国力建设、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团结的力量与霸权主义作斗争三个方面,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

上一篇:小学师德师能培训方案下一篇:项目机务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