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精选9篇)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篇1

2、通过片子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的责任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或触动他们的良知。《幼儿园》无疑具 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采用外景虚化的表现手法。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说: “很注重片子要有好的构图、好的影调、好的光效、好的色彩”,我想这是他选择着重拍摄室内画面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对比的作用。在《幼 儿园》中,窗外哗哗下雨的场景、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穿流的人群等外景都被虚化,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为《幼儿园》的成功奠定的基

础,也与幼儿园内真实的画面形成强烈的 对比。

1、这种表现手法使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更加真实;

2、这种表现手法也烘托出孩子们的 思想、行为之实,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3、外虚内实,也是孩子们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外面虚幻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到好奇,所以才会有站在窗边向外看风景的孩子们。

二、穿插黑白影像的对话增加了思想深度。提到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 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在人们审视的目光 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色调也与人们观念中孩子的概念 截然不同,让人深思。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 “交给领导分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 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三、“幼儿园”从某方面来说与成人社会是重合的。现在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长见识的方法与 成人基本一致。而且人生观、世界观也已基本形成,单纯的一个人已经很难影响他们了。他 们被公共媒体影响渗透,还有商业化的东西,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换句话说,这 些孩子生活在一个与成人一模一样的社会中,已经不能用概念中的想法来衡量了。当他们与 其他的小朋友发生口角时便会拳脚相向,也会因为烦躁而发牢骚,这与成人的行为没有差别。当被问到:“世界上有这样几种东西,快乐、有钱,还有一个呢,就是可以到处旅游,这三 个作为礼物的话,你选择哪一个?”,孩子回答:“选第一个,快乐,钱买不到快乐”。回答 得毫不犹豫,也可以说明他们对这个事情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更应该以成熟 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篇2

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 人物选择的符号化、个性化、折射性

影片的拍摄对象是幼儿园这一群体, 导演不可能对每一孩子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纪录, 而是选取了最具个性、最具代表性的, 作为自己思想表达的符号。

高阳、马玉兰、贾哲毅、陈志鹏等孩子是作为行为个体予以记录的, 但这些孩子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幼儿群体的代表——高阳表面上具有攻击性行为背后的脆弱心理, 马玉兰个性化行为方式屡受指责的尴尬迷惘, 陈志鹏等待母亲时在冷落状态下的孤独与焦躁, 孩子们穿衣服系鞋带摞椅子屡屡失败时体现出的沉重的挫败感。在人类社会, 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从来都呈现一种无法剥离的辩证关系, 而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无一不具有鲜明的社会群体性印记。或者说, 孩子们的行为就是人的某种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再现。

第二, 影片剪辑简单流畅, 蒙太奇的运用恰到好处

在一堂小班上课的场景中,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 “我就像你这样做”。画面通过这一同期声过渡到了幼儿园的外景画面, 而后又切到了中班上课的场景。这一段落正是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学习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 整个段落中声音是延续的, 将教育的呆板延续了下来, 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当前教育的模式化。

声音蒙太奇的运用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童声版《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5次, 像是一种叹息, 烘托出淡淡的忧伤。第一次出现是在入园的第一天, 孩子们睡觉休息的场景, 画面中是孩子的手部、面部特写, 此时音乐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 同时给观众以静静的思考, 究竟什么才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快乐?自己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第二次出现, 画面通过一个长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孩子吃力地放凳子的过程, 体现出导演对孩子们学习过程的怜悯……

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开飞机, 丢炸弹, 炸死个美国王八蛋!”、“他们真可怜, 跑都跑不脱”, 通过孩子们对9.11事件前后相矛盾的的感受的组接, 一方面表现出了孩子们对这一事件的幸灾乐祸, 这一价值判断来自于社会的成人世界的“灌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孩子的本性, 善良、单纯。

第三, 画面寓意深刻

1. 自然光线的巧妙运用

影片中自然光线的运用很有特点, 当马玉兰打开门时, 一束光从门缝中照进来, 她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光亮, 而这束光又太狭小了、太微不足道了。当阳光透过窗棂的缝隙照在孩子的脸上, 这些光线所体现的正是孩子们对户外活动向往憧憬。然而对他们来说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太少了, 这些显得有些“吝啬”的光线, 更是一种无奈与沉重。正如两个小孩蹲在那个盥洗室门口说:“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紧玩, 紧玩, 紧玩”。

2. 构图模式化

影片的构图很具有代表性、思想性。导演通过画面语言的运用巧妙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现截取有关画面加以说明, 在以上构图中, 画面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空白”, 人物并不是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 而是在一个角落之中。图一、二的前景都是整齐的桌子, 孩子处在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整齐的桌子, 将他们紧紧地限制在那里, 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图三更是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幼儿园教育板式化、模式化的批判——孩子们都被“锁”在了一个个的格子中, 他们的快乐、思想自由都被禁锢在了框架之中。图四、五、六中画面的主体部分是“格子” (整齐的箱子、整齐的床、整齐排列的椅子) , 而孩子们处在次要地位,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讲, 这些“格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孩子, 它们迫使孩子去遵守“格子”规则, 要与“格子”保持统一。这些“格子”所代表的不正是那些既定的规范和规则吗?孩子们的自由、创造性难道必须要符合这些“格子”的要求吗?

3. 虚实结合

影片的另一特色就是外景虚焦镜头的大量运用。每次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都运用虚化镜头, 配上主题音乐的运用, 营造出一种意境美, 同时与室内封闭式的正常的实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孩子们所憧憬的, 是理想化的, 是朦胧的, 它只能停留在孩子们的想象之中。虚化镜头的运用统一了影片的风格, 同时解决了画面枯燥平淡的问题。

4. 色调

影片中的对话场景大量运用黑白色调, 与影片的整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这些对话场景, 是作者主观建构的真实的、成人的对话方式, 通过提问将孩子们成人化的思想表达出来, 而这些恰恰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 是与成人的世界一样的。正应了开篇两行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5. 没有解说

放弃了解说词, 转而使用简洁的字幕。由于充满表现力的影像被置在一个开放的框架中具有多义性, 每个人在观看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判断、想象与再创作。张以庆说:“当画面的表现力不够时, 才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虽然《幼儿园》也可以作点解说, 可是一解说, 就会损失同期声的东西。我重视那种情感和情绪的东西, 实际上它就像作诗一样, 情绪到了那个地步, 啊!一声叹息, 什么都不用说了。”

综合来看, 《幼儿园》这部影片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它深刻的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导演敏锐的观察社会、审视社会的眼光, 也来自于影片中镜头语言的细腻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墨.《幼儿园》观感[J].中国电视, 2005, (4) :44-47.

[2]吴晓靓.寓意式的纪实——纪录片《幼儿园》的叙事艺术[J].中国电视, 2006, (6) :50-51.

[3]刘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张以庆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 2004, (4) :20-24.

舞蹈赏析课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篇3

精选作品,激发幼儿赏析兴趣

喜欢看、喜欢听是幼儿学会欣赏的前提。因此,首先要选择旋律优美动听、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在幼儿喜欢观看的同时,能够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季节的特点、当时的流行音乐等,精心为孩子们选择舞蹈作品作为舞蹈欣赏内容,并制定到舞蹈教学计划中。比如:幼儿较熟悉的少儿节目《小小智慧树》中的舞蹈都非常贴近幼儿的心理,画面设置也好,大多是红果果、绿泡泡和小朋友一起的舞蹈,非常适合孩子们赏析;富有民族特色、情趣拟人化的舞蹈《担鲜藕》《摘葡萄》以其节奏欢快、色彩艳丽广受小朋友们喜欢;融合多种情感体验的杂技芭蕾《梁祝》能够带给孩子们委婉抒情的艺术享受。这些舞蹈作品能够使孩子们在愉快的观看过程中,体验到美的熏陶,增强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舞蹈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简单表述,幼儿舞蹈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因为个体不同差别巨大。幼儿在集中精力观看舞蹈时,大多具有鲜明的情绪反映和动作反映,这说明大多数孩子的舞蹈感知能力较强,能够感受到舞蹈的旋律、韵味、以及带给大家的美的享受。在观赏杂技芭蕾《梁祝》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看到精美的动作时张大了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集中在屏幕上。观看结束后,很多孩子还在哼唱舞蹈音乐,可见还在美的享受之中。

反复观看,品味舞蹈韵味

幼儿自发的舞蹈感知能力要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升华至赏析能力。在重复观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幼儿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如第一篇观看《担鲜藕》时,教师只要求幼儿注意观察舞蹈中有几个角色、分别在干什么就好。第二遍观看时,就要求幼儿注意观察舞蹈中担藕人的主要动作(挑担、擦汗、洒水等),观察藕娃娃的动作特点(蹲步前进、站立等动作的特点)等。而到了观看第三遍时,要求自然更进一步,认真观察演员的表情并尝试进行模仿、体验……如此一来,幼儿就能够逐步体会到舞蹈的动作、节奏、情感以及独特的韵味。

舞蹈,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集音乐、美术、体育于一身,在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陶冶了幼儿的情操,锻炼了幼儿的体质,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使幼儿的综合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只有反复的多次观看和欣赏,才能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舞蹈艺术感受。

事实表明,幼儿经过一段时期对不同舞蹈作品的欣赏教学活动后,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能够感知舞蹈作品不同的情绪类型;感知舞蹈作品中音乐、动作的不同风格特点;感知艺术表现手法和舞蹈内容的关系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喜好对作品进行评议。比如,幼儿会说喜欢舞蹈《向前冲》是因为演员都是小朋友,而且他们的表演非常的带劲,音乐也很欢快;有的幼兒会说喜欢《梁祝》是因为舞蹈的音乐超级好听,叔叔、阿姨很了不起,他们的动作难度都特别大,而且芭蕾舞太美了;有的幼儿说喜欢《侨夕阳》,是因为奶奶们表演得很好,很滑稽,比我们小孩子还可爱呢……在不断的美的享受中,孩子们自然变得更美,语言越来越美、动作越来越美、心灵也越来越美。

大胆模仿,深入理解舞蹈主题

模仿是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舞蹈赏析课上,教师不能将幼儿固定在座位上,而是要鼓励大家大胆模仿。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限,舞蹈作品带给孩子们的感受大多都是超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自发的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对舞蹈音乐的哼唱都表达了其对舞蹈作品的喜欢和欣赏。幼儿模仿的过程,是幼儿对舞蹈精髓的汲取过程,也是幼儿对舞蹈主题感受的表达过程。

如在欣赏舞蹈《侨夕阳》时,在第一遍观看舞蹈时,大部分幼儿就被演员们夸张、滑稽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了,他们都目不转睛地观看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有一些孩子在第一遍观看时就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演员的动作。有了榜样的力量,孩子们在第二遍、第三遍观看时,可以说是肆无忌惮得与屏幕中的舞蹈演员一起表演,几个代表动作已被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教授者变成了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好伙伴,孩子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并自主自觉地观察、学习。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也全身投入了舞蹈欣赏中的美之享受。

观看和欣赏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模仿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具备初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也促使幼儿教学实效得到提高。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 篇4

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故事化叙说手法不仅成了纪录片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为其内在发展趋势。《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当然,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历史事件背后,都隐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汉族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再比如观众可能都知道隋炀帝的残暴,但同样是这个残暴皇帝,酿成了一次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一千三百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名贵书画随船而行,不料半途船只倾覆,珍贵书画大半落水。《故宫书画》中披露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雍正皇帝喜好行乐图、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等。这些,都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2.突出历史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故宫书画》乃至整个纪录片《故宫》在披露这些历史故事和细节的时候,都力求情节的曲折离奇,突出故事的矛盾冲突。比如明朝宰相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恩怨: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但他死后却被抄家,抄家的原因竟然是富可敌国的财产引起了万历皇帝的愤怒。还有高士奇和康熙皇帝之间的斗法:高士奇胆大包天,皇帝被他蒙骗,如果不是他自己著书留下证据,或许又是一段历史公案。尽管高士奇精明过人,但终究斗不过皇权,他死后,家中所有的珍藏还是进入了皇宫内府。更为离奇的是名贵的《富春山居图》眼看就要被爱画如命的吴问卿付之一炬,幸亏他的侄儿挺身而出,用狸猫换太子之计拯救了这件文化瑰宝。

3.展现鲜明的人物个性。历史是鲜活的,因为历史人物个性分明,而且他们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在《故宫书画》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万历皇帝因为张居正富可敌国的财产而大怒,愤而下令抄家,表现了对财富的迷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小气、贪财的皇帝。吴问卿简直就是一个画痴,他对画的迷恋已经超乎寻常。对《富春山居图》更是宠爱有加,吃饭、睡觉都不离身,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逃难的时候,什么财产都可以不要,唯独这幅画从不离身。甚至到将死的时候,也要让《富春山居图》为他陪葬。这个故事把一个画痴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镜头里的时空表现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以现在时追溯过去时,时空的安排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时空安排直接影响纪录片的形象性、真实性和深刻性,是决定影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尺。而电视纪录片的时空安排是通过镜头体现出来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在时空安排上的特色在《故宫书画》这一集中有集中体现:

1.再现历史时空。历史文献纪录片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手段将观众带入历史的时空中,让观众通过电视传播手段体会历史。第七集《故宫书画》中,在讲述乾隆皇帝经常在养心殿西隔间赏玩三帖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乾隆皇帝的侧影,而且是虚焦的侧影,然后镜头慢慢靠近,将焦点对准了他赏玩字帖的手的动作。这两个镜头的出现,是历史时空的再现,将当年乾隆皇帝赏玩字帖的情境用影像表现出来。这种时空处理把观众拉回到历史时空中,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历史,感悟历史。在这集中,类似这样的时空重现还有很多,比如万历皇帝因为对张居正财富的动心而终于愤怒的动作体现,抄家的动作体现等。另外还有用动画技术再现的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等等。

2.时空对接。历史文献纪录片是在当下时空对过去时空的追溯,因此过去和现在时空的对接是经常出现的时空形态。本集在讲述高士奇大胆欺骗皇帝这个故事的时候,先就高士奇这个历史人物采访了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这是现在时空。采访完毕之后,镜头出现了高士奇编纂《江村消夏录》的身影,影片回到了历史的时空,出现了第一次时空上的对接。接着,就高士奇向皇帝进呈书画赝品的历史故事采访了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杨丹霞,又一次进行了时空对接。这种“现在──过去──现在”的时空对接,不仅是一种时空方式,而且表达了现在时空对历史时空的解释、评论和佐证。在《故宫书画》中不仅有过去和现在的两重时空的对接,还有三重时空的对接。影片的开头,镜头首先停留在故宫大殿里,这时大殿的影像是经过做旧处理的,表现的是过去的时空。接着镜头往外拉,一出宫殿大门,观众看到了很多游览故宫的现代人,镜头的色彩也恢复正常。镜头不停,继续后拉然后摇起,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整个故宫的俯瞰全景图,这是动画合成的虚拟景象。整个镜头运动出现了三重时空的对接:过去、现在和虚拟时空。

3.隐喻时空流转。在《故宫书画》中,除了时空对接外,还采用了大量的延时摄影隐喻时空流转。在这集中,就用了五次延时摄影。延时摄影拍摄的效果是,故宫作为拍摄的主体不动,但是故宫上面的天空风云变幻,速度很快。这一集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延时拍摄镜头,产生了地面的人群快速移动的效果。延时镜头的使用除了能够使静止的建筑获得动态的效果外,就整部片子而言,还有隐喻意义:故宫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见证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这种隐喻使片子的立意更加深刻,引导观众思索历史的意义。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篇5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对孩子的思考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子的故事,却从中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产生的思考,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这些孩子身上隐隐约约的体现出来。整部片子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将纪录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画面出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点出了主题。结束时“袁老师孩子生下来了,三年后也会上幼儿园,”照应了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一、对结构、画面和音乐进行分析

结构:整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室内纪实、采访纪实和户外活动纪实。室内纪实采用实像,画面始终以绿色的墙为背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孩子的衣服却是以鲜艳的红色、黄色为主,与绿色衬托对比,在冷色调的沉静中又多了些许温暖,同时地板、桌子和床的颜色选用了暗红色,虽是暗淡的暖色,但也可以遇绿色进行对比。绿色是希望都颜色,也许也体现着编导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吧。采访纪实运用了复古红对画面进行处理,没有出现采访者的形象,大背景下始终只有被采访者的半身像,与室内纪实作区分,在全片中做了完美的切换。户外活动都是虚景,编导没有将活动进行记录,却让人从花花绿绿的模糊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更大的思考空

间。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空间镜头的运用。镜头近景、中景配合镜头的摇、拉等手法,成功的将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了,这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如同监狱。不仅束缚着孩子们的自由,而且束缚着孩子们的天性。

画面:开片时,一个大人带着一帮小孩向前行进着,背影用了模糊效果,把人带入了故事,接着是“幼儿园”三个字的出现,从雪花状的模糊慢慢拼成了完整的字,从雪色变成蓝色胖字体,有点调皮,又把人从虚拟带入了现实。小托班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尖叫着喊着“不要抢我”,真实体现了孩子第一次独立于家庭以外的情感世界。第一顿饭时,孩子的鼻涕流了很长却没人帮忙擦,只是邋遢的嗅了两下鼻子,看到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自己小时候妈妈喂饭的场景,也许孩子们也在怀念吧。一个小女孩吃饭时饭泼了,却没有人帮忙打扫,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只好一遍一遍的喊着老师。第一个午觉,穿绿色衣服的孩子大声哭闹着,只是片刻间,墙角的那张床上,他安静的睡着,也许是哭累了,这时出现了他脚部的特写镜头,更突出了安静。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夜晚两棵大树间的那个窗户。透过窗户,孩子们在熟睡,老师防止孩子们尿床,一个个的抱下床尿尿,原本老师可以很安静的睡觉,为了孩子,他们辛苦着。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算着日期“今天星期四,明天星期五”,还拉着小女孩一起笑,这是孩子对看见家人的一种兴奋,星期五他们可以回家了,也是他们对家的的一种想念。又有一个穿着桔黄色裙子的女孩扒着

门,门打开了她却不敢出去,体现了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陌生与恐惧。有一个叫陈志鹏的小男孩,他通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活动室有两个相通的门,他焦急的等待着,拍着桌子哭着,瞻前顾后的等着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被接走,他焦急越来越体现出来。在他妈妈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的眼神让观众也与他一起开心起来。此处出现了妈妈给他穿新衣服的慢镜头,是幸福,是温馨。但有画面有一处美中不足,那就是在采访一个个小朋友时运用与记录时不同的底色。不知道是为了让人感觉与记录时不同还是为了增加访问时那种特殊的气氛。但是我认为在纯真的小朋友身上运用这种色彩本身就掩盖了他们特有的“神”。

音乐:影片在音乐上也很有特色,温馨的口琴音乐和熟悉的童声合唱《茉莉花》交替出现,没有编导的配音和介绍,给人思考空间。片中多次配以《茉莉花》,播放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刚开始会让人觉得充满了欢乐,让人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但越到后来,特别是有个小朋友苦苦等待家人来接自己时所放出来,让人心痛!并且深深的感到,对于孩子感情的漠视。而茉莉花的纯洁与访谈时的孩子们显露出大量成人化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观看影片的人们从自身出发体味自己与纯白之间的差距。

二、对影片主题进行分析

其实影片的主题多是在采访纪实时体现出来。有这样几组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镜头一)有这样一段采访:孩子说交警可以收很多钱,记者问孩子收到的钱给不给领导,孩子天真地回答“当然要给,要不领导没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也折射了社会贪污现象的严重。利禄、官阶、奴性这些词我本不应该表现在稚嫩的孩子身上,画面冷色调在此时的运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批判。(镜头二)记者还问孩子关于爱的问题,孩子都似乎不理解这个词,当记者问道孩子有没有爱的人时,孩子却说没有,这不但是孩子身上人性的冷漠,也反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从而产生的一道道难以打破的厚重的隔膜。(镜头三)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全托时,答道“爸爸忙房地产妈妈要去美容院做美容没时间管我”。此时孩子眼中隐隐透出的失望我们能否理解?影片并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造作的台词,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着孩子之口让我们自己去明白。(镜头四)当被问起“钱、旅游、快乐”三个词选择一个时,孩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快乐”,孩子是真诚的、质朴的,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快乐就好。(镜头五)当被问起9.11事件时,孩子充满着同情,这是孩子善良的本性的体现。足球赛时中国的表现并不好,但孩子激动的喊着“中国加油”时,让我们的爱国热情顿时更加强烈起来。影片对上课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一直重复的训练这简单的动作,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要有秩序的做事,同时也隐隐的突出了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束缚。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的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铁丝网禁

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6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从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幼儿园时代,可以真切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贯的情节,有的只是孩子们日常生活,本能的动作,幼稚搞笑的细节。

《幼儿园》全片以时间为顺序,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轮流展现,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涯的开始,片中突出表现了孩子们迷茫和害怕而无助的眼神,对家长的恋恋不舍,大声的哭泣,叫着妈妈。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个晚上,小班的孩子们总是充满着第一次。尽管出了很多状况,但他们终究还是完成了。

之后镜头投向了中班、大班,孩子们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聊天、做游戏、打架、按老师的吩咐做着该做的事。其中还穿插了对个别学生的采访,聊得都是一些大人的话题,背景为黄褐色色调。然而有些镜头切让人一阵阵心凉。幼儿园原始的图景,原始的生活,无任何修饰的细节,观看之后每个观众都为之捧腹大笑。但在我们笑过之后,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沉思,他们真的开心吗?他们内心真的纯洁无污吗?

片中有个小女孩叫马玉兰,看上去是个淘气的孩子,她欺负同学,她会在吃饭的时候直接用手在碗里抓着吃,会把吃剩的东西扔到地上,在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她可能会站到凳子上来,就是这个一个孩子,这样听上去这个马玉兰也只是一个有些小淘气,算不上能让人讨厌的孩子吧,但是在片中却不停的听到幼儿园的老师在喊:“马玉兰又在害人了。”从小就在给她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坏人”,基本没有一句正面表扬马玉兰的,这就是幼儿园的教育。虽然在教育方面我也是外行,但至少我觉得接二连三的批评总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有事批评也可从正面。

到了春游的时候,他们不是游山玩水,亲近自然,而是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牌,参观生产线,喝着可乐看节目,他们正在高高兴兴的接受者外来文化。或许这只是一次春游,对孩子们没多大影响,但如经常接受外来

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产品是如何的好,长大后他们怎能不崇洋媚外,他们能有多爱国?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里,他们精明,虚伪,暴力,世俗。一个男孩狠命的掐着另一个小男孩,还告诉他“我没有掐你„„那对不起嘛,你不许掐我。”洗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小男孩对着另一个孩子的脸咬去„„幼儿园在张以庆的镜头下似乎不是原来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满是美好和天使的地方了,似乎那些美好的孩子其实根本就是“妖魔”,是恶的。究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的本性使然,还是在大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沾染上了恶的习气呢?不过我记得片中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星期一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吃早饭,她细心的剥了一个鸡蛋给旁边的小朋友,在一个小男孩被另个小孩打伤的时候她帮着老师来照顾那个受伤的小男孩,还把自己的丸子舀给受伤的小男孩,这个小女孩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感动,让我们又相信了孩子们本来就是善良的天使,只是有些孩子的身上沾染上了大人的恶习,就像一直穿插在片中的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对待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保护他们,不让他们染上世俗的气息,还是要让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现实的样子呢? 更让人啼笑皆非是影片中不时穿插着的对儿童的访谈,而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别人的主观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收到交通罚款,我会分一半给我的领导”。如此稚幼的孩童,竟会说这样一番人情世故的话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以及还有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对足球的评价,观点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孩子成人般的思想,深沉、成熟思想的表达,与人们想象概念中单纯、简单的孩子大相径庭。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人真的是成熟。这就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影响。

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幼儿园这个微妙的个体,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俨然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场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粘上成人的习气。我们应该沉思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玷污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让他们失去了童真。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7

都说小孩子和动物是最令导演头疼的两个,而却有人能够聚焦于小孩,拍摄出《幼儿园》这样的纪录片,听起来着实令人敬佩。本片拍摄于,历时14个月,真实记录了湖北一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剧本创作,拍摄场景也没有选择明显的主题,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后又拍小班。

影片活动从镜头上来讲,场景多用长镜头,摇镜头虚焦镜头、平拍极少俯拍、统一交叉叠化转场大量运用中远景,特写多用固定镜头,极少推拉,使影片风格统一、画面切换流畅、情节发展自然、情绪变化平稳。此外,《幼儿园》讲述的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小班讲到小孩子幼儿园毕业,真实还原了小孩子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故事,若干年后的今天,这群孩子已经长成我们这般大的年纪,回忆起来应该是感慨万千的吧。

幼儿园幼儿道德教育个案观察纪录 篇8

自从我园接受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这一课题研究以来,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家庭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很大,所以课题组决定将案例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每次组织科学研究活动讨论会都强调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事件说服他人,从大量案例中总结道理。在科学研究课题的运行过程中

试着让家长配合我们跟踪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我们相继得到了100多个家庭的支持,为我们更好地掌握我们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现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启发,更重要的是,这些家长在我们老师的指导下带动了其他家长,在社会影响很大。以下是我们班韦祓儿童家长的一些观察记录

9月8日,事件的经过:今天,很多(邻居家的孩子)都被母亲抱着,很多母亲真的抱着,魏毅郑重地对很多母亲说:妈妈,妈妈快放手,他要自己去。我震荡,大家都笑了。(注:孩子已经学过孩子的歌:妈妈,妈妈快放手,我自己去)我们的经验:今天我们很高兴,孩子的语言惊人:1、改变孩子的歌,2、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9月12日,事件的经过:今天,一个孩子来我家玩,魏毅邀请他吃糖果。那个孩子剥糖,把糖纸扔在地上,看到韦子,捡起糖纸放在纸筐里。我们的经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可以影响孩子的许多方面,甚至一生。父母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沉默的作用。

9月16日,事件的经过:孩子和伙伴在玩,突然,魏毅觉得自己的嘴干了,在家里拿出牛奶一个人在角落里喝,经过说服教育,想和别人分享牛奶。我们的经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能和别人分享东西是罕见的,要培养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孩子不自私。

9月20日,事件的经过:今天是周末,魏毅的父亲帮助祖父工作,母亲帮助祖母剪指甲,魏毅看着眼睛,下午祖母刚进门,魏毅自愿帮助祖母拖鞋。我们的经验:这绝对是孩子的自觉行为,语言教育非常重要,监护人也要加强自己行为质量的提高。

10月8日,事件的经过,魏毅和伙伴们玩,其中发生了小矛盾,听到她说了粗话,我们惊讶地生气,问她是从哪里学到的,她说:电视上的阿姨叔叔说的,我更吃惊了。我们的体验虽说童话是无忌的,听起来很有趣,但不能小儿童模仿能力强,面对繁杂的媒体,必须有选择地阅读。

10月18日,事件的经过:今天阿姨家请客,我们一边在餐桌上聊天一边吃,韦子静静地吃着。这时,她最喜欢的虾上来了,看到她的眼睛明亮,餐桌上的长辈们把这只虾带到韦子面前。魏毅想,她还是让我们把虾带到桌子中间,让每个人一起吃。我们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这是很棒的进步,我们有机会向她表扬后,她的意识大大提高。

10月25日,事件的经过:魏毅早上起床后,从来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和老师交流后,今天早上,她大声问隔壁的阿姨。我们的经验:孩子就像未思之玉,更需要大人的指导,感谢老师改正了我们孩子的坏习惯。

这样的生活故事已经成为我园道德启蒙教育的风景线。由于操作性强,这些实例启发教师>反省孩子在家庭中的道德行为,接触类旁通产生更多的教育战略,可以更好地指导家长,这些教育实例也成为我们家长学校反省的教材,对家长进行实践性和目标指导,现场诊断、实地训练、交流对话过程中,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增强,令人高兴的是,很多道德教育意识薄弱的家长听到其他孩子的成长经验,他孩子的点头和笑容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篇9

本课程共两种作业方案,学生按要求完成一种,以取得平时成绩。

(参加方案二:学习活动的学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其他学生完成方案一)

方案一:共有两次作业,提交到所在学习中心。

作业1:试述应从哪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写500字以上的作业)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

完整地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应从该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和体裁等方面是否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该作品作品的文学性与教育性能对幼儿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鉴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作文学作品和知识读物,在题材、主题、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的特殊要求。(1)题材

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需要广泛多样,以利幼儿在体、智、德、美育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应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主; 幼儿文学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2)主题

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三类: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3)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4)情节

幼儿喜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在幼儿文学读物中,有情节的作品要占绝对优势。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既要注意生动有趣,又要注意幼儿理解人物活动、行为的能力。幼儿受生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水平是很低的。幼儿文学作品情节要符合以下要求:

情节单纯。情节单纯是指在一个作品中,最好反映一个事件,涉及到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4岁以下幼儿的读物,其情节连贯性不必太强,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难于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动有趣。情节生动、有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场面。作家在构思这些活动场面时,要尽量新颖、巧妙、完整、有悬念,对幼儿有吸引力。

(5)结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一个好的开头(6)语言

幼儿文学读物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一是超前性。幼儿文学读物的语言,应注意以下要求:①用词具体、浅显、②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③句子口语化;首先,幼儿文学读物中的语言,要以简单句为主。其次,其次是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第三,尽量用短句。短句上口,通俗易懂。④音响和谐,富有节奏感。

作业2:依据幼儿童话的相关理论,分析童话《七色花》的艺术特色(含题材、情节、童话手法、语言等)及其潜在的含义。(要求写出500字左右的书面作业)答:是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了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的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六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珍妮的七个心愿:

黄色花瓣———帮助珍妮回家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跛腿男孩儿恢复健康

上一篇:中美贸易战及发展前景下一篇:任职期间年度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