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共10篇)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1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

最近看了这一部《创新中国》,感觉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而作为泱泱大国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仿佛中国的产品被称作山寨的代名词,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自主品牌、以及专利技术,都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无人机物流开发、到高铁高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动力等,一项项技术和发明创新让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动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作为国人,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祖国认识也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发展自信,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并奋起直追,经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厉害了我的国。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2

《创新中国》作为一部关注前沿科学的纪录片,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记录了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唯有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了生活,中国智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领域还有许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诚然,我们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热点领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个“中兴芯片”事件就看到我们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我们的软肋还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人一击就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亦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拉近距离。

2、勇于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制定好规划、瞄准目标,勇于探索前沿科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我们不光要着眼于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更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科学瓶颈,夯实科学技术长远可继续发展的的基础。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3

这次的主题是物流,也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职业。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高效众所周知,基本能够做到了“今天下单,明天送到”的中国速度。原本以为快递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创意中国》里告诉我们,不光是人力,在物流技术上,我们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一般认为的快递员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影片中快递小哥看到无人机操作面试手册的时候就感觉“要求太高了”“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根本搞不来”。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我看到这个机会,一定会去争取”。说这番话的快递小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无人机对于快递行业的颠覆性意义,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在工作在最前线,江西赣州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他施展才能的天地,他成为了操控物流无人机的第一批人。

努力准备,然后天时地利人和迎接成功,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我们一代一代的劳动者不畏惧西方世界全方位的科技垄断,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直道超车”去改变世界。《创新中国》里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形象去描述了一个宏大的愿景,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变化,我们看到是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正在打破一个又一个西方的垄断。“中国速度”将更令人自豪,变革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中的第二段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凭借着大数据的威力,一台台工程样车已经处于实验阶段。试想一下,目前我国走在前列的量子计算机如果能实际应用到各类前段科技产品的话,整个产业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节目里也说了“未知激发了创新者的热情”,“做无中生有之事就是我们的乐趣”。看完后由衷地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在中国的创新之路上,不仅有很多前沿科技产品,更可贵的是有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了他们,创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正在前行,我们看在眼里。时代在变,中国也一直在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国。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除了中国制造,整部记录片还拍摄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也有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来之不易的,还有在想象中未曾实现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但这是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我们在前进,别人也在进步,未来是撑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手里的。我们中国领导人也说了: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所以最后再想借用前人的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中国,永远在路上。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2

从物流无人机到无人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从量子力学到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卫星,从超薄玻璃到大飞机、一体成型钛铝叶片、时速超1000公里/小时的高温超导磁悬浮,从3D打印到蚊子免疫、生命科学……《创新中国》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最前沿科技和创新以及背后的努力,震撼人心也振奋人心,思想和视觉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为科学家的执着和拼搏而感动,为中国的强大而骄傲。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发展科技和实施技术创新。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同时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纪录片《安居中国》观后感心得 篇3

纪录片生动展示了7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走过的非凡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讲述了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并通过不同时期普通百姓的亲身经历和时代记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一目标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

大家观看后深有感触,从不同的困难群体中,受益于住房政策的幸福笑容,甚至相拥而泣,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将住房保障事业持续努力奋斗。

2019《安居中国》观看感想

从狭窄的弄堂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小区,合肥市民龚益平夫妇圆了安居梦,还上了央视。10月8日晚,央视《安居中国》专题片对他们的安居故事进行首播。

8日20:06,由中央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第一季《房子里的中国》里,合肥市公租房保障对象龚益平夫妇从狭小的老房子搬进宽敞明亮公租房的故事,展现了合肥安居工程的建设发展成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专题片中有个细节,最初入住的公租房离龚益平做透析的医院比较远,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获悉情况后,在有房源腾退出来后第一时间为龚益平夫妇调换了离医院近的合肥北门的房子,解决了龚益平就近医治的问题。合肥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探索和发展,在全国城市中走在前列。今年8月上旬,经省住建厅推荐,住建部联合央视选取合肥市作为《安居中国》专题片的拍摄点,让合肥安居故事享誉全国。

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起,通过“两房并轨”“提标扩面”的政策实施,合肥市住房保障范围已由满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保障,扩大到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新就业“新市民”的公租房保障。截至9月,合肥市住房租赁管理中心陆续为226户家庭办理了房屋互换和调换,解决了养老、就医、上学等实际生活困难。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4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常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习近平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近平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精准扶贫,真正为群众办好事。

5年前的深秋,习近平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5年后的初夏,在十八洞村,亲眼目睹了中国贫困偏远地区的扶贫成效,“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中方‘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争取到摆脱国家欠发达状态”。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史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创造史。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5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出品的扶贫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首发,并将在全球多家媒体播出。纪录片摄制历时3年,从全国近1000个扶贫典型中筛选出21个典型案例,分为《减贫之路》《扶贫智慧》《志启未来》3个 篇章。

纪录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精选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领域案例,邀请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进行点评,多维度、多角度阐释中国扶贫方案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变。

本片以权威史料文献、真实扶贫案例、生动叙事方式,生动记录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充分彰显党带领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系统展示我国扶贫成就和世界贡献。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强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自大年三十起,在乡镇、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设立防疫点,将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极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保持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必须要“防”。疫情防控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居家办公生活,因此落实“防”的关键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一是建立“共驻联防”机制。对城区小区、特别是对无物业小区、楼院明确共筑联防责任单位,由小区共驻单位与所在社区密切配合,形成联防联控体系,全面加强城区疫情防控工作力度。二是“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在职党员进社区投身战役一线。在“共驻联防”措施安排下,充分发挥城区各社区党支部“桥头堡”的号召作用,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活动,机关党员及时到所在社区报到,同时,发动辖区广大群众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并建立责任分工台账,全面形成联防联控防疫红线,为基层“疫线”力量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形成社区联防联控“6+6”工作模式。以“六联防”形成密集防控网,各社区与与周边村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协调无缝联防,与兄弟社区互通信息联防,与各居住小区网格联防,与出租房房东住户联防,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商场、个体工商户加强沟通联防,与火车站、高速路口信息共享联防,构建了区、镇、社区纵向衔接,社区、小区、企事业单位横向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六字工作法”做好防控措施,对疫区来乐人员采取“查、讲、加、察、帮、爱”六字工作法,即查问外来人员具体信息情况,讲好疫情防控有关政策和要求,工作人员主动与群众加微信留电话,定时察看隔离人员体温等身体状况,及时帮助困难居民排忧解难,关心关爱隔离人员做到隔离疫情不隔真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社区小区疫情防控工作。隔绝疫情,不隔绝真情。打响“战疫”以来,社区一线工作者默默付出,不计个人得失,广大群众及爱心企业单位以实际行动,纷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共筑“战疫”防线。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7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1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让今年的春节大不一样,往年的新春旅行,走亲访友,欢聚一堂都取消了。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病毒,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警察,大年初三他们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和很多行业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不停的在辖区里巡逻,提醒市民戴上口罩。他们查宾馆,查饭店,查消毒器材是否齐全。他们进社区,入各家宣传疫情防护。他们还到疫区回来的人员家走访,询问隔离情况,翻阅体温记录表,我每天都为他们提心吊胆,怕他们接触到可怕的冠状病毒。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逆行者”这个词,我觉得他们和所有冲在抗击冠状病毒第一线的叔叔阿姨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爸爸妈妈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一名“红领巾”我也不能落后,虽然我只能“宅”在家里,但是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病毒贡献一份力量。我听从学校的安排,乖乖待在家里写作业,每天认真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好好吃饭,作息规律,不给病毒可乘之机,不给祖国妈妈添乱。我用画笔画出“武器”,打败冠状病毒,我还编了一首防治冠状病毒的儿歌,提醒大家做好防护,还有幸在铜陵日报小记者专栏发表了。

虽然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疫情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就一定能战胜病毒。祖国加油!武汉加油!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2

经过十二年的轮回,鼠年又来了,这意味着又一生肖轮回的开始。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是十二生肖开始的第一年。往年的春节,大街小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但今年的春节却不同往常,街道上、社区里、乡村中没有往日的车来车往,人声鼎沸。大家都待在家中,时刻被一则则消息牵动着心。

这一切,全是因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可怕病毒,它使人类陷入危难之中。通过查看手机中的图片,我知道了这种病毒表面是凸起的,像国王头上的王冠,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通常都是藏在野生动物体内,人类怎么会感染呢?那是因为有人吃了不该吃的野生动物,被病毒传染,然后“人传人”,以致更多的人生病了。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觉非常可怕,也特别害怕。爸爸妈妈告诉我:医务人员已经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毒奋力抗击;科技人员也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定能早日攻克病毒的关隘……

鼠,十二生肖之首。它有两个象征意义——灵性和生命力强。面对疫情,讲究卫生、加强锻炼、蜗居家中是我们普通人抗击疫情的最好方式。

“众志成城抗疫情”,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能打赢这场抗击病毒的战争,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3

近日来,武汉各市引起的疫情牵动广大人民的心。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都措手不及。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牵动各方人民的心。

当然,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他们为了防止病菌传播,特下达了指令,形成了一些些隔离区。那些“白衣天使”也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助那些患有病毒的人们,这些并不只仅仅靠政府和他们来完成。

我们也可以为抗议情做一些贡献,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面也出现了许多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精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以及寻找一些根本没有科学原理的偏方。这些都是一些不可取的行为,也有的省市,一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是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还出现“悬赏”,驱逐武汉人的闹剧。这些行为虽然是为自己的安全着想的,但是却是非常自私的行为,我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也不去伤害别人。更不能用恶语来嘲讽他人。

如果你要奉献出一些自己的力量的话,我们可以做到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脚等等。做好出门的防护工作,注意个人卫生,出门要记得戴口罩,这些合理的做法都可以为减少疫情的严重性,为抗议情出一份自己的力。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对那些患有疫情的人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嘲讽,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份爱心,少一份鄙视……在科学技术的研发下,总会找到治疗疫情的方法,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全国人民加油,给武汉加油,在领导人的带领下,疫情终究会被打败的。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4

今年的春节,是最不同寻常的;今年的春节,是最揪心的;今年的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和不一样的味道。不同寻常,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肆意妄行;说它揪心,是因为疫情形势严峻;而这次疫情,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可怕和恐慌,而是团结一心,是众志成城,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永不退缩,顽强拼搏!

在新型冠状病毒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还在外地旅行。我们去南京的总统府,爸爸给我讲总统府的历史,“沧桑国府,金陵一梦”。它见证了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走向辉煌。而这辉煌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起了主席的一句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也知道了什么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然而,正当我们一家人参观总统府的时候,爸妈得知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停止旅行,马上回家。刚开始,我心里特别委屈,盼了很久的旅行怎么说结束就结束了啊?吵闹着不想回家。后来,妈妈给我讲了钟南山爷爷的事迹:钟爷爷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地冲到武汉,就是要和这次疫情抗争到底。钟爷爷对全国人民的告诫,让我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不再任性和吵闹,乖乖地跟在爸妈身后。而此刻,“钟南山”这三个字在我小小的心灵里落地生根。他告诉我什么是“担当”和“责任”,什么是泰然自若,什么是视死如归,我们国家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钟爷爷是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我还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为人民群众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们;献给大年三十,不能与家人团聚,仍守在自己岗位上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战士们;献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敢于逆行的全国各地的支援者和志愿者们……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对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来说,仅仅是一次考验,绝不是命运的终点。强壮的东方雄狮绝不会被这小小的病毒打败!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做好隔离,做好防护;只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小小的病毒就只是一只纸老虎,推倒它的日子指日可待!

加油吧,武汉!加油吧,中国!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5

2020年初是我国刻骨铭心的灾难之痛,新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着我国湖北武汉,然后快速向国内疯狂散播,在没有特效药治疗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情况下,以致我国十几亿人民封锁在家隔离病毒自我保护。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和扩散。

疫情当下,暴露了人类正面与负面的所有信息,我想这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的。所谓的天灾人祸都不过是人类的贪婪和无休止的欲望招惹而至。

如果人类自恃尊荣,草菅万物生灵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万物生灵也将回报人类万劫不复的灾难,这就是吃野生动物之祸——新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

人们不合理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破坏,使草原枯萎,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起地震山洪海啸等等天灾人祸。

瘟疫的发生,是提醒我们爱惜其他生灵,在这场灾难中有多少人付出爱,看到爱,它就有多快结束。希望这次能有更多的人觉醒,以避免大自然下一次的提醒。

这次坑击疫情的同时,我们对外应感恩,对内应反省。感恩那些辛苦付出的人,是他们的付出,才能让我们对战胜病毒更有信心。我们也要深刻反省,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8

那一代人,敬业、奉献。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生命都不要了

妻儿们的欢笑,许多人依然在错过。但因为他和他们的选择,更多的中国人,坦荡荡地挺起腰杆,笑出了声

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邓稼先辗转反侧,望着明月。他喜欢月亮。

突然,他起身,将手轻轻放在妻子手上,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许鹿希问:“调到哪去?要干什么?在不在北京?”邓稼先连说三个“不能说”。

很快,他又说了一句:“家也顾不上了,我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它”来自不久前的那次会面。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将邓稼先叫到办公室,问了一个问题:“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这位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博士立刻明白,国家要造原子弹了。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增强国防实力,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因此,当好友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同被称为“天才”的邓稼先选择隐姓埋名,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没发表过一篇论文、没做过一次学术报告。

为严格保密,和邓稼先一起“消失”的,还有著名力学家郭永怀、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等数十人。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或光明的学术前景,脱下西装,换上土布服,转身走进了与世隔绝的戈壁滩。

当已有重大发现、几乎站在诺贝尔奖门槛前的物理学家王淦昌被问到,是否愿意放弃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时,他没迟疑,说道:“我愿以身许国。”53岁的王淦昌自此改名王京,隐身17载。家人能联系到他的,只有一个信箱代号。每当孩子们问起,爸爸在哪儿?妻子总是回答:他在信箱里。

即使如此,研制原子弹这样的尖端科技,中国的基础仍然太弱了。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捡起他们烧毁的图纸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看。要知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人。

这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原子弹被起了这么一个外号——“争气弹”。“当时有一种气概,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没赶上,可是这个我赶上了。自然是非要做出来不可。”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说。

一穷二白的国家,为科学家们提供的条件,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当时位于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海拔3000多米,环境恶劣、物资紧缺。邓稼先有两身衣服,新一点的要穿去看女儿,平时总穿的那身破了,就用医用白胶布贴上。基地很多时候只有酱油汤泡饭,他很快饿得全身浮肿。有一次,同事带来火烧,大家一阵哄抢,他忍了许久,终于还是说:“你们吃,也给我留一小块吧。”

严谨的理论设计必须落实到每一个部件的加工中,头发丝粗细的误差都不允许出现。“精密复杂”就出自原始的工具和浪漫的想象:马粪纸上涂上墨汁,探索空间滤波器的研制;猫的胡须也能当红外地平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演算纸扎成捆,堆满了几个屋子。

对于这些“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人来说,享受和名利太渺小了。核试验最危险的是为核弹安装起爆雷管,如果发生意外,人将立即化为气体。每一次,邓稼先都安静地站在现场,操作工人换班他不换,有时一站就是一天一夜。

不只是他。“巨浪之父”黄纬禄由于过度劳累、身患顽疾体重减轻了11公斤;为中国核弹、导弹和卫星实验都作出巨大贡献的郭永怀,不幸遭遇坠机,人们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分开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那一代人,只要把他放到这个岗位上面,都要这么做。敬业、奉献。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生命都不要了。”核技术工程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高潮说。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人成功把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个月后,在中美大使级第123次会谈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东方红一号”升空的第二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1958年的那个月夜,到1986年因受辐射影响离世,邓稼先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回了一次家。许鹿希发现丈夫已是一头白发。她伸手去接包,邓稼先习惯性地紧紧攥住,没有放手。两人拿着同一个包,相看无言。

邓稼先曾说:我的梦里经常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个是妻儿们欢笑的场景。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像他那样,让那朵“蘑菇云”升了空;200多颗中国在轨卫星沿着“东方红”开辟的天路巡天遥看;中国的宇航员早已遨游太空;我们自己研制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次,世界第一。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9

其中,有位叫钟兆琳的先生,他是学生眼中的天才型教授,也是钱学森念书时最为尊崇的教授之一。

收到中央一纸西迁指令后,上海交通大学一时争论骤起。要不要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迁到荒凉的西北?争论愈演愈烈时,钟兆琳给出了他的答案……

钟兆琳出生在浙江省德清新市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常说,西部不发展,国家就没有真正的繁荣。

本可优渥生活的钟兆琳,在西安终日脚蹬布鞋,一身很旧的蓝色人民装,周末偶尔到东亚饭店点上两道上海菜改善伙食,常被服务员唤作“老乡”。

钟先生1927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解放前夕收到美国大学聘书,但他哪也不去,就要留在祖国教书。

晚年的钟兆琳已需柱杖而行,仍随师生们在大西北考察,动员一批又一批西安交大毕业生留在西部工作。

为纪念钟兆琳先生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在致西安交通大学的信中写道:“我是交通大学学生,钟兆琳是我的老师,我是钟先生的一个学生。”钱学森常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本故事取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四集《西迁》。

64年前交通大学收到的一纸西迁令,拉开了新中国西部建设的大幕,也让这所久负盛名的高校里上万名师生的命运轨迹,从繁华的上海滩,延伸到荒凉的大西北。

本片创作团队历时半年,在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寻访数十位亲历者,沿着他们的西迁路,重拾为了祖国甘愿放弃优渥生活的动人往事,还原那份“义无反顾,不问西东”的豪情。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10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形成了我们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为了探究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拿起了历史的显微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带纹的彩陶、精美的玉器、刻字的残简、汉代的瓦当、魏晋的壁画、唐代的饺子、宋代的医方、元代的书画、明代的乐舞、清代的寺庙纷纷出镜,不论类别,不问雅俗,都成为这部纪录片探究新疆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细胞单元。史实证明,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始终在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中华文明的画卷上,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我们在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世界格局复杂多变的局势下,能够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的精神命脉。

★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心得体会

★ 观《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后感

★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以及感想

★ 观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个人观后感

★ 中国新疆观后感202

★ 纪录片《航拍中国》之新疆观后感

★ 表态新疆历史发言稿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以及心得感悟

★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

上一篇:兼职会计求职中文简历写作下一篇:小学学生防溺水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