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三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文欣赏三

浅析艾伦·科普兰的音乐欣赏三阶段论

【摘要】受到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启发——音乐审美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音乐本身,科普兰音乐欣赏三阶段论最终也回归到音乐本身,即纯音乐。他认为,“理解音乐没有捷径,唯一能做的就是指出音乐中实际存在什么,并合理解释其存在的原因”。美感,表达,纯音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矛盾。

【关键词】艾伦·科普兰;音乐欣赏

受到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启发——音乐审美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音乐本身,科普兰音乐欣赏三阶段论最终也回归到音乐本身,即纯音乐。他认为,“理解音乐没有捷径,唯一能做的就是指出音乐中实际存在什么,并合理解释其存在的原因”。美感,表达,纯音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矛盾。

一、艾伦·科普兰及其著作

(一)人物简介

艾伦·科普兰(1900-1990),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讲演者、资深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包括交响乐、管弦乐、芭蕾舞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电影音乐、歌曲等。曾获1967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科普兰在大量创作音乐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

(二)关于《怎样欣赏音乐》[1]

书名虽为《怎样欣赏音乐》,但是书中序言明确指出,光靠读一本教你如何去理解音乐的书,是完全比不上亲身去倾听音乐的。全书表达了科普兰音乐欣赏的一个宗旨——不必强求对音乐所包含的含义,特别是具体的音乐含义。他在书中有如下表达:“用故事和描述性标题来解释音乐,又在名作主题上加入打油诗作为结束,对解决聆听者问题毫无意义……理解音乐没有捷径,唯一能做的就是指出音乐中实际存在什么,并合理解释其存在的原因。”这样的表述与其提出的音乐欣赏三段论是相通的,科普兰的音乐欣赏追求聆听者最终能够回归到作品本身,回归到音乐要素中去。

二、音乐欣赏三阶段论

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科普兰提出音乐欣赏的三阶段论,即:第一阶段美感;第二阶段表达;第三阶段纯音乐。

(一)美感阶段

美感阶段即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这一阶段仅仅是对音乐表象的欣赏,是对一首歌的整体印象,我们甚至不用任何方式的思考。正如我们坐在咖啡厅,浑然不觉地就已经融入了咖啡厅给我们制造的慵懒的音乐氛围中了。

这一阶段是非常浅显的,音乐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让你获得心灵的宽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欣赏音乐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最好听的音乐,就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先不说哪一首乐曲最好听,也不谈哪一个作曲家最伟大,每一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征,一味以自己的美感体验作为衡量标准是很片面的。因此,在这个浅显的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聆听者要对所欣赏的音乐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二)表达阶段

这一阶段是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的内容。一首乐曲、一个乐章,它到底想要表达悲伤还是快乐,又到底是怎样的悲伤、哪种快乐?我们或许在听过一首乐曲后,会对其感情有所感悟和理解,但是我们做不到说服所有人与我们自己有相同的理解。科普兰说:“我们不应该导致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有‘表达’的权利。”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我们既不能否认音乐确实表达了某些含义,但是这些含义又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如果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来形容,那也没有必要强求一定要找到及其匹配的词语,这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初学者,我们还是应该给予他们一些文字上的提示,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具有音乐辨别能力。比如在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理解巴赫的音乐时,初学者更容易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强烈的共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表达的内容相对于巴赫更明显、更具体,但是,经过时间的磨炼会发现,巴赫的作品更耐听,而原因恰恰就是我们每一次的聆听几乎都无法对他的作品下一个定义,或者与某个具体事物相联系,但每一次我们都能体会到新的内涵。正如流行歌曲的歌词,每一遍都在讲述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故事,很快就厌倦了,而每一次都有细微差别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三)纯音乐阶段

这一阶段作为音乐欣赏的最后阶段,对聆听者的音乐素养要求更高,是更有意识地去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也就是音乐的要素。

一首乐曲最先吸引住人的,笔者认为是其音色,从第一个小节我们就能够辨别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为什么使用这个乐器而不是其他的,这是作曲家在构思的时候决定的,哪个音色最符合他所作的这个乐思的内涵,能够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在对音色的欣赏方面,科普兰对于打击乐的作用是这样评价的:“打击乐的效果与使用形成反比——即愈是关键时刻使用,效果愈不好。”打击乐通常没有音高,作为一个配角,在关键的时刻容易让人失去对关键旋律节奏的倾听,打击乐更应该在不经意间流露它的影响力。其次,对于管弦乐的欣赏,众多音色交织在一起,欣赏时应该从中分辨提取出主旋律的素材,这应该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作曲家在配器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过了音色覆盖、超越等问题。

第二个能快速分辨的音乐要素应是节奏。许多时候,我们能够跟着音乐不自觉地晃动身体,那就是对音乐节奏感知的体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见急促、密集又复杂的节奏,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作曲家也是人,他的耳朵也是人耳,他所作的节奏再复杂也是为了人耳而作的,遇见这样的情况,科普兰说:“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放松,任凭节奏以它的方式与你相处。”

第三个是旋律。旋律是引导聆听者自始至终地听完一首乐曲的一根线条。通常我们对连贯的、优美的、长的旋律会产生较大的共鸣,这个共鸣与前两个要素是分不开的。

最后,也是最复杂的——和声。19世纪后,作曲家到底是根据和声学来创作作品,还是作曲家创作之后,理论家们再去分析他们的作品呢?我认为是后者,当我们机械地按照和声学的规则排列音高,精准对位后,得到的是没有内涵,没有生命力的音乐。所以,作曲家凭自己的直觉和第一时间的灵感创作出作品,理论家们再去解释他们的逻辑思维。这往往导致音乐专业人士走入一个极端,一定要给某个音乐定下一个内涵,或是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至此,德彪西的作品宣告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和声新时期的开始。以《雨中花园》为例,曲中运用大量不协和音程,多次转调,乐段与乐段之间也是风格迥异。作为印象派的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雖然有标题,但是仍然在每一次重新欣赏时都有新的发现。对于不协和音程,科普兰有这样的评价:“不谐和音只是相对的——对于你。”意思是,你认为这个和弦乃至旋律走向不和谐是因为你自身,是你的耳朵没有习惯于这样的音响形式,当你习惯了,那么就没有不和谐的音了。

(四)三阶段之间的关系

首先,美感与表达阶段是很容易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候,美感的产生是音乐表达出的意境、氛围与人的情感发声共鸣的产物。当你无法获得情境、情感上的共鸣时,你就难以对这首乐曲产生好感和美感。例如,对于20世纪新音乐的作曲家勋伯格的作品《华沙的幸存者》,如果在不告诉你这个标题的前提下,你很快会对这首作品尖锐、无序、强弱反差极大的音响感到反感,而它实则是想表达战场的残酷混乱。

其次,美感与纯音乐也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浅层进入深层的变化,更是一种质的变化。不能否认的是,要自然地从美感过渡到纯音乐聆听者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储备,这样才有能力去分析音乐中到底存在着些什么。一首乐曲一开始吸引你的是其极具美感的旋律,而后你就会越发集中注意力到其主旋律、主旋律的节奏、音色,以至关注到它的和声进行、它的终止式、它的曲式结构,最后在多次反复的过程中已经逐渐从美感引起的兴趣上升到“纯音乐”的阶段。

最后,表达与纯音乐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更注重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则落在音乐本身,这仿佛是音乐他律论和音乐自律论的碰撞,但是,矛盾的对立面更说明了两者密不可分。初学者从音乐的美感、表达出发,辨别不同作曲家在体裁形式、风格流派、个性特征上的不同。作曲家是有感情的,他们的作品是其自身情感和灵感的抽象表现;演奏者是有感情的,他们从乐谱的标记中最大程度地理解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效果;聆听者更是有感情的,他们从演奏中体会、发掘作品的深意。纯音乐则是我们欣赏音乐的最终追求,是对于音乐最透彻、最深层次的理解,是暂时放下内心对音乐的主观理解,从客观的、实际存在的音乐符号语言中去探索音乐本身带给我们的美。

参考文献:

[1]何舒曼.阿波罗给予的天才——论科普兰的音乐评论[J].吉林艺术学院报,2004(1):6-8.

[2]廖莹莹.浅析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一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为例[J].北方音乐,2018

[3](美)科普兰(A.Copland)著,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王宇诗(1995-),女,汉族,湖北,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陈浩軒(1996-),男,汉族,福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王宇诗 陈浩轩

第2篇:小学美术课前三分钟艺术欣赏教学策略

【摘要】艺术欣赏是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艺术欣赏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使用的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体会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课堂的美育与德育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艺术欣赏

作者简介:袁尚草(1984.05-),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日益突出。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三分钟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活动,也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课前三分钟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艺术赏析。教师可以搜集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畅谈对作品的感受,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关联作品或艺术形式进行介绍。

一、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求知内驱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浓厚的求知内驱力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便利。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容易走神,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让学生快速参与进课堂,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进行“‘五谷’作画”一课的教学时,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粮食画,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展示相关作品,并提问:“同学们能看出来这画的是什么吗?”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能认出来这些作品都用了哪些种子吗?它们在造型与颜色搭配上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根据自身的感觉进行描述与赏析。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彩的粮食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材质、造型、颜色等方面顺利完成了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为接下来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便利。

艺术赏析的能力需要学生慢慢积累。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師可以在学生进行赏析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认识作品。随着美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便可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角度独立完成作品赏析。

二、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需要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德育的进行,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素材,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艺术作品,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敏锐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有效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便利。

例如在进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在课前便组织学生进行了青铜文物的收集。每位学生收集一件青铜器的图片,了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将自己要表述的内容整理为三分钟以内的演讲稿,交给教师进行完善,之后选择优秀的作品在课前三分钟向大家介绍。本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是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比教师讲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种选拔竞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这一环节变得更有实效。

课前三分钟的赏析既是对本节课的铺垫,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平台。教师在选择学生时要注重公平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的机会。教师也可在学生准备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学生完成后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接受度高等,是测定个体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艺术欣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很有可能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教师在课前三分钟里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赏析,让学生各抒己见,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对艺术理解的差异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同伴个性的包容程度,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同存异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教师选择了元代沈孟坚的《牡丹蝴蝶图》与荷兰画家梵高的《麦田上的鸦群》,让学生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描述。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问道:“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差异呢?”学生回答:“油画的颜色更加浓烈,而中国画的颜色更清雅;油画的线条更加粗犷,而中国画的线条更细致等。”教师继续问道:“你觉得这两个作品哪个更好看?”有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油画,因为油画鲜艳、热烈、明显;有的学生则喜欢中国画,因为中国画清新淡雅,古韵卓然。教师道:“同学们说得都对,艺术品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允许分歧意见的产生,如此这个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趣。”

对比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特点的印象,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巧,为之后的教学做铺垫。

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艺术赏析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评价学生观点好坏的标准,要允许不同声音的产生,如此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四、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便利学生的课堂创作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与思维也是不平衡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与创作。面对这样的学情,适当的课前赏析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思路,让学生在没有想法时可以找到模拟的对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模仿是一种难得的能力。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创新,要量力而行。

例如在进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时,本节的目的是讓学生了解生活中废旧物品的种类,并能运用它们创造出新的艺术品,进而树立环保、循环利用、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为了保障学生顺利制作,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带领学生欣赏了三个废物利用的作品,并为学生设计了“这些作品的共同创作特点是什么?”“这些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指明学生的欣赏方向,以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共同点,如夸张、色彩艳丽等,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方向。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情况下设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难度的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获得能力的提高,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身心健康、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课前艺术作品的赏析,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课前三分钟的赏析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赏析,可以是独立完成艺术品的介绍,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提问下完成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这些形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成长的自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进行“让剪影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对其艺术赏析能力进行判断,明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赏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赏析能力一般的学生;分好组后,教师为每组分发一个皮影,并提供讨论的时间,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手中皮影的特点,可以从形象、颜色、造型、细节等方面入手,让大家了解各自所介绍的皮影,讨论后汇报。通过汇报,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师要求的内容,而且多方面展示了皮影,丰富了课堂内容,实现了相互促进。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知的内容建立起联系,利用已有的经验或常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便于学习活动的更好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六、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对美术作品进行展示,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前提,有效的观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推手。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只能对纸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缺乏欣赏过程中的趣味性和直观刺激。多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对动态、形象的美术作品中进行有效赏析。对此,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时,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活泼的欣赏氛围,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增强视觉感受。

以“神奇的装饰柱”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十几秒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2009年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在刺激学生视听感受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装饰柱的作用。随后,教师提出“柱头上有什么图案?这些图案有什么寓意?”等问题,引导学生细致欣赏装饰柱上的图案,把握装饰柱上的细节。之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放大装饰柱上的图案,依次为学生介绍每个图案的寓意,引导学生从柱头到柱底对装饰柱进行赏析,使学生深刻体会柱子上装饰图案的寓意。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灵动的学习氛围,让欣赏对象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课前三分钟提高了欣赏的效果。

七、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丰盈画作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有限,欣赏能力也较弱,难以对画作进行全面、精准的理解。所以,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画家的生平经历、画作的创作背景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常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扇面画”这一课前,教师便可以借助课前三分钟的欣赏教学,增强学生的美术常识,提高学生欣赏的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秉烛夜游图》的扇面画作品,让学生自主赏析。随后,教师提出“你知道这幅画取材于哪里吗?”“你知道这一作品现在收藏在哪里吗?”等问题,了解学生的美术常识水平。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进行介绍:“这幅作品的作者是马麟,他有着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娴熟的写生功底,能够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亭台楼阁。该画作取材于苏东坡的《海棠》诗,表现了夜色掩盖下的宅邸风光……”根据教师的介绍,学生能够从画家的创作特点、画作的创作背景出发,对这一作品进行精准的赏析,感受作品中的高雅情趣和诗情画意。

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渗透画作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绘画特点等,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画作的内涵,感受画作本身渗透的情感,而且能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丰富美术常识,提高美术欣赏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三分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为接下来教学的展开做良好的铺垫,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卢秋月.让“微”风吹进课堂——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183.

[2]王轶媛.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课堂优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70-171.

[3]毛自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艺术评鉴,2020(09):148-149.

[4]陈红.让美术走进生活——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74-175.

作者:袁尚草

第3篇:小学生三年级美文欣赏

1. 雨 刘半农

妈!我今天要睡了——要靠着我的妈早些睡了。听!后面草地上,更没有半点声音;是我的小朋友们,都靠着他们的妈早些去睡了。

听!后面草地上,更没有半点声音;只是墨也似的黑!怕啊!野猫野狗在远远的叫,可不要来啊!只是叮叮咚咚的雨为什么还在那里叮叮咚咚的响?

妈!我要睡了!那不怕野猫野狗的雨,还在墨黑的草地上,叮叮咚咚的响。它为什么不回去呢?它为什么不靠着它的妈,早些睡呢?

妈!你为什么笑?你说它没有家么?——昨天不下雨的时候,草地上却是月光,它到哪里去了呢?你说它没有妈么?——不是你前天说,天上的黑云,便是它的妈么? 妈!我要睡了!你就关上了窗,不要让雨来打湿我们的床。你就把我的小雨衣借给雨,不要让雨打湿了雨的衣裳。

2. 做一片美的叶子 金波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我向大树走去。

走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 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 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3. 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绵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哗的笑声;挺拔的高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4.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 过的蓝宝石一样。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5. 荷花 叶圣陶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6.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长得可真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7. 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光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有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了,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8. “东方之珠”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内只海豚和海狮正在表演节目。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铜锣湾是全满仓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我,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9.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么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10. 多变的脸 张歧

多么像人啊,海的脸一天多变。

清晨,常常是安恬的。安恬得没有一丝涟漪,就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还羞怯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当风提着裙子姗姗走来,安恬顿时变成多皱,密匝匝的弧纹,就像是老奶奶皱巴巴的脸。

涨潮了。海浑身抖动,一边跳,一边吼,那扬起的雪白的浪花,多像是发脾气的老爷爷翘起的白胡须„„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爸爸和妈妈的脸不也是常常地变?当我潜心做功课的时候,当我学雷锋叔叔做好事的时候,当我不讲礼貌和淘气的时候„„

嬉笑和严肃常常有同样的内涵:为了深沉的爱。

我喜欢海,喜欢有着丰富感情的海。

11. 往事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总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姐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下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一宁的心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爱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2. 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 我惊愕地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行动。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又爬向伸出的枝„„ 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枣枝哗哗作响,红枣劈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扑”地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

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向四周,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起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涨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哎,这不是刺猬吗?!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迫到水沟眼儿处,弯腰望望,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13. 吹泡泡

冰心

小时候,我玩儿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

阴雨时节,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儿,母亲就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她说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裂。

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根细竹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竹管上落了下来,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如果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这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清澈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还会裂成两三个玲珑的小球,四散纷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儿,会扯得又长圆,颤巍巍的,光

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五彩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又变成肥皂水落了下来,水珠洒到我们眼睛里。大家都赶忙低下头揉眼睛,揉出了眼泪。

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第4篇:励志美文摘抄三篇

导语: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心路的旅程,雨中漫步你不会比别人先一步看到彩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励志美文摘抄三篇,欢迎借鉴!

《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漂亮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象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象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光?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

《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光。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受,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第5篇:人生三看美文

看远

看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错误。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一个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的人,难见山外之山;一个被蝇头小利所困忧的人难睹天外之天。这种人往往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中自毁前程。 一个鼠目寸光的人,难成大器。

看淡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

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

看透

据说乾隆皇帝当年巡察江南时,看到江面上千帆竞渡,不禁好奇地问左右:“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陪同一旁的大学士纪晓岚随口答道:“无非名、利二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奥秘。

正确地追求名利,有助于开发人智,推动社会前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无疑等于自掘坟墓。

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是那样明朗,又是那样幽玄。看透,方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大可利国,小可全身。

第6篇: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

时间自由三分钟的朗诵适合朗诵哪些美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欢迎参考阅读!

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

1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着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在远方,再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虽然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一双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

2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絮絮低语的心泉明白地告诉你:人心并不是你想像得那样险恶丛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重温一抺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回首一段巷凉的人生。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

3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三分钟抒情美文朗诵稿

4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呜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灼。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膈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谖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第7篇:人生三破境界美文

破壳而出。是鸟类生命的伊始——一只鸟蛋经过母体的孵化,达到一定的温度,蛋壳里的小生命才得以形成,在阳光下,“温室”里,它们开始了最初的萌动,接下来蛋壳有了一丝裂痕,并渐渐扩大,然后开了缝隙,露出一只尖尖的喙,接下来探出一个毛茸茸的头,稚嫩的、新鲜的,令你感动不已,生命由此诞生。

破壳而出也是人类的生命哲学,它意味着打破旧有的阻碍和桎梏,从而获得新生。一个人到达一定的阶段,往往会被眼前的状态所束缚,原地打转,停滞不前,甚至走巡回路线。这时候,就要学习新的事物,广开思路,打破束缚自身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一种社会形态,倘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便只能被重重地抛出历史的巨浪之外,甚至销声匿迹。因而,作为决策者,只有打破固有的形态,适时变革,才能顺应潮流,推动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

破茧而出。

是蛹类的天生使命,一只丑陋不堪的蛹蜕,在经历卑微、冷眼之后,只有坚定信念,卯足气力,经过痛苦的蜕变,才能生出坚强、丰满的羽翼,化作美丽的蝴蝶,飞舞于万花丛间。

其实,每一份精彩的人生,每一个衣着光鲜的背后,都是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过程。在出世之初,他们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忐忑、徘徊不前,但他们始终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们经过痛苦的摸索、探寻、历练,最后终于找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破釜沉舟。

彰显的则是人类的内在意志,人生历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变革与挑战,唯有勇于突破,才能开创美丽的新世界。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抉择,甚至许多决定需要瞬间作出,由不得半点犹疑。因此,只有鼓足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不留退路,才不会延误时机,从而为自己赢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甚至望风而逃,只能让自己一败涂地。

人生中的“三破”,是冲破樊笼,突出重围所必备的勇气与素质,只有领悟、践行了这三点,才能冲破障碍,突破与激发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8篇:心中的第三块砖美文

那是初中时的一堂翻越障碍墙的军训课,因为我们这些学生个子都太矮小,教官在障碍墙前的起跳处摞起了两块砖,又在上面盖了一块帆布。同学们虽说动作不算规范,但都相继翻了过去。

轮到我了,我是班里最矮的,紧张得心怦怦乱跳。

默默重复着教官讲解的要领,开始助跑、起跳、搭手、抬臂……没等肘臂抬上障碍墙,我就滑跌了下来。

当我在教官的命令声中第三次滑跌到地上时,眼前那两米多高的障碍墙在我心里已成为一座高山,无法翻越。我仰面躺着,泄气极了。

“再来一次!”教官喝令着。

“能加一块砖吗?”我试探着请求。

教官深思片刻,点头应允。

教官摆放第三块砖时,我已重新站到了起跑处。

深吸一口气,助跑、起跳、搭手、抬臂、跨腿……我终于站到了障碍墙的另一面。

“就差一块砖。”我嘀咕着。

教官一脸严肃地把我叫到障碍墙前,示意我揭去覆盖砖块的帆布。

我莫名其妙地伸出手,然后,我惊呆了!帆布下面,摞着的依然只是两块砖,第三块砖平放在后面。“其实,第三块砖就在你心里。”

教官的河南口音从此回荡在我的生命中了。

许多时候,我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常常希望依仗身外的帮助。而一个人躺倒之前总是信心先躺倒的。所以,战胜困难,首先就是战胜自己。

上一篇:小班健康教学反思下一篇:行车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