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美文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所思美文(精选8篇)

有所思美文 篇1

今年的仲夏时光无疑是琐碎、单调、漫长无比……就连天气也奇奇怪怪,白天骄阳似火,傍晚时常狂风四起,夜里冷气嗖嗖,连可恶的蚊虫也迟迟不见缭乱踪影。夏花的灿烂与否我很少关注,但夏日的浓绿翠色却格外得汪洋恣肆、势不可挡,自然生命的魅力指值达到了顶峰。但我依然靡靡不振,整日里浑浑沉沉、晕晕乎乎、不知所措、忘乎所以。

小城附近的河流水势汹涌,裹挟着泥沙滚滚奔流,谈不上气定神闲、岁月静好,因时而动,因势随形,自由欢畅,令我暗地里自叹不如。往日里迅捷、灵秀的思绪也变得呆滞、僵化,宛如死水的腐气颇令人不爽。老宅对面的老汉今年头发也花白了许多,腰身却依旧硬朗,精神自然矍铄,与我形成鲜明对照。老汉照例整日里进进出出侍弄花草,花是本地老花种,开得大而妖艳、芬芳,充满乡野、率真之气。也有高挑细杆花草开了粉黄蓝紫的圆脸小碎花,闻起来味道不够清香,却也能勾起小时候的淡淡回忆。火炬树开始结子了,野生沙枣树银甲披身,不事张扬。经常路过此树,除了五月花开时节芳香袭人,令人痴迷一片,此时静默如乡野村夫,简凡恬淡朴拙之极,小小的沙枣果丝毫引不起路人侧目,只能作为秋后鸟儿的恩赐零食。老汉近日里益发老当益壮,在自家门口搅拌运送水泥沙灰,自力更生搞庭院土建小工程,乐哉乐哉,悠悠其心,何其幸乎!

仲夏的乡村灼热而忙碌不休。我抽空来到乡下亲戚的三亩菜地,烈日当空照射,金光四射,不一会儿便让人汗流浃背。天气热,水源足,各类农家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弯弯的长茄子,碧绿的黄瓜,长豆角、扁豆角一股脑的疯长。西葫芦瓜结了不少,因为天太热,有几个出现了烂瓜现象。芹菜、油白菜、香菜挨挨挤挤,地方不大产量饱满,根本来不及采摘,不过半月光景,油白菜、香菜全部性急招摇地开起花来。这些上农家肥的绿色蔬菜品质极佳,可我每次也只拿几天的菜量,平时太忙经常顾不上亲自下厨,往往菜吃一半,放烂了一半。有福无福,忙里偷闲,有时候不能简单而论。

近日里,晚上睡眠浅杂梦多,梦境细碎且零乱,迷迷糊糊夜半醒来,脑子里一团乱麻浆糊,完全理不出什么来往头绪。亲友们最近也很忙,基本上没有来往走动。即使偶尔有空在过节期间去趟亲戚家尽人情,也通常是你前脚跟走我后脚跟到,时空错位,想凑个时间点碰个面也越来越难了。至于远在外地的亲友们更有了与世隔绝的意味,半年过去了,连大家在忙什么也不清楚,当然也无须明白,毕竟虚拟网络是属于自己的,道路也是自选的.,即使是亲友也没有过多的交集,现实不需要理由,解释更显得多余,各忙各的就是生存法则。气定神闲是个传说,闹中求静、修身养性全看个人眼界高低转换和心胸有多宽广。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且不易重视的,等到回忆填满枯燥、乏味的忙碌岁月,仿佛已失去了自我。以我为中心的封闭圈子固然不可取,但迷失方向的苦闷是何其难言、莫可名状的沧桑纠结。很想回到从前,把往日的糊涂岁月好好理顺一下,多光彩少挫折,但无情岁月划下的鸿沟不可逾越。琐碎人生、流浪心情、逃避现实……美好的感觉就像一层薄薄的绿纱窗纸,可以视而不见,可以想入非非,就是不能当真,也不能当饭吃。生活中经常面对一些看上去年轻的身体衰老的心,才知道理解是个梦,沟通无话谈。

有所思美文 篇2

《鬼子来了》在国际上被评为大奖, 而在国内遭到封杀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国民的素质仍然较底,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这部片子, 可以理解这种类似鲁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深刻含义。可以看到战争是扭曲人性的魔鬼, 把一个纯良的人性扭曲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可以看到在战争中受到伤害最深的是两国的人民。因为战争都是荒唐的, 电影中的也不例外, 日本子虽然耀武扬威, 但他们在战争之前也是农民, 商贩, 学生……他们也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了。但是, 如果在大陆上映, 不免会遭到某些人断章取义的理解, 认为这是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作品。

《鬼子来了》里挂甲台的人民似乎永远过着一种桃花源式的生活。只要最低的保障——活命这一条能够保证, 那么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日本子还是国军亦或是“八路”。这其实是中华名族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的“愚民”政策的恶果, 它在保证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能够安然度过几千年而不像西方的中世纪那样战乱纷起的同时也淡化了国民的抗争性格。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了王朝统治者的“顺民”, 如同牧羊人的一群懦弱的绵羊, 即使恶狼来袭, 也只会无助的咩咩叫两声。挂甲台的人们, 之所以去和日本子做交易, 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日本子的手段和残忍。不能怪他们没有觉悟, 而是他们没有途径知道, 没有人去告诉他们:日本子是狼!引狼入室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说中国农民是最具有忍耐性的, 单从“活命”的角度看去, 只要还有一丝的希望, 他们都能努力克制着自己安安分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挥洒自己的汗水在即使无可救药的土地上。这就是姜文所要表现的国民性。同时中国人民又是一个容易忘却的民族, 这估计和孔子儒教有关系——倡导和谐的关系, 倡导以德报怨, 教人“有容乃大”。说中国人是善良的, 这的确没错。但总觉的有些心酸:这善良是以保全自己为前提;这善良的背后是对敌人的放松警惕;我们总是想通过一时的交换想换得长久的安宁, 这真是痴人说笑, 我们自己应该首先先自强才能自救, 靠他人的施舍是长久不了的, 说不定那天让你连本带利的还。

最后马大三死在了自己照顾了大半年的日本农民 (曾经) 亦或是战争下扭曲灵魂的花屋小太郎的刀下。而批准这项命令的是跛了腿的国民党军官。其实是谁给了他这个理由呢?是跛了腿的《波茨坦公告》。投降的日本人受到公告的保护, 而投降的日本军人却可以血洗挂甲台。这实在是绝妙的讽刺。

我们要忘却历史中挥之不去的阴霾的心灵上的阴影, 但那用鲜血和痛苦换来的历史经验确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水不得不整日整夜的加班, 为了保住职位努力的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和高额的教育费用等等。因此, 来源于工作的压力, 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都会对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缺少时间:这是影响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在各阶层所占比较均超过了60%。国家和社会管理、企业管理者中应酬交往是主要的业余活动方式。应酬交往的活动主要有吃饭、唱歌等, 其中以饭局为多, 不少人几乎天天有饭局, 诸如接待上级、应付调查、下属请客、朋友聚会等, 已经成为他们一些人业余时间的一项主要内容。

精力不足:精力不足也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 导致不少人时常感到体力不支, 比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阶层除了工作上的, 很多时候过多的应酬、没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规律, 也是导致他们精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由于工作的压力, 特别是部分科研工作者非常敬业, 为了科学研究, 放弃了平时的休息时间, 过度的期望及过少的关怀, 使得他们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产业工人由于工作本身就重, 再加上家务等家庭的事物, 使他们难有精力再去参与体育锻炼。

缺少场地设施或者场地远, 不方便:目前, 宜春市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宜春市群众参与体育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收入较低的产业工人阶层来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宜春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态度处于较好的水平。

4.1.2 宜春市各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的形式、内容和场所与自身特点对应。

4.1.3 宜春市各阶层居民体育运动的频率小, 每次运动时间少。

4.1.4 影响宜春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为缺乏兴趣、生活压力和余暇时间等。

4.2 建议

4.2.1 建设和改善社会体育活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多在各个社区建设免费的健身设施, 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4.2.2 除了着重开展广大市民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外, 还应发掘和开展适合各年龄层市民参与的健身项目, 如太极拳、交谊舞等一些体育项目。

4.2.3 在开展健身运动的过程中, 根据需要安排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 满足市民的健身指导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高校终身体育改革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3) .

[2]郑杭生.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2) .

[3]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01.

[4]吴风起.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 2001 (5) .

有所思:历史的教训 篇3

历史教会我们思考。

一千件光怪陆离的事可能抽象出的是一个相同的本质,而了解这一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选择和判断。正如创新是有赖于经验,我们在向当下和未来披荆斩棘之前要有这样以史为鉴的过程——认清事件、认清自己、认清社会。

一如序中所言,杜兰特夫妇所著此书不仅仅是历史经验谈,而是更加趋近于人类史的哲学思考。他从地球、生物学、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十个方面(其实个人认为还有文明)来切入历史,对我个人的“读史之法”也启发颇多。辩证地看待历史,不仅从硬邦邦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也从历史环境的过去和现在,更可以从不同的影响人群切入。我想所谓“历史的教训”,不仅仅是事件本身带来的思考,结合当下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思维火花、现实事实,它能够变成更有用的东西。

我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一、自由与平等

生命与历史都带有傲慢的不公。自然与人类社会平行,它们偏爱差异性。当一个社会的自由达到了某种程度,这样的差异就开始变得显眼——少数人凭借差异占有多数的财富。这也跟自然界食物链中的第一、第二等级类似,总有强和弱的对比,总会在资源竞争中存留危机感和不满足感并因此推动大环境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杜兰特夫妇说:“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

自由社会意味着遵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法则的社会;而平等社会意味着削弱富者、保全贫者的共进式社会。自由社会是有牺牲品的,那就是被“选择”淘汰掉的人,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就是社会底层踩踩就死的蝼蚁。而平等社会就会成为这些弱者,或者说经济能力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狂热的渴望(个人认为比较畸形)。事实上,选择自由或是平等本身就是带有竞争意味的自由,所以它往往由强者主导。或是一个才智超群的阶级选择自由,或是成千上万的平庸者形成的洪流来选择平等,它们都在经历着社会的考验和选择。

或是牺牲部分人的权利,或是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激情;孰优孰劣未可知,我也只能说凡事无绝对罢。

二、宗教情结

“持怀疑论的历史学家也对宗教保持谦卑的尊重,因为他看到了宗教在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时代,都发挥着似乎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觉得用“打捞灵魂”来形容宗教的存在意义是万分恰当的。宗教本身可以说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比起艰难晦涩的导论它显得更为普世,能面向更多的人布施这种精神救赎。而人,便很容易对宗教产生依赖——现世,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啊。

我曾经目睹了藏民和藏传佛教的信仰。这群人可以说淳朴到接近野蛮,而且有尚武倾向。他们想要的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抢夺,所以现代法规在他们面前只是一张纸,苍白无力。而面对活佛他们却显示出极度的虔诚,所有强制性的管束甚至比不上活佛一句话行之有效。他会在活佛途径的时候双手奉上他们家里的牛羊,他们会深深地匍匐在活佛的足迹上。我们不信仰的人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但从这个例子中信仰的力量可见一斑。

宗教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人有这样的信仰需求。其二,在很大程度上,政治是离不开宗教的。或许更恰当地说,是政治需要信仰的凝聚力。精神统治也是政治上的重要内容,而这项工作由政府难以完成。所以政治依赖着宗教。但反之,若宗教掌握了政治,那么世界可能又会陷入中世纪的噩梦吧。

三、所谓文明

文明是不会死亡的。甚至于说,文明在时间大浪淘沙的洗礼中得以沉淀并且羽翼渐丰。

我们很难去定义文明的生长于衰退。如果不把文明看作流动的过程或划作时间区间进行研究,那么所谓增长应该就是前后对比后富余的文化量。这样的文化以创新为途径,但优劣仍待考究,这也是我质疑这一观点的地方。斯宾格勒所言离心与向心的双面性,虽然是否能概括大致规律仍未可知,但辩证地看法是有待借鉴的。同样,文明的衰退正是存在于两个区间的交界处,它的主观因素较强,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的人的个人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文明的走向。这更增加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但无可否认,文化是累积的,之所以能从人类文明方向来谈所谓进步,是因为我们站得越来越高。刚出生的我们或许与千年前并无太大的差异,而优势之一在于我们可以浏览莎士比亚的喜剧,欣赏毕加索的作品,聆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即优势在于文明的大环境,这要归功于千年来伟大文明成就的积累,它让我们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优之二在于我们能够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这对现代文明进步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现存的,物质上的享受、财富、建筑巍峨——都有可能变成后世的历史书上无关痛痒的一句话,甚至有可能连一句话都没有。唯一能够流传下去证明我们曾经辉煌存在的证据是文明,正如我们现在对古希腊的缅怀。

历史教会我们思考,历史让我们厚重。

所以我时常会对历史抱有感激,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对现状永不满足。

作者简介:廖子雨,1999年2月出生,成都七中林荫校区2013级1班学生,朝花文学社社长。

美文赏析:所思所感所悟 篇4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忧深,有一天的晚自习上,我随手丢了一个纸飞机而被女老师发现,可她只是看见了飞机是从我们那边飞来的却不知是谁干的,便怀疑是我身旁个调皮的男生,而她却从未想过是表面上看起来大气都不敢出的我干的。我并未想去跟老师澄清是我的错,就这样那个男生被老师训斥后却对我只字未提,只是发自内本能的哭了,对此我并未对他说什么,也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因为我知道了,我听到了,他的呜咽声中道出,他最讨厌别人对他误会。

当每次听到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时总会想到那个经常在我耳边哼唱着这道歌的男生,现在的他,不知还记不记得我,那个做错事却不敢承认的小女孩,虽然他并不比我大。我们还在一个学校,还在一起不谋而合的见面,可见了怎样,连一个敷衍的微笑都没有,更不用说说话了,我不知道他对我记忆是不是只有不好,而不在乎微笑的时候都有的快乐,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无形杀手,我们分到不同的教室后成了现在这样,我想我会记得他很久很久,忘不了我对他的`亏欠,真的很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了,也许我们还会做好朋友,以后的以后我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了他所让我明白的无知,学会的长大。现在的我,不再是一个要依傍大树成活的小孩子了,我有了我的梦想,我的愿望,不会再去犯那些幼稚的错,学会了去珍惜身边的所有,可还会出现一些小小的纰漏,不过不要紧,我已经明白我要做的,实施的困难要一点点去改进,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不长的时候却像是过了一年,眼前又浮现出刚见到你时的可爱模样,是那样平凡的外表下掩藏的起初的心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总是想起你常有的欣慰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很美很美。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篇5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④绍缭:犹“缭绕”,缠绕。⑤拉杂:堆集。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⑨肃肃:飕飕,风声。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一说,“晨风飔”,晨风凉。⑩须臾:不一会儿。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文章摘要: 《有所思》是一首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把主人公因爱而思、由爱而怨、因怨生恨的情感以及忠贞、倔强、爱憎强烈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一首久传不衰的情诗绝唱。

文章快照:南·野有死麋》第三章云:“舒而脱脱兮,无感我fl兑兮,天使龙(长毛狗)也吠!”写女子要求情人与她相会时,悄悄地来,不要动她的围裙,不要惹得狗叫。将“鸡鸣”两句解为与情人相会,是对的,但同谁相会,沈氏没有详说。如果认为是指“在大海南”的情人,同上下文合着,似显得有些突兀。张玉毂认为这是女子揣测对方心理,表白自己忠贞的话,“言我(女子)实思君,则今与君绝者,以君有他心故;君亦常思我,今与我绝者,岂亦疑我之有他心乎?”因而说我若与他人往来,定当惊动鸡狗,兄嫂必知,意谓自己是忠贞的(见《古诗赏析》)。此说似乎较为合乎情理和上下文气。应当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女子表白自己的绝无“他心”.还含有另外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对你这样忠贞,你却生了“他心”,是对情人的怨恨;一层是说,如果对方之生“他心”是因为对我的忠贞有怀疑,那么只要他了解了真实情况,就能消除误会,他们还可以恢复旧好。怨恨之中。又存在着眷恋,相思弥甚,犹豫不决使他不能断然同对方绝裂。结尾两句刻画了女子犹豫不决的心理。“妃呼稀”是表声词,这里指叹息声,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虚徽长叹。“肃肃”是风声.形容风声凄紧。“晨风”是鸟名,即鸥,善迅疾高飞,此指疾速之意。“飓”指凉风,即瑟瑟秋风是那样凄凉,似乎也在为姑娘而忧伤。她抬眼望天空,鹤鸟已在飞翔,天即将破晓,因此在心里说:“再过一会儿,太阳就会从东方升起,我的忠贞清白之心,高天白日,均可鉴知!”这是自誓之辞。既是向天表白,也是在向情人表白。而这自誓的本身就表明她还没有拿定主意,下不了决心。特举鹳鸟.也有希望它将自己的心迹转告情人之意。说是“与君绝”。其实是不能绝。她恨情人有“他心”,叉不能和不愿完全消除过去的美好回忆,她还是希望情人能够回心转意。更幻想着这传闻本来就不是事实;她既担心着那可怕的结局终于降临,同时心里仍然闪烁着点点希望的火花。怨恨,猜测,忧虑,种种情感,交织一身。正如沈德潜所言,“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意不尽。”(《古诗源》)此说极其精妙。《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该曲原本是写女子与情人诀别时的悲思,后人的拟作范围有所拓展,既可以此曲抒发对恋人的思念,也可写思念亲人或朋友。这首诗就是以深切思念远方挚友“公子”为主题的,写得独具特色。

从首联“公子远于隔,乃在天一方”可知这对朋友相隔之远:茫茫旱天,各自在天的另一端。离得愈远,再聚就愈加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了。紧接着对“远”字的概念又从景物上作进层渲染,“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是一组对仗甚工的句子,意思是说:望远处巍巍高山、滔滔江河无际无岸,看眼前道路迢迢漫漫无尽无边,这一切都横阻在离人之间。这两句对首联来说是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补充。开篇四句展现了诗中主人公对“公子”思念之深、感情之浓。最精彩之处当在以下四句:“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这四句既追忆了分手之际正是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深秋季节;又点出了离别的情思已经整整翻腾了一年,漫长的寒冬过去了,百花飘香的春天也过去了,现在正是雷声隆隆的、多雨的夏天。“秋叶”、“春花”是诗人墨客标明季节时常用的字眼,以“雷”、“雨”暗示夏天的到来也是诗文常事,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作者落笔成趣,不同凡响:一个“别前”,一个“别后”,就把从“秋”到“春”的苦苦思念之情带进诗来。分手以前秋叶就在凋零,满地枯叶使萧杀气象更浓,也使离情更增添几分凄苦;离别之后的春天,虽然一如往年,百花仍在,但春花虽好,无人共赏,岂不更让人别情难堪。“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二句是该篇诗眼,不仅借“雷”与“雨”写出了夏季特点,更重要的是借大自然的“雷”与“雨”寄托了诗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与情感。“雷叹”分明是诗中主人公在为思友而长叹,“雨泪”分明诗中主人公在为念友而落泪,这是写作方法上的拟人化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有气魄。收尾两句“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充分流露出思念而不能见的伤感之情。大意是说:满怀惆怅地望着远方,思念之情绵绵增长,明知关山路远不得相聚、而又过分地倾注真情于挚友,其结果只能更加重自己的悲伤。

这首诗主题集中,就是反映对朋友的思念,虽远隔万水千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加坚定而深切。诗的艺术构思有所创新,特别是“雷叹”、“雨泪”之句,一反过去对雷、雨的形象描写,雷鸣不是天公震怒的隆隆狂吼,而是像人在深深叹息,雨落不是急骤滂沱而是像人之潸然落泪,显得那么柔和细腻而带着人情味,更衬托出友谊的真挚与纯洁感人【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心有所思所悟成文赏心悦目 篇6

【关键词】习作教学自我思悟特点策略

一、关注学生习作时的内心思悟的灵感

当前,学生对习作普遍存在着畏惧情绪,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心思悟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心灵太过粗糙,甚至荒芜。学生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应有的感悟,就很难在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发现人生的智慧。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走出习作的困境,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内心深处思悟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习作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灵魂熔铸于习作之中,应该让学生的习作闪烁着生命的亮丽,激荡着心灵的呼喊。习作是学生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参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思悟,从而产生精神“产品”的制作。习作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习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即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所以,习作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心灵世界的自我思悟。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常常重视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习作流程是一个完全与心理活动同步的过程,它所表现的方式也应该是一个个性化、心灵化的精神运动,所以,如果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便不可能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下笔成文,就很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其次,再现外在世界是心灵的内在需要。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趣,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可见,外在事物在作者眼里已经鲜明地涂上了心灵的色彩。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黄昏的最后一抹晚霞,这重复了亿万年的风景在不同的眼里展现着不同的风采。将心情熔于风景,把思想贯穿于事物,习作才有了生命,有了感染力。因此,确切地说,外在事物是客体,内在心灵是主体。外在事物之所以有“资格”进入学生的习作当中,都是表现心灵世界的需要。

总之,学生习作内容普遍较为空洞,情感柔弱无力,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思悟的培养。学生有了一颗感悟的心,他关注生活的意识会愈来愈强烈,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会愈来愈强烈,这样学生还会为“无米之炊”而发愁吗?

习作不是耍花样、摆脸谱给别人看的,应该是我们自身生活的需要,是我们个体心灵的表达,习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凡是能够真切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习作就是好文章。有时,尽管学生习作认识上有偏颇,思想上或许有偏差,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学生把他那个年龄真实的想法、内心的困惑与疑问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习作就是有生命的习作。

二、关注学生习作主体自我思悟的特点

谁都见过皓月中天的夜景,却只有李白才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绝唱;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来是一座杂草丛生的废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给人的感觉也只是枯水残荷的表象,但是一经作者的主观感悟,就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就构成了与客观不同的意象。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内心世界的自我思悟,对于习作主体而言,要紧的是能见境有情,瞻物有意,睹人有思,其境、其物、其人才能进入心中,注入感情记忆,留下深深的意象,而后才能胸中勃勃,提笔有文。由此不难窥见习作主体内心的自我思悟有如下特点:

(一)情感性。艺术,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寻找显示心灵的深刻而细腻的旨趣和丰富的情感。所以,内心思悟必须始终贯穿情感运动。只有当主体的情感倾向于某一习作对象,显示出强烈、深刻、细腻等心理层次后,心灵世界才可能熔化为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意向性。“意向”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认识、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体。心灵思悟必须始终伴随强烈的意向运动,刘勰曾说:“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有独到见解的作者,像一些杰出的工匠一样总是根据在脑海已经形成的反映外部事物的又渗透自己思想情感的“内心意象”来进行习作的。看到一粒种子,就能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捧起一杯泥土,就能浮现人类历史的沧海桑田。这些都是内心思悟时人的直觉炼合了人的情感、想象等高级心理体验而使客观事物变成了一种“内心意象”。意象运动愈充分,人的创造思维愈活跃。

(三)顿悟性。所谓“顿悟”,简言之,就是长期积累而获得的一种突然性的领悟,心理学上称之为潜意识孕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顿悟从何而来?一要“勤于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及时录下偶尔闪现在脑海中的习作灵感,往往成为以后习作的“酵母”。二要“敏与思”。对一切事物,特别是那些引起“心灵一颤”的事物,要细心地回味之,深思之,并从中发现全新的内涵。三要“明于辨”。对类似却又不同质的事物进行分析,从而养成明辨实质,求同辨异的能力。四要“善于挖”。学会精思深掘,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在不断地渐深地领悟中获得创新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臻于“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的境界。

三、关注学生触发心灵思悟的策略

学生习作时,心灵思悟的触发,实际上就是唤醒习作主体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在习作的范畴中,就是高尚的人格、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底蕴,就是一种摄取、表现和创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一)塑造人格魅力。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了文品与人品的高低。人和文是不能悖离的,一旦悖离,人和文的价值都将黯然失色,所以“人文合一”才是作文的最本质的规律。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抒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当我们读李白、杜甫的时候,当我们读鲁迅和巴金的时候,自然会感受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跃动,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究竟是他们的人品,还是文品使他们名垂千古,成为不朽?答案显然是他们的作品达到了“人文合一”的至上境界。一旦学生确定了高尚的稳定的“人格基座”时,他们就不会“剜甜留烂”——分不清真善美,假恶丑,正如一只有好有坏的苹果,食者不是剜去好的留烂的,而是相反;他们就不会“买椟还珠”——领悟不到人情物态的美学内涵,只是浮光掠影,看到其表面和现象。因此,塑造写作主体的人格精神,能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深深的爱,对光明和美好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进而达到使“人”融入“文”,又高扬着“人”的合一境界,促使他们更健康地作文、做人。

(二)培养想象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将感知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加工改造、融会升华,发展创新的重要思维方法。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新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各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内心自我思悟的过程就是进行想象思维的过程。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驰骋;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触类旁通、思接千载的文思涌动;没有想象,就写不出蕴灵气、聚神光的佳作来。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重视想象的“景”的训练,忽视了“质”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通感等办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对“绿”的想象,如果沟通人的感官系统,就能产生这样的美感:春雨淅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拂面,绿茸茸的草坂触手可摸;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凡此种种,一经感觉的转换,就整合生成幽景的辐射型网络,自然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所以利用通感是训练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夯实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诗经》、《大学》、《论语》、《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诗文典籍,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在金子般宝贵的青少年时代潜心涵咏,对个人和民族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当学生含英咀华时,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染,道德的感召,哲理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他们不仅浑厚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财富。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呢?心上文章积累多了,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所追求的骨力和神韵就自然而然来了。同时,作为一所学校,还要着意构建展示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文化大舞台。学校展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能直观而又动态地展示历史、人生。当他们通过参与亲历,逐步步入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空间,就能够受到社会急剧变迁的有力脉动。当他们在鲁迅故居肃穆时,那孤独不屈的民族魂以及他们的作品所构成的磅礴气势定会震撼他们的单薄和茫然;当他们穿越时间隧道,游历人文景观时,便仿佛不断地在与一个叩问历史、叩问生命、叩问存在的智者作深刻的交流……这些丰富多彩、富有强烈人文意义的活动,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形成了各种新鲜而生动的刺激,赋予学生以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学生内心的自我思悟,才会闪烁璀璨的生命之光、哲理之光、人格之光。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文心触发》.

[2]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 刘勰.《文心雕龙》.

《教有所思》读后感 篇7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面壁思过 。

教有所思心得体会 篇8

从去年9月开始,我的床头柜边就放着这本书,每晚我都认真地阅读,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有次看完书中《姨妈》一文,竟然感动地落下了眼泪。李老师的文章就是这样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渐渐地,一个立体的李镇西矗立在我面前,他那么善良,富有童心;他那么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多么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啊。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里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想正是因为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关于李老师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李老师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李老师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

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李镇西说,不要把一切都推给体制,作为一个基层的普通老师而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我显然无法直接改革教育体制,但我并不因此而觉得无所作为。他时时提醒自己:在现有的体制下,我能够做哪些事?我能够把这些事做到怎样的完美程度?于是,他每接一个班,便确立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和学生一起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他主动要求学校将全年级考试成绩名次最靠后的几十名学生编成一个班,和科任老师一起进行后进生的教改试验;每带一个新班,他都把学生生日抄贴在书房最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送上一个小礼物;每次放假他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穿过林海、登上雪山??李镇西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做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研究方式,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乐趣,在这种乐趣下,在硬性的体制与良知之间会形成一种弹性,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上一篇:抓基层组织建设 促农村经济发展下一篇:酒店员工卫生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