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小禅美文欣赏(精选4篇)
那苍老的绿
老真是让人恐慌的事情。在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时,我惶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姨妈五十多了,小资,脆弱、敏感,有小知识分子的酸气,却又世俗地生活着,老了,一个人。因为不肯忍受插队时东北前夫的恶俗,毅然决然地离了婚,甚至连女儿也一起割舍了。后来经历了一场黄昏恋,和周润发演的老文艺男青年演绎一段不伦不类的恋情之后,她骨头断了,动不了了。不得已,向前夫和女儿求救,于是,生活把她又打回到东北。
她和前夫去摆摊,在东北冰天雪地的集市上,乱糟糟的集市,她穿得臃肿厚实,头上一绺白发飘了出来,只露出一张老脸,她饿了,啃着冷馒头,背后收音机传来《锁麟囊》,曾几何时,这段《锁麟囊》是她那段恋情的见证,那个文艺男人和她一见倾心便是因这段《春秋亭》——真是何处是悲声破寂寥。
她本是那么优雅的女人,会外语,养着小鸟,小猫死了也会把它诗意地埋葬。但她老了,赔光了钱,只能跟着那个整天不讲究的东北男人,看着他光着膀子用手抠着鼻孔看赵本山的小品,她无可奈何——因为又没有勇气去死,只能为生而折磨着。
老是最无能的。影片和电视剧中的陆小曼总是风华绝代,没有一个片子拍过她的老年。我去上海,寻了小曼旧居,看到她老照片,挽着一个髻子,牙齿因为吸鸦片全掉光了,嘴凹进去,神情寡淡。翁瑞午的古董卖得差不多了,快养不活她了,为了生计,她加入了上海画院,这样可以领得一份薪水,解放后的小曼,已经老而朽,生活可怜,无依无靠。当年有多奢靡,如今有多落泊——连炒菜放多少油也要算计。这才是人生难预料。
张爱玲的老年更苍绿得让人落泪。
她不见人,与助手都是纸条联系——谁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凋败的样子?她七十岁左右,一直在和疾病做斗争,牙齿要去看,皮肤病要去看,看病占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信箱半年才去看一次,不停地搬家,和一种南美的虱子做斗争。屋里到处都是杀虫剂,除了几件穿的衣服,几乎全是纸袋子,没有一件家具。这是一个才女的晚年,回忆都是奢侈的,谈爱情吗?谈风花雪月吗?那一切多么多余。
有人也写过曹雪芹的老,雪中有一个背影,往一个茅屋走着,家里一贫如洗,《红楼梦》写到一半,就着冷风编织着这人世的悲欢。一把辛酸泪,处处难为情。
活到老真需要大勇气——特别是有过太多经历的人,本身有足够的聪明,透视这世间的繁华与寂寞,知道老有多为难。我有时听京东大鼓《老来难》——年轻人嫌我走路慢,吃饭之间吐黏痰。真的,不是不恶心的。可是,终有一天要老吧?你管得了老吗?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先演一个女人丰盛的盛年,美丽、年轻,才情,在剑桥读书,在游泳池里时,是一个白花花的身体,又轻盈又灵动,她写过很多书,极富盛名与才情。然后再演她的老年,臃肿,老,脸上布满皱纹„„这一切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也不认识了,老年痴呆,连丈夫也不认识了。这个电影比《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要残酷,看得人特别无奈,看完之后觉得生命也许并无意义。
倒羡慕起那些没有思想的老人,就奢望个四世同堂,老而糊涂,天天就盼着吃饭。那些活得老而弥坚的人没几个,到老了之后,一些鲜亮全褪去了,你做不了命的主,你做不了光阴的主。
青春是四射的,是往前走的,而老年是往回收的。慢慢收,收到最初的起点。所有经历过的颜色,把最灿烂的收了,慢慢浓缩成一把苍绿,自己翻晒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老了,什么都可以忘。我读过一首关于老而相思的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想这句话有些矫情,老来还相思吗?我不知。我还没有老,到真老了时,也许相思真是多余的。
薄荷香
喜欢喝朋友亲自煮的薄荷花茶,入口,清凉淡爽,唇齿之间,全是余香。进入胃里,清凉凛冽,连五脏六腑,俱是清意。
清晨,总喜欢到楼下小公园去散步。从前,是最不喜欢热闹的。散步一定要在黄昏,一定要挑无人的小巷。如今,更喜欢和那些老人在一起,清晨的小公园里,老人居多。
那些老人身上,有一种淡定超然和宁静,是包容是智慧更是人生的练达与睿智。
小长椅上,有一头银发的老人在唱京剧。两个人,头凑在一起,举着一张白纸,大概还没有背下来,所以,对着词唱。是《锁麟囊》里的“春秋亭”那段,二六转流水。我站在他们身后,几乎笑了。他们哪里是唱,等于是念。但念得这样认真——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她们发现了我,然后问我:会唱不?
才不客气呢,说,会呀会呀。但在她们俩面前,有板有眼地唱着,还充当了半个小时老师,一字一句教,哪上口哪转调,自己都充满欢喜。
也爱看跳舞的老人们。一台破录音机,声音直发抖,放着一些前苏联老歌,有很多是两个女人搂着跳——说着家常话,白发飘动着,身材早就变了形,两个人的肚腩几乎挤在一起,可是,跳得斗志昂扬。也有看着专业的——居然有两个老人跳探戈,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都身材高挑,化了淡妆,因为嘴唇有跳跃的红。裙子十分讲究,裙摆很大,居然还有亮片,在清晨的阳光中一闪一闪,他们跳了一曲,又一曲,最后只剩下他们俩,还在跳着。
只有她是特别的。她没有舞伴,每次都是一个人跳。穿着华丽的红衣黑裙,或者白裙白衣,总之,她和别人不一样。
我疑心她是退休的专业舞蹈演员,因为跳得实在是好。一个人在那里舞,风摆杨柳似的,脚步都带着婀娜,看上去有七十岁了,可腰还是可以用苗条来形容,她自己开花自己欣赏,是公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还有老人,戴着花镜看股票,指导我买哪支基金,我们从国内聊到国际,我不觉得俗气,反而觉得,老到满头白发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且对国内外大事了如指掌,真是一种境界。
和风烛残年的老人打交道,他们内心淡定,外表看上去那么慈祥,不锋芒毕露,不逼人,没有灼灼光芒,但是,那种内敛和饱满散发着淡淡的薄荷香,如此清新,如此清凉,如此绵延。
是谁说过,由中年进入老年,才真正是到了人生之秋,伸手可及硕果累累,闻得到秋霜逼来,可是,内心丰盈,充满喜悦。
闲庭信步,不再鲜衣怒马,他们穿得那么朴素那么自然,不与谁再争宠,不与谁再较量,我更愿意与这样的老人们在一起,唱戏说话聊天,我让我的内心更趋向于秋天。
不,不是我的心老了。而是我更喜欢这种老下来的心态——那样风日洒然,那样禅意弥漫。透着淡定薄荷香——我细数自己流年,岁月静好倒是沉下心来的几年,玫瑰从来不会慌张吧,如果是一朵花,就安静而从容的开——即使不开,又有什么关系?也可能平淡到老,也可能就这样了,不卑不倚,不怒不醉。
而我,愿意充溢着薄荷香,拥有着大喜悦。
那时的光景
光景两个字真好听。
那时的光景呢?那时,一定是最美好的时光呀。——记得上大学时,满大街唱卡拉OK的。拉出条线来,一个录音机,一个麦„„围着三五个人。
那时还写情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电脑。等着情书降临。每天跑下去几次问:有我的信吗?有吗?问得收发都烦了。还听齐秦和王杰的歌。声音里的孤独和狂妄一生不忘。„„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嘶吼里,全是对青春的质问。
有男生,痴迷我们宿舍女生。每天抱吉他来楼下唱,一唱几个月,被人称为情种花痴。到底女生动了心,毕业时跟他回了小城,后来生了一对龙风胎。问及楼下弹吉他的事,他胖了的脸上笑了:那时真浪漫呀。
那时流行罗大佑《恋曲1990》,乌溜溜的黑眼睛和你的笑颜„„怎么也难以忘记你容颜的转变。刚出锅的新歌,带着怀旧的温度。到十几年后唱,歌厅里的小朋友正唱五月天和苏打绿,问:这老年人谁呀?后来他和周华健李宗盛等人成立纵贯线,私以为,是老不得已。过时了,或许联合起来还有市场?
那时一个女孩子绝望地暗恋着辅导员。因为辅导员的确是帅而且有才情。她跑去给他洗袜子、白衬衣,跑去唱歌给他听。是这首《恋曲1990》。后来每听到这首歌都想掉眼泪。那辅导员爱上一个美国回来的女孩子,两个人很快结婚了。暗恋的女子居然退了学,为了爱情退了学。
多年后见到她,她仍然一个人。爱一个人,真的可以爱一生吗?同学聚会,一起到歌厅唱歌。只要有她,就没有人敢点这首《恋曲1990》。“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也不凋零的花„„”那天我微醉,唱这首《爱的代价》,一边唱一边觉得眼角湿。而她躲在角落里,早就泣不成声。老了。到歌厅里,大多数歌星不知道是谁呀。专点怀旧版。CD里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歌。爱怀旧了,总是召集几个同学吃个闲饭,聊聊过去„„人一开始怀旧,心就老了。
一天收拾旧物。翻出许多旧信来。真多呀。这么多的旧信。有的写得极厚。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废话。写不完的话。还附上小诗。信纸都泛黄了,好多字看不清了。有的人,好多年都没有音讯了。有的人,成了陌路。有的人,即使还在联系,也会忘记那曾经的热情。有时酒场上会开玩笑说:你给我写过情书呀。对方就笑了,一脸坦荡:那时我多年轻呀。
一饮而尽。为了好时光。
前几天,又去石家庄。多年前刚到石家庄,惊讶于火车站的大。如今又过火车站:它怎么如此矮小,应该翻新了„„那时每到周末,都会去看河北省博物馆,现在住在它对面的国际大厦,透过窗户看着它:真矮真小呀,居然不如家乡的博物馆大呢。
从前总是坐14路往母校绕一圈,如今早就人去楼空了„„连怀念都觉得多余了。于是倒在国际的大床上,抱着一本书,沉沉睡去。
是夜,梦到仍然少年。挤在14路上,去解放碑和好友照相。
春光灿烂,红裙子飞起来„„醒来知道是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李菁是出生在湘西古镇的一位90后女孩。读大二的时候,有一次去书店,被一本封面雅致的散文随笔集所吸引。“会心景致有多少?——也只有那些个刹那吧,一刹那九百生灭,在生生灭灭之中,人生多么快,昨天还是青涩少年,今日就看到发际上一根银线爬着,灰白的,惊了心……”文字格调低靡曼妙,像一条小蛇一般,透着沁骨的凉意与蚀骨的柔情。“异数”、“薄凉”、“颓靡”……“雪小禅”这个充满着淡然冷静的名字刹那间走进李菁的内心。
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李菁在网上疯狂寻找有关雪小禅的一切文字,越看越爱,越爱越痴迷,她一口气买全了雪小禅所有的作品,字字句句悉心阅读。不知不觉,远方的雪小禅成了女孩文学与生活里仰慕的灯塔。
2012年,李菁纠结是否要考研,这个做事一贯有着自己的风向标的女孩唯英语这门课程短板。游移间,女孩在内心生出巨大的渴望,希望得到一个人的鼓励,这个人便是素未谋面的作家雪小禅。
带着赤诚之心,李菁伏在灯下认认真真地给雪小禅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她倾诉了对雪小禅作品的热爱以及自己对考研一事的困惑。她还精心准备了两份小礼物以及一本手写了一年的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小姑娘一年以来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恩之心。
当时,雪小禅正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收到遥远地方寄来的长信和礼物,她感受到远方一个纯净女孩对她的痴迷和信任,于是在第一时间给李菁打来了电话。她说,吧啦(李菁笔名),你一定要考研!雪小禅沉稳亲切的声音,在小姑娘的心里犹如海面上的帆船被大风吹过,跌宕起伏之后便乘风破浪。
整整一年时间,李菁破釜沉舟,刻苦备考,终于顺利通过了考研。当得知雪小禅在天津有一场读者见面会,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买了一张开往天津的火车票。读者见面会上,望着一身棉麻衣裳,脖颈上戴着老旧的怀表的雪小禅,李菁被眼前的一道温暖、朴素的光芒震慑。第一次和雪小禅的见面深深刻在李菁的记忆里。
很荣幸 见证粉丝的成长轨迹
虽然一直很喜欢阅读与写作,但那时的李菁并未曾想到今后能成为许多年轻读者喜爱的作家。她只是一直爱着文字,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出来。读雪老师的文字多了,李菁渐渐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艳而不妖,哀而不伤。
她开始断断续地写文字。从18岁写到24岁,写了7年,终成第一本书《见素》。文字由青涩到成熟,皆是对美的感知,对梦想的执著,对生活的所思所感。最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想到要出版,但雪小禅读了之后,觉得李菁的文字有纯净之风,因此鼓励她出版。让她没想到的是,此书一经面世即刻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他们纷纷写下感言,评论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柔软的存在”。李菁说,这本书是她的第一个孩子,虽然青涩,却是字字句句都反映着最本真的心。
继第一本书《见素》的成功出版,李菁开始了她第二个“孩子”《当茉遇见莉》的孕育。李菁用恬静细腻的笔触将18个暖心故事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生命状态娓娓道来。这些人物,都是她在生命中结识到的人,有隐居在终南山的璧人、在西藏偶遇的梦中人、古镇里特立独行的女人、北海道独居的母亲、一生只穿旗袍的阿婆、在青春的白桦林下拉着手风琴的姑娘……18个暖心故事个个精彩。其中“西藏偶遇的梦中人”一文在纯文学殿堂《北京文学》期刊得以发表。
这本集子得到编辑的强烈喜爱。她们感言,刚读了一半,感动到哽咽,迫不及待要读完……2015年10月这本书和读者们见面了。雪小禅为《当茉遇见莉》写了推荐序:“吧啦,是她的一个笔名,确切说,我不太喜欢这个笔名,像个稚童,远远不如李菁好听。还好,现在她换了回来。如果说见证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是荣幸,那么很荣幸,我见证了她一寸寸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稚气的小姑娘到下笔从容的写作者,从一个大学生到大学老师,从手机摄影到有独特品位的摄影师,从平凡女子到有生活品位的李菁……时光赠予她金线,织成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她写作三十年来第一次为人作序推荐。李菁的母亲感动地说:雪老师是真对你好的人,要一辈子珍惜。
跟随你 努力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雪小禅是个生活专家。无论是对戏曲还是书画,传统服饰、烹饪等都有研究。她对李菁说:一个懂得如何将生活过得妥帖有趣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接地气的。当一个作家,需要先当一个大杂家,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厚度与深度。
真正走进雪老师家里,雪小禅对生活的态度让灵秀的李菁心有所悟。之前,她只是知道雪老师喜欢收集老旧的东西,却不知道她的家竟是个博物馆。民清的檀木柜子,蜡染的布、镂空雕刻的木窗、彩釉花瓶里插着干枯了的莲蓬、老式收音机、老上海式样的首饰盒、手工绣花的挂饰、印着甲骨文的长布帘……就连李菁睡的床上也是铺着蓝花布的床单。雪老师也会在这些老器物里放入一些干枝,既随意又充满着自然灵性。对待李菁,雪小禅把这个聪敏的姑娘当成妹妹和学生,给她准备了心仪的礼物:两件民族风的裤子,一件大红色的灯笼裤,上面绣着大朵的牡丹,另一件是牛仔的九分裤,正面也有手工绣的花。
雪老师爱戏曲,十五六岁喜欢戏曲,去大学讲座,也多以戏曲和写作为主。她认为喜欢戏曲的人,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于是,原本对戏曲并不了解的李菁也跟着热爱。她找来《牡丹亭》《昆曲六百年》等纪录片来看,竟也从中品味出戏曲的独特魅力。她说:“热爱一个人,不是纠缠,是尽可能跟随她的脚步,一同赏风景。“
在雪老师的家,雪老师像家人一样给她煲汤,做美食。给她讲把每一位粉丝当成朋友的乐事。这些,让李菁真正领悟了雪小禅文字为何得到千万读者喜爱的原因。原来,做生活的大杂家,做真心为对方着想的人,对方也会用心来疼爱你。
因写文字太久,雪小禅的眼睛极度怕光,不能再用电脑写作。这样的情况下,雪老师没有苦闷,反倒另辟蹊径,开始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写字的速度虽然慢了下来,却是慢功夫中见精品。原来,一个人遇到瓶颈期,或者憋死或者峰回路转,这全在一个人的思维转换。感悟到这些,李菁也开始练书法,大量阅读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使她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并无成长之路的躁气,越来越精于恬淡安静的文字。
nlc202309021952
终成就 粉丝们和雪小禅的缘分
2015年8月,李菁认识了隐居在终南山的如是。她与丈夫梵山、小女儿子兰一起隐居在终南山,在翠华西岔半山腰租了一个院子。她找朋友题字涂鸦,写上“如是医庵”四个字,她精通中医,时常有病人从远方来此地看病。如是免费给三种人治病:修行人、现役军人、住山人。她是隐居在山中悬壶济世的女中医,有着自己强大的精神内核。她说,她只是想将她的日子过成药引子,去医治更多人的内心。
在如是医庵小住了几天,李菁为如是与她的家人拍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后来首发在了公众号“视觉志”上,累计阅读量达几百万,后来又陆续被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各大媒体转载,她的生活方式打动了很多人。李菁的用心也得到如是医生的赞赏,她称她是琥珀女孩,有强大的内心。
巧的是,如是也是雪小禅的文字粉。她对李菁说:“我把这些院子布置成这样,其实是一直在等待她的到来。因为我知道,她也一定会喜欢。”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李菁,她做起了纽带,为两个同样修禅的素心女人开始了牵线搭桥。
2015年的8月31号,这个约定实现了,雪小禅来到了如是医庵。她们几乎是一见如故。那天雪老师着了白色棉麻衣裳,如是穿了青蓝色的棉麻长袍,恰似仙气十足的白娘子与小青。如是和梵山的终南山生活,引来许多人的羡慕,与雪小禅的情谊更是让钟南山的“禅院”(如是送给雪小禅的屋子)来了几百位读者,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见证这段动人的故事。
因懂得 我们的生命水乳交融
在大学,李菁便是一个十足的摄影爱好者,但雪小禅素来对给她拍照的人要求严格,一般的摄影者很难跟上她的审美需求。虽然李菁用的摄影器材只是最普通的单反相机,但她为雪小禅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和她的心意,只因为懂她。自从相识以来,每一年,李菁都会为雪小禅拍几组照片。雪小禅对李菁说:“等我老了,还是要穿着旗袍,踩着白球鞋,站在合欢树下,出现在你的镜头里。”
2014年,雪小禅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繁花不惊 银碗盛雪》中的内文插图也全部是由李菁提供的。近期的新书《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的所有静物插图,也均为李菁在终南山所拍。
在给雪老师拍照的过程中,李菁的摄影技术在飞快进步。雪小禅总表扬李菁是一个有灵性的学生。因此,雪老师把大学讲座海报上的所有照片都交给了李菁负责。她,成了雪小禅最信任的御用摄影师。
如果爱,请深爱。雪小禅的理念同样潜移默化着李菁。她的毕业论文洋洋洒洒三万字写的全是雪老师。就连研究生毕业设计也选择了给雪小禅老师做一系列的文化衍生产品。 “小禅茶”系列包装、毛笔、书简、镇尺、笔记本、日记本、布灯等等几十样设计产品,各有意蕴。
2015年4月,总想着为雪老师多做些事的李菁,在朋友圈里看到转发雪老师文章的公众号太多了,便想着如何与它们区分出来。想法一经产生,便决定开办自己的公众号,亲手打理“雪小禅最美微刊”。这使她又多了一个身份:雪小禅公众号主编。
选择做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周坚持去做,其实是很难的,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更新。有时候白天太忙,李菁只有熬夜加班才能把微刊插图设计出来。
电影《梅兰芳》里梅兰芳的经纪人邱如白说: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他。有一天,李菁发微信说:“雪老师,认识你以后,我的内心打开了一扇窗。”微信那一端低缓地回了一声:“吧啦,其实我是孤独的。”那一瞬间,李菁的眼泪掉了下来。
此生唯深情不可辜负,李菁因此发誓要把“雪小禅”公众号做一辈子。一辈子有多长,她也不知道,但是她觉得幸福。
近日,李菁的《用勤奋打败自卑》这篇文章,打动了上千读者。文字来源于她真实的生活经历。十五岁的她,因青春期叛逆,偏科严重,自卑到到几度想退学。但常年阅读经历告诉她,人是可以通过勤奋去打败自卑,改变命运的。
平时,李菁每天五点多就起床,学习英语。白天去大学教书,下班回来还要主编公众号、写文章、看书、备课、做设计、拍照、修图、练字、健身……她很少出去玩,从不看电视剧。她说:“不是我不喜欢,是因为真的没有时间,还有那么多需要去完成的事情等着我去做,不能有一丝的松懈。我希望自己是一束微光,哪怕这束光能够带给一个人温暖与向前的力量,我也是幸福的。7年前,我只是一个默默喜欢着她的小粉丝,7年之后,我成为她的学生、御用摄影师、御用设计师,公众号主编。这7年的深情厚谊,唯有时光可以见证。”编辑/刘洋
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但凡这种皇上,一定做不好皇上。果然,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对书法和绘画的偏爱,让他沦为金兵俘虏。但正是心中这些对于书画的热爱,才使他在沦为俘虏时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
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喜欢它的个色。
就因这叫法,分外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像秋天长水。是寂寂的天空,有几声远走高飞的大雁,其实是含着人世间最饱满的情意的。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想象,而这瘦里,就有了山的寒水的瘦。这金里,又有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沉重和亮色。
第一次读到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了。三个字里,跌宕出一种极为细腻的光滑与个色感。只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衍生出多么孤零的一种情怀啊。
再看字。真是瘦。绝非牡丹的肥腻,而是一枝清梅的瘦。枯而不甘。我喜欢那支棱出来的样子,一撇一捺都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意味。看着一点也不洋气,甚至有些乡土,可是,一腔子里的血全是清傲的。
那份浓烈,那份傲岸,分外扎眼。
也像宋徽宗这个人。偏偏不喜欢做皇帝,偏偏把心染在了琴棋书画里。
另一个皇帝李煜,南唐后主。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词,一切如命,当然也会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觉得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的男子或女子会徒增一种莫名的伤感。于他的审美上或许是一种趣味的提升,于人生而言,并无多少益处。因为那样会使心灵过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上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颠簸的生活。虽然人生会因此厚了,肯定了,更值得揉搓和拿捏了。可是,它们带来的荒凉和皱折也一样多。——这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就像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
能在哪里张狂呢?除了在文字中。在日子中,不得不收敛,不得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日复一日重复和交待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内容。
那仿佛是经历过时光淬砺的女子,逆境让她一夜之间成长。被时光或打击过的石头、铁或人,往往更加光彩夺目。很多时候,顺境让人慢慢就沉下去了,而逆境,一经时间打磨,却可以散发出更加绮丽之光。即使是变得凛然了,突兀了,但那味道却是格外不同了。
人们很难记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但却容易记得宋徽宗。金戈铁马是留给岁月尘烟的,一个书法体的诞生却是永远永远的留下来了。尽管想起时恍如隔世,可是,如果看起来、写起来,却仿佛昨天。
看过一个朋友临摹的瘦金体,分外古意。
却觉得并不远,仿佛可亲可近的人。贴在脸上,有温热感,放在怀里,是那亲爱的人。远远地看她写,那中式的长衫,那手中的毛笔,仿佛都带着一种阔绿千红的诱惑。在少年,我是如何抵触着中国文化,那么现在,我就有多么热爱着它——你曾经反感的,或者隔阂的,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最亲近的。这恰恰是岁月所赐。心老了以后,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比如书法、绘画,比如戏曲。
因为不再有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了,也渐渐失去争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人生到后来,是做减法了。一步步减去那丰硕的气息,像瘦金体,只留下些风骨和枝桠就够了,那风骨,却更吸引人。因为隔着八百多年的烟尘与风雨,我仍然能感觉瘦金体的凛凛风骨。
那是一个男人的心声。
他更愿意臣服于书画之间的时间。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间。没有年代,没有界限……他似乎早就料定了。其实,他一定会比别的皇帝更多的出现在后代的书中或者文人们的`嘴中。因为文化,从来是穿破了时间这层膜,而且,年代越久,味道会越醇厚,越有气象。什么东西一旦有了气象,便离成大器很近了。
因了宋微宗,我偏爱着寥薄清瘦的瘦金体。又因为瘦金体,我更高看这潦倒的皇上。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那些画牡丹的人,永远不会体味画竹或画梅的心境。潦倒,往往赐予人更高的灵魂品味和耀眼的光彩夺目,比如凡高,比如宋微宗。
张 萌
25号晚上从实习单位出来,忘了带伞,大雪迎面扑来,打在头上,钻进脖子里,特别冷,最后只好连眼镜也摘掉,低头缩起来走路。看到身边路过形形色色的鞋子,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走在前方的路上,为了生活,为了兴趣。
路边小吃摊已经在雪中撑起了大伞,生意还要继续。那个烤红薯爷爷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很红很硬,没人来光顾时,他便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神很凝重却也很寡淡,不知道落在何处。我劝他早点回去,老爷爷碎碎念一般“要苦钱哩,要苦钱哩!”
“苦”这个字,比起这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更冷更凉。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含着棒棒糖牵着妈妈手一步一蹦的小女孩,就好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看到拎着公文包匆匆行走的男女,好像能看到不久之后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记起某一天下班,过马路,一对老夫妻一前一后,头发花白,男的穿得很臃肿戴着墨镜,老太太走得很慢,手里的一根粗木条牵着她的盲人丈夫,走两步还要回头给对方把围巾裹了再裹。很温馨,让我错过了公交。
我常会忍不住乱想,《相对论》哪里需要光速达到多少多少才能使人穿越呢?明明每时每刻我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曾经或者未来穿行的身影了啊,只是我是这一秒的自己,活在此刻罢了,那不妨专注于当下,做个有心人好了。
雪小禅,她很爱戏。她说,戏里的光阴总是可爱的,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在光影里织线的时光总是短的,短到以为刚刚到,却已经要离开了。她说喜欢光阴的凉意,我却更喜欢她后面提到的“原来人生的终极目标竟是岁月静好。”更多了份坦然。她提到怀斯的画,怀斯笔下的女人,给她浩荡的感觉,一意孤行,本质纯粹丰盈,不留余地的明朗着。第一次读雪小禅的作品,第一次读这句话,我猜想她是个很细腻很敏感很注重内心感觉有点自我的人,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很不安很脆弱。自己似乎也是这样,大多数时候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喜欢她说的寒武纪,简单、朴素的味道,有着让人沉溺的光辉,带着最初的本真和幼稚。帆布鞋,白衬衫,牛仔布裙,可以欢喜一个夏天,秋天沉醉于清凉的桂花香,爱着严冬空灵的白雪。只是她要的不安、沉溺、缱绻,在爱情里一直坠下去坠下去,是不是正如她本人说的会泛滥成灾的吧。我们难免会触景生情,可是哪敢这样活着。雪小禅也说,我们也许并非有多怀念某个人某件事,只是念想那段时光罢了。而一切都会过去,化解于岁月之中。
作者爱黛玉、陆小曼、杜拉斯这样的女人,不喜欢林徽因、宝钗之辈。后来我觉得她们并不是工于心计,甚至比前者更加热爱生活,因为她们懂得如何智慧地生活。没有节制怎会一直快乐?凡事适可而止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能不能探索其中奥秘,去创造创新?如何幸福?我经常会问自己。
有一天,我发现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比如我学的土木工程,最近在看建筑方面的书籍,其实思路也很简单。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适合人们居住与活动的屋舍,就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而建筑背后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那么要怎么办,解决方法是什么呢,也就是建筑是由哪些人来完成要完成哪些事项。
这完全没有违背作者追寻的极致境界,因为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简单。我们应当放开自己,敞开胸怀,拥抱整个世界,不必悲伤,孤单落寞往往是我们自己留给自己的。
遇到困惑,想想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出发点就错了。我想到老师在群里发的一个小题目,是说如何改动两根小火柴可以使原数字变得更大。后来看了答案,我反思了一下,原来自己一开始对题意理解就不够深刻。“大”,什么是大?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再大点再大点不就是无穷大了吗?后来我想不仅我们的出发点不明确,连最终目标都是茫然的。
生活的本质是简单、纯良、内心沉静、不茫然,意义在于我们存在的意义,方法是永葆超越现状的意志。品质绝非偶然发生,它永远是智慧与努力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