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测试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测试

简评人教社2016版七年级《语文》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修订稿为指导思想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终于到了师生的手里,面对新教科书,教师的第一感叹是,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教“语文”了。其实,新版教科书并不如一线教师感叹的那样不堪,新版教科书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它不但有了适当的写作教学序列指导,还加入了陈述性语文知识系列,也增加了适当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最大的亮点就是经典阅读指导进入了日常课堂。

不过一线老师面临新语文教科书的困惑也是事出有因,最显著的就是,新教科书的许多阅读课文的课后配套练习体系,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课程目标。教科书练习的课程设计指向,不是指向让学生学习语文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是指向理解文本内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现代课程意识缺乏

在语文界,缺失现代课程意识是普遍现状,所以,常常让《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的理念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理论和现实需求的具体操作之间的脱节,造成一线语文老师实际操作中不知所措。新版教科书执行主编王本华说,这本新教科书的优势創新之一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就是借助“人文主题”来达成“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第一单元是借组“四时之景”来达成“朗读一:体味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句”的教学目标[1]。这种编辑教科书的理念无疑很先进,前所未有,至少在中国语文教学史上,的确是创新的举动,但关键是在具体实践中有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由于“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稍不留意,容易在“综合性”和“实践性”上出大问题,误入“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的境地。因此,新版语文教科书,至少在阅读教学的处理上存在这样的缺失。我们就来看看教科书的设定。

阅读课文《春》开头的预习中,有这样两段煽情的话:

春天展现了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了崭新的希望。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诗。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2]

这段话恰恰显示语文教科书现代语文课程意识的缺失。

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这篇文章的主目的,既不是为了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也不是为了认识春天带来了崭新的希望和赞美春天,而是为了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所感受到的春天和通过文字品味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而教科书显然将语文课程的要素颠倒了,真正落入了“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陷阱,教科书仅仅将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当作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将语文曲解成了非语文。

当然说它完全没有课程意识,显然也有点冤枉,教科书里还说“这是一篇散文”,这本来是语文课程中文体意识的彰显,因为,文体意识是语文课阅读教学的起点,首先要学会辨文识体,可惜由于把握不准,又来了句“又像一首诗”,则将很好的课程意识给冲得一干二净。本来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纯抒情散文,说有诗的情怀,也许更准确一点,但散文的抒情毕竟不同于诗歌。根本原因是教科书将语文课程仅仅理解为是对一篇篇语文课文的理解,是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为了通过这一篇抒情散文的教和学,从而让学生学会自能阅读所有抒情散文。也就是说,教科书没有走上通过阅读《春》来实现教会一种阅读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一条语文课程的正确路径,依然停留在为理解课文而理解课文的原地。这从《春》课后配套练习可以看出,它仍然没有脱离“理解课文内容”为旨归的语文无效教学的窠臼。

思考探究

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3]

这个问题,阅读指向是理解课文内容,而没有指向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当然,我们不是认为所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指向都是不妥的,关键是,如果教科书的问题指向走出了理解文本语言的路径,而改用美术图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文本,则显然就不很合适了。虽然,我们也不能说,理解文本不能借助图画,但对于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我们的阅读首先要指向文本里的语言表达,只有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时,才可以借助于图画。可惜,教科书至今没弄清楚这个道理:一切没有指向文本语言的所谓阅读教学都是无效的语文教学。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3]

用什么方法去体味语言之美,这是需要语文课教的教材内容。练习中的“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一句中的“品味”,已经指明,就是教科书明确规定了阅读方法。就是说,要教学生用“品味”的方式来阅读《春》这篇文章用,所谓“品味”也就是用“赏析”这种阅读的方法。但如何赏析呢,如何品味精彩语句,需要一定的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学会这种体味和品味的方法,是需要教科书研制出来的教材内容,但教科书显然在这里失职了,因为教科书什么都没有提供,失职也就在所难免。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3]

这个配套练习,倒是指向“语言运用”的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本来是值得表扬的设计。但在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书面语表达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要有想象的成分,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优美。“参考答案”是这样的:“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春天是新鲜的、生长着的;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另一方面显出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用以比喻春天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非常生动形象”。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回答错了,其实是教科书忘记了这是学习语文,是要品味文本的语言,而不是为了想象——想象几乎什么学科都可以教,也是什么学科都教不了的——而是要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感受文本中的想象,而不是相反,从而让学生明白并学会语言描述的想象和图画雕塑等等其它艺术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是为了教比喻这个语文陈述性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会能正确运用比喻。而这就是教科书至今还没弄明白的地方,这是由于教科书的现代课程意识十分欠缺,因此,又如何能要求它真正符合语文课程呢。

文本解读能力欠缺

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書》看出,教科书能提供的几乎所有课文解读,都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的,而不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解读。如果以教科书那样的文本解读为前提的语文教学,是注定无法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的。比如,教科书提供的《春》赏析,不是通过语言赏析让学生去学习语文,而是转化成美术课,用“春草图(报春图)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图)迎春图(人迎春)”之类美术课程知识,再由教师转换成美术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去教学生,这如何能不失败呢。虽然课后配套练习“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确实指向了语文,但教科书却不能提供如何“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的有效显性知识或默会知识途径,这样的语文赏析教学只能注定失败。教科书课后练习设计:

积累拓展

四、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五、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对练习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这样的参考答案:这里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的“密”,通过形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尽管教师和学生们看了这个参考答案,但还是不清楚,这样的比喻和比喻叠加的强化后的形象好在哪里。还有是什么“形象”呢?教科书统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是因为它都没有切中文学文本阅读的要害:语言!

那么我们如何从语言入手,解开文本的谜底呢?

正确的途径,应当是从分析《春》这个文本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这样想,虽然“牛毛”有“密”的特点,但狗毛,猪毛,兔毛,等等,这些动物的毛,甚至都比牛毛更茂密,但为什么文章里却一定非用牛毛来比喻春雨,而不说春雨像狗毛、猪毛或者兔毛呢!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科书所提供的答案是无法让人满意的。答案说,牛毛“密”,但狗毛密度比牛毛还大啊!文本之所以用牛毛比喻春雨,自有它的道理。那是因为牛毛除了“密”特点,还有牛毛比较细和短的特点,远远看去,似有若无,而春雨刚开始下的时候,也是似有若无,这样的春雨,一定下得不大,所以,用牛毛比喻春雨,最贴切。春雨下得比牛毛再大些时,就像花针了,雨丝变长;再大些,就如细丝了,到春雨像细丝时,春雨从不连续变成连续的了。但无论哪种春雨,都是绵绵的,比较阴柔,不阳刚。原来这里,作者写春雨是由小到大在写,由断续到连续的进程来写的,十分符合春雨的特点。还有从语言的角度,后一句的“斜织”的“斜”显出春雨小,被气流或微风所左右,“斜织”的“织”,照应“花针”和“细丝”,春雨像丝织物,“细丝”的织物,用“细丝”比喻“春雨”,“细丝”的织物珍贵,而且斜纹织物比直纹织物工艺更高,更显出“春雨”珍贵无比,隐含了春雨贵如油的意思。而这个丝织物,还像屋顶上笼着的一层薄烟,可以知道这需要多高的纺织手艺啊!你看文学名家作品中的语言,前后互相照应,用词非常讲究,前后照应多么协调和谐,甚至天衣无缝。只有这样分析文学文本的语言,才能叫做文学赏析。

文学文本语言的上下文那种天衣无缝的和谐协调,不但体现在句子的前后语境中,而且在篇章中也是要做到协调和谐的。我们还是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子来赏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教科书这样提问:“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太生动了,给人的印象真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的练习,仅仅指向了学会考试,但没有指向学会语言运用。教科书这样教比喻,也太无效了,这些教学内容小学早已教了无数遍了,初中还教,是不是教科书偷懒了呢?教科书的确想不出办法了,于是只好祭出重复小学早已教过的教材内容的招数,这样省时省心,但损失的是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这是由于教科书文学文本解读能力的欠缺所致,它早已忘记了《春》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既然开头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就是说,春天来了想当也挡不住的。在描写了一大通春天的景色以后,文章当然还需要前后照应一下,结尾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小姑娘”,突出春天的可爱;“花枝招展”显示它的美丽,继续照应前文;至于“笑着走着”,写出春天欣欣向荣,无法阻挡,还照应着开头的“春天的脚步近了”,从脚步近了,到笑着走着,春天真的来了,理解文本,一定要从语言入手,就这么简单,可是教科书居然不知道!还有后三句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里的“头到脚”,结尾句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都和开头“脚步”相紧扣,自然和谐,天衣无缝。

我们再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科书教材内容,教材课后练习“思考探究”第一大题第2小题说:“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设计的问题指向也是指向理解文本内容,而不是指向学习语文。而第3小题:“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虽然概括是指向运用语文,但同样是指向概括文本内容,而不是指向运用语言概括。这类课后配套练习,设计的随意性太大,没有能体现语文规律性的语文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同样是不会解读而硬生出来的无效设计。

所以,阅读一切文学作品,千万不能忘记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如果想从文本语言以外的途径去求得文本的情感和意义,无异于缘木求鱼。

语文教材内容缺失

虽然我们可以要求一线教师有课程意识,但不能要求一线老师去研制语文课程内容和编制教科书中的教材内容,那都是需要“无中生有”的东西,这不是一线老师该承担的责任,这应该是语文课程和语文教科书的责任。一线老师们的职责是确定课堂里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这节课里,我选取教科书规定的教材内容中的内容,来确定自己课堂里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将如此重任推给了一线老师,这是无法原谅的错误。我们还是以人教社2016版义务教学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为例加以说明。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春》一样,属于抒情散文。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确定《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品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痛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如,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气势。[4]

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当然是正确的,但关键是还需要给教科书确定具体适宜的教材内容,更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实现“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一构想,可惜教科书没有提供实现教学目标的正确合理具体途径。对于下面的这段抒情文字: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5]

《语文》教科书这样旁批:这里铺陈了许多赋予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5]

这样的旁批,显然是无效的提示,对阅读者不能提供多少有用的帮助。本来,教科书应该这样设问启发:文本这样的铺陈,本来是很啰嗦的,但为什么读者却不感到啰嗦呢?其实运用大量铺陈而不让读者感觉到啰嗦,是在于文本句式的适当变化和叙述视角转换,还有就是大量形容词的运用。感知作者的感受,这才是语文,是文学文本叙述的艺术,是需要学生学,教师教的。本来高粱、豆粒、脸庞、眼睛、山雕,都是东北最常见的东西,但用俯视的视角看到高粱像“红布似的”,读者获得一种新鲜感;用“金黄”形容豆粒的色彩,用“红玉”比喻脸庞,“黑玉”比喻眼睛,作者甚至没有告诉读者,这脸庞、眼睛是谁们的;用“斑斓”形容山雕,等等。这些金黄、红玉、黑玉、斑斓,都是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珍贵的物品,“红布”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喜庆色彩,文本给平常物品用珍贵的东西来形容,那么,这些平常的物品也就变得珍贵起来,就衬托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有了这样的铺垫,连那些不那么美好的声音和事情:幽远的车铃,狐仙姑深夜的谰语,怪诞的狂风,等等,也在作者心目中变得如此珍贵难忘。这才是抒情文字的做法和目的所在。作者越是将不值钱的东西,甚至将平常被人所讨厌的东西,看得愈加重要,那么情感的错位就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抒情就愈加到位。比如“蛛丝”其实很不让人喜欢,但端木蕻良却在文本里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教科书其实要学生发现为什么要用“银丝”来形容“蛛丝”,这才是品味文本语言,学习语言运用,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从而通过阅读文本,让读者明白,有如此美好的土地和物产的广袤东北大地,谁不想拥有她,谁又愿意失去她呢!当学生明白了这样的形容对抒情有什么好处时,这才是语文要学的真正要紧处。

对同样抒情的古代诗歌,教科书也毫无办法,不能提供赏析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6]

教科书只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了诗歌,甚至解释都没有解释清楚,这种解释翻译,除了让诗歌变得诗意全无以外,对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赏析能力,毫无帮助。“谁家”比“不知何人”不知有味多少倍,用“人”替代“家”,没有了“家”,这思念“故园”的情感便成了空中楼阁;用“玉笛”而不用“羌笛”,也不用吹笛,自有诗歌的必要;诗题中只是点明“春夜”,而没确定是深夜;所谓“何人”,其实是说诗人自己,但为何不用“自己”,而用“何人”来指称自己,这是赏析诗歌的要紧所在。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阅读诗歌,如果不通过赏析语言的好处,分析语言的妙处,品味或解读出语言所包含的所指和能指,那么这种赏析和阅读是注定要失败的。教科书对王维《竹里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用字造语”“平淡自然”,但编者们都没有指出王维《竹里馆》“用字造语”的好处来。连解释“明月来相照”“相照”也是出错的:“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6]这里,教科书们居然不清楚“相照”的“相”是什么意思,只能含糊地糊弄学生说是“明月”“来相映照”,其实,这“明月来相照”里的“相”当解释成代词“我”,这样解释才能与开头“独坐幽篁里”的“独”字相互映衬。真想问问教科书为何会犯如此幼稚的错误。

语文教学中用什么方法去体味文本语言之美,如何品味精彩语句,需要一定的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学会这种体味和品味的方法,这些都是需要教科书研制的教材内容,但它却在最要紧处脱身了,这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到十分遗憾。

几点建议

语文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其实已经非常明确: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正确理念和实际操作间的错位,造成了语文教学至今依然低效或者无效。由此分析可见,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语文课程没有研制出合宜的语文课程内容,教科书没有确定合宜的教材内容,却让本不该担责的一线教师担责。让一线教师自己来解决课程内容和教科书的教材内容,而语文课程和语文教科书却玩金蝉脱壳的把戏,这是有失公平的。

如此,想要改变语文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事实,需要语文教育专家们,联合语文课程专家,纳入叙述学,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用学,语体学,逻辑学,修辞学,解读学,传播学,新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等和语文教学可能有关联的学科,筛选出中小学校所需要的语文课程知识,重新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当然还需要征求一下一线语文老师的意见,甚至也可以让一线语文老师参与制定课程标准。

其次,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工作,再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依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的语文课程标准,由政府或出版社召集教材编辑人员编辑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并让那些既懂语文课程和知道语文该教什么,又有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也要向那些具有语文课程意识的一线教师征求如何编辑教科书的教材内容的意见,编出真正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语文教科书来。让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能像“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生物”等等的教科書一样,做到一线教师能到手就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备课几十年,教学无数次轮回,还是不知该教什么和实际教了什么。

那么,什么样的课后练习系统设计才是指向学习语文的教学解读设计呢,请大家看看下面的设计是不是更合理。

细读文章,品味“文眼”式行文方式。

(一)理解百草园部分“野草”和“乐园”的对比关系,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1节,根据前边的全文阅读,找一找文章中哪句话起统领后文的作用?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怎么理解?怎样理解这句话?

2.阅读第2节,如何围绕“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展开描述。

3.“美女蛇”的故事和“野草”“乐园”能不能扯上关系?你怎样理解文章中安排的这样一个故事。

4.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二)阅读叙述“三味书屋”部分,感受作者对“三味书屋”在情感上的细微变化。

1.阅读过渡段,体味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感受。

2.阅读叙述“三味书屋”部分,感受作者对“三味书屋”在情感上的细微变化。

3.在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私塾里的先生是怎样一个先生?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涯,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问,(可以用小组比赛的方式)针对文本提出。如“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没有孔子的牌位,拜的是梅花鹿,却说算是拜孔子。并将提出的问题在纸上写完整。

这设计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的教学解读设计,这是指向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设计。当然并不是说,这样设计已经很完美了,而是提供一种正向思路。要做到这样,必须改变理解文本内容为旨归就是实施了语文教学的观念,从人教社的新编语文教科书中,我们看到,这个改变依然十分艰难,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全体语文人团结起来,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努力,走上语文教学真语文的正道。

注释:

[1]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2016.09.p9

[2][3]王本华.春[M].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07.p2

[4]王本华.春[M].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2017.1.p81

[5][6]王本华.春[M].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11.p37.p79

作者:董水龙 周妙华

第2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字词擂台。(19分)

1.读下面的词语,每组全对的打“√”,有错的打“×”。(2分) A. 静谧 赏赐 精兵间政 落荒而逃触类旁通( ) B. 抽噎名誉 积劳成疾司空见惯革故鼎新( ) C. 咳嗽 厨房 蜂拥而至囫囵吞枣寝不安席( ) D. 鼎盛 书藉 纷至踏来 竭泽而渔脍炙人口( ) 2.灵活运用课内课外的积累,根据要求填空。(2分)

(1)“唐国强、邓亚萍、杨澜”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这三个人的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列依次为 ,按音序排列依次为 。 3.我能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2分) ( )疾病 ( )知识 ( )信息 ( )文明

4.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像 、 、 等带有“龙”字的成语,都表示赞颂和祝福。(3分) 5.判断题,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爷爷的腰板还比较结实”和“这塑料袋一点都不结实”中的“结实”意思一样。( )

(2)“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所表达出的情感色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用。 ( )

(3)“鹿”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比”部。 ( )

(4) 我国成语大都有丰富的内涵,下面的成语就是谈的用兵之法。 ( )

围魏救赵暗渡陈仓釜底抽薪金蝉脱壳

6.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下面是根据“马”的比喻义所填的成语,错的两项是( )。(2分)

①粗略的看(走马观花) ②走在前列(一马平川) ③非常危险(盲人瞎马) ④随便走走(快马加鞭)

7.抓住加点的词语分析句意,然后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字的词。(4分) (1)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年味变得( )了。

(2)种树人十几天才来一次——种树人来得( )。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日子过得( )。 (4)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提炼得( )。

二、积累运用。(26分)

1. 展开想像写一写。这是一枚特种邮票,从邮票图案中,我读出了很多: 读出了 , 读出了 ,

还读出了 。(3分)

2.综合改错。(两个错别字,两处语病)(4分)

体操运动员丘索金娜的儿子阿廖沙被诊断患上白血病。支付儿子昂贵的医药费,她毅然绝然地选择复出,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争取赢得奖金的机会。这位本来专功跳马项目的选手,从26岁起努力使自己变成了全能形运动员。 3.课文传真。(10分)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字中有“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几乎是 的人。”朗读着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对 之情;文字中有“画”:“你好,清凉的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 !你吟诵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回味这些句子,我想给这幅画面配上一个标题《 》;文字中有“理”:“如果无法在这种 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 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咀嚼着这些句子,我想到了一句名言: ;

文字中有“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品味着这些句子,感叹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这是一种 的境界啊! 4.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练,含意深邃,韵味无穷,令人百读不厌。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6分) 慈母情深: , 。 节日习俗: , 。 人才发展: , 。 豪情壮志: , 。 5. 古文今读。(3分)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三、阅读冲浪。(25分)

(一)一年之后

1.老者在树上钉钉子有什么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3分)

2. 与漫画中的老者所犯的错误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1分) A.杞人忧天 B.守株待兔 C.刻舟求剑 D.南辕北辙

3. 时间是无影无踪的东西,作者是怎么通过漫画让我们感受一年之后这一时间的变化的?

(2分)

(二)蝴蝶的家

我常想:雷雨天的时候,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水淋淋的,到处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她们都躲在哪里呢?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 她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当天上下雨的时候,她们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家的屋檐下从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落;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已经被雨点打得发抖了,怎能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 第一自然段“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里的“难为”具体指 。(1分)

2. 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3. 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选两项。( )(2分)

A.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D.运用对比

4. 你体会到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 (2分)

(三)豆角鼓

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装满了豆角。当我摘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

以后几十年,我们只有很少的来往,但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愉快地生活着。一天,他妻子来电话,说他得了喉癌,手术后在家静养,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请给他去个电话。我连连答应,说明天就做。他妻子略略停了一下说:“和他通话时请您尽量多说,他会非常入神地听。但是,他不会回答你,因为他无法说话。” 第二天,我给他打了电话。当我说出他的名字后,回答是长久的沉默。我习惯地等待着回答,猛然意识到,我是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我便自顾自地说下去,确知他就在电线的那一端,静静地聆听着。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来电话说,他很高兴,很感谢,希望我以后常常给他打电话。我答应了,但拖延了很长的时间。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后来,我终于再次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当我说完“你是 xx 吗?我是你幼儿园的同桌啊„„”我停顿了一下,并不是等待他的回答只是喘了一口气,预备径自说下去。就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我听到了细碎的哗啦啦声„„这是什么响动?啊,是豆角鼓被人用力摇动的声音!

那一瞬,我热泪盈眶。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

那一天,每当我说完一段话的时候,就有哗啦啦的声音响起,一如当年我们共同把择好的豆角倒进菜筐。

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长久——( ) 熟识——( ) 怪异——( )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回馈: 径自:

3. “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这里的“特别”具体体现在哪里?在文中用“ ”画出有关句子。(2分) 4. “我”第一次给他打电话,是在自言自语,而第二次却能听到熟悉的豆角鼓的声音。从中我感悟到 。(2分)

5. “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这“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述说的是 。(3分)

四、童心妙笔。(30分) 作文题目:一串快乐的音符

睁大我们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快乐,快乐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快乐在人们身上得到传递和接力„„运用你学过的多种描写手法,表达你感悟到的独特的快乐。 附答案:

一、1. A. (×) B. (√) C. (√)D. (×) 2. (1)邓 杨 唐 邓 唐 杨 3. 传染 传授 传递 传承 4. 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 5. (1)(×) (2)(√) (3)(√) (4)(√) 6. ② ④

7. (1)浓 (2)少 (3)快 (4)难

二、2. 在“支付”前加“为了” “功”改为“攻” “形”改为“型” “绝然”改为“决然”

3. 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 她的淡泊名利的赞叹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不确定 枯萎 如: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类似的关于战胜困难的格言即可)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真知己

4. 如: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1)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2)B

三、

(一)1.想知道孩子一年之后能长多少。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孩子在长高,而树也在长高,而且长得比孩子还快。 2. C 3. 第

一、二幅漫画画的是早春的树木,第三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的树木,第四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过后的晚春的树木,这就可以看出漫画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多。

(二)1. 指蝴蝶在下雨天无处可躲

2. 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3.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4. 对蝴蝶的关心和喜爱,对自然界小生命的担忧和关注。

(三)1.短暂 陌生 普通 2. 回报。 直接、独自。

3. 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4. 他从我的电话里得到了温情,得到了友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5. 纯真的友谊,述说着人间互相关爱的温情。

一、 在左右两边有关系的词语之间画上连线(10分)

1、桃园三结义 孔子

2、 《巴黎圣母院》 希尔顿 最后的晚餐 貂蝉 《蒙娜•丽莎》 达•芬奇 卧薪尝胆 刘备 《小红帽》 塞万提斯 韦编三绝 句践 《堂吉诃德》 加西莫多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耶稣 《香格里拉》 格林童话 六年级语文竞赛试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46分)

1、将下列字按音序排列。 真 月 片 学 过 名

2、下面四组汉字,全部不翘舌的一组是( ) A匝自册塞 B、寸柴足子 C、翠旨遂缩 D、走诗尊颂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憩( ) 丘壑( ) 瞬间( ) 伶仃( )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中流砥柱 B、班门弄斧 C、世外桃园 D、惨无人道

5、试改正下列广告语中不规范的字。

衣衣不舍(某洗衣粉广告)改为: 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改为: 鸡不可失(某考鸡店广告)改为:

6、写出三个含有姓氏的成语

( ) ( ) ( )

7、根据提示写出合适的成语

(1)最高大的人( ) (2)最强的记忆( ) (3)最难做的饭( ) (4)最快的阅读( )

8、《三顾茅庐》写的是( )与( )的故事,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

9、选择

著名作家安徒生很简朴。有一次,他带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有个行人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说:“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请问:安徒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是讽刺对方( ) A、思想苍白 B、长相不好 C、说话粗俗 D、生活奢侈

10、请你写三句含有“雪”的诗句

11、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请你写出他所创作的一首诗。

二、阅读分析(24分) 我是中国人

( )是中国人,( )朝鲜人、日本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变得特别强烈,总爱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我就是一个典型。我常常会兴(xīng xìng)奋地向别人介绍中国的长城,汉字,我的家乡上海„„

在美国,每节课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时,在黑板上写中文字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常和陈院琴一道,大摇大摆地走到黑板前,旁若无人地写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名家名言,家乡的风景点„„

有一次 我在黑板上写了 我爱你 中国 几个大字 老师很有兴(xīng xìng)趣地凑过来问我们写的是什么 “I love you (我爱你) ”我很严肃地说。“what(什么)?”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 China(中国) !”老师恍然大悟,紧握我的手说:“ Good!(好!)”

在这里,友好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几(jī jǐ)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地理测验。快下课时,老师要我们把一张有选择题的纸交来。那时,我还不知道英语“选择题”是怎样说的,以为他说的是地图,( )我交上了一张地图。 当我知道交错了后,便去解释。( ),( )怎么解释,( )徒然。他总是摇头,不理睬,( )在测验卷上给了个“C”。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解释?我很气愤,( )没有发作,只是咬了咬干涩的嘴唇„„

打那以后,我每次小测验( )得满分,大测验也得“A”。要知道大测验得“A”,是寥寥无几(jī jǐ)的。我为我超过美国人而骄傲。我感到自豪,感到扬眉吐气!

1、选择( )里正确的音节打“ ”。

2、在(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扬眉吐气:

4、在第三自然段中补上标点。(共五处)

5、“我只是咬了咬嘴唇”这句话的含义是:

三、作文。(30分)

认真阅读《我是中国人》,写一篇读后感。 1.毛泽东《长征》中与《飞夺泸定桥》讲的同一件事的句子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当事人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那个、客观却看德清楚,这就是成语“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意思。宋代诗人的哪位诗人的《 苏轼 》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填空(29分)

1、请用A、A、D、I、K、N、U这七个字母合理组合,把加上声调后形成的音节词语写在横线上,并把相应的汉字词语写在对应的括号里(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 ) ( ) ( )

2、从前,有位读书先生,他在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幅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乍看,上下联完全重复,其实颇有深意。上联写的是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情形,下联写的是老年以后读书的情形。要把意思表达准确,关键在于把“好”字的声调读准,四个“好”字的正确读音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将“梅花、荷花、桃花、桂花”按一定顺序排列,并在括号里注明排列的理由、(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补充叠词成语。(2分) 得意_______ 生机________ 小心_______ 气势_______ _______玉立 ________不绝 _______逼人 _______如生

5、补充成语或歇后语。(3分) 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____ 聪明一世,________________ 路遥知马力,_____________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____ 张飞穿针_________________ 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

6、在“然”字前面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2分) _____然大悟 ____然纸上 _____然有序 ____然自得 _____然开朗 ____然大怒 _____然泪下 ____然大波

7、根据成语典故,在横线上填写历史人物的名字。(2分) (1)________卧薪尝胆。 (2)________无颜见江东父老。 (3)________三顾茅庐。 (4)________身在曹营心在汉。

8、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和写作有许多精辟的总结,如:要读有益的书,因为书是知识的________,力量的_______,智慧的_______,生活的______。再如:“书读百遍,_________”,这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这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这三个词都是描写“绿”的词,其中“万古长青”表示绿的_______________,“千山一碧”表示绿的________________,“翠色欲流”表示绿的________________;“万水千山、绿水青山、崇山峻岭”这三个词都是描写“山”的词,其中“万水千山”是形容_________,“绿水青山”是形容__________,“崇山峻岭”是形容____________。(3分)

10、用另一成语来解释下列成语,即写出一个意思相同的成语。

画蛇添足( ) 得意忘形( ) 有条不紊( ) 聚精会神( )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下列诗句中的“/”表示朗读的停顿,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B.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C.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下面三句话,后面都空缺了,空缺处原文用a、b、c标明写在后面。请完成三道选择。(3分) ①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____。 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②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____。 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③不是所有的职称都表达能力,就像____。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1)请从下列组合中,选出与①②③相对应的最恰当的搭配项( ) A.a b c B.b c a C.b a c D.c b a (2)上面这组句子所揭示的是( ) A.言与行的矛盾 B.表里不一的矛盾 C.一般与特殊的矛盾 D.全面与片面的矛盾 (3)上面这组句子的表现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比 E.类比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1分) ( )虚心地承认错误、缺点,( )决心改正这些错误、缺点,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 )能使知识不断深化,( )逐步掌握规律,取得胜利。 A.只要、或者、才、而 B.只有、或者、就、因而 C.只要、并且、就、因而 D.只有、并且、才、从而

三、从十首古诗词中各选出一句带有“黄”字的诗句或词句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句子。请用“我去”两个字组成表达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再用“我去”作为复杂句子的一个分句,写出表示不同的关系的句子。(4分)

1、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种不同关系的复杂句子: (1)并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果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条件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折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22分) 阅读(一):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9分)。

非雪天不能读书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ēchǐ)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ì)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平时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第①段中,“有连天莲叶相伴”一句,是由______朝诗人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而来。(2分)

2、第①段中“一天风雪”中“一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中“恋恋不舍”一词体现出一种感情,它与本段中________一词相呼应。(2分)

3、“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它在第③段中如何理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题目中的“雪天”既指_________的雪天,也指_______的雪天。(1分)

5、用“//”将全文分作两段,并概括各段大意。(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引路人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我只顾低头走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

“噢,噢,不要紧。”这时,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 忙说 大伯 我扶你回去吧 说着 就伸出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了 小姑娘 他感动地说 。

我搀扶着他一起走,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您这边走,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走过这里,说不定会被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口,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在衣袋里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猛烈的一震,连忙拿出自己洁白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双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道路上他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解题。“引路人”有两个含意:(1) ;(2) 。

2、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

4、阅读短文,思考为什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文,解释短文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A.下雨天,我扶着双目失明的老人向前走,是他的向导。 B.下雨天,双目失明的老人教给我怎样做人。 C.下雨天,我是盲人的向导,盲人教给我怎样做人。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丈量(计量 )弯陡(陡峭 )快慰(欣慰、高兴 )惬意(舒服)

一、 根据情境写词句(共24分,每题4分)

1、预防违法犯罪,弘扬社会正气,我想给违法犯罪的人送上这样几个成语:

2、为“家乡的水资源”做广告,我设计的广告词是:

3、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有一句名言激励我,这句名言是:

4、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面对母亲河,我想高声朗诵:

(古诗)

5、司马迁入狱受刑,本来想死,后来有一种想法激励他活下去继续奋发写《史记》,这一想法后来成了千古名句:

6、教师节前夕,有位同学为老师写了一副赞美敬业精神的上联,请对下联: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

二、 根据要求写几句话(共12分,每题6分)

1、改写下列这段话,请用上4个成语,不改变原意。

这是一只小鸟,它一会儿跳上树枝唱歌,一会儿跳进草坪张望。它那得意的神态,实在招人喜爱。

2、请用上比喻、拟人手法,使“因为受到打击,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恐惧:这句话生动、形象。

三、 阅读短文,完成作业(64分)

(一)学 奕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奕秋:“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奕秋。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5、下列词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震耳欲聋 跋山涉水 遍体粼伤 安然无羊 B、呕心沥血 春意盎然 沉重其事 再接再励 C、流水潺潺 斩钉截铁 风餐路宿 辗转反侧 D、谈笑风声 忑忐不安 狼狈为干 神计妙算

6、下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兀、立、晨、手、升 B、矗、苗、女、中、马 C、本、看、从、星、瓜 D、虎、水、鸟、鼠、舞

7、下列加“.”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出神入化(神妙) 滥竽充数(蒙混) A、

意蕴深刻(包含) 安居乐业(喜欢)

欺君之罪(欺凌) 举不胜举(尽) B、

首脑会晤(见面) 奋不顾身(照管)

古木参天(高耸) 危峰兀立(高而上平) C、

目不暇接(空闲) 通宵达旦(经过)

山清水秀(青色) 喜出望外(意料) D、

走投无路(投奔) 寡不敌众(少)

8、词语:鼠目寸光、雪中送炭、事半功倍、腰缠万贯、名副其实的反义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胸怀大志 锦上添花 一箭双雕 一贫如洗 徒有虚名 B、目光远大 莫不关心 事倍功半 衣衫褴褛 名不副实 C、高瞻远瞩 锦上添花 事倍功半 一贫如洗 名不副实 D、高瞻远瞩 莫不关心 一箭双雕 衣衫褴褛 滥竽充数

9、下列各组四个词语结构形式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霞光 危峰兀立 凶神恶煞 噩耗 B、规矩 春意盎然 绿草如茵 手足 C、呼吸 拔苗助长 鸟语花香 出入 D、谈心 叶公好龙 出水芙蓉 动静

10、下列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深沉的微笑 战斗时候 端正态度 炮火剧烈 B、深沉的雷声 战役年代 端正目的 竞赛激烈 C、深沉的哀悼 战争年代 端正作风 光线强烈 D、深沉的夜晚 战役时候 端正思想 疼痛猛烈

11、下列无法按任何规律排列的一组是( )。 A、头部 眼珠 身体 眼睛 B、弟弟 爸爸 爷爷 姐姐

C、第二小组 小学 白水洋小学 六年级 D、树叶 树根 树干 树枝

12、下列四个句子缩句,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

⑵每年入冬,成千上万、五光十色的蝴蝶,就像候鸟迁徒一样浩浩

荡荡地飞进蝴蝶谷过冬。

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⑷鹤发童颜的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A、⑴东郭走。 ⑵蝴蝶飞进蝴蝶谷。

⑶海面上洒遍银光。 ⑷老奶奶合不拢嘴。 B、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 ⑵蝴蝶过冬。

⑶微波洒遍银光。 ⑷奶奶笑

C、⑴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 ⑵蝴蝶飞进蝴蝶谷过冬

⑶海面上洒遍银光。 ⑷老奶奶笑。 D、⑴先生走。 ⑵蝴蝶飞进谷过冬。

⑶微波洒遍银光。 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一、填空

8、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A、千里之行( ) B、天网恢恢( ) C、螳螂捕蝉( ) D、( )满招损

9、叠字成语

A、咄咄( ) B、兢兢( ) C、虎视( ) D、振振( )

10、谚语、歇后语 A、人心齐,( ) B、有则改之,( ) C、飞蛾扑火。————( ) D、孔夫子搬家————( )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在今( )省( )内,它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他两座是今江西的( )和湖南的( )。

1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国( )(朝代)起义的领袖,人称( ),后来被( )打败。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是晋朝以后( )( )等的合称。 六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第3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字词擂台。(19分)

1.读下面的词语,每组全对的打“√”,有错的打“×”。(2分)

A. 静谧

赏赐

精兵间政

落荒而逃

触类旁通

(

)

B. 抽噎

名誉

积劳成疾

司空见惯

革故鼎新

(

)

C. 咳嗽

厨房

蜂拥而至

囫囵吞枣

寝不安席

(

) D. 鼎盛

书藉

纷至踏来

竭泽而渔

脍炙人口

(

) 2.灵活运用课内课外的积累,根据要求填空。(2分)

(1)“唐国强、邓亚萍、杨澜”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这三个人的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列依次为

,按音序排列依次为

。 3.我能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2分)

(

)疾病

(

)知识

(

)信息

(

)文明 4.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像

、 等带有“龙”字的成语,都表示赞颂和祝福。(3分) 5.判断题,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爷爷的腰板还比较结实”和“这塑料袋一点都不结实”中的“结实”意思一样。(

) (2)“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所表达出的情感色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用。 (

) (3)“鹿”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比”部。 (

) (4) 我国成语大都有丰富的内涵,下面的成语就是谈的用兵之法。 (

)

围魏救赵

暗渡陈仓

釜底抽薪

金蝉脱壳

6.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下面是根据“马”的比喻义所填的成语,错的两项是(

)。(2分)

①粗略的看(走马观花)

②走在前列(一马平川)

③非常危险(盲人瞎马)

④随便走走(快马加鞭) 7.抓住加点的词语分析句意,然后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字的词。(4分)

(1)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年味变得(

)了。

(2)种树人十几天才来一次——种树人来得(

)。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日子过得(

)。 (4)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提炼得(

)。

二、积累运用。(26分)

1. 展开想像写一写。这是一枚特种邮票,从邮票图案中,我读出了很多:

读出了

读出了

, 还读出了

(3分)

2.综合改错。(两个错别字,两处语病)(4分)

体操运动员丘索金娜的儿子阿廖沙被诊断患上白血病。支付儿子昂贵的医药费,她 毅然绝然地选择复出,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争取赢得奖金的机会。这位本来专功跳马项目的选手,从26岁起努力使自己变成了全能形运动员。

3.课文传真。

(

10

分)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字中有“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

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几乎是 的人。”朗读着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对 之情;文字中有“画”:“你好,清凉的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

!你吟诵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回味这些句子,我想给这幅画面配上一个标题《

》;文字中有“理”:“如果无法

在这种

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

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咀嚼着这些句子,我想到了一句名言:

;

文字中有“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品味着这些句子,感叹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这是一种

的境界啊! 4.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练,含意深邃,韵味无穷,令人百读不厌。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6分) 慈母情深:

。 节日习俗:

。 人才发展:

。 豪情壮志:

。 5. 古文今读。(3分)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三、阅读冲浪。(25分)

(一)一年之后

1.老者在树上钉钉子有什么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3分)

2. 与漫画中的老者所犯的错误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1分) A.杞人忧天

B.守株待兔

C.刻舟求剑

D.南辕北辙

3. 时间是无影无踪的东西,作者是怎么通过漫画让我们感受一年之后这一时间的变化的?

(二)蝴蝶的家

我常想:雷雨天的时候,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水淋淋的,到处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她们都躲在哪里呢?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

她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当天上下雨的时候,避过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落;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已经被雨点打得发抖了,怎能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 第一自然段“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里的“难为”具体指

。(1分)

2. 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3. 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选两项。(

)(2分)

A.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D.运用对比 4. 你体会到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 (2分)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她们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家的屋檐下从没见蝴蝶来

(三)豆角鼓

2

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装满了豆角。当我摘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

以后几十年,我们只有很少的来往,但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愉快地生活着。一天,他妻子来电话,说他得了喉癌,手术后在家静养,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请给他去个电话。我连连答应,说明天就做。他妻子略略停了一下说:“和他通话时请您尽量多说,他会非常入神地听。但是,他不会回答你,因为他无法说话。”

第二天,我给他打了电话。当我说出他的名字后,回答是长久的沉默。我习惯地等待着回答,猛然意识到,我是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我便自顾自地说下去,确知他就在电线的那一端,静静地聆听着。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来电话说,他很高兴,很感谢,希望我以后常常给他打电话。我答应了,但拖延了很长的时间。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后来,我终于再次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当我说完“你是 xx 吗?我是你幼儿园的同桌啊……”我停顿了一下,并不是等待他的回答只是喘了一口气,预备径自说下去。就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我听到了细碎的哗啦啦声……这是什么响动?啊,是豆角鼓被人用力摇动的声音!

那一瞬,我热泪盈眶。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

那一天,每当我说完一段话的时候,就有哗啦啦的声音响起,一如当年我们共同把择好的豆角倒进菜筐。

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长久——(

)

熟识——(

)

怪异——(

)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回馈:

径自:

3. “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这里的“特别”具体体现在哪里?在文中用“

”画出有关句子。(2分)

4. “我”第一次给他打电话,是在自言自语,而第二次却能听到熟悉的豆角鼓的声音

(2分)

5. “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这“响亮而长久的” 豆角鼓声述说的是

分)

四、童心妙笔。(30分)

作文题目:一串快乐的音符

睁大我们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快乐,快乐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快乐在人们身上得到传递和接力……运用你学过的多种描写手法,表达你感悟到的独特的快乐。

二、如今你即将走出小学的校门,回首小学的这几年,你一定读了不少书籍,读书也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快乐,你也许会说读书的感觉真的太好了。请你围绕“读书真好”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三、珍惜应该是一种品质,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最好的回应。唯有珍惜,一切方才可贵;唯有珍惜我们与这个世界才有共鸣;唯有珍惜,在艰难困苦之处才有了援助之手,在迷茫徘徊之时才有了点亮心灵的灯。请以“珍惜”为话题,结合具体事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难忘的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可供选择的词语如“一节课”、“一次考试”、“一次活动”“一个人”等,然后将完整的题目抄正在作文格上再写作文。

五:六年的小学生活转瞬消逝,回顾这六年的生活,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有关互相关爱的事情,亲身经历或看到的、听到的,请你把这件事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你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

2、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附答案:

一、1.

A.

(×)

B. (√)

C. (√)D. (×) 2. (1)邓 杨 唐

邓 唐 杨 3. 传染

传授

传递

传承

4. 龙腾虎跃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

5. (1)(×)

(2)(√) (3)(√)

(4)(√)

6. ②

7. (1)浓

(2)少

(3)快

(4)难新 课标 第 一网

二、2. 在“支付”前加“为了”

“功”改为“攻”

“形”改为“型”

“绝然”改为“决然”

3. 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

她的淡泊名利的赞叹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 不确定

枯萎

如: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类似的关于战胜困难的格言即可)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真知己

4. 如: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1)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2)B

三、

(一)1.想知道孩子一年之后能长多少。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孩子在长高,而树也在长高,而且长得比孩子还快。 2. C 3. 第

一、二幅漫画画的是早春的树木,第三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的树木,第四幅漫画作者画的是冬天过后的晚春的树木,这就可以看出漫画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多。

(二)1. 指蝴蝶在下雨天无处可躲

2. 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3.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4. 对蝴蝶的关心和喜爱,对自然界小生命的担忧和关注。

(三)1.短暂

陌生

普通 2. 回报。

直接、独自。

3. 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像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

4. 他从我的电话里得到了温情,得到了友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5. 纯真的友谊,述说着人间互相关爱的温情。

第4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质量测试第一学期

马桥街小学XXX学年第二学期 六年级语文质量测试

班级姓名分数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35分)

一、读拼音,写出同音字。(8分)

jì líng zhù jiǎo 科( ) ( )牙利齿 ( )造 ( )尽脑汁 边( ) ( )打碎敲 ( )兴 ( )踏实地 ( )承 ( )机一动 ( )作 ( )兔三窟 ( )奠 盛气( )人 ( )贺 胡( )蛮缠

二、我会查字典。(4分)

“临”的声母是( ),部首是( ),去掉部首还有( )画。 “临”在字典的解释有:A.来到;B.接近;C.朝向,对着;D.碰到,遇到。 (1)身临其境( ) (2)临别赠言( ) (3)居高临下( ) (4)临危不惧(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8分)

惊心动( ) 舍本( )末 精兵( )政 座无( )席 ( )不经心 发( )图强 革故( )新 司空见( )

四、填空。(7分)

1、我们在描写人们爱科学的时候,经常要用到这样的成语: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你还能写出两个科学精神有关的成语吗?

2、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如:刘知侠的 ,吴强的,徐光耀的。

3、《三国演义》、《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五、我会用表示“看”的词语填空。(4分)

1、站在瀑布脚下,景象太壮观了。

2、周总理批示文件,不是普通地,而是仔细审阅。

3、我们荡舟漓江,来 桂林山水。

4、同学们去医院住院的小刚。

六、我会按要求写句子。(4分)

1、那大臣想:“难道我还不称职吗?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改写成陈述句)

2、西山的秋天是个迷人的地方。(修改病句)

3、战士们冲向阵地。(扩句)

4、爸爸告诉女儿,说:“今天放学你自己回家。”(改为转述句)

第二部分:阅读(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1、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3分)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说过:人固有一死, ,。(3分)

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

(1)这段话中的破折号表示。(2分)

(2)“不过,没有注意这些,”这些具体是指,小女 孩为什么没有注意这些。(5分)

(3)“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个”指什么?。(2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没有雕刻家的手那么灵巧,能雕刻栩栩如生的塑像,而博得人们的赞扬;没有音乐家的手那么柔美,能演奏出乐曲,而获得阵阵掌声。老师的手就是那么普通,平常。

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老师的手就有了一些比比划划。这双手就成了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黑板上,语文老师的手会写出一行行漂亮的粉笔字;对语文的重点、难点做一些小结,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并从中领会一些写作技巧,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数学老师的手在黑板上刷刷疾书,把学生带进那奥妙无穷的数学世界,又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得到 这就 是老师的手。

在办公室,老师的手也不会停歇。翻开那一堆作业本,红钩连着红钩,使那手轻松、愉快、凝聚了无限的期望、赞赏;偶尔还有红叉,又使那手迟疑、凝重,批语中还含着批评,不过过多的是鼓励。这双手又变成了学生成长的铺路石。这就是老师的手。

在灯下,万簌俱寂的夜晚,老师的手还在紧张的工作。打开备课本,不停地写着什么,似乎只有天上的星星才知道她还在默默地工作。为了她的学生,为了她所全身热爱的教育事业,她愿作架桥的螺钉、铺路的石子......这就是,老师的手。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分) 万簌俱寂: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2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灵巧—( ) 期望—( ) 赞扬—( )

4、找出“只有......才......”的句子抄下来,并仿照写句话。(2分)

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老师的手跟的手、的手对比来写,并且以、、几个不同场合的交换,突出老师手的不同寻常。(5分)

6、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仅仅是歌颂老师的手吗?如果不是,那是歌颂什么?(2分)

第三部分 口语交际(5分)

有人说,现在有了电脑,只要学会电脑打字就行,没必要花功夫练字,请你说说有了电脑,还要不要练字?

第四部分 习作(30分)

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涯很快就要就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父亲、长辈、老师、同学......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的帮助。学会感谢,懂得感激,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温暖。请你以 “感谢”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5篇: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灵活运用词语。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的部分段落,并能背诵。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复习背诵“日积月累”安排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自己。

5、第一单元测试题。 复习重难点:

1、掌握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灵活运用词语。

2、按要求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第一单元测试题 复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读课文

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师生共同强化个别难点字的认读与组词。

二、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1、读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桌互批,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五、背诵课文。

1、采用齐读、自读、开火车读、小组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复习第一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第一课。

4、同桌互批,各自改正。

六、填空

1、《学奕》选自______,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一个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选自__,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 和孔子___

3、《匆匆》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里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前过去。

在_____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__,如_____,被_____;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____________?

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___,作者_____,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两个),整篇文章文字清秀隽永,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_______,有_______的时候;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有______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a.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把时间的流比作________,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日歌》作者___明日复明日,_______。我生待明日,__________。世人苦被明日累,________。朝看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君听我明日歌。

4、《桃花心木》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这句话写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碗少年》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这篇文章全文采用了_____的表达方法,语言________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

7、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各有特点:《桃花心木》《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匆匆》《顶碗少年》______ ___

第二单元复习

目标:

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课文分布: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主要注意问题:

1.拓展课程资源,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复习时间分配:共四课时:词句复习一课时;阅读复习两课时;作文复习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词句复习的重点和教学建议

重点放在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一、对词语的掌握

要求掌握的词语,会读会写

1.《北京的春节》中的四字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2.本单元其他要求掌握的词语(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配合练习:

1. 多音字:(进行正确读音的选择)

万象更(gēng gâng)新 间(jiān jiàn)断 铺(pū pù)户

天气转(zhuàn zhuǎn)暖 分(fēn fân)外热闹

2.下列三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月(zhēng ) 摇曳(yì) B 妩媚(fǔ) 馕(náng)坑 C 引吭高歌(háng) 江水吞噬(shì)

3.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祟山峻岭 截然不同 野马脱缰 B 青面獠牙 随心所浴 载歌载舞 C 和睦相处 豁达乐观 勤俭持家 4.根据下列词语的构词特点,仿写词语。

张灯结彩 、 零七八碎 、 各形各色 、 走马灯、逛庙会 、 5.请给下列的词语排序,并说说为什么。 小年 春节 正月初一 除夕 元宵 腊月 6.根据下面句子的表述写出四字词语。

①一听说有戏看,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 ) ②东一块,西一块,非常杂乱。( )

③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再也没有其它的奢望( )

二、句子理解及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是指 。作者用了 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这一民俗特点。

写句子:不是„„而是„„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 。透过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 。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 、 。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残灯是指 ;末庙:是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我从 等词中体会到的。 第

二、三课时

阅读复习的重点和教学建议

建议:复习时要发掘教学价值的“点” *课内阅读

一、民风民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节日习俗的丰富多彩,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带着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没结束)。

《各具特色的民居》:感受客家土楼、傣家竹楼鲜明的建筑特点及体现出的民族特点(圆形──团结和睦,公正公平;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聪明,团结)

《和田的维吾尔》: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对民风民俗中的宗教,**,高僧,巫女等不需作深究,对藏戏开山鼻祖的精神不需作过深挖掘,重点感受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二、重点复习《北京的春节》

1.借助表格,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时 间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略 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

2.请你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你对北京春节总的印象 、 3.课文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一个最有趣?为什么? 4.测试对本组课文内容的掌握,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 ) (2)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 (3)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 (4)《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 (5)《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 (6)和国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 5.阅读

结合语文教材《综合复习》可以选择《中华第一龙》作为主题阅读,了解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 《中华第一龙》练习题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抄写文中带“龙”字的成语,再写出几个你积累的带“龙”字的成语。 3.“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图腾”?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

5、你从龙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的祖先还把哪些动物也作为图腾?

也可对比阅读其他材料,春节各地的习俗

1.品读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梁实秋《过年》:体会他的并不特殊喜欢;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斯妤《除夕》: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这是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2.读写结合:(三选一)

(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霄,不许间段,鞭炮声日夜不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夜。 学学这段话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2)老舍在文中说,孩子们准备过年主要有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自己过年的事呢?你过年时有哪些“大事”呢?

请你也学着老舍的写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3)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

第6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读词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2分)

掺合(chān shēn)

通宵(xiāo xiǎo)

娴熟(xián kuì)

脱缰(j1āng jiǎng)

招徕(lái lāi)

偏僻(pìbì)

奇葩(pā bā)

贮藏(zhù chú)

摇曳(yâ gē)

妩媚(wǔ wù)

深邃(suì sú)

豁达(huò hói)

二、用直线将下边的词语搭配起来。(12分)

丰硕的

领袖

周密地

帮助

丰富的

理想

精密地

招待

宏大的

品质

热情地

计算

远大的

成果

热烈地

思考

高尚的

物产

耐心地

鼓掌

伟大的

志向

细心地

观察

三、查字典,填空。(6分)

1.“舟”字为__________结构的字,先查__________部。

2.“荡”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_______;部首为_______,第七画名称是_______;“荡”字在字典里共有四种意思:①放纵,不受拘束;②清除,弄光;③走来走去,无事闲逛;④摇动。在“荡涤”一词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四、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8分)

1.修改病句:黄昏时分,朝霞染红了半个天空。

2.缩句: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

3.改成“被”字句:有些维吾尔老乡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4.改成反问句: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五、照例子,用同样的表达方法写句子。(10分)

1.例:夜莺唱起了宛转的歌。

2.例:那盛开的串串红,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3.例: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您最想要的东西吗? 4.例:白鸽追逐着晚霞。(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充满诗意。)

(1)马儿__________草原。

(2)歌声__________芳香。

(3)垂柳__________河水。

(4)小溪__________山崖。

六、阅读大看台。(22分)

(一)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店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2分)

(1)光景:

(2)娴熟:

2.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分)

4.这段话写得有详有略,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5.你喜欢过春节吗?你是怎么过的?请介绍一下。(4分)

(二)清丽迷人的阿里山

提起阿里山,我就不禁想起台湾民歌《高山青》。我一直喜欢这首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哟,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我喜欢它单纯得有如真理。

“高山青,涧水蓝”,这是比喻,然后就单刀直入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哟,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喜欢这首歌,所以很早就对阿里山有了憧憬。于是又知道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花的海洋是要在春天才看得到的,当春神在阿里山迈开她的脚步时,足迹所到,便是遍山盛开的樱花。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至于“林的世界”,原来台湾因为山多,所以森林也多,岛上森林覆盖面积曾一度达三分之二——现在仍达百分之五十二,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省。阿里山因为山势平缓,树林更显茂盛,所以便有了“林的世界”的盛誉。在我们上山途中,两边一律是森林,而且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森林带。换句话说,就是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在阿里山山脚,是热带林区,有龙眼树、姜花丛等;山腰是温带林区,有竹林、杉林等;到了近山顶的地方,则有柳杉、红桧,甚至寒带的针叶类植物。在同一个山囊括了全球各气候带的植物,这自然很难得,起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此山必须坐落在热带地区,这样山脚才可能有热带植物;其次此山必须够高。这样山顶才可能有寒带植物。这两者阿里山都具备了,因此便成了植物研究者的乐土。山上辟有研究植物的林区,专供有关人士进行研究之用。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带的差别,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郁郁葱葱,极目望去,阿里山的峰峦,无论高低远近,全是静止而又汹涌的绿,广阔而又深厚的绿.活跃而又执著的绿。

1.用“”画去不正确的读音。(4分)

不禁(jìn jīn)想起

囊(náng lāng)括

涧(jiàn jiān)水

憧(chóng chōng)憬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憧憬:

郁郁葱葱:

3.请用“______”画出一组排比句。(2分)

七、习作。(请另附纸)(30分)

题日:美好的回忆

要求:

1.记叙自己生活、学习中值得回忆的事;

2.要写出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

一、chān xiāo xián jiāng lái pì

zhù

suì

huò

四、

1.把“朝”改成“晚”。

2.姑娘漂亮。

3.洗过的衣服被有些维吾尔老乡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4.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难道这还不能显示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吗?

六、

(一)

1.(1)境况,情景。

(2)熟练。

2.过年真热闹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4.除夕和初一写得详细,二十三到除夕写得简略,这样写能突出重点内容,详略得当。

第7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雅智教育

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卷

1.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703元,比上半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横线上的数用百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用分数表示是()。

2.一道数学题全班有90人做,9个做错,这道题的错误率是()。

()3.一件工作,原计划12天完成,实际10天完成,工作时间缩短了。 ()

()4.某校男教师与女教师人数的比是4:5,男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 ,()

女教师比男教师人数多()%

335.a是b的 倍,c是b的 ,那么a:b:c=():():()。 24

6.在一张长12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半径为1厘米的圆片, 最多可以剪去()圆片。

7.圆的半径乘以2,它的面积就变成原来的()倍。

18.一杯牛奶,喝去 后用水加满,这时杯子里水和牛奶的比是4

()。

9.只列式,不计算:

5⑴六年一班有男生35人,占全班人数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9

列式:

54⑵小红有36枚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林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 。63

小明有多少枚邮票?

列式:

⑷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5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70天完成, 甲队和乙队

每天完成这项工程量的比是多少?

列式:

⑸ 把4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5年,如果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可得

税后利息多少元?

列式:

10.甲有一套住房价值30万元,以九折(即90%)优惠卖给乙,过了一段时间后, 房价上涨了10%,乙又卖给甲,甲总共损失多少钱?

上一篇:机电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下一篇:艺术节开幕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