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精选12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4、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解、导读、交流、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课

1、板书“美丽”:多令人高兴的一个词,先问问大家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丽的?或者说什么是美的东西?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跨越百年的美丽”,什么样的美丽称得上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我们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粗知

1、请同学们看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谁?(贴居里夫人头像教学挂图)简介居里夫人资料。

2、请同学们低声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相关语句。

预设:形象美,成就美,精神美,人格美。

三、研读

1、成就美。同桌共学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就有关语句交流体会。

〈1〉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分析“可能”一词。)

师: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才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这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常用方法。

〈2〉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工作是繁重的。)

〈3〉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艰苦的环境、艰辛的工作。)

师:请大家根据文字描述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居里夫人当时工作的情景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什么呢?

〈4〉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工作的危险性)

2、面对这样一份艰苦的工作,居里夫人没有退缩,她顽强地坚持着,不懈地努力着,终于成功了!请齐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请大家看看这几个数字,你又作何感想呢?

〈1〉“三年又九个月”(时间的漫长)

〈2〉“0.1克镭”(米粒般大小,实在太少了,但掂起来太重了,因为它凝聚着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多么执著啊!)

正如文中所说:“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个句子该怎样读呢?

师:所以说,镭元素的发现,是一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艰辛之旅,是一个震撼心灵、令人瞩目的伟大壮举!此刻我建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居里夫人的成功,表示由衷的赞叹和无限的钦佩!(鼓掌)好,让我们记住美丽的居里夫人,记住闪耀着美丽光芒的镭元素!

3、除了形象美、成就美之外,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1〉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有所舍弃的,这就是她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还有体现她献身精神的地方吗?

〈3〉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4〉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师:在科学探索、发现真理的道路上,居里夫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毅力,她不懈地努力,艰辛地付出,甚至终身的奉献。这种科学精神是“美丽”的。

第五自然段还从哪个角度提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呢?

〈5〉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淡泊名利)

师:居里夫人没有看重名誉,爱因斯坦评价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著名人物”;她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没有以此获取财富,这种精神是高贵的。所以她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是“美丽”的,这是她最美的地方。

因此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热情地赞美到:“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同学们热情洋溢齐读。

4、回顾全文,居里夫人淡泊一生,奋斗一生,她实现了怎样的人生价值呢?请找出概括居里夫人不朽功绩的语句。

〈1〉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引导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2〉人生的价值到底在于什么呢?请结合居里夫人的成功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理解:“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5、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们对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吗?请对照板书说一说。

师: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光是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她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这样的“美丽”是长久的,是永恒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四、结课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成功的,更是“美丽”的,让这种“美丽”的精神品格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时刻伴随你,影响你,激励你,让你也拥有一个“美丽人生”。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2

一、制定目标,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

于漪老师说:“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向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假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对文章的表达形式不予重视,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和受到些许的人文教育以外,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一)锁定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怀特森先生编造“猫猥兽”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测验中得了零分,以此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事。选编本文,一是继续体会本单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掌握课文说明的道理;二是学习作者抓住一个侧面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小学阶段最后的一篇课文,其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梳理、复习小学阶段阅读方法,熟练运用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外,还要研究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以致用。“理解”和“运用”并重,是本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如此定位目标,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一句话,既要重视阅读与鉴赏,又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据此,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运用“汉字学理论”学习“侃侃而谈”,结合语境、替换词语等方法理解“出人意料、糊弄”等;2.依据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概括主要内容;懂得作者借“猫猬兽”事件,说明科学精神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的重要性;3.学习抓住语言体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仿写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的两种语言描写方式。

目标1:重视词语的教学,更重视方法的指导,如运用“汉字学理论”学习“侃”字,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目标2:重视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重视概括主要内容的指导。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写了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思路,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目标3:重视文章表达形式的感悟,更重视指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迁移应用。在读懂课文后,研究作者抓住语言体现怀特森老师教学特点的写法,并仿写。教学目标注重学法与写法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二、解读文本,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

19世纪文学大师歌德指出: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的确如此,但语文老师不同,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还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解读词语,发现刻画人物的方法

1.出示句子。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给我们传看一个颅骨。

学习“侃”字,分析“侃”字结构(由“人、口、川”组成);从祖先造字的角度看,“侃”字什么意思?“侃侃而谈”什么意思?(一个人一开口,口若悬河、川流不息,形容说话慷慨激昂,说得理直气壮)

2.圈画理解。怀特森老师侃侃而谈,圈画出相应的句子(出示第3、5段落中语句),思考怀特森老师侃侃而谈要告诉学生什么?(独立思考和怀疑的重要性)

3.探究写法。透过怀特森老师的语言,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什么作者只抓住语言描写来表现他的特点?

4.教师小结。本文一事一议,重在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不刻意描写人物的方方面面,但抓住语言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个性鲜明,教学方法独特的老师。可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一个方面来写,更能突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二)解读语言,发现表达形式的不同

1.比较句子。观察句子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语言的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

①“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都是我故意编造的……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应该得分不成?”

②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他还提醒过我们……

2.改写句子。想象怀特森先生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并改写转述句,注意人称代词的转换。

他(语重心长理直气壮和颜悦色……)地说:“______。

3.评价效果。改写句子,把怀特森老师的“用心良苦”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作者为什么主要采用间接转述句呢?

4.小结方法。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是语言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怀特森老师说过的每一句都对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转述句概括写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加上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使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学生研究作者怎样根据突出中心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怀特森老师的为人处世和治学方略。

三、迁移训练,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

“全语言之父”肯·古德曼先生说:“语言学习的历程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全方位地学习语言。”的确,学习语文不仅在于感受语言的结构之美,还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内容相融合,并能在读写活动中灵活运用。结课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挑战……

1.激趣猜想。怀特森老师很满意“猫猬兽”事件的教育效果,打算把它写进《怀特森教学日记》,他会写什么?(说明事件的原因;学生的反应——不解、抗议、叹服等)

2.指导练笔。也许怀特森老师会写下关于此事件的前因后果,但学生对此事的强烈反应一定会浓墨重彩。想象其中一个或几个学生的表现,侧重描写学生的语言,模仿文中语言直接引用或间接转述的方法,写一段日记。

3.交流评点。(略)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3

教材分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以“美丽”为主线,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做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的美丽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的坚定执着,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单薄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用事例说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教学目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学情:

同学们,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有哪些让你质疑的地方?

二、走近玛丽感悟容貌美、下面,我们一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玛丽居里(出示幻灯片)。用一句话说出你对她的第一印象。

2、打开课文,看看作者梁宽是怎么描写站在领奖台上的玛丽的。找到直接描写玛丽居里样子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轻声读一读。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肃然无声”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它换个词?结合描述的情景想一想,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指导朗读)

4、体会的语言,往往是一个句话,或者一个词,而入情朗读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感悟其意!(板书:关键词句)

5、出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观察这两个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进行描写?(外貌)

(我们都知道,表现一个的外貌有可以从很多地方着手,比如——衣着、头发、体态、四肢等等,可此处对居里的外貌,作者主要是抓住什么进行描写?——因为,此时作者笔下的人物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而一个人的眼神最能透出她的聪明与才智。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得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性的细节来进行描写。)

三、走进玛丽

感悟品格美、是什么能够让一位女性站在这个万人瞩目的领奖台上呢?到底在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性格呢?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下文——

2、你又是从文中具体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认真默读课文3——6段,感悟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待会大家一起来交流。

3、交流体会;

句子一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不断地追求科学真理非常执着)

句子二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顿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抓“一锅一锅”“终日”“烟熏火燎”体会居里的艰苦奋斗)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点谈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句子三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四个“变成”体会居里夫人一生的荣耀和不朽的功绩)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4、由于玛丽倾心地付出,劳累的工作,她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出示图片)看着此时的玛丽,我们不仅为她感到心酸,感到遗憾。。。可是,在玛丽看来,这并不算什么,那是因为——

5、面对着对科学发展有着如此巨大的贡献的玛丽,你此时是一种怎么的情怀?把我们对玛丽的崇敬与钦佩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总结升华

感悟“美丽”

我们再来读课题——现在再来谈谈这份“美丽”饱含了什么?

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在黑板上。

板书设计:

越美

容貌美

百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4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从具体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课谈话,带入情境

1、(课件)有一个笔记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它看起来是那样的普通与陈旧,只有在特殊的仪器下才会显示出那美丽的淡蓝色光芒。这个笔记本离开它的主人已经40多个年头了,可至今仍有射线不断从中释放出来。

2、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这笔记本的主人吧。

3、齐读课题

4、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跨越百年”的意思是“长达一百年”“超过一百年”。居里夫人又怎么能一百年美丽呢?这个“美丽”还有什么其它的含义吗?

二、浏览课文,体会外貌之美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居里夫人漂亮的外貌的句子。

(课件)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

(1) (指名读句子)句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美?

(2) 让我们边读边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庄重。

2、其实文中还有一处描写居里夫人容貌的地方?

(课件)她美丽健康的容貌……

(1)你从这个句子看出了什么?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读课文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预习导航:

1、课文导读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到五读。一读 :自由读,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结合课文多读几遍,读不准的查字典,或请同桌帮助。二读:朗读,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三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四读:精读,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读:浏览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案上做好记录,课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2、基础达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暴露--( )挺进--( )

璀璨--( )黑暗--( )漆黑--( )

(2)、连一连,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微弱的 时刻 宽阔的 知识

漆黑的 朋友 宏伟的 战斗

危急的 夜空 激烈的 建筑

年轻的 亮光 丰富的 马路

(3)、根据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①自己对自己说话。 ( )

②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紧急。 ( )

③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先专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④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3、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疑问三 :

4、挑战自我:

(1)、作者用“灯光”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2)、你能背诵课文6-9节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杜 鹃 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1、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并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2、注意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写出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作者借她表达自己_的思想感情。

4、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爱杜鹃花:

5、写梗概:

四、作业及活动设计

课下阅读王愿坚的作品:《七根火柴》、《三人行》。

五、相关链接

哨 卡

在风雪迷漫的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下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一带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6

一、课前预习———前奏曲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 预学质疑。

【习案设计】主体活动, 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调查, 分层分类。

【课前习目标】

1.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炼信息, 了解凡卡的学徒生活状况。

【学习准备】

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推送资料, 并收集、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

学生:查找资料、收看教师推送的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 完成课前习任务并拍照上传到微信群 (或QQ群) 。

【课前习任务】

1.整体感知。

(1) 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凡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信息提炼。认真默读课文, 提炼出相关信息, 完成凡卡的“人物档案”。

3.自我评价。

(1) 事情发生的背景你了解得怎么样? (A很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你了解背景的途径有哪些:

(2) 课文我读了遍, 课文读得 (A有感情;B很流利;C不太通顺) 。本次课前习完成时间: () (A 20分钟以内;B 40分钟以内;C 40分钟以上。)

【课前习调查统计】

1.统计方法:学生将课前习案拍照上传到微信群、QQ群, 教师检查、统计。

2.学生的课前习情况:加入微信群并发送课前预习情况的有30人, QQ群19人;课前比较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有36人。多数通过老师推送的资料、自行上网或工具书查找的途径了解。

3.自主阅读课文5遍以上的有28人。凡卡档案中的生活状况是课中习的主体活动, 学生完成情况良好。理性思维的同学用关键词的方式填写 (60%) , 感性思维的同学用描述的方式填写 (40%) , 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

【小结】课前习为课中习服务, 是前奏乐章。教师利用微信、QQ等云技术推送课前习案,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后, 及时通过云技术反馈给老师。教师在课前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汇总、分析, 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中习主题活动, 让学生的课前习更加充分有效, 提高课中习的学习效率。

二、课中研习———协奏曲

【学生活动】互学解疑, 合作探究。

【习案设计】朗读品味, 积累检测。

【教师活动】读诵梳理, 关注生成。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前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板书课题及作者)

2.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写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凡卡写了哪些内容?

师生交流:写信前 (担心) ———写信 (难过) ———写信后 (希望) (写信过程中穿插回忆)

经过初读课文、提取信息填写人物档案卡, 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凡卡这个孩子。这是同学们完成的凡卡的档案卡——— (出示学生上传的课前习案、分享凡卡的人物档案卡, 简单交流, 引出悲惨)

3.朗读感悟。

(1) 默读课文, 说说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凡卡的悲惨?读到让你最揪心的地方, 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后, 全班分享。

【举例预设】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 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 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 把我拖到院子里,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 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上弄起, 她就捞起那条青鱼,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有什么感觉———

“老板抓着我的头发, 把我拉到院子里, 拿皮带抽了我一顿。” (不能体现老板的狠毒)

①换词对比读。

②结合“揪”、“拖”、“揍”理解。

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也许像凡卡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师:还有哪个词语也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指导朗读“……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2) 凡卡实在无法忍受, 于是在信中向爷爷请求带他回家。凡卡是怎样请求爷爷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4.对比阅读, 写法指导 (怎么写) 。凡卡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 (发散思维)

【小结】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产物。课中习, 重在培养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在“课中习”的主要任务, 除了解决学生“课前习”时遇到的问题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与探究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内化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课后延习———奏鸣曲

【学生活动】温故知新, 综合实践, 延学追问。

【习案设计】查漏补缺, 积累拓展, 练习反思。

【教师活动】帮扶引领, 尊重兴趣, 发展个性。

【对比阅读】云技术推送《小音乐家杨科》。学生自主阅读并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在微博、微信上交流。奏鸣曲是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课后习是专为课中习的延续而设计。《凡卡》一课, 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 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 目的是了解外国文化、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

1.自读文本, 感知内容。教师指导课前预习,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在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取信息, 完成凡卡的人物档案, 并以凡卡的档案走进课文,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感受他的悲惨命运, 了解他在乡下过着虽然贫穷却快乐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乡下生活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悲惨之间的关系, 理解作者运用的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课前习的指导, 旨在让学生通过信息提取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叙述凡卡写信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回忆的内容, 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 开展课堂探究,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2.品词析句, 探究重点。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探究。在品读写信的内容环节, 我用“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课中习的主体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段, 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在品词析句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 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情感, 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合作探究: (1) 凡卡回忆了哪些内容? (2) 这部分能去掉吗?读插叙部分, 谈感受, 联系前文理解在乡下虽然穷苦, 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 这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 能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运都是悲惨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却快乐的回忆和城里的悲惨的现实生活放在一起写, 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 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看到作者用乡下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 领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7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赞同和喜爱。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据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计划采用“联系生活  自主阅读  合作交流  小队汇报”的方法进行教学。

3、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生活是唤起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便是本课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目标、方法及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及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3、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4、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共话春节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

2、教师谈话:“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 伴随着一首欢快的旋律《恭喜恭喜》,我们又走进了新春佳节,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自由发言)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北京过一回春节,开心吗?(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⑴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⑵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⑶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5、分清详略: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教师根据回答板书:腊八  除夕  初一  十五)

三、课后作业:(选择喜欢的日子查找有关资料进行研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二、组建小队、合作交流:喜欢同一日子的同学组成小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小队汇报,感受春节

(一)腊八队

1、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其他成员补充。

2、指导理解重点句子:(课件出示图片以及文字)

句子一:“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了什么修辞?

(2)资料补充:腊八粥起源于北宋年间。最早的发源地是我们河南开封,当时称为汴梁。一些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会熬一种“七宝五味粥”赠给百姓。这种七宝五味粥被公认为是腊八粥的起源。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

(3)引导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

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的展示出来,所以老师说--

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所以大家说--

句子二:“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翡翠是什么?句中把什么比作翡翠?

(2)指导朗读:怎么才能读出色味双美?

(二) 除夕队

1、指名汇报。

2、其他补充(比如年的传说)。

3、重点理解:(出示课件)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2) 知识补充:如果真的有家人不能回家,人们通常回给他留下一个座位,摆上一副碗筷,象征着已经团圆了。

(3)感情朗读全段。

(三) 初一队

1、课件出示汇报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哪些风俗?通过合作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老北京和我们现在过春节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没有创新呢?

2、重点理解:正月初一的光景和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扳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1)你从“铺户都上着扳子”体会出什么?(老舍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生意人为了和家人团聚过春节是要关门停业的。)

(2)对比感悟: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店铺春节不放假。比如说很多超市,就是全年无休,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春节也能购物逛商场,心情也就更好了。所以,那些坚持工作的人牺牲了自己的春节,他们是多么可敬。让我们齐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你们辛苦了!”

(四) 正月十五队

1、指名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正月十五的哪些习俗?

2、谁能读一读写花灯的句子?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水浒传故事。

3、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4、教师谈话:走在这样的大街上,看到这喜庆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5、朗读体会。(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师: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作家却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⑴课文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又是为什么?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五、全文结束:

我们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名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这些历史悠久的节日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每一个节日都积淀了太多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所在,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对联表明(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颂)

关注热爱民俗文化(上联)继承发展民族遗产( 下联)继往开来(横联)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播放《欢乐中国年》)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拓展:搜集我国其他民族春节的民风民俗,并做好记录,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准备。

2、小练笔:家乡的春节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8

教学内容:《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剧情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9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申奥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7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得知中国北京获得了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体会一下一个体育记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向往奥运的感受的。把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各小组交流过程中,带有共性的疑难问题,要求小组长作记录。

(四)质疑问难,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可能难易程度不一,依靠学生之间解决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发表看法;带有共性的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进行整理归纳,待下一步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本文通篇围绕“向往奥运”这一主题来写,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除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外,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体会。

1.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爱慕与留恋。

课文2、5、6自然段都是作者对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回忆。可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如: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③“我怀念采访他们的那些日子,他们让我感到了青春,感到了力量,感到了友谊,感到了和平。”④“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2.对奥运精神实质的赞美。

作者对奥运精神实质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要帮助学生结合上下文,借助会徽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奥运精神的赞美。

3.对20北京奥运的向往。

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如①“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③“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③“我渴望能够有机会采访我们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那将是一次更加难忘而美好的经历。”④“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读、指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1.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时,除了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外,还穿插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人感到作者的感受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2.交流:你爱好体育吗?喜欢哪些奥运明星?

3.角色体验。

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喜欢的一位奥运明星,与他(她)畅谈年奥运会。想一想你准备跟他(她)谈些什么?

组内轮换当小记者,找一两组上台表演。

4.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下来。

3.以“北京奥运”为主题办一张手抄报。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0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1

《手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五个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把它们的特点画下来,加以熟悉。在小组汇报交流时,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特点并以做游戏 的方式让全体同学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证。随后提出问题:你觉得作者喜欢哪个手指?学生纷纷议论,一致得出结论:“无爱憎在其中”五个手指都喜欢,缺一不可。

我听到窃喜,随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团结就是力量”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对这个道理的感悟。如:球赛、作战、团队合作等。他们都纷纷说出自身上发生的事例。这样本课的教育内涵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这是我觉得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事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3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4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丰子恺先生一开始就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给我们的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难点。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团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胜利。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认识这五根手指,并说说自己的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谈的络绎不绝,眉飞色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引出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列表比较它们的长处和短处。再和同学们交流总结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一样”的道理。发现并体会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地合作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划出重点词句等形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和“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两句。看看能发现什么?再齐读思考,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总,还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回想这节课的亮点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填写五个手指的特点,条理直观,易于理解比较。学生不仅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有关语句,而且透过表格看到了每根手指的优缺点,从而总结出“各有所长,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深刻道理。再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并指名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是不行的,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扬长避短,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到极致。

最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同桌,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并赞一赞,鼓励大家的优点,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教学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老师指导的有点多,而学生表达的相对有点少,以后我再教学这一课时,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理解文本,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阅读链接里的小诗《手》,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5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指向习作的教学”。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时,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读课文,完成“填写五根手指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培养学习把一篇文章读薄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体会作者写法:

1、以第二自然段写大拇指的这一片段为例,指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等来写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2、结尾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阅读,感悟两个总写的不同。同时也体会到文章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学习作者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手指的方法,分小组来写五官。孩子们兴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其次一个小组写一种器官,学生感觉很简单,所以课堂上在展示时,很多孩子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语言也非常优美。最后布置作业,仿照本文以《五官》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及其丰富,甚至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千字文,没有不交作业的学生。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1

<<美丽的晋祠>>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全文以说明为骨架,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的事物进行了技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练的概括出晋祠的具体特点。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美。整体把握晋祠美丽的风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典型的写作特点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明主的氛围中品词析句,自读自悟,将片段,零散的想象变成真切可感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大家知道哪些名胜古迹?(生自由说)

教师: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又被誉为山西“小江南”,想去看看吗?(板书课题,齐读)

学生性趣激发后,按要求自学课文。(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二.整体感知,了解晋祠的美。

1.教师: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后,指名读,齐读。

2.再读这句话,想想它在表达上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引导体会排比的修辞首发及总起句的作用。)

3.教师: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等等,那么,这里的山,树,水,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走进的字里行间,勾画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段落,小组内交流,让后汇报。

三。模拟导游,再现晋祠的美。

教师:晋祠这么美,每年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成千上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小导游吗?喜欢哪里,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学生模拟导游)

四。课内阅读,了解晋祠更多的美。

教师: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会有不同的体会,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晋祠的诗文读一读,写下你的感受。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2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活动中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间保证。特别是这则故事,用语近似现代文,更可以少讲多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去”、“汤”等的解释。

⑵ 掌握2个通假字“为”“知”的理解。

⑶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⑷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背诵全文。

2.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懂得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3.能力目标:

⑴ 掌握通过诵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 学会用多种方法概括文章内容,培养表达能力。

⑶ 通过思考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言之成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教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学生一一作答。

(参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刚好,《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解题。

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

三、熟读课文。

1.试读。

⑴ 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⑵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2.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3.集体朗读全文。

4.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

四、课文翻译。

1.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2.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

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重点词解)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五、理解课文。

师:你们翻译的非常好。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难题--填一张表。

(屏幕显示出表格)

人物   日始出 日出时

小儿甲 观点

理由

小儿乙 观点

理由

填好这张表并不难,但老师的要求比较多,请注意看要求:(屏幕显示出)

①用原文填写;②用一个字填写;③口头叙述;④用现代语言填写。

一个表格要求有多种方式填写,所以老师请你们同桌之间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

六、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

参考: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

七、寓意启示。

1.师:这两个小孩根据自己的理由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面对他们的疑问,孔子有办法解决吗?(没有)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就表示“不能决也”。回到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说,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是)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师: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3.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的结论。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4.师:虽然这两个小孩因为片面地看问题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那他们有没有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

--肯定他们好学多思,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

八、诵读、背诵。

1.朗读练习。

师:好,下面我们再朗读课文。这次的要求可跟开始不一样了。开始是了解课文内容读,现在课文内容我们已经熟悉了,就要重点练习如何朗读了。现在你们按照朗读的要求,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自己进行朗读练习。必要的地方用笔做做标记。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2.规范朗读。

师:好,停一下。大家自己已经读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同桌之间就语气、停顿、重读这些问题交流一下意见,互相朗读给对方听,然后老师请人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朗读时都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名学生说出注意点并示范朗读,其他人评论。

参考:

“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

“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3.集体标准朗读。

4.背诵表演。

师:好,大家熟悉了文章之后,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展开的?

生:对话。

师:这个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两小儿之间的对话来展开的。正好,我们就可以分角色来表演。既然是表演,就应该先把台词背下来。谁见过演员拿着剧本上台的?同时,在演之前,我们还要做回编剧。看屏幕。(屏幕显示出第2-6段的文字)第2段“一儿”的话不是直接引用的,为了表演方便,我们先改成对话。你看该怎么改呢?第6段也是,我们应如何说孔子的话?

参考: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曰:“吾不能决也。”

师:第一轮,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来旁白。咱们看看哪个“儿”背得最好。

给足时间试背。

背诵后互相评价,除了要准确流畅外,还要从朗读要求上作评价。

师:下面,就要请你们进行个别表演了。还要上台来,这就不光是语言上要演,表情上还要配合,做好还要加上相应的动作。你们先酝酿酝酿,同桌之间先分配角色预演一下。

学生准备好后,分别请两对上台表演,其他人旁白。

5.集体背诵。以此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

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

学无止境

上一篇:吵架以后叙事作文下一篇:王庙中心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