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1

发散思维是形成于人大脑中的意识, 是属于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模式。当前, 发散思维呈现出来的形式包括“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一问多思”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培养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事物创新。专家研究指出, 发散思维是衡量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思维是人大脑中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新颖独到的发散思维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达到事物创新的目的。

(2) 大胆想象。想象是人脑进行创新活动的根源, 发散思维则为创新根源创造了宽广的通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让学生面对不同的物理知识大胆想象, 对知识由“不知”到“知”之间进行转变。

(3) 扩散思维。人脑的思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发散思维外还包括很多思维形式, 如逻辑思维等。各种思维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后能为其他思维训练打下基础。

二、一题多解, 从解题中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的训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典型的实验题材进行教学, 为学生的“一题多解”创造条件, 才能保证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如:在利用s=vt这一公式比较两辆小车滑落的快慢时, 我先结合书本教材向学生讲述“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然后再引用实验对此验证。学生一贯的做法是测量路程、时间, 根据v=s/t来获得速度, 由此判断谁快谁慢。但我则倡导学生“一题多解”, 尽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公式转变, 根据不同的指标参数来进行实验。在我的指点下, 学生很快反应过来, 随即提出可在已测得的速度v的基础上, 根据v=s/t公式, 对小车经过路程的时间进行对比, 哪个时间最短则说明其速度最快。还有的学生则指出, 直接根据s=vt, 在已测得的v值中, 让小车滑落相同的时间t, 比较哪辆车滑落的路程远, 路程长的则说明其速度快。可见, 一道实验题可用三种方法进行, 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一问多思, 从提问中培养发散思维

一个问题有不同种解题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其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不知不觉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了学生综合思考的学习能力。如:在“测量电阻R值阻值”这一实验中, 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让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 学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1) 有电流表, 电压表, 求出R; (2) 无电压表, 有电流表, 已知阻值Rx; (3) 无电流表, 有电压表, 已知阻值Rx。这三种情况看似变化复杂, 实际上却是U=IR这一公式的灵活运用。根据以上三种实验情况, 学生会围绕着“如何测量阻值?”这一相同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则能找出不同的解题答案。通过“一题多问”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本质是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一物多用, 从运用中培养发散思维

“一物多用”主要是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器材而言,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器材进行讲解, 让学生熟悉器材功能, 在各项实验中能够灵活运用, 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实验中遇到的新器材, 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测量过程等。举一简单实例, 如:饮料瓶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的废弃物, 但将其运用于物理实验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压强与深度”“压强与压力”“浮力形成”等实验中均可得到很好的运用。“一物多用”能让学生在认知物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让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实验中显现其作用, 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措施。

又如:弹簧测力器不仅能运用于“力的大小”实验, 还能在摩擦力、压力等与力有关的实验中得到运用, 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事物的思维能力, 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 发散思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实验过程, 还要精心设计实验课堂, 为学生思维发散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敢于摆脱传统, 大胆创新尝试, 这才是当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物理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开展, 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 优化教学方式, 改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师积极研究的重点。本文先阐述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然后结合多个实验例题谈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相关措施。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2

一、结合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任何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浓厚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课本上理论化的物理概念规律往往都是兴趣乏然,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同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这样,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有裨益。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上到《升华和凝华》这节的内容时,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家里, 为了预防虫蛀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在衣柜里放上一些樟脑丸, 过上一段时间以后, 当我们打开衣柜时, 会发现樟脑丸越变越小, 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衣柜里会充满樟脑丸的气味,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很多人为了除去卫生间的异味, 都会在卫生间放置一些固体香,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固体香会越变越小, 直到最后消失, 这是为什么呢?冬天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窗户的玻璃上会附上一层霜花, 你们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就这样,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来解释课本上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 物理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这样, 会有效激发他们对身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从而使得各方面思维能力, 包括发散性思维能力都能够获得有效提升

二、从探究性实验入手培养发散性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实验具有验证和探究两大功能, 在探究性实验中, 实验的方案和结果都是未知的, 它需要学生采取主动探究的方式才能够获得, 因此, 相较于验证性实验, 在探究性实验中, 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往往会更大, 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有效果。因此, 物理教学中, 探究式实验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 笔者在讲到《物质的密度》这节的内容时, 就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开展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首先, 教师拿出了两块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不同材质的金属块, 由于金属块表面涂上了相同的油漆, 因此, 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 接着问学生,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鉴定这两个金属块分别属于什么物质?于是, 学生开始对着这两个金属块研究了起来, 有的拿起来掂量一下, 有的用手触摸表面, 但是几番折腾下来, 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判断出金属块的质地。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种新的鉴别方式, 用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物质的属性。要想判断出眼前两个金属块是什么物质, 可以来探究一下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接着, 教师给出了几种物质, 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测定, 学生逐渐探究出, 原来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 既然如此, 通过不同物质的比值就可以判断出物质的属性。就这样学生就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得出了密度的实质和特性。密度其实质就是体积与质量之比的常量, 因此, 无论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发生什么变化, 其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能够测出物质的密度的话, 就可以有效帮助判断物质的属性。在这个实验中, 探究性和未知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其思维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方案, 因此,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在此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提升。

三、利用开放的作业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业习题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业习题,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本上学到的知识, 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也可以注意从作业习题入手, 一方面, 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 按照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式, 进行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自编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打破学生“一题一解”的固定思维, 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些作业习题逐渐培养和巩固发散性思维。

总之,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目标, 它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定要重视这个关键时期, 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 采取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样, 有了发散性思维作为基础,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摘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而创新又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因此,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很多教师关注的课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了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 希望通过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培养能够更快地实现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物理学科,发散性思维,学习兴趣,探究实验

参考文献

[1]胡耀甫.谈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S2期.

[2]孟春芳.浅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 (教研) , 2011年05期.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3

一、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根本

许多物理概念、模型的建立,是特殊的、有条件的,它是从普遍的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代表着一定的现象范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首先应全方位地去研究,熟知概念的产生源头,然后对学生创设环境,诱导他们想象、思考直至使其变为自己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是死知识,不利于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理解、对学生的锻炼和对知识的自我转化。学生获取知识是间接的方式,由间接转化为直接,如何回到实践中去,又是自我掌握知识程度的具体再现,没有灵活的基础知识传授,教学将变得呆板教条。遵循知识的获取过程,设置了解知识的氛围,诱导学生多方面的发现、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是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

二、熟练知识是学知识的初步实践

物理知识包括力、热、光、电、声、磁等各个领域的概念、规律,每个部分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特点,获取这些知识,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学生了解哪些现象,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就是初步思考实践的过程。例如:力学中,有重力、摩擦力、浮力和压力,这些知识比较具体形象。哪些情况下受重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方法;哪些情况下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情况下受浮力,浮力的大小、方向;物体产生压力,压力的大小、方向,等等,都需要从联系实际现象开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应结合实例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过程,这样就易于系统地掌握理解。例如:电学中,电流、电压、电阻,它们的含义、大小、特点,则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掌握时应采用类比的方法,类比于水流、水压这些具体的现象来进一步发散思考、想象理解。这是知识获取的另一种方式,需要有一些具体形象的模型来熟练理解电学中的知识。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思考方式,如何解决问题,就应该建立在具体形象的知识基础之上,纠正误区、疏漏,把握条件,发散思考,养成一种正确思维的方法,则是高一层次的思维方式,是教给学生如何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任务。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思考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熟练掌握知识,由浅入深、由表面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准确地把握知识,解决相应的具体实际问题,将间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横向思考,联系知识,求同存异,是创新知识的另一个起点

物理学中,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是孤立的,教师传授给学生单元知识,固然重要,是已有的知识,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是通过新的思维、新的思考获取的,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则尤为重要,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将会出现更多的新课题,依靠更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应胜于师,那么教师教给他们的不应仅仅是现有的知识,而应是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寻求各种现象的异同处。例如:运动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联系到力学,有加速、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联系到滑轮组,物体运动、绳子自由端运动,它们速度不同;联系到功率,力与速度成反比;联系到动能,等质量物体,速度大、动能大;联系到光学,靠近凸透镜、平面镜运动成像的特点不同;联系到声,不同物质传声速度不同,等等。又如:热现象,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燃料燃烧放热、做功转化为热,等等。

上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则是将单元知识上升为综合知识,是一种发散式的横向思维的方式,教学的创新依然要展开知识的多方面联系,灵活思维方式,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联系,才能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新得。我国古代的鲁班因为草叶划破手而发明了锯,科学家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发明了温度计,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等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离不开发散性思维。如何展开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是学生将来能否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横向联系知识,需要发散性思维,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来解决问题则是重中之重。

科技在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完善、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各种新型的人才,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全方位地联系知识,落实发散性思维教学,将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实施好发散性思维教学,才能有所创新,对知识有所突破,真正做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4

张小明

【题目】

阅读下图,按照要求作文:

仔细观察上图,选取立意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但不得对图片进行扩写。

【题目背景】

文明伴我行,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存在。此题旨在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反思自我,从自身做起,真正成为一名文明的使者。

【思维体操】

“排队,‘排’才‘对’”,一句公益广告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排队行为,可是所有的排队都是正确的吗?位置错了,在不该排队的地方排队了,可能就是对社会公德的一次践踏,可能就是对弱者的一次公然蔑视。作为排队者,作为弱者应该怎么办呢?

【精品连连看】

【例1】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节选 【解析】

杨绛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弱者,社会的变迁,老王的生活没有发生改变,他依然孑然一身,依然生活贫困。这样的弱者没有得到社会的帮助,可杨绛一家却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着他。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关爱之心是多么难得啊!【例2】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震撼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这种美就是文明之美。

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的行为是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之风被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传承下来。到今天,传承文明之风的历史重担就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如果没有了文明,我们就会空虚,甚至沦丧,社会也就无从和谐。所以,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须作一个文明的人。

——《牵手文明,美在身边》节选 【解析】

文明是一种美德,作为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更应该将文明的美德传承,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本文就站在中学生角度告诉大家,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生活的每个角落盛开文明之花。

【审题引导】

1.审题目

这是一道典型的看图作文题。写好看图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和准确理解画“意”,也就是说审题时要完成两项任务:看图和析图。

看图,包括看图片的内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图片一般包括图表、画图和漫画三种,其中漫画在中考看图作文题中最为常见。本图片就是一幅漫画,仔细观察漫画得知:画面中有两类人,一类人衣冠楚楚,神情严肃,他们正在等车;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一位母亲,瘦小纤弱,怀抱婴儿,也在等车。画面中还有一个告示牌,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可是这一告示牌并不在那位母亲候车的地方,放错了,还是那群人站错了位置? 写作的要求是选取好立意角度,不得对图片进行扩写。

观察完图片,接下来就要准确理解画“意”。这幅图片出现了两类人,这两类人形成了“强”与“弱”的对比,可以说,“强者”就代表了社会中的一般人,而“弱者”则代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幅图片中的告示牌,则象征了应该遵守的一种文明行为,一种社会公德。由强者对待这种社会公德的态度可以概括出立意: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践踏文明;要关爱弱者;由“弱者”可以提炼出:要勇于同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要自强等。2.审内容

从排队人的角度可写:从自我做起,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伴我行;提高全民族和自身修养;关爱尊重弱者等。

从抱孩子的母亲的角度可写:要同践踏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要自立自强等。

从告示牌的角度可写:如何让文明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让大家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如何更好的关爱弱势群体等。3.审文体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构思时注意要做到详略得当,行文时要运用细腻的描写,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可以写成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还可以运用比较新颖的文体写作,如访谈录、日记、病理诊断书、辩论会、演讲稿等。

【主题发散】

【主题一】让文明之花洒遍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立意出彩】文明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准。文明与野蛮相对,也与卑劣的行径或不道德的行为相对。就当今社会而言,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往往体现在生活的细小处,因此以此为主题行文,如写记叙文,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刻画出生活中的文明人、文明事、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着眼,表达对文明的呼唤。【例】《一双脚上的修养》节选

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又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彩点精析】文中的我爱到图书馆看书,在我看来,到图书馆的人都有一定的层次和修养。一个下雪天,我又来到了图书馆,因为脚上带泥,图书馆的女工便时时要擦去过往的脚印。一位送纯净水的男人脚上套着塑料袋来到屋内,我的心被触动了,原来真正的修养表现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文章在不同人行为的对比中,展现了修养的内涵。【主题二】关爱,才会和谐。

【立意出彩】关爱他人,是人应具有的一种美好品质,特别是对弱者的关爱。换一个角度来说,弱者也渴望关爱,渴望温暖。其实,当社会中每个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关爱同时,也能收获关爱。【例】《关爱,本来很简单》节选

嘈杂声在密不透风的车厢内不断扩散,我下意识的看了看怀中的婴儿,还好,他还在熟睡。一阵钻心的疼痛,不知谁踩到了我的脚,我望望站在四周的人,他们一脸的漠然。站在这样你挨我,我挤你的公交车上,没碰到婴儿就不错了,我还能要求什么?刚才等车时,如果那些乘客不站在“母子乘车处”等车,那我上车后还可以找到一个座位,现在他们之中的两个人就稳稳地坐在我的旁边。

“阿姨,你坐在我这里吧!”一个童稚的声音传来,顺声望去,原来是前面一位穿着校服的中学生。

【彩点精析】这篇文章从图片联想开去,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写上车后的拥挤,写我心中的愤怒,写我对怀中婴儿的保护,写那些等车乘客的冷漠,写一位中学生的让座,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了“关爱,本来很简单”的主题。【主题三】作为弱者,只能等待吗?

【立意出彩】弱势群体,本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可是如果弱势群体在思想深处承认了自己的弱势,就极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对此,要告诉他们,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在逆境中崛起。【例】《自立方能自强》节选

纵观古代豪杰之士,大多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亲人又往往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些从小就必须自立了。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靠自己独自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业;朱无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而后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亲身事迹喻人:自立方能自强。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为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辅助之时,就唯有坐以待毙了,不习惯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在脖子上挂了一圈饼的懒汉便是写照,他由于平时万事皆靠妻子,懒惰成性,故当妻子出门之时,也终因懒得转动而饿死了。

【彩点精析】本文由日本教育注重孩子的自立精神的培养开篇,立足于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事例展开论述,如运用“扶不起的阿斗“的例子,充分的证明了观点:自立才能自强。

【优秀学生范文】

“关爱”说明书

佚名

一.性状:亦有形、亦无形

一声叮咛,一句问候,一次温柔的爱抚,一丝牵挂的眼神……关爱,从来就不拘于一种形式。

捐钱捐物、慷慨解囊是关爱,所捐之钱,所捐之物,用关爱凝成,将关爱传递。这样的关爱,易被察觉。老师的教导,父母的诃责,也是关爱,但往往被曲解。用心去感觉,世界其实充满爱。

二.味道:亦甜、亦苦

关爱是甜的,如蜜糖一般。

玉树地震,全国各地的捐助蜂拥而至,受灾人民疲惫不堪的脸上展露出了笑颜;校友重病,全校同学慷慨解囊,帮她渡过难关,她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我因意外受伤住院,同学们一放学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医院看我,刚从昏迷中醒来的我霎时热泪盈眶……

不幸时的关爱,如丝丝暖流温暖心窝,如甜甜蜜糖滋润心田,但平时的关爱,往往有所伪装,以苦涩的形式表达。

犯了错时老师严厉的教导,生病时被父母灌药,考试欲求答案时同桌的拒绝……太多的关爱是苦涩的,正如咖啡,越浓越苦,却也越醇香不止。

政治老师说,看问题要看本质,是的,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彼此牵挂、彼此关爱的心相同。

三.特点:不能量化

关爱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贵贱之分。

住院回来,老师说:“抱歉,保险金只能报到这么多。”其实,住院期间老师所操的心,又怎能用这花花绿绿的人民币衡量。您的关爱如泰山般压在我的心头,沉沉甸甸,还有什么必要用人民币将口袋装得沉甸甸呢?

关爱已无价,怎能被量化?

四.作用……

诗人说:世界本是一张白纸,关爱让它变得色彩缤纷。

哲人说:爱不仅让被爱者受益匪浅,还让爱者精神高贵。拉丁歌后夏奇拉的《eyes like yours》中有一句“Tearing down, windows and doors”是的,关爱消除一切隔膜、猜忌,关爱跨越国界和种族,关爱将我们永远联在一起。

五.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我们同欢乐,我们共追求,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同忍受,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海角在天边,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亮点】:本文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写关爱,作者突破一般的文体形式,运用说明书来写。从“性状”、“味道”、“特点”、“作用”四个方面巧妙地表达出对关爱的感受。行文过程中时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给新时代文明人的一封信

薛业忠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

你好!

我是那不起眼的小草,就生活在你所在的校园里。你也许早就将我忘记了吧?但我可没有忘记你,甚至可以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记得那是去年的三月,我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你们美丽的校园。多美的校园啊!宽阔的校园广场,美丽鲜艳的花儿将这里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生长的乐园。我的到来又为校园增添了浓浓绿意,款款深情。看到刚刚出土的青青的“我”,大家都笑了,我知道大家都非常欢迎我,我代表着绿色,我代表着希望。可以说全校90%以上的学生都在呵护着我,珍爱着我。我真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与幸福。但我的这种温馨感和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这都是因为你的存在。那一天,你来了,来到我的身边。一开始,我认为你也是一位护绿使者。我多么渴望你也能呵护我珍爱我呀!但我的愿望落空了。你在我的身上践踏着,你在我的心上捅了一刀又一刀。由于你的存在,我是伤痕累累,我是面目全非,我是心力交瘁。我怀疑这不是人间,我怀疑我来错了地方。好心人还是比较多的,很快一条标语悬挂在我的身旁。“春来小草醒,请你绕道行!”多温馨的标语啊!我想你不会再践踏我了,但我还是错了。你依然故我,全然没有改正自己错误的的迹象。又一条标语站在了我的身旁。“青草在微笑,请你绕一绕!”是啊,我是礼貌的,我每天都在笑脸相迎经过我身边的人,我总觉得我与人应该能够和谐相处的,但我的良好愿望被你一次次践踏、泯灭,我真的不明白同是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你难道不想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吗?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你听到了吗?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将自己的真情倾洒出来。我知道我的存在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很重要。文明修养无小事。希望你能够将自己的行为文明起来,将自己的语言文明起来,将自己的人格文明起来。我想到那时,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我渴望你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渴望你是我的护绿使者,我渴望你的到来不是我痛苦的开始,我渴望我们能够以诚相待,我渴望你能够成为校园的文明使者。还是记住那两条标语吧,这是善意的提醒,这是文明的准绳,这是真诚的告诫,这更是你美好形象在我心中定型的标尺。

我坚信我的愿望能够实现,你说呢?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研制目的是培养出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锻炼的关键期, 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相关研究表明, 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它又称为求异思维或辐射型思维, 它决定个体创造潜能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教学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物理发散思维的内涵释义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横向拓展思路, 纵向探索研究, 逆向反复比较, 从而找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答案、结论或假说的展开性思维形式。 [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致性, 就此分别做如下解释:

1.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指发散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 能够举一反三, 迅速沿着这一方向发散出去, 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例如, 爱迪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先后用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做灯丝并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终于研制出了一只炭化竹丝灯泡。

2.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指发散思维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跳到其他各个方向上, 使其有更多的方向可供考虑和选择。例如, 开普勒以第谷积累的大量天文资料为基础, 对行星运行轨道研究沿用传统圆形轨道, 则研究结论与观测资料不相符, 于是他大胆放弃圆形轨道, 从另一个新的角度, 即行星运动椭圆轨道角度进行研究, 其研究结果与观测资料符合得很好, 最终导致行星运动三个定律的发现。

3.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指通过发散思维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例如, 德布罗意运用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把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推广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独特性假说最终为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4.发散思维的精致性

指通过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虑, 不仅要考虑问题的全体, 还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例如,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的提出, 既考虑了力、热、电磁各种运动形式的综合情况, 又考虑了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各种条件及定律本身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二、高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向, 现据此结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 提出如下培养策略。

1.努力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思维环境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具有巨大影响。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需着眼于以下两点。

一是努力增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之时, 才能形成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运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资料、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此使学生产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内在动力。

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这也就是说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畏惧心理, 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 形成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这将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种思维策略、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励与相互借鉴, 从而为物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要形成这种局面, 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发挥好情感教育功能, 对学生充满信心、期待与宽容。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将会促使“罗森塔尔”效应的形成, 这种效应告诉我们, 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些预先设定时, 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会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 从而给学生创造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对学生的思维及其他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2]

2.通过研究、探讨原始问题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原始问题是指直接来源于生活与实践, 未经过教师的简化与加工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3]学生通过对原始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 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个人想象, 可以提炼出不同的分析、解释或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使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得到具体的运用和训练。例如, 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根据现场留下的一系列痕迹, 可以推算出事故发生的过程吗? 需要测量和分析哪些数据? 正因为是原始问题, 并有许多次要因素的干扰, 学生必须考虑排除一些次要因素, 使问题得到简化以致解决。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解释, 面对同一问题的丰富内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出哪一种分析或解释是可能的, 哪一种存在问题, 原因是什么? 学生经历过这样的研究原始问题的过程, 会有效提高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3.通过问 题的 逆 向 分 析 及 习题 拓 展 培养 学 生发 散 思 维 的 变通性

变通性的实质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当一条路走不通时, 要考虑有无别的路径, 切忌一条黑道跑到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当有些问题正向分析受阻时, 不妨引导学生逆向分析,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例如, 在学习“惯性”这部分知识时, 学生对“在匀速直线行驶的列车上竖直上抛后的小球会落回车厢原位”的结论往往不易接受, 总认为“小球应落在抛起点的后方”。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逆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一个易接受的逆向问题:“地球的赤道约以每秒460米的速度随地球自转,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是否不用交通工具只凭不停的跳起而回落到起脚点的后面来实现位移呢? ”学生会觉得可笑, 并立刻回答“不可能”, 于是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

至于通过习题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变通性的方法, 则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手段实现。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对例题、习题从多方位、多层次上进行解题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多角度提出不同的新问题、新思路, 同时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宽和加深, 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性发展,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高中物理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某一问题有主见, 并且能对同一个知识点, 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 提出独特见解。为了使物理实践活动确有其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他人未想, 求他人未求, 冲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能独到地处理问题。例如,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易溶于水的食盐密度。学生经认真思考发现, 食盐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出, 如果再知道食盐的体积, 则问题可解。然而由于食盐易溶于水, 用装水量筒测量食盐的体积显然不可行, 这时就得打破常规, 另辟新径。教师要启发学生:“设想食盐溶于水, 是否也溶于其他液体呢? ”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即可找一种与食盐互不相溶, 而食盐又能沉没其中的液体来完成食盐体积的测定。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食盐虽溶于水, 是否一直溶解不止呢”? 学生因此会想到运用化学知识制成食盐的饱和溶液, 再用它来代替上述液体完成食盐体积的测量。 [5]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这种实践教学活动, 不但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已学知识, 还能独到地思考问题, 找到非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5.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精致性

问题情境不是一般地提出问题, 关键在于创造质疑诱思之境。具体实施时, 可由教师设置比较熟悉的问题主线,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问题情境可以是独立的, 也可以融于其他问题情境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 还要考虑相关条件, 因此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精致性。例如, 在讲解电功、焦耳定律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内阻为r的电动机, 加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 电流I= U/r吗? 由此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让他们发表个人看法。结合讨论情况, 向学生提供多用电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和小电动机等实验器材, 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提供正反论据。教师再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电动机转动和人为地抓住电动机抑制转动时, 电流表的读数各等于多少, 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经过学生讨论、思考后, 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和应用等效电路的方法出发, 从整体上把握电动机能量转化的本质和影响电流大小的内在电磁感应机制。这个案例表明, 通过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思考, 这有助于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综上所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能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 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而关注思维环境的创造、关注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则是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沈祖荣.探析物理习题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J].物理教师, 2004 (11) :23.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66.

[3]季见标.物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4 (10) :5.

[4]刘广丽.浅谈物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144.

初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数学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大都不同, 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相同, 怎样能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主动探究问题,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 作为教师, 就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这样的教学方法才给培养发散思维带来便利。

二、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对其采取不同形式的训练, 这样才能容易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 一题多变:

学生对教师所给出的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等作各种扩缩、对比、叙述等变化, 使学生能够在变化的情境中, 从多种角度认识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

例如:变换件“已知x>0, y>0, xy- (x+y) =1”为“已知x2+y2=4”, 变换件“已知x>0, y>0, xy- (x+y) =1”为“已知undefined”, 变换x+y的最小值为求xy的最值等等

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自己把一道基本的题变成不同的题, 启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因素,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一题多解:

在条件、问题都不变的情况下, 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力求不同的解题方式和方法。

例:机电厂生产一批吹风机, 原计划60台/天, 7天可以完成, 结果6天就完成了, 求:电机厂每天生产的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多出几台吹风机?

解1:计划生产吹风机总数:60×7=420 (台) , 实际每天生产:420÷6=70 (台) , 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数为:70-60=10 (台)

解2:实际生产6天就完成, 比原计划早一天吗, 那么若我们将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吹风机分摊到其他天, 就恰好是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吹风机数量:60÷6=10 (台)

解3:设:工人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x台,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60+x) ×6=60×7x=10解答方法不同, 解题思路也各不相同, 这反映出学生解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3) 一题优解:

所谓独创性, 指思维方式和其得成结果不同, 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的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走出书本, 对问题进行多项思考。

例:在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我们改变原有的推导方式, 让学生借助一些旧的知识, 来对新的推导方式进行探索、求新。教师设疑:用圆规画圆时, 是否有注意到圆的面积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如知道半径, 面积怎么求?设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能否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由剪拼, 思维活跃, 除了书本基本的推导方式, 还想出另外三种拼法: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训练, 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 思维更加活跃, 思路也开阔了许多, 学生思维在训练中得到锻炼, 解题思路也不断优化。

三、转换角度思考,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维定势, 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这便是思维的求异性。我们要不断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的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 加法转换成乘法, 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如:144-8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 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44里包含几个8,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 既能防止片面、静止的看问题, 而且也使得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升华, 并且从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 不习惯逆向思维, 在做应用题的时候, 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 那么我们首先可以从问题着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 其次就是从条件着手, 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7

当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而部分学生却显得一脸茫然 (以教代学) ;二是课堂活动组织得不亦乐乎, 学生的表演似乎异彩纷呈, 但不免仍有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三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有时却犹如石沉大海, 溅不起一丝思维的水花;四是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文本设计的诸多讨论问题缺少序列性和逻辑性, 有低思维含量的倾向;五是教师看似在鼓励学生质疑, 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 可最终, 学生的疑问被教师预设的问题所替代, 实际上是排斥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究, 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 只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重视思维活动, 乃至于追求思维活动的高质量, 是阅读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然而,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活动或任务以及采纳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与教师对发散思维的认知偏差密切相关。

二、发散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发散思维, 亦称“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它指对同一个问题,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寻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的思维。它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求更新、更多的设想或方法, 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陈威2012)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 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 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 产生新的构想, 提出新的方法, 并使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彭聃龄2001) 。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 英语教学活动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育部2012)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发散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 但发散思维不是与生俱来或自发产生的, 必须通过主体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方能形成。龚亚夫先生认为, 英语教育还应增加“认知思维目标”, 培养学生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能力。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评判性能力、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散思维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

郑旺全、何克抗等专家认为,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开阔思路, 丰富想象,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改善学习策略, 提升学习质量。

实践证明,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 能有效激活学习兴奋点,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率;能引起学生课堂学习上的有意注意, 提高其词汇积累量;能有效训练思维, 扩大学生思维的领域, 提高活用词汇、造句的表达能力;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 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 而是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不断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 (Grellet 1981)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创新思维含量, 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 是当前英语教学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 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或任务, 比如, 从开发非常规问题、设计生成任务、建构拓展活动和组织合作学习等四个方面,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 开发非常规问题

非常规问题是指解答者没有可直接利用的解决办法, 而必须探索解答方法的问题。一般认为, 非常规问题的解答需要重构现有问题, 需要生成新的观念, 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 (皮连生2011) 。

在阅读教学的读中环节, 教师开发的非常规问题通常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积累 (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二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 (如:How do you know that?) ;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同时, 这些非常规问题还要防止超问题的出现, 即问题太难, 超越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 再加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支架”活动不到位, 信息量少,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完全充分展开。

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4的阅读部分“My cousin and DIY”为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经常设计的问题有:

What is Andrew crazy about?

Where did Andrew put in a brighter light?

How long did Andrew spend putting up the shelf on the wall?

How many pieces of advice did Suzy give him?

这些问题完全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义不大,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答案。笔者把阅读材料、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思考有条理地结合在一起, 开发了如下一些非常规问题:

1.When do you need to put in a new light?

2.Who puts in the light in your family, your parent or you?

3.How long does it usually take a worker to put up a shelf?

, 4.Why did Andrew spend so much time putting up the shelf?

5.Why did Andrew make so many mistakes in DIY?

学生答案的关键词有:careless, not really good at DIY, know little about DIY, doesn’t listen to others, stubborn (固执的) 等。

这些问题以文本信息为依托,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看待问题的新视角, 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从而生成新颖而有意义的观点, 这些要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非常规问题的设计既要紧扣教材, 又要联系实际。紧扣教材的非常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论据支持, 联系实际的非常规问题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 设计生成任务

研究表明, 通过引导学生从事想象、假定、改造、设计、推测等生成任务,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 (皮连生2011) 。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心理过程。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生成任务,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设计推测任务

在阅读教学的读前活动中, 教师可以基于图片、文章标题等设计推测任务,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而合理地设计推测任务, 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而且能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观点发生碰撞。伴随着新观点的生成,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提高, 阅读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比如:“My cousin and DIY”一文, 读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 (见图1、图2) , 在结合问题“Is Andrew good at DIY?”的基础上, 预测课文内容。

2. 设计情景对话

在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中, 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对话,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情景对话活动中, 学生必须根据情景重新组织语言, 完成交际任务。比如:在读完Part 3后, 教师设计了以下情景对话:

Andrew:Mum, I think...is boring.I want to paint it blue.

Mum:OK.But be careful!

(Some time later, Mother comes in.)

Mum:Stop it.

Andrew:Mum, let me keep on painting.

Mum:Oh, my god!Look!The room has not only...but also....Even your cat is blue now.

Andrew:...

对话紧扣教材, 但不拘泥于教材;既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又高于现实生活。而且, 教师抛出的问题“What would Andrew say to his mother?”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情景对话中, 学生需要提取语言材料、转换表达方法、使用交际策略等, 这样的活动突破了单纯的对语言知识的操练和巩固, 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3. 续 (编) 写故事结尾

阅读故事时, 在结尾处留有悬念, 让学生续 (编) 写故事的结尾, 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下是一名学生对“Alice in Wonderland”故事的续写:Alice read the note and ate the cake quickly.After a while, she was quit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her body grew taller and taller.Alice felt very amazed.She went through the door and entered a new world.She saw many rabbits standing by an old building.They seemed to have a meeting.Who was speaking before them?Oh, she was just the white rab-bit.How amazing!

4. 设计补充任务

所谓补充, 就是把没有完成或可以延续的认知任务进一步完善化 (皮连生2011)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续写一篇文章或者针对某一问题给出更多的信息等, 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基于一定情景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机会。

比如:Suzy给了Andrew两条建议, 一是给他买了几本有关DIY的书籍, 二是建议他参加DIY课程。笔者设计了一个补充任务:What is your advice for Andrew?学生的答案是多元的:learn from others, practice more, watch videos, think twice等。教师借助教材中某一点内容设计补充任务, 引导学生将文本理解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材料本身承载着多种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这些信息, 揣测学生的阅读心理, 为学生搭建发散思维的平台。教师设计的生成任务既要打破思维定势, 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情景、语境, 延续学生的认知。只有这样, 学生创编对话、续 (编) 写故事结尾、完成补充任务时才能有充足的素材。

(三) 建构拓展活动

建构需要提取头脑中的多种知识, 并按要求把其进行多维重组, 因而是最为复杂的生成活动, 也最有可能生成创新的产品 (皮连生2011) 。

以教材文本的思维导图为支架开展拓展训练, 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撑, 有助于感悟和理解所学内容, 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信息的有效输出, 能进行真实的交流, 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其体验生活的过程, 并且, 在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能训练发散思维, 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语言运用的真实性, 使拓展活动科学而高效地进行。

(四) 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冲突会引发讨论和争论, 可以促使新问题和新观点的产生, 引导学生超越给出的信息进行思考, 这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皮连生2011) 。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不同观点的碰撞则会引发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知识形成,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有帮助。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巧妙的组织和到位的引领至关重要, 教师应由浅入深, 逐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 要观察、指导、倾听, 切忌匆忙下结论, 即要等待学生的观点自然生成。

五、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一) 以学生为主体, 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和任务

在基础年级, 教师应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设计新颖独到的非常规问题及推测、情景对话等生成任务, 组织有意义的合作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增强,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基于阅读材料的改写、补充等生成任务, 鼓励学生进行建构活动, 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更具逻辑性。

(二) 以问题和任务为引导, 多角度、立体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可利用的角度越多,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角度也就随之增多。文本问题的设计要有序列性, 要利用文本的矛盾性设计问题, “无疑处生疑, 浅疑处深疑”。因此, 课堂提问必须是注重其内在逻辑性, 即整体要像一根索链, 而每个问题则是索链上的一个链环, 能承前启后, 步步深入, 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并促使其思考。

(三) 以交际为目的, 实现信息分享、思想与观点的碰撞

交际贯穿于阅读的各个环节, 通过交际, 信息才得以分享, 思想才可以碰撞, 观点才可能生成。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让交际顺利进行, 在口头交际和笔头交际的过程中, 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结束语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散思维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 因此, 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认识, 并为其提供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 搭建培养发散思维的平台,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陈祥凯.2000.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 .

吉桂凤.2013.应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语言发散性思维[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庭芗.1983.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聃龄.2001.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2011.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初中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篇8

关键词:发散思维 特性 训练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都是遵循教材上的呈现过程,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早已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去思考,但是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可是发散思维的实质就是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从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发散思维的特性入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例来介绍几个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循规蹈矩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攻破思维循规蹈矩的克星。而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往往在一节课的引入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欲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定义”时,我们可以问学生“谁的平方是9?”他们很容易就能答出+3或-3,我们接下来可以问“谁的平方是3?”学生就答不出来了。到底是哪个数呢?让学生带着这个“谜”,看完平方根的概念后,再来讨论平方根,最后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介绍平方根,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平方根的定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所以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逐渐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6(7+1)(72+1)(74+1)(78+1)+1,若学生不注意观察式子的特点,就按照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是可以的,只是过程比较繁琐且易出错。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6,7,1这三个数的关系去思考,那么就可将式子中的6变形为(7-1),这样就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平方差公式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特性是思维的广阔性。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思维的狭隘性,在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尝试反复进行一题多解、变式引申,分组讨论等训练,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例如,试探究∠ADC与∠A,∠B,∠C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来证明。

证法一:利用三角形的外角与和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关系(图1)

延长AD交BC边于点E,∠AEC=∠A+∠B,∠AEC+∠C=∠ADC,

所以∠A+∠B+∠C=∠ADC。

证法二:仿照法一延长CD交AB边于F点.(图略)

证法三:连接BD并延长到E。(图2)

∠EDC=∠EBC+∠C,∠ADE=∠A+∠ABE

所以∠A+∠B+∠C=∠ADC

证法四: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进行证明(图3)

∠EDC=∠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过点A做BC∥EF,过点D做BC∥MN,则EF∥MN,∠EAB=∠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这样既加深了对相关定理和性质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途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训练思维的联想性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解题思路时,能用数学转化的思想,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最佳效果,而这些思路、结果的获得需要直觉联想和类比,才能获得成功。

例如,为解方程(x2-1)2-5(x2-1)+4=0,我们可以将x2-1看成一个整体,令x2-1=y,由此原方程变为y2-5y+4=0,解得y1=1,y2=4,也就是x2-1=1,和x2-1=4。这样一个看似在初中阶段我们无法求解的一元四次方程,就转化成了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使学生领悟到转化的巨大魅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并爱上学数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芹,潘吉富.试论数学中发散思维.松辽学刊,1994(2).

[2]戴月.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训练,黄河水利教育,1996(3).

[3]王振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丹东师专学报,1999.

[4]项昭义.一题多解.京华出版社,1999.

(责编 田彩霞)

摘要:通过对发散性思维定义的理解,介绍发散思维的4个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介绍一些如激发求知欲、转换角度思考、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转化等训练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发散思维 特性 训练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都是遵循教材上的呈现过程,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早已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去思考,但是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可是发散思维的实质就是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从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发散思维的特性入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例来介绍几个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循规蹈矩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攻破思维循规蹈矩的克星。而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往往在一节课的引入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欲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定义”时,我们可以问学生“谁的平方是9?”他们很容易就能答出+3或-3,我们接下来可以问“谁的平方是3?”学生就答不出来了。到底是哪个数呢?让学生带着这个“谜”,看完平方根的概念后,再来讨论平方根,最后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介绍平方根,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平方根的定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所以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逐渐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6(7+1)(72+1)(74+1)(78+1)+1,若学生不注意观察式子的特点,就按照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是可以的,只是过程比较繁琐且易出错。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6,7,1这三个数的关系去思考,那么就可将式子中的6变形为(7-1),这样就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平方差公式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特性是思维的广阔性。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思维的狭隘性,在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尝试反复进行一题多解、变式引申,分组讨论等训练,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例如,试探究∠ADC与∠A,∠B,∠C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来证明。

证法一:利用三角形的外角与和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关系(图1)

延长AD交BC边于点E,∠AEC=∠A+∠B,∠AEC+∠C=∠ADC,

所以∠A+∠B+∠C=∠ADC。

证法二:仿照法一延长CD交AB边于F点.(图略)

证法三:连接BD并延长到E。(图2)

∠EDC=∠EBC+∠C,∠ADE=∠A+∠ABE

所以∠A+∠B+∠C=∠ADC

证法四: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进行证明(图3)

∠EDC=∠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过点A做BC∥EF,过点D做BC∥MN,则EF∥MN,∠EAB=∠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这样既加深了对相关定理和性质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途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训练思维的联想性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解题思路时,能用数学转化的思想,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最佳效果,而这些思路、结果的获得需要直觉联想和类比,才能获得成功。

例如,为解方程(x2-1)2-5(x2-1)+4=0,我们可以将x2-1看成一个整体,令x2-1=y,由此原方程变为y2-5y+4=0,解得y1=1,y2=4,也就是x2-1=1,和x2-1=4。这样一个看似在初中阶段我们无法求解的一元四次方程,就转化成了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使学生领悟到转化的巨大魅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并爱上学数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芹,潘吉富.试论数学中发散思维.松辽学刊,1994(2).

[2]戴月.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训练,黄河水利教育,1996(3).

[3]王振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丹东师专学报,1999.

[4]项昭义.一题多解.京华出版社,1999.

(责编 田彩霞)

摘要:通过对发散性思维定义的理解,介绍发散思维的4个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介绍一些如激发求知欲、转换角度思考、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转化等训练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发散思维 特性 训练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都是遵循教材上的呈现过程,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早已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去思考,但是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可以的,但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可是发散思维的实质就是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从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发散思维的特性入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例来介绍几个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循规蹈矩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攻破思维循规蹈矩的克星。而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往往在一节课的引入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欲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定义”时,我们可以问学生“谁的平方是9?”他们很容易就能答出+3或-3,我们接下来可以问“谁的平方是3?”学生就答不出来了。到底是哪个数呢?让学生带着这个“谜”,看完平方根的概念后,再来讨论平方根,最后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介绍平方根,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平方根的定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所以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逐渐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6(7+1)(72+1)(74+1)(78+1)+1,若学生不注意观察式子的特点,就按照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是可以的,只是过程比较繁琐且易出错。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6,7,1这三个数的关系去思考,那么就可将式子中的6变形为(7-1),这样就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平方差公式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特性是思维的广阔性。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思维的狭隘性,在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尝试反复进行一题多解、变式引申,分组讨论等训练,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例如,试探究∠ADC与∠A,∠B,∠C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来证明。

证法一:利用三角形的外角与和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关系(图1)

延长AD交BC边于点E,∠AEC=∠A+∠B,∠AEC+∠C=∠ADC,

所以∠A+∠B+∠C=∠ADC。

证法二:仿照法一延长CD交AB边于F点.(图略)

证法三:连接BD并延长到E。(图2)

∠EDC=∠EBC+∠C,∠ADE=∠A+∠ABE

所以∠A+∠B+∠C=∠ADC

证法四: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进行证明(图3)

∠EDC=∠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过点A做BC∥EF,过点D做BC∥MN,则EF∥MN,∠EAB=∠B,∠EAD=∠ADM,∠MDC=∠C

则∠ADM+∠MDC=∠EAD+∠C=∠B+∠A+∠C

所以∠A+∠B+∠C=∠ADC

这样既加深了对相关定理和性质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途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训练思维的联想性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解题思路时,能用数学转化的思想,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最佳效果,而这些思路、结果的获得需要直觉联想和类比,才能获得成功。

例如,为解方程(x2-1)2-5(x2-1)+4=0,我们可以将x2-1看成一个整体,令x2-1=y,由此原方程变为y2-5y+4=0,解得y1=1,y2=4,也就是x2-1=1,和x2-1=4。这样一个看似在初中阶段我们无法求解的一元四次方程,就转化成了两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使学生领悟到转化的巨大魅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并爱上学数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芹,潘吉富.试论数学中发散思维.松辽学刊,1994(2).

[2]戴月.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训练,黄河水利教育,1996(3).

[3]王振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丹东师专学报,1999.

[4]项昭义.一题多解.京华出版社,1999.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 篇9

一、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地思维的情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听取学生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课堂教学始终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乐学、会学、想学。

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悦,处于悲愤的情境中会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挖掘教材中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

二、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數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凭空想象,要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性的基础的学习方法,激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般性的基础的学习方法。一般性的学习方法越扎实,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数学的一般性方法有阅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对于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必须作为常规要求,一丝不苟地加以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广开思路的思维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们要发挥学生思维的活力,让学生展开奇特的想象,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新的思路,获得新的结果,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培养发散性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成果。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结构与环节,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考虑启发学生从思维障碍中冲出来。

总之,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能使学生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建议,特别能指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论文下一篇:中国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