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对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原告范围的完善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原告适格的理论争议

为防止当事人通过恶意诉讼等手段损害案外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2012年我国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6条中规定了第三人撤销制度,这是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其中规定将原告第三人界定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虽然,法律赋予这两种第三人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资格,但规定过于笼统,对于这两种“第三人”如何具体界定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据此,针对上述问题,学者和实务界对新增设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中的原告适格的具体范围产生了激烈的探讨,主要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典型性观点有:第一种观点的持有人通过对既判力和判决相对性原则的分析论证认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被告型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①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能够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只能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但该第三人需为有权利主张和防止诈害两种类型。② 除此而外,很多学者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有学者就建议应当将“第三人”的界定适当进行扩张并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后置。③ 而也有其他学者认为适格的当事人只能是未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④

二、原告范围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判决效力的相对性原则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在理论上是息息相关的。判决效力的相对性原则理论上不能约束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仅在判决效力扩张的情形,才会发生对当事人之外第三人的约束。本质上来说,第三人撤销之诉突破了判决既判力的约束,它一方面追求司法权威的树立以及良好法律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力求实现实质正义;在这两方面对立冲突时,第三人撤销之诉恰能在其冲突中寻找两者的平衡点。现阶段我国尚缺少通过既判力制度对第三人权益进行保护的模式,故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对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上还是必要的,适当地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范围也是适合的。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部分法院,大约90%左右的办案法官都表示曾接触到此类案件,80%的则表示该类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并且此类案件往往涉案标的较大。⑤ 据统计,浙江省在短短不到的半年时间里(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全省法院共受理了137件虚假诉讼案件,涉案人员高达110人,刑事犯罪以及民事制裁各占37.3%和40%。而且,自新《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以来,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适用,各地法院也纷纷开始受理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出台为2012年,并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主体资格的认定予以参考,而各地法院在立案受理时,对能够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的审查标准也莫衷一是,在司法实践中显得较为混乱、无序,尤其是案情较为复杂时,更不易把握。因此迫切需要立法机关出台相关规定,对适格原告的判断标准予以细化和明确。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适格原告的重新架构

针对现有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认定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只是简单的将其表述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而在不同法域中,我国并不是最早建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国家,在此以前,在法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均已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不同国家(地区)对于原告的适格问题各有不同。在此,笔者就法国、台湾地区关于第三人的相关规定加以分析,以期通过对比寻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

(一)域外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法国的相关规定中,立法机关将可提起第三人取消判决异议的适当原告界定为“任何于其中有利益的人”,即任何一个与受攻击判决有利益的人均可以提起异议,但关键在于该人无论以任何形式均没有进行诉讼。此种立法主要是针对未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在自己的合法利益遭受侵害时赋予其在实体上的一种救济途径,有效的保障了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但在此种规定下,法官角色偏向了第三人的立场,忽略了原判决当事人的利益。与法国的规定相比,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更为严格,认为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诉讼、就确定判决之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即为适格原告。台湾地区学者认为,这种设计有一举两得之效,既达到了纠纷一次性解决的程序保障,又平衡了裁判正义与安定之间的冲突关系。此种立法与法国规定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针对在程序上未参加诉讼与在实体上有相关关系。但台湾的立法规定中对“利害关系”的界定又存在着巨大争议。

(二)对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适格原告的构想

笔者认为,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适格原告应当是未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民事诉讼法对于程序保障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冲突问题上采用了“诉讼参与”与“诉讼代表”来调和的方式进行。兼采二者调和的方式为受到判决既判力所及的第三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既加强诉讼参加和告知的范围和效力,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增加诉讼机会;又借由对当事人制度的灵活运用及适格扩张,加深理论法理的适用,引进团体诉讼的概念,如果发生判决的既判力向外扩张时,需保障第三人的机会均等以及权益的主张,否则,第三人需要通过提起撤销之诉对其产生的不当影响予以纠正。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确认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提起撤销之诉来改变生效判决对其产生的不利后果,来保障其合法的民事权益,但前提是这两种第三人未获得诉讼参与的机会。依据程序保障理论的要求,代表人诉讼中,被代表人未被行使代表权责的代表人充分代表的情况下,也应当给与其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针对这一情形,未获得诉讼参与的机会就应包括应当参加而未参加的情形,也应包括代表人诉讼中代表人未能尽职保护多数人一方的利益,不当作为或不为某个行为的情形。所以,综上所述,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适格原告应当是未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这体现了法律对第三人利益的程序性保障,又没有因过度关注第三人而造成原判决当事人利益的受损。

摘要:2012年8月31日,我国对《民事诉讼法》又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修订,其中,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尤为引人注目,但由于相关具体规定的缺失,导致该制度在司法实践运用中产生诸多问题,尤其是对原告范围的界定过于笼统,不易把握。故急需在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范围进行具体化,保障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的分析与评估[J].比较法研究,2012(5):10.

[2] 董少谋,董露.第三人撤销之诉探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16):100.

[3] 宋春龙,苏艳恋.新民诉法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9.

[4]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现行规范真的无法适用吗?[J].中外法学,2014(1):268.

[5] 魏新瑋,张军斌,李燕山.对‘虚假诉讼’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以浙江法院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的实践为例[J].法律适用,2009(1):68.

上一篇:浅谈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下一篇: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机制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