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从许多图形中辨别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对称现象。【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瓢虫、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翻到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1、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2、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5)展示其它轴对称图形。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请把它们找出来。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平移与旋转

【教学内容】课本第30、31页例

2、例3。练习七第4-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辨认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教学难点】能辨认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观光梯、缆车、推拉门、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引导学生将6个画面分成2类: 第一类:观光梯、缆车、推拉门;

第二类: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

二、教学例2

1、像观光梯、缆车、推拉门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

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2、刚才看到的游乐项目哪些是平移现象? 滑滑梯、坐小火车。

3、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

4、教材第30页: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学生分组讨论。

5、教材第30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3

1、像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

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2、刚才看到的游乐项目哪些是旋转现象?学生回答。

3、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

4、教材第31页做一做。

四、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三种(即观光梯、缆车、推拉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平移和旋转”。

五、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1、教材第33页红习七第4题。

①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②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2、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5题。

3、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6题。

4、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7题。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课本第32页例4,第33页练习七第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和平移。

2、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发现连续的对称图案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彩纸数张、剪刀、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先展示已经剪好的图形让学生观察。

每个图形上的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为什么有的小人是并排排列的,有的是围成一圈的呢?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揭示课题:剪一剪)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4(1)你能剪出这样的图案吗?学生观察。思考。(2)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2、教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对称图形)要剪一个小纸人,怎样剪得又快又好看?

(只要把纸对折,再在对折线边剪下半个小人,然后展开,就能剪出一个小纸人)

3、指导学生剪一个小纸人。(1)先把纸对折。

(2)再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如右图)。(3)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展开。

组织学生动手剪一剪,剪好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为什么只画了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纸人呢?

3、指导学生剪两个连续的小纸人。(1)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小组讨论,组员每人拿一张纸,边思考边分析,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 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2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2)试一试

① 先把纸对折两次。② 再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③ 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展开。

组织学生动手剪一剪,剪好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4、指导学生剪四个连续的小纸人。(1)怎样才能剪出四个连续的小人?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

剪完后互相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比一比谁做的作品最好。

(2)教师结合展示的作品,用一个小纸人在剪出的作品上平移,让学生感知:每个小纸人平移一下就是下一个小纸人。(3)交流剪纸的体会

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画的时候要注意画在闭口处。(4)思考你认为剪连续的图案应注意什么? ①对折;②从闭口处画起;③连接处不能剪断。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练习七第3题

学生独立连一连,集体订正。(2)生活中你见到过连续的图案吗? 学生回答。(3)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自主创造出作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说说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作业设计:

动手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或其它你喜欢的图案。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6页第8-14题。【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单元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练习七第8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图,再根据要求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练习七第9题。生同桌之间游戏,教师巡视

(3)练习七第10题。手拼。展示自己的作品(4)练习七第11题 照样子,折一折,剪一剪。交流自己的作品。说:在折、画、剪时要注意什么?(5)练习七第12题引导学生观察。

你见过看出这个图形中是怎样移动这个小人吗? 这些都是正方形的纸剪的,你能看出是绕什么旋转的吗?

都是沿着正方形的中心旋转的,所以折的时候也要以这个点为中心。折法:以正方形的中心为标准,把正方形分成了8份。讨论:要注意什么? 以总的一条这边为主,头朝中心,手要连起来(红色箭头处要连在一起,不要剪断)。

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剪法:学生操作。展示。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练习七第13题。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答案。(2)练习七第14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想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3

一、选择拼音有错的一项。()

A、为设果(wéi)

应答曰(yìng)

为难(nán)B、矮小(ǎi)

大臣(chén)

囚犯(qiú)C、柑橘(gān)

盗贼(zéi)

侮辱(rǔ)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A、画龙点睛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 B、守猪待兔

亡羊补牢

背弓蛇影 C、惊慌失措

惊弓之鸟

诚实守信

三、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1、我们从小就不能撒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楚王原来取笑大夫,最后没想到居然被大夫取笑,楚王不得不给晏子陪礼道歉。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梁国有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慧。

四、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甚聪慧(很)

孔君平诣其父(他,代词)

..乃呼儿出(就,于是)

为设果(替,介词)..B、晏子使楚(使用)

敝国有个规矩(衰败)..

我原想取笑大夫(医生)..C、杨氏之子(的)

此是君家果(这)..孔指以示二曰(说).

五、下列词语搭配正确的一组()A、面容严肃

要求严格

严肃遵守 B、严厉指责

气氛严肃

严格打击 C、节约时间

消灭四害

解决问题 D、联系工作

感情浓厚

动作粗糙

六、选出下列破折号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A、嗯,京戏?不——对。(解释说明)

B、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解释说明)

C、我拿出一元钱放在她的手里——她的手真瘦。(声音的延长)

七、依次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形容遇到以外或危险时,脸上不改变颜色,镇定而从容,用成语();形容不顾惜所付出的一切,用成语();形容人们过着安定的生活,从事着愉快的劳动,用成语()。A、不惜代价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B、面不改色

不惜代价

安居乐业 C、安居乐业

面不改色

不惜代价

八、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到这儿来了。B、我国的艺术种类很多,相声就是仅有的一个。

C、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D、从此以后,楚王就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

九、下列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B、相声按照演员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打电话》一课就是一篇群口相声。

C、《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题目“半截蜡烛”是行文的重要线索,从体裁上看,这篇课文是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说。

十、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1、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4、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说:“放心吧,妈妈。”

十一、阅读理解题

(一)晏子使楚。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注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又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冷笑”说明了();“故意笑了笑”说明();陪着笑说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手法,说明了(),反驳了楚王说的“齐国没有人了”。

3、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其目的是为了说()。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4

(完卷时间:90分钟)姓名考号

一、填空(20分)

1、常用的统计图有()、()、()。

2、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情况。

3、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具体,使人(),()深刻。

4、如果要反映某地一到十二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选用()统计图。

5、()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里。(12分)

1、要表示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2、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3、要表示学校男、女生各占全校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4、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动次数,护士把病人心跳次数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5、爸爸要统计小明每次数学测试成绩,看看是进步还是退步,应选用()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6、某厂用统计图表示上半年工业厂值增减变化情况,应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三、填表(8分)。

下面是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与希腊获奖牌数量统计表,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国家金牌银牌铜牌

中国321714

希腊664

四、写出比例式,并解比例。(6分)

1、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等号左边的比是1.2:x,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4.8和7.2,求x是多少。

五、解比例。(18分)

:χ=:5:χ=::0.5=16:χ

:χ=3:24χ:1000= 8:χ=12:3

六、按要求作图题。(8分)图1,按1:2缩小;图2按2:1放大。

七、解决实际问题。(26分)

1、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据测算阔叶林3天可以放出氧气2.19吨,照这样计算,一个月可以放出多少吨氧气?(以30天计)

3、学校操场长130米,宽80米,用的比例尺画在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4、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5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6

2.()厘米=1分米1厘米=()毫米

3.⑴箭头长()厘米

⑵箭头长()毫米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长约2()教室的门高2()

大米宽约2()10张纸的厚度约1()

茶杯高10()一本新华字典厚3()

指甲宽6()黑板长约3()

旗杆高8()课桌高约6()

5.1分米=()毫米

8分米=( )毫米400毫米=()分米

8毫米+23毫米=( )厘米( )毫米

6.东东身高80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三、算一算,填一填。

1、少年宫在商店的()面,在学校的()面。

2、冬冬从学校到邮局至少要走()千米。

3、明明从少年宫到体育馆至少要走()千米。他的行走路线是:从少年宫出发向()走()千米到(),再向()走()千米就可以达到体育馆。

4、学校在体育馆的()面,在商店的()面。

5、()在邮局的西北面,邮局在()的东南面。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单元教学要求: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单元课时安排:约8课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百、()百、()百、()百。(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3)三百三百地数。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

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6○20

○ 62

○ 89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27、37、47、57、()

()

()

()

()110、210、310、410、()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

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1)569()

()

()(2)1998()

()

()(3)9997()

()

()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

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

十、()个一组成的。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 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 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 的大小?

汇报得出: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

7239和7007

2133和3144

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 ○ 2867

7□00>7240

646 > 6□2

□49 > 413

□21 > 201

4293 > 4□63

15+7< □+7

20-20÷5 > □-20÷5

2、找规律,填一填。(1)596、597、()、()、()(2)1720、1730、()、()、()(3)5000、5100、()、()、()(4)1360、2360、()、()、5360、()(5)2130、3240、()、()、6570、()(6)9999、8888、()、()、5555、()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1998、()、()、()9997、()、()、()497、()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1001

996

1008()>()>()205

306

402

()

<

()

<()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1)(练习十六第9题)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减的方法,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 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展性练习

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8□27 >8263 ○里填上“> ”、“< ”或“ =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50 ○200 -60

-60 ○100 -7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教学反思: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教学的。

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

拨一拨:123、999、478、304、580、1256、9652 写一写:30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

说一说:999、888、234、506、7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

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

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8

姓名

1《草原》的作者是,原名,字,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

2、《草原》文章按顺序,先写草原的,在写草原的。描绘

了:、、,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和。

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文章的,写出了

草原、的特点。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的意思是。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

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的修辞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5、《白杨》文运用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

了。

6、“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

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这句话,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歌颂

了,、、。

7、“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的意思是。这是一个句。爸爸以自勉,勉励

自己要像白杨一样。这种写法叫做。

8、“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

“几棵小树”指。这句话的含义:

9、《牧童》是代诗人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第二句写,分别从和

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的牧童形象,表达了、。

10、《舟过安仁》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我们还学过他写的11、《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作者是代诗人。(他是南

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1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的序言,作者。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

。英子是个的孩子。

1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我”的想法是

你的猜想是。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9

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五年级 班 主备人 王志翠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方体的棱长 。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重难点 重点: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复习导入: 引导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 教师板书课题 “正方体的认识 ”) 问题提出(一):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探就新知: 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操作,组内汇报交流。 问题提出(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问题导学: 1、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对应知识点练习: 判断。 A、正方体有 6 个面、 12 条棱和 8 个顶点。 ( ) B、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 C、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D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2题。(训练意图: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2、练习五的第8、9题。(训练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4、从生活中找一个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归纳总结: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 长方体 小结: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测量、讨论、交流,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篇10

1、写出下面各倒数。

()

()

297

()18()

78()1()0.6()

2、口算下面各题。

3÷3=

2×2=

21214=3÷3

÷5

=

4÷3

=2

÷5

=

1÷1=6×1

=

131

533+1=

÷

=9÷8

=

×

215

=

3、我能算得又对又快。

15÷11

=5

÷15=

÷48

=40÷5

=

16÷

2145

=42÷

=9

÷

=9

÷57=

4.解方程。

3x÷35

÷x=154

=18

x =108169

x=

275、在○里填上“>”“<”或“=”。3

44558

÷3○8

÷6

÷1

÷4○6

×4

16÷49121319○16×

4÷3

216

×

1○

÷

66、选择适当的数填在□里,使等式成立。

116

□×2=2

5163

511

÷□=103×□=

÷□=7

6×□=

□÷40

=

567、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1)一棵树的高度的16

1318

米,这棵树有多高?

(2)一只刺猬的体重恰好等于一只小白兔体重的45,这只刺猬的体重是2

千克,则小白兔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8、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1)节能汽车行驶12

千米节约汽油

150

升,平均每千米节约多少升汽油?

(2)胜利小学六年级体育“达标”的学生有96人,占六年级总人数的8

9,六年级共有多少人?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约是每秒8千米,约是飞向月球的宇宙飞船速度的913,宇宙飞船每秒约飞行多少千米?

(4)小松鼠把采集到的松子平均分成12份送给邻居,每份是

千克,小

松鼠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松子?

(5)谁是捉害虫的冠军呢?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来。

啄木鸟:我平均每天捉害虫120只。

燕子:我平均每天捉害虫的只数是啄木鸟的72。

上一篇:监察法实施条例细则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