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 )和战士们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并:共六笔。上下结构,第二笔是短撇,下面是“开”。攻:共七。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提。/sjbwz/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三、课堂作业。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 劝 藏
越 敬
发 爱
一、利用插图,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课文的插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上《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 我就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插图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只看到了朱德挑了一担粮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中朱德的穿着, 通过观察, 孩子们发现朱德戴的帽子与我们生活中的不一样, 孩子们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斗笠”这个与现代生活遥远的词语。经过提醒, 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 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带头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挑的箩筐里装的满满的粮食, 一定特别重, 要花很多力气;有的说他们走的路上长满了杂草, 而且路也不平, 一定特别难走, “山高路陡”的意思孩子们也理解了。通过引导孩子们看图, 原本陌生的内容, 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许多话要说,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在孩子们的看看说说中呈现出来。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在插图的帮助下, 变得形象有趣了。
二、讲述故事,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孩子的这一认知特点,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简短的故事,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将远离生活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们, 顺利地将孩子们领进课文, 原本遥远的、陌生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 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
三、创设情境,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语文情境的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孩子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让孩子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 积淀语感, 形成语感。《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如果不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当中, 孩子们就成为了旁观者。在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时, 我抓住“劝”字创设情境, 感受朱德的品质。其中, 我扮演朱德, 孩子们就是一个个战士, 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怎样劝我。我说:“明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茅坪挑粮食。”孩子们说:“你年纪大了, 挑粮食这种重活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去做。”我又说:“这么重的活, 我不能让你们去做, 我自己必须和你们一起去做。”有的说:“你是首长, 晚上还要研究打仗到很晚, 就歇一歇吧。”在不断的对话当中,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 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生:我觉得很可怜。这么累了,还要来挑粮食。
生:我就跟毛主席说让他派个人来帮朱德挑粮食,让他不要这么累。(这是我们班级里学习成绩最烂得说得,很以外哦!)
生:如果我也在我就叫他把粮食放下了,休息会儿,等我把我自己的挑回去了再来帮他挑,不要让他累坏了。
生:我就把朱德的粮食放到我那边,让他少挑点。
虽然大家都这么劝他,但是朱德有没有听他们的话或者有没有动摇?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朱德,听到同志们这么关心你,这么劝你,你是怎么想的?
生:如果你们不挑我也不挑,你们挑我也挑。
师:哦,和士兵们同进退哦。
生:我要让士兵们吃到我挑的粮食。
生:我和士兵么要同甘共苦,我要和他们一样。
生:我要做好榜样,这样才能带领大家打败敌人,才能保卫祖国。
师:哦,好的,自己先当我大家的榜样,才能去领导其他人!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在教学中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要求:仔细听,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许是我的朗读声情并茂,孩子们都一个个听得特别认真。然后我再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比如打上小问号)。孩子们边读边做记号,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孩子们的书上小问号满满的,提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比如词语:
一、词语类。
不理解的词语有:井冈山、会师、坚守、粉碎、围攻、储备、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岭、不料、连夜、敬爱。
二、句子。
1、为什么朱德同志会师了?
2、红军为什么要储备粮食呢?
3、为什么大家要争着去挑粮?
4、大家为什么要藏扁担呢?
5、为什么大家藏起了扁担后,朱德还要做一根扁担呢?为什么要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6、为什么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了呢?
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给予了表扬,虽然像“井冈山”、“茅坪”这种词语对我们大人来说根本不成为问题,但在孩子的眼里这些依旧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重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因为鼓励孩子们发现问题,培养质疑能力,这是我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朱德的扁担
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到山下挑粮。课文以小见大,以“朱德的扁担”为题,围绕“挑粮”这一中心事件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战争故事,缺乏感性认识,在讲解《朱德的扁担》的时候要适当渗透革命教育。《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有了解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朱德这个人物对于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在上课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朱德的故事、图片,了解他的事迹,对他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学习课文来进一步了解这一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十大元帅,简介朱德,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师介绍十大元帅。板书“元帅的故事”。
2、简介朱德。板书“朱德”。指导学习生字:朱(认读字音,识记字形。)
3、补全课题,板书:朱德的扁担
4、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扁担
板书“扁担”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挑东西、抬东西„„
老师:以前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一些物品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
5、齐读课题。
6、简介背景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壮大革命力量。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获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上山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正音:
zhūdébiǎndanliángshiyībǎiláijīnduìwǔ
朱德扁担粮食一百来斤队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一)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板书:关心朱德的身体)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学生看书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二)体会“同甘共苦”
1、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井冈山山高路险,来回五六十里路,就是空手下山上山都很吃力,肩上跳着百十来斤的粮食就更困难了。
(1)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会有多远?(相当于从学校到市区要走一个来回)
(2)山高路险:什么是山高路险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险”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_____________;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______________;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战士们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可每次挑粮他总是跟大家一起去。
2、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
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军长,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
(课件出示):大家看到朱军长经常开会到深夜,白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劳动,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3、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4、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三)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战士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是怎样说的呢?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交流)
课件出示:他摇了摇头,笑着说:“吃饭有我,挑粮也应该有我呀!”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军长和战士是平等的)
(四)体会“削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2、大家为什么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3、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一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指名回答,(齐读)没过几天„„
所以(引读):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4、朱德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挑粮?
尊重战士,与战士平等相处。(板书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
5、你认为朱德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做事不怕困难。
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
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
五、总结:
通过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我们一样受到教育,和我们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十大元帅的故事,把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板书设计:
尊重与平等
元帅的故事
朱德的扁担
藏削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朱德的扁担》初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
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体会“劝” 体会“做扁担”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说教法和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本课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课后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朱德的扁担评课
教师能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读文的第一关——读音关,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中的“担”字,强调在这里读轻声。接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串起下面的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明白了什么。这节课,老师面向全体,有效地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老师的课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孩子的交流亲切平等,通过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们的小宇宙纷纷被启发出来,因此在老师的课堂上,生成许许多多精彩的教学亮点。就连老师在评课时懊悔不已的“不怕困难”,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她生动、深刻地指引才让学生迸发出语言的灵感,也因此老师才会这么的“懊悔”。阎校长在评课时一直在强调:课文是例子。是我们让孩子习得语文能力的例子。老师问孩子:“小战士,你看到朱德军长这么累,会想些什么?”当孩子说很心疼时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我感受到孩子是发至肺腑的。“小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军长?”老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方法,不着痕迹地让孩子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情感。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了朱德军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白天要上山挑粮,夜晚不仅要审阅文件,还要和毛主席研讨革命斗争形势。红军战士们怕他累坏了,一位小战士出了一个主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红军战士每藏一次扁担,他又重新削了一根扁担。最后,他在扁担上写着“朱德记”后,红军战士再也不好意思地藏他的扁担了。以此同时,他郑重地对战士们说:“谁藏我的扁担,我就要批评他。”
从朱德军长的言行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勤劳能干的革命好干部。我跟他比起来,实在是天壤之别。在学校,我是一名班上的干部,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闻不问,失职不作为。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负责检查值日的同学打扫班级卫生工作,却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有垃圾的地方视而不见而急匆匆地回家。第二天早晨,我来到学校,不但没有赶紧清扫垃圾,还若无其事地去玩耍,被同学告状,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无忧无虑地生活,却不懂得替他们分忧。他们不但要管理鞋厂,回家还要做家务活,够劳累的。我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里,只知道看电视,跟邻居的小孩玩。有时,妈妈叫我打扫地板、倒垃圾时,我总是溜之大吉,不见踪影,真是一个“懒惰虫”。
12月12日,我来到坟台中心校感受了一场视听盛宴,让我感悟颇多,下面我将对陶晓云老师所执教的《朱德的扁担》进行评课。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所反映的那段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陶老师在上课伊始首先出示了扁担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再及时提出扁担有什么用?让学生自由发言。陶老师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读文的第一关——读音关,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中的“担”字,强调在这里读轻声,并给它组词,接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串起下面的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好词语,教给孩子们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运用集中识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真真切切做到了训练无痕,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她加入了古代造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兴致很高,也感受到中华文字的乐趣。这节课,陶老师面向全体,有效地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找准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吃准了年段要求,达成目标,瞄准了训练重点,教有成效。
对于陶老师所授本课,我略提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二年级注重字词教学,初步学会说一些简单通顺的话语,进入中年级阶段,才初步具有概括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而本课陶老师三次提出问题“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由于二年级不具有归纳概括的能力,所以从始至终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必须符合各年龄段小学生认知和语感能力,二年级若想让孩子说出文章大意,我建议可以用填空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