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工作推进会讲话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整治工作推进会讲话

省新农村办主任董国权在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这次培训班主要任务是推进全省春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治理农村“脏、乱、差”,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同时,对抓好今年项目建设、做好整县美化、创建美丽乡村等工作做出安排。

一、全力以赴做好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按照年初的工作安排,今年全省要整村推进20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艰巨的任务。2014年省政府召开视频会议,隋忠诚副省长亲自部署春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5年省农委召开视频会议,原副主任于强对春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今年,我们在通化市通化县采取以训代会的方式,举办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培训班,主要是总结推广通化市尤其是通化县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大家一起考察参观了通化县大连川村、爱国村、繁荣村、赤柏村、大都岭镇中心校等典型,深受教育启发。他们的经验:一是领导重视,投入比较大。每年环境整治投入都在400万以上,形成了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持之以恒,年年抓,年年在提升,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几乎每隔2~3年,就实施一个大的工程,环境整治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是注重结合,实现新农村、美丽乡村和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一并建设。这次大家看到的高志航将军纪念地、支援抗美援朝模范村、满族文化展示村、花海旅游基地、民族器展馆等,都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挖掘和打造,对于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效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整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首先要抓好全省春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4月份开始,到6月份结束,全省要掀起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高潮,主要是抓好公路、铁路和旅游线路两侧的垃圾清理,做到整洁干净;抓好农村房前屋后、村屯公路两侧排水沟清理,把垃圾清运到屯外;抓好树上浮挂物、各种线杆和线路上的浮挂物,清除白色污染;抓好村部、学校、广场、农贸市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实现整洁清洁;抓好柴草垛堆放、清理农村粪堆、清除各种墙壁“疥癣”,禁止焚烧秸秆。坚持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推行户分类、屯定点、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防治和消除垃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其次要重点推进200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做到“六有”:有计划,确定整村推进对象,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抓好调度和汇总;有设施,有清理和转运车辆,有垃圾临时收集场点和垃圾箱;有保洁人员,建立专门工作队伍,实行定岗定责;有经费保障,实行财政补助、村集体出资、农户适量付费筹集机制;有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有验收标准,经常督促检查,拾遗补缺,缺啥补啥,整村环境整治有质量有效果。第三要注重整市、整县、整乡镇、整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应该说,通化市达到了整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去年吉林市加大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秋季环境综合整治,还有些地方也进行了大片区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都十分明显。今后各地要积极推广这一做法,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朝着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空间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以取得大的突破。第四要注重部门之间工作协调配合。省农委从新农村建设角度,整体推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认真抓在手上,持之以恒强力推进。住建部门从改善人居环境角度出发,着力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改房改厕等,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改善;环保部门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出发,统一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大的城乡发展生态屏障;爱卫会部门从统筹城乡环境卫生角度,抓好农村卫生建设和环境建设。总之,4个部门工作内容相互包容、互促共进,在农村环境建设上,共下一盘棋,同唱一台戏,在工作上要相互支持,相互当好主角和配角,共同努力,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更大的成效来。

二、扎扎实实做好整县美化推进工作

整县美化是从去年提出来的,就是要在农村公路两侧、村屯房前屋后集中栽花。去年推进12个县(市、区),共美化农村公路4682公里,美化自然屯6933个,打造花海旅游基地5个。从美化农村公路的里程来看,通化县达到1070公里,磐石市750公里,梅河口市670公里,集安市953公里,敦化市296公里,公主岭市170公里,辉南县240公里,伊通县180公里,四平市铁东区200公里,铁西区70公里,通化市东昌区49公里。东丰县虽然年初没有进入全省美化计划,但是他们自行组织美化900多公里,今年村级以下公路美化要全覆盖。年初以来,又有长春地区德惠市、九台区,吉林地区永吉县、丰满区,辽源地区东丰县,通化地区柳河县,白山地区临江市,松原地区扶余市和宁江区,白城地区镇赉县,延边地区珲春市和安图县等12个县(市、区)提出整县美化计划。3月24日,在蛟河市调研时了解到,今年蛟河市政府高度重视整县美化工作,设立专项资金300万元,推进全市农村公路和村屯公路美化400公里以上,整个农村美化要达到全覆盖。全省推进整县美化的势头很好。那么,整县美化工作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一是凡是没有美化的新农村,即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再多,过几年之后,新农村也变得不仅不美,甚至破旧不堪,垃圾遍地,新农村变成了旧农村。二是凡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整村美化全部到位,花红满地,生态干净,美不胜收,犹如进入小康社会一般。三是凡是整村推进美化的,整村农村环境整治也就到位了,农民整天忙于伺候花草,乱泼乱倒现象得到了杜绝。特别一些地方,建设花海,打造旅游景点,收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创业增收同步推进。

当前,正是购进花种和花卉育苗关键时节,各地要积极行动,能整县推进的就整县推进,不能整县推进的也可以整片、整乡镇、整村推进。这项工作,省里不要求强行推进,各地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扩大规模。一是在美化范围上,镇区美化要以镇街驻地、休闲绿地、主要街道、河渠两侧绿化、围镇林建设为重点;村屯美化要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绿化和围村林建设为重点,突出路边、沟旁、村屯、庭院等重点地段。二是在种植品种上,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气候特征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村庄绿化的树种及花卉。以选用培育的乡土树种为主,科学搭配落叶树种和彩色树种,丰富树种配置,达到增加林木色彩和景观层次的效果,种植的花卉,重点是推广步登高、串红等一二代花种和多年生木本科八宝锦添、黑心菊、波斯菊、红宝石、蓝宝石、蜀葵等品种。三是在种植技术上,不撒盐的公路两侧尽量选宿根花卉,便于繁殖、管理简便,节约投资成本,推广除草剂封地、大棚育苗、施用底肥和追肥等多项新技术,提高花的成活率,促进花蕊绽放。四是在管护制度上,要推行绿化美化管养责任制,明确“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护”,落实专门养护管理队伍,落实管养经费,明确养护人员工作责任,尽心尽力做好村屯公路两侧及村庄周围公共用地绿化美化管养工作,做到绿化建成一片、管理一片、养护一片,实现绿化美化养护管理全覆盖、上水平。

同时,全省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量力打造本地绿化美化模式。一是森林生态模式。以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绿化面积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为主,通过栽植大乔木、形成复层林,增加建成区森林覆盖率。保护好村庄现有风水林和片林、松林,对村中山、村周山的稀疏林地套种珍贵乡土树种和彩化、花化景观树种,通过设置简易游憩道路、布置凳椅、亭台、木屋等,改造为郊野型森林公园。二是绿色经济模式。以传统栽植花卉苗木、果木等名特优经济林,具有管理和经营经验的村庄为主,通过发展经济果木、花卉苗木和珍贵乡土树种等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既可绿化美化村庄,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乡村旅游模式。以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古树名木、名人古迹、古民居建筑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主,把村庄绿化与乡村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以绿化促保护、以开发促发展,通过建设古树公园、开展森林人家、农家乐和生态休闲游,弘扬生态文化,实现森林保护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新村小区模式。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重点村为主,村庄绿化与新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做到新村规划起点高、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五是完善提升模式。村庄绿化在原有现状的基础上见缝插绿,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潜力,结合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打造活动,全面拆除、清理村内废弃建筑物,清除道路沿线、河道两侧的陈年垃圾,因地制宜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抛荒地、硬化地进行绿化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小绿地、小果园、小花圃。

三、精心做好新农村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近年来,国家和省对专项资金管理越来越严格,程序规范,手续齐全,公平招标,严密评审,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时各地也面临着对新的业务要求比较陌生,一时无从下手,影响了工作效率,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程序手续复杂,环节增多,上下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组织调度难度加大,工作及时性受到了影响。所以,2015年尽管全省5月末就完成了项目审批工作,比历年提前2~3个月,但工作量和工作节奏并没有轻松,尤其在项目审定、招投标、工程实施、验收评审、资金兑付等重要环节方面,耗时费力,前所未有,特别面对一些县(市、区)财政趋紧的新形势下,看住和管住专项资金,及时组织专项资金兑付,任务很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016年,省新农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总的要求是做到3个百分之百:一是项目及时招投标达到百分之百;二是及时开工、及时完工、及时验收评审达到百分之百;三是及时专项资金兑付达到百分之百。这些工作都要在年内完成。总的时间安排是:3月底之前完成项目审批,个别没有履行完审批备案程序的,必须在4月10日之前完成;5月底之前要完成招投标任务,要从现在开始各级新农村办就要组织乡镇、重点村履行招投标手续,不准出现撒手不管、听之任之,也不允许大包大揽、取而代之,切实发挥好组织、引导、服务作用;6月初项目建设就要全面开工,充分利用建设的黄金时期,抓紧开工,加快施工,保证质量,保证进度,确保在10月底之前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对于完工的项目,要抓紧组织验收和评审,及时搞好专项资金兑现,一切工作都要提前和超前,12月末之前必须完成资金兑付工作。对于2015年个别没有开工和完工的项目,要在今年7月底前全部结束,不准留尾巴。整个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公开公示制度、项目审核审批备案制度、预算决算制度、招投标制度、验收评审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资金兑付报账制度、跟踪督查检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目标绩效管理制度,这10项制度是硬约束。项目招标的额度由地方财政确定,省不做统一要求。

这里还要强调严明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在专项资金使用上,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不准截留、挪用和串项、串村使用专项资金,更不准将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工作经费、职工福利等;在项目建设上,既要及时开工,又要严格履行程序,既要注重工程进度,更要注重工程质量,防止出现因工程质量不达标而承担责任问题;在建设主体上,要坚持以农民和村“两委”为主,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支持和帮扶,但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和项目建设。各级新农村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不准利用职务之便介绍、插手、干预或统一组织工程项目建设;不准索要或收取重点村、工程承包方、材料供应商等各种钱物;不准出现不履行工作职责、程序和对上虚报、瞒报等问题,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里报告。

四、认真做好其他工作

一是抓好美丽乡村创建,今年全省要完成150个美丽乡村创建任务;二是创建美丽庭院6.3万个,打造干净人家19.25万个;三是打造文化品牌村300个;四是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5~8个,打造精品新农村建设大的片区20个;五是完善提升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500个;六是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任务,其中培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000名,大学生村官300名,职业农民700名,同时搞好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七是进一步落实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任务,抓好新农村建设绩效管理;八是开展新农村示范村重点村项目建设普查登记;九是组织筹备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十是开展省外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十一是组织好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有新突破,新农村建设要开创新局面。让我们在省农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2篇:廖西元 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编)

编者按:近日,农业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进会。会议总结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面的成绩,深入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分析研究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下一阶段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工作。本期专题聚焦此次会议,对主要内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全国上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从最初试点探索,到示范引领带动、推进制度建设,再到分层分类培育、提升质量效果,经过5年持续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正呈现出可喜变化。经过几年持续发力,以2016年6月苏州会为标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走过了破题立论、站位扛旗、试点示范的爬坡阶段,转入了深入推进、巩固基础、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的发展新阶段。

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与之相适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把它置于这样的大逻辑、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要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靠天吃饭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随着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大路货不好销了,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保障供给由追求总量平衡,转变为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效益提高。

满足农产品供给需求,是亿万农民的共同使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迫切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善于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高,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善于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能够自觉主动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更加注重全成本核算。传统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自给自足,投入和产出总量有限,农民不太在意生产成本核算。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经营,投入和产出总量都上去了,必须考虑降低成本,成本的下降即意味着收益的倍增。最后,新型职业农民有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内生动力。优质才能优价,在市场细分驱动下,高品质农产品附加值更高、更有吸引力。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规模经营者违规成本更高,倒逼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产品品质。

(二)要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在工业化、城镇化拉动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82亿,城市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农村人地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家种地、户户养猪、牛拉人扛的时代正成为历史,传统农户比重明顯下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80万家,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根据部里统计,目前我国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356万户,注册家庭农场已经达到87.7万个,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超过188万家,各类产业化农业经营组织38.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2.9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融合,共同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以为要把握三点。一是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織的中坚力量,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一方面,支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骨干力量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有活力、更壮大。二是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到地方调研,农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农业不挣钱,干活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户均规模太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那么这个规模应该多大?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要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有效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南方一年两熟大约100亩,北方一年一熟大约200亩。上海松江家庭农场平均118亩,浙江规模农户的平均规模96亩,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社会化服务。随着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种形式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掌握“一招鲜”服务技能,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也能取得不错收益。这个群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大培养力度。

(三)要适应农业生产生态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但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四海无闲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制约农业发展这个资源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发展道路,既能产出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又能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作用。一是新型职业农民能够自觉践行循环发展理念。新型职业农民长期稳定地在一定区域从事生产劳动,有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更易接受科学、环保、生态的绿色发展科技,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从而激发绿色发展的活力。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降低资源环境消耗。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下,更有利于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通过支持规模种养企业、专业化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建设运营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设施,推动农业废弃物治理,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四)要适应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消除,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乡要素价格“剪刀差”依然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据统计,我们每年新增进城人员约1000多万。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增速明显趋缓,同时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热潮,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吸纳从业人员达到850万人,农村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推动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从多个角度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吸引带动工商资本、各类人才参与发展现代农业,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新型职业农民将现代技术、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注入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价值链条,催生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就近实现农民就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多种主体融合发展。大批大學生、农民工、科技人员和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办农业企业,领办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带动多种主体融合发展。三是有利于实现利益共享融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之间发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等合作形式,在多种主体之间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经济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相比,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相比,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相比,与新型职业农民迫切的期盼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差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国工作格局看,发展仍然不平衡。整体推进的省、市、县工作进展明显,探索试验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他地区工作局面有待打开。省与省之间,同一个省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有单纯培训的惯性思维,下指标拨经费,有的是工作思路打不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没想法无办法,少数地区甚至存在工作惰性,不思进取、不主动作为,一些基本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从教育培训供给看,还有大水漫灌现象,针对性有待提高。部分培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产品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匹配,上下一般粗,没有分层分类,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高水平、接地气的师资不多,下了功夫的精品教材课件缺乏,实习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弱化等等;从人才队伍管理看,仍然比较粗放,规范性亟待增强。在“三位一体”制度中,规范管理是薄弱环节,主要是认定工作相对滞后,分级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地方没有推行,基础数据统计和队伍动态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同时,信息化管理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离精准培育、精细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政策扶持效果看,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有效性急需提升。一方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突破较少,政策的不稳定往往影响农民务农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农民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还不到位。离总书记构建专门政策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激发职业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提供职业农民培育保障能力的支撑体系有待加强。问题是导向,是努力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列出清单,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扎实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部党组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把这项工作列为农业部13项重点工作之一。韩长赋部长多次批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张桃林副部长去年在苏州会上系统部署了“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初,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总纲领。

2017年,新型職业农民培育工作要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强化效果”的总体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五区一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抓住“人”这个核心,抓住“扶”这个关键,抓住“培”这个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全年培育100万人以上,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概括讲,要“提高三性,增强两能力,强化四落实”。

(一)提高三性

1.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要由过去单纯重视物的投入,向见物又见人转变,从单纯培训向系统培育转变,这是解决“要我培训”和“我要培训”的根本。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分三精准”。“三分”即:分层次推进,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分工协作,分层次培训,不能上下一般粗。部级重点抓好高水平师资、农民企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省级重点抓好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市县级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抓好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职业农民;分类型施策,根据各类职业农民的不同特点,以产业为核心确定培育方案,瞄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适度规模生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领域,以及农机、植保、质量安全、农村信息等行业的从业者进行培育,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骨干;分模块培育,围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总体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等课程模块,分模块开展培育工作。 “三精准”即:对象精准,要以县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建档立卡,统筹规划不同对象的培育计划;需求精准,要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查,了解农民真实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培育内容、形式、进度,坚决杜绝“拉郎配”和“被培训”;供给精准,在全面掌握农民需求基础上,有针对地设置培训班、安排课程和实习实训内容等,防止“大拨哄”和“走过场”。

2. 创新机制、多措并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培育的内容、模式、机制和手段,着力解决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一是突出新内容。在综合素质方面,突出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绿色发展等内容;在生产技能方面,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等内容;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突出创业创新、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融资渠道、金融保险等内容。二是创建新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即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按照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并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就近就地开展产业培训。三是构建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工作,着力解决活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四是应用新手段。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对接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育质量和效果。

3. 明确程序、精细管理,加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要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设计培育流程,规范认定管理,严格程序标准,着力解决队伍管理粗放的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一是规范培训程序。培训过程要标准化,按照精准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建立目标、内容、形式、跟踪服务等各环节标准要求,各地根据标准设计相应培训模块。二是规范认定管理。规范管理是衔接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的关键环节,规范管理的导向是建设队伍,不是设门槛搞准入,各地要围绕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管理服务等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或注册登记,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规范经费使用。要明确经费补助标准、列支范围和支持方式,加强过程监管和督查,规范程序和台账,防止跑冒滴漏、套取资金的行为,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二)增强两能力

1. 定向扶持、延伸服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各地要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目标,通过政策推动和延伸服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让他们在农村留得住、有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对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创业创新的简便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教育培训、奖励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积极争取出台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扶持政策。二是牵线搭桥架平台,提升职业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对接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院校等,加强指导服务,增强职业农民自主、自学和自我扶持的能力,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产销对接、跨省区交流合作、创业创新项目路演和技能比赛等活动,引导成立协会、联合会、联盟等组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抱团发展。三是延伸服务畅通道,增强职业农民典型带动能力。支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创业培训辅导,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对接创业扶持项目。要跟踪一批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职业农民,提供增值服务,创造条件支持他们进一步提高学历、扩大规模、发展产业,引领和带动更多人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2. 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各地要强化项目带动,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条件不足和支撑保障不力的问题。一是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要开展省、市、县整体推进,抓重点示范,扩大覆盖面。今年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二是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推介一批名师;遴选建设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支持各地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健全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制度,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开发、遴选、推介一批优秀教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件。三是完善培育体系。健全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公益性培训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中国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农业装备、都市农业等五大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

(三)强化四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作,今年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1. 强化思想认识抓落实。我们培养的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座的各位是当仁不让的爱培育、懂培育、善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者,不能简单分任务、当二传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用心是最大的责任。农民教育不像围墙教育,需要接地气、有效果,虽然硬件条件不行,但是凭借先进的理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样可以创造出卓越的品牌。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就曾说过,大学之谓,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农民教育异曲同工,我前面讲过的很多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大家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今年各省科教处长,各地农业局长,各农广校校长要带头走上讲台讲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第一课,要加强研究,掌握规律,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责任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层层抓好落实。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 强化示范引领抓落实。农民教育到底怎么办学、怎么办基地、怎么开课程,我想有它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方式方法,抓好示范引领。今年各省要着力打造10所示范学校或基地、推介20个名师、20门精品课程、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典型,通过他们示范引领,进一步探索规律、举一反三,形成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工作。近年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编写了《新型职业农民风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等,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尝试,各省也要沿着这样的思路推进下去。

3. 强化绩效考评抓落实。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核,力争列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之一,做到“见物又见人”。今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分值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今年要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工作,各地要结合“大项目+工作清单”的农业项目改革,制定绩效考评办法,以培育对象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以信息化为手段,把培训班、培训对象和教师全部进行网上考评,明年将强化考评结果应用,今年考评结果将与任务资金安排、评优奖励挂钩,这个承诺一定要兑现。这里我跟大家强调一下,绩效考核不是报数字,而是既要过程、更要结果,我们考虑正式通报考核结果,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进一步提高考核结果在明年资金分配中的权重。

4. 强化宣传引导抓落实。各地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奖励激励和典型宣传力度,要一边干、一边吆喝,既要扎扎实实、也要轰轰烈烈。宣传工作要着力建网、谋篇和造势。建网就是要利用好宣传网络和渠道,构建信息员队伍,及时从职业农民身上发现、挖掘新素材;谋篇就是要围绕大事、好事、实事、新事谋篇布局、做好文章,及时总结各地的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造势就是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上要形成专报,及时汇报情况;对内要经常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对外要在主流媒体刊发一批有份量的报道,在新媒体要有经常性的报道。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再接再厉,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3篇:在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摘要)

一、充分肯定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我省全面启动教育强省建设两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强省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2010年的预定目标。学前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幼儿教育在园人数达到105.95万人,比2007年增长13%,小学招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39%,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77%、99.5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5%,均提前实现2010年预定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2.42%和78.48%,比2007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均超出国家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98.28万人和40.1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9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95.23万人,比2007年增长5.98%;毛入学率达到19.3%,比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4.68万人,比2007年增长8.01%,人数居全国第9位;全省博士、硕士点达356个和1080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二)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明显加强,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投入9.5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项目实施730所,今年计划新建项目校1000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2所,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获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38门,在全国分列第5位和第4位,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2个,全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已投入52.6亿元,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等10多个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居全国前10位,2008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排名全国第4位。两年来,新增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高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奖18项、教育部科技奖30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两年来免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610名;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分别比2007年提高3.49%和4.8%: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校教师中2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2007、2008两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达419.6亿元、50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7%和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247.5亿元、32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5%和31.2%。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每年年初预算比卜年递增20%,2008、2009年分别新增4.1亿元、5亿元。各市州教育投入力度相应加大,2008年.全省有7个市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上年提高1%以上。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大,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59%,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为2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为全面化解“普九”债务,省本级共安排补助资金16亿元,各市县预算安排偿债资金12亿元。运用境外资金助学规模扩大,两年来共利用境外捐赠资金9067万元。教育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学生资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2008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5.4亿元,对2l万高校学生和61.8万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1亿元,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5.28%,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到目前已达到62%。

(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基本建立并顺利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完善,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以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成功剥离,共享公办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已停招初中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政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连续成功承办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课堂等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高校与省内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已建立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159个,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7个。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实现新增产值458.2亿元,新增利税67.7亿元。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效果,组建了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轨道装备等16家职教集团,538家规模企业、307所职业院校、136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成功建立加盟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8.5万人,开展合作项目1240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3.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3.4万人次,培育了“攸县的哥”、“安化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

总结全省两年来的教育强省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力;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完

善全省教育发展的机制;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得益于坚持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合力。

二、认真研究解决事关教育强省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研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形势在发展,形势更在变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建设的“教育强省”,只是相对目前教育发展水平而言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充当着坚强的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就与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累最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我省是科教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0年预计要达到70%,而目前仅为44.4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只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19.3%,等等。特别是与兄弟省市比,在全国省域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我省仅居11位,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山西、河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惕励之心,差距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要不断强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持久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看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直观、最硬性的指标,就是看教育投入。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政策,对经费投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规定。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9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当年的教育总投入506.6亿元的66.9%。相对于我省财政状况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说是举全省之力办教育也不为过,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比,我省的投入仍然不足。2008年,我省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我省高校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4531元、2328元,低于全国6462元、2766元的平均水平,分别排全国27、22位。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就必须把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政府拨款在教育经费中保持较高比例。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教育既扩大投资又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安排一批教育重大项目。二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费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资捐资办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三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投向教育的经费真正发挥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今年起,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考核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部门联合发布,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点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也是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有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较大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优质师资力量缺失。社会群体教育不公平方面,主要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解决好“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积极创造“能上学”的有利条件。一要逐步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确定合理比例,真正做到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二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确保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形成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三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有关激励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以名师带动弱校,逐步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学习借鉴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等地的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尽快解决好“择校”现象。四要切实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符合义务教育入学要求的家庭困难学生、女童、残障儿童等做到“零拒绝”。要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在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一方面,存在各级各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说明,教育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要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要着力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完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加强对高校科研的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要引导学生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要求,主动选择,吸收知识,实现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高校科技人员是省内科研机构人数的3.2倍和省内企业的1.5倍,全省科研成果70%以上来源高校,“十五”期间,我省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到56%和76%。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目前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1.2%,尤其是在本省转化的只有29%。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项目立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产出的科技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部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本省形成生产力。这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源,又弱化了社会对教育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要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论证科技项目的立项,对诸如国内外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先进性、技术生命力、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进行充分评估。要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融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教育科研资金问题,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对一些重大应用项目要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明确知识产权持有者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强化产权成果转化的措施。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机制,定期对全省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推进产业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信息咨询平台。三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水平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鼓励企业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开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努力开创“体系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发展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当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设教育强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立意要高、目光要远、视野要宽,坚持面向未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科学谋划、缜密部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要把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建设教育强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坚持立足省情,坚持办有湖南特色的教育,把研究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破解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民智、集中民意,把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过程,力争出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实现前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近几年每年要建设1000所以上合格学校,重点加大基础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学校改水改厕建设、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工作用房建设,确保建设一所、合格一所。要加快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前期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激励与监控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发展向同类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消除薄弱高中学校,基本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阶段学校格局。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一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普职分流比例,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实施的培训格局。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二要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集聚效应和

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和特色园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办学,为职业院校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广“订单式"2k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强化基础、加大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骨干特色职业院校、名牌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投入保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经费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相融通。强化师资保障,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名师的地方,也是知识爆发力和创新力最强的领域。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质量和社会效益。一要抓高教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理顺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职责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二要抓实力提升。抓住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制,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5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配置高校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有共享,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高校科研、教学、生活、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高校综合承载能力。三要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源泉,高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自主创新。要高水平建设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原创性科研和战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科研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五)高度重视和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之所在。要强化素质教育观念,把学生成才的重心转到全面提升素质上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放在首位,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轴心,大力开展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仁爱、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课程设置,夯实素质教育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要加快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国民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手段,建设远程终身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整合教育部门、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各种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型终身教育平台;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单位,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层次、条块结合、相互开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终身教育体系。

(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先有名师,后有名校;先有名师,后有俊才。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教育强省,必须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教师选拔制度,加强现有教师培训,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确保优秀教师留得下、呆得住、用得上,防止农村学校空壳化。继续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免费定向培养1万名专科层次教师任务;完善省属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和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中等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促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完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津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要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中小学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与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青年在岗中小学特级教师;实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加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认真做好“芙蓉学者”、“长沙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推荐遴选工作,重点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三要完善教师教育机制。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幼儿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积极开展农村薄弱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抓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学历提高和培训,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学科、学历结构。四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首先要德为人师。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引导教师爱国守法、爱生乐教、为人师表。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五要保障教师待遇。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各项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稳步推进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让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信任和爱戴。

(七)全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今天,我省要与教育部签订“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与北京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省校友好合作关系,这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长株潭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优势,积极争取教育部在我省教育改革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在教育管理体制、招生就业、课程改革、高校设置等方面建立“试验区”,为全国教育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大胆探索,放开思路,加快推进我省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管评估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统筹协调教育发展的能力。要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整合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二要改革办学体制。坚持办学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加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义务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建立灵活、开放的办学体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源办学。要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鼓励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要改革招考制度。把招考制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取消普通高中文理分科,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自主权,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比例,完善自主招生的方式和监督机制。四要扩大教育开放。大力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等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作者:周 强

第4篇:2021形式主义整治工作推进会讲话

今天上午的会议,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安排部署全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百日专项整治工作。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再严肃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高度警惕、速速打住。

第一,形式主义的根源就是官僚主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因果联系,一定的原因必然带来一定的结果。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不断出新,根源就是有官僚主义在背后吹氧加薪、推波助澜。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对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虚多实少,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表象上看是一种“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但实质上是“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

第二,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可以说,我们党早就认识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但为什么反了几十年,时至今日仍然难以根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或者说用新形式主义反对旧形式主义,这样做只能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抓任何工作,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但形式归根结底要服从于内容。比如,今天我们以会议“形式”安排工作,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会开了、工作部署了,而不去抓落实,这就是典型的“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到头来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们绝不能用形式主义的做派来反对形式主义,必须切中要害、落小落细,否则就是制造新的形式主义,不仅会引起群众反感,更会贻误仙桃发展。

第三,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把手要负总责。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高压之下改头换面、隐形变异,出现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在这个问题上,“一把手”敢不敢坚持原则、把住关口、顶住压力,干部在看,群众在看,社会也在看。各地各部门“一把手”必须拿出“一夫当关”的勇气,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对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把脉问诊、堵塞漏洞,对违反纪律作风规定的反面典型敢于亮剑、决不姑息,真正以“第一责任”“第一力度”抓出“最大成效”。

第四,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几年,我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从查处的案件来看,标靶主要集中在大操大办、公款吃喝、滥发津补贴等领域,真正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刀”做得还不够。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多都摆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给监督和问责带来一定难度。

特别有些问题还是长期积压形成的,越是留到后边的越是硬骨头,越是深层次的问题,就越不会像过去那样立竿见影。对此,我们务必要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清醒,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锲而不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四,抓住了关键少数,才能管得住绝大多数。总书记在对新华社文章的批示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形式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是“眼睛朝上的”,领导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下面谁又会那么不识趣地往上凑?相反,如果领导自己官僚气十足,热衷搞形式,那争相效仿的肯定就不会少。

所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牵住了“牛鼻子”。在座的各位都是仙桃的“关键少数”,管理着绝大多数人、影响着绝大多数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都是一种风气、一种导向。大家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正人先正己”的态度带头改进作风,达到“教育一片、引领一方”的放大效应。

二、要精准画像、紧紧盯住。

刚才,X同志宣读的《工作方案》,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画像,列出了X个方面X种表现。

X.“走秀式”调查研究。有时调研像旅游、像走秀,事先定好调研主题、线路,甚至直接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存在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调研。有时下乡调研基本不与群众接触,到了先开座谈会,听指定的几个人介绍情况,存在只提要求、不问需求的“钦差”式调研。有时调研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存在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

X.“口号式”贯彻落实。一些地方或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口号喊得多、胸脯拍得响、表态说得好,但往往决心在嘴上,打算在会上,落实在纸上,就是看不到行动、看不到变化、看不到成效,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只当“思想家”,不当“实干家”,功夫全在嘴皮上,谈工作头头是道,抓落实高空作业。还有的说一套做一套,会上热烘烘,会后冷清清,过几天就无影无踪了。

X.“怀胎式”项目建设。何谓“怀胎式”?就是项目前期动静大得很,但过后却迟迟不开工、长期停留在协议文本上,有的项目虽然开工了,但一晃几年都不能竣工投产,最后都变成了“纸上项目”“围墙项目”,这就像“十月怀胎”却始终不能“一朝分娩”。还有少数地方“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最终要么因群众反对而叫停,要么超过地方财力而烂尾。

X.“忽悠式”服务群众。有的地方或部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一谈到办具体的事,要么就东拉西扯“打太极”,要么以各种借口“玩推手”,能推就推,能拖则拖,能躲就躲,把群众“踢来踢去”。有的对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嘴上说“好好好”,答应得干脆利落,想方设法先把老百姓打发走,过后承诺的事既不过问也不落实。这些面热心冷、敷衍塞责、忽悠群众的“新衙门作风”,让老百姓在办事中吃尽苦头。

X.“逃避式”责任担当。有的同志对市委、市政府议定的事项、作出的安排,习惯于等一等、看一看、缓一缓,求稳怕错、畏首畏尾。有的等靠思想严重,对工作出现的难题、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主动研究解决,不敢拍板定夺,等着领导拿主意、定方案,怕担责任,不敢担当。有的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对矛盾和问题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X.“机械式”文风会风。一些地方或部门开会发文习惯机械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市里开什么会、发什么文,自己就再开个同样的会、发个同样的文,有的甚至还要求层层开会、层层转发,搞得基层干部叫苦连天、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抓落实。有基层干部就反映,有时候一天要开几个会、领一打文件、填N个表,成了名副其实的“表哥会姐”。

X.“美图式”工作实效。对工作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有的把说的当成做的,规划当成现实,思路当作成绩,工作刚开始就急于总结成绩、宣扬典型。有的汇报工作,总想全方位展现地方特色,动辄“率先”“第一”,添油加醋太多,失去了原汁原味。有的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即便谈到了也是隔靴搔痒,甚至有些与其说在谈问题,还不如说是表功劳。

X.“散漫式”纪律作风。有的自由主义严重,工作随意性大,组织纪律性差,要么迟到早退不在岗,要么不请假不汇报就离岗,常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不把工作当回事,上网聊天看电视、玩手机、打瞌睡,“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到点来准点走,不迟到不早退,但工作不卖力,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只想混日子凑时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X.“佛系式”对待问题。有的同志“爱惜自己的羽毛”,凡事明哲保身,不喜欢管闲事,对身边不良风气和违规问题态度漠然、无动于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借口所谓的“领导艺术”,批评同志蜻蜓点水、避重就轻,生怕让别人“难堪”。有的习惯于当“老好人”,明知道身边人有缺点、犯了错误,知情不报、听之任之,甚至故意隐瞒、欺骗组织。

X.“签单式”履行职责。有的对待工作不主动,履职不尽责,在其位不谋其政,对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也要请示报告,生怕出岔子,怕掉乌纱帽。有的领导干部,既不“领”也不“导”,只充当“二传手”角色,习惯于“事事扭头问下属”,自觉或不自觉地当起了“甩手掌柜”。有的热衷于与基层和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美其名曰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

上面列举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还有些是隐性的、潜在的、相互交织的。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必须要下大力气加以整治。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马上就改、彻底整改。

各级各部门也要对照上述问题,特别是今天暗访短片中曝光的问题,认真调查、严肃处理,自上而下传递作风建设从紧从严、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营造党员干部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鲜明导向,以驰而不息的决心整肃队伍,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狠刹“四风”,着力补齐全面从严治党短板。

三、要勇于开刀、牢牢刹住。

X.要刀刃向内。大家都要扪心自问、深刻反思,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抓好整改,用更严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全市党员干部当好示范、做好表率,努力形成上行下效、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同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也要大力开展自查自纠,“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X.要严实为上。一是要以严实举措查摆问题。敢于往深里找、往细处查,既找共性问题、也找个性问题,既找思想问题、也找行为问题,既找宏观问题、也找具体问题,切实把问题找全、找准、找实、找到位。

二是要以严实标准抓好整改。

坚决克服“闯关思想”,对查摆的问题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正让灵魂再来一次革命。

三是要以严实作风开展督查。

采取巡回检查、案卷评查、暗访督查等方式,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特别要强化典型通报和公开曝光的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X.要不搞例外。一是“人”没有例外。把镜头对准所有党员干部,不搞“看人下菜碟”“查小不查大”“查下不查上”“柿子拣软的捏”,做到一视同仁“不变焦”。

二是“时”没有例外。

不论活动进行到哪个阶段,不论是在八小时之内还是之外,都一以贯之“不空档”。

三是“事”没有例外。

不管是表象的形式主义,还是深层的官僚主义,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毛病,都一律监督“不留白”。

四是“地”没有例外。

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只要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一抓到底“不姑息”。

X.要双管齐下。一是“细”字,要进一步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坚决防止“钻空子”“打擦边球”现象发生,防止“笼眼”过大“牛栏关猫”的现象。

二是“硬”字,要把制度这条“高压线”通上电,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一律“零容忍”,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三是“精”字,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避免一般性、低效性,确保制度易操作、好执行、能落地。

四是“长”字,要抓长、长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作风改进常态化、长效化。

第5篇: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推进会领导讲话稿

今天召开此次会议,主要是为全力做好国务院和农人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和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验收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中央、省、市、新区、新城各级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斗门街办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打造美丽乡村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今年十月份,省上将对我街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十一月份,国家将对我街办人居环境整治进行考核验收,为更好的完成斗门街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凝聚共识,综合施策,广泛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是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村庄清洁行动的主攻方向是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河塘沟渠清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聚焦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切入点是最基础的,影响面、带动面却是最广的。各村(社区)要动员干部、党员、代表、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集中开展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盖板等面上的环境问题进行摸排上报,从而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我街道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

二、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营造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街道各科室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业务科室亲自抓,包村科室带头抓的工作模式,结合近期创文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作为,整体提升推进,将我街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向前迈进,为辖区群众能居住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庄而努力奋斗。城市管理科安排第三方公司集中开展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做到垃圾分类规范,日产日清;

社会事务科做好各村(社区)坑塘治理、污水排放等摸排处置工作;

各包村科室指导各村(社区)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外、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清理公路边、沟渠边、田地边、树林边、院坝边、房前屋后的柴草杂物,做到统一堆放、统一建设、分类管理,彻底解决“脏乱差”死角问题。

同志们,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座的各位要以此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为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切实提升村庄“颜值”,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奋力开创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以完成即将到来的人居环境整治考核验收。

第6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4年4月10日)

同志们:

刚才各镇街分别就前一阶段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四城联创办对工作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了点评,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希望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要强化认识不懈怠

从前一阶段情况来看,应该说四城联创办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要求也很高,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春风行动”,对全区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彻底整治;各镇街也都十分重视,工作也很扎实,掀起了工作热潮,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出了一些整治比较好的村组,比如,凤凰的断塬村、三贤村,振兴的谭家村,北屯的禄寨村,新兴的井家村、邰家村等都整治的比较好,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同时,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镇街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总是从客观上找理由,不从主观上找原因,不仅行动迟缓,而且整治效果很差。具体是哪家慢、哪家差,我就不在这点名了,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希望落后的镇街,能进一步强化认识,找准差距,真抓实干,奋力赶超;成绩较好的镇街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成绩,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坚持

— 1 — 下去。

二、要持续发力不放松

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和农民卫生习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放松,它就会反复,甚至是反弹,搞一次突击整治大家都会,但要长效保持就很难,还需要一天到晚搞这个事情。因此,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有啃硬骨头的工作干劲,不能抱有短期作战的应付心理。一是强化措施。各镇街要加大精力投入,组织干部,扑下身子、狠下功夫,深入一线、攻坚克难,对各村组的出入口、三不管地带等重点区域和垃圾乱倒、乱烧等顽疾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各镇街要将广大村组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项日常环卫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创新工作。要多想办法,通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来,把我们目前被动的利用行政资源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变成群众的一种主动意识、自觉行为。昨天,我在阎良新闻上看到新兴街道办评选农村卫生示范户的做法就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要强化督查不手软

四城联创办要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评比、检查和督导的责任,要加大对各镇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检查督导力度,定期组织开展明查暗访。要对工作扎实认真、工作成效显著的镇街和村组要公开进行表彰,对排名落后的、问题突出的要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通过媒体,对环境卫生死角的曝光和跟踪报道。在这里我强调一下,被曝光、被督导 — 2 — 整改的镇街要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四城联创办,四城联创办把镇街落实情况定期汇总报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

同志们,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工作还很繁重,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 3 —

第7篇:在全市村庄河塘整治推进工作会议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村庄河塘整治推进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省、扬州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强力推动,确保全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任务的完成。在2月15日、2月20日,省、扬州市分别召开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现场会,省、市领导

都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动员各方力量,整治村庄河塘,改善农村环境,造福广大百姓。我们要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通过今天的会议,确保任务分解到位、标准明确到位、资金筹措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并紧密结合当前农村正在开展的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发动广大农村党员和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掀起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热潮,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任务,真正把这件惠及百姓的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下面我就这次会议,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全面发动,大干四十天,掀起村庄河塘整治高潮

前一段时间以来,全市各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紧抓住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于村庄河塘整治、清洁家园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153个村,已有70多个村开展了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有15个村基本完成了疏浚任务。新城、朴席、马集、大仪、月塘等乡镇行动比较快。马集金营村投入20多万元清淤开挖拓浚庄基塘8口,一改往日的脏乱差局面。大仪镇路南村实行先干后补政策,全村48个村民小组80以上有行动,对已经完成的村民小组,每口塘补助1000元,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全市计划疏浚整治的256条(个)村庄河塘,已基本完成疏浚整治的有102条(个),完成土方78.56万方,投劳2.03万个,投入约244万元。

从总体上看,全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就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镇、村组行动进展不平衡。全市还有50%以上的行政村尚未真正行动起来;二是疏浚整治标准还不高,管理跟不上。目前虽有15个村基本完成了河塘疏浚整治任务,但标准不高,尤其是河塘环境整治标准还不高;三是一些地方组织发动力度不大,还存在观望等待、两眼向上、怕烦怕难的思想情绪,部分行政村党员还没有真正组织起来,群众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四是任务分解不到位,责任不明确。一些村庄的整治方案不明确,任务没有具体分解落实到河塘,工作进展不快。

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农村环境,是一件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在刚刚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大会上,市委卜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市迅速掀起“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环境整治活动,并明确了五个重点:一是改厕,取消露天粪坑。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江都张纲经验,花两年时间完成“厕所革命”。可以由政府补贴水泥、砖块或相应的资金资助农民自觉改造露天粪坑,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二是改圈,实行人畜分离。养猪、养鸡、养羊等要全部进圈。三是清理垃圾,实行垃圾入箱,有条件的集中收集处理垃圾。要发动农民清理家前屋后的垃圾,建立垃圾箱。今后,农村生活垃圾要逐步做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是清理河道。重点是家河家塘,原则上要实行综合治理、成片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垃圾到处飘、污水到处流的问题。五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村庄绿化工作。提倡每个农民种树种竹,沿路、沿河大搞绿化。同时,积极推进科学施肥、用药和规模化养殖,发展农村沼气,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所以,推进村庄河塘整治工作,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卜书记提出的“两改两清一绿”这五个重点,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之举,作为检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全面发动、典型带动、现场促动、督查推动,强力推进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要集中力量,突击行动,大干四十天,全面掀起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高潮,确保3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市153个行政村,256条(个)村庄河塘,75.9公里96.2万方的疏浚整治任务,切实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改变河塘环境、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先进性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二、明确要求,落实任务,靠实措施,扎实推进村庄河塘疏浚整治

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程总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必须要统筹规划,明确任务,靠实措施,扎实推进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各乡镇要按照“一次规划,突击清障,分年疏浚,长效管理”的治理思路,按照“两清一建”,即清理淤泥,拆除坝埂,疏通水系,改善水质;清理垃圾、清除杂物,整治河坡,改善环境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专人负责,群众满意的要求,搞好河塘疏浚综合整治方案。要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地整理等工作,从群众的呼声和强烈的愿望出发,全面清理河塘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全面改善河塘水环境;全面疏浚淤积严重的河道,既解决农田灌溉,又能改善水质;突出整治断头河、废水塘、臭水沟,从而解决水系沟通、水质恶化问题;全面清理家

前屋后、臭气熏天的河塘,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要充分发挥河塘整治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河塘疏浚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与正在农村开展的以县乡河道疏浚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结合起来。做到疏浚一条河道,畅通一片水系,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3月底前全市要完成村庄河塘疏浚总土方任务91.8万方。平均每个行政村要完成河塘疏浚土方O.6万立方米:全市试点片10个行政村要完成疏浚土方10万立方米,平均每个行政村要完成河塘疏浚土方1万立方米左右。各乡镇要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镇、村要层层细化和分解任务,将土方具体分解到每一个村组、每一条(个)河塘。马上市政府将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乡镇与各村都要签订整治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要抓住当前农闲的有利时机,按照规划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考核、竣工验收、长效管护的阶段要求,层层级级将每一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完成序时进度,为迎接4月份省、扬州市检查验收创造条件。

三是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在省里提出的“两清一建”标准基础上,市里进一步明确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后要达到“一清二集三平四光”的要求,即:村庄河塘水清;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砖瓦杂物集中有序堆放;底面平坦,坡面平整,表面平顺;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换光,障碍拆光。按照设计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测量、统一放样、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疏浚整治的河塘要恢复原设计引排标准,整治后要达到坝埂拆除,河底、河口、河堤成线,坡面平整。家前屋后的塘坝全部进行清理,整治后要达到淤泥清除、塘坝规则成形,塘口成线、坡面平整。小于50平方米的小塘、废塘要就近取土尽可能填平。全面清理水生植物、边坡杂草杂物,河塘环境全面整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清理乱搭乱建,河道塘坝两侧圈、厕、草堆等规则有序,达到无乱堆乱放、无乱建圈厕。河道塘坝两侧无禽畜散养现象、无散落废纸、无散落塑料袋、无散落禽畜粪便等。灌渠、农沟要平整、干净。河塘整治工程及周边杂树要进行清除,有条件的要及时植树绿化,做到河成、堤成、绿化成。

四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村庄河塘疏浚整治面广量大。各乡镇要突出村示范工程,加大典型引导力度。每个乡镇要在每个村居民集中区选择1~2个淤积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村作为试点,要乡乡有示范、村村有行动。全市5个全面小康创建村在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中要先行突破,发挥小康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全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开展。

市里在抓好全市面上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一个片”、“两个区”、“六条线”。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与省、扬州市对接。一个片就是新集的八桥、新集、新城的新华、新北、周云、林果、马集的金营、岔镇、真州的五

一、长江;两个区即经济开发区东区、扬州化工工业园区。6条线就是宁通线、沿江高等级公路线、泗大线、扬天线、扬冶线、曹圩线,涉及全市所有乡镇。近期要集中力量,突击抓好这一个片、二个区、6条线范围内河塘的疏浚整治、水面植物的清理、垃圾、杂物和违章建筑的清除工作,确保在3月上旬前完成河塘综合整治任务。为3月下旬全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现场会树立样板,创造经验。

五是落实政策,增加投入。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是一项百姓受惠、多方得益的公益性工程,在投入政策方面要倡导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方针。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省里明确,在河塘疏浚整治中需要机械施工的土方工程投资,由地方政府帮助筹集,也可以组织社会自愿捐助,但不得向群众集资摊派。省里将对完成任务的乡村平均给予每村8000元的补助,在此基础上,市里对完成任务的村实行以奖代补。清理垃圾、清除水草、整治河坡、植树绿化、改善环境的工作,由各乡镇发动村支部组织及其所有党员和受益群众投工完成。

疏浚整治河塘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各有关单位、乡镇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来积极引导群众投入,要在乡镇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明确对村庄河塘整治的投入。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入,多渠道筹集河塘疏浚整治资金,保障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通过拍卖工程冠名权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投入。要把河塘整治和土地复垦结合起来,通过一水多用、一土多用、以土换资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严禁截留和挪作它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是建管并重,长效管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重在不懈治理,贵在长效管理。要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通过河塘水面养殖、河堤植树绿化等水土资源开发出让等方式,建立村庄河塘常年管护和考核制度。新城镇针对本区域内河道多的特点,依据功能和作用进行分类,实行“以塘养塘”办法。分成镇管、村管和组管三种,最终确定河道水塘管护责任人,管护人管护水塘,养殖收入归管护人所有,管理河道的人员实行公开招标,确定全年管护工资,管护人定期对河道两岸的违章种植及水面上的杂草、杂物、漂浮物进行清理,并由水务站负责检查、监督。一是明确农村河道管护主体。县乡骨干河道由县乡分级负责管理,村庄河塘由各村负责管理。各乡镇要制定落实县乡河道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后,各村要建立管护机构,要动员党员、群众自愿上岗监督、义务维护,要落实河塘管护责任制,明确河塘管护责任人,切实巩固河塘整治成果。二是以水土资源开发出让等形式置换河塘长效管理资金。通过招标投标,确立承包人利用河坡绿化、河塘养殖的收益,承担河塘管护责任,明确河塘管护目标要求,定期检查考核,确保管护质量。三是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各村支部书记是村庄河塘清洁、环境整治、垃圾清理、长效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各地要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长效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各村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挂钩,相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政府和办事处做好考核。要落实河塘管护资金,切实把河塘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在农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往往也是河塘管理难度较大的地方,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要求,让垃圾等废弃物有出处,严禁向河塘投放,今后,农村生活垃圾要逐步做到“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要杜绝在迎河面进行扒翻种植,禁止在沿河沿堤乱搭乱建,禁止向河塘排污、倒垃圾,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强化督查,在全市形成疏浚整治村庄河塘的合力

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督查,齐抓共管,确保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抓出成效。

1、切实加强对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领导。

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推动关键在政府,落实关键在乡镇,实施关键靠各村。各乡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农村环境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组织动员,确保按标准、时间要求完成河塘综合整治目标任务。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舆论氛围。

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广泛深入宣传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形成人人尽责尽义务的氛围,努力提高全民参与整治家河家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冬训和电视、会议、标语等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大力宣传河塘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形成舆论氛围,做到全社会关心支持、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闻媒体要及时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3、形成齐抓共管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合力。

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涉及面广,各部门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最近一段时期,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农工办、水利、财政等部门对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宣传发动、编制规划、落实任务、筹措资金、制定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会议后两个办公室还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到各地去督查指导,国土、城管、监察、宣传、建设、交通、农林、卫生、环保、农业资源开发等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

4、强化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督促检查工作。好范文版权所有

为加强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督促检查工作,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定期对各乡镇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组织发动、工程进展、政策落实情况每周一次督查、通报,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工作不力、进展迟缓的给予通报批评。各乡镇要抓紧行动,市里打算在下月下旬召开一次现场观摩工作会,通过现场促动,全力推动全市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开展。各乡镇要把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机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奖励。各单位要加强作风建设,规范公务行为,深入基层,结合部门工作,为村庄河塘整治多办实事。河塘整治工程完成后,要以村为单位,由乡镇组织自验,市里组织复验,省、扬州市联合抽验,结果要在乡村两级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评议,保证群众满意。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做好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对我市今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整治村庄河塘、改善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强化措施,扎实工作,为建设“道路硬质河塘清、改厕改圈饮水净、垃圾集中无四乱、绿色乡村面貌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大干三五年、再造新****、城市快发展、人民得实惠、百强争进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8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运用半天时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场看了x个乡镇x个试点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刚才XXX安排部署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XXXX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最重要的一环,也是重点和难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x月x日,市委召开四届十一次全会,赋予XX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的定位,x月x日,县委召开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两个决定”,提出构建“一核三区、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打造“五美五有、全国典范”的美丽乡村。x月3日—4日,省委高规格召开乡村振兴大会,XX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污水治理是这些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是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去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今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全省1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试点县之一,我们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龙鹄模式”已全省推广、全国闻名,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上也先于其他地方有很好的探索,农村也有很好的治理基础,有条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所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也理应走在全市、全省、全国前列。

二、分析现状,找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的成绩和不足

今年3—4月,县人大常委会对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题调研,摸清了2005年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推进情况,找准了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5月8日,我在专题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会上,要求在xxxxxx村和xx村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探索。

从现场查看情况和书面材料可以看出,XX镇、xx镇、xx乡、xx乡、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都行动起来了,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基本摸清了家底。对现有“三种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进行了初步分类统计,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进行了初步探索。比如,xx村污水处理站将人畜粪污进行集中处理,虽一次性投入大,但户均和运行成本都较低,且出水水质能稳定达标;xx村30套玻璃钢污水处理设备除1套未找到外,其余xx套经维修改造后已全部运行;xx村引进日本技术,还存在水土不服,不仅户均和运行成本高,且没有解决磷和油污问题;兴隆村不仅将人工湿地池“变废为宝”,还创新了单建—联建方式,探索出农民投入和监管的长效机制,很值得大家学习。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也非常凸显。一是上热下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环节,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县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5月来,我也在常委会、专题会、阳光问责等等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多次强调,但是这几个月过去了,主动作为的乡镇和试点村却很少。二是重建设轻维护。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指出,截止20x年底,全县共建设户用污水处理池(设备)xx套,能正常使用的占x%,经修复能正常使用的占xx%。从今天现场查看情况来看,xx村和xx村的生态湿地池,当年建设后,一直用起来的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业主单位一建了之、只建不管,乡镇监管责任缺失,发挥群众参与维护也不到位。另一方面没做到科学建设,没有使用专业队伍建设,导致质量不达标。三是只探索不总结。xx村污水处理站20xx年5月就竣工投入使用,得到了一致好评和认可,但至今没有总结提炼出是怎么建设的?建成后是怎么运营维护的?没有看到你们的思考与总结,不思考不总结又怎么出经验、又怎么复制推广?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一)坚持基本原则。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二)明确行动目标。

从中央来讲,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城市近郊等条件好的地区,要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从我县来讲,12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在今年要全面铺开、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都要走在全县前列,县上将给予项目、资金支持;明年,全县也将全面铺开此项工作,解决沿河、沿库生活污水突出问题。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明确要出台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的激励政策措施,从明年起每年评10个先进县,每个县奖励xxxx万元资金,我们一定要有雄心壮志,全力争取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先进县。

(三)实施分类推进。

通过今天的现场参观,有3种模式值得我们全面推广。在集中聚集区,可采用狮子村模式,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通过县上补助建项目、村民自治保运行;在分散居住区,可采用兴隆村生态湿地池+沼气池模式,要做好降成本、增自筹工作;在餐馆、农家乐和民宿区,可采用幸福村模式,但中车公司要负责解决餐厨垃圾和总磷问题,要降低成本。

(四)管护机制再探索。

各个村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中央的政策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要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顶层有设计,我们基层要实践。

(五)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头意识,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要完善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鼓励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各村要思考好如何充分发动村上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公益劳动。要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同志们,打造“五美五有、全国典范”的美丽乡村是全县人民的目标,大家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全面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这一场硬仗。

第9篇: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阶段工作会上的讲话

中共资中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 兵

(2009年6月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前阶段工作,明确下阶段整治工作的重点和任务,在全县掀起新一轮整治热潮。刚才,王书记对前阶段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总结,对下一步全面推进阶段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些我都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坚定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4月3日,我县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拉开了改变全县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的大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3天。可以说,过去的63天,是全县城乡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63天,全县城乡环卫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区载人三轮车全部取缔,交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城市牛皮癣等顽疾基本根除,公路、江河、铁路沿线白色垃圾、垃圾堆、杂物得到较大程度的治理,广告、店招进一步规范,占道经营、撑杆搭棚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乱吐、乱扔现象有所减少,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明显提高,城乡环境明显改观;过去的63天,是全县干部群众最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的63天,全县共出动32万余人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从县城到乡镇,从机关到企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都积极投入到整治活动中来,全县上下形成了强大的整治合力;过去的63天,也是在座的各位以及奋战在整治工作一线同志最辛苦的63天,你们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千方百计破解难题、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

1务。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整治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过去的63天,还仅仅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序曲,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更艰巨、更繁重的任务,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前阶段我县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少数单位和干部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充分,存在畏难、观望、敷衍、厌战情绪,主动抓、积极抓、持续抓的意识还不强;部分职能部门履职不力,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不好,严管重罚的力度不够,“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对“五乱”现象整治不彻底,特别是一些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以及道路、河道沿线“脏、乱、差”问题更为突出。三是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够强,全民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四是部分乡镇和单位整治方案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督促,“门前三包”责任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五是整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和单位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够,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乡镇环卫设施和环卫人员还需加强。六是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问责力度还需不断加大。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照目标,主动查找差距,进一步完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一要对照标准找差距。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市容卫生星级乡镇和清洁村庄标准,认真对照相关指标体系,逐项查找问题和差距,有针对性地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效推进整治工作。二要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对照县内外先进典型,深入查找各自的差距,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三要发动群众找差距。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问题中查找差距,通过公布热线电话、义务督查员队伍、召开专题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梳理具体问题,逐一

加以解决,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实惠。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新高潮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今年是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展开阶段,展开阶段包括集中整治、全面推进、巩固成效等三个阶段,已经过去的两个月是集中整治阶段,从现在起到国庆节前是取得明显成效的全面推进阶段。在此阶段,各级各部门要以专项行动和“七进”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掀起整治工作新高潮。

一要坚持全面统筹推进。应当说,前阶段工作呈现出“三热三冷”:领导干部热,基层群众冷;党政机关热,企事业单位冷;城区、场镇热,村庄冷。整治工作开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治的效果;群众发动不起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场战争就难以打赢。本阶段开展的“七进”活动和几个专项行动,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更强的力度、在更广的范围发动更多的群众,切实弥补前阶段的工作漏洞,推进好各项工作,实现整治工作全覆盖。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全面推进阶段的活动要求,制定并完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范围、治理重点、方法步骤和评价标准,统筹兼顾,深入实施,全力推进。

二要着力探索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建立起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入开展整治工作的同时,对带有共性的难点问题,如资金筹集问题、环卫设施问题、卫生保洁问题、群众参与问题、长效机制建立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为全县面上“破难”提供经验。要善于在推进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规律和特点,使面上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努力为全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当好示范和样板,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县整治办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注重典型推动,抓紧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资金

投入、宣传引导、队伍建设、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制度成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丰富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要在抓好“七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精心组织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参加的活动。要以“整治环境,你我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你我手拉手、文明一起走”,“劝导不文明行为及爱国卫生义务劳动”,“美化环境、共同参与”,“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等实践活动。要继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义务卫生大扫除,扩大参与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效果的集中整治和劝导行动,在实践中提高干部群众对环境综合整治的认识,在参与中改变干部群众不良传统习惯,在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摒弃不礼貌、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

扎实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改进作风,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全面推进阶段各项工作抓好、抓落实,取得明显实效。

一要强化领导带动。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坚持领导干部到联系乡镇督查指导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联系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指导和督查,促进工作落实。要坚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注重实际效果,确保群众满意。

二要强化部门联动。要加强对4个专项治理行动的督导,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县公安局、县城管局、县规划和建设局等6个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专项治理行动的牵头责任。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治理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协作配合,不留“空档”和“死角”,形成“无缝隙、全覆盖、高强度、大压力”的整治合力。

三要强化问责推动。要加大问责力度,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和县整治办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通报批评,严重的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限期整改,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要全程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落实。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问责制,对工作不力、效能低下、失职渎职而贻误工作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对问题严重的要下岗换人,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关系民生、关系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拿出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决心和信心,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整治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营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银行党风廉政教育下一篇:茶餐厅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