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的内心随笔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懂学生的内心随笔

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

元氏一中始建于1952年,六十年薪火相传,几代一中人孜孜不倦地探索教书育人的真理。正如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一中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在历经高低反复的颠簸之中,学校的育人事业有了令人欣慰的突破和进展。

学校德育的困惑

2009年,一中的发展在跨越到一个平台后,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时感觉学校发展遇到了很多困惑:

一、抓反复、反复抓的怪圈。总体感觉德育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实际上总是在几个问题点上摇摆,有些问题看似已经有效解决,但稍有松懈,就马上出现滑坡。

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惑。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的教育却没有被当做系统工程来抓,经验主义的随意性、盲目性、滞后性,使德育更像灭火队员,被动地等待应付,要么无所作为,坐等问题;要么搞运动,走形式。

三、班主任独木难支的困境。任课教师德育职责的缺失,导致班主任工作不堪重负。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制学校,一到节假日放学、学生返校就要求全体班主任跟班,严防死守,打疲劳战术。身心俱疲是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无从谈起,教书育人的乐趣找不到,职业倦怠现象凸显。

四、德育热情的持久性不强。我们不断尝试改变原有德育方法教育学生,比如开展班级活动激励学生、给师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以促进沟通、开展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斗志等等。起初,学生和老师都会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也会逐渐冷却下来,这些活动逐渐流于形式,成为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的鸡肋。德育效果的三分钟热情,成为阻碍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

唤醒学生内心平静的力量

为什么教育显得那么无奈呢?一个学生的日记让我陷入了思索。

“今天一直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地学习,可是每节课下来,都感觉很悠闲,全身有很大的余力一般,没有感到一丝由全力以赴带来的疲惫感,但是上课时又明明十分专心,十分努力啊。对于这种情况,我感到有些迷茫,难道我不重视即将到来的月考?这是不可能的,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怎样才算是全力以赴呢?”

这段日记让我发现,我们已将德育工作推进了一个误区:很多老师认为励志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慷慨激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才算是励志。其实,这种状态,只是激发了一种高涨的情绪,如果仅仅是进行一次冲锋,参加一次比赛是必要的。但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对于常态化的、天长日久的、需要开动思维的学习,只有激奋的情绪是不行的。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障碍,难题、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消极情绪会很快瓦解暂时的热情。影响学习的首要因素是情绪,激奋和低落的情绪都制约思维的启动,心理学上学习的巅峰状态是指情绪平静,高度专注于学习中去。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平静的力量才是学习中持久的力量。

平静的力量是习惯的力量

针对以上困惑,我校曾对一些德育模式进行了反思,但似乎不能全面解决我们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三大步”励志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理念令我们备受鼓舞。通过专家论证和实验学校的成果展示,我们强烈地感到,这一教育模式回答了我们长期苦苦思索的问题,于是,我校在2011年3月正式启动励志教育。

“三大步”励志教育课题组王军老师在他的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文章《让学生从好习惯中获得学习、生活的力量》,如何去发现学生成长的力量,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好习惯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做正确的事。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唤醒学生内心平静的力量就是习惯的力量。从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习惯的培养是励志教育的重要任务。

1. 学习问题是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学校面临的管理难题大都是从厌学开始的,一个高中学生全部生活的重心是在学习上,一旦学业失败,他们的整个自我价值感就可能崩塌。当一个学生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时候,他倾向于在负面信息中检索,寻找聊以自慰的依据,从而形成意志性厌学。他们会为不努力学习找到充足理由或深刻理论,能证明不学习者更容易成功的系统思想和途径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遭遇了学业上的屡败屡战之后,会出现退缩、逃避行为。而逃避的出口可能有三个方向:逃到情感世界里,卿卿我我谈“恋爱”;逃到虚拟网络世界里,脱离现实生活以麻痹自己;逃到小团伙里,抽烟喝酒、打架滋事,寻找“归属感”“自尊感”。

2. 不良学习习惯是学习障碍问题的根源

学校和家长都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但是重视孩子的学习也只是表现在关注学习时间,报名上辅导班,却很少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而实际上,大部分学习问题源自于低效学习习惯。

边做作业边看答案,一遇到障碍就马上问旁边同学,习惯于机械抄写、机械背诵、机械做题,抠难题,长时间盯着题目看,一节课做不出一道题,这些都是低效学习习惯的表现,实质上是用形式的忙碌掩盖了思维的懒惰,因为不太需要思维的参与,学习时一定走神不专注;因为对知识深加工不足,很少有学习上的顿悟,导致学习上没有兴趣,似乎总是不开窍;学生把形式的忙碌误解为努力,最终形成了“我努力了,成绩为什么没有提高;我付出了,为什么没有回报?”这样的质疑。

长时间的委屈和不解会导致对学习的倦怠,倦怠现象是德育领域里痼疾顽症,其根源是厌学,厌学后学生会在负面信息里检索,天使就会沉睡,任何教育都没有效果。而学生厌学又是源自于不良的学习习惯,由此造成的学习中的种种障碍是瓦解暂时被激发的热情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唤醒人心中的天使,就是要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学习顺利了,有了成就感,学生就更愿意在积极信息里检索,当学生心中充满希望,心平气和地专注于学习中的时候,他就会自尊、自信、自强,更愿意展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志”也就被激活。励志就是唤醒学生内心平静的力量,也就是培养高效学习习惯。

我班李忠明同学(2012年高考成绩625分,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的几则成长记录,验证了好习惯的作用。

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老师让我养成高效学习习惯时,自己对此基本上是半信半疑,把认真计算的誓言写在了卡片上,但没有付诸行动。我曾经尝试过认真计算的好处,因为开始时的不习惯和不适应,便松懈了下去,又开始草草地计算了。结果,就是这次数学成绩班级倒数第8名,这让我彻底清醒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能习惯好习惯,那么,你就要学会习惯失败”。

在确定要培养这个习惯后,我开始刻意地去规范使用草稿纸,而且,只要是计算问题,我总会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算对,再难的计算,我也能算对它。与此同时,我尽量不减少计算步骤。就这样坚持了几天,我发现,自己可以更认真地去计算,更加重视计算,正确率也有大提高。我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养成准确计算的习惯。

经过这几天对它的关注,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出错率明显降低了。即使出错了,也可以迅速从解答中找到错误之处,没有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另外,随着正答率的提高,自己也不再害怕那些烦琐的计算,避免了因出错而引起的懊恼、后悔等不良情绪,对提高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自信。

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的时候,他就没有时间去堕落。

励志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有效德育方法

励志教育以习惯养成21天周期来设计了读思行三大步。在习惯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主题班会课,来调整认知,学生不能有观念上的冲突,必须愿意改变。

2.养成什么习惯,一定要有要有具体的内容、明确的要求。

3.习惯养成过程中不断强化。任何一个细小的习惯改变都是别扭和难受的,好习惯的养成要克服惰性,可用以下方法来强化:

第一,时刻提醒。桌子上张贴提醒卡。我们要求学生在课桌右侧上方,张贴习惯养成提醒卡,基本格式是:我要养成的习惯是……;我要巩固的习惯是……;这个习惯的要求是……;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的格言……

第二,每天自我打分。采用富兰克林自我评价法,对每天习惯养成的情况打分,连续两天低于2分的情况要找导师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

第三,每天自我强化。通过成长记录,总结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不断树立信心。

第四,导师的叮咛鼓励。导师批阅时,及时肯定做出的努力,对出现的懈怠进行指导。

第五,同伴的榜样示范。每天选取效果明显的成长记录进行交流分享。

经过了寻找,困惑、实践和改进,励志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推手,其中既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又有可融入学校的个性化追求,它把零散的管理放在了一个系统中,成为推动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有力保障。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齐 欣

作者:王永辉

第2篇:读懂学生内心掌握教育真谛论文

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分析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读懂学生是门科学,是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如果不知道怎样才是读懂学生,那又怎么能真正读懂学生呢?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又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两代人对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不愿与老师说实话、不愿和老师多交往,怎么办?请我们这些老师明确目标、摆正位置、放下架子,和学生们交朋友,和学生们平等地交流对话,坦诚地交流思想。精诚所至金石尚能为开,何况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从学习以外学生又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进入佳境

谈话交流的范围应从小到大最后扩展至全班,如果条件许可我们也可以在班里插几名“暗线”以便了解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发生深刻的改变,要抛却“师道尊严”,不做学生的尊者和长者,而成为学生平等合作的伙伴,在教育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体验、一起交流,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唯有如此,学生才愿与教师平等地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

二、多和学生做一些合作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是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友谊的推进剂,适度、适时的团队活动可以平添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当然也能获得我们所期待的成绩。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心情变化的动向,了解其内在变化的内因、外因;要善于思考,做个“有问题”的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发现个性差异的普遍性,分析个体差异的多样性,研究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性。

三、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

教师应该集思广益,积极地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增加读懂学生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教师的才智也不尽相同,这个平台该怎么搭、搭成什么样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班级抽样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班级日志等都是阅读学生十分有效的方式。

四、多和家长沟通、交流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仅靠学校、仅靠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我们要了解学生,需要和家长多沟通与交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主动、要坦诚、要积极、要有前瞻性,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家长上门来找我们,我们应有找米下锅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料读懂学生、读准学生,未雨绸缪,把我们永无止境的艺术再往前推一步。

五、少批评、多鼓励,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学生

无论在老师心里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要多给他们一点表扬,责备是无用的,事已经过去,唯一的办法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有一位教育家说:一句鼓励的话胜过天天批评。有益的、恰到好处的表扬能树立必要的信心,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得到关爱的需求,“良言一句暖三冬”,一句安慰的话能让学生解除痛苦,一句温暖的话能让学生远离孤独,一句壮胆的话能让学生消除胆怯,一句自信的话能让学生摆脱自卑,一句开导的话能让学生走出迷惘;学生沮丧时说句鼓励的话,学生受困时说句热心的话,学生偏激时说句冷静的话,学生懒惰时说句鞭策的话,学生受冷落时说句公道的话。“亲其师信其道”,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就越近,学生心灵的窗户就越透明,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

第3篇:寻找内心的安宁随笔

下班回到寝室,同事都没有回来,又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打开电视全是无聊的娱乐节目,这种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堕落生活我已经烦透了,难道我要一直这样下去吗?来到这里已经一个月了,我一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小区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布局,住了怎样的人家,我一概不知,所有的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包括这个城市,这个小区,我似乎从来都不属于这里。前几天去姑姑家,哥哥送我回来的时候我都不认识回家的路,是啊,真的该出去走走了。吃罢晚饭,又听到了小区后面传来火车的“隆隆”声,循声望去,会看到小区的后面是大片的空地,有水塘,有铁轨。我时常会望着那里发一阵呆,我喜欢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也只有这火车的鸣声能到给我些许慰藉。一直想去后面看看,昨天约一同事“我们去后边看看吧,似乎很美的样子”同事说,那太不安全了,周围好多

此刻的心是纯净的,是平和的,我很庆幸我来到了这里,让我重新找到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以后的每天我都要来这里看一看,走一走。

第4篇:失眠者的内心独白杂文随笔

7/23我回到了家。

刚刚放暑假的时候预计了好多要完成的事,每天要复习一下教师资格证考试,两天写一篇文章,又想着练练书法,毕竟字着实写的太丑,想着还能有时间每天再去微信读书上看两个小时的书……

计划的满满当当的,但真的背着大包小包回到家后。

每天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刷着剧就成了一条咸鱼。

刚回家的一个周,懈怠了,给自己找俩借口就糊弄过去了。可是半个月之后,我切实体会到“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这句话,每每过了12点,还在床上翻来覆去,夜不能寐时,内心的焦虑翻江倒海的在脑子里爆炸。

多少次想一股脑儿的爬起来,赶紧打开书好好学习。就这样一边给自己找借口一边稀里糊涂的过日子。

我想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节前给自己订了一大堆目标,节后却依旧我行我素。白天吃喝拉撒睡,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只会担惊受怕,厌恶自己,甚至想要放弃自己。

于是,昨天晚上睡不着,和往常一样依旧要面临失眠的悲剧时。我赶紧给自己做了一次内心焦虑复盘。

土豆姐说,事儿自己都没搞清楚,没琢磨透,就想急急忙忙开工,一楼地基都没打好,二楼,三楼岌岌可危的时刻也不远了。

01.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可不就这么一回事吗?

我给自己的暑假计划定的满满的,目标又定的过高过大,完全不考虑实际,越想达到完美,越难以开始。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什么也没干,焦虑不就找上门了。

在听了有关拖延的课程后,媛媛姐有讲到解决拖延的两种选择:

一条是快乐的小路。简单来说快乐的小路就是获得短期快乐,在获得短期满足后,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快乐也会随之越来越少,焦虑也会越来越多。

另一条是痛苦的小路。相较于快乐的小路来说,痛苦的小路会在开始的时候很难受,但是随着努力时间的流逝和截止日期的临近,成就感越来越多,内心反而少了很多焦虑。

反思我自己这些天失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白天让自己走在了快乐的小路上,暑假目标计划定的脱离实际,家里又是一个温室,很容易就成了咸鱼,白天迟迟不行动,可晚上内心过不去,大脑在高速运转,白天和晚上这样的矛盾越堆越多,内心也就慌了神儿,变得迷茫焦虑了起来。

02.

失眠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给你自己做的暑假规划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心浮气躁了。

暑假计划里,我有一个目标就是在这一个月里,努力写文章,获得存在感。本也无可厚非,但因打开手机各种有关于写作的课程扑面而来,快餐式的学习效率让我眼红不已。

“从写作小白晋升写作大神”,“如何实现篇篇十万加”,“如何提升学习力”,“如何实现财务自由”……这类的广告营销数不胜数,看的人眼花缭乱。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迎大流,一窝蜂的乱报一通。

报完之后,获得了当时的满足感。看见朋友圈有人轻松过稿,月入过万;有人一篇书评便可拿到6万+的稿费,难免心里做起了白日梦。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到金字塔尖。

可是结果呢?我只看到了别人随便一篇文章便轻松实现十万加,轻轻松松的拿到稿费,眼红心热。而看到自己听了几节课后写的文章,阅读量一路红灯警告。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走这条路。

于是晃悠晃悠,先暂时放下。但是人的欲望何其强烈,“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每每拷问自己,空有一片鸿鹄之志,却难以静下心来,打磨自己的文字。心静不下来,怎么可能学到东西,带来的效果自然可想而见。

快餐的知识付费,更多的人因为虚拟的知识付费像我一样企图花钱买课便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走在光明大道上。因为心浮气躁,很多时候根本坚持不下来写完一整套课程,到头来钱花了,也没学到什么。别人依旧十万加,我依旧每天脑子里充斥着梦想成真的幻想。

罗曼 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

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蚕蛹尚未破茧而出时需要熬过一个蛰伏期。

同样的,我们也需要默默积累,期待自己的花期,很多时候我们输在了积累期,量变引起质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03.

产生焦虑的另一个来源便是同龄人的压力。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是如今年轻人存在焦虑的一个普遍根源。

离我们远的我们看不到,对我们影响也不大。可恰恰就是那些身边人的成功,进步可以迅速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

她从初中开始便喜欢阅读小说,痴迷古风言情小说,渴望有一片江湖供她闯荡,从此恣意潇洒人生。

刚开始大家的起点一样,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变成了“我们不一样”。步入大学后,课程压力不大。平常课余时间比较多,她便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

几天前,看见她的空间说说正贴着一份小说签约合同,我才意识到自己已落后了一大截。

心里的落寞对于好强的我来说噎的我难受极了。

另一个更近的例子,是我表姐。她进入大学一年,今年放暑假在我们市里开英语辅导班,一个学生便收费3600,补习半个月,每天两小时。妈妈每天都在赞叹别人家的闺女,学英语专业比我这历史专业热门多了。

同龄人的压力像一根看不见的刺,只觉闷痛

暑假,我成为了失眠大军的一员。这些个失眠的夜晚还好给了我静心思考的机会。其实我真正焦虑的原因是:

不想付出,便想收获。

内心浮躁,静不下心。

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随波逐流,和别人攀比,却忘了和自己较劲才是正经。

彼得 巴菲特说:“你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抵达了哪里?”

做就有可能,不做就没有可能。愿和我一样失眠的朋友们,静下心来把自己琢磨清楚,放过自己,拥有每一个安心入睡的夜晚。

做就有可能,不做就没有可能。愿和我一样失眠的朋友们,静下心来把自己琢磨清楚,放过自己,拥有每一个安心入睡的夜晚。

毕竟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也更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去看别人的,也不要去参考别人的经验,那不是你,“成为你自己”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第5篇:

上一篇:感谢信的范文英语下一篇:设计公司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