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精选8篇)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1

【关键词】 责任;责任意识;人格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8-01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但是就目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来看,并不乐观,甚至还让我们极为担忧。做为一名班主任,解决学生之间鸡毛蒜皮之事是家常便饭。每次找到双方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映就是为自己开脱,寻找各种理由,有的干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的。平常也时常看到有学生在有垃圾的地方走过而熟视无睹,看到班上有人不遵守纪律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出面制止,学习不认真,作业不愿意完成。看到环境遭到破坏时他们没有一点点寒心,每当这时我都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并努力地推卸责任呢?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什么这样淡薄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数的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是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并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犯错误的主观原因,而是去给孩子寻找客观原因。这样一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反正自己犯了错误,不是我要犯的,是有客观原因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没有责任意识了。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都在积极的努力搞活经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要负什么责任。有些社会腐败分子于社会法律和道德而不顾,甚至用社会责任作代价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这些不良的现象毒害了他们,使原本单纯的心灵遭到了践踏。

当然在学校教育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中刚刚挣脱出来,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淡化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众多的因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集体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自然不负责任。这样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刻不容缓。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呢?

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抓住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唤醒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我们手中的教材。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以及学生学习的鲜明的人物,尤其是某些人物的强烈的责任心,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以达到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目的。比如在教授《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及他们的典型事迹,并分析他们杰出的内因,让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责任感。

分析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的了解邓稼先的“两弹一星”的伟大事迹,把握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谦虚,与人关系和谐、执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最后把话题一转,问道“邓稼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内因?”学生在讨论片刻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为邓稼先的高尚的精神而感动,更为这种为了民族的强大努力拼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责任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然,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教材中的一切可用的“责任资源”,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设置生活情境,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不知道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此,在生活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定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去切身的体会,让他们明确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责任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班级的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的责任心很差,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情景。上午第四节课下了以后,学生都去进餐了,教师观察教室的讲台附近有没摆整齐的椅子,图书角的书籍零乱,等学生就餐回来后看他们有何反映。不一会,学生纷纷来到了教室。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没有一个人把椅子放置整齐,也没有一个人把图书角整理好。待学生坐好后,教师说:“今天进教室有没有同学发现我来得特别早啊,有没有发现教室里有不规范的现象啊?今天是哪个组值日啊?”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但是不值日的同学根本不明白教室里的物品没有摆放好与自己有关系。教师抓住这次的机遇,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明白了,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集体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我的责任。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以此来激励学生 学生在明确了自己在小集体生活中的责任之后,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走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真正的做一位有责任心的好公民。

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布置了一定的社会调查作业,尤其是调查社会中有责任感和没有责任感的的人和现象。然后把他们调查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做一个对社会、对自然有责任心的公民,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样做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每个同学还有义务和责任去宣传,去引导,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有责任心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发展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2

■我校坚持“小班化教育”, 班级人数始终控制在25~ 30人, 但绝不是单纯班级人数的减少, 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普照”。小班课堂教学中, 师生交往密度增加, 彼此的情感交流也更加直接, 增强了信任感和亲切感。小班课堂教学中, 充溢着热烈的学习情、教学情的情感场。教师与学生感情融合, 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 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引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绪, 尽情去发挥创造, 展现才智, 开发潜能,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小班的环境中, 师生比例增大, 教师的指导时间增加, 师生交往增多, 为师生提供了充分交流互动的条件,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关注, “小班化教育”注重“人”的主体性, 提高个别化教育程度,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辅导。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中, 我们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小班课堂中的分组学习和分组讨论不是教学中的点缀, 而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 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效应,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按不同的分组方法, 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排出适合“小班化教育”的桌椅摆放形式, 比如圆型、六角型、“品”字型等十种桌椅摆放形式, 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设计环节预期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深入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先后探索研究运用适合“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20种教学策略, 遵循适合“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 教师把课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增长, 质疑释疑能力不断提高, 合作交流的意识不断增强, 学校各年级的教学成绩保持较好水平。

□请您简要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西站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说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能持之以恒并不断改进深化, 以实现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我们在教师中唱响“做足做优每一个40分钟”。我校把40分钟定义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一个是在教室里每节课的40分钟, 一个是走进社会大课堂的一个又一个的40分钟。在“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指导下, 我们坚持用丰富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充盈学生幸福的童年, 坚持采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法寓德育于各项主题活动之中。我们做到月月有活动, 活动有主题, 活动有基地, 广泛挖掘社会教育场、馆资源, 把要求变为激励, 并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促进学生道德生命健康成长。这样的成长过程将成为学生一生最难忘的幸福时光。我们认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所以, 我们把“以生为本”做了三个方面的诠释, 即以学生独立的人格为本, 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本, 以学生未来成长发展为本。我们坚持激励教育特色, 鼓励和唤醒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我校制定了不同年级阶段的习惯养成目标和评价指标。

“减负提质”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不变追求, 学校始终围绕减负谈质量, 围绕减负谈教育。我校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研讨国家的“减负十条”, 在教师中广泛进行减负大家谈等活动, 认识重要意义, 认识减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认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和天津电视台《视实》栏目中进行了报道, 《天津教育报》也有报道。

学校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深化课题研究, 在国家、市、区各级课题研究中, 我们积极探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开设“彩虹课堂”, 为教师研究教学搭设交流的时空, 希望每一堂课都是充满教师智慧的预设和生成, 期待着每一堂课上教师有教学风格和特色, 期待着学生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每一个学期60多节彩虹课堂就是60多次的学科教研, 就是60多次学习借鉴的机会。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开展“三师同研”“多师评议”“学生评课”等多种形式的彩虹课堂, 学校的学习研究氛围日渐浓厚。

□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习, 您有哪些收获和提高?

■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习, 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品味了智慧。学习中有专家各具特色的讲座, 有走进名校的参观学访、主题论坛、导师的辅导点拨、学员教育思想的推介交流, 有名师的示范引领, 形式多样, 从不同的角度让我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的理念, 让我了解了国内外教育的趋势前景及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症结, 他们用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教育人发展的路径和规律。

专家们从教育科研的价值、路径到科研的实践意义, 从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到课题申报的技巧、相关情况的分析, 从教学研究的选题到论文撰写的要求具体而又详实地讲授, 使我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规律, 这些恰恰是我渴求的知识, 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每一位专家都是用自身研究的课题成果和专业视角向我们阐述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及怎样进行教育目标的选择。学习让我品味着优秀教育者的智慧, 让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德教双馨的真正内涵。

二是牢记了责任。在分析一个个教育名家思维结构和品质的过程中让我进一步懂得教师专业发展从立德、立行、立言到教育者所肩负的责任重大。我觉得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 面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我们不仅是要学习、更新、实践, 更重要的是要用现代管理的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用先进的、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教育思想、教育成果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做有思想的校长, 做有智慧的校长, 做有风格的校长, 做有品位的校长已成为我学习中越发强化的追求和愿望。学习反思中我体会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 而校长的思想来源于学习、理性思考, 来源于实践研究, 来源于在批判中创新发展。这也让我进一步意识到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的责任、校长的状态熏陶感染着每一个教师, 教师们“用心”去做教育, 唯有这样,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可以说, 学习的过程如清风, 吹散我内心深处的浮躁;如清泉, 洗涤我灵魂深处的尘埃;如琴弦, 撩动我那份爱教育的情愫;如号角, 鼓起我教育改革探索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做?

在2013年的红桥区教师节大会上, 我做了题为《把对教育事业的爱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的唯一典型发言。2013年, 我的4篇文章在国家级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我校的办学成果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和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报道, 我也曾几次参加天津广播电台针对小学生的减负、心理健康和社会活动的专题研讨。我正努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专业魅力和敬业魅力感召身边的教师自觉努力, 带领教师奔跑在追求高品质教育的路上, 不懈耕耘、扎实进取!

□请谈谈您的教育理想。

■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好教师一直是我做教师的追求, 走上校长岗位后, 我的教育理想中增添了“办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张俊芳在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毕业讲话时讲到:教育担当着用思想和智慧改变人与世界的责任, 一个有知识、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教师, 是可以用思想和知识影响几代人的。所以, 我要让自己不断汇聚并凝聚出思想的力量。

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优秀教师向教育家迈进的前提条件。以德为先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拥有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 才会以自己的崇高追求、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和带动广大教师, 熏陶并影响每一个学生。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入党动机 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32-01

一、用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1.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出发,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形势的发展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的系统教育,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立场问题,特别是他们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都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党员。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生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意识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因此,党支部的教育内容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这些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学习始终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渠道,高校党校应举办不同层次的学习班,帮助基层党支部特别是大学生党支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2.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式

中央一直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1998年4月,党中央研究批准的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明确要求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要求整个“两课”课程体系要围绕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心内容展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科学的理论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练,然而先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二、加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端正入党动机

1.要办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党员的着重点放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缺乏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对党的感情不深,入党愿望不够强烈,因此,办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班对于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增进对党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好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应首先要求大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校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兴趣,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能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明确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2.科学设置大学生入党的具体标准

(1)思想政治觉悟

毛泽东同志曾说:“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每个要求入党的大学生都应首先在思想上入党。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必须政治思想端正,把中国共产党看成是自己一生的信仰,拥护党;把社会主义建设视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关爱社会。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我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要适应这个新形势,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 要明辨是非、关键时刻能主动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新时期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要求。

(2)学习态度及成绩

笔者认为,对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是必要的。但是,对学习成绩的考察也应正确把握尺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大学生积极分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如果单一的把成绩优异或者规定必须达到某名次作为首要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只有把政治上的不断进步与学习上的不懈努力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合格的接班人。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我们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其他同学做出表率,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3)工作能力

要想增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必须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战斗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其战斗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应把学生干部中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凝聚到党组织中来;对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应考察其应对、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为了给党的未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执政骨干力量和主导群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才真正拥有战斗力。大学生党员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周围的同学,在工作上,要尽力为同学们解决生活或是学习上的困难,为大家提供便利的条件,为他们办实事,尽量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大学生党组织可以开展选“学标兵、树典型”活动。对照典型,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向标兵学习,进一步树立爱岗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4)群众基础

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组织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要懂得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懂得无论做任何事情,离开群众将一事无成。一个真正具有实干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分子一定拥有深厚的学生群众基础。目前在大学生中,影响群众基础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意识淡薄、过高估价自己,不能恰当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不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活动不够扎实,热衷于形式;在各种利益关系上处理失衡,摆不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应有的牺牲精神;在思想观念(下转124页)(上接232页)上,对群众的创造力和历史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术本领,做一名道德上的典范、工作上的骨干和学习的楷模,从各个方面发挥先进性,用人格力量去鼓舞他人。

三、优化大学生党员的发展程序

首先,要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程序。应由班级团支部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推选出本班级一定名额的优秀学生,通常叫做推优;被推优的大学生根据学校党校的统一安排,参加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接受党校的理论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应一律不得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其次,规范预备党员的推选程序。大学生取得入党积极分子资格以后,应考察一年;考察期满后,在坚持科学的大学生新党员推选标准的前提下,应根据积极分子在考察期间的各项具体表现,由党小组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和党支部大会综合意见,产生预备党员;准预备党员还应在党旗下进行宣誓;大学生预备党员产生后,必须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如果学生群众没有意见反映或是异议,党组织才能最终吸收为预备党员。最后,规范预备党员的转正程序。预备党员满一年以后,应由党员自己主动提交转正申请,经党支部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其转为正式党员;如果不能按时转正,应向党组织说明情况,提交情况说明说,再由党组织决定是否同意其转正。

参考文献:

[1]王英姿.關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

[2]其其格.学生党员的责任与自我要求[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4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学生干部的责任与团队意识演讲 篇5

我是2010级物理学的,现担任物电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学生干部的责任与团队意识》。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很平凡的女生,没有过人的长处,没有天才的智商,上台讲话的时候会紧张,也有大大小小的缺点,但是,在我在职期间,我努力认真的做好每一件的事儿。就这样,我在物电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愉快的度过了我的大二和即将度过我的大三。

首先我要说的就是在工作中要有百分百的责任心。

有句话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我觉得这话很对,当我们准备要做什么的时候,当我们在做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们心不在焉,我们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半途而废,但是我们如果清楚自己的责任,明确目标后,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千方百计做好的。在这两年里,我时刻都记得我是物电学院的一员,我的荣辱是跟物电学院的荣辱连在一起的,每一次,只要是以物电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的身份参加任何活动,我都会挺直腰杆,因为在那个时候别人不会直接说那是谁谁谁,他们一定说那时物电学院的。在听到别人说物电学院的某某活动办得很好、物电学院的那个项目做得不错,我都会在心里窃喜,因为那是物电人共同的荣誉。

第二,在工作中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

在我们的学生工作中,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好我们所有的工作,更多时候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大一结束时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学院的三下乡活动,那时的的确确只是一名参与者,觉得活动开展也很顺利,达到的效果也很不错。到了大二下学期,我们开始筹备作为组织者的一次三下乡活动,这当中的困难是别人不能感受到的,从联系村干部、制定活动流程、经费的使用等等,绝对不是一个人拼了命就能完成的,感谢当时我们的团队,我们每个人都心系整个活动,都愿意为之付出,所以,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准备下,我们漂亮的完成了任务。要时刻记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能力不够,处事不妥,表现不突出,与老师同学沟通不畅,就很难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更难在同学中间树立榜样,有时甚至可能被闲谈成笑柄时,我们会难过。但是,不管如何难过,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因为不管有多少人的不理解,都会有始终相信你的人和同学,为了这一部分人的信任,你也不能轻易言败。在去年08级的毕业典礼结束后,一个师兄跟我说:我知道现在会觉得很委屈,因为你的努力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明明自己很用心的在做,但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不必要的,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做,总会慢慢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不管怎样,我一定会是一直理解你的那一个人。因为这句话,我觉得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以,至今我都没有放弃。

小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研究 篇6

单位: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二小

作者:薛亚萍

邮编:336312

联系方式:yaya200593@163.com

小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研究

摘要: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的质量。本研究运用问卷和访谈法调查了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现状,发现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整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对自然的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责任意识、小学生

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责任教育,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责任意识,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尺度。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责任意识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的质量,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本研究从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四个维度入手,了解我校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培养措施。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责任意识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二小1、3、5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4份。

2、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16位家长和老师进行访谈。

3、数据处理: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研究发现,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整体上是健康的。主要表现在:在自我责任意识方面,具有强烈的积极向上的意识,非常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方面,对同学同伴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在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方面,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希望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成为家庭真正的主人,开始学习融入社区;在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方面,由于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熏陶,对环保有较深刻的认识。上述四方面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发展较好,对自己、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发展较为滞后。

1. 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我调查了个人的进取意识、学习主动性和关注自身健康三个方面。在个人进取意识上,被调查的小学生进取意识比较强烈,积极要求进步,一年级70.4%的学生认为能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并为自己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三年级的比例为42.9%,五年级为40%;在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太好,反映出小学生对纪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外在约束阶段,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低年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了解,一年级52%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中高年级相对较好;在课前主动预习、课堂认真听讲方面,一年级60%的人认为自己做得不太好,三年级和五年级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前主动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访谈中了解到,虽然老师和家长曾经对此作出严格要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难以达到要求,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心态;在独立完成作业、有错题及时改正方面,68.5%的一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三年级和五年级均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做得很好;一年级40.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时积极思考、能发现问题、对问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只有14.8%的一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五分之一的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有26.98%的三年级学生和35%的五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太好。

在关注自身健康方面,51.9%的一年级学生认为自己能认真做好两操一课,只有11.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三年级则有38.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太好,五年级的比例更高,达到57.50%;在保持正确的坐、站、看书、写字的姿势方面,一年级46.3%的学生选择做得很好,17.5%的三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太好,只有1.9%的五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综合小学生对自我责任意识的调查可以看到,当前小学生对自身所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发展较好,但认识并未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行为和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

2、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研究选取了对同学、对家长、对老师三个观测点。对同学的责任意识,小学生普遍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友爱意识。如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同学碰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能帮助他人感到快乐;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损害他人利益,借物品能及时归还。

对老师的责任意识,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能虚心接受。当老师给 自己布置任务时感到非常高兴、能尽全力完成的学生比例较高,一年级为76%,三年级为73%,五年级为56.5%,反映出学生对老师的信服;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交流,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老师听,17.4%的五年级学生表示根本不愿与老师交流;三分之二的一年级学生愿意主动帮老师拿东西,三年级、五年级仅为三分之一。

对家长的责任意识,多数学生表现较好,认为自己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从不乱花钱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表现明显超过低年级;当问及妈妈生病时,你是否感到难过担心时,近九成的学生回答很担心,比例相当高。在尽可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努力不给父母添麻烦的问题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回答能够做到,远远超过低年级的学生;认为在家里孝敬爷爷奶奶的学生不到半数,一年级最低,为31.2%。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尊重家长,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

调查发现小学生对同伴、对教师的责任意识表现较好,对家长的责任意识较为淡漠。

3、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班级、家庭、社区三个方面。对班级的责任意识,低中高年级的学生都表现了比较强烈的班级责任意识,如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为班级争光的学生占8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经常与家长交流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愿给家长添麻烦的学生,一年级最低,为22.2%,五年级最高,也不到一半;对社区的责任意识,被调查者的表现也很不理想,不到半数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和邻居一起扫雪,比例最低的是三年级学生。能够爱护小区的公共设施、花草树木的学生占54.8%,能自觉遵守居民公约,不在公共场合打闹喧哗的占42.3%。

4、对自然的责任意识

被调查学生表现出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明显差别。如不乱扔废旧电池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4%,对有人捕杀青蛙感到非常生气的占45.2%,能提出环保好建议学生为57%,了解环境保护和人的生存之间关系的也占到总人数的50.1%。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

研究发现,小学生明显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角色的现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未从幼儿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存在难以认 清自我的现象。例如小学生虽然也表现出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识,但仅仅是机械反映社会的外部要求,并未真正被其接受。高年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模糊不清,如在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方面,只有27.5%的五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在保持正确的坐、站、看书、写字的姿势方面,只有1.85%的五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

由于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不认识”或“认不清”,导致了小学生对自己责任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自理能力和意识欠缺。有21%的学生表示从不主动预习或上课不会听讲,访谈中许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孩子在家中学习必须由家长监督。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许多小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能出人头地;有的小学生表示学习是因为父母要求,或是为博得老师的欢心,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学习。这与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和应试教育的思想残余紧密相关。虽然在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选择了自己能够整理学习用品,但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小学生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欠缺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学习用品随处乱丢,在一、二年级的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丢在地上的橡皮、铅笔,三四年级的很多学生还不会系鞋带。对这一点,很多家长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许多孩子在家中随意乱丢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事情总是要父母做,很多家长既担心、又无奈。

(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

调查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对的比重,他们明显表现出自我意识发展滞后的特点,很多学生还未完全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他们在活动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尤其是对家长,更缺乏基本的关心。例如有23.8%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平时有乱花钱的现象。对家长的访谈也发现,不少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不管家庭的经济情况,盲目与他人攀比消费,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与家长吵闹。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毫无感恩之心,将之视作天经地义。在与同学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习惯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同伴之间的交往,很少关注别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自己的愉悦,伤害他人。在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方面,小学生最为缺乏的就是对家长最基本的理解、关心和爱护。

(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

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社会的原因,小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更无法准确认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而,他们对社会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在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上存在明显的欠缺。虽然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基本隔绝的。如有44.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参加小区居民的公共劳动,可以明显的说明这 个问题。

(四)对自然的责任意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这种认识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转化为主体的信念。例如,能做到不乱扔废旧电池的学生只有34%,很多学生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还仅仅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真正意义的责任意识尚未形成。

四、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建议

研究发现,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很复杂,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寻找问题的症结的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走出传统的、自由的模式,寻求更科学、更高效的培养理念和措施。

(一)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

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级性原则。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措施

1.培养主体意识,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道德教育主体性理念,具体讲,就是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把小学生视作责任意识的主体,承认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与充分的尊重。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他们是子女,在学校中他们是学生,小学生只有形成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他们方能深刻的去理解这一社会角色的价值和所应承担的责任,才能更好的认识其他社会角色的特点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在协作中深入认识、承担并体验自身的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可以借助必要的行为训练,辅之以激励。

2.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责任意识培养向生活回归

整合教育资源,首先要求责任意识培养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认识责任、生成责任意识、承担责任。责任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中知识传授式的方式不可能培养人的责任意识。传统的知识灌输带给学生的是精神的压抑和束缚,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因此,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悟责任。

其次,在责任意识的培养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将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教育影响力量,建构完整的网络。特别是在当前,这一要求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当前,家庭、社会、学校在责任意识培养的观念和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不统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占据了主导,在很大程度上消弱和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使得小学生在多样化的观念之中难以抉择,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3.遵循层级原则,加强责任意识培养的针对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很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较多的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对复杂社会关系本质的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才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模糊的认识。因此,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首先在目标的确立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针对高中低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应当更多的着眼于结合他们的生活形成最朴素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积累责任意识发展所必需的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则可以较多的定位于对朴素责任意识的提升。在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的选择时,应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获得理想的培养效果。总之,注重责任意识培养的顺序性、渐进性、层级性,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7

一、厚积薄发,活水不绝

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症结在于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改变这种艰难处境呢?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作文才能意蕴常新。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以之震撼读者的心灵。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揭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还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其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学生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不足。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优生1人,中等生2-3人,后进生1-2人)。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名言佳句。总之,把学生看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8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被发现、被提出、被解决的过程。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针对自己任教班级的52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当前的课堂中,学生大多习惯于仅仅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自己提出问题,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2)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问题大多依赖教师、同学解决;(3)多数学生缺乏通过课前预习或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影响因素寻找答案。

1.社会因素说

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升学率,从而造成了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答案轻智力。教师明知应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

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讲解,仿佛这样心中才感到踏实,导致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意识薄弱。久而久之,问题意识游离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2.教师因素说

(1)当今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学习方法。讲授法以其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系统连

贯知识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青睐,而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被动地接受,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减少。(2)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压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3)少数教师害怕学生提出问题,担心教学必然不能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无法驾驭课堂。还有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怕学生给教师出难题,怕浪费时间等等。(4)长期以来的学术导向也是导致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之一,翻阅身边的教学杂志,能见到的关于课堂教学有关问题教学方面的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在研究教师如何精心设问、巧妙发问,很少研究怎样让学生会问。结果是学生们正被教师的一连串问题牵着鼻子走,考虑着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又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3.教材因素说

教科书一般常常把数学问题提出的背景、探索过程省略了,而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情境资源几乎都配备好了相关的问题,教师和教科书几乎包办了课堂上所有问题的提出,学生只有举手回答现成的问题。学生提问的权利被剥夺,“思想的源泉”从上游被截断,学生自然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了。

4.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说

功利性的学习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学生的学习只要关注课本学习,关注教师的讲解,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材和教材划定的范围死记硬背,问题意识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长期指引下慢慢消

失。此外,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一个因素,“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的

过程。

三、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获取和演绎问题

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所限,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少,要从学习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联想。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是学生萌发问题意识的首要因素。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

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也不存在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所以,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要细致而有序,条理性强,可防止细节遗漏,有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2)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就是一种联想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思考、转化。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事物,是感性认识,是问题意识的“雏形”,只有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联想与思考,问题意识才能形成。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4)让学生留有余味走出课堂。

3.延迟评价,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而且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时评价”原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总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