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环境污染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面对环境污染

清醒面对国家安全环境

时间:2006年9月12日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

演讲人:高金钿 孟祥青 唐永胜 江凌飞 周丕启

主持人:沈国放

我们今天很高兴地邀请到国防大学的几位著名学者。他们对国家安全问题有很深的研究。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和为贵”。在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研究过我们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GDP、外汇储备、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都已排在世界前列。同时,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有些领域甚至很脆弱。第二,我们是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而且中国人早就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华人,我们的汉语、我们的文化影响也在走向世界,中国电影也正在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受到西方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第三,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是我们可以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和睦相处。但同时,我们也会被国际上一些不友好的势力妖魔化。第四,我们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大国,一方面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和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日益严重的冲撞。当然我们现在应该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和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上升。

当然还有以下几点,比如说,我们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又是核大国,又是世界上海陆邻国最多的大国,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法相比的。我们还跟一些国家有领土、领海纠纷。因此,我认为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是复杂的。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我们的根本利益。

今天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请国防大学几位专家谈一谈,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战略、外交战略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

国家安全问题为什么空前突出

对于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们来说,1999年是令人难忘的。3月24日爆发了科索沃战争,5月7日美国又突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使我切切实实感受到美国人道主义干预和不对称战争的威胁。4月25日法轮功信徒包围中南海,给我们敲响了信念危机的警钟。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西方称之为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最重大事件,将空前严重的“台独”危机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严酷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经历了20多年的和平发展,为什么在世纪之交,国家安全问题反而空前突出了。国家发展了,利益目标增大增多了,面临的风险也增大增多了。

一般认为,国家安全是对主权国家的生存发展受威胁程度的界定,即国家生存和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重大威胁的状态,就是国家安全的客观界定。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完全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因此国家安全还需要一个主观界定:所谓国家安全,又是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双重界定表明,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今世界,一个好的政府每天操心的就是两件大事:发展问题及对发展的保障——安全问题。国家在谋求国家发展的同时,必须谋划国家安全。因此,发展是安全的坚实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说发展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安全并不是国家的“第二要务”,而是“第一要务”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国民的安全意识远没有发展意识那样浓厚;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很完备的,可惜还没有正式制定国家综合安全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学界谋划发展已二十七八年了,但研究安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其广度、深度远不及对发展问题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滞后或错位呢?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由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人们把发展等同于安全了。尽管和平是获得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安全远比和平的内涵丰富得多。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人们通常把国家安全等同于军事安全。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大战的危险已不存在,大国之间打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国际政治的主题已经变为国家的综合安全,即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信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安全。从综合安全的角度看,我们真的平安无虞吗?国内国际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问题,它们因为我国以下两个方面的历史定位而风险大增: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风险期。初级阶段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又很不完善。它可能过渡到合格的社会主义,也可能被中途演变或逆转。二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弱势地位。战略上的“强势”还是“弱势”,主要是针对主要战略对手而言。中国对比自己的主要威胁来源,是“强势”还是“弱势”不言自明。即使从纯军事安全的角度看,屈辱的和平必然会给国家利益带来诸多损害,战争又总是在和平时期孕育的,和平也不等于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和平发展时期确实易于产生虚幻的或盲目的安全感,看不到国家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风险。也不着眼于化解风险。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多少历史事实都向我们诉说一个道理:虚幻的和盲目的安全感是最大的不安全。什么时候粉饰太平,就不会有太平了。

我们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不等于自动获得了安全。恰恰相反,为了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更需要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观念,更需要及早制定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及各领域的安全战略,更需要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

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讲的一切,纯属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也互不代表,以此和各位商榷。

国际角色的限定:戴着“镣铐”跳舞

谈到国家安全,尤其是谈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同样,我们也可从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同方式上来理解国家安全。比如说,有人认为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有人认为多边合作是当今世界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等等。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角色在发生重大转变,这对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传统的国家安全理念,以及传统的国家安全目标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所说的国际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身份的认同,既有自我的认同,也有国际社会的认同——国际社会怎么看你。

今天的中国是几大特点集于一身的国家。首先,中国足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意味着苏联解体后,我们不得不面临着美国和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压力,这个压力将始终存

在。其次,我们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包括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难题,包括在当今全球化中的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带来的压力,这一切在我们国家也都存在着。第三,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崛起的大国。我还是愿意用“崛起”这个词,因为它表明一个国家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发展速度很快,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2005年被国际媒体称为“中国崛起年”,这是因为2005年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很多国际场合,特别是一些政治场合和国际学术场合,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崛起,都在谈论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我认为给我们带来的是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快速上升;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安全压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崛起既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压力,“中国威胁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第四,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尚未完全统一的大国,台湾问题对我们的牵制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现实威胁。最后一点,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之一。波士顿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罗斯上世纪90年代写的《长城与空城计》一书,描述和对比了美国和中国的不同地缘环境给各自带来的安全影响。

以上问题说明了两点。第一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角色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第二点,说明今天从安全理念、维护安全的方式,到处理安全关系的原则,一直到我们的安全目标。确实也应该发生变化。就拿第一点来讲,中国的国际角色在进入21世纪后确实在发生变化。我把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这个时期,我国基本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第二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为标志,到80年代末,中国初步参与国际体系,并且被两个超级大同竞相拉拢,而且处在战略主动地位。最典型的就是80年代上半期,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第三时期,是冷战结束到今天,可以说这是中国崛起和广泛参与国际体系,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各类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的时期。

归纳起来,第一,今天的中国已经由过去极为贫困、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变成一个迅速崛起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第二,中国由国际体系的愤怒者、反对者、旁观者正在变为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第三,中国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而重视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又被防范和制约的对象。简单地说,中国是一个被各类国家视为潜在竞争对手或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同时又被视为合作伙伴的国家。

所以我们今天的国际角色可概括为六个字——参与、遵守、改造。这样的国际角色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理念、国家安全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及安全目标带来了非常复杂的影响。

首先对我们国家安全的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不仅仅是对中国,可以说对世界大国都带来了冲击。如传统的安全观向所谓的合作安全观的转变就是这种冲击带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提出了新安全观,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国国际角色的变化。

第二,传统的国家安全的方式主要靠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今天它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但同时,我们必须要考虑新的方式,即通过参与国际多边安全合作的方式实现我们国家的安全利益,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课题。

第三,新角色对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的两难选择。比如说,我们既要坚持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第一位的原则,又要考虑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在不打乱现有地区和世界秩序的情况下,把我们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我们既要始终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和准则,但又要考虑地区和国际上的利益。

最后,我们既要积极参与涉及核心主权的安全合作机制,同时确实也要防止付出过高代价,防止被西化、分化。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维护中国今天的国家安全,我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只能在限制中谋发展,在一系列的两难选择中走中间道路。在21世纪,我们要达到获取相对安全的利益目标,试图获取绝对安全的利益恐怕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的角色变了,环境也变了。

战略能力是至要因素

我讨论的角度是战略能力和国家安全。战略能力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战略能力或是战略能力比较低下,国家安全战略就无从谈起,也就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不断提高战略能力是国家安全战略谋略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战略能力就是国家运用战略资源(包括经济水平和规模、政治制度的先进程度、军事力量、文化传统、跨国网络及对外影响等)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增长幅度很大,国家的战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于中国的发展和战略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用线性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和能力的增长。线性分析有较大的弊端,难以深入到事物的结构中去,并容易忽视条件的变化。我认为,更有价值的是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力图消除这些危险。

第二,清醒地认识国际体系对于后起大国的束缚。回忆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实际上还没有哪个原本落后的大国能够真正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存主导的国际体系养活的富人只占该体系人口的15%~20%,否则这就不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体系了。中国十几亿人口如果要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的逻辑和特点就都要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能够更深地体会到中国崛起必将遭遇这个体系非常强的束缚,遇到的困难比设想的要大。

第二,国家战略能力不仅足国家战略资源和实力的大小,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也就是战略能力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和实力并不能自动形成战略能力,资源大国未必就能打败资源小国。战略能力还必须强调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和力量。在这过程中,谋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整个安全战略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谋略的运用,即强调这种谋略的重要性。

最后,战略能力的运用其实是国家安全战略中非常难和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由于涉及内容太多,我仅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点,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结构性能力的积累和应用。前面提到,国际体系对后发的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具

有非常强的束缚作用。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迫使你难以进入主导国家的行列。长期以来,我国结构性战略能力确实比较欠缺。比如在中东地区,局势反复动荡,但我国对局势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到这个结构中去,没有着力点。另外,我们也要善于把问题放到国际体系中,放到地区中加以分析。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较为困难的状态。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比较成功。布热津斯基曾经有一种战略设想,他将中国看作远东之锚、亚洲地区的一个稳定之锚,鼓励中国发挥地区性作用,而把日本拉出来跟随美国发挥国际性作用。事实的发展说明,这些年日本对外政策的走向、中日关系的走向,自觉不自觉地暗合了这种设想。实际上,亚太地区的战略结构远比这种设计要生动许多。日本处于亚洲和美国之间,本应在两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而不是单一的取舍。道理很简单,不能在亚洲发挥作用的日本,在国际上也不可能发挥作用。但是日本的对外战略恰恰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我们的外交中也有简单化倾向。地区战略结构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政治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第二点,能力的运用可以通过直接途径,也应注重间接途径。强调间接途径是由于我们的地位决定的。虽然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以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但遇到的阻力非常大。这种弱势地位短期内不能发生根本改变,这决定中国在战略上不能采取简单对抗的方式,需要开发广泛的战略资源和广阔的回旋空间、经过曲折的道路和长期的努力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国际体系中,中国似应做一个积极自主的参与者,妥善处理与整个国际体系,也包括与西方世界及美国的关系。

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复杂性是我国目前安全环境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当前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就是要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消除安全威胁。许多安全问题中利益和冲突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有高超的战略谋划能力,尤其需要认识复杂、运用复杂的能力,这是我非常强调的一点,也是适应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复杂”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我打个比方,在淮海战役中,我军60万兵力,国民党80万兵力,双方装备悬殊也很大,但就是在双方复杂混乱的态势之中,我军依靠弱势兵力把国民党的军队一口口吃掉。实际上这就反映了在复杂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起来,中国战略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上。首先要突破一个多世纪以来后进大国难以现代化的困惑,摆脱国际体系惯性对中国崛起的束缚,处理好融入全球政治经济进程与保持必须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其次。尽快认识、适应和充分运用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超越传统权力政治的种种局限,推动国际关系平衡协调发展;最后,增强中国社会自身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并以此作为参与世界和影响世界的基础。

意志是生要支撑

我想对唐永胜讲的战略能力问题做些补充。战略能力的实现是我们目前安全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我看到国内有关战略能力问题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国防大学博士生詹家峰的博士论文《论战略能力》,他对战略能力有四个划分:战略资源、战略资源转化为实力的转化机制、战略谋略和战略意志。还有一人是张文木先生,他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战略能力有三点概括:民族的战略文化、精英的战略思维和统治集团的战略管理。当然战略管理也非常强调战略意志。我想讲的是,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有了这三股“气”,国家安全就好办了。作为军队来说,在发展军队的同时,要提高军队的战争意识;对于国民来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凝聚力。拿破仑非常强调战略意志在战争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到了极致。他说,在战争中所有的人都轻于鸿毛,只有一个人重于泰山,这就是他本人,因为他是统帅。他还说过,在战争中精神之于物质是物质之于精神的三分之一。他又说过,由一头鹿领导的狮军不是狮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对手——在莱比锡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胜了他的惠廷顿公爵说,拿破仑的出现相当于四万大军。因此一个统帅确实要有坚强的意志,一个民族也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样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我们的支撑才牢固。

协调国防建设与社会发展

主要谈两点:一、国防与军力建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二、国防建设中要处理的两个关系。

第一点,关于国防建设。我认为,国防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维护国家的生存;为国家发展和崛起提供力量保证,或者说是安全保障。我们强调和平发展,但有些国家并不这样认为,所以就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防建设。在历史上,因忽视国防建设而导致国家灭亡或国家经济发展中断的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商业、经济以及科技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但是由于不重视国防建设,虽然拥兵100多万,特别是在宋太宗时已经达到110万,但大多数是庸兵冗员,所以最后被辽兵灭了。还有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年,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英国,但是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不重视军队建设,所以一两千英军就可以打败几万清军,结果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是一百多年的衰落。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那么反过来讲,是不是国防越强大,国家就越安全呢?也不一定。国防的发展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最后导致国家的衰落。冷战时期的苏联,为了和美国搞国防竞赛,把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国防中,最后影响了经济发展而最终解体。理论认为,一国的军事力量越强大,就越可能对别国造成威胁,别国也可能与你搞军备竞赛,所以这个国家最终就会陷于安全困境,因此也没什么安全可言。所以我强调,既要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如果国防发展过度,穷兵黩武,反过来也会影响国家安全。这是个辩证的问题。

第二点,我们在加强国防建设过程中应该处理的两个主要关系。

第一,应该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国防建设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有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国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影响。所以要把国防建设搞好,必须有社会的支持。现在强调军事变革,或者说军事革命,这不单是军队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国防部门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晚清的洋务运动从军事角度讲也是一

种军事变革,但是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从军事角度讲可以找出很多,但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没有给晚清的军事变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反而阻碍了军事变革目标的实现。

国防和军队建设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总体进程,特别是军队的制度建设应该与社会制度的建设一致。一个国家的安全状况取决于它的战略能力,战略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状况。以色列这个国家从资源上讲是很有限的,但是在四次中东战争中都打败了阿拉伯国家,原因肯定不是资源的优势,而是军队动员、部署作战能力的体制比较完善。所以我认为,国家战略能力的竞争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也就是说国家制度的优劣决定战略能力的高低。

要培养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我国的军事文化从宋朝以来就出现了一种变化,特别是赵匡胤吸取唐朝军事指挥官掌握军事大权的经验教训,以文官压制武官(“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就是从宋朝开始出现的,而在唐朝是“宁为百大长,不做一书生”,所以在唐朝之前全民的尚武精神还是很高涨的),特别是受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强调三纲五常,人的好斗精神被压制了。尚武精神对一个周家的发展壮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尚且不说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美国、俄罗斯都具有尚武精神。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真正有太平盛世的机会不是很多,而盛世往往忽视国家的国防建设,结果盛世最终以军队的失败而终结。比如安史之乱把唐朝所谓的开元盛世粉碎了;1799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基本毁灭了清朝的康乾盛世。我们现在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国防军队建设。什么是尚武精神?我认为,一是不怕牺牲,二是把参军入伍当成最高尚的事情,这是最基本的两点。

第二,国防建设中还应该处理好海权和陆权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而有些学者强调中国要发展制海权,发展远洋海军,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历史上由于资源分配不当而导致战略重大失误的例子很多。如1870年到1914年是德国崛起的阶段,从资源分配上看,当时的德国足欧洲比较强大的陆权国家,但是为了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又发展海军,结果一战中它的陆军没打败法国,海军没打败英国。二战期间的日本是一个海权国家,发展航母比美国还早,当时重点发展海军、发展海权,同时最又占着中国的大片领土,又强调陆军,所以二战中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一直在争夺资源,最后哪方面也不行。我认为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现在即使强调海军的发展也不能无限地发展制海权,必须协调资源,注重陆权和海权的协调发展。

全球化时代的三个标志

江凌飞

我谈的问题是全球化与国家安全。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我们研究国家安全问题,谋划国家安全战略,会有若干个指导原则,比如“利益驱动原则”、“目标中心原则”、“实力估量原则”,还有“环境决定原则”。“环境决定原则”也就是说环境是国家安全的第一要素,是安全发生和发展的舞台,它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状况,对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谋划,是一种最基本的指引。所以,讲全球化与国家安全,实际上是讲现在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

现在我们讲“新安全观”或是“新战略思维”,“新”在那里?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观察问题的新视角。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候我们搞不懂这些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对安全环境的认识。如果谈到我们的安全环境,我更倾向于不用“全球化”这个概念而用“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因为全球化这个历史尺度太大了,也就是说全球化的进程和资本扩张的进程一样久远,《共产党宣言》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深入的描述。如果从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已经经历了250年,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如果拿那么大的尺度来说明我们今天的国家安全的特点,我认为是大而又大,因此,我主张用“全球化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的历程中,全球化从量变发生质变,全球化进程进入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标志,第一个就是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冷战之前,世界市场是分裂的,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实行的不足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但是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把这一状况打破了,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统一的空间里进行。所以,全球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物质标志。

第二个标志是全球化时代有属于它的物质技术手段。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物质技术手段作为标志,奴隶社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小器、青铜器,封建社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铁器、纺车,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大机器、大工业生产。最早是蒸汽驱动的机器,后来是电力驱动的机器,再后来是核能驱动的机器。那么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化。而且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特点和本质不是快,约瑟夫·奈说过,它最本质的特点是便宜,是价格低廉。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普世化提供了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个标志是9.11事件。任何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标志性事件,9.11事件正是历史进入全球化的拐点。9.11事件刚发生时,我们就认为这个事件的意义非同小可,当时所展示出来的只是冰山的一角,随着这个事件在时间上越来越远去,它被冰水所掩盖的东西会日益浮出水面。9.11事件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9.11事件实际上是全球化的深刻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是那些对全球体系造成破坏的全球问题的总爆发。所以全球化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也就是说9.11事件发生后,它所提出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全球治理的任务。所以我们说,和平、发展、治理,或者用我们政府的话来说是和平、发展、合作,构成了当今时代完整的议程,也就是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全球化才真正具有了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所以我把它定义为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时代有怎样的影响

江凌飞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的特点做了新的规定。

第一个影响是它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利益关系。我们知道,安全行为是基于国家利益产生的,就是说,我们奋斗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利益,这是马克思的话,这个原则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变。但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格局改变了,过去的利益关系格局是以对立和对抗为主导的利益关系,也就是“零和对策”。在这种利益关系格局下,指导我们维护国家安全行为的理念是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多流派,但是它有个核心问题,概括为:同家基于依靠强力,以白助的方式,凭实力谋生存,在对抗中求发展,通过战胜和制服对于来赢

得自身的安全。而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以对立和对抗为主导的利益关系模式实际上是被对抗与合作并存的利益关系模式所代替,也就是说现在的国家利益模式是非零和的。这种模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只进行排他性的斗争已经不行了,完全的合作也做不到,所以只有合作和斗争并存。我觉得这是全球化时代对于国际安全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影响是空前增强了国际关系整体性。它的加强有两个基本的推动力量,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信息网络技术,这两个基本的推动力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国家疆界的。由于这两个推动力的交互作用,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被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空前增强,各个国家在安全上有了高度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损人利己的办法来维护国家安全,自身也得不到安全。比如以色列和阿拉伯民族冲突了大半个世纪,但是谁的安全也没得到保证,进入了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全球化时代,如果在全球化发展不充分的时候,全球化危机只是部分同家危机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做法;而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当全球化的危机把矛头对准一切国家的时候,损人利己的模式就越来越行不通,只有选择国际协调合作的方式才能加以解决,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整体性背后的问题。

第三个影响是极大地加深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全球化时代与以往时代在安全问题上很大的不同是,过去那种利益切割清晰、敌我友界限分明、非此即彼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国际关系形态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矛盾和国际关系。复杂首先来自全球化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全球化制造了一系列悖论:一体化与分散化,单一性与多样性,民族认同与国家分裂,文明融合与文明冲突,促进稳定与加剧动荡,竞争对话与依存合作,主权维护与主权让渡等。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具有两重性。对两重性的处理不能简单化,必须要把握度,所以政治家在处理国家问题时往往是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发挥。比如我国最后做出加入WTO的决策是很艰难的,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融入国际社会就要进行一些主权的让渡,而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也必须要坚持。处理中美撞机事件也是这样。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复杂性还来自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传统的东西逐渐式微,但是还没有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反传统的东西逐渐成长,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掌控全局,所以就形成新旧两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激荡的情况。比如,现在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重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正在盛行。冷战思维、冷战思维背后的现实主义理论依然存在,但同时我们又在讲和平发展,讲国家安全的新观念。

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外国人很感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既然选择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为什么还要发展国防,还要两位数地增加国防费用?我们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世界上还有战争因素存在,现实主义的东西虽然在衰落,但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我们还不能丢弃实力政策这把有用的刀。美国霸权主义固然可恨,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把这个乱哄哄的世界留下来,谁能够管得了。联合国无力提供管理国际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多极世界也远未形成,所以霸权稳定还有需求市场。这些都是全球化复杂性的原因。

全球化时代物质技术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今天任何一个国际性运动进行动员和组织都不需要开会,人们不需要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一地,在网络上发一个信息就可以完成。所以,大规模的反政府行动可以在网上瞬间完成,一颗小火星、一个小灾难、一件小丑闻可以借助信息现代化的翅膀发生原子爆炸的链式反应,形成全球遮盖效应,而且个体行为可以通过全球的通讯网络被不断地再现、重读与放大。拉登还活着、拉登还在行动,这些事实就是通过网络展示出来的。今天这个社会存在着非对称性攻击,大的力量可以用先进的力量打击弱的力量,弱的力量也可以以小击大。拉登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就把美国的全球战略调动了,这就是全球化非常复杂的表现。

我们现在提出的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战略,国际上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但是必须看到,与过去的时代不同,全球化时代为这一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全球化时代的矛盾复杂了,国家安全的危险增大了,而在危险增长的同时机遇也在增长。因为一个国家要崛起,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国家不能被国际体系瞄为主要的国家。所以历史上那些崛起的国家,德国、法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就是在崛起之后被别人瞄为主要国家,最后形成一种打压的局面,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国政治悲剧。中国要避免这种结局,避免崛起后变为别国的主要瞄准对象,而全球化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它矛盾比较多、比较复杂,因此各国的注意力就分散了,就不可能集中起来对付你。在“六四政治风波”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小平同志就说,不要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不要把我们说成处于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新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于我们有利的矛盾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着。在全球化极大地加深了国际安全环境矛盾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中国恰恰有了自己的机遇。当前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要比同我们的矛盾深刻得多,美国要集中精力对付我们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毕竟可调动分配的战略资源是有限的。

最后一点,全球化时代的深刻矛盾和它的两重性告诉我们,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切不可犯幼稚病和片面性的错误。面对多大的环境我们就要有多大的战略,就是说我们要两手并用,以两手对两手,两手都要硬。这已经不是策略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

清醒地看到复杂的安全环境

沈国放

非常感谢五位的发言。他们以哲学的观点、世界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我们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安全环境。我们认识到,现在我们的安全意识确实落后于发展意识,我同意这种观点。所以,看不到危险是种危险,或者看到危险而不采取措施也是危险。我举个能源问题的例子。我们现在进口的原油约80%都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通过马六甲海峡最窄的口有时要排队等一个多小时,要是那里发生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哪些国家故意捣乱,就会很麻烦。当然还有石油储备问题,它容易受到军事攻击,也是很危险的。我举这些简单的例子就是要说明我们应该有安全意识,因为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在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也在变化,我们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也在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看待我们的安全环境。

刚才几位学者的发言中有几点很重要,应该说他们也形成了共识。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安全环境。

第二,加强我们中长期安全战略的研究。这个研究开始于1999年。当时我正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那段时间,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1999年的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和9.11事件。

第三,要增强我们公民的安全意识,要把安全意识放在与发展意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盲目乐观。

第四,要辩证地看待强大的国防对维护国家安全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另一方面也不要像苏联那样搞军备竞赛,需要辩证地看待。

第五,从外交角度看,要采取预防性外交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化解我们可能面临的威胁。

作者:沈国放 高金钿等

第2篇:纠结与矛盾:农民面对乡镇企业污染的 “乡土”心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然而,我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环境的“高污染”、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进入新时代,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转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农业垃圾污染等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乡镇企业污染是乡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乡镇企业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农民环保意识低、生产技术落后等,其中存在于传统乡村中的“乡土观念”对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农民的乡土本性,简单、粗暴、直接的环境抗争并不容易在农民社会中发生,在面对环境污染时,农民更多的是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之所以出现农民被动接受、纵容甚至协同污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存在于农民中的家族观念、乡党意识以及以己为中心的传统乡土文化使农民在面对乡镇企业污染时呈现出纠结与矛盾的心态,既对美好环境有强烈诉求,又不想自己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既批判环境污染,又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在研究乡镇企业污染的过程中,农民对于乡村环境污染、合法维权以及健康风险等存在认知盲区和偏差,如何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大众化参与,如何把握新时代农民的乡土心态,探究乡村环境污染的文化本质,对于治理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乡镇企业;乡土心态;环境治理;纠结与矛盾

[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短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湖田林草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农村的环境治理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畜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等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又加之我国基层环境管理和督查不到位等,环境污染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突出表现在噪音扰民、空气异味、地下水污染以及庄稼减产等,乡镇企业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案例呈现与研究方法

T镇是S市重要的工业重镇,主要是生产建筑工程的防水材料、防水涂料等。T镇地处S市境西北部,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9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辖37个自然村、41个行政村,1.4万户,5.4万人。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2015年,全镇财政收入13 904万元。2015年,全镇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86 454亩,其中耕地面积72 865亩。建有标准化蔬菜大棚7 500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6处,畜禽存养量230万头(只),形成菜、畜、林三大特色产业,2011年、2012年连年被评为“市农业园区”先进乡镇。2015年,全镇农业收入373 4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2 842万元,其他农业收入6 500万元;林业收入8 305万元,畜牧业收入26 284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13 926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35 013万元。2011年始,以支持发展防水材料、橡胶轮胎两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促进全镇工业生产蓬勃发展。至2015年,全镇共拥有民营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2.3亿元,利税9.8亿元,利润7.5亿元,较2011年同比分别增长44.8%、66.7%、101.8%,被山东省中小企业局授予“互联网+”产业强镇。T镇的特色产业是防水材料产业和橡胶轮胎产业。2015年新型防水材料及相关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防水材料年产5.8亿平方米,占全国1/3,是全国最大的防水材料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弹性体改性沥青、高分子防水材料、环保型防水涂料为主导的新型防水材料产业集群。2011年,全镇拥有橡胶轮胎相关企业18家,橡胶轮胎年产2 000万套。至2015年,橡胶轮胎相关企业发展到20多家,橡胶轮胎年产3 000多万套,橡胶轮胎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利税5亿元,利润4亿元。T镇乡镇企业发达,为附近村庄的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本研究选取了一个笔者比较熟悉的乡镇作为调查地点,调查的对象是本镇以及该镇企业能够辐射到的周边乡村的村民,所调查的样本均是来自于本地区乡镇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有的是劳动力工人,有的从事产品的销售,还有的是从事企业的内勤,等等。考虑到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作息时间等因素,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上调查、实地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能够扩大调查范围,收集客观、真实、详细的实证资料。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所得出的问题和研究結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理解乡镇企业污染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本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乡土”观念在乡镇企业污染中的呈现

功能学派是中国早期社区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从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开始,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功能派”的基本观点。功能派认为,如果“观察与假设完全隔离,结果会发生两种流弊:(1)社会人类学家在建设理论时所根据的材料正确与否,自己无从控制。(2)因为未经实地观察,对于他所立下的假设是否可靠,也无从证实”[1]75。随后,“近代专家式的实地研究员已深刻地觉悟:要彻底观察野蛮生活的事实,必须先了解文化的本质”[1]76。要了解一个社会事实,首先要研究与社会事实相关的文化本质,不仅仅适用于初民社会,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事实研究。所以,对造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原因探究不仅仅要集中在诸如乡镇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外部”视角,还要探究其内部“核心”,即“隐藏”在农民生活中的“乡土”文化本质。“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设计较少。”[2]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儒家文化在农民当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乡镇企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民在农村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关系的处理等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要搞清楚乡镇企业污染难以治理且容易反弹的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策略便是首先弄清普遍存在于农村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以及“乡土”文化。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层面,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乡镇企业污染状况,收集相关各方对于环境督查和治理的态度与建议,反映农民呼声,探究农民乡土观念与乡镇企业污染的内在关联,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农村社区化、农村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地冲击与侵蚀着乡土观念。但是,存在于农民内心几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乡土精神不可能被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而摧毁。乡土观念渗透在农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农民在开始慢慢地脱离土地,加入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虽然农民的一条腿迈出了土地,但是其思想还是与土地相连,是一条剪不断的“文化线”。在乡镇企业的污染中,农民的乡土观念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但是它绝对是一个影响到乡镇企业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农民的“乡土”观念在乡镇企业污染的发生过程中不可忽视,值得研究。

(一)为了家族事业,农民更看重经济收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开始脱离农业的限制,成为“时间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已经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解放了大部分的农民劳动力;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粮食越来越多,面临着来自欧美国家廉价农产品的强烈冲击,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据了解,因为小麦、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价格偏低,又加之农药、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仅仅依靠种植粮食不足以满足家庭的各项经济开支。例如,在寿光地区农村打下的当季(2017年秋)新玉米收购价大概是0.7~0.8元/斤(按照水分含量的高低,玉米的价格也有高有低,水分含量越高,玉米价格越低)。总体来说今年玉米没有天灾人祸,平均每亩能收个1 000斤左右,那么,农民种植玉米每亩地的毛收入X为:700元≤X≤800元。据统计,种植一亩玉米的成本大约为310元(参见表1)。按每亩玉米卖800元,那么种植一亩玉米的纯收入约为490元,而且一切人工费均不包括在内。那么种植一季玉米的纯收入是多少呢?以化龙镇北柴村为例,一位农民可分得口粮田1.5亩,一个家庭按照4口人计算,那么一家种植的口粮田总共为6亩,种植一季玉米的收入计算为6×490元=2 940元。如果将玉米种植的人工费计算在内,那么首先要计算种一季玉米农民下地劳作的天数。农民参与田间劳作主要有播种、打药、浇地、撒化肥、收割、晾晒等,据估计至少要10天。按照玉米地农活的劳动强度、农活性质等,当地雇工的标准工资为60元/天,10天的人工费是600元。那么一个4口之家种植一季玉米的纯收入是2 340元,平均每人585元。

风吹日晒、辛辛苦苦大半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仅凭种地,一年的收入是寥寥无几的。同时,老人看病用钱,孩子上学用钱,一家4口的生活更用钱,再加上儿女的婚嫁彩礼,等等,现实给予农民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三是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难以支撑农民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支出,在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儿女的教育和婚嫁支出是最容易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方面。同时,随着本村农民村改居,由平房迁入楼房,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也有所增加。所以,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努力流向非农业领域来增加经济收入,支撑和促进家庭事业的发展。“一般人民视家族为唯一的事业团体,其事业的成败关系全家的富贵贫贱,生死荣辱。”[3]对于普通的核心家庭来说,男性家长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容撼动的,同时家庭给予男性家长的经济压力也是巨大的。家长为了能够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为使儿子能够比较成功和顺利地讨到媳妇,一般会拼命地赚钱和拼命地攒钱。所以,在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收入时,虽然农民也向往蓝天白云和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但是为了家族事业以及子女的发展,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农民一般会对污染采取沉默和被动接受的态度,而选择经济收入。

(二)乡党意识致使农民包庇污染

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集团生活,法治精神相对缺乏,遇事大都注重情面,特别是对于处在初级群体和熟人社会中的农民。“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4]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大家经常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村落中,每一个家庭的“底细”会被当地村民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时,村民之间也乐于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比如:家庭之间搭伙干农活、相互介绍工作机会,等等,而乡镇企业也乐于用熟人,因为知根知底,好管理。每到岁末年初,农民便会利用走亲串友的机会,借机“推销”自己,打听和询问哪个工厂工资高,年节福利好,哪个工厂工资按时发,不拖欠,哪个工厂活好干,等等,托亲戚朋友为自己寻找就业机会是农民主要的就业方式。农民参与乡镇企业的生产劳作,一般是经由亲戚朋友介绍,或者是直接就在亲戚或朋友所办的工厂里面做工,这就形成了“农民-亲戚(朋友)-企业”的连带关系,一旦决定在某一工厂做工,便是一年,中间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农民不会辞职也很少被工厂辞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农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而不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农民之间出于伦理和情面联系在一起,农民与工厂之间不会签订就业合同,农民的工资也不是按月发放,一般是按季度。但是,农民在生活上遇到财政危机需要经济救济时,可以随时向工厂讨要工资,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是很少见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5]所以,农民处于“面对面的社群”之中,在遇到环保部门进行环保督查时,农民会碍于情面或者是由于与工厂的负责人那点“亲戚”关系,一般对环境污染进行包庇或沉默,一方面不想让自己失业,另一方面不至于亲戚或朋友的工厂停产,有失情面。农民与工厂间存在利益的共同点和割不断的情面,所以少對抗。 “农民作为底层群体,在利益遭受侵害后,往往以忍为安、以和为贵,采取谩骂、忍气吞声等方式。”[6]

(三)“以己为中心”使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缺乏自觉自律

“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对于这种公共物品的提供与保护,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相当的公德意识,能够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7]传统农民最大的毛病便是“私”,虽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私”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而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5]26“私”一方面表现为不是自己的东西,一般不会去珍惜和关注,正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工厂是他人的,环境更是公家的,生产资料和自己工作的环境都不是农民私人的,所以便会出现环境污染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我无关,农民只管完成工作量,赚足“工分”,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辛苦钱,其他的便不会或是很少去关注了。另一方面,农民“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5]31。在“以己為中心”的观念支配下,农民片面地追求工作进度和方便省事,缺乏环境保护的自觉和自律。例如,农民在工厂做工时,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 “能够偷懒”的环节绝对“不出力”,农民一般不会将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考虑因素,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污水等为了处置方便,干脆随意排放。

三、环境诉求中的纠结与矛盾

从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民的环保意识低,对环境污染的抗争呈现间接性和隐蔽性,但是农民并非对美好环境没有诉求。虽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风俗改造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内含于农民内心的“乡土文化”本性依然稳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环保督查力度的加强,大部分不符合环保资质的乡镇小企业陆续关停,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也出现了农民短期内失业的现象。对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农民的态度其实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在两方面:既对美好环境有所向往,又不想影响自己的就业与经济收入;既批判环境污染又情不得已地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行为。

(一)对美好环境的诉求与经济收入的矛盾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乡镇经济的繁荣,农村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当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普遍遭到破坏,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垃圾污染,日益凸显出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部分农村地区已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生态基础。”[8]在乡镇企业工作中的农民,工作环境污染严重,防护措施不到位,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乡镇企业的污染已经非常明显,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农民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仅仅依靠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已经难以保证农民家庭的发展性需要。农民希望生活在蓝天绿水的环境下,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对美好环境有一定的诉求,但同时乡镇企业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农民的打工收入能够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所以,农民也不想因为乡镇企业的关停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收入。在面对两难选择时,农民往往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指导行动规划:当环境污染对自身造成严重的生存危机时(疾病等),农民便会放弃经济收入;当环境危害在可承受范围内时(未发生明显的身体感知与疾病),农民便不会放弃经济收入。

(二)对环境污染的批判与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行为的矛盾

激烈的环境抗争之所以能够发生,“究其原因,既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自身导致的负面影响,也与我们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环境责任的缺位、公民环境权益救济渠道不畅因素息息相关,还与公众心理、认知状态、生存价值取向等密不可分,综合起来看,主要可以从价值累加、集体兴奋、大众社会和边界博弈四个方面作出理论解释,这也是环保类政治冲突动力生成的基本根源”[9]。环境冲突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所以,简单、粗暴、直接的环境抗争一般来说并不容易发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以及农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民越来越向往美好的生存环境。在茶余饭后的日常交流中,农民对于企业逃避环保督查、肆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企业逃避环保惩罚的种种伎俩了如指掌,但是,农民与乡镇企业形成的种种伦理关系以及经济联系,使农民无法成为环保督查和环境保护中的有力协助者和支持者,具体表现在包庇、忍受、纵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甚至是配合企业晚间加班逃避环境督查等“协同”污染环境行为。面对乡镇企业污染与带来的危害,农民不会与企业发生正面的或者是直接的冲突,而是选择逃避、忍受甚至是协同污染。“他们几乎不需要协调或计划,他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他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10]

四、反思与讨论

农民的乡土观念在农村的环境污染中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农民的乡土品质以及传统观念会对乡村的环境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行乡村环境治理,必然要充分考虑影响农民生活的内在文化本质。在乡镇企业污染过程中,农民既对美好环境有所诉求,又不想自己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既批判环境污染,又出于“情面”而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的这种矛盾心态与传统农民的“乡土”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方面,经济因素对农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占到家庭支出的绝大多数,突出表现在子女教育、嫁娶礼金等;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冲击着乡土社会,理性的市场观念和价值尚未形成,在面对价值冲突时,农民难以做出选择。现代公民社会需要人们树立一种法制观念,如果农民仅凭“熟人社会”中的情面,难免会造成经济的损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就经常发现私人企业主拖欠农民工资,农民因为没有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而无法维权的现象。

如何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理解和支持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农民对于乡村环境污染、合法维权以及健康风险等存在认知盲区和偏差,所以有必要对农民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汉尼根认为,成功建构环境问题需要六个必要条件: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科学普及者能够将科学话语转化为打动人心的环境主张,媒体的关注与宣传,环境问题形象化和视觉化的表达与呈现,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基层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文化教育、环保宣传、污染的测量与信息公示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同时,在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地顾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舆论宣传、新技能培训、新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措施,减轻因为环境治理给农民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保障好农民的非农收入。

[参 考 文 献]

[1] 谢立中.中国社会学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罗亚娟.差序礼义:农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以及乡土意义解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9-67.

[3]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4 .

[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5:60.

[6] 孙文中.底层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2.

[7] 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9.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麻国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J].广东社会科学,2013,(5):192.

[9] 胡锐軍.环保类社会冲突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J].理论探索,2014,(4):52.

[10] [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

〔责任编辑:徐雪野〕

作者:王文涛

第3篇: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网络环境如何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本论文着重阐述了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面对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将如何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

【关键词】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 角色定位 角色转换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成为其毕业之后就业与升职的重要条件。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在整个中国也日益普及。顺应时代发展,大学英语课堂也采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尽快完成角色转型已势在必行。本文笔者就这一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 网络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这一规定肯定了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要求》同时声明“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了强调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求》上还说:“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要求》中的规定表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多元性的特征。首先,它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其次,网络教学可以打破时空障碍,帮助老师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推进教学进程。学生的学习同时实现了个性化,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学习程度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再次,网络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教育提倡的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大量自然、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加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语言交流欲望,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相长。

二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多媒体技术确实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要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面临着自身角色的转变。

1.核心定位中,教师的角色应从“教师”转变为“导师”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的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控制学生学习的内容、程度和进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围绕教师来学习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代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主体地位也要随之发生转变,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与灌输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起到一个推动和帮助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

在应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践中,既然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那么就要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资源来设计策划具体的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师应设计一些协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并参与其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改进教学效果都有积极影响。教师在设计策划教学任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哪些任务适合所教的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熟练地进行备课、根据需要制作教学材料,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某种活动的具体程序,阐明活动的类别,指出该活动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课外自学活动,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开展活动。当学生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介入,作为中间人主动参与矛盾的解决。

3.教学效果测评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检测者、评估者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学习内容较广。这一新情况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多加指导,而且要对其学习过程和内容多加关注。作为老师,既要通过利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使他们的学习情况掌握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评估。教师应在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方面多加研究,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估,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积极应对网络多媒体挑战,尽快完成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网络与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接下来就要从实际出发,全力促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应对网络多媒体带来的挑战。

1.转换观念,重新认识自我

在论述“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一节中,笔者谈到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师”转换为“导师”,进一步来说,还要积极做“学生”。因为面对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很多老师其实就是个新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一直只充当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网络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应该逐渐转变为“学生”。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应该转换观念,重新认识自我。教师应以“学生”的角色高标准、严要求、踏实勤奋地学习网络知识与多媒体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以迎接新技术的挑战。

2.积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我

在加强观念转换的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技术和科研方法上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自己掌握课件制作技术、音频视频编辑技术、网络教学软件的操作以及实行网络管理的技能等,通晓外语学习和教学理论、文献检索、第二语言研究方法、语言测试理论与方法、教育统计、网络教学和管理策略等,并用以指导学生。教师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远程网络教学、课堂讲座、网络新技术研讨会、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观摩会等。通过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使自己对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要求》以及教师角色等有深入的认识。

3.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开拓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新途径,不断完善自我

在加强观念转换与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应针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开拓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新途径。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型模式。不仅要学会开发一体化多媒体语言教材、编制CAI课件、制作教学光盘和网页,还要具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制作电子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自如地在网上浏览、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会制作网页及进行远程网络教学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时刻准备接受和学习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开拓者。

网络与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尽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新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网络多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Crandall Joann.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0):30

[2]彭敏等.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冬杰.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赵应吉、邵琳娜.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刘芳

第4篇: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建筑界责无旁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砌体建筑 与混凝土建筑大国。每年生产7000亿块砖(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5亿吨水泥( 占世界总产量1/3强),生产砖的代价是每年毁农田约15万亩,消耗标准煤约 7000 万吨,生产水泥的代价是每年排放温室气体CO2约3亿吨(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施1 吨CO2 ),破坏的矿山与排放的废水则难以统计。如此触目的数字,不能不让人反 思。更为严重的是,砖、混凝土都是不可再循环材料,一次性使用后果严重,形成 的建筑垃圾将极难处理。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不但明确提出要积极 合理地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同时,还明确规定了被淘汰建材品种及淘汰的 时间表:即从2000年起三年里在住宅建设中逐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代之以其它 建筑材

钢结构的发展带来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首先,钢材是一种高强、高效能 的材料,具很高的再循环价值,边角料也有价值。其次,钢结构抗震性能好,使用 灵活,施工时既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钢模板和水,也不会产生强的噪音与空气 污染。再次,钢结构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轻质高强墙体材料的发展,并为绿色建材 的发展创造条件。当然,钢结构的这些优点是与砖砌体结构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 说钢结构建筑对环境就没有损害,只是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相对合理,对环境的破 坏相对要少罢了。在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发展钢结构建筑,替代混凝土与砌体建 筑是较理想的选择。 从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轨迹,结合我国的实际,不难看出我国钢结构发 展前景光明,但会有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所以说前景光明,是因为政府已 开始高度重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在1998年把钢结构技术列为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 后,1999年成立了国家建筑用钢领导小组,组长由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担任。与此 同时,专家组则分九个课题专门研究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用钢量为其钢产量的45~55%,而我国建筑用钢量仅占总产 量的20%左右。我国年钢产量已超过1亿吨, 如按此比例推算, 则我国建筑用钢有 3000万吨左右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会有自己的特点,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 低廉,国家尚不富裕,造价低、技术含量稍低的钢结构会得到优先发展。在今后一 段时间内,钢管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钢管混凝土结构与其它结构相比,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抗震性能优越、节省 材料和施工简便的特点。用于高层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中国在此领域已处 于领先地位。

轻钢结构除在大跨单层房屋中普遍应用外,今后会在住宅与中小型多层公共建 筑中大面积应用。据统计,二十世纪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以每年竣工面积4 .4亿平方米,总产值6000亿元(约占GDP9%)的速度迅猛发展,住宅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中跨世纪的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以其结构部件轻、预制程度高、 便于推行设计标准化、定型化、施工机械化、装配件制作工厂化、施工周期短等优 势,在建筑用材市场中展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成为替代现有小砖住宅的 主要体系之一;中小型建筑则量大面广,发展轻钢结构对于资源、能源都非常短缺 的我国意义犹为重大。

对于钢结构建筑,建设部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钢结钢是一种较为符合产业化 生产方式的结构形式。它容易实现设计和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的机 械化和装配化,能够进行标准化的设计,系列化的开发、集约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 供应。有的学者曾预言,50年后,钢结构可能成为我国新建筑的主体结构,由今日 之发展状况看,这一预期有望大幅度提前。

五、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前景展望

从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轨迹,结合我国的实际,不难看出我国钢结构发 展前景光明,但会有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所以说前景光明,是因为政府已 开始高度重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在1998年把钢结构技术列为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 后,1999年成立了国家建筑用钢领导小组,组长由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担任。与此 同时,专家组则分九个课题专门研究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用钢量为其钢产量的45~55%,而我国建筑用钢量仅占总产 量的20%左右。我国年钢产量已超过1亿吨, 如按此比例推算, 则我国建筑用钢有 3000万吨左右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会有自己的特点,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 低廉,国家尚不富裕,造价低、技术含量稍低的钢结构会得到优先发展。在今后一 段时间内,钢管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钢管混凝土结构与其它结构相比,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抗震性能优越、节省 材料和施工简便的特点。用于高层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中国在此领域已处 于领先地位。

轻钢结构除在大跨单层房屋中普遍应用外,今后会在住宅与中小型多层公共建 筑中大面积应用。据统计,二十世纪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以每年竣工面积4 .4亿平方米,总产值6000亿元(约占GDP9%)的速度迅猛发展,住宅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中跨世纪的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以其结构部件轻、预制程度高、 便于推行设计标准化、定型化、施工机械化、装配件制作工厂化、施工周期短等优 势,在建筑用材市场中展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成为替代现有小砖住宅的 主要体系之一;中小型建筑则量大面广,发展轻钢结构对于资源、能源都非常短缺 的我国意义犹为重大。

对于钢结构建筑,建设部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钢结钢是一种较为符合产业化 生产方式的结构形式。它容易实现设计和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的机 械化和装配化,能够进行标准化的设计,系列化的开发、集约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 供应。有的学者曾预言,50年后,钢结构可能成为我国新建筑的主体结构,由今日 之发展状况看,这一预期有望大幅度提前。

、大力推广钢结构技术、广泛开展钢结构建筑设计的紧迫性

1、 环境问题逼迫、促发的紧迫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建筑界责无旁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砌体建筑 与混凝土建筑大国。每年生产7000亿块砖(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5亿吨水泥( 占世界总产量1/3强),生产砖的代价是每年毁农田约15万亩,消耗标准煤约 7000 万吨,生产水泥的代价是每年排放温室气体CO2约3亿吨(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施1 吨CO2 ),破坏的矿山与排放的废水则难以统计。如此触目的数字,不能不让人反 思。更为严重的是,砖、混凝土都是不可再循环材料,一次性使用后果严重,形成 的建筑垃圾将极难处理。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不但明确提出要积极 合理地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同时,还明确规定了被淘汰建材品种及淘汰的 时间表:即从2000年起三年里在住宅建设中逐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代之以其它 建筑材料。

钢结构的发展带来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首先,钢材是一种高强、高效能 的材料,具很高的再循环价值,边角料也有价值。其次,钢结构抗震性能好,使用 灵活,施工时既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钢模板和水,也不会产生强的噪音与空气 污染。再次,钢结构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轻质高强墙体材料的发展,并为绿色建材 的发展创造条件。当然,钢结构的这些优点是与砖砌体结构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 说钢结构建筑对环境就没有损害,只是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相对合理,对环境的破 坏相对要少罢了。在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发展钢结构建筑,替代混凝土与砌体建 筑是较理想的选择。

2、竞争日剧导致的紧迫性

2000年我国有望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建筑业将面对一个更 加开放的市场。目前已初露端倪,国际上强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在占领我国的设 计市场。我国国家或地方的重大项目,大多旁落外人之手。如果细心观摩中外方案, 则不难发现,国外精湛的钢结构建筑有明显增多趋势,质量亦有显著提高,设计正 由“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转化。朝精心设计、合理选料、精细加工的方 向努力,无疑会使我国钢结构建筑上一个台阶,也无疑会增强设计单位的竞争能力。 在竞争日剧的设计市场,设计的技术优势,是中标的必要条件,缺少技术表现、缺 少技术含量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落选,长此以往则难以生存,即使目前没 有生存的危机,也应居安思危,尽可能开展钢结构建筑设计工作。

第5篇:电力企业面对环境及对策分析

电力行业当面面临的环境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宏观环境

1.经济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技术进步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和提高。在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的大环境下,国家已经逐步取消过去计划经济下由于严重缺电而给予电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取消,在社会不景气指数制约期,受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电力企业资源获取困难,平均固定成本上长,市场销售不旺,沉淀资本增大,电费回收困难,应收账款增多,产品限价。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没有解困,用户困难,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自然要为改革分担成本,因此必须增加上缴利润。与此同时,为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发展,减轻社会负担,电价调整必然困难。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加人WTO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也将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种种,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产生极强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政策环境。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电力公司即将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方式改革的操作实施,电力企业获得的政策支持将越来越少,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明显。1

(1)体制改革政策

当前,电力体制主要是以下四方面:一是省为实体改革;二是政企分开改革;三是厂网分开改革;四是农电体制改革。以上四方面改革,省公司将必须根据上级部署的时间和方式统一进行,改革任务完成后,电力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赋予的政府职能将一去不复返,相应的政府职能、政策支持也将不复存在。省电力公司作为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经营电力公司赋予的全部国有资产,并按照《公司法》规定,规范各市供电公司为省电力公司的分公司,形成竞争、开放的电力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的经济政策。

(2)电价政策

近年来,国家实行"旧账不还、新账不欠"的电价政策,出台电价水平偏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突出的问题是电力投资项目难以还本付息,个别集资电厂亏损严重。在电网建设上,国家没有推出配套发展政策,电网建设还本付息电价能力与电源比更为低下,电力行业只能靠微利的自身积累发展电网,造成电网特别是城市电网结构相对薄弱,供电能力及运行方式受到限制,同时也增加了电力企业的还债压力。因此,建立正常的电价形成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3、其它相关政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环保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各种环保收费政策不断出台,使电力企业这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煤炭价格、铁路

运资涨价和增加水费、水资源费、水利设施补偿费等政策的不断出台,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成本支出。

二、行业环境

电力作为生产动力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和技术是其使用的主要资源。随着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整个行业将由高速成长期转向成熟期,电力行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电力产品的销售变得更为困难,销售方式由促销转为营销,与用户关系将发生质的变化;市场增长率和获利能力开始下降,行业吸引力减弱,行业内部组织结构开始由垂直一体化经营结构转向水平一体化经营结构。市场经济反对各种形式的非法垄断,以往各种形式的内部保护和行业保护,包括发电市场的垄断、电力建设市场(包括业扩市场)和电力产品市场的内部保护和行业保护,都将逐渐失效。因此,各级电力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将自己摆在与用户完全平等的地位,严格依法经营,准备迎接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一切都意味着电力行业垄断格局将被打破,竞争开始全面形成。

三、企业内部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运作,其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都打下计划经济的深深烙印,再加上长期面临的电力短缺局面,使电力企业观念转变和机制转换普遍滞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内部的不适应便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员工观念落后,思想准备不足,市场承受能力差,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经营管理仍然粗放,经济增长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3、经营机制落后,形成组织机构的刚性,无法适应市场和价格的弹性;

4、内部管理不严,考核与奖惩不够,监督与检查不力;

5、名经独立能力不强,进入市场乏力,仍然依赖主业生存,经济效益不理想等。

四、电力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适应环境需要,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要参与竞争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确立清晰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是否明确并适应实际,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首要之事。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尤其要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投资战略、竞争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并贯彻到生产、基建、经营等各个环节,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有效地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求得生存与发展。

2、积极转变观念,理顺内外部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关键,就是取决于电力企业职工的观念转变程度,因此必须迅速转变观念,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需求。当前急需确立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以安全为基础、优质服务为宗旨,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这一观念要始终贯穿于生产、建设、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项目选择、投资决策、经营管理都要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分析预测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三是严格管理的观念,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效益;四是竞争观念,电力工业改革必然引入竞争机制,因此,要通过市场竞争,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一是与地方政府及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交通运输、燃料、物资供应等行业与电力行业互为市场,互为上帝,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搞好与他们的关系,加强双向服务,发挥电力行业的整体优势,争取好的经济效益;三是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壮大企业投融资功能。

3、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确立科学完整的经营目标体系。 要优化经营目标,按利润效益最大化原则,把投资回报水平、资本资产控制能力、投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重要指标纳入企业经营目标体系,形成一个以经营目标为统帅,各项技术指标为支撑,相互协调的科学的经营目标体系。

4、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依法经营,使企业经营工作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

进一步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善于用法律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依

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行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扼制成本增长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势头。强化审计和财务监督,建立资产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强化事前和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推行全过程财务监督,严格财务纪律,建立规范有序、遵纪守法的经营秩序。

第6篇:面对当今环境 我们能做什么

——《北极传说》观后感

早上睁开眼睛看到窗外,满天黄色,还以为是初生的太阳映红了天空,同事说是沙尘暴。

面对全球日益恶化多变的天气,我不禁想起了几天前看的一部影片《北极传说》。摄制组历经十五年时间拍摄完成,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辛。我相信正是因为他们存有一颗爱护地球、珍爱生命的心,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来完成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以北极熊和海象为两条线索,分别讲述了它们的生活随着日趋恶化的环境而改变。而这个糟糕的环境竟然是我们人类造成的。

北极熊是靠猎取冰层下的环斑海豹等为食物,而当这一季它们发现冰层与往年的不一样了,浮动得很厉害,甚至无法行走,它们只得另寻他处。看着母熊带着两个挨饿的小熊徒步走在雪地上,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食物,我的心里酸酸的,因为那时他们已经有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其中的熊弟弟终于顶不住饥饿渐渐的倒下,熊妈妈与姐姐相互依偎在他身边为他取暖,但还是没能挽回死亡,弟弟死了……伤心而又无助的熊母女怀着悲痛的心情继续前行。

食物越来越匮乏,熊妈妈无法再负担小熊逐渐长大的身躯,只能忍痛撵走小熊,这时的小熊恋恋不舍,因为它知道这次的分开将是永远。

与小熊同时出生的小海象,对整个海象家族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而作为观众的我,却为它的未来担心着。虽然小海象不仅有整个家族的爱,而且一出生就有母亲和姨妈来共同抚养它成长,但它同样也要面对日趋恶劣的环境。

几年过去了,环境并没有改善,反而食物对于长大的小北极熊来说成了最大的问题,每天都会为找不到食物而发愁,原因是它生活的这片冰层逐渐在融化。可怜的小熊只得冒险下海,往无际海洋的另一边游去。前路茫茫,而这一游就是一个星期。

海象家族也同样面临无法找到一块稳固的冰层而苦恼,他们也同样奔赴海洋的另一方,终于在一周后找到了一块海洋中的小岛。首先克服的是上岸的问题,再就是被一只饥饿的雄北极熊追捕,这只北极熊试图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抓小海象,但因为海象家族非常团结,失败了多次。在最后一次抓捕的时候,海象姨妈为了保护小海象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雄北极熊享用这顿美餐的时候,小北极熊游上了这片礁石。经小北极熊的多次哀求,雄北极熊才同意了一起分享这只得来不易的食物。这时,影片的旁白说道:一只生命的死去,成就了几只生命的延续。是啊,虽然大自然的食物链是残忍的,但是眼前这一幕难道不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吗?他们一周未必能够吃到一顿食物,而我们一天三顿饭不少,有时还要对每顿饭的菜色口感挑剔一番,想到这里,已经食不下咽了。

故事演到最后,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也升起了一个疑问:它们的未来会怎样?

仔细想来,原来答案就是,需要我们改变一切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物质享受,从节省能源开始,留意身边细小的,有可能破坏、污染环境的事物,只有这样才可以还动物们原有的正常生活。因为它们太无辜了,当他们在为找不到食物发愁的时候,当他们在无奈下离开至亲的时候,当他们被迫向未知的地方游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切是因为人类在潜移默化地破坏着环境。它们没有任何埋怨,而只是默默承受,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才让我们人类更显丑陋一面,在它们面前惭愧得抬不起头来。

在人类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现代社会,有谁会关注生活在两极的生命们,有谁会关注与人类不同种族的动物们呢?当我们在看到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时,是否会对他的未来而担忧?我们能否在高呼爱护地球,珍爱生命的同时,餐桌上避免肉食呢?为了满足我们的口欲,而让更多的动物承受被杀时的恐惧与痛苦吗?任何一个生命不是天生被人类吃的,它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与生存的权利,它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它们也知道离别是痛苦的,它们也知道亲友是它们的依靠,它们也知道生命的珍贵,它们也知道被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让我们松开牙齿,放一条生路给这些无辜的动物吧!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山川大地而壮观,因为有了花草树木而显得多姿,因为有了动物的可爱而有了生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地域不同,但是我们同在一个蓝天下,脚踩同一片土地,共同呼吸,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物种都不容忽视,需要我们相互的关爱,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感谢网友供稿

第7篇:面对国家向污染宣战,电镀厂该何去何从?

据新华网 2014年3月6日上午报道,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询问。“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广州市对机动车限行限购吗?”“东江的水质怎么样?”。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已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治污已迫在眉睫。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今年从中央到各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和政策。从大势上看,国家已向污染全面宣战。

电镀行业作为重污染源头之一,已然成为国家治污的重点整治对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电镀行业缺乏合理的监管。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点多面广 ,经营分散,没有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大量的废水直接流入淡水河流。目前电镀行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头之一。据中国台州网3月6日报道,椒江一电镀作坊无证经营,并将未经处理的废水通过地面排水口直接排入到一个露天的水坑,造成污染环境。3月4日,电镀作坊业主金某因涉嫌重大环境污染罪被椒江公安分局刑事拘留。今年各地方政府都加强了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对于环保不达标的电镀厂,有的要求整改,有的直接关停,有的要求搬迁入园,对于情节严重的甚至追究刑事责任。面对国家向污染全面宣战,电镀厂该到底何去何从?

政府严抓电镀厂环境污染,让很多电镀厂老板内心很纠结。“倒底是关门,还是按政府的要求整改?”、“如何花最少的钱达成国家环保要求?”等等 ,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环保不达标的电镀厂老板正在思考的问题。同样,这些问题也曾经纠结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现将我的一些经验跟同行们分享一下。

坚难的选择—关门与整改

前段时间,因为“环保”问题,我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到底是关门,还是整改—引进污水处理设备?”。我的电镀厂是一个单独的厂,且规模不大。投资建厂时,由于当时政府对电镀厂污染监管不是很严格,基于对投资成本的考虑,没有建设完善的污染处理设施。但近年来,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打击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国家已将“环保”作为各地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之一。不久前,政府环保部门对电镀厂开展了“突击检查”,我的电镀厂被列为“整改”行列。看着环保部门的“整改”通知,我不知所措。一方面,这几年,我的电镀厂经营一直不景气,难以承受引进专业的电镀污染处理设备的巨额投入;另一方面,如果电镀厂关门,对多年的辛苦和付出又很难割舍。 环保表面处理,电泳工艺或许是不二选择 就在我一筹莫展时,一个朋友的话提醒了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电泳呢?电泳投入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少”。朋友的话就像一剂强心剂,我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我回来后,马上上网查找并电话咨询了几个供应商。经过咨询和了解,我决定选择电泳。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污染排放少,操作安全环保,污染处理设施投资成本低。可以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的检查。

二、 原材料利用率高,降低原材料及整体生产运营成本。 选择志邦电泳

决定选择电泳工艺,但选择哪一家供应商呢?这又让我犯愁了。毕竟,电泳设备的投资和引进关系重大。最初我选择了3家供应商,最后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了解、洽谈,我最终选择了志邦电泳。我选择志邦电泳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 与客户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志邦是一家对客户真诚、责任心非常强的公司,可以跟客户共同承担投资风险,让客户放心的公司。志邦是真正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着想。他们不会盲目地跟客户确定合作关系。“帮助客户打造和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是他们一惯的经营理念。在志邦考察期间,志邦科技总经理陈总的一句话让我现在记忆犹新,陈总说“我们与客户的每一笔订单不是靠关系来维持,而是靠为客户创造价值。立足于长期合作,共同承担投资风险”

二、 行业内唯一专注于丙烯酸阴极电泳漆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并提供作业指导书的厂家。目前,国外品牌多为贸易商,没有生产基地。国内丙烯酸阴极电泳漆生产厂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志邦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同时具备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并提供作业指导书的厂家。

三、 为客户量身定制电泳生产运营成套方案及操作手册。志邦会根据客户订单量、工件情况及客户自身现状,综合考虑,对客户投资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最佳电泳工艺和电泳线筹建及运营方案,提供相应的操作手册。现在我的生产运营非常顺畅,管理轻松、简单。且志邦为我们制定了标准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操作非常简单。即使是完全懂的普通工人,只要简单培训一下,就可以实操了。

四、 整体投资及运营成本低。在最初筹建电泳生产线时,根据志邦制定的电泳线筹建方案,我初步预计相对于以前的电镀生产线,建成后的电泳生产线整体投资及运营成本至少要降低20%。但实际上,我现在的电泳线整体投资及运营成本比以前的电镀线降低了35%。其中包括:设备投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操作、维护和管理成本及一些额外的灰色成本等等。

五、 公司实力雄厚,且拥有一支训练有素、专业的研发、业务及售后团队。志邦拥有专业的研发实验室、设备先进的丙烯酸阴极电泳漆生产线和一支训练有素、在行业内从业多年的业务、研发及售后团队。志邦的研发、业务及售后人员大部分都拥有至少4年以上行业内从业经验。在志邦考察期间,志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他们的很多见解都非常独特,给我的启发很大。

六、 人性化的售后服务。志邦的售后理念是“是我们的问题我们马上解决,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帮助解决”。售后服务部门24小在线。只要你有问题,马上就可以解决,反应迅速,节约时间成本。即使遇到一些难题,暂时无法解决。志邦也可以通过与研发部门密切合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掉。

现在,国家正在整治电镀厂污染问题,很多电镀厂同行们都在考虑环保表面处理工艺—电泳生产。我个人建议,在选择电泳供应商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有实力的电泳供应商,最好是具备研发、生产能力的电泳漆及电泳设备生产厂家。因为,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工艺,结果会相差很大。实力雄厚、专业的供应商会为你量身定制最适你的电泳工艺和操作手册,降低你的整体运营成本,让你无后顾之忧。反之,一些实力小的供应商,表面上,你的投资成本低,但实际上,你的整体运营成本高,而且,还可能经常出现问题,增加你的维护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8篇:乐观面对生活,微笑面对人生

——中国梦

幸福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题记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书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教育,渗透于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我家的家风——就是乐观面对生活,微笑面对人生。

工作的不顺已经让爸爸身心交瘁,生活的困难已经让爸爸苦不堪言,哪里还有什么微笑可言,可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爸爸的脸上永远都挂着淡淡的微笑,从不消失。我也问过爸爸“为什么他永远这样乐观,在困境之下也能笑得出来。”而爸爸给我的回答是“微笑更多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当面对挫折,我们同样可以用微笑去面对。记住,永远不要吝啬你的笑容!”爸爸的笑感染着我们一家,使我们面对挫折时,有勇气去战胜,而我也知道未来将会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还需要自己去闯,去拼,去奋斗!

有人说生活是地狱,有人说生活是天堂。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相信乐观的态度会收获一份幸福的生活,而悲观的态度所能得到的也只是一份悲哀的生活。

是的,用微笑面对生活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而积极乐观的人,无论生活中遭遇什么,都积极地去暗示自己:没什么,一切都会过去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一定会实现的„„

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将微笑面对你。

第9篇:面对什么我流泪了作文:面对亲情,我流泪了

除了他们的父母,最爱的人是我的祖父。

与祖父一起拔起,伴着爷爷带我。祖父知道我最喜欢的玩具,我的祖父知道我喜欢穿每件衣服,我的祖父将为我准备每一顿饭,我爱吃,祖父会告诉我很多我最喜欢听的精彩故事在我的心,我的祖父是我的一天,万能。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祖父的记忆逐渐下降,经过一段时间越来越严重,似乎前两秒告诉我他的老人一秒钟后就忘记了。妈妈和爸爸是非常紧的祖父变化,他们把祖父送到医院检查,阿尔茨海默不靠近包围祖父的人。

既然祖父得了病,爷爷的生活方式就完全改变了,在他照顾我们之前,现在我们要照顾他,而且正因为如此,爷爷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可以带我去公园走狗,下棋和练太极拳,现在只能留在家里每天,除了吃饭,喝酒睡觉。

爷爷,这是我的时间来照顾你的荣誉。我在心里想,但我的父母总是不要担心我。

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天我的父母独自一人 比特繁忙,我会照顾祖父的责任,我的心不要说多么幸福,终于可以照顾祖父。晚上,想起祖父每天在家里恶心,我Qieqie问爷爷:爷爷,还是我带你出去?天空在窗外,无云,蓝色和蓝色,无限的遐想,这是祖父的地方,我的心这么想,然后Qieqie问。这时祖父不知道拒绝,只是说呃。

我把我的祖父在一个体面,整洁的衣服,仍然非常仔细在祖父脖子挂,以防止品牌的损失,然后倚靠他出门。鸟在窗户里唱出来,叶子在阳光下散落斑驳的阴影,老人的孩子在公园里享受打嬉戏,外面的空气也异常清新。爷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来,他的脸上的微笑有点僵硬,即使如此,我仍然可以看到祖父微笑背后的快乐。

护送祖父,一步一步,缓慢前进,陪同祖父,享受这美丽的下午,正如我的童年祖父握着我的手,陪我每一个下午好。爷爷大笑起来,虽然笑声是间歇性的,但我可以听到我祖父的喜悦。我说,爷爷 高兴唱歌?爷爷乖乖地哼了几句话,虽然我听不懂是什么是祖父哼。

我不能肯定地认为我的祖父可以理解我的话,但我仍然乖乖地告诉我的祖父和祖父的过去。在这个公园里,我的祖父一直和我在一起,直到我长大。现在,我陪着爷爷... 突然,爷爷向前直走,原来在一个小摊前面。爷爷慢慢地倾斜,拿起一个小包装的小玩具枪,小贩见面,并迅速说:哦,叔叔,你看到这个小枪更有趣啊!买酒吧!喜欢玩le!爷爷没有回答,但他的手拿着口袋,好像看起来像钱。但我的祖父已经很久没出去了,口袋自然没有钱。我好像明白了祖父的意思,然后拿出了口袋里的10美元,买了这个我不能看看玩具的眼睛,然后微笑着交了爷爷。祖父紧紧地抱着这个袋子的玩具,他的嘴喃喃地说,我不能理解的话,我想我的祖父可能是一个微弱的童年回忆我最喜欢的玩具

看着祖父拥抱玩具,我的眼泪不禁流下来。 ... ...爷爷不清楚,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真实的。

在那黄昏,我的手握紧了枪,祖父在我的肩膀上拥抱,让泪水肆意坠落。

上一篇:小学生课间小游戏下一篇: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