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表达能力和提问艺术水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能真正上到学生心里,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七年级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提问艺术的含义、原则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并在深入分析七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提问艺术,谈了笔者切身体验中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润滑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 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 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 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 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 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 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 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 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 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 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 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 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才能使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更多智慧之花。

(责任编校:白水)

作者:石志华

第2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终不知车 》方孝孺 ①②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

⑤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1)辐腐而轮败 ( ) (2)以为车固若是( ) ..(3)效而为之者相属( )(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2)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3分)

二、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苦。 C.外连横而斗诸候。 ③②

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1分)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D.立功异域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1分)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三、[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③或答人简札( )④少不当意( )

2.翻译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②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3.下例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饮于河、渭 平生于书B.书遂大进 肃遂拜蒙母 C.日以十本为率 自为其名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四、【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欲作针。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五、《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④薛谭乃谢求反(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子何恃而往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暮归 归:回来 B.父怒挞之 之:代词,代王冕 C.执策 执:拿,握 D.冕因去 去: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听已,辄默记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古代有许多勤学的故事,除了王冕好学,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至少写出2个)

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 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 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 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十、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 华捉而掷去之: 十

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槁:枯死。

1、 文章第二段批评了哪两种人?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2、 说说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

第3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 (2)唯读书是务。

-------------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1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三、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

9、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四、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11、解释划横的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 )

2、以待来年然后已( )

12、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2)是非君子之道。

------------------------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五、睹雁烹燔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3、解释划横线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译文:以前有个人看见雕雁在天上飞,想挽弓将它们射下来,说:“(要是)射下来了就煮来吃。”这人的弟弟争辩道:“停在地面时猎取的雁适合煮来吃,飞翔时射下来的雁适合烤来吃。”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便去请社伯评理,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于是他们再去找雁,但是雁已经凌空飞走很远了。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6.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7.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8.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9.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0.对比,立志。

11(这 )( 做法)

2、( 停止)

3 12:(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13、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14、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15、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第4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课外文言文翻译范文

七上《基础训练》课外文言文翻译

P.13第九题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

P.31第九题

(1)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P.60第七题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下,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带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

P.75第八题《小时了了》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下边的人通报上去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就非常尴尬。 P.94第十题《杨布打狗》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遇到了大雨,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来。杨布十分恼火,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你自己也会这样的。倘若你的狗出去时是一身白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一身黑,那你难道不同样觉得奇怪吗?”

第一单元检测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

冯开之先生喜欢喝茶,并喜好亲自泡茶。有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做此事如同美人、同古书名画打交道,怎能让给他人做。”听的人赞叹这其中的美妙。可是老先生一说话,往往没完没了。家童洗好茶壶送上茶叶,正赶上老先生谈兴正浓,忘了放茶叶,常常陪客人喝着白开水,老先生还感到很高兴,称自己泡茶得法,客人也不便说不好。当世都称他为白水先生。

第四单元检测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秋水》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第五单元检测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荀巨伯》译文

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第六单元检测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千金市骨》译文

从前有个君主,用千两黄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一个近臣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马头,返回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活马,为什么买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臣回答说:"死马都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于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综合测试

(一)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综合测试

(二)第二题阅读片段

(三)《长虹饮涧》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却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第5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外训练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 ②反归取之(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 还(

)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

1、 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 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 、 尺码

4、 ① (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 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

1、 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 D

3、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 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

1、 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 B

3、 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 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 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

1、

离开

想要

回去

2、

老妪

以前的知识

3、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

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

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故:原因

第6篇: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1、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通晓)《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2)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

2、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对如初。

③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

3、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门人益亲 ②弟子孰为好学?

4、陈实与“梁上君子”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②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3)宜省己为善(4)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

5、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 ②恩过不相补矣

6、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翻译:①之万怪之,询其故

②方乘,遂为掀下 . ③比公乘之,驯良如故 ..(4)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 .

第7篇:八年级语文专项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同步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①,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释:①混混:滚滚。②浍:田间大的沟渠。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亟称 其涸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是之取尔 故声闻过情

3、下列句子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耻之

A、渔人甚异之 B、不耻下问 C、父利其然 D、妇抚儿乳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孟子说:“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②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一句阐述的道理与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相同的两句诗是: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本文阐述的道理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回答问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填空。

孔子,名 ,字 ,我国杰出的 家、 家。

2、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 说理,强调了 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为学》中的名句 与此观点一致。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7、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段《祖莹偷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老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解释加点的字。

耽书 拜太学学士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禁之不能止 父母寝睡之后 B、为家人所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由是声誉甚盛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以衣被蔽塞窗户

3、祖莹“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的目的是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5、我过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请再例举一例。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6、同学们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请你谈谈自己对祖莹勤奋读书的看法。

四、阅读《赵奢说平原君》,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1、“赵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他从反面论述的原因是什么?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创新层级阅读测试]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请列举一条。

[中考模拟演练]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侧重从行动描写、心态描写来塑造思妇形象,即词人自我形象。 B、泛舟、登楼这两件事,真实地表现了词人思夫之情。

C、词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烘托自己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夫妻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 D、词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闲愁”是很难消除的,令人感动。

2、李清照写“愁”的名句非常多,可谓字字珠玑。你觉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何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 ②请死:请求免于死难。 ③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以不贪为宝 若以与我

B、玉人以为宝也 使玉人为之攻之 C、献诸子罕 子罕置诸其里 D、故敢献之 使玉人为之攻之

2、献玉者献璧玉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子罕认为人生最珍贵的宝贝是什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5、试将子罕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高官作比较,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参考答案

一、

1、 qì hé

2、是:代词,这。情:真实的情况。

3、D。

4、问渠那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孟子说:“有本源的流水滚滚而下,昼夜不停,灌满坑洼不平的地方,又继续奔流向前,一直流到海洋里。

6、本文阐述的道理:人要不断进取,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本领,徒有虚名是可耻的。谈启示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二、

1、丘,仲尼,教育家、思想家。

2、D。

3、B。

4、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5、比喻,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略。

7、略。

三、

1、耽:迷恋,沉溺。 拜:授予(官职)

2、C。

3、为了不被人发现,勤奋地读书。

4、①这个孩子的才气,不是许多学生能赶上的,日后定会有很高的造诣。②博士对学生要求严格,(祖莹)不敢再回去拿书,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尚书》三篇,不漏一个字。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答对一个即可)

6、鼓励有创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

1、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

2、赵奢:清正廉洁,依法办事。平原君:采纳忠言,善于用人。(意对即可)

3、奉公守法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则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则赵国江山稳固,而您作为王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各国轻视吗?

4、略。

五、

1、D。(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用具体事物,以铺叙的方法,借形象描绘来表现的。)

2、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愁”的缠绵。

六、

1、B。

2、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3、以不贪为宝(以品德高尚为宝亦可)

4、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5、略。(从正反两方面去谈均可,鼓励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做到不人云亦云。)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上一篇:自行车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防灾减灾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