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的拍手歌共十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从演唱拍手歌中让孩子领悟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 【教学目标】

1、识记“护、牢、孔、雀、锦、鹰、丛、鹂、灵、嬉”10个生字,会写“丛、牢、拍、护、保、物、鸡、猫”8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理解内容,体会儿歌意境。

3、在学习中体会人与动物的互相依存,从而懂得保护动物。【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动物与人互相依存,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难点】

1、领悟动物与人互相依存,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动物图片、生字卡片、花、磁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3分钟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二、为动物找名字 8分钟

师:看,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叫什么吗?【出示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生说】

师:谁愿意来帮助小动物们找名字呢?

【生把名字贴到画下,读出动物的名字】

师:把动物的名字读一读。

【黄鹂】

师:大家看,这黄鹂鸟美吗?所以黄鹂的鹂就是美丽的鸟,记住了吗?

【雄鹰】

师:看,这些老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所以看“鹰”字是广字头,表示它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看里 面的,我们把它想象成鹰的翅膀,和大雁的“雁”字里面一样,因为它是鸟类,所以,下面有个鸟,同学们记住了吗? 【锦鸡】

师:看锦鸡的“锦”和什么字很像?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名字的? 【百灵】

师:看百灵的“灵”,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老师有个好方法,看下面是火,火把山烧倒了,就是灵。

师:你们都找对了,真棒!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动物的名字。生:(孔雀、锦鸡、雄鹰、大雁、老虎、黄鹂、百灵、熊猫)

三、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找动物 3分钟

师:今天这些动物来到我们的课本中做客了!大家翻开122页,我们来读读儿歌,找找看,他们在哪?边读边把他们画出来。自己读。

【生自读课文】

(二)感受动物,爱动物 20分钟

师:好,都找到了吗?你们喜欢这首儿歌里的动物吗?你喜欢哪种呢?(大熊猫、孔雀„„)师:那好,你喜欢哪种动物,就读一读课文中写这种动物的句子。要读出喜欢的语气,读好了再读给你的小同桌听听,让他评评你读得怎么样。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互相帮助,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生自由读文,同桌互读】

1、展示生字宝宝

师:好,同学们,动物朋友们想听听你们的课文读得怎么样了,我们先来向动物们展示一下我们的生字好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下面的生字。师:好,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这里开!

师:好,这组同学声音最响亮!师:炸弹!生读。

2、我爱动物

师:好,现在动物们想知道,你喜欢哪种动物啊?为什么喜欢?

【情况预设】

1、喜欢老虎—— ★提示说话要说完整“老师,我喜欢的动物是老虎。” 师:那好,你读一读吧。(你拍五,我拍五,丛林深处有老虎。)师:读得不错,还有喜欢老虎的孩子吗? 师:那一起读一读吧。【喜欢老虎的学生一起读】 师:老虎生活在森林里,所以——丛林深处有老虎。

2、喜欢孔雀和锦鸡,因为她们长得很漂亮。

师:那你来读一读吧。看你的朗读能不能让我也喜欢上孔雀和锦鸡。(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

师:读得很好。有节奏感。我也喜欢上他们了。谢谢你的优美的朗读。

师:请看图片。看这两种小动物,你发现了什么?对呀,孔雀和锦鸡长得多像呀,他们原来是一家人,因此也成了形影不离的——生接:好伙伴。

3、喜欢黄鹂和百灵,因为它们唱歌的声音很好听。师:好,开始读吧。(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师:你的声音很好听,真像一只小黄鹂。师:还有喜欢黄鹂和百灵的吗? 师:一起读一读吧。

师:老师有个疑问,不休是什么意思?(不停,不停止,不止)

师:黄鹂和百灵是鸟类的歌唱家,在枝头唱个不停。这就是——黄鹂百灵唱不休。

4、喜欢大熊猫。因为它很可爱,它是我们的国宝。

师: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那我们一起读读吧。(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珍惜保护动物,因为„„(大熊猫知识)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国家级珍惜保护动物?

师:这些动物为什么被列为珍惜保护动物?他们有特异功能?

师:在很早以前这些动物也是有很多的,后来逐渐地被人类捕杀,现在面临灭绝的危险,也就是一只也 没有了,像恐龙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对待动物要怎么样?(保护、爱护)

5、喜欢雄鹰

师:那你来读读,你觉得雄鹰怎么样? 师:“翱翔”是什么意思?【师生做动作】

巧记“翱翔”:翱我们从上到下看,就是:白是白天太阳出来了,一人站在超过地平线的高地上。右边的羽是它的意思,鸟的羽毛和它的翅膀有关,“翱”的意思是鸟需要拍动着翅膀,才能飞上高地。也可以说,一个人通过自己每天不懈的努力,才能超过地平线,站在高处,借着鸟的翅膀向自己远大的理想飞翔。

师:所以说雄鹰坚强勇敢,理想远大,咱们也要像雄鹰一样:有梦想就能——翱翔。

6、喜欢大雁 师:你来读读

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天空的雁群会写字?谁能当小老师帮助老师?

生:我们在第一课《秋天的图画》学到,大雁会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它们还可以排成一个“一”字。

师:你能联系以前的课文来学习,真不错。齐读: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三)师生读文 5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儿歌一起读读,注意读出感情。师:孩子们,看你们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拍手歌,它很有节奏感。我想用拍手的方法来读。(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四)感情升华,爱护动物 5分钟

师:好,那我们拍手读一读吧。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

1、老师,我读懂了保护动物要牢记;

2、我读懂了孔雀和锦鸡是好朋友;

3、人和动物是好朋友;

4、大小动物都有家,保护动物是大事。„„

【板书:人和动物是朋友 保护动物是大事】

师:是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让我们一起同桌互相拍手来读读这拍手歌。

四、思维拓展,编拍手歌 5分钟 【看时间来得及就上,来不及就不上】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想一想,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这首拍手歌?同桌两个人讨论一下,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法来读。师:有没有同桌愿意来试试?

师:你们读得真认真,大家喜欢这样可以拍手读的儿歌吗?能不能自己也做一首?老师昨天就自己做了一首,大家帮老师听听做得怎么样?

师:你拍一,我拍一,专心听讲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上课不做小动作;你拍三,我拍三,上课坐姿要端正;你拍四,我拍四,举手发言要积极;你拍五,我拍五,写字姿势时刻记;你拍六,我拍六,文具不是好玩具;你拍七,我拍七,上课不要多插嘴;你拍八,我拍八,课上不能扔垃圾;你拍九,我拍九,桌子椅子不摇动;你拍十,我拍十,上课认真数第一!

师: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做一首,课后与小朋友玩游戏,老师小时就喜欢玩拍手游戏,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附:保护环境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环境要牢记。

你拍二,我拍二,森林河流是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不排废气在蓝天。

你拍四,我拍四,旅游胜地别写字。

你拍五,我拍五,蜻蜓蝴蝶花间舞。

你拍六,我拍六,破坏环境别想溜。

你拍七,我拍七,看见废纸要检起。

你拍八,我拍八,绿色地球是我家。

你拍九,我拍九,地球卫士手拉手。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环境是大事。

五、我会写。

师在黑板上写“我会写”中的字,故意写错,学生来找茬,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

六、我会填。

学生自己做一做,再请学生到黑板写一写。说一说你的发现。

七、板书设计: 识字七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2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一、教学分析与整体设计思路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6 Section B中的Sports Star Eats well!, 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 课型为听说引领下的阅读课。

Section B体现了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层层递进, 听、说、读、写依次展开,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有目的地学习语言。Sports Star Eats well!一文主要内容为David针对Cindy的饮食习惯所做的采访。在语法方面, 文章引入了一般现在时, 并提出了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和动词的变化, 这一语法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本堂课是在学生已经并较好地掌握了相关食物的英语名称及其可数与不可数的分类基础上, 对所学习的I/He/She like (s) ..., Do you like...?或Does she like...?以及...don’t/doesn’t want to be...等句式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6级七年级学生是长春市小升初招生改革的第二年入学的学生。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共32名学生, 这些学生行为朴实、静稳, 学习用功、上进, 在接受和理解知识上需要反复地引导与细致指点。另外,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主要采取活动任务型教学法, 保证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活动中, 让学生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或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本堂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及时反馈法等。

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短文而对相关信息的加工情况。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

1. 阅读时不要出声, 养成快速阅读的好习惯;

2. 阅读时不要逐字阅读, 要养成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的好习惯;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

4. 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会单词 (healthy, habit, well, star, fat...) ;短语 (eating habits..) ;能够运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句型相互询问对某种食物的态度;会用英语描述一日三餐的食谱;会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这样的一般疑问句进行询问, 且能给予yes或no的简单回答。

2. 能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二) 语言技能目标

1.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谈论自己与他人的喜好。

2. 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和探究能力, 拥有基本的阅读技能和运用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具备与他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认识到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过程

Step 1:Pre-reading

1.以What do you eat for you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与Do you eat healthy food?两个问题导入阅读主题。本环节重点讲解healthy的含义, 因为它体现了2b语篇的核心思想。

2.让学生关注2b中的表格, 判断这些食物是否健康, 并在相应的“Yes, Maybe”和“No”的栏目里打勾。学生完成后与同伴交流, 看看彼此的观点是否相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导入阅读的主题,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小组调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 每组推选出一位学生担任组长。首先, 组长运用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和Do you like...?句型询问组内其他三位学生。然后, 组长采用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句型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 组长把调查结果大声朗读出来, 其他学生根据组长的报告说出哪些食物是健康的 (healthy) , 哪些是不健康的 (unhealthy) 。此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英语语境,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 帮助学生熟悉和巩固句型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 为2b部分的阅读做好铺垫。

4.以一幅Cindy Smith的图片引入, 让学生关注2b语篇并大声读出标题:Sports Star Eats Well!教师举例说明文章标题的意思。例如, 姚明是一位篮球运动员, 他的饮食不错。然后, 教师延伸标题的意思, 即运动员注重健康饮食。接着教师导入阅读语篇的语境,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信息预测文章大意,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步,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时间是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随手标出关键词———食物名词。

第二步, 请学生将圈出的名词写在黑板上, 并根据Cindy对这些食物的喜好在相应单词后打勾或画叉。

第三步, 让学生判断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食物分别是哪些, 教师在相应的单词后写b (breakfast) , l (lunch) 或d (dinner) 。

第四步,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信息回答问题:What does Cindy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引导学生使用句型She 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进行回答,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跳读能力, 并帮助学生快速、轻松地把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第五步, 让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对话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 如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Sports star eats well.I love fruit.I think it’s healthy.教师可让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中动词词形的变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

Step 3:Post-reading

引领学生再次回归课文, 并要求学生结合笔者在黑板上整理出来的信息写出五个句子, 谈论Cindy Smith的饮食习惯, 让学生把读到的信息转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What is healthy eating habit?”, 在探讨过程中, 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Step 4:Homework

Eating healthily is very important.

It can make you healthy and happy.Please write about what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笔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循序渐进地落实了各个教学步骤,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活动中能乐于模仿, 敢于开口, 积极参与, 但是在交际方面,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表达一日三餐的食谱, 也明白了“合理搭配饮食才会健康、快乐”这个道理。

对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 笔者也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自然地将所学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其次, 在教学前, 教师应根据相关教学要素的分析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做好教材的整合与剖析, 用教材教的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

再次,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 拥有国际视野。

七年级前滚翻教学设计 篇3

1指导思想

(1)本课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好动、好学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练习难度和合作伙伴。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2水平目标

水平四(七年级)。

3教材内容(1课时)

前滚翻。

4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记住前滚翻动作的技术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该动作的技术要领。

2)通过学习,能让8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动作,让30%以上学生完成的动作圆滑优美。

3)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信、顽强,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板书:题目、作者)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ng)

唱和(h鑌~)湛(zhn)蓝

栀(zhī)子

玄(xun)奥

清澈(ch鑌~)

禅(chn)心

犬吠(fi)憔(qio)悴(cu靄~)树冠(guān)

凝(nng)静 整体感知

1、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作准备。)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2)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明确】(1)(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5

1、 认知目标

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

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

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

2、 技能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

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

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

3、 情感目标

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

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媒体目标

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

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 情景导入

(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

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 引入课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

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

(二)学习新课 (25`)

1、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2、细读课文,

1)完成表格

时间 事情进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2 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

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5 19日晚8点33分

6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 20日上午7点32分

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12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 树立登月纪念碑

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5) 插上美国国旗

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课文小结(5`)

1、登月意义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

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文章运用的数字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记实报道的特点。

(四)学生活动 (10`)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

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材料发言,概括讲述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五)作业布置

网上搜索关于人类宇航发展史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 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虽然家喻户晓,但现在的初中学生,距离这件轰动全球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一定时间,能真正通过电视电影直观了解这个重大的历史场面的人,还是很少的。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展示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

2)情景导入法

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本节课结合中外历史中关于人类登月的传说和幻想,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顺利引出正文。

3)速读训练法

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阅读,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本课安排学生在三分钟内速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课文要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抓课文要点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迅速整理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的能力。

2、 学生活动

1) 自由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部分,安排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从旁点拨。

2) 电脑操作

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提电脑,在课堂上布置电脑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作表格,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网上搜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在网上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等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 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1、 选择: 登月全过程图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4段

学生上网搜索所得资料

2、 应用

1) 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突破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随想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单纯分析课文语言很难令学生理解具体的内容。从前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卡壳,尤其是难以形象地描述登陆月球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总让人感到有所不足。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语言很难弥补这种不足,课堂难免空洞乏味。

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引入课堂成为普遍情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飞船升空的影象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本来对科技知识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完课文之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发展现况,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去主动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导读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1.“写在前面”是导读系统的特点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写在前面”给了学生一种提示。七年级教材的“写在前面”,是用导语直接同学生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写到新学期又开始了是学生承接小学阶段后的又一次开始,表明语文学习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写到语文的学习范围,主要围绕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学习,并提到课文、综合性学习两大重点内容,表明上册的学习学生要着重注意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进行典型的案例摘要,从各个领域出发,感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放大了语文学习的世界。同时,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注重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要重视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最后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是基础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在学习语文,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整体。

这样的写在前面,既总结了初中生之前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很好地向学生介绍了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语文学习有了较好的把握。

2. 七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的导读特色

单元导读系统为课程打开了一扇窗。七年级上、下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七年级上册从人文、学习、自然、人生、未来、科幻角度出发;七年级下册从成长、爱国、为人、艺术、探险、动物角度出发。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学习一个从家庭出发,另一个从国家出发,弘扬了“国家”的主题意识。上册围绕自然界,下册围绕动物界;上、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关于探秘,一个是科学探索另一个是探索自然。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联系密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知识的广泛性、严密性、整体性。单元导读系统是教学的舵手,单元中简简单单的两段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初步学习明确了内容,并确定了单元特色。

3. 课文导读系统

课文导读是每篇课文的引子,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一部分既是对课文的引入也是对学习课文的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顺”“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2]。该导语既是对课文整体的概括,也表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这样的导语会使人产生联想,散步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矛盾,主人公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会给人以一探究竟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导语设置具有提示作用,比起直接阅读课文要好得多。

二、插画的内容与特点

插画是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图画,它在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根据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书面扉页后插画和课文中的插画。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插画介绍

七年级上、下册的书前插画主要有人物肖像(作者、主人公)、课文的情节图、风景图、动物图、漫画等。文中插图主要是作者肖像、主人公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等。插画的安排是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而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思考阶段,繁多的语言文字会造成他们阅读困难,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阅读课文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插图能缓解理解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七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设置都是简单的线条为主,生动活泼,辅助了阅读内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缓解文字带来的巨大冲击。

2. 插图与阅读相匹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文的插图不是每篇都有的,哪些课文需要配备插图,插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都值得研究。如人物肖像类,编写者为突出作者、关键人物、主人公会配有简单的插图,便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和记忆。如冰心的《观舞记》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编者却为课文配有插图。这是一篇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课文,如果只看课文,我们无法想象到舞者有多美,无法感受异国风情的动人,但配有插图,一看便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有整体的舞者轮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特色,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插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利,插图对于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来说,是一把利器。又如《看云识天气》扉页安插了关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这几张图片十分生动形象,胜过了语文课本里的千言万语,清晰明了的插图加上作家的经典叙述,将教师、学生、文本连接成一个整体,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用语言空洞描述的压力。

三、注释的内容与特点

注释或称注解,注释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语文课文的注释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文言文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体现教学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这就要求注释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效率和效果。注释虽然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语文教科书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题目注释:如“七年级下册的《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的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关于题目的注释,交代了浙江绍兴的一种地域文化。鲁迅是通过社戏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表现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样的注释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前有一个理解,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完善对主题的理解。

生字注释:如“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上穿的叫做“甲”。“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者疼痛非常剧烈。生字词的注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障碍,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有较大作用,同时对这些词汇进行识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汇、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词语注释:[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四眼狗]对戴眼镜人的戏称。这些词语都是阅读课文中特有的词语,有地名、书名,还有许多作者自创的词语,如果不加以注释,学生无法知道它在课文情景中的特殊意思,因此,词语注释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文言文注释:[尝]曾经。[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扳]通“攀”,牵,引。文言文注释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文言文注释能够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词汇体系,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课文有较大帮助。

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个别词汇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课文中的陌生词语并不止一个,但我们不能逐个进行注释,如果全部进行注释,势必会加重师生负担,注释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点一点的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表达水平。

四、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通过导读、插画、注释三部分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助读系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读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插画增加了阅读的审美性,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注释增加了学生词汇的积累。总之,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学编写者的重视。助读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考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年版七年级上下册[Z].

七年级(上)重点词语总结 篇7

Ⅰ. 重点短语:

1.sit down 2.on duty 3.in English 4.have a seat 5.at home 6.look like 7.look at 8.have a look 9.come on 10.at work 11.at school 12.put on 13.look after 14.get up 15.go shopping

Ⅱ. 重要句型:

1.help sb. do sth. 2.What about…? 3.Let’s do sth. 4.It’s time to do sth. 5.It’s time for …. 6.What’s…? It is…./It’s…. 7.Where is…? It’s…. 8.How old are you? I’m…. 9.What class are you in? I’m in…. 10.Welcome to…. 11.What’s…plus…? It’s…. 12.I think…. 13.Who’s this? This is…. 14.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15.There is(are)…. 16.What colour is it (are they)? It’s(They’re)…. 17.Whose…is this? It’s…. 18.What time is it? It’s….

Ⅲ. 交际用语:

1.Good morning, Miss/Mr…. 2.Hello! Hi! 3.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4.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thanks. And you? 5.See you. See you later. 6.Thank you! You’re welcome. 7.Goodbye!Bye!8.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9.Here you are. This way, please. 10.Who’s on duty today? 11.Let’s do. 12.Let me see.

Ⅳ. 重要语法:

1.动词be的用法; 2.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 3.名词单复数和所有格的用法; 4.冠词的基本用法; 5.There be句型的用法。

【重难点讲解】

1. in/on

在表示空间位置时,in表示在某个空间的范围以内,on表示在某一个物体的表面之上。例如: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树上有只鸟。

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墙上有张图。

2. this/that/these/those

(1)this常常用来指在时间、地点上更接近讲话人的人或事,these是this的复数形式。that常常用来指在时间、地点上离讲话人更远一点的人或事,those是that的复数形式。例如:

You look in this box and I’ll look in that one over there.

你看看这个盒子,我去看那边的那个盒子。

I want this car, not that car. 我想要这辆小汽车,不是那一辆。

Take these books to his room, please. 请把这些书拿到他房间去。

This is mine; that’s yours. 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

These are apples; those are oranges. 这些是苹果,那些是橘子。

(2)在打电话的用语中,this常常指的是我,that常常指的是对方。例如:

This is Mary speaking. Who’s that? 我是玛丽。你是哪位?

3.There be/have

⑴There be “有”,其确切含义为“某处或某时存在某人或某物。”其结构是:There be+某人或某物+表示地点或时间的状语。There be后面的名词实际上是主语,be动词的形式要和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be动词后面的名词是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用is,名词是复数时用are。例如:

There is a big bottle of coke on the table. 桌上有一大瓶可乐。

There is a doll in the box. 那个盒子里有个娃娃。

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tree. 那树上有许多苹果。

总之,There be结构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

⑵have表示“拥有,占有,具有”,即:某人有某物(sb. have/has sth.)。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sth.,与主语是所属关系。例如:

I have two brothers and one sister. 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姐。

That house has four rooms. 那所房子有四个房间。

4. look/see/watch

(1)look 表示“看、瞧”,着重指认真看,强调看的动作,表示有意识地注意看,但不一定看到,以提醒对方注意。如:

Look!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瞧!孩子们在玩电脑游戏。

Look!What’s that over there? 看!那边那个是什么?

单独使用是不及物动词,如强调看某人/物,其后接介词at,才能带宾语。例如:

He’s looking at me. 他正在看着我。

(2)see强调“看”的结果,着重的是look这个动作的结果,意思是“看到”,see是及物动词,后面能直接跟宾语。例如: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你能在图上看到什么?

Look at the blackboard! What did you see on it? 看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3)watch“观看,注视”,侧重于场面,表示全神贯注地观看、观察或注视某事物的活动,强调过程,常用于“看电视、看足球、看演出”等。例如:

Yesterday we watched a football match on TV. 昨天我们从电视上看了一场足球比赛。

5. put on/in

put on意为“穿上,戴上”。主要指“穿上”这一动作, 后面接表示服装、鞋帽的名词。

in 是介词,表示“穿着”,强调状态。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表语和状语。例如:

It’s cold outside; put on your coat. 外面冷,穿上你的外衣。

He puts on his hat and goes out.他戴上帽子,走了出去。

The woman in a white blouse is John’s mother. 穿白色衬衣的那个妇女是John的妈妈。

6. house/home/family

house“房子”,指居住的建筑物; home“家”,指一个人和家人共同经常居住的地方; family“家庭”,“家庭成员”。例如:

Please come to my hous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请到我家来。

He is not at home. 他不在家。

My family all get up early. 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

7. fine/nice/good/well

四者都可用作形容词表示“好”之意,但前三者既可作表语又可作定语,而后者仅用作表语。主要区别在于:

⑴fine指物时表示的是质量上的“精细”,形容人时表示的是“身体健康”,也可以用来指“天气晴朗”。例如:

Your parents are very fine. 你父母身体很健康。

That’s a fine machine. 那是一台很好的机器。

It’s a fine day for a walk today. 今天是散步的好时候。

(2)nice主要侧重于人或物的外表,有“美好”,“漂亮”的意思,也可用于问候或赞扬别人。例如:

Lucy looks nice. 露西看上去很漂亮。

These coats are very nice. 那些上衣很好看。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It’s very nice of you. 你真好。

(3)good形容人时指“品德好”,形容物时指“质量好”,是表示人或物各方面都好的普通用语。例如:

Her son is a good student. 她儿子是一个好学生。

The red car is very good. 那辆红色小汽车很好。

(4)well只可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好”,但不能作定语,它也能用作副词作状语,多放在所修饰的动词之后。例如:

I’m very well, thanks. 我身体很好,谢谢。

My friends sing well. 我的朋友们歌唱得好。

【典型试题例析】

1. Mary, please show ____ your picture.

A. myB. mineC. ID. me

【解析】答案:D。该题考查的是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本题中动词show后面跟双宾语,空白处应填入人称代词的宾格me作宾语。

2. ____ orange on the desk is for you, Mike.

A. A B. AnC. /D. The

【解析】答案:D。该题考查的是冠词的基本用法。因为是特指课桌上的那个橘子,所以用定冠词the。

3. ——What ____ the number of the girls in your class?

——About twenty.

A. is B. amC. areD. be

【解析】答案:A。该题考查的是动词be的用法和主谓一致。the number作主语,应该是单数第三人称,动词be应为is。

4.There ____ a football match on TV this evening.

A. will haveB. is going to beC. hasD. is going to have

上一篇:副园长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结课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