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9篇)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沈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

2、学会朗读文言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3、借助书下注解和常识译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教学重点

能节奏分明的朗读全文,较准确的疏通文句。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如:组词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还记得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讲在前面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一、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课文;

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3、注意积累词汇。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

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童稚然称快yí

土砾小miǎo

项为之强.zhì

怡..lì

藐..jiāng 鹤唳 āo tū

lài

虾蟆.lì

凹凸...hè...há

四、整体感知 读“通” ①读准字音

②分清句读,注意停顿 例: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 ”表示明显的停顿,“ · ”表示极短的停顿)可采用的朗读形式:

教师范读;教师分句领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

最好能使学生做到当堂成诵。

五、研读课文 读“透”

1、根据书下注解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前后四人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学习成果验收:(教师可顺势画出关键字词)项为之强

果如鹤唳云端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以丛草为林

兴正浓

方出神

驱之别院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六、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顺序,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抽背课文,抽查个别字词的解释

二、研读课文

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教师应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外之趣”,可以不必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

③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教师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要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三、赏读解趣

回读课文,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说在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联系课文,想像、描述。

四、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说说你童年中类似的趣事? 学生自由发挥。

结合学生的讲述,教师围绕“物外之趣”和“观察”、“想像”小结课文。

五、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以虫蚁为兽

为之怡然称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项为之强 时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

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以

以丛草为林

徐喷以烟 观

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

2、译读下列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3)以丛草为林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趣味导入,轻松走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冰花》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做的:向学生提问题“你们喜欢花吗?都喜欢什么花?”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回答。接着出示课题《冰花》引起孩子们的好奇。接着提问:“你们见过冰花吗?”很多同学会摇头说没有,于是顺势问下去:“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冰花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会根据自己对花的印象描述想象中冰花的形状、颜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冰花的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冰花的美丽。在同学们赞美声中教师再次引导“冰花可真美啊,同学们想知道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冰花的吗?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冰花吧。”就这样,在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学习中。

二、趣味教学,高效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蚕姑娘》这篇课文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蚕姑娘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教师借助多媒体影像将蚕吃桑叶的情景以及蚕每次的变化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观察到蚕的变化,能更好地体会到“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句式。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细细体会,然后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小动物,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另外,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正值温暖的春天,于是,每人发几颗蚕卵,让学生们亲自养蚕,亲眼观察蚕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昆虫的热爱。

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能让低年级孩子集中注意力,紧紧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满满。

三、趣味语言,营造活跃气氛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大多富有趣味性,或有着曲折的情节,这些都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低年级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采用趣味性语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感受学习乐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

比如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顺口溜、歌谣等方式进行趣味教学,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字母。而在教字时可以编趣味故事,给所学字词增添趣味与活力。在分析文本时,教师要赋予语言以生命力,将同学们引入到教学意境之中,领略文本意境,感悟文本形象,品味文本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四、趣味表演,提高学生参与度

例如《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文中所讲的云南很远,傣族的风俗习惯几乎陌生,因此在第一课时花费了些时间,利用多媒体讲解了傣族人民的风俗人情,给学生们带来了些神秘色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准备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视频,泼水时欢快的音乐,以及泼水用的脸盆和瓢,目的是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更加真实的泼水场景,让他们能“亲身”感受傣族同胞欢度节日时独特的风俗习惯,体会泼水的象征意义。接着,学生们就在老师的布置下,结成小组,将文本内容真实地演绎出来。这样的活动正符合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趣味拓展,提升学习激情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多、不牢,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有必要开展一些趣味拓展活动,这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而言,融入一些有意思的趣味拓展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能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展现自我提供的一个空间,同时也会提升对于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

趣味拓展有许多种形式,内容也有很大的选择范畴。笔者在教低年级语文时开展过知识竞赛类的活动,如“看拼音,写词语”、“朗诵”,借助这些活动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内容,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复习课的展开方式。同样,采取竞赛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知识积累方面,笔者采用讲故事活动、整班阅读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讲故事活动中,每周设三位同学准备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根据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同时对讲故事的同学也提出了要求:“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这样不仅能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获得新知,也能提升讲故事同学的阅读、感悟以及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便提升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六、趣味作业、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抄、读、默、背等作业已让学生倍感无趣,也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因此在作业上要创新,融入一定量的趣味元素,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爱上语文学习,更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语文作业可以与音乐相容,与绘画结合,也可以用实践来探索。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独特的妙用。它可以让作业变成一件乐事。比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和《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先让学生在家练唱,这样学生已经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那么接下来评讲时会容易许多。另外还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儿童歌曲,唱给大家听,然后全班一起来赏析歌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能让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趣味化教学更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将趣味元素融入课堂之中,保护童心,留住童趣,为学生创建有趣、有效的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趣味化教学更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将趣味元素融入课堂之中,保护童心,留住童趣,为学生创建有趣、有效的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围炉童趣——那时儿戏(七) 篇3

炉火映照着记忆中围炉而坐的家人、简朴的家具、热腾腾的饭菜、满足的笑语欢言;还有收音机里单调的样板戏,熄灯前大人们越讲重复率越高的老套故事……年复一年,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在炉边玩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

烤面饼——童年厨艺

烤,要算炉火的第一功能了。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度,大人们每月区区两位数的菲薄工资里,都要多出一笔比例蛮大的数目,那就是“烤火费”。顾名思义,也就是让家家买得起煤,生得起炉火,以便烤火取暖。

对供给制的这项福利,连小孩子们也都心中有数、心存感激——刚上小学不久,就读过那段催人泪下的课文:一个寒冷的美国家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生火?”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钱,买不起煤!”这篇配有漫画的课文,使同学们由生炉子这件事的对比中,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为了充分发挥炉火的取暖功能,不少的家庭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将炉子搬到屋子中央,再加上几节铁皮烟囱,让炉火的余温烤暖每一点空间。

封炉子,是每晚熄灯前最后一件大事。为了避免熄火导致半夜冻醒清早无炊,封炉子通常要由全家最信任、于此最有经验的男性家长来完成。炉子封好了,拉灯绳之前,家里的“半边天”也有一项同样要紧的工作:把全家人的一双双棉鞋拿到炉根下,以便早晨这些经过烤干的鞋能暖暖地穿在家人的脚上。也有时忘了或临时犯懒,就招呼孩子:“去,把鞋褙儿烤上!”

“鞋褙儿”,这老北京的土称即便在当时也老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当时早已不穿那种“千层底”的褙底鞋,清一色的“五眼儿”棉鞋都改了塑料底。这种底不经汗,尤其穿在孩子脚上,常常是鞋底积满汗湿,所以这“烤鞋褙”的活让孩子干也是该当。

“嘻嘻……跟您商量:能在炉门里烤两块白薯吗?”

白薯,是每年冬天与大白菜一起凭购货本按人口配售的。那时的铁炉子,下面风口处有一个可以推拉的炉门,封炉子时要将这道炉门关上,只留一个小口少量通风。里面放上白薯一夜正好烤熟,而且是文火闷烤,通常能烤出“油”来。一觉醒来,这是令所有孩子垂涎的美食。

解馋的还有,在炉圈炉盖上烤的花生、瓜子。那些冬夜因没有电视和缺少娱乐而变得漫长,一家人加上串门的客人围炉而坐,在烧得滚烫的炉旁边烤边吃边嗑边聊,甚称“梦幻之夜”。但由于当时的集体农业生产中,这些干货属于油料作物,所以都要用油票购买,要占用炒菜油的份额,一般家里孩子多的吃不起。

最实惠的,要数烤馒头片了。三顿缺油少腥,吃饱了很快又饿,倘若大人开恩,一块馒头切成几片放在炉盖上,烤得焦黄,再用筷子蘸着滴一圈麻酱,洒一撮砂糖,吃起来,浓香爽甜。

但馒头不是经常能有的。每每饥肠辘辘进了家门,大人不在,饭橱空空,眼睛就要发绿。

据说饥饿能让头脑清醒、智商提高。饿得发绿的小眼睛轱辘辘转上几圈,计上心来——烤面饼吃!那时不知有多少孩子试过这招。赴紧去翻面袋,舀出一碗底,掺水和成面团,擦干净炉盖,掐一小团摁平在上面。不一会儿,面饼会自动鼓起,一股浓浓的麦香随之散发出来。想起大人“烙饼翻个儿”的口头禅,忍住诱惑将饼翻起再烤,直到两面焦黄,急忙送入口中……

在炉盖上烤面饼有个诀窍:面饼不能太大。大了熟得慢,而且不匀。最好是将面团捏得小小的,在炉盖上压成硬币大小的小饼来烤。一个炉盖上可同时烤七八个小饼,顺序揭翻,即可源源不断接连享用。那时家家粮本上粗细粮按比例搭售,不过没关系,棒子面和得恰当,也能烤小饼,口味还别具一格。倘若两种面和得稀些,均匀洒在炉盖上,还能摊出煎饼,不过那要等时间长了,厨艺练得更加精湛。

饥饿当口,不知节制的孩子们常能偷偷将烤面饼吃个多半饱,然后在吃饭时基本没了食欲。家长们则被蒙在鼓里:咦?以往那副吃相哪里去了?慌忙伸手去摸那小额头:没病吧!

打小刀——小试锻造

冬天放学回家,常常有一件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捅炉子。要赶在大人下班之前,把家里没人时封着的炉子捅开,以便大人一进门烧饭炒菜炉火正旺。

捅炉子的工具是火筷子:一根直直的铁通条,却相当于炉子的钥匙。打开炉盖炉门,拨开烟道里的风门,挑出压在火口上的铸铁的小镲,炉火解除了封禁,开始复苏;再用火筷子从炉口向下一插到底,轻轻摇晃,抖掉炉碴,一腔炉火上下通气,火舌腾起。再看那火筷子,从炉中拔出,是一柄闪着火焰般通透光彩的赤剑。

这烧红的火筷子在孩子们的手工制作中曾是一样重要的工具,涉及到对木头的钻孔开槽等,总是它最管用。有一种模仿电影里侦察兵使用的小攮子(匕首),是用从竹筐上拆下来的竹片削成的,尾端系红布穗子的孔就是用烧红的火筷子捅的。烧红的火筷子能将竹片表面烤出一层哧哧作响的油来,并发出一种很好闻的焦糊味道;偶尔还能瞬间冒出火苗,就要迅速插进炉灰中把它熄灭。钻较厚的木头时则需要用力,这时火筷子会被顶弯——看似坚硬无比的铁条,遇热烧红后,竟“侠骨柔肠”般变软。用锤子轻轻敲打,又会变直。循此经验,就发明了自己锻打的小刀。

起初是将火筷子靠尖端的一段烧红,趁热用锤子不断敲打,将这一段打扁后折下来,就形成了一头扁平的刀刃,与文具店里买的那种削铅笔的竖刀相似。用钳子夹住放入炉火烧红,再用劈木柴的斧子头作铁砧继续锻打,这手指长的一段“毛坯”就有了雏形。

经过一番细致的敲打整形,待冷却后,进入打磨工序。在水泥地面上进行打磨,将刀口的毛刺磨掉。再学着磨刀匠的样子找一块砖头蘸上水,在上面慢慢磨,自制的小刀开刃后变得无比锋利。

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只将刀口处烧红,用钳子夹着猛地伸向洗脸盆的水里。“哧”的一声,伴随一股白烟过后,原本磨得锃亮的刀刃上,会现出一种蓝光。这时手里的小刀终于“百炼成钢”了,用它削木头,丝毫不逊于那种三分钱一把买来的铅笔刀。如果作原料的火筷子型号较粗,打出的小刀会大出一号,用起来“威力”更大,看着也威风。

用着自制的小刀,平添一种自豪和成就感,仿佛自己一夜之间变身为一名铁匠——耳濡目染中,那可是工人阶级队伍响当当的一员。

那时的孩子玩打铁,打的都是放学后家长还没下班的这段“时间差”。火筷子被截下一段做了小刀,用的时候只是感觉短了一点,但再细心的家长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秘密。于是很多家庭烧火用的火筷子就这么莫明其妙地短了一些、又短了一些,直到短得用时烫手了,就去日杂店再买根新的。

化锡——铸纪念章

炉边的记忆中,化锡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锡的原料,是牙膏皮。那时的牙膏,只有中华、白玉等几种品牌,牙膏皮也是可以回收的——锡制的2分钱一只,铝制的1分钱一只。锡制的牙膏皮最受欢迎,不是因为它可以多卖1分钱,而是因为它可以化锡,用来补搪瓷器具。

轻便而耐摔打的搪瓷器具在那个时代非常时髦,比如下乡学农打背包,随行的脸盆、茶缸和饭碗都是搪瓷的。上面通常还描绘着各种英雄人物的形像,以及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一类的标语口号。搪瓷的里面是铁胎,被磕掉珐琅的地方会慢慢生锈,变成小洞漏水,于是就化锡来补。

将锡制的牙膏管用剪刀剪成小条,放入铁盒盖里,置炉火中烧。一阵青烟升起,那是牙膏皮上的漆被烧掉了。随后,剪碎的牙膏皮一条一条被熔化,变成流动的小珠,然后汇合成银亮的锡水。

将锡水粘补在搪瓷的铁胎上,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经验的大人事先会用食盐在搪瓷的伤口上反复地擦,直到擦掉锈迹,磨出一层发亮的铁茬;再略放置一会儿,让它表面受到一些腐蚀。这时,将熔化的锡水倒上去,凝固后就会焊在一起。晾凉了,再用砂纸将表面打平,搪瓷的漏洞就补好了。

锡的熔点很低,用来做坩锅的雪花膏铁盒盖还没被烧红,里面的牙膏皮就已经化成了一汪锡水。孩子们事先用一枚5分硬币按出一个泥模,将多余的锡水倒入模中,就能翻出硬币上的国徽图案。用小刀将这枚自己铸造的“伪币”细细打磨一番,还真能以假乱真。

“我有钱了,看,5分的!”

“真的?我看看!”

一看准“露馅”——这“伪币”只有一面。以孩子们的“工艺”,还不可能解决两面铸型的问题,更何况,锡质的硬币比铝合金硬币重了一倍还要多。因此,只是捏在手里唬人的把戏而已。

但这已足够让他们惊喜万分了:锡铸的东西,可以这么像!受到鼓舞的孩子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翻铸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纪念章,是每个家庭珍藏的“细软”,铝质的、铜质的、陶瓷的、有机玻璃的,一枚枚别在红布上,折叠成红布包,与家里的户口本、存折和粮票一起,放在五斗橱的最上格。站在板凳上,小心翼翼地翻出这些金光闪闪的宝贝,取出一枚最小的纪念章捧在手心里,心在咚咚地跳。

翻铸不可一日完成,要有耐心。先去土里挖找那种棕红的“胶泥”,反复摔打再晾一夜。趁它变硬但还有塑性,把纪念章稳稳地按上去,再慢慢揭开,一个纪念章的翻模出现了:图案是反的,但浮雕图案清晰可见,纹丝不差!这翻模还要继续晾干,为防止干裂,只能避开日晒,慢慢阴干。

当烧开的锡水倒进制好的翻模,孩子们的眼里充满期待的目光;但当锡水凝固,揭开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

“反动!”有人脱口而出。这句当时常被滥用的最严厉的批评用语,此刻却显得恰如其分——纪念章的表面,尤其在伟大领袖的浮雕面容上,竟有些许黑色的斑痕!就连说出这俩字的孩子自己也被吓坏了,因为一旦这场“毁容事件”被人发现,所有人都不能脱掉“反动”的干系。直到有人连忙将这铸坏的像章扔进火里,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分析,黑疤是由于锡水里的各种杂质产生的。解决的办法是将牙膏皮里的残留牙膏及外表漆皮等彻底清除,并增加在火里烧熔的时间,让里面混杂的铅等成分熔合充分。

红彤彤炉火照映中,犹见那一张张紧绷的小脸,在熔铸童年的那份真诚。

烧砖模——从玩泥到“陶艺”

砖模,有点像今天有人专门收藏的瓦当,上面刻着人物、生肖、花卉等不同的图案,只是要小很多,薄薄的像饼干,圆圆的有一块月饼大小。据说这东西过去是制作面点时压刻花纹用的。渐渐没了用场,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物。由于是模具,上面的图案是阴纹,看上去平平淡淡;捏个小泥饼压上去,翻出的那些老虎、小兔鼓凸出来,立马活灵活现。

住平房的年代,有孩子的人家窗台上总是晾着一些用砖模翻出的小泥饼。这些“泥活”占去了不少大人们用来晒鞋子和晾瓜豆干果的“地盘”,但玩得还不算出格,也就得到了大人们的忍让。

冬天一到,家里生了炉子,孩子们又多了一样念想——把这些小泥饼放进炉火,也烧成一样的砖模。这请求刚一提出来,总要惹得大人们训斥:别胡闹,炉子是做饭取暖用的!

严辞拒绝下,有的孩子就趁大人不在偷着烧,甚至把炉子鼓捣灭了,挨了板子。那些老实的孩子则会软磨硬泡,还把别的孩子烧成功的砖模拿来游说。饭做完了,水烧够了,炉子闲着,终于换来了家长勉勉强强的同意:

“只许烧一会儿啊!”

“哎!”于是赶紧把炉盖挑开,放进心爱的宝贝又盖上,守在炉边紧张得不敢出气儿。紧张什么?如果听到里面“砰”的一声,那就是失败了,打开炉盖不用看,火里的小泥饼早已碎成八瓣,只好由着大人向炉里添煤封火了。但如果半晌什么都没听到,那就是有戏了,此时就是封上炉子也不必担心,过后翻捡炉灰,多半能找到那烧好的宝贝,已经成了砖的。

烧过几次,也就有了经验:

用胶泥做坯,烧出来成色好,红红的,表面细腻有油亮的光泽,敲击时还有种“钢钢”的脆响,质地接近瓦和陶之间。只可惜这种胶泥模子必须在泥和好后经过千百次的揉捏摔打,即使在晾干时不开裂,烧制过程也十有八九“砰”的一声炸成碎片,所以精品难得。

用普通的黄土,晾干和烧制的成功率高,但烧出来质地粗糙,一刮就掉粉,土性难改;而且杂质多,颜色有些不正。

用黄土、胶泥混合细沙,经过充分摔打揉匀,烧出的效果最佳,既不易烧裂,又色泽红润,而且质地结实。现在想来,可能是细沙中含硅较丰富的缘故吧。

砖模出炉后,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它变色:迅速埋进炉灰中,再隔着炉灰浇水冷却,然后刨出来,会发现烧好的砖模变成了青灰色,相当于老房子上盖的那种灰瓦。

烧砖模一旦玩上瘾,接连几个冬天都会乐此不疲,其中的乐趣在于东取一点土、西挖一点沙,烧出的玩意儿总是成色不一,变化无穷。时隔多年想起来,非常感叹童年玩时的那份认真和想象力。看到如今人们花昂贵的价钱去陶吧玩陶艺,说句厚道的话,这份痴迷实在是可以理解;说句不太厚道的,还真有点像过去孩子们“玩剩下的”。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全文。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难点: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3.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二)朗读诗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发音要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1.全班齐读 【肯定学生的朗读,读得很流畅,但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把他们读错的地点记在黑板上】

2.师范读第1段 【怎样才能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感情。】 3.请三个学生分读2~4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愉悦自豪】 4.请一女生朗读全文

5.师生共读【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一点感觉】

(三)疏通文意 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简洁)

那简洁的文言文要怎样翻译为现代汉语呢?下面老师以第一段为例,教大家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教师把文章的第一段抄写在黑板上,并以此为例教他们怎么样在书上的字里行间作标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一种,换字法。即古代汉语中专有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所以要换成现代汉语中表示相应用法的词,如“余”现代已没有,要换成“我”。

第二种,加字法。即古代汉语因书写的不方便和用语的凝炼,词很简练,是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往往要添加一个字,成为双音节词。如“忆”翻译成“回忆”。

第三种,调换法。即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如果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翻译下来,往往会不通顺,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明察秋毫”如果按序翻译就是“能清楚看极细微的东西”,这显然是个病句,要把“清楚”与“看”换一下位置,变为“能看清楚极细微的东西。”这样就合符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了。第四种,补充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的成份,翻译的时代要补充上来。第五种,省略法。即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翻译的时代要省去。(带着学生翻译第一段,把一些重点的词记在黑板上。)有哪些词是我们不需要记的,我们又从黑板上擦去?如果这个词我们能准确地推断出来的话,我们就不需要记,并非是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的翻译都要记下来的,只有重点字词或不理解的字词才需要记录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带着学生把翻译一起整齐地说了一遍。教师读一句原文,学生一起杂说译文。

(四)当堂训练 背诵第一段原文和译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复习前文 翻译的五种方法。

(三)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下方提供的“注释”和“翻译五种方法” 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文,把课文2—4段翻译成现代文(用铅笔翻译在课文中)。若出现无法翻译或无法理解的语句可先与小组同学讨论。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达标测试

1.选出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D)A. 方出神 B.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C. 盖一癞虾蟆 D. 果然鹤也

2.翻译下面两个词类活用的词语:

1).鞭数十(“鞭”,鞭子,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果然鹤也(“鹤”,白鹤,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3.选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C)A.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B.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C.为: ①凹者为壑〔当作〕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D.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虾蟆 :蛤蟆

判断句: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省略句:(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趣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检查背诵。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言”到“意”的转化,下面,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童年的趣事)作者把它叫什么趣呢?(物外之趣)作者是从什么东西身上得到物处之趣的呢?(藐小之物),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而作者得到了,作者靠的是什么方式呢?(细察)

(二)“物外之趣” 自学指导1:

文章主要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2~4段分别写了不同的“物外之趣”,请女同学朗读第2段,男同学快速找出本段中具体写了哪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观蚊如鹤(板书)

(引导: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

自学指导:2:

请男同学朗读第3~4段,女同学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在这里作者又找到了哪些乐趣?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草丛之趣”——神游“山林”和驱赶蛤蟆。(板书)

自学指导:3:

把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把癞蛤蟆当作野兽„„作者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板书)自学指导:4:

“趣”是作者小时候得到的趣,那么文中的“我”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效果。【成果交流】:

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品味出这个小孩子的一颗美丽的童心:天真、调皮、有好奇心、有正义感„„

归结:这就是童心。因为童心是好奇的,童心是富于想像的,童心是无比可贵的。问:你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童年之趣呢?(举了自己小时候吃西瓜,母亲让我别把瓜籽吃进去,说肚子里会长西瓜出来,我很害怕从而小心地吃瓜。)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童年的趣事。

小结:亲爱的同学们,美丽无忧的童年已经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美丽的童心还在,不管时间怎样变迁,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守好你们可贵的童心!

(三)达标测试

1.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

而言。

2.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板书设计: 观察: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戏蚊之趣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驱赶蛤蟆)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 3: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⑴ 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⑵ 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⑶ 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

(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超标了。

师: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 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⑴ 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⑵ 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⑶ 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故”可译为“所以”。

师: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书下有注释呀!

师: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师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

生13: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师: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师: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

⑴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⑵ 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⑶ 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师: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师: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

师:这不是很无聊吗?

生16: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师: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⑴ 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⑵ 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

师:你不能吗?

生20:我们功课很多。

生21: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

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

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

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

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师: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一、学生通过浏览Internet确定本文学习目标主要有: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有祥有略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学习文本报告的内容指导:

本文描绘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课文故事发生在陈桥村,作者的评价是“乐土”。从受到优待,可以免读难懂的书,可以放牛、钓虾,‘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去赵庄看戏四个方面突出“乐土”。

作者写了十几个少年朋友,其中突出写了双喜,写出双喜的聪明机灵.也写了众少年的热情能干.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的淳朴乡民形象.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三、文本评价

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心内容,能找出课文主要的人物,会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感想 篇7

(1)语文学习的内容方面。从之前的词句积累过渡至语篇的学习上。课文篇幅增大,字数变多,但每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并没有变化,这就给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增加了阅读的负担,对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讲,这些变化更多的是由课文编排而被动地让学生作出自我反应和调整的。因而,这就给学生“身不由己”地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篇章学习的渗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各个纬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之前的单项识记模式过渡到学生和文本内容间双向影响的模式,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极大的考验。

(2)身心发展的过渡。高一学段的学习给学生带来惶恐之感是在所难免的,相应的,课程设置的调整给他们带来的期待较之前的学习也就更大了。学生由原来的单向触碰生活、认识生活要过渡至复合参与生活、分享生活,课程内容的变化也将他们的思维空间扩充得更大、更有张力了,学习生活的竞争给学生心灵带来的考验也更加明显了,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艺术鉴赏气息更加浓厚了,给审美心灵的发展腾出了大片余地的同时也加重了艺术审美能力发展的负担。错综复杂的多维度学习要求既是学生有利成长的虚拟平台,也是惰性人格被激活且有可能愈演愈烈的实验室。

鉴于以上特点,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拿什么并怎样教”就成为无可逃避的思考。人教版第一单元课文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的,“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成为了这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本单元所选文章有如下两个特征。

(1)内容上“联系过去”。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现的“回忆式”内容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模拟体验。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回忆了儿时的幻想,这种幻想生活的体验在任何一个孩子的生活中都有过,他们都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在成长的,但此刻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没有让小读者有过认真的感同身受,从没有在语文课文的阅读中让小读者也回味过自己“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在了心里的自我感受。又如莫顿·亨特童年脱险的经历更是不光让孩子们勾起了生活回忆,甚至也学着用联比的思维活动总结经历背后的朴实但却永恒的真理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能够给生命增添理性的、极有向导意义的光彩。除此之外,以往生活中的所见之物,都在召唤、刺激着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美感,“蝉鸣”的影响心情、“藤萝”的骄人生机都在以学生常见的面目将当下的他们带入了并不如现实般可怕的困难的语文学习中来。课文内容上的联系过去真是一味镇定剂,给开启这一学段的学生缓解了复杂、困难内容面前的高压心理。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这种内容上的“联系过去”也是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准备着的教什么。

(2)文本结构上的特征。这一单元所选文本都打上了极强的自我色彩,“我”是核心人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自我化的,没有丝毫与人分享的开放痕迹,当这样的文本配上“联系过去”的内容时,小读者们一经接触,文本中的“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小读者的化身,小读者的阅读和体味也会因文本自身以“我”为中心的叙写结构而带有极强的封闭性,字里行间流露的宁静也远胜于其他结构的文本。这种文本里的世界没有纷扰,简单却充满理趣,文中生活也不会因繁复而给学生的学习泼上冷水,这样的内容也会让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得更多。

另外,这一单元的文章普遍带有回忆模式,这种叙写模式神奇地减退了横亘在生活和孩子之间的艰难,作者已经见识过、体验过的生活被“翻拍”,对小读者来讲,以似曾相识的形态出现,消除了陌生,增加了文本的亲近感。减少了对文本的紧迫、害怕、畏难情绪的话,也促进了思索,这就相当于将兴趣所在置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面前并给他充分的自由任其“观察、玩索”一般,即使再迟钝的学生也会有些许感想,至于能否和作者的感想保持一致,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篇8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把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注重了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因此本套教材更具科学性。

(四)课文选编更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注重适用性与实效性。

二、课文选编注重传统又与时俱进,特点鲜明

(一)课文选编四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二)课文选编与内容较以前版本和其他版本的变化:1.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课文数量的减少并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2.降低了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体现了识字的目的性,拼音的工具性特点。3.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相对少了,教师的教学就更有了适从感,更容易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人文气息更加浓厚。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也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文本内涵挖掘空间。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表面看起来这些“点”有点细碎,但实际上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堆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注重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部编教材的鲜明特色和全新的体系构建,对一线教师在备课、上课、教材研究、教法选用及学生辅导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新的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更容易准确把握住教材,有效使用教材为教学服务。

2.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力求充实。教学过程力求简化,落到实处。

3.研究这些“要点”,包括知识点、训练点等,也就是讲课的重点,是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每一课的,注意传授的时机,合理安排时间。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一盘散沙,以致毫无重点,要形成体系。

4.目前的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学习和指导。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又体现不够。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这些方面,落实到方案中并分阶段性有效地实施。

童趣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教学重、难点: 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

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2.发声练习: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1(交流、处理、试唱)

四、创编活动 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自制碗琴。

上一篇:升学宴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贷款申请批复